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 星期一

【強殖入侵 Imposter】你到底是為何而被創造

 


為什麼「神是否存在」這個議題這麼迷人?

(比如大導演雷利史考特,他是個無神論者,但這反而只會刺激他更想探尋「神」。)

因為人希望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

因為人希望知道自己存在的目的不是當顆會走路的炸彈,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被賦予的一切、努力的一切、被動經歷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最終結果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理解/享受的。

我們不會被迫在努力的大半輩子去成長學習工作戀愛成家立業...但在某一時刻發現自己最終的命運早已被寫好。有無戀愛或成家?不重要;職場上待人和善或粗魯自私?不重要;不管一路走來是腳踏實地、競競業業或偷矇拐騙、無所不用其極?不重要。唯一重要的理由只有「你是顆炸彈」。


(我發現)文明理性社會通行的信仰都有個共同的特色:這些信仰都會主張或認可「人存在的目的絕對不是被某個比我們強勢的力量當成炸彈去使用」。

(並不是信仰塑造人,而是人選擇信仰。)

但何謂「被當成炸彈」?

士兵們如果知道自己從入伍的第一天開始就被上級規劃成「必死炮灰」,不管多認真訓練、不管多團結合作、不管多聽從指示,那個「比我強勢又有權力的上級」才不在乎,他只在乎我能不能在某天某時某地去就定位等著變炮灰,請問士兵們是否還會認真作戰捍衛國家呢?

(我想)不兵變就很不錯了吧!

普通上班族如果知道文明世界早就滅亡,自己其實是被機械文明馴養在繁殖缸中作為電池的牲畜,眼前所見所體驗都是虛擬世界、都是只存在自己腦海中的感覺而已,請問隔天還有辦法回去上班打卡、下班消費過日子嗎?

(我想)一定會想辦法鑽到虛擬世界的伺服器後台、想辦法搞掛它吧!


所謂的「被當成炸彈」的例子其實舉不完,哪怕「如果根本沒有神這回事」的可能性似乎挺大的,但大家還是會希望去探求神、去釐清「自己是不是被當成炸彈」。

2024年4月7日 星期日

【俄羅斯的左輪賭局:Russian Roulette】克里米亞與頓巴斯人民的真實意志

說謊是連續的行為,一件事情裡,你曾經用謊言扭曲某個環節,那無可避免的你會繼續在其他環節說謊。 

有趣的是...Vice News(法國媒體)即使立場反俄,他們也必須要盡可能如實報導親俄或親烏方的真相。比如在克里米亞,記者就看到警察在試圖驅趕「親烏方」的示威活動。(雖然很溫和啦。)

結果......這整個系列的影片,如果你不是早早就知道它的存在,否則如果你只是用關鍵字的方式查詢,例如「Crimea」「Crimea 2014」「Crimea Referendum」,是看不到這系列影片的,你只會得到親烏放用來放大誇張「俄國指揮小綠人入侵克里米亞」一事的各種片段宣傳。


但其實看到這支影片就會知道克里米亞的政治運作並未被「小綠人」這樣的組織給接管,它其實依然充分的保有地方自治的機能。

(顯然烏克蘭政府幾十年下來一直放任民兵或私兵型態的組織自由發展,這支影片中就能看到有非警察單位協同警察一起維持治安工作。「小綠人」只是戴上了面具、拿著更精良的武器,而且有比較充分的證據指出他們是由基輔派過去的。)

所謂的「小綠人」其實就是烏克蘭謊言的一部份。——烏克蘭基輔才剛發生了街頭暴動式的革命,後來事實也證明「如果有心人士想要,他們可以把暴力團體派送到這個國家的任何一個角落,」與其說「小綠人」的存在是「莫斯科想要干涉克里米亞」,不如說「莫斯科只是不希望烏克蘭的未來真的被西方指揮的暴力給掌控」。

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烏克蘭可以得到歐美媒體氣如此的「支持」?難道過去事件的真相被如此扭曲,我們卻要相信他們現在所呈現的最新事件發展?




這支影片很經典。但要能理解何謂「間接證據」與「歷史研究方法」才能了解它的經典。

首先,這支影片證明了頓巴斯人並不是真的親烏克蘭,或至少不支持基輔的政治態度。

其實在我上面引述的那支講述克里米亞狀況的影片中,就有「親烏克蘭的俄裔」點出了事情的關鍵:當地人應該思考加入俄國的好處,如果沒有好處,那為什麼要加入?

這種基於自身需求的務實性思考才是健全的政治態度。(而不是高唱民族主義口號、幻想口號被實現能讓自己真的有幸福可言。)

有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到底烏克蘭內敵視俄裔或俄國語言文化的風氣有多盛行」?

今天親烏克蘭同時反莫斯科的人會一口咬死說「根本沒有證據說烏克蘭有敵視俄語或俄國文化」,但在2014年的頓巴斯,(影片1:40)百姓們大聲說出了自己親眼看到的敵意。

就好像谷歌和Youtube可以隱藏這系列新聞一樣,那些「敵意」也是可以消除的,所以親烏克蘭同時反莫斯科的人可以這麼理直氣裝,即使他們很多人在2014時根本沒關心過廣場革命或克里米亞公投...或接下來幾個月中發生的事情。

但在這影片的這個角落中,我們知道了:那些東西真的存在。

(這是種歷史研究方法。我們如何在直接證據與記錄早已完全湮沒遺失的情況下拼湊出歷史真實樣貌?——我們尋找間接證據,而且是大量的間接證據。)



所以?烏克蘭的謊言到底有多氾濫?

看看這上面的影片,你覺得俄國需要在2014年入侵頓巴斯嗎?


這支影片大概會被谷歌記緊告吧?管他的。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魔高一丈 return of the demon】概念上是時代的領頭羊,但電影質感卻是當代的中後段班


相較於同時期的港片還是以殭屍或茅山法術題材為主所拍攝的靈異奇幻片,本片明顯已經有(非武俠式)都市魔幻冒險的觀點。(武俠式的都市魔幻冒險,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周潤發的【原振俠與衛斯理】,殭屍片因為背景多設定在「民國初」,雖然偶爾會有定位在現代都會的作品,但整體風格依然是殭屍片。)

但根本問題在於製作思路上不能擺脫插入大量「戲謔搞笑」的思維,導致電影主線內容單調、節奏散亂且怪異。

本片可能是習慣插入大量「戲謔搞笑」的港式恐怖片為何式微的最好範本。(除了「美學不足」這個問題以外,這種類型結構的電影經常讓主線內容變得單薄,導致電影看久了會開始換湯不換藥。)


其實本片的劇情結構在開頭跟結尾上和數十年後紅片全球的【神鬼傳奇】有相似之處。

反派並不是單純的「缺乏靈性的死屍」,而是心智個性都很完整的「魔物」,而且他們都有交代完整的入魔之路/機制,最終決戰時反派也召喚出了很多類似殭屍的僕從來消耗主角們的力氣。

雖然就年代上來看,本片跟好萊塢的關係應該是直接與【橫掃千軍 the golden child】對標。(挺不錯的魔幻動作冒險電影。作為80年代的脫口秀喜劇演員,艾迪墨菲的作品可能比羅賓威廉斯更有代表性,後者的戲路太狹隘。)


可惜這樣一部領先時代十年的作品,缺乏足夠豐富的創意思路,全靠編劇導演黃鷹一人。

最後電影的結局是場悲劇。

【七龍珠Z】比較一下超任版本與任天堂版本的三代

 


畫質、畫面(複雜度)、音效、與遊戲內容量(章節數),各方面是「海放」任天堂時代的作品。

但事實上這就是款換湯不換藥的「任天堂時代Z1+Z2的remaster」。

而且事實上製作時間來看,本作還早於任天堂的Z3。


但Z3才是整個系列的巔峰。

Z3的突破性非常高,程式基本技術不用說,畫面質感與畫面豐富度作出了完美的平衡,(二代質感比較好,但畫面卻單薄,)玩法基本規則確立了那麼多年,(歷經悟空傳、Z1、Z2)卻還有辦法將它做出變動後依然「零負評」,甚至是「大家都對新要素感到很驚奇」。



三代將戰鬥方式作出了很多大變動。

一次能操作的人數減少。必殺技使用的方式做出重大改變!(使用流派符合角色的改片即可使用必殺技,但將必殺技分成「一段式直接使用」與「兩段式需要前置」。)移動時不再翻卡片決定下一階段發生的事情,而是直切亂數、但使用卡片右下角圖案決定.....


這款遊戲的本意應該是「紙牌遊戲」。

設計上,它是幾乎可以完美在桌遊領域重現的地步。

一味的追求更豐富的畫面,反而成了它最終被時代淘汰的原因。因為畫面真要豐富,它是完全比不上隔壁的超武鬥傳。

【Maldita Castilla】好逼真的復古遊戲

 


本來以為這是什麼我未聽聞的古老大型街機遊戲...

但原來是刻意做得很復古的主機遊戲。

音樂音效都有濃濃的80年代街機味道。Neo-Geo的主機板與音效晶片幾乎征服了整個街機遊戲主機市場,所以類似「投幣音效」這類的聲音「大家的都一樣」,因為那就是使用Neo-Geo的晶片。

可惜到了90年代末,Neo-Geo把錢錯誤的拿去研發家用主機,導致他們無法推出更有競爭力的新世代產品,就被市場拋棄了。

(一起陪葬的還有格鬥天王系列。)


這款遊戲本身就是以「魔界村」為基礎,融入了很多「威洛」「虎之道」這類遊戲的關卡設計。

第一時間很吸眼球,但多看一點後就覺得還好。

但手感似乎很不錯,有跟上時代,可以說是中規中矩。

2024年3月16日 星期六

【茅山學堂/靈幻祖師 the first vampire in China】人物結構毫無突破、幽默感扭曲、剪接攝影拙劣、毫無品味質感可言的「劣質」B級片


文章標題說完一切了。 

本片相較於黃鷹的下一部作品【魔高一丈】,實在是技法拙劣也沒有突破創新,就是那個「金縷衣」的故事噱頭十足。

但黃鷹本人的故事(從成名到最後事業失敗、只能孤獨的因為重傷而暴斃陳屍家中)一直讓我很感慨,卻沒有機會寫篇文章,就藉故發揮一下。


【殭屍先生/暫時停止呼吸】可能讓本來就小有名氣的黃鷹產生一種「自己也能跟電影名家大師一爭長短」的錯覺,所以他忽然從編劇改行跑去當導演,這部【茅山學堂/靈幻祖師】就是他的第二部作品。

可以從片名中隱約感受到他本人的自負,竟然用片名暗暗宣告自己才是這波靈幻僵屍片真正的創始推手,所以是「祖師」。

但其實80年代的僵屍片除了喜劇與動作元素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電影美學。例如王小鳳飾演的女鬼初登場,不管是音樂、攝影、服裝排場、甚至是演員的肢體表演,那都是種美。

殭屍片真正開始走下坡的原因,恐怕不是因為「變不出花樣」,而是因為開始捨棄了美學而遷就俗爛娛樂。

但不說其他的電影,光是本片中出現的殭屍金縷衣,它的典故鋪陳看似還原了讓僵屍片成為一種風潮的美學,可一旦讓這穿著金縷衣的殭屍在螢幕前動起來,各種不專業的表演、草率的服裝設計、像群眾拜拜插香一樣的群戲場面層出不窮。可惜。


回來說到黃鷹本人。

黃鷹的小說與劇本作品特別吸引我的地方不在於他的國學文采造詣,甚至不在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因為平心而論,不管是哪樣的水準都不高。

他真正的強項在於「故事觀點」的創新。

什麼叫故事觀點?(這是我的理解與定義。)

比如金庸,他筆下的郭靖是在蒙古人的影響下長大的,但這不影響郭靖站在南方漢人的江湖俠義價值觀中思考,不但不影響,甚至可能更好,因為他比其他人更懂何謂「嚴苛的困境」,這也讓他領悟到了自己後來教給楊過的「俠之大者」,出發點應該是「為國為民」,而不是「民族區別」。

(可惜射鵰英雄傳的具體故事情節創新度反而不足,各種抄襲模仿的橋段層出不窮。而且這樣的創新可能也僅只二部,另一部是鹿鼎記。)

至於黃鷹,說一下他(在【殭屍先生/暫時停止呼吸】中)對殭屍所下的創新觀點:殭屍並不單單是種鄉野傳說式的神鬼精怪品種之一,而是種「人類道德哲學」的隱喻,「人活著要努力爭氣,死了要乾脆斷氣,否則人就會變成一種帶給他人無窮恐懼的危險。」先不要去辯證這種道德哲學,這種隱喻在電影娛樂中是很少見的,——巧合的是喬治羅密歐創造西方僵屍片時也是使用了某種「人類道德哲學」的隱喻。

其實一個創新的故事,往往是觀點創新多、情節創新少。

就好像俠客行俠仗義的情節框架都大同小異,但「俠客是個什麼樣的人」這種基礎的確立卻是觀點問題,各式各樣的人成為各式各樣的俠客,就是種觀點的創新,然後才能讓其實大同小異的情節有各種不一樣的味道。

比如成龍。他的電影問題一度就是觀點都沒有突破,不管是早期的民國復古武打片,還是後來開始博命演出的動作喜劇,其實電影觀點幾乎都大同小異,只好不停在動作橋段上口味越來越重。


所以觀點創新很重要。每一次的觀點成功創新後,就算沒有新技術新資源加持,往往也都能造成一時一地電影市場電影產業誕生新經典。

而黃鷹就是能夠致力於追求這種創新的劇作家。

可惜的是他這樣的堅持顯然得不到自己老東家洪金寶的支持,所以他只能投奔黑道電影大亨向華強的懷抱才有辦法開拍自己的電影。

但向華強出品的電影其實質感都不太好。(因為向華強的電影公司體系是承襲自邵氏,但這時候的邵氏已經因為多年的經營不當而被流失很多真正一流的人才。人才都去了嘉禾體系,也就是洪金寶那邊。)如果能好,那是眾導演如王晶等人厲害,可以帶領這樣的技術性劇組拍出一部部如【賭神】這樣的作品。(但其實【賭神】雖然努力引入歐洲新浪潮的拍片方式,仍舊已經開始透露了一絲絲廉價的氣味,只是向華強本人捲起袖子親自下場拍攝重要配角,給電影無形中製造不少噱頭話題,這也算是彌補了一些製作上的缺點。)

顯然黃鷹沒有王晶這些導演的本事,可能自己也不懂的彎腰去求人,他跟向華強之間的合作最後怎麼個收場,這就是無頭公案了。


只是想想如果黃鷹不死,80年代後的90年代香港電影還會把自己玩到爛嗎?

會有一卡車改編到爛的金庸武俠電影?

賭片會一直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