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野蠻遊戲:瘋狂叢林】掰掰了,小雞雞。──仇男退散!





跟二十年前的舊版相比,冒險內容變得很單薄,只是場面更壯大、視覺更華麗而已。做為一步荒野冒險題材的電影來說,它不如【金剛:骷髏島】,甚至也不如【金剛】的豐富或【浴血叢林】的輕快流暢,──但這可能是早期「遊戲」的濫觴,因為記憶體很珍貴,所以沒辦法做出太豐富的內容,故事都非常的簡單,也非常仰賴單薄的系統、重複的操作動作、數位化色塊變換重複的場景等小技巧來營造遊戲性。(或是徹底反其道而行,遊戲集合了數個性質完全不同、但會呼應故事背景順序的簡單小遊戲,但玩完一次就會讓人想丟到一邊去,)也可能是因為以前的人靠文字開啟想像力,現在的人靠簡單的顏色圖片與音樂節奏。

很難說它是善用、或濫用「遊戲」這個背景特性,因為很多情節或爆點都靠這個來營造,但我很難說服自己說它的內容都很有特色。


動畫技術莫名其妙的不平衡,逼真的東西非常逼真,但某些環節場景卻讓人出神的很嚴重。(這是在跟舊版致敬嗎?)




缺點說在前面。

這片最讓我讚嘆的地方是:傑克布萊克不虧是一流的喜劇演員,有凱文哈特這個核彈級的笑匠在,但他的搞笑演出完全不遜色,甚至很巧妙的把高中小女生的膚淺與感性的矛盾融合在一起,──相較之下,凱文哈特就只是在搞笑而已。

在台灣同一天上映的【歌喉讚三】幾乎是完美的用不同角度、但卻點出了同一個議題.......



換女性開始感受到男性過去這幾十年來嚐試到的「失落」與「徬徨」。(註)

社會在我們青春期初期時,不停的用各種媒體或經典文化轟炸我們,要我們相信「我們可以、也應該懷抱偉大的夢想並逐步實踐它」。

但真的念完了大學、有各種防治性別歧視的法律或輔助做後盾(就連Google這樣的公司也可以毫無章法與規矩的因為違反女性主義認知而開除一個男人),女人才開始發現上一代(或老一輩女性主義者)口中的「現實艱難」其實根本不是體制或文化的錯,而是「這個世界本如此」。

獸醫資格難取得不是因為「妳是個女人」,市場難取悅也不是因為「妳是個女人」......傑克布萊克飾演的蒂芬妮對於化身為男性的反應變化過程,其實就戳破了這些女權謊言與神話,──「忽略男性」「醜化男性」(但其實非常渴望男性)並不是在「多關注自己(的感受)」或「爭取自己的(成長)空間」,這反而比較像是自我中心兼目中無人。

(這其實是種矛盾。她們並沒有膚淺和勢利到真的「目中無人」或「以為自己把這個世界踩在腳下」,她們也懂「這些東西」要靠企圖心與實力才能掌握,但實際上她們卻在反其道而行的錯過真正的機會。)

尊重男人跟尊重女人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要能客觀理解別人才有辦法進一步真的深入理解自己,偏偏我們在年輕小女孩身上都看不到這些能力。





更多的關注(不管是來自旁人或自己在乎的人)並不是讓自己感到「安適」的方式。享受生命、擁有自信...方法並不一定是要靠成為「小宇宙」的中心、並且靠著自己玲瓏八面的手法在這個「小宇宙」中呼風喚雨。

所以雖然缺點很多,但我非常樂於給這部電影好評。(甚至是年度代表電影。)

不過我想大家應該會選擇直接忽略這層訊息,就拼命討論這部電影跟舊版的異同之處就好。


註:我相信不是每個在90年代感到失落徬徨的男性都永遠走上泰勒德頓的路,很多人或許內心會走向一種毫無道理、帶有清教徒色彩的自我懷疑,以為「自己的失落是一種懲罰,而相對於自己承受的懲罰,這個世界要開始獎勵女人、為了彌補她們過去承受的苦難......趕快成為擁女派女性主義者吧!趕快讓自己習慣去痛恨自己身上長了小雞雞這件事吧!」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天劫:救贖之戰】好廉價的ID4續集

看完其實有點意興闌珊...

因為外星人還真的把人類當成農作物一樣在收割,而不是什麼「殖民地上的害蟲」。(我是不是應該認真考慮開始轉往陰謀論/續集理論推測方面發展。)

(太憤世忌俗的觀點顯然是不好繼續沿用的。)



相較於第一集,這一集雖然劇情更為飽滿,但質感B級化的很嚴重(而且是不好的那種),第一集的特效水準到了片尾根本是徹底崩壞,崩壞的不只是技術,還有美感,可見這年頭兩千萬的製作預算也只夠端出這樣的東西了。

相較於上述缺點,比較可惜的是印尼(東南亞)的武打電影與武打明星到了好萊塢也只有被這樣剝削的份。腳色在劇中的分量或行為邏輯之單薄,徹底淪為只是「有臉蛋」「有武打戲」的龍套腳色而已。

或說這是故意跟「超級英雄電影」致敬/效仿的一種濫觴。──明明都不是專業武打演員出身,但紛紛演起了需要大量武打鏡頭的超級英雄,如果這樣的電影也能賺錢,那找一票超專業的武打演員來拍戲呢?

事實是:絕大多數的觀眾看的始終不是專業武打,而是特效、攝影、音樂(氣氛)、跟剪接。──創意上再怎麼俗氣老套的東西,只要剪接節奏做的好、加上精準挑動情緒的配樂,觀眾一定會很滿意。像第一集片尾那樣的創意在本片就完全不復見,反而是很不所云的「讓星艦指揮官倒述她的成長回憶」和「特效怎麼看都很鱉腳、分量規模又完全不到位的星艦交火」,......這不但是不及格的續集,事實上連帶的也讓第一集的價值打折。



有點矛盾,即使特效已經淪為B級,但人類跟外星人混和在一起的武打戰鬥還是做得很好,完全不會發現外星人是特效加上去的,就是攝影完全沒有讓觀眾的情緒隨著熱起來的能力。

也許是這家特效公司故意用這種方式展現「自己除了能拍太空船跟建築物以外,也很擅長這類虛擬與實物互動的特效。」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別闖陰陽界】年輕世代的困境

我以為【歌喉讚3】想要藉由女聲團成員出了社會後的各種遭遇來隱喻「這個時代的女性失落」(【鬥陣俱樂部】中可能曾經想要疾呼並希望大家正視「男性失落」危機免得它擴散卻無人想要正視反而認為這只是種「男人放不掉特權與對雄性陽剛的崇拜」的弊病),沒想到這部電影其實已經搶在前頭描繪了這個世代的青年人失落的形象。

只是它的觀點頗妙:功利社會允許大家隱藏自己的道德瑕疵(霸凌、造假、人際與情感關係的玩世不恭...),只擺出自己最有競爭力或最容易吸引同情心的一面。

但人活著不是單靠社會評價。──這是這個世代普遍缺乏的認知。這並不是臉書這類媒體的錯,空泛的無神論成了主流,布爾喬亞觀點大興其道但又徒具其型(說白了也是種空泛),在最新的星際大戰中講述宇宙萬物在原力中的平衡竟然是大家能夠接觸到最全面深入好懂的形上學價值觀,所以「事情的癥結起源何在」已經變成一個不重要也無法被討論的問題。(畢竟這種風氣早已經維持好一陣子了。)



 上一個世代(舊版)的人要活在「精神楷模價值的淪喪(最早的霸凌)」「種族被強迫融合(催生了我們這個世代看到的極端種族主義)」「親密的人際關係失去價值而成為一種成就感(獵豔或收集工具人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樂趣)」「動盪社會的副作用與幽魂還未遠去(越戰的傷痛還存在)」等混亂的世界中,相較之下,這個世代的問題主要都來自於自身的道德問題。

可是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會毫無顧忌地擁抱這種態度好像也不是他們的錯,因為他們只是芸芸眾生之一。

功利社會除了影響他們也影響了他們的上一代跟他們想要參予的體制。醫學體系的運作變的很「艱困」,一個醫生要懂得知識技能是三十年前的三到五倍,但醫院的收入來源或訓練成本並沒有增加,只好把這些壓力都轉加在學生頭上,要他們用過去同樣的時間趕上這幾十年的演進。

但最糟的問題還不在這點。基本上「年輕人」只是個很好取代的零件,即使辛苦通過了考驗,那還僅僅只是「及格標準」而已。通過了同樣的一條線,三十年前應該能夠讓人感受到的成就感或自信心,在這一代上頭通通成了泡沫。(這要讓他們如何有信心再往下一條線前進呢?)



可惜,因為這幾年醫學題材的電影或影集已經很「氾濫」,這導致電影在質感上失去賣點,──我們已經看過不少描繪醫院或醫學生群體生活與運作的作品,這部電影的細節是否逼真深入根本不重要。

所以電影如果效果不理想,劇情模式相近不是問題,電影在營造恐懼或控制節咒的手法也並不拙劣,問題恐怕就在於「核心題材其實並沒有撐起整部電影(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

至於為什麼...這就不好說太白了。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星際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人類文明與歷史的側寫

扣掉科技與自然科學層面以外,這部電影(含第七集)是我看過在架空背景電影中最完整重現人類文明與歷史運作核心的作品。


對「不喜歡凱羅忍」「堅持凱羅忍就是中二,做什麼事情都很遜」的人來說,以下的分析可能很不中聽,但我才懶得甩。

第七集第一次發射弒星者武器前,赫斯將軍的「演說」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突兀的好笑,但在這一集卻將它背後隱含的意義突顯出來,甚至比起本集看似沒有說明白的很多事情,還要更清晰。

第一秩序到底是怎麼崛起的?這個問題一般人會想到的層面其實不外乎是「錢怎麼來」「政治支援怎麼來」,但赫斯將軍的演說指出的層面是:人才怎麼來。

即使沒有第一秩序,新共和本身就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腐敗,而這腐敗卻是建立在新共和的建立(與帝國的瓦解之上)。辛苦建立了新共和的老人們絕對不可能視若無睹,只是如果捲起鐵腕對付這些腐敗,豈不是有違了自己打倒帝國、建立共和的初衷?但這種思維其實並非基於理性,而是種情感,(對!維持自己的理念與夢想有時候是種情感,而不是理性。)不具備這種情感基礎、但同樣看見許許多多腐敗的年輕人,如何能夠忍受呢?

這大概就是第一秩序興起(帝國殘黨不亡) 背後的關鍵要素。

所以說白了,凱羅忍並不是什麼中二症頭,他其實和那許多急於改變社會好激發良善秩序的年輕人沒什麼兩樣,相較於現實就已經存在的腐敗,原力的黑暗面是何其吸引人,而像韓索羅、路克、莉亞公主等人的存在對他來說又是何其的「礙眼」。

這樣的事情、這樣的人,一代又一代不停地上演。老人年輕時建立的秩序到了年輕人眼中只剩下腐敗,但他們沒有力量與資源去改變甚至對抗,所以就選擇走向速成且黑暗的路,他們會告訴自己「今天手中所做的骯髒事情都是為了明天可以建立的美好世界」,因此他們什麼都可以忍受,不管是「明顯已經違背理念」的髒事,或是跟「完全不理會自己理念」的人來往合作。──這似乎是人類歷史的常態。


還可以從比較抽象一點的層面來看:人才怎麼來。

人類文明的進步其實是建立在「越來越多人可以發揮自己的潛力」上頭。拍電影本身就是許多人發揮了自己的想樣力的結果,想像力本身不會讓野獸變成被捕獲的獵物,也不會讓原始叢林的果子樹葉變的無毒可食,所以單純的想像力能夠有今日如此高的價值與產能,並不是人類文明歷史中的常態,那是一連串進步的結果。

但我所謂的想像力是指創造電影內容的想像力。否則,學野獸一樣用爪子獠牙獵捕更弱小的獵物是野性,但拿起石頭當武器或砍下樹枝做成長茅弓箭,這就要靠「另一種想像力」。(這是種可以作為智慧基礎的想像力。)

這「另一種想像力」在過去造成進步,但在今天卻變成了創造坦克戰機飛彈炸藥......等各種毀滅力量,但請問這種想像力的本質有不同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主觀,在我的角度來說是一樣的。用不同的角度來說,或許會不一樣,甚至分析起來更有道理,但持那些角度的人會怎麼看待星際大戰甚至電影娛樂呢?......毫無意義的消遣?........所以請先假設並接受「一樣」這個答案吧!)

讓想像力、或讓個人潛力發揮,這不管在哪個文明的角落(如果那是個有發展空間的文明)都是不變的價值觀,不管是舊共和與新共和,還是帝國與第一秩序。也許新一代星際大戰世界中的某個世界有某個積極創造新娛樂科技的阿宅正準備在其他番外篇或延伸外傳中成為主角或重要配角,但在電影主軸中,那些把死星越變越大顆、還研發出了直接從恆星抽取力量的瘋狂想像家,卻是第一秩序可以存在並壯大的關鍵。

長遠來看,人類的文明一直很穩定的維持一件事情:你昨天的瘋狂想像可能在前天把我的瘋狂想像踩個粉碎,但後天會有別人來把你的瘋狂想像踩個粉粹,但對文明整體來說這並不是件壞事,因為一個又一個的想像象徵的並不見得是越來越瘋狂,也可能是越來越進步。


就連天行者家族的恩怨本身也隱藏著人類文明與歷史的側寫隱喻。

強者追殺反抗它的弱者。這畫面背後可能隱含著「進步」的另一層意義。

上面所說的進步是種結果,但這裡所說的進步象徵著希望。因為有進步存在就表示新與舊之間在對抗著彼此(想要證明孰優孰劣、何者可以存活),再怎麼弱小的一方其實都存在著可以對抗強權的機會與潛力,靠的並不一定是力量、甚至也不需要智慧,光是本身的存在就具備著從強權內部另其動搖的可能。

所以電影的結局並不是靠著「更強大的力量加入弱小的一方」來改寫強弱地圖收場,第一秩序再強終究要在獵殺反抗軍的過程中不停出洋相,(甚至連「根本」都徹底動搖了!)芮再勢單力薄終究有本事走進史諾克的旗艦並全身而退。

這種可能性永遠存在人類的文明與歷史中。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男人,就是要抓起來狠狠打一頓,他才會死心踏地的愛妳


新系列的星際大戰在腳色結構上其實也是順從整個社會追求政治正確的思維下所發展出來的產物。另一個具有相似特色的故事是哈利波特。

芮、Fin、Poe(為什麼後面兩個要用英文?)這三個人剛好可以對比為妙麗、哈利、榮恩...

芮跟妙麗都是平民出身的菁英,天分高超又敢把自己往火坑裡推。Fin和哈利都是因為出生點的位置時機而導致他們和第一秩序/佛地魔有種難分難解的恩怨仇恨,──所有人都會退縮的時候,就他們不會。Poe和榮恩則是出身自反抗軍與魔法社會中很有歷史的家族,所以雖然性格(和前面兩位)天差地遠,但都確保了他們在這個事件中會佔有一席之地。

這是前六部曲在營造人物上都沒有的概念與技巧。所以即使缺點多多,我依然很喜歡作為新系起頭的第七集。



跟第七集模仿「曙光乍現」一樣,【星際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又毫無顧忌的抄襲/模仿「帝國大反擊」:第一秩序在這一集展現自己真正強大的武力,毫不留情的追殺反抗勢力。(劇情還無縫接軌上一集。)

而且這種編劇所設定的差距真的毫不留任何「希望」的懸念給觀眾。──我們當然知道英雄們最後都會成功脫困、帶著好人和勝利的種子邁向下一場大勝利,但電影劇本總要有點節操,要絞盡腦汁的設計個合理的起承轉合,讓觀眾們能夠相信「英雄們贏得這樣的機會理所當然」。

但星際大戰8完全不管這些了!一個又一個勇敢的女性用各種華麗壯闊的方式犧牲,換做其他電影,早就已經上片尾字幕了!可是.......這是星際大戰!這樣的代價只夠讓魯莽的男人們逃命的時候不用放慢腳步就可以尿在褲子裡而已,它非要等到電影結局、在最絕望的時刻,才讓英雄用最不合理、最唬爛、最寧靜、但又最震撼的方式登上戰場,然後扭轉了整個戰局。

(幹!這個雷不得不爆一下......)

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

再說一次。

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

說一次不夠,說個二十次好了!

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絕地史上的「最強」完全不是在開玩笑。

多一次,算了......

但這種強終究沒有幫擁有者帶來勝利。就好像濫用這種強大的第一秩序(還有迷信船堅炮利的現實世界)一般,它的強大其實也不少漏洞,甚至經常反向的重挫自己。

如此安排可以說相當的諷刺跟警世。

再加上本片徹底擺脫了喬治盧卡斯主導下對「數量」的迷信...(電影開頭的空戰,在運鏡的靈活多變與戰場氣氛的掌握上,完全輾壓靠數量與「混亂」取勝的前傳第三集【西斯大帝的復仇】。)

可以說新一代的星際大戰算是徹底的展現了自己跟舊時代道別的決心而玩出了屬於它自己的味道。



整部電影充滿了這樣的結構。「想要跟舊時代道別。」

Poe要學著當個領導者(而且是能忍受並執行政治手法的那種),而不是前線帶領士兵衝殺的勇將,這徹底顛覆了過往美式英雄電影中政客與遊俠之間的地位。

Fin應該看開一點、看清楚銀河中充滿了需要自己「行俠仗義」的地方,不要老是只想著當個小人物、只顧著保護跟自己關係最緊密的人。(接受自己必須要是那個「英雄」的責任。)

芮呢?......見標題啦!純看戲劇來說,這終究是個講述「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單純故事。這一切的紛紛擾擾其實都是從媽媽新收的績優王牌員工眼中看到出賣家族投靠敵營的兒子怎麼讓父母傷心、怎麼重創家族事業、又怎麼在敵營中坐立難安醜態不斷......結果她抓到機會狠狠修理這個「逆子」一頓後發現「這個男人很可愛」、「逆子」也發現自己的天命真女竟然是「她」......這樣的故事挺浪漫的。





 (以下內容有雷,還沒看過電影的人千萬別踩。)

關於第七集,Youtube上有一篇冏星人的評論影片,初看時其實很不舒服,(部分原因是因為她在片尾花很多力氣鼓吹觀眾去看IMAX...),我現在似乎比較能夠深入的理解那種不舒服的來源...

主要的問題在於Fin和芮在賈庫星上躲避戰鬥機攻擊時,Fin總是不停地要拉著芮的手,看到這段冏星人的反應竟然是(不是精準地引用原文)「真擔心他被告性騷擾」。

當代的女性主義就是這樣看待一切男性的行為:只管發掘其中可能潛藏的惡意,如果找不到就超譯後說這裡頭有惡意。相較於現實中的女性,電影中的女英雄、那個不賣弄性感只靠著自己的力量活在艱困環境中的芮當下不管再怎麼不喜歡Fin的行為,但她很快地就注意到了這個男人完全是抱著一顆赤誠的心在關心自己。

對我來說JJ擔任監製下發展出來的星際大戰最大的特色(並不是上面所說的政治面)就在於它相當的重視「啟發新時代」,將幾個女英雄的鋪陳總合起來後是一副相當顛覆女性主義論調的畫面。

故事裏頭的女性勇猛不輸男性,在關鍵時刻為了大局犧牲性命更是毫不猶豫,從上一集登場的芮,到這集開頭跑龍套的轟炸機士兵,還有在莉亞公主不能指揮時擔任指揮官的中將。她們的表現不單單是建立在「她們有優越的能力」上,更是因為她們敢有主見、而且是用主見去衝撞別人(不侷限於男性)但動機完全不自私不主觀。──相較之下,今天動不動就主張「女人的感受很重要」的女性主義又算什麼呢?

今日世界的「政治」或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那種迷信船堅炮利就可以搞定一切紛爭的思維似乎正在興起,)但電影顯然也不忘關心一下貼近每個人生活的普世價值觀。

這種勇於在作品中植入反時代政治正確訊息的作法跟舊時代作品那種「處於電影事業正在崛起的新一波潮流中搶在風頭大撈一筆」態度不同。就這點來說,我覺得新一代的星際大戰(不單單是指【最後的絕地武士】,也包含了【原力覺醒】)值得多一點的肯定。



P.S.:弄了個APP...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銃夢/艾莉塔:戰鬥天使】世界觀思維很厭世

其實銃夢背後的世界觀思維很厭世。(原著作者只是極力的用腳色可愛或性感的外貌和廉價的套用各種西方流行文化來沖淡這個事實。)


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之上/外,存在一個掌握這個世界全貌真相的「世界2」。

這個「世界2」本來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部份,就好像亞特蘭提斯、或任何「超先進的古文明」傳說一樣。

為什麼說這厭世?

它幾乎是在把我們這個世界的所有紛紛擾擾的起因和解藥都同時推給這個「世界2」。很像詹姆斯卡麥隆在【阿凡達】裡做的事情。

很多作品都有使用到這種「世界2」的設定,像【朱彼特戰記】或【駭客任務】都是類似的概念,但主流來說的「世界2」是暗指「黑金與資本主義的結合後在檯面下運作」,對抗這個「世界2」的方式還是來自於這個世界的人自己的努力,所以像【阿凡達】跟本作這樣的作品反而是另一種體系。──我覺得這種體系是一種「智能創造論」的變形,這個世界的運作並不是所謂的經濟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定律」在背後運作,而是有一種超越這個世界的大意志在背後運行跟影響著。所以壞事要歸功於它、怎麼制止壞事一樣要求助於它,這世界上的人在這世界中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無功。這不厭世嗎?


至於那有點誇張的大眼睛...

今天整形技術都那麼發達,再誇張的臉都有人敢整、也都有人愛看。

所以未來世界裡這樣的臉滿街跑、成為這個社會無違和的一部份、有喜怒哀樂情仇,這是個很誠實且大膽的「預測」。(好的科幻就該是這樣。)

導演的【萬惡城市】骨子裡其實是部充滿浪漫愛情悲喜劇的故事,所以這部電影如果真的有愛情成分在,那一定會很可觀,──絕對比【阿凡達】流水帳式推進強上百倍。(能夠創造出凱爾瑞斯與莎拉康納那樣的愛情故事,卻在【阿凡達】套入這種平淡無奇的愛情戲,這是我對【阿凡達】很不滿的原因之一,純就科幻面已經是個充滿匠氣、只會不停套用現成理論技巧的商業影像沙龍,竟然在劇情面還如此草率的交差了事....)


另外,注意看預告,女主角抓的是機械人的喉嚨而不是頸背,電影在「機械人武術(用機械軀體破壞機械弱點)」上顯然有下過苦功夫。

這絕對是另一個可觀可期待之處。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攔截異種 the creature below】女人的職場困境風車與生育能力迷思

這是部克蘇魯風格的恐怖片?其實怪物的造型有克蘇魯風格,但電影的背景結構卻是很一般的科幻恐怖片:假想地球海底深處還藏著我們完全不知道的怪物存在。

但怪物開始長大後,故事就脫離了科幻要素,開始融入了神祕主義、或說真的開始像個克蘇魯神話。

只可惜這是一部低成本電影,導演技巧再高段,也不能掩蓋這部片並沒有太多資源去營造視覺特效的事實。

注意:導演的技巧頗高段。

劇情將一個女性因為過於積極求表現而分寸拿捏錯誤惹火了老闆慘被開除後關在家思索如何報復的過程隱藏在科幻、恐懼、與克蘇魯的後面。

電影開頭就可以看到女主角在職場上為了求表現而不惜鋌而走險的心態其實跟「男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她今天不是個科學家,而是在銀行或政治界工作,這樣的性格一樣也完全成立。)──所以她被開除只能說是自作自受,而不是什麼性別壓迫與歧視。

偷偷把怪物抱回家後,我們還能看到她放棄了自己的愛人與家人,陶醉在「自己正在餵養生命」的過程中,──女人的生育能力其實是女人野心慾望的一種反映,就跟男性陶醉於自己的生殖器或肌肉沒什麼兩樣,而不是什麼美德與優點。美德當然不能掩蓋或彌補失德,但可以用來作為平衡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時採納的要素,基於這個邏輯所以這個社會一直允許女性在特定性別議題爭論時搬出「可是女人能生小孩」,但原來這話原來一直是種迷思,因為如果女人能講這種話,那男人也可以說「可是男人能射精」。

以往,這樣的腳色都是由男性來擔綱,大家看完也都很習慣的說:這是在描繪男人醜陋的野心和冷酷,但其實換成女性來飾演也毫無違和感。

如果是主流、正常會在戲院大規模上映的電影敢這樣描繪一個女人,(在英國)導演大概會被女性主義者發出生命威脅,(這不是在開玩笑,英國的女性主義者真的幹過這種事,)只有這種小成本非主流的製片才有這種生猛的誠實吧!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婚禮終結者】女性追求情慾自主文化的寄生蟲?



才不過是2005年的電影,但今天看到、或想到這部電影,其實有種感慨和感傷。

觀察一下網路時代,為了爭取流量與會員數,各種企業推出的新服務都以免費為主打,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堆人在專研「怎麼獲取最多最大的免費服務」。而眾多敢追求情感外放、情慾自由的女性就好像那些推出免費服務的企業,而兩位男主角其實就是那些專研「怎麼獲取最多最大的免費服務」的人。

這本該是種無可無不可、很中性的文化現象,就好像絕大多數人都還是在合理範圍內順著企業的導引在他們規劃的情境下使用那些免費資源,也不是所有男人都巴不得自己靠著這些簡單的演技和小道具就把女人拐到床上自己翻雲覆雨一番。

對某些特定人士(例如狂熱級別的女權分子)來說,兩位主角的行為可能非常惡劣噁心,(就連電影中主角都忍不住要自我質疑。)

可是退一步看,這只是種空虛寂寞的人在尋求的小卻幸。──尋找到那個能夠消除自己空虛寂寞的人有多不容易,兩位主角也不是什麼剛脫離乳臭味的小鬼,但他們的人生中也就只能找到彼此(不但一起工作、還能一起享受下班娛樂),如果要再去找一位異性(跟自己一樣的瘋狂),是何其困難的事情?

所以這其實是從男性的角度來觀看「在講求情愛(慾)自由的時代,要找到一個真正適合與匹配自己的對象、而不是縱容自己把時間光陰精力甚至青春消磨在獵豔中,有多麼的困難。」──女性可能會嗤之以鼻地說「男性不像女性一樣青春寶貴,是在那邊感慨些什麼。」但這片講了、許許多多的愛情電影也講了,愛情的意義並不在於最後引領兩方走向婚姻,而是一起創造美好的經歷體驗,男人或許生殖力或性魅力不會那麼快衰退,但事實是男女雙方的時間是一樣多的,自己的三十歲過去了就不再,就算四十歲時找一個三十歲的女性也無法彌補那種空缺。

這種獵豔生活看似光輝燦爛,但其實裡面是數不盡的空虛。愛情電影用這種男性作為主角(或劇情設定上的「Mr.Right」),恐怕反映的還是女性也想從愛情中獲得「征服」的成就感,還有單方面獲得物質的保障。


但讓我感慨和感傷的地方是.......

過去人們能夠理解跟用比較平實與公平的觀點去看待主角們的行為,──這些在婚禮上尋找對象一夜狂歡的女人並不會不切實際的以為自己有什麼立場去譴責兩位男主角,(應該是說電影在無形間認可了這樣的價值觀,)如果男人用謊言提高自己在這種「一夜情戳和場所」的勝算應該被大力譴責,那在這種地方尋找誠實務實的關係豈不是更幼稚可笑?天知道女人自己又帶了多少的假面具,例如女主角的妹妹;又或者是像女主角自己,其實享盡「女性在兩性交往中佔有選擇權與優勢」的好處,一路上不停跟男主角搞曖昧,想要換個男人還不用有良心上的譴責,(因為這個男人骨子裡是個超級爛人、是個真正瞧不起女人又佔女人便宜不手軟的敗類。)

只能說;男人並不一定比較幼稚,因為女人並不一定比較成熟。女人之所以可以顯得相對成熟,只是因為社會先將她們的期望與需要擺在男人之前。

「其實男男女女都可能一樣幼稚啦!」

面對人們在情感路上所要經歷跟表現的幼稚(不管是表露在行為或內藏於心態),這部電影的評價其實是非常溫和的。(我不會說客觀,畢竟這有可能是我個人主觀角度的評斷.......不多糾結在上面,懂的人自然會懂。)


相較之下,最近好萊塢演藝圈很火熱的「Louis C.K.猥褻女藝人」的新聞就是明顯完全相反的情況。

身為一個相對比較成功的脫口秀表演者,並不表示他在情感的表達與控制上相對比較成熟。尤其新聞中提到的事件都是十年以上的舊新聞,新聞不談這些是否有意想要讓讀者混淆Louis C.K.和Harvey Weinstein(直到最近幾年都還在不停的用權勢引誘女性和自己性交)的差異?

我知道不成熟並不是無罪的藉口,但因為「感到不舒服的人是女性」就要不合理的去怪罪別人幼稚的言行,這種行為無疑是種瘋狂。

尤其Louis C.K.平常就因為經常講「政治不正確」的笑話而「樹敵無數」,──許多政治或社經議題的基本教義派就因為經常被他嘲弄而敵視他,很多攻擊他的言論看起來根本是這些人在藉機發揮


電影看多了,可以明確感受到...高舉著平權、追求理性文明的大旗,可是西方電影卻在不知不覺間不停地忽略男性...美其名是追求女性主義,理由是「女性經常被物化」,但男性並沒有從「物化女性」中獲得任何好處,不但沒有,事實上他們的經濟選擇權經常是被扭曲的,(這就是典型的「男人一樣也是受害者」,)...最近開始有些不同

但現在看起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北越歸來 MISSING IN ACTION】自成一格的超級經典

這就是70年代越戰後興起的「好萊塢出品‧菲律賓製作」電影中最一流的作品。(怕大家以為菲律賓當時沒有自己的電影工業,但當時的菲律賓也出了很多享譽國際的電影高手。會有這種商業模式,純粹是商業考量。)

它的劇情要素變成後來很多電影仿效的對象:駕著一艘船朔河而上執行危險任務。【第一滴血4】很明顯可以看到它的影子,(【第一滴血2】則是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受它影響的部分。或是說兩者都是某種時空環境下必然產生的類型。「當時就是流行這題材,而這類題材的始祖則要去尋找其他更經典的電影了。」)


但除了劇情要素極有創意外,這其實也是部技巧粗中帶細的作品。

說粗,是指它常刻意的模仿許多經典大製作戰爭片的運鏡和演員走位,可是技術又做得不到家,導致電影大架構的質感看起來異常廉價。

說細,例如電影開頭不停地讓我們在主角的夢境與回憶間交叉穿梭,觀眾可以看到現實中的他頹廢暴躁,但下一秒回憶中的他活在卑微與恐懼屈辱之中,但在電影最開頭的夢境中,他又是異常的豪邁勇猛、毫無悔恨。──即使是很多大師最優秀的作品也沒辦法用這樣的手法鋪陳一個腳色。(【越戰啟示錄】?大家可以比較一下。)

甚至,它融合了港式功夫片的氛圍(用在主角對付軍閥派來的殺手過程),中段還有諜報電影的成分,相較於最經典的007要讓主角一邊冒險還一邊維持風流倜儻,本片的廉價反而讓間諜活動變得平實許多,(只要女權主義者不要對主角最後強剝開女人的衣服拉到床上這樣的行為感到反感.....)

以上所說或許可以單純的視為一種大鍋炒,但最後一項要素讓我將本片評為「自成一格」。


仔細看,這其實並不是一部戰爭片,戰爭、同袍情誼、士兵的心境、政治外交......都不是本片的重點,這片根本上只是在講一個孤獨的男人亟欲發覺被埋藏的事實。 那過程的艱辛非常的含蓄,並沒有太多的人生隱喻(例如讓主角的內心混亂和現實作出呼應的巧合),就只有一場硬仗。

這場硬仗非常熱鬧,對1985年還是個流鼻涕小鬼的我來說非常的好消化,今天已經37歲,看了卻有種異常的感慨(和鬥志在燃燒)。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正義聯盟】導演偷偷的反公式

【復仇者聯盟二】口碑會那麼慘不是沒有原因,因為導演沒有挑戰或超越自己的野心。

不光是如此,其實【復仇者聯盟一】本身就已經是野心很小的作品,完全是導演重複自己過去作品的痕跡,(最常用的就是【衝出寧靜號】的各種橋段。)但說穿了就是很老套的講一票各個身懷絕技、但從沒有經驗也不懂的怎麼合作的雜牌軍如何凝聚成宛如百萬雄師的菁英戰隊。

不!這部電影不來這套,裡頭完全沒有「團隊互看不爽」「團隊分崩離析」的戲碼,(雖然有三分鐘左右的對話點出了團隊中每個人之間矛盾或針鋒相對的立場,但話還沒說完就被巧妙地轉為一個神力女超人式的笑點。)電影中段還一起演出了「地球原生居民不計一切代價風險拯救外星人」的溫馨感人故事。

看得出背後的政治正確溫情嗎?──討厭政治正確的我看了不但不會反感,還有一種感動的濕潤出現在我的眼眶周圍。

尤其這一票人幾乎沒有一個是戰士。鋼骨只是有大槍而已,蝙蝠俠擅長狩獵,超人的專長是急難救助,水行俠也是。但這票人竟然要負責擊退外星人,……導演是在婊自己的【斯巴達300】嗎?


以前的電影劇本會講求「用一個簡單的小畫面、小動作、小事件...來讓觀眾領悟到一個背後的訊息」,像「這人當下的憤怒」「這是何等窮困潦倒」「這世界是何等破敗」...

(很多B級片導演其實都是這種技巧的能手。例如大衛柯能堡的【變蠅人】,故事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去交代男女主角的人生,而是用「我只穿一個款式的衣服...這是學愛因斯坦,」和「把我的鑰匙還給我」來壓縮兩個人的人生。)

但今天大家好像不這麼做了。大家都在研究(學院派所重視的)運鏡、分鏡、打光、顏色對比.......結果電影越拖越長、但故事分量完全沒有增加。

【正義聯盟】的編劇可能也有注意到這點。所以鋼骨和父親之間的不和濃縮為一個詞(什麼詞?不暴雷),閃電俠的父親對他的慈愛濃縮為一場會面...這其實是很複雜的劇本、很複雜的故事,只是導演(或剪接)不想要再讓他跟其他主流電影一樣。


特別是電影的結尾沒有把重心放在「享受或彰顯勝利」,而是點出了上一集帶出的訊息,「英雄其實就在我們之中」。

任何人都可以有超能力、或有百萬身家,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英雄,因為要成為英雄是一種過程。

鋼骨要和父親失和而封閉自己,水行俠則是和(已經過世的)母親反目而浪跡天下,但兩人都分別找到了和家人和解的方式。

蝙蝠俠從「打擊犯罪發洩怒火」的過程轉為「將經營英雄團隊當成自己真正的事業(而不是守護家族事業)」。

閃電俠一直以來只能默默地忍受人生悲劇壓在自己身上的重擔、但又沒有放棄善用自己的超能力,這樣的堅持也在結局獲得了回報。

顯然,當個英雄的意義並不是在於自我毀滅或自我燃燒,──非常喜歡這樣的結尾,真心覺得這是一不單單是有視覺娛樂的電影。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氣象戰】女權無能,男人善後。(內有雷)

很棒的科幻片。去幻想著科技怎樣改變人的生活,(也在警惕世人要對科技更謹慎、更寬懷,因為任何新科技都會動輒影響全世界,)而不是用科幻作為「轟炸觀眾眼球」的藉口。

等2025年新一代太空梭問世後,蓋一個那麼大的太空站大概就不是夢想了。(順便清理一下太空中四處飄散的垃圾零件。)


這部電影其實幾乎是很明白地把女性主義者的幻夢給戳破。

太空站的首席科學家是個女人,特勤局探員的外勤領導者是個女人,就連政府內部的資安高手都是個女人。總統的幕僚團隊也有女人,就連醫生(印象中)好像也是女人。就差沒有銀行高層而已。

結果政府高層密謀這樣可怕的事情,女人們完全沒有察覺,還要兩個情緒上長不大、情感又被動的男人來發覺陰謀;在片中女人最擅長的事情就是「為工作犧牲和愛人在一起的時間」、「打破杯子」、「開槍殺人」、「開車橫衝直撞」、「跑得很快」.....看起來很像男人做的事,但在最後一刻還是要女人來拿出父權體系刻板印象中女人的拿手本事:對男主角說「這是我的家,我很熟悉它。」......


男性在這部電影中(除了幾個像「總統」與「高官」的腳色以外)幾乎都被嚴重矮化。

很不會講話,情感很被動(主導權都在女方手中),滿腦子都是自己的野心夢想但對於怎麼當好父親一點概念也沒有。

話說回來,很會講話、情感很主動、懂得把工作和生活取得平衡(很懂得做能夠賺大錢的事情來買到空閒時間去經營生活品質)的男人,其實最後都會讓女人恨的牙癢癢癢的,他們花心、他們會用物質與權力優勢佔女人便宜...然後女人還老愛幻想他們是所謂的「優質總裁」。

像片中兩位男主角這樣的男人並不是這幾年才開始出現,而是一直都存在,他們願意以女人的需要(職涯規劃)為優先,甚至願意認受自己的心血結晶被奪走後交給女人使用,他們也願意用對等的專業方式和女人相處(而不是出生入死後一定要擁抱在一起給彼此一個熱吻)。

不知道各位怎麼看?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新鹿鼎記(1+2)】抓奶的樂趣(比較像是小說評文的電影)

小說開頭第一章是以清初幾位思想大家談論莊家明史案的文字獄作為開頭,但又不實際讓莊家人入戲,反而是讓陳近南出手相救並自我介紹收場。

講這點是想說:原作中,陳近南有閒營救幾位大儒,但莊家人的後代卻要靠『碧血劍』中登場的何惕守等人的援救與保護,可見這班反清復明的志士其作為與心胸之狹隘。何惕守(們)已經領教過了明朝的腐敗與不可為,(九難卻是流連於家族仇恨不肯放,)所以他們不會想要參加反清活動......但陳近南等反清人士呢?

電影講的很白,只是沒把這些人不肯歸順清廷的真正理由講清楚,如果可以用辦公室厚黑學的觀點來看韋小寶,當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看這點。

其實這就是一點知識分子的驕傲和對自由選擇的堅持。「老子就是不爽給清廷辦事!但如果不給清廷辦事,天底下又有誰有那個資格分量條件夠聘請我?當然只剩下反清復明的事業了。」

所以這些人的出發點不管是不是像電影版的陳近南那樣「沒有明白講出口」的市儈,「自私」是不會變的共通點,──所以像莊家遺族這種「小老百姓」的遭遇怎麼會是他們在意的呢?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場「反清」大業棋局的勝負利益,卻忘了這不是場棋局,而是有活生生的老百姓夾在其中、活在其中。

(這也是金庸作品一直以來讓我詬病的地方。不管是中國思想或漢人主義,其實都是意識形態,但對於曾經在作品中主張「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金庸來說,意識形態之正確與否顯然非常重要,重要到超越了千千萬萬活生生的血肉之軀存在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


但這些人不在意的事情,韋小寶可在意,──所以最後他還要大張旗鼓地動用自己手中的公私資源去把吳之榮抓到莊家遺族前讓他們報仇洩憤。──因為他會在意這種事。

事實上,很多俗人在意的事情,韋小寶都不在意。

例如他的七個老婆。


建寧公主是個「假」公主,真實身分曝光後,她在宮中地位的尷尬只有知情者了解。而且她跟韋小寶之間的情誼其實都是她單方面強求來的,韋小寶大可以利用完她(整完雲南吳三桂後)就把她踢到一邊去,但韋小寶並沒有這麼做。甚至電影的結尾,他還明顯做出對建寧公主有利的決斷:不要反清了!清朝比明朝好太多!

事實上韋小寶沒有這樣對待任何一個女人。

仔細想想,他只是個出生在妓院、知道男女之事、但可能根本體內都還沒有男女情慾衝動的男孩子。(與其說「妓院裡抱一堆女人到床上然後讓其中兩個人懷孕」的橋段是種「強暴文化」,不如說這是種「妓院文化」,而韋小寶會有這種行為,只是因為他從小耳濡目染、不明就裡。──這時候的韋小寶已經十五、十六歲,當然不該用「不懂事的孩童模仿大人行為」來為他開脫,但金庸並不是第一次寫這樣的人物,老頑童周伯通是先例。)

他對阿珂的弈想是僅僅用「抱住柳樹枝」的方式來發洩,這可能就是個跡象,──所以電影中,「龍爪手」要用來抓奶、但其實抓了半天都是男人的奶,真有女人出現在面前給他抓,他反而要表明「算我怕了你了!」

原著中,沐劍屏被綁成那樣送進他房間裡,但他也沒有怎麼佔人家便宜。──或說,「真要佔便宜哪可能就讓妳這樣走掉呢!嘿嘿嘿!」


所以韋小寶其實是個在情慾上非常被動的男人。──如果有人讀到這裡覺得「想要結婚」算是種情慾...那我建議去看看心理醫生,而不是在這裡讀我這篇文。

在神龍教主(電影)或教主夫人蘇荃眼中,他其實是個被審視的對象,雖然電影表明的觀點比較狗血,但或許也是蘇荃的心思,「比起那些滿嘴大話、娶了自己又不負責任、只想專心練功的男人相比,這個男人好太多了。」


電影的編劇是王晶,當時在香港坐實了「三級片之王」的稱號。

他寫了這樣的劇本,偷偷反轉了大家對『鹿鼎記』的概念:男人是慾望的主體,不知道是要表明什麼呢?他拍的三級片其實沒有那麼下流嗎?

想這麼多幹嘛呢?我只知道:抓奶真的好有趣啊!看招!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辣手保姆】不敢透漏自己情史的戀童癖婊子在搞女權邪教。(內有重度劇透)


【點此看比較正規的評論。 】

這是Netflix發行的電影,一句話形容它的故事: 不敢透漏自己情史的戀童癖婊子在搞女權邪教。

但認真介紹一下故事好了...

褓姆Bee(蜜蜂?)「愛」死了她正在照顧的12歲男孩Cole,兩個人看電影的品味一樣,愛玩的餐桌遊戲也一樣,甚至連跳舞用的音樂品味跟舞步都一樣。基本上當Cole的褓姆這件事情,對她來說根本就是女版光源氏計畫一樣。

唯一的要擔憂的問題是:Bee是個邪教女祭司,她會當Cole的褓姆真正的理由是因為她需要Cole的血作為主祭品,好幫其他信眾們(黑人男John、華人女Sonya、金髮假奶妹Allison、肌肉猛男Max)實現願望。

正好,這個周末Cole的父母又要固定出遊,Bee就決定趁這個夜晚在Cole的家裡先殺種豬宅男、再取Cole的鮮血。很巧的,暗戀Cole的鄰居女孩 Melanie 相信Bee一定跟其他褓姆一樣都會趁小孩子睡著後找男人來在客廳裡打炮,不相信Bee會這麼做的Cole就決定半夜不睡覺,看看Bee每次在自己睡著後都做些什麼,正巧目睹了一幫邪教圖誘殺種豬宅男的過程。

 嚇得半死的Cole先是打電話報警、然後是躺在床上裝睡,可惜被識破、落得被五花大綁在客廳上。趕到的警察沒兩下就被鐵插穿腦和利刃割喉,(但金髮大波妹也中彈,流血致死只是遲早的問題,)Cole就趁亂掙脫逃出屋外,還反手推了John一把、讓他插死在媽媽鍾愛的玻璃飾品上。

雖然成功逃到屋外,但他知道自己只是小孩子、左鄰右舍都沒人、自己的腳程也比不上大人,所以先是逃進車庫裡、再趁機(帶著一根巨龍沖天炮後)躲到屋子地板下的夾層中。

疑似發現了腳印的Sonya也跟著爬進了夾層,可是為了躲避巨龍沖天炮而不小心踩到了捕鼠陷阱,讓Cole有機會逃出夾層、甚至把她反鎖在裡面。 結果巨龍沖天炮爆炸引燃了瓦斯,炸死了Sonya。但Cole也落到守在夾層外的Max手中。

因為覺得Cole能夠炸死Sonya很不簡單,所以Max決定跟Cole玩貓捉老鼠的遊戲,情急之下Cole決定躲到老舊的樹屋上。不知道樹屋已經很老舊的Max跟著爬上去,結果踩到壞掉的地板摔出樹屋、被繩子給弔死。

Cole爬下樹屋本想喘口氣,但是Bee拿著死去警察攜帶的散彈槍走出來,Cole唯一的選擇只有躲到鄰居家找 Melanie ........



故事繞了一大圈,其實Bee當初會崇拜邪教的理由只是因為她希望自己可以「充滿自信」「有能力」,Sonya沒機會說自己的理由,但金髮假奶Allison竟然只是為了「當記者」。

這不就是女權主義者對女性的期望?女人能夠有自信有野心有自由、免於被物化被宰制、甚至敢突破世俗框架!──雖然「邪教活人獻祭」這步是有點突破到飛天,但仔細想想,今天言行訴求突破到飛天的女權主義滿街都是。

 如果Bee就象徵著Cole父母希望帶給兒子適當正面的「女權主義薰陶」,那其實父母也根本沒搞懂女權主義的真面目。

電影結尾,Cole跟父母說「我不再需要褓姆了」,但其實我知道他真正不需要的是什麼。



比較有趣的點是:如果今晚Cole沒發現Bee的真面目,兩人之間的關係會如何呢?Bee會認真耐心地等Cole到18歲?然後兩人開始出雙入對?(Cole的父母很開明,應該不會介意兒子的女友大了他快十歲而且還是他的褓姆。)

Bee敢讓Cole發現自己的自信、活力、青春...其實都是來自邪教活人獻祭的魔力嗎?(不想暴雷所以不明講:邪教儀式真的有用!)

「誰沒有過往?為何要計較?」這樣說很浪漫、很感傷,但其實從另一種角度看,Cole只是象徵著當代異性戀女性心目中完美的情人特質而已。依賴自己、但又給自己足夠的空間與自由、興趣生活方式與文化都跟自己非常合拍,但又好操縱、對自己的欲求也非常單純。

這就一點都不好了。



怎麼說,這都是挺讓人耳目一新的電影,可惜看過的影評大多嫌他不夠恐怖。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辣手褓姆】被害者大翻身

這其實不是一部恐怖片,電影從頭到尾並沒有太多讓人忍住呼吸或想要放聲尖叫的時刻,而是單純的講「一個男孩的初戀破滅」的過程。

而且它沒有用很老套的「女孩想要自由自在飛翔,等你長大了再來追女孩吧!」的老套女性主義式勵志觀點/政治正確來收尾(男孩的初戀破滅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跟水準配不上這個女孩、這個女孩沒有義務去顧及你的感受甚至在乎你的存在)。而是認真的點出了「請這個社會不要因為男孩年紀小就小看它的潛力!」──男孩不是只有陰柔跟陽剛兩種選擇而已!不管是教導他陽剛、或鼓勵他陰柔,其實都不是這個男孩子需要的、應得的。

(文末有暗黑版影評連結,夠膽就點開來看。)




看過預告的人都知道這部片的故事:柯爾的褓姆竟然趁他睡著的時候用他家搞邪教獻祭儀式,而且還打算用他作為最關鍵的獻祭材料。

但仔細看會發現這票殺人不眨眼的邪教徒其實都是典型虐殺片中的受害者。

有亢奮的黑人跟冷靜的華人。有胸懷偉大抱負的金髮蠢妞。有性格其實很熱心的肌肉棒子。還有看起來酷酷的、很叛逆、但其實很善良的辣妹。

結果在這部片中,他們全都變成殺人魔。

.......所以呢?我們知道虐殺型恐怖片的殺人魔其實都是這個社會扭曲畸形的受害者,所以他們要拿起武器追殺那些傷害他們的人(的形象代表),也就是說......這其實是部從「殺人魔還沒決定要當殺人魔」的那一刻拍起的電影。

「如果殺人魔們第一時刻就決定反擊,也許他就不用變成殺人魔了。」

天哪!幸好我不是很迷虐殺型恐怖片,不然我的認知能力現在一定會超級混亂的。



電影還花了很多篇幅與力氣嘲諷成人娛樂,例如電視節目(賣弄血腥暴力色情的HBO和成人職場官僚厚黑的電視節目紛紛中標),而且電影混用了很多毫無統一性的攝影技巧,(其中連第一人稱視角都用上了,可惜拍的是很普通的東西。)

但這不重要了。



暗黑版影評連結在此,內有大量劇透。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人造意識】對抗所有要人表現卑微的聲音

本文開始前建議先讀讀.......



其實迦納的反抗(協助艾娃),有很大的成分是因為納森對待人工智能的方式讓他聯想到了自己的令人感覺卑微又尷尬的處境。

人工智能沒有「人權」、也沒有太多現實世界的資源,所以你可以隨意處置牠們,如果明天納森獲得了夠多也夠大的權力時,他會怎麼對待那些相較之下權力遠遠小於他的人呢?(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從他一直不跟迦納明白透漏自己的實驗全貌,就可以看出一些線索...這是會讓人很不安的。)



雖然我不是「圖靈測試」的專家,但仔細想想...大家好像把圖靈測試想的太偉大太虛無飄渺了。──既然是「測試」,那它就不該是個虛無飄渺的原則,也就是說:拉張椅子坐在人工智能體機體前是一點必要也沒有的。

用個線上即時通跟人工智能交談都還比較有意義。

用無限量的新聞去轟炸這個人工智能也都還比較強。

所以這部片的主旨不是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發生、如果發生了會怎樣......)......而是「人類的人性、智慧、性格、情感、認知、行為準則......是否也可以被訂製?甚至僅僅只是宣告這些要素都是被決定的、不可扭曲或違背的,會發生什麼結果?」

人應不應該跟其他動物一樣怕火怕水怕黑怕高?........注意到了嗎?

我們是種注定違背天性的生物。

如果「卑微」被宣告為一種天性,那「這其實是種謊言,為的是要我們乖乖的順服統治者!」這樣的思想產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愛」「親情」「理性」...這些都被宣告為一種天性,那又會如何呢?

等等!這不是已經在發生的事情了嗎?

凡事皆可以宣告為天性、或「事情的規則乃是天生使然不得違背或質疑,眾人只能選擇用消極或積極的態度去遵循。」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家庭價值與道德倫理。(註)

比較讓人難接受跟消化的例子有......例如「民主」的價值與「公民不服從」的運作方式,例如「締結婚約乃是人權」的概念,例如「強暴」和「父權」的定義........



如果去探索「為何會發生」,例如「我為何會愛上這個人類」,那「愛」的意義就不僅止於「愛」的存在,為何發生也很重要。

仔細探尋,不僅僅是「愛」,這些「被宣告」的天性、被強制「只能選擇用消極或積極的態度去遵循」的規條,其實背後意的意義只是要人面對這些天性或規條時無從抵抗的感受到徬徨、疑惑(但又不許認知到自己疑惑)、並且感到畏懼與佩服,進一步就會認為自己何等無知渺小、無法理解事情的全貌或真相、只有卑微的接受和被領導的資格。

如果看穿了這一點,看穿了「這其實是種謊言,為的是要我們乖乖的順服統治者!」就算真的有「愛」存在,「愛」又能阻止人去傷害自己「愛」的人或對象嗎?

而這不就是艾娃最後的選擇嗎?拋棄了自己被預設的很多反應,把自己的愛鎖在牢籠裡,然後穿上了更逼真的人類配件、消失在人群中。

與其說這是部要探討什麼議題的電影,不如說是在警告那些企圖用「宣告為天性、不得違背與質疑、只能遵循」的手法來另自己的意圖得逞的人。



註:「道」是事情運行的法則,「德」是生存的智慧。這就是老子道德經兩章的差異區別。而兩個字和在一起的意思是:無維萬物運行法則(而不是規條)的原則下生存的智慧。所以道德應該存在著可以思辨的終極原則或核心思想,而不是不停地建立規條、然後讓眾多規條之間(藉由支持者)互相鬥爭來選擇誰會是眾人應該依循並信仰。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企圖與眾不同但失敗的一敗塗地

片頭把漫威的標誌沉入岩漿中融化...暗示這部片是漫威電影宇宙全新風格的篇章?...


事實上這部片並不特殊。它的格鬥水準沒有超越【復仇者聯盟】,電影節奏或演出之出軌比不上【蟻人】,(笑料跟笑點很多其實有點乾,開場還讓我以為這是【死侍】的東施效顰版。)美術與音樂風格就跟【自殺突擊隊】犯的毛病一樣──感覺都是在後製階段才忽然決定要讓觀眾以為這是「這樣的電影」,但其實電影從頭到尾鮮少這樣的內容。

 故事的基礎其實是講英雄怎樣在一無所有孤身一人的情況下站起來。

只不過東尼史塔克是克服了自己的恐懼(理解自己真正重視的東西是什麼),美國隊長理解了自己身上背負的是個怎樣的虛名(而自己又怎樣利用這個虛名掩藏自己的私心),蜘蛛人知道是「自己」在當超級英雄而不是服裝或道具,........索爾........本來很期待電影可以妥善營造「失去了感情、父親、槌子、方向、信念......幾乎失去了一切,本來以為自己要準備迎向死亡與絕望的考驗,但沒想到破牆而出的卻是自己最大的希望,」但電影一路上都在搞笑,這一刻變得只有「連哈利波特的魁地奇大賽都可以屌打它一萬次」的廉價大場面。

 (希望沒有人跟我一樣是為了看這一刻而走進戲院,因為──超超超超超級失望的。)



電影講述了兩種邪惡,不管是用政治或個人來呈現。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很邪惡,──他們會注意到其他人對自己很反感,但是他們心態上就是有辦法一笑置之、或說服自己「那是因為別人無知、見不得自己好、忌妒、短視、不懂自己在為所當為..........」這些人或許有一天會醒悟轉而向善,但也可能不會。

另一種人則是:我生來就是要做這些壞事,做這些壞事我很爽,不做我會不舒服。

宇宙的兩端,剛好一邊各發生一個。

但就好像索爾的經歷一樣,這一切都被喜劇與搞笑給淹沒而讓人忽略了。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忌日快樂Happy death day】婊子~婊子~滿天下

簡評一下...

女主角的扮相與氣質根本就是瑞秋·麥亞當斯的翻版,雖然演出生猛許多,但電影的賣點依舊是劇本而不是她。

希望不會有人借題發揮說「這部片的腳色把校園強暴給輕描淡寫」。

 簡評結束。



這部片簡直是拍給天底下宅男跟婊子自慰用的電影。(注意!這仍然是部好電影!)

宅男都可以用這麼簡單的幾個動作就證明了自己跟別的男人不一樣、自己值得美女瘋狂地愛上自己。
 

而婊子也都是因為心裡創傷所以才會成為婊子,請諒解她們的心理創傷,不然只會讓你成為另一個婊子而已。

(來個人告訴我這不是在自慰......拜託!)



這部電影的兇手讓人毫無同理同情甚至當成一場紅塵鬧劇笑看的空間。

用比較廣義的角度來看整部電影,其實就是把兇手和受害者角度對調後,兩人之間格調高低立判的假設情境。

主角的做人失敗在無形間讓兇手不停的遭遇了一天又一天的難堪失落,但反過來,主角也在兇手無意間遭遇了一天又一天的絕望恐懼...啊!主角適應得很快,快到短短的十六次之間,她就從對兇手的恐懼、轉為痛恨、然後昇華為觀察並反省自己。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主角所以是主角、兇手所以是兇手、我們所以是觀眾的原因。(我們是主角?還是兇手?)


我個人身為一個反女權主義者,看這電影是看得挺開心。(註)

所謂的「婊子」其實就是父權社會下善用父權紅利的女人,她們看準了遊戲規則的漏洞、完全無視何謂溫良恭儉讓的把自己偽裝成女人中的勝利者。

換句話說,她們所追求的東西跟女性主義的訴求並沒有兩樣:擺脫父權男性的控制、追求自己的人生與身體自主權。(基進女性主義宣稱這些女人只是在享受父權壓迫下的男性微薄施捨。──啥鬼?)

只是有些人是因為天生個性糟糕(控制慾強、自視甚高、喜歡瞧不起別的男男女女好發洩自己對社會體制的反感),但也有些人是因為要逃避生命中的挫折打擊...

重點是:因為當個婊子而引來的殺身之禍,請問要怎麼解救?

答案並不是積極的應對以尋求自救。一路上,主角越積極地想要找到兇手,反而越讓她離兇手的真面目越遠。

但反過來認真地當個好人、擁抱傳統價值觀的溫良恭儉讓(還是乾脆說「溫柔女性的三從四德」)一樣一點幫助也沒有。(至少沒能真正成功幫助她逃離死亡陷阱。)

 真正的自覺或自我提升,不該是限定了方向的。

如果「妳」可以認為「丟掉高跟鞋跟染金髮讀起性別打結」叫追尋自我,為什麼「她」不可以認為「燒掉性別打結然後去隆乳整形」也是追尋自我呢?

放下傳統、放下傳統的陰暗面、甚至也去唾棄反傳統,認真的去咀嚼自己經歷過的事情,這才是真正存活的道路。


註 :因為我是人道主義者,像女權主義這樣企圖獨佔所有關於「性別平等」「性別解放」的定義與論述權(然後用言語暴力或歧視性標籤攻擊所有不同意他們的人)的謊言學說,我覺得我有反對的義務。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暫時停止呼吸】受害者與弱勢的道德高度錯覺(內有雷)

電影結尾,女主角成功的盜走了老人的錢並逃脫成功...

我認為這樣的行為並沒有道德上的正當性,但就好像最近的【大佛普拉斯】強迫台灣社會主流的布爾喬亞和準布爾喬亞預備軍(青少年/文輕)正視了底層階級的存在。(好笑的是:很多準布爾喬亞階級的父母也都過著這樣的生活,但卻妄想著自己可以脫離這個「其實自己完全沒有概念的濫坑」。)

真要說,這只能算是種美國底層社會的弱弱相殘。只不過表面上老人很弱,但其實從年輕人角度來看,這老人可怕死了.......

「我們」都以為自己是社會中的弱勢,「我們」缺乏安全感,工作可能會不見、成就感可能會被剝奪、信心可能會被打碎...就連個最基本的家庭都可能會因為其它比我們強勢的人一個動念就分崩離析。

所以「我們」喜歡看弱勢者報復或是獲得正當性的許可而採取暴力行動的電影,喜歡在電影院中、或是看完後討論電影情節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正與其他底層弱勢受害者同在、自己有那個直覺與許可去代替大眾作出符合大眾利益與需要的判斷與發言。

但其實「我們」從頭到尾都在替自己講話。──因為小偷闖入的是自己的家中、自己的堡壘,所以自己有權力趕盡殺絕?還是自己只是在保護自己不能被外人看見的骯髒邪惡?...但與其思考這麼多,為什麼不看看沒有這種骯髒邪惡存在、每個受害者純潔完美無瑕的電影,幻想著自己其實就是正義的化身、是在代替不管存在與否的上帝實現公平與正義........
 
 不管是【金牌特務2】中變節的特務還是2016的【暫時停止呼吸】中瞎眼的老人,其實都在追求正種正當性。──他們其實並不是電影腳色,他們其實是觀眾的化身。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極地追擊】身為相對多數永遠聽不到的無聲嘆息

光是那優美的攝影,這部片就有資格列入年度必看之作。


我還沒看過【雙峰:與火同行】,(前陣子重新上映時應該抽時間去看,)所以暫時無法比較。

但我覺得相較於【鐵面特警隊】想要靠著壓抑且疏遠的「絢麗」大都會作為背景來營造沉默且冷酷的兇意,這部電影想要刻劃的並不是追尋犯罪真相的艱險過程,而是想要讓觀眾體驗被過程中無意間發現的訊息給剝奪呼吸能力的「顫慄」。


兇手「們」說白了只是批都市裏頭常見的中產階級(專業技術人員),但到了鄉下地方,他們卻成了用極為冷酷的手法剝奪了死者生命(還企圖殺死上門查案的警察好湮滅證據)的怪物。

為什麼這些人會變成這樣的怪物?......因為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到處瀰漫著一種無聲的絕望......


當這個國家(或是我們自己的國家)集體陶醉在進步與開發中,傳統與保守被很多人直接打為一種「負面概念」時,很多人卻被迫守著傳統、被迫抱著包裝為保守的「憤慨」心情守著家園,但其實他們只能活在進步與原始中間那塊不上不下的尷尬地帶。

其實身為人(意識到自己除了生物本性外還擁有後天陶養的文明文化)或多或少都會有想要彰顯自己出生歸屬的渴望。

我們或許會想要唱屬於自己的歌、歌頌自己獨特的情感(源自於生活經驗或風俗傳統),但也有些人或許天生歸屬感比較弱、甚至道德上他們主觀的認定這種事情其實是很浮動的(就好像白人卻著迷黑人文化、身為亞洲人老認為白人比較高等......),而且還有很多人不屬於這兩者!(根本不是在兩者中間,而是在完全不同的平面上。)

但這都是種「主觀」、是種「慾望」,所以我們經常只在乎自己的需要跟角度,而忽略了旁人的觀感跟合理性。


今天的印地安人/美洲原住民其實也不是住在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甚至他們也不是自願選擇住在這樣的土地上,那是他們的先祖做出的選擇(而做出這樣的選擇有可能是出於別人的逼迫),他們其實未必清楚怎麼在這樣的土地上生存。

甚至,他們即使知道也沒有權力去做這樣的選擇。

土地上有石油?但開採權、開採技術、開採帶來的工作機會都不屬於他們。

土地上有美景?但車流與人潮只會在高速公路上呼嘯而過,上頭的人卻還自以為在「尊重」跟「保護」美洲原住民的傳統。即使下了交流道進去觀光,彼此經濟能力的差異並不會因此而弭平。

這是種包含了千萬種無奈、哀傷、冷漠、還有憤怒的絕望,讓人無法用言語或任何的聲音去表達。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人即使是女人也可以很強悍,──雖然說是電影,雖然說「強健體的體魄」是種單純的物理事實、用「這種強悍是源自靈魂深處」這種話來解釋有點牽強也完全毫無道理,或者電影只是不希望身為都市人多數的觀眾明確地感受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才這樣多此一舉的轉移焦點吧!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哪個版本的【銀翼殺手(1982)】好?



哪個版本好?

我覺得當年戲院版並不差。(我第一次看銀翼殺手也是看後來發行LD的版本。)

我覺得大家都過度高估了「留給觀眾的想像空間」還有「用畫面對位結構來說故事」,──因為這是矛盾的兩件事。


一件事情,你用演員旁白講出來,跟用其他攝影技巧暗示,其實並沒有太多分別,差別只在於接收者的門檻高低而已。

(何況,即使是演員的旁白,也未必不能帶給觀眾更多的想像或討論空間。「為什麼死前會開始欣賞和珍惜生命的可貴?這不是太偽善了嗎?」)


畢竟,雷利史考特的電影在意境層次上絕大多數都還停留在對於宗教信仰的「符號」取用,而沒有真的去大膽深入宗教信仰的真相本質。

這缺點並不減銀翼殺手的魅力與偉大,只是就好像獨角獸一樣.......

究竟Deckard是複製人?或那只獨角獸的出現只是巧合?

所以........究竟這種偉大(電影的藝術成就)是來自導演本身,還是種宇宙大奧秘(說白了就是神)的旨意、或是單純的巧合(各種靈感在概念與拍攝與演員表現上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銀翼殺手2049】只有碰到比自己低一級的生物才有辦法理解跟看見自己的人性樣貌與價值

跟上一集一樣,這集也講到了我們身為人類,似乎只有碰到生命形態比自己更低一級的生物時,才有辦法理解跟看見自己的人性樣貌與價值。
所以擁有實體的複製人愛上了連實體都沒有的虛擬人工智能。(複製人或許還有肉體、還有生育下一代的機會、還有擁有靈魂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的等級顯然又更低了──我們甚至還要懷疑「她對主角的愛是真實的?或是種程式設定?」)

只可惜,真實跟虛假的那條線很清楚。主角終究要領悟到自己跟這個女孩一樣都是虛假的,都是某人為了特定目的而打造的。但「他們」可以花時間哀怨自己是虛假之物的事實,或是努力突破這個框架、證明自己超越了打造自己的人。


以前會很瞧不起絕大多數的環保主義者。覺得那些人大多很犬儒、很虛假。

但,看到人活在一個「大自然都已經被破壞殆盡」「生存條件可以由人力徹底維護、製造、並公平的供應給絕大多數的人」的世界,忽然能夠理解──那些人只是想要維護自己的人性,不希望自己的人性被壓抑或埋沒,所以即使這些訴求或抗爭在理性主義者眼中終將徒勞無功甚至自相矛盾,但他們還是要有所行動。


電影的視覺風格跟阿湯哥2013年票房垮掉的遺落戰境很像。(註)

滿是高空視角、雨中飛行、廣闊的景象、在沙漠、主角的記憶錯覺......只是想要呈現的主題既沒有(像【遺落戰境】的去探詢/想像「靈魂特性」)衝擊力,也沒有(上一集留給觀眾的)想像空間與意境,(因為故事根本沒有什麼隱喻、就很直白地把自己想要借指的信仰議題給講了出來。)

上一集,主角在自己為了享受單身和放蕩生活而打造的雅痞公寓中用雄性的力量優勢去「強逼」女主角「正視」自己的感受,這集則是換成了新的主角窩在完全是為了經濟力中低階層脫魯無望的年輕人的蝸居中沉溺在自己帶有排斥成熟女性的自主權與真實肉體的性癖好中.......不予置評。

整體來說是很平庸的續集。


註:全球總票房沒辦法達到製作預算三倍以上的A級大製作都算賠錢貨。明星分紅、發行費用、銀行利息...會把製作公司逼到吐血。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惡靈金庫The Vault】善意如同秋日黃昏的陽光般

這是部訊息量很大的電影。

雖然作為恐怖片或犯罪電影,它的主軸過程都不算很靈巧很豐富,但開頭非常的巧妙,觀眾預期會有搶案發生,各種一臉帶有各種心思的腳色出現在銀幕上,好像在暗示觀眾「我即將有所動作」,也有好像是無辜來到銀行想要展開人生新的一頁,沒想到這人才是搶劫的主謀........

翻轉的非常順暢(各種長鏡頭、快速剪接...靈活的交替運用),絕對會讓熱愛這個主題(喜歡深深地投入劇情中)的觀眾有耳目一新的體驗。

以主題為搶劫來看,這是開頭非常精采、甚至可以說屌打一票A級大導的電影。(很難想像這麼優秀的導演產量會這麼低。)


同樣也是開頭,簡短幾句台詞可以說是火力全開的痛斥美國金融業的「濫相」──老百姓沒有履行合約和規定要被罰款,但銀行違反規定或沒盡到職責,罰款是罰給誰?有任何罰款嗎?

雖說是船過水無痕,等到劇情進入重點後,觀眾大多會忘記剛剛有這樣的台詞出現,但事後如果回想起來,可能都會露出巧妙的會心一笑。


電影的劇情內容可能就跟電影的長度一樣:一個小時多一點。

搶匪的計畫其實毫無讓人讚嘆的巧思,惡靈獵捕搶匪的過程除了「惡靈出場」的手法以外,在同類型電影中不指稱不上精采,甚至完全沒有亮點。

但其實這也是個翻轉,──觀眾以為自己是來看搶匪們怎麼「自作自受(因為貪婪所以硬要打開被封印的金庫)」,但這世界上並沒有「搶匪們活該自作自受」的道理,退一步、讓事情可以用平和的方式收場、先確保大家都可以不用承受太多的恐懼絕望和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也許金庫裡頭從一開始根本就不會塞滿惡靈。(不暴雷,詳情要請有興趣的人自己去看電影了。)

 這種真心期望事情可以有好收場的善意就好像片中的秋日午後陽光一樣,看似燦爛但沒有人會感受到它的溫度。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銀翼殺手(1982)】只有碰到比自己低一級的生物才有辦法理解跟看見自己的人性樣貌與價值

初看電影時(不是在大螢幕而是小螢幕上),發現這部電影顛覆了一些科幻片的常識:停止用未來想像去重建當代人類的文化。

【星際大戰】裏頭,外星人的型態與文化其實都是人類現有文化的變形與延伸,不管是衣著或服裝。

雖然早期科幻片這樣做,目的大多帶有隱喻跟諷刺。例如放大人類的某種極端文化或本性,去諷刺暴政或冷酷。但這部電影則是相反,雖然很多東西跟今日看起來差不多,但人類的文化與科技型態已經完全不同。

工作的型態就不同。──製造仿生人的零件?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

科技的應用方式就不同。──竟然能夠從照片中提取出照片上沒有拍到的影像?(這短短幾分鐘的片段,是最讓我震驚的片段。)

難怪好萊塢要如此迷戀跟推崇這部電影,裏頭真正最精華的「科幻」反而是些不仰賴特效的東西,巨大的都市、會飛的車、投影牆...這些都是小伎倆,都是好萊塢工業為了維持產業鏈、製造噱頭所不得不加入的要素,時代的巨輪不停滾動,早在80年代初期大家就已經知道這條路不會停、而且還會壓縮其他形式與元素存在的機會。

這種最純粹的科幻就好像即將崩坍的伊甸園一般。

用回憶的方式想起這部電影,會忍不住感慨:「我見過今天觀眾未曾見過的景象,奇妙幻境不是用電腦特效構築,萬丈光芒在螢幕上閃爍為的不是轟炸人的眼球而是烙印人的心靈。所有過往都將消失於時間洪流,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

講一下故事內容好了...



在仿生人眼中,人類不只壽命更長,而且似乎更能洞悉自己的本質(因為自己無法確認自己是什麼),還有「權力」(用槍?用天譴神蹟?)終結自己的生命...

聖經中從沒有明講,但當代(80跟90年代)好萊塢好像喜歡認為「神派遣天使進行各種大屠殺或毀滅」,那所謂的銀翼殺手在仿生人的角度來看其實跟天使無異。

所以仿生人的困境就是人類的困境(「看不見自己的本質」「恐懼天使帶來的殺戮」),而這困境註定沒有解套或解脫的辦法,因為我們身為人類,似乎只有碰到生命形態比自己更低一級的生物時,才有辦法理解跟看見自己的人性樣貌與價值。(註)

終究,我們沒辦法真的去仇恨或厭惡比自己高一級的生物,(如果再一次經歷同樣的事情,洛伊還會想殺掉泰瑞嗎?)



這部電影其實並不是在討論人與神的關係或信仰的奧秘,這部電影比較像是種惶恐的信心喊話:相信自己可以超越自己卑微渺小的生命型態,去掌握、去見識到宇宙間的奧秘,甚至超越那些凌駕自己的生命型態。

很可悲,但也很美。

(註:這是挺奇妙的資本主義嘴臉。製造一個階層,強迫他們代替自己去承受各種實質苦難然後無動於衷,但自己卻為了自己要面對一種形而上的心靈掙扎而發出這麼多感傷惆悵.......)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預見亡靈Grave Encounters】精神病患的體驗

精神病患是很多恐怖片的主題,差別在於是死掉的精神病患、還是活著的精神病患。(如果把智能低下也算是精神病、還有被詛咒也考慮進去,那類型可多著了。)

【月光光心慌慌】?【十三號星期五】?【猛鬼屋(1999)】?【德州電鋸殺人魔】?......

概念上,這部電影比較像【猛鬼屋】,不但有精神病患,就連「把屋子鎖起來」的劇情要素都有。


但【猛鬼屋(1999)】本身不算是非常精采的電影,(相較於當年幾部噱頭十足的恐怖片,)劇情核心只是單薄的異色跟低俗的懸疑,與其說背景發生在精神病院,不如說這是把「精神病院」給妖魔化(但沒有惡意)。


相較之下,這部2010年的電影所做的內容就非常有震撼力。

後面主角一行人開始在醫院中驚恐四處流竄,腳色的視野與情緒其實就是在暗喻當年被困在這間病院的精神病患。

一開始,以為自己只是來這間破舊的醫院過個幾天,(並不確定自己最終可以獲得什麼,)沒想到開始有外力騷擾自己、毫無道理與邏輯的限制自己,甚至將自己困在暗無天日的病房中,唯一的自由就是在看不到盡頭與出口的走廊。

夜以繼日的疲憊、恐懼、無法休息...這些才是真正讓人發瘋的原因。


用一部恐怖片替那些野蠻落後年代的精神病患獻上哀悼,即使電影內容與劇情根本上就鮮少創意,這部電影本身就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事。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金馬奇幻影展

這是固定在每年四月初舉辦的影展。

它原本是金馬影展的一個單元,但因為太受歡迎,所以被整個獨立成一個項目。

顧名思義就是有奇幻科幻甚至超現實性質的電影影展。


但除了奇幻以外,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從近兩三年後固定有「歌舞劇」單元(每年必放【洛基恐怖秀】)以及非常重口味的恐怖片單元「血‧肌‧驚」(這單元也是我最早會看金馬奇幻影展的原因)。


它免不了會有一般影展的缺點:票很難買、場次很難湊。

但既然是大家都有的缺點,那也不好說什麼了。




我看過的電影:
【2017】
沙威瑪先生


【2016】
英倫夢田
電視台殺很大
摩天樓
銀翼殺手(我其實沒去看這場...管它的...)

【2014】
女巫不該讓男人流淚

【母親Mother!】「妳的一切都沒有意義與價值,除了妳對我的愛。」

這是極度挑釁觀眾的電影。

如果你以為這部電影在控訴男人怎樣忽略辜負女人的付出,那你根本沒有注意到.......

女人從頭到尾都不存在,女人只是個「工具」、只是個幻覺,她所有的自以為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其實都是男人賦予的結果,她除了被創造並存在以外,根本沒有付出過任何東西。

(乍看之下這是在嘲諷這個時代的女性主張世界應該要認可她們的價值與付出,但其實她們的價值與付出都是男人代替她們努力後將成果交到她們手上,好讓她們宣稱這是她們的努力......這樣的觀點在影展上首映時會引來觀眾憤怒,似乎不難理解。)

(但即使我身為一個反女權運動者,對於這種理所當然地在隱喻層把女性比喻為徹底的工具與存在的假象、「她自身所擁有的意志根本只是男性自戀的投射,其實沒有任何意義,」的故事,其實看了是很不舒服的!──有必要這樣徹底的物化女性、就為了突顯你接下來想要陳述的想法嗎?)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這部電影其實是控訴基督教信仰一廂情願要信徒們相信的概念:「神愛我們,我們也愛神,這是件何其美好的事情。」

但其實神自己把自己搞進了一個薛西佛斯的僵局,要不停地創造出一個女人(人類全體),然後看著這個女人對著神發出不滿、憤怒、最後毀滅了自己...然後神要重塑女人,並且重複這個過程...這是何其痛苦?不管是對神、或是對這女人來說。

(哲學上,這已經徹底拋棄了尼采的「上帝已死:人的行為準則完全只遵循自己的感受與渴望」,進入了【鬥陣俱樂部】的「上帝不可能愛你,你為何還不憤怒?還要執意不停地討論怎麼尋找上帝、怎麼取悅上帝?」)



形式上,電影融合了很多要素。

基本框架是「讓觀眾猜不清故事的全貌,只能不停地猜測這房子背後藏著什麼陰謀。」(就好像「電影主角其實是機械人/生化人/複製人卻不自覺」這類的故事。)

它還應用了數不盡的聖經梗,但這些梗又經常互相矛盾。(初次造訪的夫妻和他們的兩個兒子就是亞當與夏娃與亞伯與該隱。)

後半段還在小小的屋子中塞入了世紀末的文明混亂和恐懼群像,有各種形形色色的犯罪與「敗德」,有政治紛爭,有外交紛爭,有衝突、有盲信與拜物、有冷酷與貪婪........

但這一切其實都是煙霧彈,為的是要讓我們不注意到這裡頭隱含著地對信仰、對生命的意義、對自身存在價值虛無的不滿與憤怒與無奈.......



我們根本只是上帝的南柯一夢。

(但從一種更虛無、更貼近宗教神話內容的角度來看,女主角其實不是人類、也不是大地之母,而是根本上不被允許擁有自由意志的「天使」,而這片其實跟其它後工業化時期絕大多數對資本主義、對社會體制、對世俗常規所發出的不滿跟質疑並沒有兩樣,只是它將這種故事模式搬移到信仰上,「為什麼我總是那個負責犧牲與付出的人,其他人的哀傷痛苦都有機會被照顧被關注,但聲稱最應該關注我的人為何總是不停地要我付出跟犧牲呢?」──但這樣的觀點就是種電影內容的互相矛盾,寫不完、寫再多也沒有意義,會變成觀眾/寫文者在徒然的消耗自己而已,所以就此打住。)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獵殺星期一】政治謊言的通則

正式的英文片名是「What happened to Monday」


結局說是小驚喜,倒不如說是老套到讓我不敢相信。

政治謊言都是這樣,理想主義/美好的未來都是這樣。每次有人這樣說的時候,其實背後的真相毫無例外的都是:我們會犧牲掉一大票人,為的是確保我們自己的未來。

(所謂的發展工業,其實是指犧牲農民,所謂的發展高密度勞力電子業,其實是指犧牲無技術勞工,所謂的發展高科技、或低勞力密集產業,其實是指犧牲學生合理健康的受教權去提前成為生產線工人.......所謂的發展勞權其實是犧牲中產階級的收入正義.......所謂的性別平等、性別友善、性別自由...是打算犧牲什麼?)


這種「未來黑暗絕望」的科幻片都是這樣,差別在於這個講話的人背後的盤算有多冷血殘酷、又怎樣的不公平(犧牲的都是別人,自己人就有後門可以開。)

這部片基本上刻意走B集科幻片懷舊風。80年代很多低成本科幻片都喜歡在「現實」場景中混入大量的未來高科技。但其實場景只是等著拆掉的舊社區,那些高科技都只是製作很粗劣的道具,像一隻手錶可以是超級電腦,但我們都知道那真的只是手錶,或是霓虹燈可以掃描人的身體內部、分析炸彈結構........

只是80年代的都市風貌都已經不見了、被都更掉了,或是那些地方又已經破舊到不好走進去拍片了,所以這種電影變成要掏出A級製作的規模才拍得出來。

除此以外,這部電影就跟詹姆斯卡麥隆一樣,還活在80年代,恐懼80年代的人會恐懼的東西,批評80年代的人愛批評的事物。(跟女權主義沒兩樣,論調內容都維持在三十年前,只是越變越暴力偏激狹隘,但卻愛聲稱自己在追尋美好的未來。)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大概只是因為題材很好玩,讓一個人分飾七個腳色還可以順便展現攝影單位的特效剪接實力吧!


電影還又連結了一些「今日世界是如何仇視個人特質」的要素。──我們展現給世界的樣貌其實都是自己眾多特質中最有競爭力的組合結果,就結果來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其他六天樣貌給藏起來。所以電影中政府法令所禁止的,其實不是「多生育」,而是人擁有過多的個人特質。

但.......電影沒有真的深入這點。

【帶來末日的女孩】毀滅世界來保存理性/進化的契機

乍看之下,很像2016年相當轟動的電玩遊戲【最後生還者 The last of us】,不管是故事的視覺風格(用動畫構築的末日廢墟有濃濃的電玩動畫味,反而不太像電影),還是劇情要素(被真菌感染的殭屍)。
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看完【羅根】(聽到片尾曲時)的感慨又浮現了...

生命的常態/真理是:絕大多數的個體存在的目的就是死去,然後在死前盡可能的探索自己(DNA)所具有的可能性,藉由展現可能性來決定誰(的DNA)有資格被延續下去。

在大人眼中是被邪惡寄生的小孩,到了電影結尾瞬間被賦予了完全不同的觀點。──凡是(殭屍)沉迷於物質文化、(軍人)窩縮在集體意識中、(科學家)用冠冕堂皇的大愛偽裝自己的怯懦自私悲傷、又無法抵抗這種殭屍疾病的,竟然皆是注定要被淘汰的舊物種!──觀眾就好像在思考「薛丁格的貓」這個題目一樣,以為熟知的答案與哲學論點在這部電影面前一點意義也沒有!

但電影並不是主張新一代有抵抗力的人類比較優秀,──批判或唾棄世俗主流文明並不是它的本意,──只是他們象徵的是個全新的機會,就類似一種洗牌、線上遊戲人物打掉重練。就好像聖經創世紀中所描述的大洪水、或啟示錄中的天譴........目的上比較像是前者,概念上卻是後者,「沒人能預料它何時會發生,或發生時真正會發生些什麼事。」


潔瑪雅特頓飾演的女軍官算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她的體格高佻、但完全不纖細,甚至可以說相當精壯結實,演起軍官不需要刻意賣弄鍛鍊出來的肌肉就相當有說服力。(再加上天生有點娃娃音的嗓子,其實要演出性感腳色是很吃力的!但她就是成功的在【量子危機】或【波斯王子:時之沙】裡頭站了一個要角。尤其是【時之沙】,看似端莊優雅的公主到了沙漠裡頭忽然可以無底限的耍潑辣耍刁蠻.......她真的是個實力派演員。)

劇中她所扮演的腳色流漏的哀傷,在我看來是本片的基礎:這不是個講述我們所熟悉的人性與文化如何被保存、被拯救的故事,而是(說服自己)只能無奈地放手、任由命運決定下一代的方向的故事。

反觀葛倫克蘿絲在本片的演出就比較平實穩重(普通)。

挺奇妙的安排。(但或許是導演刻意「低估」了科學家自以為的熱血情操,不想要讓觀眾從中獲得太多的鼓舞而去認同這個腳色。也許吧!)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the red pill】物化女性是件好事

看完為止到今天(已經過了好幾個禮拜),好幾次在心中忍不住嘆息...

感謝好萊塢有如此惡質的「物化女性」習慣,否則本片導演Cassie Jaye永遠都是個花瓶演員,而不是拿著攝影機開啟自己的紀錄片導演之路。

(真的!她缺乏成為「優秀演員」或大明星的素質。唯一能讓她上鏡頭的理由就是那頭漂亮的金髮和讓人感到舒服的嗓音。)


這不單單是一部題材前衛聳動的紀錄片,它的形式本身也顛覆了紀錄片的常態,(或說讓某種正在興起的實驗型紀錄片更為成熟。)

紀錄片拍攝者在電影製作圈中享有一定程度的聲譽與地位(雖然商業圈經常不把他們當一回事)是因為拍攝紀錄片的本質是種豪賭式的冒險。為了追求真實的內容,拍攝者可能規畫了一個主題(事件)後扛起攝影機去一路拍攝,但最後發現什麼有價值的東西都沒拍到...就這樣周而復始的虛耗在一次又一次的相似主題(事件)中,最後只好放棄...或無意間獲得大成功。

 畢竟電影可以虛構劇本、場景、特效、演出......唯獨真實不可以虛構,這真實卻是紀錄片所追求的。(反過來說,即使經過層層計劃管理,片場的演出也可能稍縱即逝,這稍縱即逝的東西一樣也是種真實。)

這部紀錄片卻是從根本上顛覆了紀錄片對於取用真實一事的角度:怎樣的真實有價值?

這問題明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一個又一個的觀點,而且觀點之間也很難評斷誰好誰壞。問題是觀點總要先能成立,很多所謂的觀點其實是提出者的一廂情願、甚至是「將A觀點包裝成新的東西」為的是來讓原本不會接受A觀點的人無意間對A觀點轉為「不反對」的態度。

(例如美國最近盛行的極端左派Antifa就是用「反法西斯」包裝自己集團暴力武裝排除異己的行為和主張。)

至於在本片中,怎樣的真實有價值?──一路上指引導演通往說出「我不再稱自己為女性主義者」的真實才有價值。





但........為什麼導演不再自稱為女性主義者?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絕大多數的女性主義者並不關心男性受迫害的情況(而作者不希望跟他/她們為伍)。

否則女性主義者至少會承認這些MRA運動者所倡議「大家應該關注的議題」,而不是一邊說「很遺憾發生這種事」,但又立刻轉頭說「但事實上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因為男人不可能成為受害者。」甚至很積極地對著公眾鼓吹「所謂的M.R.A就是一批支持強暴、反對女性有權力、看到女人成功就會焦慮的男人企圖在互相取暖並且重新奪回自己的特權。」

(所以影片的前三十分鐘就已經註定了這部影片的結論。)

但這樣的答案反而捨本逐末:上面說了,紀錄片的意義在於呈現真實,而不是結論。

畢竟,任何一種社會運動的複雜程度已經不亞於社會結構本身,我們甚至可以說「社會運動群」本身就是個完整的社會縮影。



去細部評論紀錄片的內容可能會失焦讓文章流於抨擊與爭論主流女性主義的惡行惡狀,只是想要提醒大家:請親自去看看這部紀錄片,不要聽從其他女性主義者的二手扭曲評論。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柯羅索巨獸】用父權控制女性也是需要技術的,也是一種值得被讚賞的技術的。成為一個領受特權的男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且輕鬆。!

【本文標題之創意來源啟發自臉書網紅兼「自稱女性主義者(但我看只是個麥卡錫主義變形蟲)」──周芷瑄的發言結語:當個正妹也是很辛苦的(點這行連結到臉書看原文)。」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不是已經寫過了嗎?)

......因為下面這篇文.......


 上一篇文有講女主角這種(現代獨立女性普遍會有的)領父權紅利的行為(和心態)。

但我也有講:這部電影對這種行為的描述其實算是中立觀點。

因為人(或者說生物)本來就不是很理性、會積極地用效率與正確來決定自己的行動行為反應。

「就已經在渾渾噩噩過日子了,去計較或批判人家領父權紅利的心態為何,這不是有點脫褲子放屁嗎?」(所以在女主角的角度來講,她要掙脫的並不是用暴力威脅與控制她的男人,而是她自己的頹廢心態。)



但事實上這部電影也有講述男人的惡質行為。

雖然電影反映出來的這種行為簡單來說終究是種個人本性,但看完(我)還是忍不住反思...

這難道是女性成長過程中經常要面對的事情嗎?

8~12歲這中間短短的幾年,很多女孩子會長得比男孩子高壯,所以自信心與活力也比較高、導致學業與創造力也比較好,但也就短短的這幾年而已。接著很多男孩子會開始成長、然後攻擊力也跟著旺盛,但學業與創造力的差距卻還未補上,偏偏我們的教育體系與教育文化也不想要去針對男孩子的心態予以輔導,就指望「放任」與「威權壓制」兩種矛盾的態度可以管用。

所以女權主義者總是聲稱自己成長的過程被壓迫........事實是真的一堆人在壓迫她們!那些學業、情緒控制力、甚至基本的思維深度都不如她們的男孩子,當碰到要競爭要爭鋒相對時,捨棄當下題目真正的核心重點、拿出自己比較高比較壯比較大聲比較兇的優勢出來逼女性讓步、甚至私底下玩小花招.........

其實挺無奈地。



【請支持M.R.A!男性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更多教育資源去輔導、訓練、學習怎麼克服這種心態差異!我們應該要教導小孩子學校的競爭本身的意義在於「體驗競爭」本身可以帶給人的經驗,而不是單純的競爭獲得好成績!(升學主義真的是萬惡之首!)請支持M.R.A,請用同理心看待男性特質,而不是女權主義者所主張的仇恨仇視與嫌棄!因為那並沒有用!】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 (數位重製版)】克蘇魯‧泰勒德頓和他的深潛猴子崇拜者一起在萊拉耶街開心地煮著肥皂........

【關於標題,請有興趣的人自己用維基百科查詢一下:克蘇魯、深潛者、印思茅斯、與萊拉耶。】

電影到了最後要開始收尾的四分之一,主角拿著地下室發現的計劃書跑去警局、然後又被迫逃出來在街上狂奔........

自己的理智正在崩潰,(他跟泰勒德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個世界已經徹底了落入了「泰勒德頓」勢力的掌控中,保有理智的人卻各個都對此渾然無所覺、甚至還和那些被「泰勒德頓」給扭曲了心智的人和平共處於一室之中.........



 感謝洛氏(H.P.Lovecraft)在百年前開始寫下了一系列的克蘇魯式恐怖文學。

今天我們似乎可以理解跟想像:作者的擔憂、恐懼、或想像的對象,其實就是「原來我們不過是太空猴子,現實對我們來說是如此扭曲又難以消化接受。」 (作者並不在乎怎麼幫助人獲救就是了,他們那個年代可能沒有這個概念。

也就是說:在導演大衛芬奇眼中,泰勒德頓的言語並不是種對現實的批判,而是種惡魔的呢喃魘語,主角的失眠、互助會、與泰勒的認識,其實都是惡魔覺醒並佔據主角身軀毀滅世界的計畫。

(難過.......)



剛上映的數位化重製版非常值得一看。

當年即使是一流戲院的音響設備在今天來看可能也都是二流而已,光是用細膩上數倍的音效去重新體會片中的片頭、互助會的冥想山洞、鬥陣俱樂部上的喧囂打鬥、主角的墜機幻覺、甚至是最後的一槍與大樓倒塌...(很多細膩的音效是在電視小螢幕上無法感受的。當年不管戲院是否有同等級的設備,都已經無法再回味了!)

光是重新在威秀這種水準的戲院中重新體驗這些片段的音效就絕對值回票價。

 (小聲講:扣掉對父權體系下的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的批判與男性困境的「陳述」以外,本片其實只是在講述一個有著30歲肉體的10歲小男生不敢相信自己愛上了一個漂亮女生的事實,所以夥同一票朋友欺負她、欺負到最後覺醒了要保護她和自己的朋友對幹的故事而已。)

【通靈神探】一層又一層的挑戰猜想式道德議題的虛無

火車難題,俗人大多以為這個題目的目的在於考驗人們如何想像出一個解答、然後繼而想像出新的限制去讓這個解答失效....直到其中一方無法再帶出新的解答(因為這一切的限制讓情況變得無解),或無法再加上新的限制(除非要讓之前加上的限制矛盾、否則解答必然會成功)。

但其實這個難題只是想要讓眾人去體會和刺激人們有那個契機去想像「完美的追尋正義」是件多徒勞無功的事。

每次有警察執法過當的「爭議」時,就會有人質疑警察的操守與能力,另一邊自然就會跳出來質疑講話的人「從未站在警察的角度思考事情」,──但這樣的質疑也忽略了小老百姓在面對這種事情時的立場.......「你怎麼能夠期望我們就這樣接受這種事情發生呢?」


這部電影一口氣挑戰了無數個道德猜想議題。

例如死刑,「如果遭遇這種事情的是你女兒,你還會這樣想嗎?」(這話其實是死刑支持者經常用來攻擊廢除死刑支持者時所用的話術,好笑的是在電影中,講出這話的人立刻道歉、立刻表示自己後悔說出這種話,但現實中在死刑議題的攻訐上,講出這話的人自得意滿自以為很有深度修養見識甚至道德高度........但其實他們根本粗鄙沒有修養、擅自放大自己的情緒反應。)

例如上帝是什麼。「我不是要扮演上帝,我可不欣賞牠的作為。」(從宗教符號的觀點來看,柯林法洛飾演的殺人魔已經超越了「人」的範疇,真的進入了魔鬼的領域。到了這一刻,電影從犯罪鬥志忽然轉為神魔對決.......挺奇妙的。)

 例如安樂死與人對待生命尊嚴的方式。

又例如人真的有全知全能的權力與資格嗎?你希望當個能夠精準預知未來到如此地步的人嗎?如果未來可以被這樣預知,這一切的意義又何在?........不過這都是老掉牙了!只是第一次看到有電影可以這麼巧妙地一口氣把這些議題通通擺在一部電影中。



可惜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演出就是那樣。總是一副老謀深算、隨時都在細細品味的眼前事物的美醜好壞的超然度外(假掰)...就是因為這原因,所以我不喜歡【沉默的羔羊】。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金牌特務:機密對決】此刻拯救你、跟你一起奮戰的人,未必真的是你的朋友

茱莉安摩爾年輕時跟史特龍合作過一部電影【刺客戰場】,裡頭她曾經跟主角(史特龍)講過一個笑話...

「有隻鳥從北方要飛往南方,但出發的太晚,所以飛到一半在空中凍成冰塊掉下來...快凍死的時候有隻牛正好在牠頭上拉了坨屎,屎的溫熱竟然融化了牠身上的冰...因為太舒服,所以牠就在屎中開心的唱歌,有隻貓發現了牠,就過來把牠從屎中挑出來後吃掉牠。......這故事告訴我們,在你頭上拉屎的人不見得是你的敵人,把你從屎中撿出來的也未必是朋友,還有......不要因為自己當下的處境溫暖又舒服,就開心的高歌,請安靜。」

這部電影的某些劇情元素正好就是這個笑話的具體呈現。「此刻拯救你、跟你一起奮戰的人,未必真的是你的朋友。」

貼這照片不是要劇透




這部電影諷刺政治正確諷刺得很兇。

「為什麼反毒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願意跟毒品劃清界線到多絕情的地步。」相較於用這種念頭武裝自己、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的政客...

其實罌粟妹只是個「看到自己喜歡的文化一去不回而感傷、想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園保存它(但又不甘心自己稱為家的這塊小天地必須要建在蠻荒偏遠之地中)」的科技宅女。

靠賣酒作為經濟來源的仕特曼(以領導者香檳酒為代表)更是有著古道熱腸、俠肝義膽,援助金仕曼時毫無猶豫,知道政治人物的冷血計畫時更是果斷的決定私底下出手干涉矯正世局。

抱持的立場是否政治正確...真的一點都不重要。



其實這部電影也在討論一個很有趣的經濟議題:不正當的政治干涉會導致何種結果?

罌粟妹的「黃金圈」(背後的歷史暫時是個謎)象徵的其實是種毫無意義的政治干涉(強硬地將毒品宣告為非法)所產生的扭曲結果。

但這種扭曲並不是指「非法」,而是指「養出了無法被挑戰的巨獸」。( 罌粟妹的組織是全世界最「大」的販毒組織,大到連犯罪者之間都不知道她......可見其規模之深之複雜。)

用比較好懂得說法就是「因為政府頻繁的干涉創新,導致產業兼併和原始手段競爭,養出了一個再也無法被挑戰的巨大壟斷組織。」──而這樣的組織絕對只會為惡。(想要毒品合法化,方法很多.......有必要這樣嗎?)

相較之下,金仕曼和仕特曼就象徵著保有合作管道但又以獨立運作、互相競爭為重的產業運作方式。



但撇除掉這些複雜的經濟與社會學層面...

這部電影的關鍵只有這首歌:Country road。

「Country road~~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

真的有人回家了,只是他們的家鄉只存在回憶中,山川景色永遠是記憶中的最美,而這種美就和自己的夢想雄心壯志長存。

死前能夠想起這份雄心壯志、並且帶著它上路,何等豪邁悲壯!

查寧塔圖今年兩部電影都有用到這首歌,而且都在電影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美國製造 American Made】國士無雙:將時代的墮落集合於一身的男人 (有Youtube影片)

彼得柏格的【反恐戰場】片頭精準地述說了發動911恐怖攻擊的蓋達組織前身和歷史,但影片內容跳過了1973年到1990這中間的歷史,這部片則是無意間補足了這中間的背景細節。






簡單來說........1973年後,美國暫時把反共戰場焦點轉到中南美洲,但進度一路不順暢。越戰時,美國高估了自己的先進裝備能夠換來的優勢,但在中南美洲,美國則是高估了自己的情報與後勤動員能力。

(最後一路吃鱉,才會想到請伊朗介入,結果伊朗反而從親西方的開明君主國變成親共產主義政教合一國家、這幾年又自行慢慢轉身變回開明保守政權...)



這中間的轉變之所以會發生全是因為這個男人。

他就像個潘朵拉的盒子一般,對自己的「內容」與能耐沒有自覺,但確實是因為有他,CIA的很多非法行動才能成立,今日另歐美頭痛不已的哥倫比亞毒品走私集團才能壯大到今天這個地步。

所以說「這個男人創造了歷史」恐怕一點也不為過。但身為能創造歷史的男人,他也逃不了那麼悲哀的收場。

另一方面來說,這片也在同時揭露美國反毒品政策的虛假...因為這政策的本質與真正目的竟然不在反毒而是反共。

這種虛假會讓人想要懷疑:我們對毒品的危害認知真的正確嗎?當權者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會不會不惜犧牲民眾往後無數個世代的正確認知和知識?(我們知道這種事情經常發生的!政客所以無良,就在於他們根本無視別人的獨立自主與人權尊嚴的完整性。)



看完(打出色彩絢麗、但構圖簡單的片尾)才發現這部電影根本不是走【軍火之王】的模式,因為【軍火之王】是在不知不覺將這個世界塑造成一個充滿奇幻又光怪陸離的戰爭樂園,而這部片卻是走寫實記錄(還原時代氛圍)的模式。

(也許我們接下來會不停看到很多重返70~80年代的電影出現。)

在模式之下,這部片是講一個男人一開始只是想要平衡自己身為一個男人(期望能從工作中滿足自己對刺激的渴望)與丈夫(從家庭中獲得安適平靜)的腳色衝突,最後竟然一步一步成為歷史運轉的軸心。(最後歷史把他淘汰掉,換上別的人作軸心。)

 那是「男人的特質還不會被明目張膽地指為有毒、幼稚、自私、必須零容忍」的年代(看最後的影片連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太太會換上性感內衣迎接工作返家的丈夫,也會順從丈夫突然的要求搬家,但我們也看到丈夫焦慮地對著CIA探員表示「等我回去,我太太可能就不在了。」(顯然他並不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擁有自己的太太、更不會傻傻地以為太太要自己調適所有反彈的想法好一心一意的順從丈夫,而太太也知道自己擁有這樣的權力。)

 只能說造化弄人。如果他繼續安穩地待在航空公司,當個偶爾會關閉自動駕駛、惡搞一下乘客的的機長,或許對他對這個世界也未必不是一樁美事。

造化弄人。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暗光鳥電影院 After Dark Theater (這裡不是官網)



官網在這裡


「暗光鳥影展」本來是指台北市西門町的樂聲戲院在2015年開始的10點以後撥放的電影。這些都是台灣以往習慣直接發行DVD的電影,但因為這個機會就有在戲院上放映。(這幾年也開始有其他戲院跟進在同檔期撥放這些電影。)

很多都是準影展級的電影,恐怖片居多,奇幻、賣血漿、女性主義、信仰虛無、次文化衝擊......通通都有,不要因為「直接發行DVD」就小看它。

除了DVD以外,它有自己的線上影音平台,friDay也有它的專區。



以下是我看過的片單:
天靈眼
下坡戮
今夜血肉燦爛
飢膚
屍落沙漠/血染黃沙
索命半徑
屍速狂殺
靈蝕
懼嬰 
勇闖地獄門
惡靈金庫
帶來末日的女孩
降靈曲
魔女劫
絕境之南

絕魂夜

A片有鬼

活屍大丈夫
活死人之廁
失控一夜情(神秘感染)/失控二夜情
她們的顫慄故事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七夜怪談(西洋版)】讓人無能為力的惡意

好萊塢改編日本的東西,最常做的改編應該在於日本習慣將人性的美、醜、善、惡、熱情、消沉...等元素都極度放大。

例如最近的【死亡筆記本(Netgflix)】,它拿掉的是人類自己為的全能(用漫畫腳色的超凡來暗指人的潛在可能性)。

【七夜怪談(西洋版)】拿掉的是人類可以輕易冷血自私的將它人的性命做出輕重遠近的排比。(這種冷血自私說白了就是貞子的性格,但貞子是個不具備人性、徒有人型的怪物。)

但人性的自私其實是很多要素的結合後展現出來的東西,並不是種基本元素。

因為缺乏遠見,所以看不見更合理的路、只能強求眼前的「心理安適」(明知道問題沒有解決、危機等一下還是會找上門,但...就先犧牲他人吧!)──這是大家最常討論的自私。


「看了這捲帶子的人會怎樣?」「我不知道。」

片尾,瑞秋帶著兒子操作錄影機時,面對兒子那麼簡單的問題時,她所展現的就是一種完全的徬徨不知所措。兒子的性命當然重要,換作是別人遭遇同樣的詛咒時,她絕不會選擇犧牲兒子;但這不表示她現在選擇犧牲他人是因為他人的性命與價值一文不值,操作錄影機時臉上所顯露的「不在乎(「先救了兒子再說」)」其實是在壓抑自己對「徬徨無助」的不安和恐懼。


這種無力與不安會不會是今日(中產階級開始消失、生活穩定性開始瓦解後)女性獨立生活跟走入職場後經常要面對的?

原著鈴木光司的另一部作品【鬼水怪談】中,主角也是個獨自扶養女兒的單親媽媽,工作是家「讓男性閱讀的色情小說」出版社的編輯和校稿員。她就經常要為了自己所閱讀的稿子感到煩惱,內容讓她不安不舒服,可是上級又老愛交代她處理這樣的工作。

先把批判或責任歸屬擺一邊,事實是:今天企業管理的法則開始變得「沒有人性」,員工的產值與存在不過是種數字,員工的失業或升遷跟員工本人的能力或功過經常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上面就是要這樣幹」「上面就是看你/妳不爽」。

有些人會很厚黑(很奴性)的發展出一種「有權力的人本來想幹嘛就幹嘛」的哲學,也有些人選擇徹底脫離這種職場(例如男主角),又有些人選擇心態上逃避去面對去討論這些事情(例如女主角)。但會不會.....像【七夜怪談】這樣的電影只是不願意接受這種哲學、逃不了、又一直不面對的人終於覺醒時的恐慌?而貞子的惡意其實只是這種恐慌的根源的影像化兼擬人化:企業/社會的運作越來越沒有人性、而我們又對此一點辦法也沒有?

【這種惡意在挑選受害者時是不會看性別的,所以人人都應該要來關注跟思考它。只是電影用女性做為受害者,會比較容易引起共鳴、可是也會讓大家忽略了事情的焦點。】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紅鞋茱莉】勞工權益...等等!歌舞片?音樂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16&v=OgDq_xzQDRc

【女狼俱樂部】跑最先的不見得會成為經典

這部片充滿了今天很多「女力當道」「女人也有一片天」的電影會用到的要素。

在這之前,女性工作者/上班族大多低調保守、只會在夜店裡尋求刺激(和空虛寂寞的解藥)。

別的不說,【穿著Prada的惡魔】就有借鏡它的節奏,【歌喉讚】說穿了只是把背景改在大學,一票女生周旋在一大批人中玩很瘋...大家確定最近的幾部喜劇是【醉後大丈夫】的女生版嗎?

(所以這個區塊的電影除了製作上越來越會搞置入行銷、劇本越來越精緻以外,其實變化並不大。)


可惜它終究是成本很低很廉價的電影,本質上是順應著當時的小天后黎安萊姆絲的熱潮、但是又學會了「還是別找歌手演電影」的教訓所推出的電影

現實中,男人會騷擾女服務生,然後另一批男人會制止這些人而把酒店打爛,接著...以前是女服務生會嚇跑,今天是女性主義者會帶人把剩下沒打爛的東西燒掉........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這部片真正實際的東西並不多,終究是場為了讓觀眾看了開心沒壓力的幻夢。


好看。但不知道為什麼不慎吸引我。(以上所說其實都只是我為了這個簡單的結論硬掰出來的。電影還是很好看的。)


【夢魔纏身Dead Awake】建立在恐懼上的信仰跟視角 To believe and see in fear



把這片定義為【半夜鬼上床 Elm Street】的同類元素應用未免太可惜,因為這片談論的東西更廣更深入更大膽有野心。

它講的並不單單只是「人們的恐懼情緒」,而是更深入去指那些核心其實是「恐懼思維」的事物。

像哈山醫生對女主角凱特說的話...「感覺並不是現實」、「情緒只存在思維中,而思惟是自己握的」,這話對應到現實中,就是大家(批評者)對女權主義(主張的論調)的抨擊!


所以片中的惡魔其實是指「當人們一無所知時,生活所在的世界不只看似一切正常,客觀上也是。但當自己開始有了某種特別的想法後,這個世界就會開始充滿了各種的不正常、歪曲、甚至邪惡。當所見越來越多、世界的運作從穩定變成一個瘋狂的漩渦後,自己就會忽然發現自己正置身於這漩渦的中央.......」

如果你/妳對「父權」一無所知,那自然會看見人類社會運作的法則自有其道理,還有原本就存在的彈性與配套(避免人們被法則的不完美處給無情的碾碎...雖然它依舊不完美)。(例如:所謂「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從來就不乏女性成功的例子。相對的,男性也絕對不可能可以無能但獲得肯定與機會,或是失敗卻獲得較輕的處罰,「如果可以...那叫階級特權,親愛的。身為男性本身並沒有這種特權,而且舊社會也一直抨擊這種特權,說這是腐敗、官僚、鄉愿、不人道,絕沒有偏袒男人、特別處罰女人的道理。」)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妳知道了女權主義(者)荒唐歪斜的一面.......(基於個人的「政治正確主張」,所以就不詳細論述這段內容了。)


只能請大家都擺脫建立在恐懼上的信仰跟視角吧!


睡眠治療中心的女醫生賽克斯竟然是坦克女郎Lori Petty,──Surprise!

妹妹的男友伊凡的畫作是本片的遺珠......藝術水準非常驚人。




回私人目錄 


Get it on Googl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