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史匹柏是個老左膠(但骨子裡最在意猶太人利益),所以難怪它只能用這種最膚淺(但娛樂效果最好)的方式呈現這部小說。
我的80年代或90年代,生活的重心是聯考,但即使才十歲多,我也知道「來學校學習是為了更崇高的目的」,但大人給我的回應是「聯考縱使不完美,但它是現實世界中最公平的策略。」
幾年後我懂了──我並不是第一個這樣質疑的人,早就有人知道用這種方式回應這種質疑,(雖然它根本牛頭不對馬嘴。)
又過了幾年後(或是早已經開始),那些在聯考中不能取勝的人,很多紛紛靠家裡的金錢送出國去鍍金,拿到「花錢買回來的學歷」,然後投入職場開始...有比較高的起薪、有比較好的起點位置、有比較好的升遷機會......
再過幾年後,這些人成了中高階管理階層,台灣的企業開始從經營面失去競爭力,企業品牌瓦解只能做代工然後接著就是持續性的薪資倒退。
雖然市面上對於這個現象有各種解釋,但對我來說:用這種狡猾的話術回應一個才剛開始自由獨立思考判斷的青年人所提出來的疑惑才是一切問題的開端。
言論自由的意義並不是單純的指「可以說話」而已。
言論自由的意義在於:人有權力正確的了解現實,而現實並不是只發生在自己眼前,很多事情的癥結起源於千里之外,如果只用自己肉眼所見、肉身所經歷,體悟一定不正確,所以我們需要旁人提供的資訊與觀點,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去正確的應付我們可能遭遇的困難、將我們從困境中拔出、最後是近一步獲得(多一點點)的幸福。
所以...光是能夠吶喊「我的生活正在某種麻煩給吞食」然後有人聆聽有人相信(沒有人指責你「在破壞秩序和諧」)並不能算是言論自由,要能夠知道麻煩的真相、並獲得解決的機會與管道,而不是持續絕望的吶喊並等待拯救,(好歹也要知道救兵何時來,)這才是言論自由。
90年代,我的疑惑得到的是種錯誤的假象,雖然我並沒有相信它(只是不知道怎麼破解或反駁),但在我之外的很多人其實正在接受這個假象,並且以為這個假象能夠給自己幸福。
204X年,許多人以為生活只要有「綠洲」遊戲、還有「IOI」公司販售的各種商品服務,但大家沒看到自己把可以拓展自己潛能的資源丟在一時的娛樂上。
遊戲公司終究只是遊戲公司,它們沒有責任捍衛言論自由,但相對的它們也沒有權力去綑綁甚至扭曲言論,與之對抗的唯一法則......並不是另一家企業(或公權力主動介入),而是活在言論自由影響中的人要有自覺。
所以哈樂代拒絕了朋友的要求,拒絕讓「綠洲」不只是個遊戲。所以哈樂代希望一個能夠從自己犯過的錯中學習、然後成為一個號招大眾捍衛自己的生活(自由與權利)的人來繼承自己的遺產。
可惜,史匹柏不懂這點,讓這個故事在影像跟節奏上變成很膚淺的善惡對決。
【怕有人沒搞懂,其實我給這片「劣評」。雖然電影確實很好看,有被滿滿的娛樂到...甚至也推薦大家去看。但必須要給出強烈的負評,因為大家需要去體驗、去理解「老人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強迫洗腦新一代的人繼續相信對他們有利的價值觀或看待事情的方式。」所謂的老人,我不是在說電影的故事內容,我是在說這部電影本身、我是在說導演跟電影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