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大黃蜂 BumbleBee】80年代的仲夏夜女性主義性解放春夢



跟其他只是賣弄80年代情懷的電影不一樣,片中真正80年代的事物反而很少,它是真的回歸80年代科幻片的題材結構與樣貌。

(??????)


例如........

很戲劇化的負面軍人腳色。(正好彌補了江西南比較表淺的演技。)


年輕人想要「創造」某些東西、讓自己「創造」的東西可以撼動這個世界或現實、讓這東西存在的影響力超越自己所存在的這個時空宇宙。──這種衝動和慾望的由來與真正目的不重要(因為太多了),電影開頭滿是這種慾望(衝動)無法滿足的壓抑與焦慮。


外星生命不單單是外星生命,它更是種「來自另一個枯萎(將要毀於戰亂)的世界、終其一生都活在匱乏與恐慌之中」的觀點所現化成的一個「生命體」。這外星生命降臨到「美國」、體驗「美國文化」的富足與安和是它生命中最美好的體驗。(有時候,外星生命會帶著這種滿足回到原鄉繼續奮鬥,但也有時候,外星生命會選擇地球作為生命的終點站──死得其所。)──這不該僅僅是種「大美國主義」的自傲,反而是要看電影的人記得要去珍惜跟保護自己所處的地方(所具備的美好特質),而不是縱情於物質享樂。


還有...我個人認為雖然不是主流、但卻是最經典、也最能代表80年代科幻片特色的一種題材......大肌肉棒子在本該是服務陽剛男性的動作片中上演讓女性觀眾大吃眼睛冰淇淋的撒必死!


三小鬼!

對!這是我認為最能代表80年代科幻片的特色。畢竟帶有色情成分的B級科幻片本來也是科幻片的大宗主力,像在外星怪物總要殺死正在淋浴的女性,或是穿著異常暴露的比基尼公主。

但到了80年代,色情在科幻片中忽然轉變了要取悅的觀眾族群,──也可以說是好萊塢呼應了女性主義的興起刺激女性觀眾去探索自己內心深處對暴力與色情(甚至是直接的性愛)的渴望!(反觀愛情電影一直忽略男性族群,從【西雅圖夜未眠】開始,頂多在2005~2010年這短短的五年間出過一些風格內容比較奇異的愛情電影以外。)

舉例:魔鬼終結者!

(這個風潮我認為要一直到【侏儸紀公園】中傑夫高布倫秀出那完美到幾乎可以稱為藝術品的腹肌線條為止才算是達到高峰而開始走下坡、或說是收斂。)


【變形金剛】在麥克貝和史蒂芬史匹柏的主導下,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它其實不停地使用機器人上演很多超越尺度的殘殺動作」,像密卡登在鏡頭前毫無遮掩的把爵士撕成兩半!大黃蜂抓起鑽地蠍、一把將中柱以外的所有零件「刮下來」!柯博文用斧頭把密卡登的頭「扯」下來........各種超越普羅成人大眾電影觀眾群常理可以接受的暴力鏡頭一直上演!──用機器人!

這集機器人登場數目雖然很多,但戲份卻異常的少。所以要用機器人上演夠多的暴力鏡頭是有難度的!──所以電影忽然轉向,改成使用大黃蜂作為肌肉棒子,女主角察莉則是對異性渴望初開(或說寄望用跟異性肉體交流來撫慰自己失去父親的難過......好像有點亂倫!)

片中失去記憶的大黃蜂躺在地上任由女主角探索自己的胸口、或站起來任由女主角摸索自己的腰際(以下)......這種情節如果換成由實際男性人類上演,那意義我想是完全赤裸且透明的。


電影的結局,探索過了男性的肉體、從中體驗了無上的刺激與新鮮也順便撫慰了自己受傷心靈的女主角,在最後和鄰家男孩玩起了純情的「親臉頰」「手牽手」遊戲.......

這部電影也可能只是在重溫80年代女性主義者的「理想」:女性不只有政治權力,思想和心靈上也要能夠扮演供應他人熱情跟指引的人,而不僅僅是要能夠凶暴的霸佔講臺與麥克風,在行動上也要敢有作為(跳水跟自己修車)、敢冒險(走去櫃台跟老闆獅子大開口討價還價)、敢負起責任不把錯誤推給別人......

所以察莉買下了自己根本買不起的大黃蜂、拉著隔壁男孩一起涉入了迷你的星際大戰、最終她還理解了沒了父親的新家庭從不是自己不快樂的原因而不再心懷怨恨不滿。

至於探索大黃蜂那雄壯威武的雄性肉體......那終歸是一場春夢,對自己的人生幫助不大。




別誤會,我並不認為性解放是壞事,只是.......為什麼電影要刻意選80年代做背景?這有什麼特別必要嗎?

女主角現實中出生於90年代後段,也就是說:這其實是她母親年輕時所經歷的歲月。

而關於她母親這一代的女性,在美國有統計:女性第一次性經驗平均比男性早了五歲,婚前有過的性伴侶數目是男性的三倍。

其實早在80年代開始,女性就已經擺脫了被壓抑、被剝削的狀態,她們強大、有自信、充滿活力、經常受到優待,這才是事實。

如果連哈佛都要出來表明:同工不同酬不是事實,男性收入高完全是因為工時長。那請問女性今日除了「MeToo」以外還有什麼好抗議的呢?

(注意!即使是好萊塢,男演員也經常身兼製片工作,──工時比女演員長太多了!)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夜魔俠 DareDevil (NetFlix)】從威爾森費斯克身上可以看到的慣老闆氣質

第一季第二集結尾一鏡到底的打鬥初看時評價很高,但再三觀看後發現破綻連連。整段武打靠的還是導演前後鋪陳主角「無所畏懼」「沉迷於將自己逼向死亡邊緣的瘋狂」的氣勢,武打只是令人眼花撩亂的煙火。

觀眾越是期待煙火,看到煙火時的反應越能陶醉其中。

真要說,其實夜魔俠(影集)跟評價爛到穿底的鐵拳俠(影集)在品質或技術上是半斤八兩。(我刻意用了個負面的詞,但反應快、思緒清楚的人會知道我只是故意讓讀者無法同理「沒道理兩部劇的評價會差異如此大」。)



以下開始是整部戲劇的實際內容走向與結尾,那不僅僅是「暴雷」而已。(防雷線在此。)






威爾森費斯克(剛在動畫電影「蜘蛛人:新宇宙」中客串大反派)在本劇成了紐約黑幫的地下王者,他將幾個互不相干的黑幫串連在一起,彼此分享彼此的專長與資源,讓大家的生意越做越大。(但賺錢並不是他本人的目標,藉由賺錢將這些人聯合起來為自己真正的目標貢獻資源專長才是他的本意。)

其中,負責街頭和人口「運輸」的俄羅斯黑幫第一個遭遇夜魔俠的伏擊,(其他人的幫派和組織都處在暗處,所以一直到中後段才正式開始跟夜魔俠有直接交手,其中就有夜魔俠在漫畫中的死敵:手和會忍者。)

一開始,威爾森的這個黑幫俱樂部成員都對俄羅斯黑幫一直無法擺平夜魔俠感到非常不諒解,認為:這一切都反映了俄羅斯黑幫的無能,(但其實俄羅斯黑幫為了打倒夜魔俠,連綁架小孩當誘餌這種下流把戲都用上了,)大家除了指責與抱怨以外,沒人想過要提供實質幫助解決問題,(就例如手和會忍者,)即使提供幫助--實質上也只是要羞辱跟矮化俄羅斯黑幫在這個俱樂部中的地位而已。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怎麼跟我在工作時的遭遇很像!大家都以為我的工作很簡單、做好是理所當然、如果出了問題唯一的答案就是:我無能,然後大家除了想要羞辱我換掉我以外,沒有別的任何建議或幫助。」


俄羅斯黑幫後來真的因故(但同時也有其他原因)被威爾森費斯克偷偷地從這個黑幫俱樂部中除名了!(手段非常無情且殘忍。)

自此,夜魔俠接下來就成了其他人的困擾。

一般來說,英雄電影這時會端出加大規模且升級的衝突,例如大魔頭這時會說「事情要辦好,就要我自己出馬!」

結局是雙方人馬都落得非常狼狽!夜魔俠確實遭遇了前所未見的危難(但......也就是更上一層而已,並不是他無法應付的,)威爾森的黑幫俱樂部也損失了一個重要戰鬥力。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怎麼跟我在工作時的遭遇很像!大家都靜靜看著老闆剔除了表現不力的員工,結果讓大家陷入焦頭爛額的局面,因為面對去員工原本負責的業務,大家表現其實更差!」


結果,直到最後整個組織徹底瓦解、自己也鋃鐺入獄,威爾斯費斯克一刻都不曾想起自己是否曾經錯怪了俄羅斯黑幫,或高估了高夫人之流在自己的組織中的影響力,(都可以染指都更計畫,為什麼還要那麼看重「只能販毒」的高夫人呢?)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原來夜魔俠並不只是超級英雄影集而已啊!


「本文版權跟YamMovie蕃薯藤電影空間共享,請勿轉載。」




【尖峰人生暫停一下】人生的全貌

以往這種電影很容易引來「對特定族群不尊重」的抨擊,因為電影都在使用「其他人的慘況作為笑料來源」,但這次是改編自真人真事、電影(似乎)絕無添加笑料戲謔,只是用戲劇觀點去「觀察」一個客觀的、由演員飾演的「個體」,最後呈現出來的戲謔反而是生命的客觀真相、而不是創作者的主觀加料發想。所以如果未來有人要說它不尊重某些族群,我想那種人一定是閒閒沒事幹、整天亂撒自己「正義經血」的「中二覺醒正義憤青」。

片中主角中風後的窘態雖然跟大家「常識」認知想到的中風慘況天差地遠,但又確實「悲慘」的徹底摧毀了一個人的生活跟自尊心,(攤在床上的人還能讓人看一眼就同情,但他去逛街散步喝咖啡卻只會招來別人的白眼。)

奇妙的是:中風之後,主角反而有機會認真體會到自己的人生早已分崩離析,妻子早逝、唯一的女兒渴望跟自己有更親密的連結卻一直被自己忽視,身為公司董事的好友早已經擋不住自己一意孤行所引來的董事會不滿,同僚早已經對自己毫無忠誠可言.......看似事業成功,其實是家庭友情兩盤皆空。

說它是勵志電影要幫助人從事業失敗的挫折中站起,但其實它的本意並不是教人從挫折中站起來,反而是用帶有超脫世俗的觀點去幫助人接受:「有些事情就算了吧!那只是人性虛榮心的掙扎與拖累。你應該回頭看看更重要的東西。」(對!其實絕大多數的勵志電影說白了只是教人如何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所以主角要在電影故事中經歷如何去從新跟女兒相處(當個女兒需要的父親)、回想起如何為他人付出關懷.......

電影最後的高潮(收尾)更是令人跌破眼睛:這豈不是旅遊廣告置入行銷?──置入的好啊!(謎之聲:有生之年,我也要去那些地方走一趟。)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大黃蜂 BumbleBee】麥可貝,你還是安心上路吧!



跟其他只是賣弄80年代情懷的電影不一樣,片中真正80年代的事物反而很少,它是真的回歸80年代科幻片的題材結構與樣貌。


例如........

很戲劇化的負面軍人腳色。(正好彌補了江西南比較表淺的演技。)

年輕人想要「創造」某些東西、讓自己「創造」的東西可以撼動這個世界或現實、讓這東西存在的影響力超越自己所存在的這個時空宇宙。──這種衝動和慾望的由來與真正目的不重要(因為太多了),電影開頭滿是這種慾望(衝動)無法滿足的壓抑與焦慮。

外星生命不單單是外星生命,它更是種「來自另一個枯萎(將要毀於戰亂)的世界、終其一生都活在匱乏與恐慌之中」的觀點所現化成的一個「生命體」。這外星生命降臨到「美國」、體驗「美國文化」的富足與安和是它生命中最美好的體驗。(有時候,外星生命會帶著這種滿足回到原鄉繼續奮鬥,但也有時候,外星生命會選擇地球作為生命的終點站──死得其所。)──這不該僅僅是種「大美國主義」的自傲,反而是要看電影的人記得要去珍惜跟保護自己所處的地方(所具備的美好特質),而不是縱情於物質享樂。


雖說這種題材最初也是直白地將「對蘇聯等外國敵對勢力的恐懼」轉化成外星人,而且開始漸漸地走向「失敗主義」的悲劇,但隨著冷戰漸入尾聲、兩國開始有穩定的理性互動(建立「熱線」),似乎開始有人想到、注意到要讓電影世界的日常恢復歡樂且正面的氣氛,--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史蒂芬史匹伯的「第三類接觸」與「ET」。

但最後史蒂芬史匹柏的科幻片反而摧毀了這些80年代科幻片的特質,一年又一年過去、大家越把他的電影奉為圭臬或經典,人們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文化、而是一心嚮往著某種不可捉摸甚至明顯缺乏實質內容的理念和目標,人們甚至會開始空洞的幻想著:美好的事物會向ET那樣從天而降。

(例如外星人比人類友善、但也很「有禮貌的鄙視地球文明」,還有許多地球科技與文化的進步都是來自外星人。)


但大黃蜂終究不能取代雪鐵龍,就連美國文化都不能取代任何一個異鄉客的原鄉,(反過來說也行。)

這代表什麼.......不好說、不用說,可惜電影太短、不能讓觀眾多享受兩人的情誼。


電影不單單只是「另一種版本的【鐵巨人】」,也包含了一些【蜘蛛人:新宇宙】想講的「年輕人要為自己找到方向」的不安,甚至用80年代來作為「女孩子也可以充滿自信且帥氣的冒險當英雄」的舞台。

特效沒有麥可貝版本來的精湛,甚至還有不少破綻,但電影機器人動作片段反而「可以清楚的看清楚來龍去脈」,戰鬥橋段的邏輯也不會有漏洞或「缺失」。

麥可貝,你還是安心上路吧!




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安娜與世界末日 Anna and the Apocalypse】殭屍危機不會爆發,現實不會有好萊塢式的結尾



這是部內裡會讓人窒息的電影。

雖然主軸是青少年的高中生涯(即將落幕),大家都在思考自己的未來並做準備,在這種鄉下破地方的高中裡面,桀傲不遜的女主角安娜既沒有驚人的才貌、也沒有豐碩的家世,雖然不至於愚笨,但跟那些有才華的朋友們相比,她實在平庸到了一個不行的地步,──就好像她父親、或是學校那個專權蠻橫的代理校長一樣,令年輕人看來挫折與厭惡的大人們其實很多依舊卡在年輕時的困惑中,就好像此刻的主角(們)一樣。

但故事的結局卻是平庸的安娜成功地擺脫了殭屍危機、並將鄉下生活拋到腦後前往外面的新天地。





那些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到哪裡去了呢?──生命無常,不需要多解釋。現實中他們未必會遭遇死掉(更不可能變成殭屍),但柴米油鹽醬醋茶...帳單會追過來,女人會懷孕,鬥志雄心會熄滅...

要接受自己很平庸、或必須屈就這樣的世界賦予自己如此生活的事實很難。所以災難片背後都有「破壞主角們目前生活困境」的意涵在。

從【ID4星際終結者】(還有更早以前的電影)開始,飛官史蒂文終於可以下定決心毫無顧忌地跟脫衣舞女郎女友結婚,電視台技術主管大衛終於敢捲起袖子走上大舞台,他太太康尼也拋掉了「女人當自強」那套蒙蔽自己眼睛的話術、看見了他手指上戒指的意義。

終結者毀滅了讓莎拉康納沉溺的平庸小確幸生活,大白鯊吃掉了包裹住小鎮市儈庸俗的文明禮儀外衣,殭屍危機則是摧毀了一個又一個令人感到困惑與乏味的現實世界。

但這還不夠。

當你踏出家門、告訴自己這會是新的一天而自己會有全新的表現時,殭屍危機硬要挑在這時爆發好讓你這一刻的心理喊話全都作廢........




就說了,這是部會讓人窒息的電影。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蜘蛛人:新宇宙】男性被壓抑、甚至「禁止」的青春期



Spider-Man_-_Into_the_Spider-Verse.jpg



拿「今年的卡通(例如:無敵破壞王2)」來跟這部電影相提並論並不公平,因為蜘蛛人的3D動畫效果實在不算很優異,很多片段的人物動作流暢性很差,甚至畫面色彩精細度(草率度)跟廉價的MV動畫特效有得比。它優秀的是電影整體風格與「彩蛋」,實在很難相信這片首要取悅爭取的觀眾群是不習慣連「電影節奏」「敘事風格」都能拿來耍幽默的「PG-13」(以下)觀眾族群。(好歹也要是能喜愛「艾德格萊特」那種風格的電影觀眾。)

對。我並不覺得「新宇宙」是多麽了不起的卡通。持平來看,這片只是被用上了大量動畫素材與敘事剪接比較新潮的超級英雄電影,(甚至可以讓我去好奇「原本【蟻人】的導演筒如果從頭到尾都在艾德格萊特手中,電影給人的感覺會不會應該也是這樣呢?」)

說它屌打今年的動畫電影,我覺得是過譽了。

但確實是部好電影,因為它絕對成功翻新了超級英雄電影的三觀。

説什麼「一次不要安排太多反派」?本片的反派就是讓反派多到幾乎可以開個「反派宇宙」。因為「對抗反派」不再是新蜘蛛人要面對的難題,「只要願意戴上面具、還能在受到打擊後站起來,誰都能當超級英雄,」就連蜘蛛人的人生困境也不再是「當個超級英雄必須付出的代價」,而是他自己散漫與不願成長(固守於習慣的生活步調與思維觀點)的後果。

看過鋼鐵人後很多人應該都有意識到:超級英雄電影要能成功、持續成長,其實電影中超級英雄最應該優先面對的不是什麼危機或反派,而是自己的人生。像......鋼鐵人要面對良心,索爾要正視責任,彼得帕克要從男孩變成男人與丈夫,邁爾斯摩拉斯要向「曼哈頓不長進小屁孩」的人生觀道別(向那個不會給自己那麼多壓力與期許的亞瑟叔叔道別)。

但姑且不談這片在「超級英雄」電影之林中有多優秀,如果要說它是部主打青少年階層的電影,它也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它不再一味空洞的提倡俗爛陽剛熱血與戀愛小清新,或自己以為是的高唱政治正確願景。

邁爾斯的新學校裡絕大多數的學生都不是白人,(即使有白人也都鮮少是男性,)就好像唯一的黑人惡棍要把臉包起來,但白人惡棍們就必須把自己的種族特徵表露出來。「大家都知道你們白人理所當然會幹壞事。」(嘲笑「大家都假定黑人是壞人」已經落時了。)

「蜘蛛人」這個超級英雄的超能力與起源其實隱含著「男孩正式步入青春期」的隱喻,蜘蛛絲發射器可以是「單純的」象徵著「射更遠、射更多」「男孩如何讓自己擼X的技巧更上一層」。(等一下!這好像一點都不「單純」!)在這個男性特質不被肯定、就連「男性開腿」都可以被強解釋為「對女性的侵犯性惡意」的時代,其實蜘蛛人的起源與意涵是被看著他誕生並一步步成長的人「想談論」卻「不被允許」的議題。

這部電影當然不至於開始大大方方討論這個層面,但是它回頭大方談論青少年男性在青春期的不知所措,而不是讓它成為電影開頭交代「英雄起源」時的裝飾背景。(同時也不再試圖讓年輕男性對自己身為男性或天生具有男性特質的事實而感到罪惡感。)

至於女蜘蛛人關史黛西那「缺個角的髮型」「帶有叛逆性的藝術家氣息」「自己戴上蜘蛛絲發射器(不像潘尼帕克要隔著機器人)」的形象象徵著什麼呢?.........「女跨男(Tomboy)追求的並不是實現自己性別認知,而是單純的雄性衝動。」啊!不小心講出來了!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碧血狂殺2 Red dead redemption 2】對資本主義的反思



Red_Dead_Redemption_2_cover.jpg

如果沒有意外,這款遊戲應該會是今年、甚至是近十年(與下一個十年)最重要的電玩遊戲。雖然在技術上、甚至完成度(除錯度)上,它肯定遠不如幾乎可用登峰造極來形容的「戰神四」、或已經讓死忠粉絲望穿秋水的「最後生還者2」,但它用無邊無界的創意構思出來的精細內容將「開放式世界架構遊戲」的層級拉高到了何種地步卻是有目共睹的。(註)

純論遊戲的故事、人物、世界場景...它的內容之豐富恐怕也是前所未見。但就先省去這些主觀的浮誇讚美,進入主題吧!

玩家拿起控制器點選了「開始遊戲」後,出現的第一段字幕描述了:1899年(故事時間),西部神槍手與亡命之徒的時代迎來終點(故事背景),文明與法治也快要徹底征服西部,雖還有少數不法幫派存在,但最終都難逃被消滅的命運.......

其實這段文字已經預告了整個遊戲的走向:在遊戲中玩家的目標(扮演的角色使命)並不是「建立秩序」、更不是「追求正義」,而是遊走在法律與文明之外、追尋暢快恣意的生命直到天地間在無自己容身之處為止。──這遊戲聽起來似乎相當反道德反理性反文明,但事實相反,設計小組反而把握住了這個機會讓玩家有機會從遊戲腳色的觀點與經歷去體驗到資本主義的真相、甚至進一步反思自己所處的文明本質與陷阱。

1899年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年代?那不是上述的遊戲開頭文字所能傳達的。那是個美國中西部還有一大片青蔥綠意、而不是今天看到的荒煙廢土的時代。美國政府為了刺激人民主動前往開墾西部,所以用非常低的價值「出售(或稱為放領)」西部土地,這就是大西部時代的開始:政府從未跟原住民真正取得協議就出售原住民維生的土地,這造成墾荒者和原住民無止無盡的殺伐鬥爭,某些地主覬覦其他地主的土地而使用暴力兼併或驅趕進一步引起其他地主武裝自己、或雇用槍手反擊、甚至自身也淪為亡命之徒(向商業體系)尋求復仇,這就是西部文學與電影迷人魅力的兩大現實基礎。

但在這迷人魅力背後的真相(或說接著出現的亂象)是:新出現的城鎮或州縣因為缺乏穩固的稅收,所以團結的地主或企業家可以用錢把「治安單位」當成個人武裝單位使喚。

這就是西部文學中對於資本主義本質的描繪,這就是玩家在這款以西部世界為背景的遊戲中扮演法外狂徒時所要對抗(或加入)的!(還有很多電影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譬如前幾年翻拍自經典的【絕地七騎士】,或是經典的【少壯屠龍陣】.......數不完。)


前面有說到「在1899年,只剩少數的不法幫派還存在,」其中包含了想要在西部土地上實踐自己崇高浪漫理想的男人「德奇范何登」與他的兩名養子「亞瑟摩根」「約翰馬斯頓」(和好友「荷西亞馬修斯」)為核心所組成的「德奇幫」。德奇相當鄙視資本主義下大資本家與大地主(還有其他不法幫派領導者)完全無視「人們夢想要自由地用自己的勇氣與努力去對抗蠻荒世界建立屬於自己家園」的傲慢,在他眼中,所謂的文明社會內聚集滿「為了安逸的物質生活而放棄自由與夢想」「甘願把自己的生命意志出賣給有錢人和政府」的庸俗凡人,(這不正是絕大多數玩家的集體寫照嗎?)從這樣的社會中把無所適從、在窮困潦倒中掙扎打滾的人拉出來,彼此合作互相扶持用最純然自由的方式打造一塊屬於大家的樂土,是他的夢想。


聽起來就像共產主義。而且實踐這夢想的方法說好聽是「劫富濟貧」,但說白了一路上殺人放火從沒停過。(雖然大多都是為富不仁的有錢人,但隨著遊戲進行,德奇的手段卻越來越殘忍......)

燒掉仇家的房子.png


但德奇畢竟不是那些一般的窮兇極惡之徒。當文明法治(國家公權力)還沒有決心(與資源)要強化管理西部地帶而縱容各種暴力橫行時,其他不法暴力幫派四處招募槍手,德奇卻願意照顧「失去信仰的牧師」「欠一堆賭債無家可歸的賭徒」「莫名其妙離家背井的屠夫」「因為身為印第安混血而四處都不受歡迎的黑人」,或當其他不法暴力幫派四處姦淫擄掠時,他卻在自己的幫派內立下嚴明的規矩:男人不可以用武力侵犯女性。(甚至還有女槍手加入,而且在幫內享有一定的話語權。)

除了對資本主義的不屑一顧以外,也可以說德奇展現的是種「威武不能屈」的高尚道德,也就是說「縱容執法公僕貪求功績」就將他視為「必須撲滅」對象的國家公權力是否反而才是反道德呢?(擁護這樣的公權力、依附這樣的公權力而獲得生存機會的我們又算是什麼呢?)

故事中場的轉折頗「淒涼」,德奇的理念最後不是敗給了資本主義或國家公權力不分青紅皂白的鐵蹄,而是自己殘暴與自大的本性,(就跟他瞧不起的有錢人與國家公權力一樣,他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傲慢、而不是理念。)

這就好像西部文化的縮影:樸實的小農莊主都禁不住資本主義的誘惑,紛紛過度擴大自己開墾的範圍與對土地的利用,但過度開墾導致許多原生物種死亡,例如被毒殺的草原土撥鼠和野鳥,沒有牠們去翻土和控制害蟲數目,牛啃食過的土地很快就寸草不生,短短百年間,美國中西部就因為過度開發而變成今天看到的樣子........

故事到了尾聲,雖然大部分德奇幫殘存的人都選擇回歸到文明世界、脫去自己原始狂野的樣子被資本主義馴化,但仍有人選擇最低限度地和文明法治取得了共識,用合法的方式取得一塊荒地,試圖在這塊荒地上繼續建立起幸福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繼承德奇的理想)........顯然,資本主義不可能徹底征服人心,只能誘惑人妥協。


註:
玩家在遊戲中不單單是要體驗如何在西部生存,例如打獵、尋找藥草、釣魚、賺取賞金、搶劫銀行/驛馬車/賭場/火車......等事情,玩家還會遇見各種驚奇、甚至光怪陸離的事情,例如發明家、流浪表演藝人、早期的義大利(城市)黑幫、女權政治運動萌芽、恐龍化石研究學者.......妓女殺人魔、在沼澤中央遇見女鬼、看到大腳獸、看到UFO、崇拜烏龜的邪教........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走】菲力家的MRA育兒法則

大家都說本片想要翻轉童話公主的「形象」,想要將公主從「只能等待男人拯救」的被動地位中解放出來,但大家都忘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相較於公主,童話故事中的王子們根本連屬於自己的故事都沒有,(不知為何而來?如果沒有拯救公主又該往何處去?)睡美人中讓王子英勇的屠龍已經算是顛覆原著,灰姑娘中的王子根本只是父親的玩偶(連決定何時要談戀愛的權力都沒有)!

所以.......不管女性主義者們再如何大聲譴責童話故事(不管是不是迪士尼的版本),事實是:人們(女孩子們)就是會嚮往童話中那種「無論如何都會是世界中心」的閃亮亮公主人生。(而且這不正是女性主義者一直幻想著、自稱自己正在努力的事情嗎?「讓世界的中心不被不被男人霸佔」?結果搞半天迪士尼更早開始提倡這些理念,只是資本主義的形式上無法打動女性主義者,所以就被女性主義者抨擊醜化了幾十年?)


相較於女性擁有「童話故事」,男孩子呢?「三隻小豬」大多又笨又蠢、不管故事結果如何他們最終都是等著被吃的動物(僥倖逃過一次不表示會有下一次),「美人魚」中莫名其妙要背上負心漢的惡名(就連藤子不二雄都曾經看不下去想要幫這個王子洗刷污名),「美女與野獸」中是個離「被標上MeToo」只有一線之隔的社交蠢蛋........

這種刻板的腳色形象塑造技巧不正是女性主義一直抱怨、而迪士尼也一直在翻轉(打破原著)的地方嗎?

顯然迪士尼的觀念遠比女性主義者想的正確、甚至更為先進。(這也不是第一次。

像「美女與野獸」其實是在告誡男孩子:不管是賈斯頓或王子,不尊重女性的意願一點都不帥氣。(同時也在鼓勵女性:無論對方是頭怎樣的野獸,女性都應該勇敢堅定自己的意願。)

像「動物方城市」裡,如果同時融合了兔子和草食動物又身為女性的女主角是在象徵現實世界的女性,那其實男主角尼克就是象徵那些「沒有那麼強勢、沒有那麼多資源與權力在身、甚至可以說是弱勢的男性」,他的不滿就是來自女性「翻轉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過程中」所不停施加在「弱勢男性」身上的偏見甚至是傷害。(電影甚至明白暗示:女性的陰謀帶給男性的傷害遠超過男性反向傷害女性的程度。)

在第一集的無敵破壞王中,其實雲妮露的困境是來自其他遊戲主角、也就是「女性」自己!雖然背後穿針引線、或一切傷害的根源是糖果王,但糖果王卻是個「主角」。而糖果王的藉口並不是「雲妮露能力不如其他人」「雲妮露的存在比較低賤」,而是「一切都是為了讓社會穩定並間接保護雲妮露自己」。(這叫做「資本主義」。)


所以換個方向檢視「無敵破壞王」,其實整個故事(從第一集開始)正是個寫給男孩子看、或讓女孩子了解男孩子的童話故事。(電玩只是種故事表淺的素材。)

破壞王就是典型的「中下層」男性,在第一集初登場時,他誤將自己身為反派(男性)的天生事實當成自己人生困境的來源,但其實「他那不受控制的脾氣與惡名」才是關鍵,結果「(不鼓勵表淺外表與行為陽剛氣質為主流的)英雄們」所建構主導的世界並沒能幫助他,還讓他誤以為自己可以擺脫「反派身份」、成為「好人(女性主義者?)」獲得大家的認同,結果這不但沒能拯救自己,反而還差點毀滅了一個遊戲。

到了第二集,電影看似講述科技或「友誼」,但故事的主軸終究是回歸到「破壞王必須要想辦法突破自己人生的困境」,也就是尋找不到「人生方向」「沒有本錢(本能)去追尋夢想」一事。如果用遊戲運行的時間來運算,破壞王是個三十過半、快四十歲的男人,雲妮露則是個步入青春期的少女,兩人的生活看似「獅子王」中彭彭丁滿與辛巴的簡化版,但其實這段故事突顯了破壞王人生中另一個尷尬的困境:年紀輕輕的小女生被鼓勵、被允許去擁有更高層次的夢想(註),但破壞王卻被限制在滿是泥濘的廢墟生活中維持電玩世界、要負責擔任文明運作的底層工人。

「沒有反派,誰還要玩這款遊戲呢?」第一集就揭示了這個事實。反觀「甜蜜衝刺」,就算是主角也不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劇情描述兩人之間的關係,雖然劇情明確交代是友情,但想像力豐富的人應該不難觀察到其實也可以套用在情侶跟父女身上,(所以菲力與卡轟隊長在本集討論要成家,雲妮露表明自己「沒有母親」而不是說「自己沒有父親」,)因為這其實是企圖一口氣將所有男性在「面對一起生活的親密夥伴時不知如何調適自己的情感、旁人也無從發現他們的不知所措更不用提去體恤或幫助他們」的困境都統整在破壞王一個人身上。


有些人可能會幫破壞王叫屈,說他為雲妮露付出了那麼多,憑什麼她卻可以想都不想就拋棄自己的遊戲呢?

但其實這是雲妮露身為年輕女性必然的優勢,年輕不是原罪!她不該為擁有這種優勢作出檢討,更何況她也很努力的去思考著:自己到底該怎麼辦。反觀破壞王.......他根本沒有多想自己的行為有多麽不恰當。但這一樣是他身為舊制度下成長的底層弱勢男性的不足!他不該為這種不足做出道歉。

所以這集的電影結尾不同於上集,破壞王不用破壞任何「邪惡」,也不需要修復任何自己不小心(或因為愚昧)打破的東西,他需要做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去成長、去超越過去那個因為舊時代(舊電玩)的限制而養成的自我,然後帶著心滿意足的微笑,回去享受那個最原始(沒有雲妮露在旁邊、就好像第一集開頭一樣)的自己。

「男人也需要成長空間,但這個世界一直吝於提供這方面的資源或管道。不能僅僅是期望他們都穿上公主的衣服(接受女性主義)而已,因為那只能當成笑料。」


標題?

父母應該放下「自己是強大且萬能」的心態。就好像男人應該主動抗拒社會(但主要是女性)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期望和要求一樣。

MRA,萬歲,萬歲,萬歲。(註二)


註:怕各位不清楚,舉簡單的例子:美國今日大學畢業生有超過七成是女性,而且第一份工作月薪往往比男性畢業生高,她們在校時期還有更多的獎學金與專門設置給女性的學分、學程、與設備可以選擇。

註二:MRA的全文是「Men's Right Activity」。最早是某位80年代非常活躍(也很有地位)的男性女性主義者有天發現:(很多)女性主義者並不希望男性開口分享自己在父權社會下承受的傷害,因為(很多)女性主義者希望男性在女性主義運動中擔任被女性啟發領導甚至糾正辱罵與輕視的對象,「男人天生就是父權動物!」如果男性證明自己具備反省或軟化的能力,這種策略的合理性會變差,當他發現無法跟(很多)女性主義者溝通討論並改善這種情況後,他就提出了這個概念。「男性不應該求助女性主義去改善自己在這個社會的困境,男性應該自己想辦法。」這個理念的現況是它被(很多)女性主義者誣衊為「只想把女人趕回廚房」「把強暴合理化」「白人男性至上主義者」。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走】記得留下來看冰雪奇緣2的預告



相較於第一集比較偏重單純的追求療癒(利用電玩題材的懷舊和故事的劇情同時滿足人對舊時光的回味、還有克服對人生不知所措的徬徨),續集的野心可以說是宇宙超級無敵霹靂大。

它的缺點很明顯:網路世界的素材數目多、變動快,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真正勾起人的回憶(或讓人有真正深刻的共鳴),所以破壞王和雲妮露在網路世界上四處橫衝直撞,但其實感覺和一般華而不實、大而無當的未來世界科幻片(像上半年的『一級玩家』)差異無幾。

最大的優點就是它保有了第一集成熟且成功的故事結構、但又不會看起來一成不變,觀眾甚至不需要真的看過第一集也能享受這部電影。破壞王再次展現他自以為的體貼但其實愚蠢的擅自為兩人的友情做了抉擇而導致電影劇情發生重大轉折(甚至變成災難);故事的背景依舊圍繞著大部分青少年式奇幻冒險故事的邏輯:魔王與英雄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像糖果王跟破壞王一樣都是不滿於自己遊戲、闖入他人遊戲並破壞規則,這集更是很直白的表明了「破壞王自己就是最後的大魔頭」。

其次,不知道該說是缺點、還是優點的,是它非常大膽且激進的玩轉了後設主義。它藉由讓其他迪士尼卡通電影的立場出來為迪士尼卡通電影自己說話,可是本片本身也是迪士尼卡通電影之一,所以本片的角色跟其他電影的對話等於是在電影中為自己的立場表達意見。

也就是說:相較讓電影內容建立在「好懂」的議題上,不管是環保、平等、族群和諧...甚至是上一集的「愛自己」,其實這集是在更形而上且抽象直接的討論「電影」自己會想要思考且關心的...「電影自己的存在」。

例如:為什麼迪士尼電影要關心進步議題?不能單純就只是講述純真夢想的美好嗎?──電影很直白的使用雲妮露與破壞王之間態度想法的差異點出了原因。

舊世界不管是基於什麼原因,不可能永遠能滿足每個人的夢想,所以世界必然要經由進步來發生改變,否則這個世界只會漸漸地扼殺有夢想的人、直到人們不再對抱有夢想這件事懷有正面的觀感。想想如果「擁有夢想」只表示自己會失去快樂、甚至心靈枯萎,誰還希望自己擁有夢想呢?(註)

但世界的改變並不會像電影描繪的那樣溫柔且美好。電影中進步與古老之間有台wifi數據機作為隔絕,那個不停進步變動的網路世界跟這個古老落後的電玩遊樂場有著絕對分明的界線,電玩遊樂場裡的遺民可以保有自己原始、充滿危險又不方便的生活,但有需要時這些舊世界的遺民(例如雲妮露)又可以去裡面尋找到自己需要的事物,而且新世界也很歡迎他們移居過去。現實世界中,進步會毫無節制的入侵且破壞古老,而且破壞的往往不只是它不方便的地方,甚至還有它美好的一面。

所以我們總是要去主動保有一些古老的情懷,不管是公主元素或是電玩遊戲,或是一再翻拍的電影。──夢想一直是連結古老與進步的一切關鍵。(講白了,迪士尼自己也對大家評論那些早期作品的觀點抱不平,不管是白雪公主或灰姑娘,這些電影所抱持的觀點並沒有那麼守舊陳腐,就好像小矮人其實是把勞動階層的形象變得可愛親人,至於是否要用激進觀點去表達自己對進步的理念甚至衝撞這個社會讓裡面可以突破電影螢幕去影響觀眾,這權力最終式決定在每部電影創作者之手,迪士尼只是作為一個發行與匯集製作人才的平台而已。)


電影的野心真的很大,成功或失敗不是一家之言就可以決定,只能說它成功地克服了續集電影的魔咒,就剩下票房這個考驗而已了。


註:非進步式的改變向來是指災難。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碧血狂殺Red dead redemtion 2】The Course of True Love 1~5

這是二代的其中一個小任務。

主要是講主角和伙伴們到了一個小鎮避難時,「捲入」了鎮上兩大家族的鬥爭...過程中發現這個家族的兩位年輕成員非常厭惡這種鬥爭、而且進一步發現了彼此並陷入熱戀...




Beau委託主角送信給心上人Penelope,Penelope收到信後要求主角也送回信......



回信中Beau知道Penelope竟然加入了女權人士爭取投票權的活動,非常擔心家族親友們會對這些女士不利....




最後兩人決定私奔,主角必須要一路掩護他們.......


=========================



這個任務已經是後期了...主角發現自己得了肺結核、而且已經非常嚴重。(相當令人挫折的劇情轉折。)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這個瘋子對人類太有愛了



導演大衛葉慈偷偷融入了幾手(可能是新學來的)歐洲電影新浪潮的敘事風格,讓這個故事變成單純的愛情故事。

有因為固執的偏見傷害到對方的男人,有太自以為是、就擅自做了決定而互相傷害的情侶,有自覺卑微低賤而配不上對方、但最後被對方拋棄的女人,甚至有「早就已經對人生失去希望」的女人。

結果故事的主線反而講的不是很好...就塞入了過多的特效去突顯怪獸的目眩神迷、同時製造結尾空洞老梗的大高潮。──葉慈本來是不這樣幫故事收尾的,電影的結尾向來都是講求場面浩大與細緻兼具,(他這方面的能力並不輸喬許威登,)或情緒緊繃的張力,而不是視覺上的炫目!就連【死神的聖物】上集,佛地魔拿到魔杖時,畫面其實非常的「清爽」「俐落」、觀眾的情緒是處在「哀悼(多比之死)」與「絕望(找不到分靈體、佛地魔的力量又升級)」中被擠壓!而不是「什麼都看不清楚的大混亂」!──講真的,那個結尾根本可以整個砍掉,那五分鐘拿來鋪陳眾人對於電影主題「戴華德葛林的罪行」的反應與抉擇,都好過現在這個版本:三言兩語、眾人各分東西。(糟!我是不是暴雷了!)



原版哈利波特的出發點之一只是因為失業的作者打開了冰箱發現裡面空無一物、沒有東西可以填飽餓肚子的女兒, 但其實「多元的政治觀點」才是作者一直想描述的。

怎麼個多元法?到了這個「怪獸」續集,「她」其實是在反過來對著讀者們說:當你們為了我創造的世界而著迷時,不要忘了魔法世界的人其實也為著我們這些現實世界的人所打造的文明而感到興奮。──魔法師開始學習人類的穿著,住在人類的房子中,生活在都市的巷弄中。

「怪獸」的世界背景其實隱含著一個訊息:這是不會魔法的世界開始反過來撼動魔法世界的新時代。過往自以為會魔法、有更強大的能力去對抗蠻荒好讓自己活在比較安逸舒適的環境中的魔術世界居民們,開始意識到:善於應用創造力的麻瓜/諾魔們才是真正輾壓自己的族群!甚至到了電影最後,戴華德葛林更是「預言」;人類創造的戰爭最後會讓我們感到害怕!

原來整部電影的核心「戴華德葛林的罪行」並不是什麼邪惡,而是企圖在「大勢已去」前對兩個族群都做出改變。(只是種單純的政治意圖。)

麻瓜/諾魔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量。(不然他就要動手殺一堆人。)

魔法族群們應該要放下自己的優越意識、去動手領導所有人類。(不然他就要動手燒掉一堆人。)

乍看之下很瘋狂,但扣掉瘋狂的部分(會讓一堆人死掉)後,難道不符合我們對「無私且崇高的大愛」的描述嗎?

(就連我們以為是「陰謀核心」的魁登斯,原來戴華德看上的從不是他身上的黑暗怨靈,而是他那強大的魔法天賦。──戴華德是來拯救這個年輕人,而不是「利用」這個年輕人。)

而且正是這種「無私且崇高的大愛」,所以善良的人才會加入他的陣營......我們何時在以正邪大戰為主題的電影中看過這樣的大魔頭?(「從沒看過!」)

可惜!還擺脫不了威權心態、以為自己可以用鐵腕隨意處置「讓自己看不爽的百姓」的統治階層容不下戴華德葛林,更遑論聽納他的意見與遠略,只能任由麻瓜文明不停侵蝕魔法世界,最終,佛地魔會從尊嚴盡失的魔法世界中扛著「重振魔法血統」的大旗崛起........


電影拍得不算好,但故事背後的隱喻或企圖鋪陳的伏筆令我感到滿意。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大君主行動Overlord】超越自己極限的「超人」

相較於尼采所描繪的基督教價值觀破滅後帶給西方世界的虛無,工業發展將原始的蠻荒於威脅逐出人類的文明與生活後所帶來的則是資本主義造成的異化與心靈空虛,──從此人活著感受到的不再是擁有生命的確實感或充實感,反而是面對一種「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目標」的虛無和無力。

所以國家一紙徵召令將青年從家中拉進軍隊、再送到危險的戰場上,竟是讓人比較想對著世事運行的荒謬發出輕描淡寫的嘲諷,而不是對自己無權掌握自己生命的無力而憤怒。──掌握自己的生命?所求為何?反而是這樣隨波逐流的進了軍營、上了戰場、面臨了數次的九死一生後,不自覺的成功超越了自己,超越了那個社會規範限制所賦予自己的腳色。

以戰爭片來說,電影捨棄了榮譽與同袍情誼的角度與風格,非常冷酷地描繪了軍隊運作的真相,──這些人才不視彼此為「兄弟」,這些人會進到軍隊、會接受分配、會服從命令,只是因為他們習慣服從權威、他們本能的選擇忍受其他人類存在帶給自己的羞辱或不滿、他們知道自己無力對抗體系、而且他們似乎都處於對自己的生命感受到虛無和無力的狀態。──製作人J.J Abraham曾經因為【第三類接觸】的啟發而拍出了【超級八】,但這部片算是跟【搶救雷恩大兵】或【諾曼第大空降】這類電影做出徹底的反其道而行,反而比較像是更經典老派的戰爭電影,例如【桂河大橋】,去描繪「不論有無戰爭、不論是否從軍,生命都充滿了瘋狂、矛盾、與荒唐。」所以最後英國軍官炸毀了自己親自率領弟兄搭建的橋,因為蓋這座橋的過程就是種假榮耀與責任之名而行的瘋狂與矛盾。──雖然長遠來看,戰爭會結束,而橋會留下來繼續服務之後存續的社會與人民....

這點出了另一個點。

人可以對眼前發生的邪惡徹底無動於衷嗎?例如:希特勒的納粹暴行是否真的只是「遙遠的大西洋彼岸發生的事情、跟我們美國人不相干」?

當你知道自己無力對抗或做出任何影響與改變時,表面上的無動於衷(甚至制止別人做出「暴虎馮河」的行為)顯然是唯一的選擇。但「國家」組成的政府或軍隊可以將那些無力的人組成一個集體,這集體數量大時可以在遠東蠻荒叢林中蓋出一座可以樹立百年的橋,甚至即使小到只是四五個軟弱、散漫、缺乏紀律、不合群、素行紀律的烏合之眾,但只要(盡可能)每個人在這過程中都選擇去超越過去的自己,他們就可以做出讓像希特勒這類的邪惡撼動甚至畏懼的事情。

人活著的目的或意義是什麼?其實電影結束後仍然不明,但至少不是為了服務國家或遵守僵硬死板的社會道德價值。


片尾,生存者(誰?不暴雷!)從即將炸毀實驗室中逃出的段落又是個「一鏡到底」。而且看的出來完全沒有使用剪接。(因為沒有任何剪接點。)

飾演下士的「星爵弟」懷特羅素(Wyatt Hawn Russell)表現驚人,必須要特別點出來。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碧血狂殺Red Dead Redemption:看別人玩遊戲也挺有趣的。

約翰瑪斯頓,一個金盆洗手的西部幫派分子,被聯邦政府「脅迫」去逮捕自己往日的舊「同僚」:比爾威廉斯。(還有其他一系列的惡棍。)

遊戲前半段的主線(善良路線)主要就是藉由賣假藥的魏斯特狄肯牽線找到一堆人分別去收集機關槍、打開土匪佔據的要塞大門、進場大屠殺,但在這之前,要獲得警長的協助完成一連串掃蕩外圍不法分子的任務,而最重要的任務在幫助小鎮年輕女主人邦妮完成了「暴雨夜間趕牛」和「從遭縱火的馬廄中拯救馬匹」的任務後會開啟。

原來比爾威廉斯為了營救自己遭俘的手下(還是想要設陷阱殺掉警長)就綁架了邦妮小姐.......但在主角的介入下,陰謀被瓦解,比爾威廉斯一夥人因此元氣大傷。

除此以外的任務大多都是支線,可做可不做。(這些支線任務大多很短很單純。)




一開始的場景是個叫做黑水鎮的地方。主角登場,從船上下來後一路走向火車站,再從火車站穿越「大平原(the great plain)」後進入一個典型的西部城鎮「阿瑪迪洛(Amadilo)/犰狳鎮」,再從這個城鎮前去尋找目標...



















邦妮小姐被綁架作為人質。













集合眾人之力殺進土匪要塞中。

但,最後卻發現土匪頭子離開了要塞前往墨西哥,去支援過去另一個參與了墨西哥內戰的幫派同夥。

主角踏上墨西哥的土地後,遊戲會響起一首配樂......







瑪斯頓來到墨西哥「首都」。首都總統官邸外的「禁軍」領袖是個很傲慢、甚至可能有點殘暴的人。他要求主角加入他領導的「叛軍圍剿行動」,主角答應了...前往討伐叛軍的路上,兩人講話非常不對盤。

影片後半段(叛軍跟禁軍這段故事忽然沒後續),主角在中間地帶的一個小鎮遇到了(已經垂垂老矣的)一個傳奇槍手「瑞奇特」。這老人似乎認出了主角,(他的事蹟已經傳過了邊界,)就告訴主角:「我要教你一些東西。」.......




上了幾課、還一起完成了鎮民的請求後,瑞奇特帶著主角一起去幫忙解救一位被政府軍囚禁的女教師...



















從這裡開始,回到了遊戲最開場的城鎮,要去追捕幫派的老大「Dutch」。










「Dutch」一死,主角立刻跳上馬一步不停直奔回家。(非常好聽的配樂。)

接著就是老婆兒子登場.......要開始一連串重振農場的工作了。














真心希望二代是從他兒子傑克瑪斯頓的角度出發,可惜遊戲小組選擇製作前傳。

不過...再說了。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屍落之城:用莎士比亞悲劇來呈現轉型正義的兩難



這是個發生在「虛構」的朝鮮李氏王朝中其中一任帝王家族的奇幻故事。

但也可能只是因為我從有限的中文資料中查不到,其實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


如果看過電影「弓箭之戰」,會知道李氏王朝曾經遭遇「尚未建立清朝」的女真族入侵,(對!這是入侵,但據說真實歷史並未像電影講的那麼不堪且殘暴。因為當時女真族的目標還是希望朝鮮能夠將忠誠的對象從明朝轉為自己,所以這樣大規模的燒殺擄掠實在沒有必要,只是為了讓電影的情境能夠成立而做出的改編。)

在那之後,其實他們有一段時間都是清朝的強霸壓迫下的「受害者」。

受害者要挺身反抗強橫霸道的壓迫者的難處在本片被展露的透徹淋漓。

領導者怯懦(擔心先祖遭遇的兵戎之禍再現?)和不知放低身段(只會要求下位的人順從自己的帝王身份?)而一事無成、毫無作為;除此以外,疏遠了不願順從自己標榜的口號(凝聚國家王權?)但滿腔忠誠熱血的人,反而任由只會喊口號、但其實內心滿是為自己的私利打算的小人把持權力機會......幾乎所有的改革與社會運動都是這樣垮掉的。

這看起來就像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的總和,帝王的形象有李爾王和馬克白的影子,迷信預言占卜、行事殘暴毫無自覺、渴望子女臣民對自己的愛但看不清誰是真心愛自己的...;從主角的角度來看,他就像哈姆雷特一樣行跡放蕩(喜歡講些粗鄙低下的用詞、不管走到哪裡都只想獵艷)、但其實內心深處對於忠義和家族責任有著矛盾且堅定的立場可總被誤解。

最後,主角哈姆雷特起身要為父親與兄長復仇、阻止奸臣的詭計挽救王朝於顛覆的危難,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拿起日本武士刀搭配在清朝學來的武術...這就好像在嘲諷近代亞洲國家彼此之間的恩怨,大家總是彼此為首要敵人或威脅,歐美來的科技(槍砲)就成了挽救國家貧弱、顛覆局勢的捷徑,結果這條捷徑不但反被內敵奪走、令內敵成為更大的威脅,還因此招來更可怕的危害。

但其實真正改變自身貧弱的秘訣,其實一直都在自己與敵人身上,清朝的武術、日本的刀劍,只有能捨棄無謂的民族傲慢與封閉,學習敵人之長(但又保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會真正逐漸強大。


作為「活屍電影」,它不在電影形式手法上下功夫,說白了依舊是部很扎實的動作片,雖然都還是「主角要領導一批雜兵從殭屍重圍中殺出」,但劇情考究之扎實,可以說是真正「突破」了所有殭屍電影的窠臼。

到底誰能說清楚「在被活屍毀壞的世界中,倖存者可以靠著四處搜刮物資生存多久?」「為什麼每一天都有數不清的殭屍穿越森林來到圍牆旁?」...不解釋不交代不思考。

這種不解釋不交代不思考是「活屍電影」一直以來難以被「主流」承認的原因。我們很難看清楚生存者聚落的全貌,我們很難搞懂他們接下來要往哪個地方流浪,我們很難跟隨著主角的領導去理解他的戰略方向......

但本片成功突破了這些限制。這反而才是種創新吧!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夜噬人生The night eats the world:我們都是世界僅存的人類



年初,一樣也是暗光鳥推出的「屍落沙漠It stains the sands red」中,也有主角在「安全」的狀態下對著殭屍喃喃自語、甚至最後講出一番大道理或理清人生糾結的劇情。


圈養殭屍、或和殭屍相處的情節在僵屍片中並不陌生,但絕大多數都是角色基於瘋狂和昧於事實、不顧他人與自己生命安危的行為,但在這裡反而是種理性。


只是「屍落沙漠」中女主角領悟到自己過去對男人的看法和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問題癥結點何在,而本片講的東西比較隱晦.......


所以如果要說本片是「活人牲吃」後最有創意的僵屍片...反對!事實上電影只是將喬治羅密歐的經典三部曲(活死人之夜、活人生吃、活屍戰場)或「28天倒數毀滅」等近代經典的精華結合,然後剝除了僵屍片最喜歡應用的娛樂要素,讓它成為一部不走高調嘲諷或控訴、而是帶著憐憫與同理的角度去審視當代人生命空寂虛無的電影。


在僵屍片中,主角們為了存活所構築起的堡壘可能並不是種實體,而是現實中絕大多數人生存的方式。「這個世界僅存的人類只剩自己,除了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是種異樣的威脅或累贅,建築堡壘、捍衛堡壘、躲在堡壘中,為的是保護自己、讓自己盡可能延長看不到盡頭與目標的人生。」這算是殭屍片中非常標準常見的要素,電影在應用與重複這個要素的同時,也悄悄的把這個要素背後隱含的隱喻給講明了。


但這不是電影中主角對人生的感悟(或電影要展現的)。


我們的生命被簡化成了黑夜與白天,白天要忙碌於不知所謂的工作,夜晚則是想要在工作結束後的時間裡構築起自己實體的人生,我們想要有娛樂、交友、尋找伴侶、擁有夢想,但走進黑夜我們感到寂寞恐懼、備受威脅甚至受傷,所以我們屏棄了那些活動、就此窩在堡壘中以為自己遺忘了黑夜與白天的界線,但其實我們只是任由自己浸泡在那些原本用來「陪襯」黑夜的事物中,音樂、文學、戲劇、遊戲、運動......但我們只是停止探索與創造、不停在消耗他人遺留下來的庫存而已,(就好像庫存的食物一樣,)偶爾我們(拿起樂器)創造自己的作品,但換來的不是共鳴或知音,只是吸引來對內容毫無反應、只是本能嗜血不會節制收斂的野獸。



守在堡壘中的我們並沒有遺忘了黑夜與白天的界線,我們只是活在一個都是黑夜的世界中。


黑夜,吞噬了我們。


(本片為2018萬聖節影展的片單之一。)

本文首發於 Yam電影專區,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噬童魔 The Hollow Child : 少女(長女)的生命經驗



恐怖片中有一個分支叫做「惡童電影」,這類電影大多都有些公式,(當然也有不少脫離公式的作品,)主要就是「超乎常人想像的兒童用純真可愛的樣貌闖入主角的生活並為主角帶來痛苦及毀滅」。對個別電影來說,這個「兒童」的來歷都有不同的設定,不管是「天魔轉世」或「外星異形」,甚至來的沒頭沒腦......

譬如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經「禁入墳場」或「天魔The Omen」系列,在台灣比較冷門的還有「玉米田裡的小孩」或是「準午前十時」。

最近幾年比較有名的大概就是幾年前曾造成轟動(但也很多惡評)的「孤兒怨」,還有差不多時期、但比較沒那麼受矚目的「39號特案」。

也有一反常態、用喜劇做形式的作品,例如卡通界的經典「淘氣阿丹」(十幾年前有推出電影版)和「天才小搗蛋」...(怎麼會忽然想到用喜劇?這我還在研究中。)



其實在眾多惡童電影中,惡童向來也只是個「引子」,目的在於讓觀眾可以在集中注意力觀賞電影的同時,也了解到各式各樣主人公面對這個惡童的反應與過程。

例如「禁入墳場」中,男主角面對墳場的神秘力量時,其實跟一個尚未成熟長大、只想逃避生命殘酷的孩童沒兩樣。



至於本片,它明顯成本較低(跟這幾年的電影相比),沒有什麼驚人的特效與特技,(不像前面所說的經典中不乏殘忍的血腥鏡頭,)而且剪接師試圖把它當成「又一部廉價模仿知名電影題材」的低成本電影一樣公式化的交差了事,──差點毀了這部電影!


先不要用太沈重的方式解讀本片:它可能只是在略帶黑色幽默的想像「為什麼有些孩童會一夕之間轉變成如此可憎的樣貌」。

但深入看後,本片可以跟2015年的「女巫」作比較,他們都在父權這個題材上著墨不少。
不同於「女巫」比較冷靜的比較男(父親)女(母親)在父權體制下的角色差異,本片主要是描述這個體系帶給親少年、特別是長女的痛苦。

女主角其實是被自己的原生家庭(出生的家庭)所拋棄,混雜著各種憤怒、不滿、甚至是渴望與想念的感覺在她體內翻騰攪動,已經快要讓她崩潰但卻沒人察覺。

至於收容她的收養家庭,雖然看似有接納(母親)與排斥(父親)兩種態度,但他們最初收容女主角的動機(雖然電影中沒有明說)其實是因為經濟與工作的壓力讓他們無法順利的照顧並教養年幼的親生女兒,所以希望女主角能夠擔任長女的角色去代替他們照顧年幼的弟妹。

簡單來說,在父權體系下,女性大多被強制定位為「照顧者」、而不是「表現者」。所以女主角的想法(例如野心或痛苦)無人聞問,因為「那不重要,妳存在的價值並不在自己的想法,而在家長對妳的期望與需要。」



說得比較隱晦跟譬喻一點:同樣都是日漸成長而失去了童稚的純真浪漫,長女會被認為是不懂事與叛逆並被譴責,但弟妹們卻會獲得諒解跟包容。

如果是長子,可能就不會被賦予這樣的壓力,反而只要有其他方面優秀的表現,例如體育好、功課好、甚至只是外貌俊俏人緣佳,弟妹們就會反過來被要求「要以兄長為榜樣」。

這種看不見的無形差異可能是每個長女在父權體系下都經歷過的苦悶。甚至即使到了今天,這種無形差異都還用「鼓勵女性成為行動者、表現者」的方式在讓女性痛苦著!因為電影直到最後,女主角的苦痛依舊沒人聆聽,反而是她真的如養父母的期望,彌補了養父母在照顧弟妹上的不足、成為弟妹實質的照顧者和保護者,但她的內心只是再一次的被狠狠撕裂、肉體則是代替弟妹成為噬童魔的犧牲品在地底深處腐朽發爛........


(本片是「萬聖節影展」的片單之一。)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你整我我整你Trading places】殘酷的中產階級男性難處


先客觀的評論一下本片──劇情框架太過刻意廉價的模仿經典文學,但很多戲劇的基本功不足、台詞僵硬、演員表現也稱不上「佳作」。

可能是因為這個年代的好萊塢還沒有把「編劇」給工業化(註),劇本品質就是完全仰賴編劇的靈感等級與基礎能力,但可以看出來本片在製作上完全就是期望剛在脫口秀成為巨星的艾迪墨菲與在電視喜劇圈炙手可熱的丹艾克洛伊可以在「完全不需要對戲或激起火花」的情況下,輪番在鏡頭前滿足觀眾對喜劇演出的需求。

因為這麼明顯且刻意的商業算計,所以就80年代初期的喜劇來說,我認為這片可有可無。


但抽掉「喜劇」後,本片的內容又非常有趣,會令(第一次觀賞本片時)高中生的我印象深刻且不時回想咀嚼。

一般來說,大家很容易將兩位主角之一的路易斯(由丹艾克洛伊飾演)誤認為「上流社會階層」,但明眼的人都看的出來他只是個混雜在「該死的有錢人」中間最弱最小地位最低的中產階級員工而已!

不但是員工,對出身上流階級(一樣也是「該死的有錢人」)的女友來說,他也只是個可以替換的基因貢獻者與勞動賺錢生產工具(好讓自己擺脫父親兄長或家族金錢的控制)而已。──這些上流階層在「生產能力」上,跟他們這些中產階層(甚至是比利這種街頭流浪漢)相比,之間的實質落差是非常明顯的!

但等到路易斯被誣陷偷竊與販毒而被開除後,「(自稱)已經懷孕」的女友立刻遠離他、然後將過去(自稱是)路易斯的男性朋友們全都招集過來,表面上是要尋求安慰、但其實根本是在急著從這些「未來可能在公司裡取代路易斯的男人」中找個人來當現成老爸!

如何得知她在找現成老爸?...因為現場除了她以外全是男性,而且這些男性們爭先恐後的暗示她「路易斯沒那麼好」「我可以取代路易斯」,甚至在路易斯闖入後,還是由過去跟路易斯交情最好的男人帶頭將路易斯像垃圾一樣趕出大家聚會的俱樂部。

原來這些過去被證明「能力不如路易斯」的男人們其實各個都在忌妒甚至敵視路易斯。真相根本不重要、路易斯是否真的有偷竊或販毒(指控的合理性之低)沒人在乎,大家只希望他從眾人眼中消失、讓整個人際圈穩固的高低順序再次被打破,好讓自己有機會爭奪王者!

不懂嗎?可能有點難消化。

其實路易斯不自覺地成了這些男性的焦慮與挫折的來源,「我永遠比不上路易斯」、「有路易斯在我就永遠沒辦法往上爬」.......但眾男性不會檢討這種權力結構的成因(自己的能力)、也不會去學著欣賞路易斯這個人(跟他真心地做朋友),現在路易斯有機會消失、王者位置(「年輕一輩中最優秀」的頭銜)忽然空出,大家開始想盡一切辦法展現自己登上這個寶座的「實力」......但方法並不是證明自己的優秀,而是展現雄性陽剛來羞辱路易斯、或想辦法接收路易斯的女人(趁著她明顯最焦慮、得手難度最低的時刻)好證明自己的雄性魅力。

未來,這些男人會在乎女友已經懷孕了嗎?或女友會介意這個男人各方面都不如路易斯嗎?........答案很明顯了。(戲劇中的豪門黑暗大概都是這樣開始的。很噁心?我知道。)


所以,路易斯並未真正穩固的擁有任何東西,不管是頭銜、工作、房產、甚至是人際關係,一切都是「該死的有錢人」賦予的!

而既然是人家賦予的,人家當然也可以隨意收回,這樣的一個人要如何被稱為是資產家呢?

就只是個打工的「中產階級局外人」而已!

這場「該死的有錢人」任意妄為的賭局,背後真正的意思其實是資產家可以隨意毫無道理的處置幫他們工作、指望以此力爭上游(脫離中產階級、更上一層)的員工,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完全沒有責任感或罪惡感,更遑論制衡與對抗的機制,──而這正是「戲劇」的美妙或存在的目的。

「面對這些該死的有錢人,我們除了順從、和他們合作、接受他們分配給我們的獎勵(不管是薪酬或人際關係)以外,其實我們還有很多選擇。」證明自己比他們優秀、反過來奪走他們的一切?或是瀟灑地轉身而去、對大眾揭開他們黑暗的真相?──本片沒辦法很寫實很負責的取其中一種,『華爾街(Wall Street1987)』是後者、『金錢帝國(The Hudsucker Proxy)』是前者,但我想別計較那麼多了。






註:現在好萊塢電影裡掛名的編劇可能是編劇團隊的領導者、或初版劇情框架的撰寫者,其實真正的劇本是個非常龐大的團隊在各個細節上補足的,這個團隊中有人精通好笑的台詞、有人精通細節資訊正確......劇本是集合眾人之力一步一步修正出來的。

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美國動物American Animal】生命淺薄、心靈空虛的新一代

從劇本來看,本片相較於『麥田捕手』反而更接近『蘭花賊』,它講述的都是「理想的幻滅」、還有「不知道怎麼面對與承受幻滅時的失落」。乍看之下是在講述「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計畫了一場失敗的搶劫」,但其實它可能是在用這場搶劫隱喻年輕世代對於自己人生的所有期許和志氣.......最終都會像理想一樣幻滅。

這樣的故事不管是格局或帶給觀眾的衝擊與震撼,都遠不如【鬥陣俱樂部】這樣的經典,甚至很多「描繪生命虛無」的電影。

但導演藉由故意將敘事步調的連貫性打破來將實感從整片的表象上抽離,──明明是真人真事改編,甚至還有當事人現身說法。──不單單是打破了連貫,電影還進一步的故意將「真相」「假想」「錯覺」「錯謬的記憶」等各種版本的敘事影像混和,讓故事產生一種魔幻感。

記得,這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


其實這種製造魔幻感的技巧在這些年並不稀奇,例如「快速剪接」這種技巧就是一種,──不知道什麼是「快速剪接」?難怪...因為這不是正式說法。血腥冰淇淋三部曲的導演艾德格萊特很喜歡用這種方式營造喜劇效果。

但對我來說,其實這種技巧的核心概念只是藉由破碎且快速切換的剪接,讓一個動作或事件變得不像它原本該有的樣子,(以下的Youtube影片大概從1:30開始的地方會介紹這種技巧,)像【終棘警探】中「從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變得不像是在旅行,反而只是一個男人卡在無止盡的難堪和自我懷疑中,明明主角在不停的「移動」,但他的生命卻好像被某種不可思議的力量給凍結、凝滯在某個情緒中。





對了,所謂的魔幻並不是指「故事中發生了超越常理現實的要素影響下才會發生的事情」。(並沒有什麼超越常理的力量介入事件中,但這個事件直觀或給觀眾的感覺卻漸漸地超越了常理。)

而且本片用的並不是「快速剪接」,但它巧妙的利用敘事觀點的切換(巧妙的將腳色誇張的幻想插入)來讓觀眾不自覺自己正在看著一段極為誇張脫離現實的敘事,為的並不是營造喜劇或任何誇張的戲劇效果,只是反映「導演本人就跟觀眾一樣也正在用客觀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但卻在腦中用主觀的意識去理解並感受它」。

這可能是近幾年的電影跟上個世紀末的電影最大的差異:電影導演不再只是盡責地用客觀角度去將劇本影像化,他們也會巧妙的在電影中加入各種自己主觀的詮釋與意見。

導演用自己的觀點去詮釋劇本是常態,但劇本的本意或脈絡本來是「不可以更動的」,像原本做客觀描述的地方或賦予中性定位的腳色,現在導演可以大膽地給這些段落或這些人物加入自己的看法,就好像將劇本中的真實給隱藏了起來。

例如電影【戀夏三百日】中,不管是主角的回憶、或主角在失戀被甩後的自怨自艾中,觀眾所看到的都不是女主角真正的樣貌,而是主角的主觀描述和回憶!只是導演明確的告訴了觀眾這個事實,「不管是哪個版本都不是事實,」但卻不點明這是怎麼回事;或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般,這麼奇妙的經歷有可能是真的嗎?或主角自以為「捏造」出來給日本保險公司調查員的版本是無意間反映了他潛意識所經歷的真相?或這版本一樣也是部分真、部分假?


所以這其實是部「導演亦是觀眾」的電影。戲院內的觀眾接觸到、觀賞到的,已經是他咀嚼了這起「史上最無謀搶案」後所回饋給觀眾的個人角度。

雖然導演巴特林頓跟片中主角們在年紀與世代上有落差,(其實沒有!現實中,他們是年齡很相近的人!)但大家都是「除了不停變動以外,這世界上沒有一樣穩定的事物」的世代。

夢想與志願可以快速破碎,「追夢」也可以變成一種空洞乏味的機械化生活方式。家庭、學識、品味、友情、工作........這些都是會在瞬間瓦解的東西。

只剩下電影,或這類的媒體,是這個年輕世代用來體驗「穩定的事物」最好的管道。在電影中,答案跟邏輯通常都很清晰很穩定,企圖傳達的訊息往往也能穿透世代的隔閡並超越現實時空背景的限制。

大學內工作的「老人(中產階級中的菁英或前段班)」們感受不到,因為對他們來說生活很穩定!他們從未體驗過世界快速變動的衝擊!他們可能從未真正失業過、或在這種煎熬與徬徨的時刻看不見方向只能用自我懷疑來度過人生。片頭一開始,主角面對大學入學審核人的提問「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時的「沉默」,反映的正是這種世代之間的落差:「不知道怎麼回答」正是這個世代普遍通用的答案,因為他們人生中所有經歷過用來構築或定義自己的東西,幾乎都在走進這個房間回答這個問題前就被徹底破壞(否定)或淘汰。(注意!現實中,主角不可能一直沉默以對,他一定講出了某些讓面試者滿意的答案,但導演選擇「隱藏這個答案」,而不是「讓觀眾知道這個答案,同時也知道這個答案是違心之論,」不拍這個答案反而可以令「沉默」的力道放大很多倍。)


就電影的技巧來說,本片恐怕「就只是這樣」而已!它的先例或典範早已經四散在各個近年的經典中用來講述各種不同的故事,(雖然看起來是喜劇為主流。)

本片只是終於「用來講述(我以為)這種技巧所以誕生的世代的故事」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艾德格萊特的喜劇雖然票房很高、評價也都正面,但其實他的電影內涵在我來看很多時候都只是故作高深而已,都稱不上一流。)


不過,就好像導演只是在「將自己的個人角度回饋給觀眾」一樣,這篇文章也只是我的個人角度。看電影,為的不是去追逐短暫的潮流話題、或是填充自己對新潮的敏銳品味,去試圖從文章中判斷「這片好不好看」「這片值不值得掏錢進戲院/租DVD」......不好意思,恐怕是浪費時間。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漫畫】21衛門(21世紀小福星)、宇宙小毛球(外星毛查查)

本來是想要懷念一下「奇天烈大百科」動畫版的片頭曲「すいみん不足」,但一時沒法罷休就翻出了漫畫看了下去,看完了奇天烈大百科又開始看起了宇宙小毛球、接著又翻起了21衛門。



這首歌輕快又帶有一點搖滾的味道,歌詞內容又有趣。(「奇天烈大百科」動畫版的製作之優秀,並不輸給「多拉A夢」。)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21衛門」和「宇宙小毛球」兩部漫畫的連載時間一前一後,前者因為內容對「兒童」來說太難懂而被腰斬,後者則是因為作者「意猶未盡」就在另一家讀者群較年長的漫畫開啟新連載,使用了有點類似的主角結構然後開始肆無忌憚地加入很多用深刻的角度去嘲諷人類文化、甚至獵奇血腥(幾乎是SF系列的等級),──導致再次被腰斬。


前者怎麼個難懂?作者(安孫子素雄)本是個平凡的上班族,所以故事中的年代是設定在遙遠的未來(2014年?!),當時星際旅行已經司空見慣(?!),在地球上有家歷史可以追尋到江戶時代的「破」飯店「稻田屋」,專做星系旅客生意(?!),主角就是它的第21代接班人。先不提主角經常在「要接掌飯店」或是「成為星際飛行員」間搖擺不動,藉由主角協助家族飯店的經營,就把很多經營飯店(甚至任何生意)要面對的很多問題血淋淋的講了出來,舉凡是「文化衝擊」(例如外星人會被地球的電影文化給冒犯,覺得人類跟外星人間的戰鬥是種敵意的展現)、或是「收回扣」(碰到客人聲稱自己負責規劃公司旅遊,如果給自己回扣做賄賂就能拿到這筆生意)這種對兒童來說會有點難懂、直覺只會認為是滑稽或邪惡的現象。

甚至還有「壽命三千多歲的客人從三十光年外的家要回來償還三百年前積欠的旅費,好不容易到了卻發現忘了帶錢包只好再回去一趟」的奇遇,(兒童可能不能理解「稻田屋終究拿不到旅費」這種結局的樂趣吧!)或是「難得接待了旅行家,店內老舊的服務意外大受好評、甚至登上雜誌,可是隨之而來的大批新客人卻抱怨:怎麼飯店服務跟雜誌上介紹的都不一樣。」的尷尬。


但直觀來說,漫畫其實對「純真」與「稚趣」本身的態度反而不太友善(或不太務實),經常片面且放大的描寫兒童因為任性妄為給周圍的人帶來的困擾,所以與其說「內容對兒童太難懂」,不如說「就算是兒童也會被這樣的內容給刺傷吧」。

這其實挺可惜。因為這漫畫的故事非常奇妙,講述了很多對年輕人如何「邁向未來」的期許。像:生意始終提振不起來的稻田屋該怎麼辦?他們轉換了傳統的形式開始接待其他飯店可能不知道怎麼接待的旅客,──傳統不一定是要一成不變的去堅守和承擔的,甚至「所有的傳統」在剛開始的時候也都是種創新。

更重要的是:平淡無味的生活其實是自己實現夢想最快的捷徑。(因緣際會下,主角數次經歷了「廉價的」「無法控制目的」的星際旅行,──其中有一次還協助星際聯邦調查外星球政府單位的貪腐事件而成為英雄,──最後終於和幾個朋友存錢買了台火箭要到太陽系外的地方展開一段「自己決定目標」的冒險。這段冒險結束後也迎來了連載的結局,在最後一幕時,主角向著朋友但讀者們表示「自己以後要認真工作,買台更棒的火箭然後再去冒險。」)

這樣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人畫得出來。


如果「21衛門」難懂,那「宇宙小毛球」又是怎樣的水準?


相較於很多連續短篇(只是情境會在「地球」和「旅行中」切換)的「21衛門」,「宇宙小毛球」是多個中篇所構成。

地球人天野空夫加入了毛毛和東莫的「星際離家出走者」旅團後,先是因為很就耗盡盤纏、無法加油、只能在宇宙中飄盪,為了騙燃料在走投無路下選擇參加「死亡率極高」的流星區大賽車,沒想到誤打誤撞贏了比賽後卻因為空夫的照片和「地球人」的身分而被外星人毛藹誤認為是殺父仇人,(但其實那是完全不相關的地球人在三百年前所為,毛藹只是因為看不出地球人個體間的長相有什麼不同就把空夫誤認為殺父仇人,)還被帶到某個因為不明致命瘟疫而將要被炸毀的星球上進行生死決鬥,(空夫的人類眼淚竟然是治好瘟疫的關鍵藥物,但知道這項情報後,外星人仍然放任星球毀滅的程序繼續執行,還安慰空夫一行人「我們會幫你們立雕像的喔」。)

(這個外星人毛藹的復仇後來在動畫版後竟然成了「21衛門」的故事,所以看動畫版的人可能會覺得很詭異。)

僥倖逃過了一劫後,他們又因為缺錢而被外星人奧托拐騙去協助進行詐騙計畫──長生不死星上的人因為活太久而缺乏動力與熱情,所以空夫和毛毛與東莫就「宣稱」要在眾人面前自殺,並且收門票轉播,(而且還模仿日本電影業一樣特地組成了專門的「自殺執行製作委員會」,三個人的自殺方式與舞台就是這個委員會「吵架」吵出來的結果。)沒想到奧托把門票收入收進自己口袋後,就駕駛著他們的太空船、把他們丟給長生不死星的人。三個人本想自行逃走,但長生不死星的人竟然怕「自殺過程出錯」,所以就強行用強力電波控制他們的身體,讓他們只能乖乖走上舞台執行自殺動作.......

但是負責製作並拍攝整個活動的外星紀錄片製作人「章魚」知道事情的真相,所以就在會場上撥放自己拍攝的戰爭紀錄片,(影片內容明顯是在影射地球上發生的事情,)瞬間大家都對三人的自殺表演失去興趣。──為了報答救命之恩,三人接下來又成了「章魚」的助手,要去探索神秘星球「香格里拉」的真相。

香格里拉是個「前去探索的人都再也沒有回來」的魔境,眾人登陸了死寂的香格里拉星後很快開始看到各種恐怖的幻覺,但隨著幻覺放大到極致後,空夫、毛毛、和「章魚」發現自己竟然在一個像天堂般的星球醒過來,香格里拉星人出現並告訴他們這是他們用特殊科技製造的天堂,在這裡人們的願望都可以輕易實現,不管是食物或娛樂,而且無窮無盡,空夫和毛毛本想要回到太空船上拉東莫來加入這個天堂,但身為機器人的東莫卻告訴他們完全不同的故事:在東莫眼中和章魚的攝影機影片中,空夫和毛毛就好像快要衰敗死亡的人一樣,而且所謂的天堂裡到處都是屍骸,只是空夫和毛毛都看不到罷了!

原來香格里拉是種「精神/靈魂拘束器」,會將生物死亡後的靈魂拘束在這個天堂中宛如還活著一般,在這個天堂中所享用的一切食物其實都是幻覺,人看似飽足但其實身體已經非常的飢餓但卻毫無感覺,最後不知不覺的餓死後就會永遠留在香格里拉的天堂中........知道真相後的眾人在不忍心讓他們被欺騙而被永遠留在香格里拉的人幫助下逃離了香格里拉。

故事的最後,三人回到地球,結果(經由毛毛的預知夢)發現有顆隕石直奔地球而來。地球上沒人相信空夫的警告,只有一個要教徒獻出大筆金錢好換取機會登上飛碟離開地球的末日教派願意相信,但空夫馬上發現這個教派的教主竟然外星人奧托假扮,「所以根本沒有世界末日這回事嗎?」正當空夫這樣想(而且奧托也承認)時,地球政府宣布真的發現一顆隕石直奔地球而來........

這段落的結局是他們三人戳破了奧托的騙局、「解救」了地球,三人決定繼續手牽著手往宇宙更深處出發、然後連載也宣布結束。

這結局說服力有點低,也欠缺鋪陳,各方面來說甚至比「21衛門」還糟,──因為「(又)被腰斬了。」──但整體來說並不影響它的價值。

漫畫世界的善惡價值觀經常侷限於創作者的一廂情願。把價值觀的邏輯拿來現實世界後,經常會格格不入、空有批判(甚至是種叫囂式的辱罵)卻沒有深入思考。

但「宇宙小毛球」對於事情(在善惡層面上)的思考鋪陳卻徹底跳脫了漫畫常規的水準,那並不是單純的「故意反社會」,例如「讓主角的性格非常惡劣、但言行又混雜了些許的帥氣或可愛,來讓讀者無法判斷自己該採取什麼樣的觀點看待這個腳色。」漫畫非常誠實的講了主角們是怎樣走到「必須偷搶拐騙」的地步,那種「不算強烈」的掙扎、還有看著受害者們卻慢慢去了同理心(只剩下對自身安危的顧慮)的奇妙景況......即使在今天來看,也少有漫畫能夠達到這樣的水準。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韓索羅Solo】愛情是種會殺死男人的病



混亂的時代,人光是「要生存」還不夠好,今天自己生存的立基明天隨時會被大時代的洪流淹沒,要想那時候還能及時找到下一個立基點,就只能不停的動、不停地爬、從不在一個立基點上眷戀停留。

生活在這種看不見盡頭的掙扎,就好像卡在泥沼中進退不得,那種痛苦跟孤單很容易讓人失去夢想跟溫柔。

但也有人說這種時候還保有夢想跟溫柔的人是天真、是無能。


這部片的氣氛風格讓我回想起80年代的電影,步調像【華爾街】(甚至連劇情架構都有點像),色調像【機器戰警】與【銀翼殺手】。

在這些電影中,男人經常才是天真、青澀、又重感情的人,女人則是在自己層層世故心機外包護上一層濃厚又優雅甜美(或是冷硬、充滿金屬質感)的偽裝、但真相是她內心深處總不停衡量著怎麼將男人的感情做最大化利用。

也許這部電影只是個從反方向、從一個不願意長大成熟變世故的一方的角度來講述一段戀情的變調,因為不是只有男人在思考著怎麼生存,女人同樣也是。在這樣混亂的大時代下,人很容易失去本性......或說是更深層的本性覺醒。

無論是哪個角度,故事的結局只有一個:男人會受重傷,但他會將這傷深埋在尖酸刻薄自大無理又傲慢的屌兒郎噹下,然後拖著這個傷繼續往前爬,直到死去為止。


另外,如果【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乍看之下「過度歌頌女人的強大」,那本片就是反過來狠狠把女人打倒在地。

片中當然有形象正面的女性,但總體來說,本片的女性心機重、自私、狠毒、行事甚至有點魯莽、而且對自己的「性吸引力」感到自我感覺良好。


以上所說都是本片單純迥異於所有星戰電影的地方,(無好或不好可言,)但在製作上,本片有它優於現有星戰電影的地方。

目前為止已經有九部星際大戰電影,算上這部是第十部。但絕大多數的星戰宇宙場景,不是蠻荒、戰場、軍事基地,不然就是夜總會。

喬治盧卡斯似乎總希望將星戰宇宙的場景變得更深入更有活力,而不單單只是讓腳色們在看不出有什麼功用或構成的房間與走道間穿梭冒險,而是深入.......到底要深入什麼呢?

很顯然他總是失敗!所以帕美跟安納金的戀情萌芽的方式很僵硬,韓索羅的那句「我知道」不是他本人的點子,那卜星的赫特族統治看不出真正高壓與殘酷之處,西斯大帝的復仇就是毫無道理的歌頌民主.......

但這部電影算是終於做到了!星際大戰「電影」終於有了一個不單是有戲劇效果,而是非常深刻寫實的世界,襯托出一對年輕人想要擺脫卑微的身世往夢想靠近,但不知道是因為取得的成功讓彼此疏遠、還是因為疏遠了彼此才成功,這種迷惘困惑了多少人一輩子(或這樣的故事讓多少人深深嚮往著)。

要建構這一切,靠的還只是相較於其他電影下是非常單調、甚至有點空曠的場景,例如雪地星球(火車)、空港、沙漠星球,(當然還是有些地方很熱鬧,)而不用在多年後繼續補上許多生硬的電腦動畫。

不單單是場景的不流俗,就連故事也是。


觀眾不買帳。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