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攻殼機動隊】未來會變成什麼樣,還是看今日各位的選擇

「科技會吞食人性(讓人限於瘋狂)」向來是科幻片最喜歡向讀者兜售的觀點。

只要將這種「我會被我使用的科技給反征服」或「我遲早要被那些失去人性的人包圍」的恐懼傳染給觀眾,觀眾鮮少會去認真思考剩下的內容是否合理、是否矛盾、是否太偏離現實。

但其實人性總是會被某些東西吞食。

有些人被自己的食慾吞食,也有些人天性暴躁多疑善怒........

有些人爬到高處,發現一望無際的大地/海洋看不到盡頭.......就瘋了。

有些人走到家園(可能是森林、可能是沙漠)邊界,發現外面的景色完全不同.......就瘋了。

甚至有些人跟其他人圍著營火驅散黑夜的不祥時,看著無法捉模型狀動向的火光.......就瘋了。

所以面對文明或科技的產物時(例如那絢麗繁華遠勝過目前科技水準的都會景象),失去理性或人性而陷入瘋狂並不應該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那同時也表示:去描繪或兜售「科技會吞食人性」的恐懼顯然沒什麼意義。(應該是說:這意義不甚高明,和三流恐怖作品利用完全無法付諸理性思考的事物來營造考據並無二致。)

所以真人電影版所營造的未來在我來看挺新奇。

電影中展現了人們對於科技的適應力遠勝過大家的想像!或說「新科技帶給人的違和感」其實被嚴重高估了。(「熟練並接受新科技」的速度遠勝於「適應並理解新科技」的速度。)

但如果恐懼被解除了...這部電影是怎麼看待科技對人性的影響呢?

電影的預測其實頗為正面的。

科技解除了人們對於「失去」的恐懼,就連女主角本身也代表了科技如何挽回人們失去的東西,(不暴雷,所以不明說。)

在這樣的環境與條件下,人(大多數)其實變的沒那麼自私、會用更溫和的觀點看待自己以外的事物、會更樂於接受自己的潛能與才華.......可以說人類因此而變得更善良了!

問題是還是有人會瘋狂,對那些人來說日益進步的科技也是越來越發達的武器。

所以在這一正一負下,電影並沒有太沉迷於科技烏托邦的想像,只能說「未來會變成什麼樣,還是看今日各位的選擇。」

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

【美女與野獸】其說這是童話改編,不如說這是混入了奇幻魔法風格的古裝電影

這部電影的劇本出乎預料的細膩。

例如考究之嚴謹,讓原著有了完全不同的樣貌,與其說這是童話改編,不如說這是混入了奇幻魔法風格的古裝電影。電影裏頭有提到「莎士比亞」,還有「去巴黎最重要的觀光景點是聖母院(還沒有其他宮殿)」,所以我們可以推斷故事的時間背景是在十七世紀中期,法國剛打完宗教戰爭、開始發展「精緻」的貴族文化、路易十四也開始試圖主政。簡單來說,娶一個出身貧民的「美女」為妻,講的其實是封建貴族放棄自己的頭銜轉而擁戴法國君主集權制度的過程。

說到故事性,雖然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貝兒的發明家天分除了開頭的「洗衣機」外,就再也沒有發揮的機會,但基本上是瑕不掩瑜。

乍看之下就是動畫版的換湯不換藥,但其實它幾乎完全不需要增加旁支劇情就讓原版卡通的劇情厚度倍增不少,(除了三段故事以外,其中有一段還不到三分鐘,)在很多原著就有的片段補充了些小細節,例如一句不影響劇情長度的台詞,或是一個小動作,甚至還有「讓人物的性格變得更扁平」來反向的讓這個腳色變的更有深度,但先不提這個,主菜應該是「美女愛上野獸」的合理性。



我們早就已經習慣各種娛樂與流行文化跟大家訴說各種感人的愛情故事或令人寒毛豎立的英雄豐功偉業,那數量之大之頻繁已經到了說是種「轟炸」也不為過。

但百年前並不是如此。營養不良、瘟疫、遺傳疾病、季節性感冒、犯罪事件、野獸、外傷細菌感染、戰爭.......在平均壽命不到四十歲的時代,有家業的人「只關心」怎麼維持家業,小老百姓「只關心」怎麼傳宗接代...這其實才是合理的!

說白了,勞動、高階知識技藝、宗教信仰...這三個東西就是人生的重心,不管你是哪個階級、哪個角落的人,都不例外!人們對人性的各種面貌,諸如愛情、勇敢、仁慈、正直........甚至是自私、謊言、或粗暴,其實認知很有限,大抵不脫「宗教神話」或「道德寓言」的範疇。

所以一個鄉下小地方實在沒理由開的起「書店」或「藏書室」這種東西。

乍看之下,這是個「老用父權習慣箝制女性的人身自由和探索人生的權力」的小鎮,但這反而是更精準地呈現那個時代的樣貌!(父權...有那麼可怕嗎?)

女主角貝兒所承受的批評反映的其實是他們出身自巴黎、父親是把女兒當斯文人在培育、這對父女和這種鄉下小地方格格不入的事實。

但這樣的條件會讓貝兒在小鎮中被批評,在野獸(王子)眼中,卻是個理想伴侶所應該具備的條件!(他畢竟不是他父親,也不會單純的因為「想要解除詛咒」、「因為女主角是個美女」就愛上她。)

相對的,不會覺得女人識字、愛念書、敢跟男人頂嘴是「很令人厭惡的事」,也不會因為自己的美貌就積極的奉承自己、還會主動流露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也是野獸(王子)在貝兒眼中身為一個理想伴侶應該具備的條件。

這樣豐富的內容(對於愛情的描繪和想像)是原著(不管是童話或卡通)所完全比不上的!


除了這個「主題」以外,這部劇本的手法其實有個地方也很「前衛」「不流俗」,那就是「加斯頓」這個腳色(還有他的「跟班」莫里斯)。

直到今天,像這樣的人──英俊、武勇、充滿自信、還有戰場英雄的光環──都還是很容易獲得眾人的肯定與崇拜。在鄉下小地方過著用小腦就可以解決一切、碰到了問題都有跟班搶著出主意的生活,看似無害、好相處、甚至可能是個不錯的人。

但這種人開口要多講話,講的話要不是沒好話、要不就是很傷人,一旦真要自己出主意,下流自私的程度連崇拜自己的跟班都看不下去。

劇本並沒有多浪費篇幅去解釋「這個人怎麼會變成這樣」、或是(像卡通原著)把這個人塑造成「要為自己的錯誤選擇負責的悲劇負面人物」,就只是很用力的往一條「把這個人描繪的很扁平」的路上去!

這就是一個壞人!這種人經常不經意地出現在自己的生命中,徒然的消耗自己的信任、時間、熱情......直到自己被他利用殆盡後徹底拋棄可能都還不能理解原來這個人心腸如此歹毒惡劣卻以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

不是很討喜的腳色,但卻是劇本中唯一一個真正「有獨特必要性」的腳色。否則貝兒的性格也有很多可能,艾瑪華森可以演貝兒,但很多女演員也可以演貝兒,講話的腔調、臉上的表情...並沒有「非要如此不可」。至於路克伊凡斯的詮釋方式......我選擇持保留意見,畢竟這樣的演出經驗在他來說也算第一次吧!



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金剛:骷髏島】黑.白鯨記 + 【這不是越戰啟示錄】+ 「We gotta to get out of this place」



故事一共有兩線,分別是抖森帶領的科學家探險組和山謬傑克森與古德曼大叔帶領的士兵組。

抖森這邊的故事主線是取材自經典電影,但跟【羅根】的半調子公路電影加「擷取經典西部片人物形象」不同,這片認真的把很經典的電影形式「We gotta to get out of this place」拿出來重現在越戰70年代。

這有多經典?例如【終極戰士】(特戰部隊被困死在南美叢林)、或【異形二】(海軍陸戰隊被困死在外星球上)、或【星際傳奇】......如果不只考慮「用雙腳和戰鬥殺出一條路」,也把「用智慧和工業知識技術製造逃生方法」也考慮進去,甚至還有【幽靈船】或是【火星任務】或是(凱文貝肯主演的)【透明人】....也有一些比較奇妙的版本,例如早期的活屍電影(把主角們困死、製造一堆好像可以逃出去的假機會、然後隨著劇情推展再一一戳破這些假象。)



至於士兵組這邊的故事主線又可以切割成前後兩段,或說是「士兵」與「指揮官」。

前段/士兵的部分很大膽的顛覆了過去電影或流行娛樂文化看待越戰的方式...

越戰並不是一場失敗的戰爭!──如果能夠冷酷的忘掉那些士兵人命傷亡。──這場戰爭刺激了經濟,豐富了美國文化,緩和或激化了很多階層(種族)的問題,反戰文化、嬉皮文化、流行文化、各種階層與觀點的解放.......

說到士兵...這片也大膽的顛覆了越戰士兵的形象。瘋狂的沉迷在戰爭殺戮中?不!戰爭適時地提供了潤滑劑讓族群有機會互相接近並理解彼此建立深厚的情感,男人在戰場上用在生存與死亡間掙扎的焦慮緩和了很多性衝動或父權焦慮(?)讓女權主義有機會真的壯大成形........

從這些結果來看,其實越戰事件「很美好的事情」。

戰爭帶給士兵或人民的傷痛...其實就好像資本主義下有人致富脫離了原來的經濟階層、但也有人落入貧窮陷阱......看待或評價事情的觀點太過度集中在某一面恐怕有點不公平不客觀。


到了後段/指揮官的部分,就是集中在向經典文學『白鯨記』致敬。

只不過金剛是黑的,指揮官也是黑的。


整體來說,劇情其實頗為單純,觀眾可能會還沒進入狀況(或才開心的暖身完)就發現電影已經演到要收場了,但其實它的結構跟技巧都比【羅根】豐富與成熟,──「所以會看得不知不覺啊!」

說它是冒險電影、戰爭電影、怪獸電影、某種時代文化圖像錄....都可以!都有一定的水準。



第一次在大螢幕上看到景甜,必須要說她並沒有那麼花瓶。

戲份雖然少,但口條很好,而且相較於女主角布麗拉森的臉型,她的存在讓整部片柔和不少。──天生氣質萬歲!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極度空間/X光人】真正的奴性

「外星人入侵」到底是什麼?

從通俗娛樂的角度來看那只是種「美蘇對峙」(或是軸心國與同盟國對壘)的延伸,外星人就象徵著「無孔不入的敵國間諜」或是「明目張膽入侵的外國軍隊」。偶爾會有些作品試著不流俗的擺脫這兩大方向另闢途徑,例如「外星人是抱著善意來希望跟人類和平共處,但文化差異造成糾紛不斷......」等等。

本片也算是種另類的外星人入侵電影。

因為故事裡的外星人其實不是外星人,而是社會潛規則下的既得利益階層,而入侵也不是入侵,就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階層所發展出的各種謊言與假象。

這些謊言與假象,綜合起來說白了就是「奴性」兩個字!不過它對奴性的描繪比較全面。奴性是包覆在「自以為務實」「自以為理性」的外衣下。



畢竟「毫無人性的非人類(怪物)正在全面掌控這個世界」這樣的概念很難讓人接受!雖然我們/心理學已經開始有「反社會」「毫無良知」這樣的概念出現,但是主流社會仍不重視這樣的資訊,知道的人也鮮少將它和眼前社會所發生的事情做出連結。(在電影中,要瓦解外星人的入侵其實只需要靠「大家都警覺到外星人存在我們周圍蠶食鯨吞我們的尊嚴與生命」,就好像我們必須要理解「善惡」這樣的概念已經不夠解釋很多我們在各種犯罪或社會事件背後看到的醜陋與亂象,繼續用「善惡」這樣的概念所衍伸的策略會失敗也是必然的。)

因為忽視這些資訊,所以每次有社會不公不義事件發生時,問起「該怎麼做?」最後會勝出的答案不外乎是「喚醒大家的良知」或「訴請掌權者聽見大家真正的需求跟心聲」這兩類的變化。(其實電影的結果就提示了「真正的改革或對當權者的反擊往往是少數人孤注一擲豪賭的意外結果」,真正的「V怪客」始終只有一人,其他人只是戴著面具觀看煙火的旁觀者而已。)

而這樣做的結果也不外乎是另外兩個結果:1.隱藏在主流中的掌權者用名不見經傳的理由將大家個別擊破;2.將主動出手攻擊/譴責「怪物」的人列為社會公敵(要其他「非怪物」者也相信這些人對他們有危險)...

那些知道真相的人巴望著朋友或是萍水相逢的人相信他們...如果運氣好還可以打贏,但很多時候只會被當成到處騷擾別人的瘋狗吧!

顯然早在上個世紀八零年代,美國的思想界就已經懂「用取笑、譏笑、激起憤怒、或是營造文化階層來激發人們對體制或主流產生不滿」是不可行的!這過程必然造成雙方(鼓動者與聽閱者)痛苦和互相敵視。(所以主角要和朋友在骯髒的後巷裡把彼此打得鼻青臉腫.......莫非這是【鬥陣俱樂部】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