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

【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捍衛言論自由、捍衛追求幸福的權利與機會


因為史匹柏是個老左膠(但骨子裡最在意猶太人利益),所以難怪它只能用這種最膚淺(但娛樂效果最好)的方式呈現這部小說。

我的80年代或90年代,生活的重心是聯考,但即使才十歲多,我也知道「來學校學習是為了更崇高的目的」,但大人給我的回應是「聯考縱使不完美,但它是現實世界中最公平的策略。」

幾年後我懂了──我並不是第一個這樣質疑的人,早就有人知道用這種方式回應這種質疑,(雖然它根本牛頭不對馬嘴。)

又過了幾年後(或是早已經開始),那些在聯考中不能取勝的人,很多紛紛靠家裡的金錢送出國去鍍金,拿到「花錢買回來的學歷」,然後投入職場開始...有比較高的起薪、有比較好的起點位置、有比較好的升遷機會......

再過幾年後,這些人成了中高階管理階層,台灣的企業開始從經營面失去競爭力,企業品牌瓦解只能做代工然後接著就是持續性的薪資倒退。

雖然市面上對於這個現象有各種解釋,但對我來說:用這種狡猾的話術回應一個才剛開始自由獨立思考判斷的青年人所提出來的疑惑才是一切問題的開端。


言論自由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的指「可以說話」而已。

言論自由的意義在於:人有權力正確的了解現實,而現實並不是只發生在自己眼前,很多事情的癥結起源於千里之外,如果只用自己肉眼所見、肉身所經歷,體悟一定不正確,所以我們需要旁人提供的資訊與觀點,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去正確的應付我們可能遭遇的困難、將我們從困境中拔出、最後是近一步獲得(多一點點)的幸福。

所以...光是能夠吶喊「我的生活正在某種麻煩給吞食」然後有人聆聽有人相信(沒有人指責你「在破壞秩序和諧」)並不能算是言論自由,要能夠知道麻煩的真相、並獲得解決的機會與管道,而不是持續絕望的吶喊並等待拯救,(好歹也要知道救兵何時來,)這才是言論自由。


90年代,我的疑惑得到的是種錯誤的假象,雖然我並沒有相信它(只是不知道怎麼破解或反駁),但在我之外的很多人其實正在接受這個假象,並且以為這個假象能夠給自己幸福。

204X年,許多人以為生活只要有「綠洲」遊戲、還有「IOI」公司販售的各種商品服務,但大家沒看到自己把可以拓展自己潛能的資源丟在一時的娛樂上。

遊戲公司終究只是遊戲公司,它們沒有責任捍衛言論自由,但相對的它們也沒有權力去綑綁甚至扭曲言論,與之對抗的唯一法則......並不是另一家企業(或公權力主動介入),而是活在言論自由影響中的人要有自覺。

所以哈樂代拒絕了朋友的要求,拒絕讓「綠洲」不只是個遊戲。所以哈樂代希望一個能夠從自己犯過的錯中學習、然後成為一個號招大眾捍衛自己的生活(自由與權利)的人來繼承自己的遺產。

可惜,史匹柏不懂這點,讓這個故事在影像跟節奏上變成很膚淺的善惡對決。


【怕有人沒搞懂,其實我給這片「劣評」。雖然電影確實很好看,有被滿滿的娛樂到...甚至也推薦大家去看。但必須要給出強烈的負評,因為大家需要去體驗、去理解「老人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強迫洗腦新一代的人繼續相信對他們有利的價值觀或看待事情的方式。」所謂的老人,我不是在說電影的故事內容,我是在說這部電影本身、我是在說導演跟電影公司。】

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時光旅行問答集 FAQ About Time Travel】科幻勵志愛情驚悚喜劇──「開心一天更勝美夢十年。」


本片在電視上的撥放時間...僅限於一個禮拜內。】

看到海報沒發現這是在致敬「回到未來系列」的人.......不予置評。

見到標題對本片不心動的人...........不予置評。

這已經是快十年前(2009)的電影,而且是HBO和英國BBC合作的製作。當時HBO製作的節目在特效上並不像今天的【冰與火之歌】一樣,大多非常廉價,(反正當時的特效技術本來就不能跟今天比。)

所以不注意可能就會把它跟「好萊塢電影台」上經常撥放的B級片混淆,偏偏本片在製作取材上絕不B級。(因此必須要特別強調。)


作為科幻片,本片雖然並沒有非常精彩精湛的科幻內容,只是很基礎扎實的論述跟想像時光旅行這種東西,──「未來的時空旅人過去跟自己崇拜的歷史人物打聲招呼,這樣能出什麼亂子?」──但就好像電視劇一樣,編劇導演非常徹底地將少少的佈景做到最大的發揮,電影從頭到尾大概只有十幾個景,但這些佈景中發生的故事彼此交錯、連結、橫貫,複雜與嚴謹程度超越一般同類型題材。

但這只會讓它變成喜劇,或徒勞於追求刺激緊張感的假動作冒險電影。

不過它是很成功的喜劇,所以別急著把這列為缺點。


【暮光之城(2008)】後,愛情電影又掀起一陣「專門拍給女人看(還有讓女人拉男人進戲院虐待男人)」的風潮,但那是好萊塢,事實上愛情電影也要兼顧男人的胃口,這才是正道。

畢竟,除非電影有「暮光之城」這樣的原著水準還有電影的製作陣容,不然「俗濫」「噴狗血」「撒小花」的愛情電影票房號召力本身就不高,下檔後的回沖率也低(自然不會有在其他平台上撥放或出租的版權收入),──愛看這種電影的人根本上並不愛看電影,電影只是她們追求新鮮的一種管道,而她們對電影最主要的要求大概也只有新鮮。(只要能夠滿足自己對的「愛情」或「人生」的某種「俗濫」「噴狗血」「撒小花」般的妄想,這些人會看漫畫、小說、電視劇、甚至是謎因短文,電影只是種偶發性的消費性娛樂。)

但其實真正愛看電影的人會希望電影中總有某些元素可以跟自己的人生有所關聯結合。例如主角的窘樣令自己回想起青澀青春,或胸懷壯志但又不知天高地厚....至於電影是愛情或是動作甚至或是科幻,其實不那麼重要。

所以這部電影或許就只是想讓男人回憶起:記得那個只有豬朋狗友可以慰藉自己寂寞的歲月,明明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時運不對、醞釀的時日尚淺,所以一事無成事事碰壁,但在那個時候還是有人發現了自己與眾不同,不管是什麼原因,也不管自己後來是不是漸漸習慣了這個人、把這個人視為理所當然,但那時候一天的開心可能勝過往後的十年。

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本片也是在滿足男人「俗濫」「噴狗血」「撒小花」的自我膨脹,但人不該是被自己的年薪收入房子車子工作頭銜名氣等東西來決定自己的價值,自己為什麼能夠(或不能夠)擁有這些東西的原因,才是決定一個人價值的真正標準,或說是真正的自我。

「為什麼我明明還是我,但女人對我的評價卻天差地遠。」本片或許也只是在表達並抒發今日男人的這種挫折、疑惑、甚至不滿吧。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抹大拉的瑪利亞 Mary Magdalene】信仰的極限



感謝香港的影評人陳銳的意見,否則基於某些理由我是不會看這片的。理由最後說明。這整篇文並不是在回應陳銳,只是基於他簡短但精采的意見,所以我才會想要寫這篇文。


關於信仰......絕大多數的人對於信仰(特別是基督教)的意義與內容,認知都僅止於一種很狹隘的形式,也就是「天主教」的版本。告訴大家天主教跟所謂的基督教新教之間的差異並不僅僅是「神父與牧師」,或「禮拜日聚會氣氛差很多」,.....甚至講的再多再詳細,轉過頭去......大家都會以為「基督徒就是一群仇視同性戀、歧視女人、堅持認為進化論是錯的。」或是「神父就是戀童癖、教廷包庇他們。」甚至是大家對基督教的認知中最不拘泥於形式的一句話──「人類以耶和華之名殺的人比誰都多!」。

但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搞不清楚「信仰」到底是什麼。

凡是不能以理性法則或理性經驗去歸納分析作結的事情,都應該可以歸納在信仰的範疇。

例如: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外星人存在,而外星人一直用超感應電波的方式向人類傳送各種破碎變段的科學知識或工藝技術(機械設計),人類不再需要研究任何東西,只要用冥想去接收這些電波即可........如果我們活在這樣的世界中,請問因此而獲得的科學知識或工藝技術會因此而形成科學嗎?

如果搞懂我這個比喻想要表達的東西,那另一個結論就很簡單:所有對宗教發出的嘲諷或質疑(反思)都符合理性嗎?


所謂的十二門徒並不是指「他們在眾多基督耶穌的信仰者中特別高貴」,會這樣想的人沒讀過聖經,「因為在你們眾人中最小的,這人才是最大的。(路加福音第九章)」

如果告訴各位「也許」耶穌會選這十二個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最優秀,反而是因為他們最粗壯最耐操,所以可以行走四方傳教,而且在(多年以後的)關鍵時刻也最敢欣然受死?,各位還會認為「沒有列名十二使徒是種歧視與矮化」嗎?

反正男人整天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死去,哪差這十二個人?相較之下,女人就嬌貴多了,傳教這種多年以後會被羅馬帝國視為大逆不道、動不動就要被砍頭、倒掛在十字架上腰斬、被丟到乾鍋中烤死的事情,怎麼可以找女人來做呢?

瞧......十二門徒之中沒有女人,是可以用理性技巧去推論解釋的!但請問那些拿這個做文章的人有多少個這樣做過?

大家不知道當時的羅馬人很流行雞姦奴隸(或權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所以保羅要大家不要學,就好像百年前神要先知叮嚀猶太人:不可以欺凌自己的女奴隸。只是這次是要男人別欺凌男人(也要男人別踐踏自己的尊嚴去討好別人)。

大家也沒想過十二門徒中,有人連在新約聖經中都沒有開口講過話,但抹大拉的瑪利亞卻是「人信心的極限」之見證。

「十二門徒」只是個神祕學的儀式標籤,但不管是這個數字、成員構成、甚至是這個象徵,價值都遠不如「抹大拉的瑪利亞」。


所以,到底誰才是真正不理性的人?

或是,大家對信仰的質疑與反感,來源到底是什麼?因為信仰不理性?還是單純的遷怒、把個人的經驗給無限上綱集體化?因為被信仰虔誠的長輩教訓過,就認為不是因為這個長輩性格有問題、也不是自己品格行為有差錯,而是因為信仰!

對,有神父雞姦小男生,但虐待學生的老師又何嘗少過?如果給老師同等的權利、影響力、和形象,然後可以來看看要發生多少不當管教、甚至性侵事件發生,這個社會才會開始高舉招牌憤怒的說「教育制度邪惡」?

我們應該等不到這天。因為早已經有理性的思辨去帶出一個明確的結論:老師也是人,他們身為人犯的錯並不等同於教育體系的本意。

那為什麼.......大家總愛搬出十字軍東征或女巫狩獵,甚至千百年前猶太建國時要跟周邊的食人族征戰的故事呢?

這本身就是種不理性。


所以.......就這樣接受「其實聖經現有的形式中對抹大拉的瑪利亞所下的註解其實就是為她最崇高的頌讚 」又有何不可?如果硬要去認為「她也是個使徒」.......這豈不是拿自己反對的石頭砸自己?


對了。關於標題........

耶穌一死,門徒立刻鳥獸散。原因當然是因為他們都還「年輕」,甚至即使是猶大也不能算是背叛耶穌,因為聖經中有章節清清楚楚地暗示著「他也被自己的族長給欺騙了」,──這十二個人各有自己要背負的重擔,沒有耶穌親自在面前帶領,這些重擔很快就會吃掉他們對信仰的信心。但信心有時候不能對抗重擔,很多時候需要的是磨練。

所以,也許抹大拉的瑪利亞不是因為她跟耶穌之間有什麼特別的連結所以對耶穌有這麼強大的信心與依賴,就只是因為「她經歷過這樣的磨練」。

但,這推測的理性就少,信心就多了。


為什麼我不看這片?

因為這片並沒有信仰,只有時代的政治正確信徒為了尋找發聲的題材好突顯自己對政治正確本身的信心堅定和狂熱。(就是一種信仰一直靠著把自己偽裝成不是信仰來擴張範圍,現在它的勢力已經大到可以毫無顧忌的就用這種低廉的手法吞吃其他信仰......天知道它接下來還要吞吃什麼?很想知道不知不覺在信它的人哪天醒來會不會很想死掉?)

即便是把耶穌當成凡人或偉大的哲學家來看,這部電影都不合格。它存在的目的跟電影【銘謝吸菸Thank you for smoking】中的反菸議員認為把香菸從經典電影畫面中移除是在「改善歷史」、而不是「扭曲歷史」一樣。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自殺實境秀This is your death/The Show】「生命寶貴,切勿虛度。」...別鬧了!「我們都是這樣忘記初衷的。」...好多了!


主角的本意是要藉著這個節目來提醒大眾「你們之中很多人所要面對的真實生活景況」,那不是單純的平庸、無聊、樸素、沉悶而已,那裏真的充滿了各種的痛苦與絕望。

節目播出後的效果真的驚人,一堆人都被死者的故事與死去的景況給震撼到,──大家紛紛覺得自己的生命值得把握珍惜,主角也很滿意地看到自己的理想成功。

但這種真誠只是曇花一現。

沒人真的轉頭去將「把握珍惜自己的生命」付諸實現,大家只是渴望更多「這樣的感覺」,所以節目越來越受歡迎(因為大家都以為再多看一點別人的死亡,自己就可以擁有更多「這樣的感覺」);主角忘了自己只是個電視台的小小主持人,以為自己真的成了什麼偉大的宗教領袖,有權力去凌駕任何人決定自己的生命去留。


任何的理想或美好的願景,存在的目的就是崩潰而已。

發動越戰(對抗共產暴政)?廢死?平權?強大可靠的社會照顧服務?言論自由?(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下的)選擇自由?........哪個不崩潰了呢?(有哪個理念的支持者或推動者願意在「讓理念崇高」或是「讓理念可以被落實」間取得平衡呢?──寧可崇高的失敗,然後把錯都推給不願意極力支持並配合自己的人,也不要讓理念有一丁點被落實的機會。又有哪個理念不會因為推動者和支持者從一開始就懷著這樣的態度而引來反對者呢?)

所以不要去擁抱任何太過偉大的理念,務實一點、但又別太務實、別太功利、別太躁進.......免得自己單純的迷失在「我竟能擁有如此崇高的願景」這樣的自大自滿之中。




講到電視台,這片並不會侷限在「新聞第四權/公信力」或「電台高層貪婪」這種帶有「政治正確」色彩的俗濫議題上(總要唱道德與慈善高調、總要一味迎合左派與無神論觀點)。而是像【艾德的私人頻道】這類的經典一樣,客觀且全面的向觀眾演示「接下來可能的走向」。

從這角度來看的結論卻跟我上一段所寫的相反,其實這片鼓勵人去擁有偉大且崇高的願景,問題是請不用「權力」或「影響力」去推動它。請讓願景自己說話、去吸引人或號招人追隨,免得自己必須要掉進追逐權力或建構虛假影響力的漩渦中。

已經很少有電影可以在短短一百分鐘內如此徹底地展現兩種似乎是互相矛盾的態度,但選擇與詮釋的權力又全然的開放、交由觀眾自己決定。只可惜導演似乎還比較習慣電視節目的形式,所以電影不管是質感或節奏都比較像中型製作的電視劇。──但這年頭,這兩者之間的界線經常若有似無,所以這也不算什麼缺點。


電影也解構(破壞)了今天社會在家庭或職場中的性別權力結構。

電視台主管大多是女性,男主角只是個花瓶主持人。男性在家庭中只是負責「賺錢」的腳色,家庭真正的話語權決定全都落在女性手中。──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地獄。」........ㄎㄎ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約翰葛里遜 之 造雨人 Rainmaker】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以法庭電影來說,故事藉由被迫離職的女職員提供的工作手冊是否能列為證據的爭論其實是在闡述「法庭絕對不能淪為匪類逞能的場所」和「唯有斯文人和文明人才有資格參與或主導法庭的運作(其他人則是所謂的證人或陪審團,)」這樣的精神。(因為電影或小說沒有明文說明,所以我的解釋可能不是很精準或專業。)

今天網路發達的時代,似乎很多人都不懂、都忘了,老喜歡把單一法律審判事件的結果過度擴大,認為「怎麼可以有這樣的結果判決出現?律師或檢察官無能又如何?你法官不能瞎了眼。」──但法官只能用兩方基於法庭程序做出的發言詰問答辯(和證據證人)來判斷,否則明天法庭上大家都只管「拉攏法官」就好。

電影前段還用了另一個很粗鄙自大的法官做對比,來讓大家知道「允許法官以自由心證、甚至是私人理由去衡量雙方意見並下判斷,這種事情或許發生一次會伸張正義,但長遠來說它才是正義淪喪的主因,」畢竟那些外表斯文規矩的律師或商人們絕對比鄉民們更懂得怎麼討好法官。(如果允許法官放任自己被討好,那這個粗鄙自大的法官就是未來法官的主流。)

也就是說網路鄉民們以為自己在追求正義,但其實大家在把正義永遠的推到黑暗的深淵中卻不自覺。

看似在追求正義的行為但其實最後會摧毀正義。


相較於【黑色豪門企業】、【殺戮時刻】、或【教父】系列(導演過去的作品)這些電影中充滿了明確的惡意或是會讓人(主角)萬劫不復的危機,這部電影描繪的東西主體上都非常的冷硬與貼近人現實的生活經驗。

現實跟理念的差距真的是學校沒辦法教的東西,有些人天生會懂,有些人天生會徹底放棄,有些人會妥協,有些人會找到自己的路實踐理念.......也有些人像主角一樣對著現實比中指,最後還讓現實躺下了!

至於幫保險公司辯護的大律師,一開始似乎是個好人,到了法官辦公室中卻又馬上顯露出原本深藏不漏的「油腔滑調」,他是壞人嗎?似乎不是。因為這個人的本意並不是要為惡或要摧毀主角,如果主角打輸了官司、不得不收掉自己和伙伴成立的事務所時,他肯定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的人。「因為你很明顯的很優秀,所以我要毀掉你,然後再得到你。」

雖然這是個毫無根據的推論,但我是想表示「電影中多次顯現了這個律師也是有惻隱之心甚至是人性善意的」, ──最好懂的例子,應該是他一開始詰問唐尼的母親時,聽到她說「不然你要我怎麼辦」時,他也不好繼續追問下去,這不是因為他怕場面難看,這個人並不怕做戲做過頭、反而給陪審團反面的印象,只是因為「凡事要能適可而止」。

這時候講些「每個人所追求/捍衛的正義都不一樣」之類的話似乎就可以幫文章收尾,但這只是我的暖身,因為我想要思考一下「為什麼每個人所追求/捍衛的正義都不一樣」。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典故出自「淮南子‧人間訓」,習慣華人教育的人大概都會認為這個故事本身就是想要表達一種教條化、抽象化、非常形而上的道德態度。

但其實認真思考、認真觀察一下(在加一點點點考據),可以知道這故事本身其實牽涉了很多實用的哲學內容。

因為「淮南子」的形式類似所謂箴言集,所以它不直接說明這些內容或技巧,或是說因為它成書年代早,並沒有今天的書寫創作經驗與概念,而且這本書編撰的目的為的是(向帝王)展現淮南王劉安自己的政治與處世理想(因此內容明明有很多法家色彩但經常被忽略了),所以會融入比較多的個人思維習慣。

「塞翁失馬」這個故事本身是「人間訓」篇中「 眾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聖人知病之為利,知利之為病也。」這段話的例證。在這段話之後,文章就立刻舉了很多例子,例如果樹不連續結果避免傷根、因為貪婪而盜竊墳墓必然遭致災禍,──問題是為什麼貪婪會遭來災禍?或果樹連續結果為什麼傷根?這些就沒有深論。

也因為它不深論,所以接受華人教育的人就以為講話著述溝通表達意見,去追求所謂的經驗談和精煉語言形式才是最終目標與價值,意見的內容或思辨本身並不重要。(難道沒種過果樹的人能夠跟種過的人爭辯是否真有「不要連續結果否則會傷根」這種現象存在嗎?)

離題了....回題....

重點是:「淮南子」整體所追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今天大家常聽到的道家與道教經常使用的玄虛觀點,所謂的「無為」是指「君王無為」,但「官吏有為」。這其實很像今日所謂的行政專業。

也就是說在今天我們常聽到對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解析中經常標榜的道德態度「福禍相依。」「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所追求的並不是「無為」的「任事情發生(人只能追求心態上的豁達)」,而是要藉由「有為」來避免「福生禍」、或積極的「禍轉福」。

但「人間訓」在講到「塞翁失馬」的故事以前,花了更多的篇幅想要去說明一件事:關於趨吉避凶這件事,這世界上並不存在著絕對可靠的教條。

像「滿足老闆/主管對於勝利/功利/績效的渴望」在今天可能是「正確的工作態度」,但書中卻用「三家分晉」之前的「智伯」聽信「張武」出計唆使魏韓兩家聯合滅趙,結果卻是「智伯」兵敗亡於晉陽,反而是申叔時勸告楚莊王退兵陳國(將王位歸還給被臣子弒逆的陳王後代),卻讓楚莊王獲四方諸侯的朝拜。

重點並不是「是否會一時大意失言」或「懂得做戲攏絡人心」,而是信服這些世俗原則的人大多容易目光短淺,就好像失了馬就急著聲稱這是壞事,後來馬不只回來、還帶了好多匹馬,就開心地稱這是好事......

人應該要做的是去理解事情的潛因往往不是當下所能見到所能聽聞的事情,往往是更深更遠,接下來的影響、發展、或潛能,也不會是接下來即刻發生的事情。(這可能才是「有為」的真正定義。)

所以申叔時並不是勸告楚莊王做戲給大家看,而是要楚莊王理解「萬一不退兵,當初出兵懲罰逆臣的目的消失,變成我們只是藉機貪圖人家的國土而已。」智伯並沒有清楚的看見雖然智氏領土確實是晉國四公中最大的,但魏韓趙家會讓自己過去予取予求,是因為三家不懂得聯合,一旦有了契機、又有適合的說客,三家反過來滅了自己也只是彈指之間的事。

所以重點應該在於不要只從當下事情的表面去分析事情,更不要去茫然地聽從世俗的教條見解。

一層分析之後往往還可以有一層,每更深入一層,對事情的觀點就有可能像賽翁丟失了馬一樣,好變壞、壞又變好。而這就是人們對事物的好壞看法分歧差異的由來,──你所能見的深度跟別人不一樣。(或者是即使你試圖更加深入但卻走錯了方向、得到錯誤的結論。)


贏了官司,結果前途反而無量;獲得法庭有利的裁決,結果卻什麼都得不到,但看似什麼都得不到,其實得到的卻是自己最渴望的,「惡人獲得最嚴厲的懲罰。」

善良的人未必能看得最遠最正確,他們只是有能力堅持並實踐自己所看到的。僅僅如此而已......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JUJU傳說】魔王創造出了自己的敵人

這個JUJU不知道是猴子還是什麼......總之他是大魔王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

原本只是個人類,但被變成猴子後,其實可能更強,因為會使用各種奇怪的魔法,最後反而有機會打敗魔王自己。


怪物的造型看似扭曲詭異,但這款遊戲非常古老,可能已經有快三十年,基於硬體技術極限和良好的動畫效果,所以怪物造型才做出這樣的妥協。

舉例:人形敵人的造型如果非常精細,動起來卻發生「跑步時只有腳在動、身體完全不會晃動」之類的現象,那看起來其實是很憋扭的。在「快打旋風」以前,凡是2D平面卷軸型的拳腳戰鬥型遊戲,幾乎都有這種問題。

所以像這種極度扭曲的怪物造型才隨之而生。

(因為習慣了這種美術風格,也跟著催生了很多經典動畫。)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紙迷宮 Dave Made a Maze】全新品種的後設主義


(本片在國外已經推出藍光...動作真快。)

「最偉大的創造都是為了被摧毀而存在。」所以電影的最後,Dave必須要幫自己的迷宮加上一個「毀滅的辦法」。就好像長青影集編劇必須要幫故事加上一個永恆的、能讓觀眾跟片商(還有自己)滿意的收尾,免得自己的人生就永遠卡在創作這部戲劇上頭.......

和【口白人生】類似...都是在講述創作者和自己的創作之間的關係,「創作者自以為是上帝,但其實自己創作出來的東西有自己的生命和想法,會反過來支配自己的創作者。」聽起來很科幻,凡是使用了「人類創造」題材的電影(例如【銀翼殺手】或【變人】)都有類似的意涵,只是如果從創造者的角度去講故事、而且會大量的「討論」創造時的心境與創造對自己的影響,(而不是討論所謂的道德責任,)這樣的故事幾乎無可避免的就會變成後設主義.......通常啦!

因為本片就不太有典型的後設主義色彩,但明顯的卻又在討論「創造一樣東西的心境歷程」「和自己的創造物互動的奇妙感覺」。

(其實【口白人生】是從故事腳色的角度出發,這跟我上面的定義並不太一樣。但我的目的並不是要定義何謂後設主義,只是想讓我的想法有個表達的起頭。「本片跟一般典型的後設主義電影又更不一樣了。」)


但除了後設主義常應用跟討論的戲劇故事創作以外,其實這片的是也遠遠超越了所謂的戲劇創作。

Dave是個一事無成、從未真的完成任何作品的藝術家,做著有一搭沒一搭的卑微工作餬口,住在女友的公寓中,平常沒事就負責當個家庭煮夫,生活其實還算愜意,只是滿肚子的創造慾望真的無處發洩,所以女友出差的那個周末,他就突發奇想的在客廳裡搭造了個紙迷宮.......故事到了後半段,為了讓眾人能夠安全地走出迷宮,Dave知道他必須要幫迷宮製造一個毀滅裝置,而要製造毀滅裝置,他只能求助女友的幫助,(紀錄片拍攝團隊中,攝影師根本啥都不幹,錄音師是個反應慢半拍的肥宅,導演又是個只會幫倒忙、討人厭、自我中心、愛下指導棋的女性主義者,好友Gordon必須要留在後面照顧這些人,)在這過程中,他才理解到........

不是只有他在搭建紙迷宮,所有人都卡在自己的紙迷宮中,(差別只是Dave的紙迷宮非常巨大、還有自己的生命力與意志,)人的穿著品味其實是紙做的,人花了大把心力的工作其實是紙做的,工作賺錢後換來的房子車子家具......沒有一個不是紙做的,只有這些紙上依附的人跟人的生活才是實體。

也許在今天之後、在這座紙迷宮之後,他又只能當個一事無成的創造者,但其實他已經擁有了非常實際且完整的人生。甚至,毀滅自己的創造反而會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


這觀點/解析法可能有點犬儒,也可能是種可以撫慰當代人內心深處渴望無處滿足發洩的心靈勵志,......都有可能。

電影開頭,眾人圍繞著Dave的紙迷宮時,眼中看到的都不是這個迷宮的「驚奇」或「偉大」,大家想到的大概都是「這個人在之前一事無成」「這東西除了是團異想天開堆成的廢紙之外還會是什麼?」

但其實大家都忘了「星際大戰最初的劇本也是紙糊的」、「ET也就是團紙糊的模型」、「哈利波特就是個大學畢業後就沒在創作的單親失業媽媽在咖啡廳中的胡思亂想」。非要等到真的走進迷宮後,大家才理解這東西就像那些偉大的創作一樣,有美妙、讓人心靈雀躍的創意,也有讓人迷失、甚至喪命的黑暗詭譎,將這些總合起來,即使這座迷宮是紙糊的,但它的價值或偉大可能不輸給數千萬噸鋼筋水泥石頭構築起來的建築。


評論一下電影本身........

電影有點像魏斯安德森的許多作品一樣,巧妙地融入大量傳統動畫技巧,只是視覺構圖或拍攝技巧上比較沒有那麼濃郁的個人品味與色彩。

而且導演本身也是個演員,這是它第一部長片導演作品,所以演員的表現其實比較扎實、不會太脫節、太浮誇、太讓觀眾出戲。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屍落沙漠/血染黃沙It stains the sands red】來聽編劇和導演說個跟#MeToo有關的笑話





故事開始,美國爆發了殭屍危機,拉斯維加斯陷入一片火海混亂。

Molly,一個有毒癮的脫衣舞孃(現職?退休?)趕忙跳上毒販男友的車,準備穿越沙漠趕往一座私人機場,好搭上另一批軍火犯友人的飛機穿越邊境到墨西哥避難。

但在往機場的路上,車子陷入沙中無法前進,兩人就被困在沙漠中,結果預告中的殭屍趁著夜色咬死了毒販男友,並且開始追趕Molly......

對Molly來說,這殭屍就好像世間絕大多數可惡噁心的男性一樣,又窮、又醜、也不懂「女人說不要就是不要......(最好連讓我說「不要」都省了,識相的自動離我遠一點就是,就算聽得懂也無所謂,因為你又窮又醜,)」但走著走著,Molly忍不住承認「其實她根本不喜歡自己男友,這男人也沒啥優點,只是因為有錢讓自己脫離爛工作和爛生活,所以才跟他在一起,看到男人被殭屍咬死,她反而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

對!Molly發現殭屍追不到自己後,就開始很安心地把這段逃難當散步、還邊走邊對著殭屍吐心事,「我必須承認,至少你都會很安靜的聽,這點比他強多了。」

沒想到這殭屍不只是個好聽眾,後來Molly在沙漠中遇到強暴犯,本來打算套問到機場的方向後就想來個先姦後殺,但當他正在抽插Molly時,被殭屍從背後偷襲給咬死......這時Molly才發現:殭屍雖然還是有想要咬自己的衝動(依舊不懂女人並不想被他吃),但同時也會回應自己的呼叫或指示。

所以這世間的絕大多數的男性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樣可惡噁心,就好像這隻殭屍。相反的,那些一點都不像殭屍、自己過去願意投以信任(或自以為正在利用對方、正在掌控情勢)的男人們,要不是把自己當成笨蛋(像死去的毒販男友),要不就是一開始慈眉善目接近自己、但一轉眼就翻臉變成野獸,甚至還有一組阿兵哥,口頭上承諾願意尊重自己的意願不要射殺殭屍,但走遠後卻把殭屍當成遊戲靶子打著玩。──相較之下,殭屍縱使危險,但還是比他們好太多了!


男人就算是對女人有害的怪物又如何,把男人變成不是怪物、變成女人需要的樣子,結果反而更危險。這其實是挺好懂的道理,但世間多少女人都拒絕承認,不管是先天或後天的父權女(或極端一點的「母豬」跟「婊子」)也好、或鐵桿女性主義者也罷,都以為想辦法把「不合己意」的男人從自己周遭消滅就是「答案」。(所謂的#MeToo或是「任何性侵指控都應該假定為真」的詭異邏輯,說白了就是實現這個答案的一種策略。)

這部片中,Molly的轉變就像是編劇/導演在對著這些女人舉起中指哈哈大笑一樣........


說完了故事,剩下的是碎碎念。


這是部「預告」感覺非常強大的電影。實際看過後發現不只是強大,預告本身還保留了很多驚喜給觀眾實際觀影時去發現跟享受,電影本身從各方面來說這都是近幾年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作為殭屍片,它非常大幅度的擴張了殭屍片的內容與模式,這些年被稱為「很有創意」的殭屍片擺在本片面前都顯得像小兒科,不管是【活人牲吃】、【殺不死的阿磺】、還是商業味很重的【殭屍哪有那麼帥】。

而且劇本本身就非常精湛,完全沒有B級片的陋習,可以跟那些A級大作平起平坐,(不像製作團隊的前作【預見亡靈】那般的浮誇、為了追求創意而淪為奇詭搞怪。──但【預見亡靈】本身依舊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並不是說它不好,只是相較之下,本片又更勝一籌。)


原來女主角Brittany Allen同時也是導演2014年舊作【外星人 Extraterrestrial】的女主角。(同時兼本片的執行製作。又一個令人期待的明日之星?)

電影結尾有編劇導演製片的「感謝詞」,撇了一眼讓我眼球差點掉下來.......



【玩遊戲的影片】古城救美(SNES)

氣氛乍看之下像是「惡魔城」,但戰鬥方式非常簡單。

遊戲模式乍看之下像是「波斯王子」,但關卡跟敵人結構又進化了很多倍。

它最大的特色在於機關互動的方式...除了很標準的地板機關、牆壁機關、陷落地板、狹縫外,推磚是後來3D化後遊戲(例如「古墓奇兵」)常見的遊戲要素,還有前景牆壁可以擋住隱藏通道,寶箱可能是這款最大的特色,因為這讓玩家在地城迷宮中可以做的事情一口氣變的很多,因為「開寶箱」這個動作在RPG中本身就是「調查環境」的基礎,如果玩家可以在遊戲中「開寶箱」,那它可能也可以「調查牆壁上的洞」、「檢查雕像」,過去卡匣遊戲受限於遊戲容量而無法設計的東西,都可以一股氣放進來。


不過...時光無法倒流,這種遊戲註定要退主流,擋都擋不住。

只能祈禱了。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索命半徑Radious】文青用恐怖片



跟電影內容本身無關:

我們沒什麼道理的就是會認為主角們的性命比配角們重要,配角們的性命又比路人重要,當電影因為商業需要而要加入刺激甚至殘忍的內容時,我們的人性反應強度是可以明確定義出等級標準的。

但這現象不是只存在電影中,也存在現實裡。親朋好友們的性命重要一些些,這沒什麼好計較的。但是我們會覺得「親朋好友說的話比較有說服力」、「親朋好友遭遇的不公不義比較值得關注」、「親朋好友所要面對的惡意比較邪惡」........

就戲劇來說,這部電影並不是在講故事,而是藉著觀影來刺激觀眾展現自己所具備的這種人性特質。



如果說恐怖片的目的都是種隱喻,那這片隱喻的「東西」還真是曖昧且虛偽的噁心。(不是說電影本身,而是那個「東西」。)

基本上,它就是文青最愛看的獵奇型藝術電影,攝影很棒,節奏彷彿是首詩,還在故事中把當代人生命的孤寂扭曲與荒唐矛盾轉化成主角的「奇特處境」,但表面上又跟孤寂扭曲或荒唐矛盾一點關係也沒有。

很不喜歡這種電影。感覺像是脫褲子放屁,或是要強迫自己(或說是被片商騙進戲院)去看一堆人怎麼無病呻吟還要觀眾/自己去「感同身受」,(例如型男怎樣夜夜笙歌但卻哀嘆自己很寂寞、沒人懂沒人愛、跟自己的父母關係很差......或富二代怎樣怨恨自己的空有無法投注熱情的家族事業,但其實自己渺小且「貧乏」的天分卻沒有人關注......)

但不是說這部電影很糟,因為戲劇效果(懸疑與緊張感)都營造得不錯,也不會硬要去坳一個毫無說服力可言的答案來解釋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就是電影竟然不知不覺地走到了收尾,竟然只是看到一男一女之間的關係怎樣從疏遠拉近、拉近後建立的認同與情誼竟然註定要崩潰。這既不淒美、更不感人,只有讓人感到驚慌和隨之而來的豆頁痛。

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綁的不是人/柳樹街鬼屋From a House on Willow Street】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講邏輯講規則的


劇情最有趣的反差在於:神父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放火燒死被惡靈附身的肉票,反而是幾個綁匪們基於良心而選擇「把她留給警察煩惱」。

所以結局雖然很牽強、突兀的讓觀眾很出戲,但其實誰應該得救、誰應該慘死、誰應該下地獄,是可以被客觀衡量的。



【死神地窖】是很有趣的恐怖片,它把一個很單薄的鄉土恐怖傳說擴充為一個完整的恐怖故事題材。

但導演同樣的手法用在已經有點老掉牙的「驅魔」「邪靈附體」上,就暴露了自己的基本技巧與經驗被嚴重侷限在特定的「恐怖」題材上。所以雖然劇本框架乍看之下非常有吸引力,事實上前半段的懸疑鋪陳確實也做得很好,但後半段開始解釋發生的事情時,就會發現原來導演所準備的內容是如此單薄,而且經常莫名其妙的拖戲,而且是用各種膚淺的手法拖戲,不管是慢動作、還是讓演員在那做出各種意義不明的肢體扭曲表演。

故事的整體性邏輯很差,但它的類型本來就是不能講邏輯的種類,偏偏這年頭的電影都喜歡用邏輯架構來取代故事,用電影交代一套自己虛構的邏輯來讓觀眾有種自己正在觀看什麼大部頭經典作品的錯覺。

上次【死神地窖 】也是這樣做,但因為那本來就是很冷門的題材,所以有很多導演可以插入自己想像的空間,但「驅魔」和「邪靈附體」並不是,所以當導演要再次使用同樣的手法時,整體故事就變得很突兀,不但無法為故事加分,反而破壞了整體的觀影感受。

簡單來說,就有點像是導演(兼編劇)搞不懂科幻怪物片與邪靈恐怖片的差異,結果不小心把兩者混著拍。



只能為那些曾經花錢花時間進戲院看這部片的人哀悼。

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古墓奇兵Tomb Raider】沒有母愛的小女孩長大後變成自己父親



身為第一代堅實粉絲,必須要說除了乳量不足以外,艾莉西亞薇坎德的外型給予羅拉這腳色很充足的想像空間(但又不會太空白),所以........讚!


電影的缺點已經有很多人提出來說了,雖然我不認為電影前段太脫離主題,中間太刻意重現電玩內容導致整體故事聚焦分散,這點我倒是同意。但不詳述。


故事的劇情很有趣,雖然我很希望它的格局可以再更大一點,但如果想到它的主題其實是「蘿拉追尋自己父親的身影」,那尋寶、古墓探險、考古學家拯救世界...這些故事元素反而沒那麼重要。

蘿拉其實是個母親自小就從身旁缺席的女孩子,儘管有著豪宅跟僕人為伴,但這依舊是個「父女相依為命」的完美例子。(所以電影先肯定了男性在養育子女一事的能力。)等到女兒成長到一定程度後,父親就必須要抽走自己那幾近無限包容的寵愛(註),讓女兒去適應各種外在規條機制並隨之成長,可能「讓母親/學校接手」,或是「必須要去追尋人生中屬於自己的部分」,蘿拉並沒有選擇怨恨父親,只是堅持「沒有父親的相伴與引導,自己的人生走不下去,」──我們都知道這不是事實、這只是小女孩在耍任性,所以故事就是看這個小女孩怎麼去不自覺的挑戰自己的極限,最後發現「學習父親、承擔起父親的責任,就是與父親同在的方法。」

很難想像如果她真的去上大學會變成什麼樣的女人?把頭髮染成紫色、體重暴增三十公斤、自稱是女性主義者?(天哪!選在三八婦女節這天上映這部電影,片商心腸真的有夠壞。)(註二)

電玩可以忠實且盡責的塞入各種動作刺激冒險內容,但電影是戲劇,故事性要深入才是它的責任。所以.....讚!


註:勞倫斯卜洛克的「神探馬修史卡德系列」中的一集【父之罪】曾經用過很極端的例子:養父有天驚覺小女兒已經開始是個「女人」、而自己的男性特質竟然會被吸引,所以他從此驚恐羞愧的選擇跟女兒保持距離,女兒不能理解父親的想法跟選擇,就怨恨父親、最後因為行為偏差而導致自己送命。

註二:(以下有雷...這是防雷線......)

(以下有雷...這是防雷線......)

因為拒絕「承認」父親在法律上已經宣告為死亡,所以蘿拉一直沒有領受家族遺產,而是選擇自食其力。她做的是很吃勞力的工作:單車外送,但同行中沒有男人會小看她,(只是大家都知道她是誰,對「千金大小姐來做這工作」感到很不解,)雖然沒有錢好好打扮自己,但是也沒有因此就讓自己成為男性絕緣體,(印度餐廳中碰到的年輕人一直被自己母親鼓舞去追求蘿拉。)──女性主義者最「惡質」的謊言之一就是告訴你女人: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去念書、去跟社會對抗、去成為女性主義者。」。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遊戲夜殺必死 Game Night】成人也只是放大版的小孩子而已



這部片硬把很多經典的劇情模式湊在一起,像...舉些比較冷門的:「多路人馬比賽分別從不同的路線出發去追趕最後的目標,但一路上有人發現比賽的真相、有人卡在原地哪裡也去不了、也有人一路往前卻越走越遠,(【瘋狂世界 the rat race】)」或是:「啥都不知道的外行人卻因為很外行、因為啥都不知道,反而誤打誤撞地把一票專家唬得團團轉。(【糊塗福星闖倫敦the man who knew too little】)」(還有些更經典且使用同樣劇情模式的電影,只是電影的中文譯名一時很難找到...)

除此以外,這依舊是傑森貝特曼的電影:講述正常小人物的人生其價值是何等閃耀。──正常來說,小人物涉入大事件中,然後在這些事件中變成英雄,這才是一般電影的主要目的,而他們原本面對的生命挫折與困境就像是加分獎勵一般,但傑森貝特曼的電影向來不這樣搞。

各種模式湊在一起,故事每個轉折的巧思和品質良莠不齊,但非常豐富且編排良好的戲劇性掩蓋了這點,(當劇中腳色要互相留露真情時,故事的整體氣氛節奏竟然不會被打亂,反而藉此讓觀眾一路上都保持非常入戲的情緒而不會彈性疲乏,又能豐富腳色的性格、還有讓彼此間的關係獲得成長。)

整體來說這是很不簡單的劇本,野心很大,雖然失敗了,只是個充滿匠氣的平庸之作,但這樣的野心本身就是近年少有的,而且其它有著同樣野心的作品大多淪為笑話,本片罕見的維持了娛樂性跟內涵。


這是個很奇妙的年代,同樣都是「好勝心很強」(女性主義者會說「男性鬥爭本性」),但男人會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有從中獲得成長,(而女人會挫折的發現自己根本不了解男人,)所以不管人生從遊戲中累積了多少的成就或挫折,但絕大多數的男人都還在掙扎著想要長大,(絕大多數的女人也都還在狐疑跟恐懼著「男人到底是怎樣的生物」。)

然後...大家矇著頭遊戲繼續玩,人生除非像這樣(讓某個有錢大佬拿著自己的白花花鈔票亂入),否則通常不會有改變。

啊!把話這樣說出來,我的挫折感跟壓力這下又更重了!



題外話:鬥爭心並不是如女性主義所說那樣,是那麼糟糕且負面的一件事。

畢竟女主角自己本身也是個鬥爭心很強的人,正因為有鬥爭心,所以她找到了合作的對象並且最後和這個人成為一對,而且這也是她維繫一票好友感情的方式,(正因為有著遊戲夜中用遊戲互相競爭發洩的傳統,所以大家的感情才會這麼好,)──相較之下,那些極度「仇視」鬥爭心的人可能就好像「因為遊戲玩不好就敵視贏家」般的幼稚不成熟。

因為電影委婉地改用了「好勝」這樣的詞,而且刻意不使用帶有侵略性的鬥爭或競爭,所以可能大家都忽略了電影所使用的題材在本質上就是講述「人怎麼愉快的享受鬥爭」。

但其實電影確實也有正面描寫「鬥爭心」惡質且黑暗的一面,所謂的「遊戲夜」對市井小民來說是指在自己家中愉快的享受朋友的陪伴,但有一票人卻是擠在封閉的豪宅地下室中揮灑金錢享受扭曲其他人意志、並且從中滿足噬血破壞慾的快感。

兩者的關鍵差異應該是所謂的「侵略性」,桌遊道具、各種猜謎遊戲的輔助紙筆...人無法從「支配」這些東西本身獲得成就感,可是地下室裡的有錢人遊戲本身不需要道具,直接用金錢去操縱其他人本身就是遊戲目的。重點是:追求這種侵略性的人也有男有女,性別人種外貌並不是他們的共通點。

所以.........這只是題外話。

【黑豹 Black Panther】人要知道家族的黑暗歷史




雖然影評盛讚這部電影,但我看完不得不說是有點大失望的。

劇情就像是在複製【鋼鐵人】一樣,只是省去了介紹「英雄的誕生」,直接跳到了下一步:繼承了王位的年輕王子完全沒發現自己身旁滿是父執輩們留下來的黑暗,一個是叔叔心懷怨恨的兒子,一個是父親的左右手,而他們都妄想要奪取(不只是王位)王子身上最強大的繼承物。

再說到節奏上、或敘事技巧上,說四平八穩(大量重現原著設定)是客氣,和它花俏(甚至是不成熟)的視覺相比,整體成果其實非常平庸,只是也沒有缺點(所以沒被抓出來砲轟)。

所以它的劇情架構打安全牌炒冷飯、敘事技巧也平庸,但這都不是讓我失望的原因,而是它在主打的文化設計上讓我覺得虛偽的可怕!

我所能理解、接觸、歸納的黑人文化有兩種,一是源生自非洲本土、目前也還在非洲本土存在運作的,一是源生自西方世界被解放的黑奴。

(個人定義)絕大多數形成主流的第二類黑人文化產物都有一個特點...它們幾乎都來自貧困低俗的社區,目的在於發洩生活的苦悶失敗與不滿(衝撞主流文化好突顯個人所屬的族群定位)。所以排除掉這些文化產物的經濟效應外,它們呈現的並不是黑人(集體)的優秀,反而是黑人(集體)的失敗,──畢竟除非黑人過得很好很成功,否則黑人不需要創造這些東西。所以這類文化的盛行反而會戳中西方黑人的自卑和傷痛。

但不只是如此,事實是:雖然黑人在西方社會展現了驚人的文化創造力,黑人在自己的老家非洲上的第一類文化從未顯示過「有可能發展出如此水準」的潛力。

因為沒有,所以這片在非洲大陸上東挖挖西挖挖,想要創造一個塞滿了第一類黑人文化的國家,但其實這只是另一個「賣血鑽石」的國家,──獨裁者富有後,立刻穿上了西裝、住進了水泥西式建築、把自己的子女送去接受西式教育,滿口都是「自己從未忘記傳統」、但最後只保留了暴力與迷信。──「黑豹」說白了只是個非常仁厚且強大的獨裁者罷了!而這部電影跟那些獨裁者統治的國度並沒有兩樣,只是黑人文化不足的部分就很直接粗魯的用科幻包裝過的西方文化把它的不切實際升高了兩個檔次,看似在肯定黑人文化的潛力,但其實是用西方文化價值觀徹底地把黑人的靈魂洗白,好讓大家(黑人自己)忘記...非洲一樣有黑人自己的種族階級,有野蠻且仇女的習慣,有自己部落間的暴力衝突(不需要給他們武器這些衝突一樣會自己爆開)........

這部電影自己也支持「即使是天堂樂土內,一樣會有戰爭和仇恨」這樣的觀點,那為何要去讓黑人自己遺忘這些事實,忘記自己並沒有比較優秀,而且也僅僅是沒有比較優秀(而不是比較差),然後忽略了真正的問題所在呢?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今夜血肉燦爛/今夜她現身Tonight she comes】血漿也能這樣玩?


【年度最佳中文片名應該是本片了!】

新時代的虐殺恐怖片需要哪些條件呢?

不要再殺死有性行為的腳色了!太老套了!應該要進化成...不想有性行為都不行!

不要再幫殺人魔花費心思思考怎麼挑武器、怎麼有創意的殺死受害者了!就走過去把對方撕個粉碎、鮮血肉塊撒滿地就好了!

也別再讓觀眾費心思考誰會是最後活下來的人了!因為大家都必須死!


這輩子噴血漿的電影看過不少,但還真的沒看過這樣的噴法。

海報中的鮮紅不是種概念或意境,是貨真價實的血漿........但其實不是撒在馬路上,而是杯子和地板裡,至於為什麼在杯子裡,還是不說的好。

除了噴血漿外,這片也用上了B級恐怖片界久違的「全裸女惡魔」。(最經典的當屬【撕裂的地球 Lifeforce(1985)】,片中太空人前去探索不知名彗星,卻在彗星內發現了太空船,深入調查後找到一副棺材,裡面有保存良好的女性肉體。將肉體帶回地球並將之復甦後,發現這女的竟然是吸血殭屍,而且胃口無止無盡......而且從頭到尾一絲不掛。)





(回題...)

電影劇情就是從開頭開始先把【鬼玩人Evil dead】的內容元素(幾個年輕人開心地出遊)巧妙地模仿又拼裝改編(過往的含蓄變成各種百無禁忌的玩笑),雖然算是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可是有很多類似的情境出現。

後面變成了一票人被封閉在荒野小屋中,除了求生外還要試圖阻止惡魔降世,用物理方式(槍砲)、用邪術、或乾脆什麼都不做只管逃命,──就是沒有怪物的各種超自然靈異恐怖片大鍋炒吧!

但終究少了那種「下一秒,人事物都面目全非,過往的幸福歡樂一去不返」的感慨(甚至是惆悵),過程中倒是把年輕世代的(男性)沒有擔當和(女性)只知狂歡作樂的文化描寫的...不知該說是入木三分,還是說有點走火入魔。


(沒想到暗光鳥電影院/影展竟然會推出這部片,所以要認真補完一些內容。)

電影中出現的血漿和殺戮隱含有這個世代女性對男性的「侵略」。(不能暴雷,如果看了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請見諒。)

乍看之下強逼男人喝下女人的「血」(不是鮮血)是在製造噁心效果,但仔細想想...這只是用非常惡質惡意的方式扭轉了女性對男性想要用口交顏射吞精這類行為征服女性的厭惡和恐懼,──因為是惡質,所以會忍不住讓人好奇:「就算不喜歡這種行為,有必要把它放大並惡化成這種方式,然後丟回到男人身上嗎?會不會太歇斯底里了?」

 一個渾身赤裸、瘦若無助、初登場時會讓人誤以為是某種暴力犯罪受害者的女性竟然是殺人魔鬼,她首先殺男人,接著殺對男人很友善、很開放的女人,最後殺死自己的創造者......

不建議喜歡充滿了虐殺、血漿、軟色情恐怖片的人拉著異性進戲院,建議找同性的友人,不然.......後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