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大黃蜂 BumbleBee】麥可貝,你還是安心上路吧!



跟其他只是賣弄80年代情懷的電影不一樣,片中真正80年代的事物反而很少,它是真的回歸80年代科幻片的題材結構與樣貌。


例如........

很戲劇化的負面軍人腳色。(正好彌補了江西南比較表淺的演技。)

年輕人想要「創造」某些東西、讓自己「創造」的東西可以撼動這個世界或現實、讓這東西存在的影響力超越自己所存在的這個時空宇宙。──這種衝動和慾望的由來與真正目的不重要(因為太多了),電影開頭滿是這種慾望(衝動)無法滿足的壓抑與焦慮。

外星生命不單單是外星生命,它更是種「來自另一個枯萎(將要毀於戰亂)的世界、終其一生都活在匱乏與恐慌之中」的觀點所現化成的一個「生命體」。這外星生命降臨到「美國」、體驗「美國文化」的富足與安和是它生命中最美好的體驗。(有時候,外星生命會帶著這種滿足回到原鄉繼續奮鬥,但也有時候,外星生命會選擇地球作為生命的終點站──死得其所。)──這不該僅僅是種「大美國主義」的自傲,反而是要看電影的人記得要去珍惜跟保護自己所處的地方(所具備的美好特質),而不是縱情於物質享樂。


雖說這種題材最初也是直白地將「對蘇聯等外國敵對勢力的恐懼」轉化成外星人,而且開始漸漸地走向「失敗主義」的悲劇,但隨著冷戰漸入尾聲、兩國開始有穩定的理性互動(建立「熱線」),似乎開始有人想到、注意到要讓電影世界的日常恢復歡樂且正面的氣氛,--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史蒂芬史匹伯的「第三類接觸」與「ET」。

但最後史蒂芬史匹柏的科幻片反而摧毀了這些80年代科幻片的特質,一年又一年過去、大家越把他的電影奉為圭臬或經典,人們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的文化、而是一心嚮往著某種不可捉摸甚至明顯缺乏實質內容的理念和目標,人們甚至會開始空洞的幻想著:美好的事物會向ET那樣從天而降。

(例如外星人比人類友善、但也很「有禮貌的鄙視地球文明」,還有許多地球科技與文化的進步都是來自外星人。)


但大黃蜂終究不能取代雪鐵龍,就連美國文化都不能取代任何一個異鄉客的原鄉,(反過來說也行。)

這代表什麼.......不好說、不用說,可惜電影太短、不能讓觀眾多享受兩人的情誼。


電影不單單只是「另一種版本的【鐵巨人】」,也包含了一些【蜘蛛人:新宇宙】想講的「年輕人要為自己找到方向」的不安,甚至用80年代來作為「女孩子也可以充滿自信且帥氣的冒險當英雄」的舞台。

特效沒有麥可貝版本來的精湛,甚至還有不少破綻,但電影機器人動作片段反而「可以清楚的看清楚來龍去脈」,戰鬥橋段的邏輯也不會有漏洞或「缺失」。

麥可貝,你還是安心上路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