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太空英雌芭芭麗娜/上空英雄 Barbarella】色情的女神崇拜

 


在一個人類已經用愛與和平征服銀河太空的遙遠烏托邦未來,有個獨自駕駛太空船探索未知領域的冒險女英雄芭芭麗娜,有天她收到總統來電,要委託她去尋找一位消失的科學家杜蘭杜蘭和他發明的武器,以免這武器落到野心人士手中。

追蹤杜蘭杜蘭最後的軌跡,芭芭麗娜在一個神秘的冰凍星球上迫降,出乎芭芭麗娜意料的是這個星球有著人可以呼吸的空氣和非常詭異的人類文明。

小孩子都要被放逐到曠野中自由長大,等到一定年紀後會有獵人來捕獲他們、將他們交給黑暗之城裡的人重新馴化。黑暗之城是個建立在湖泊上的城市,湖泊內有種奇妙的生物「Methos」,會吸收城市內居民的邪惡念頭後將它轉化為能量來溫暖整個城市。現任統治者是個自稱為「暴君」、熱衷於肉體性愛娛樂的女性,而且管控著一批只有空殼的無人軍隊「皮影」。在她的統治下,這座城市的居民各個殘酷自大,但也因此「Methos」的能量源源不絕。

芭芭麗娜要穿越冰原、黑暗之城、和暴君用來囚禁犯人的「迷宮」,找到刻意隱藏身份的杜藍杜蘭,這趟旅程中,幾乎每個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覬覦她的肉體(想用各種性愛技巧征服她、取悅她),甚至還有人想要用性高潮殺死她.......

「謝謝總統讓我有這個機會!」



這是60年代的法國科幻片。

除了技術比較落時和劇情節奏手法保守以外,本片在美術設計和創意上可以說是科幻影史的經典與極致。

可以想見當第一集「星際大戰」征服美國票房時,「美國人的品味」一定讓跨海另一頭的法國人當成年度笑柄大肆開懷了好幾年。

(但這種美術設計與電影製作手法只能適用於「Space Opera」式的科幻片。到了近代,科幻片開始講求實感,開始認為廣大的宇宙幻想世界會充滿洪荒險惡,這種什麼都漂漂亮亮亮亮、乾乾淨淨、充滿雅痞品味的美術設計就漸漸變得不合觀眾胃口。)


色情到底是什麼?

第三波女性主義試圖創造一個議題/認知,說「人類文明初期崇拜女神是常態,女性身體的神秘生殖能力更是讓女性獲得主導社會的權力。」並且會用一些母神信仰作例證,他們又主張:「男人掌權後就用社會體系與思想將各種貶低和剝削女人的行為給合理化、規模化,其中最典型的象徵之一就是色情。」

並不是說「鼓吹用暴力貶低跟傷害女性尊嚴的色情」不存在,但本片在影像上雖然是種色情,同時也是滿滿的「對女性肉體神秘魅力(而不是生殖力)的崇拜嚮往」,比較一下這種行為跟「崇拜女神」的雷同後,或許我們可以反向得到一個可能性:所謂的女神崇拜不過就是最早最原始的色情出版物,不過不是做成書本,而是做成雕像,(男性可以到神殿中對著雕像打手槍?或是跟祭司們性交易?這是有實證的!古希臘時期,赫拉的女祭司會跟男人性交,在古日本,妓女會在廟裡攬客,印度的女神神話都有很濃厚的色情意涵。)

但,否認整個人類文明普遍都有「女性將肉體和性交機會當成交換婚姻(並以婚姻為基礎去支配男人財富與勞動力)風氣」的女性主義者們大概死都不會承認「色情」本身也可以提供「提升女性地位」的機會、也不會承認自己反對色情真正的理由是在捍衛「女性將肉體和性交機會當成交換婚姻」的手段。

最後,像這種形式的科幻片(歌頌女性的肉體美與純真溫柔活力奔放)只能慢慢的消失在電影螢光幕上。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 外星異種Sputnik】緬懷(?)蘇聯共產主義的女性主義政治批判

 


好萊塢的原創劇本其實不少,問題是今天A級電影的製作流程根本容不下這些劇本,例如太驚世駭俗的背景設定、台詞或情境的靈感醞釀過程太過冗長的編寫修改過程。

所以最後能拿到大筆預算在戲院播映的電影(例如漫威的電影),裡面功能性台詞都太過生硬不自然、導致人物造型鋪陳不夠有力道........

(因為視覺太有震撼性,最後只要特效砸下去,人物的單薄最後都會被觀眾遺忘。)

本片基本上都沒有這些問題。

開場,兩位太空人坐在太空艙中,一邊準備執行登錄流程、一邊討論任務結束後的安排,簡單的對話就將主角的性格、背景、和「伏筆」建立起來,但對話不枯燥、甚至頗有趣。

這是俄國電影編劇的功力勝過好萊塢電影編劇嗎?不,這恐怕只是因為俄國電影製作的流程沒有好萊塢的問題。


本片劇本最驚世駭俗的地方首先在於那只有三男一女的主要演員陣容。

這三男中,一位是「被外星人附身的太空人」,另一位是和前一位作對比的「極有血性的指揮官」,最後一位是「乍看之下對女性很不友善的研究所負責人」。

指揮官初登場,一反好萊塢潛規則常態(對軍事官僚多帶有負面成見)的讓觀眾看到一位願意勇敢承擔責任、不去墨守軍隊成規而把「人命擺優先」的年長軍人,而且比起「聽話」的研究所負責人,他更看重女主角的意見,甚至在女主角受傷時還帶了花去探望她。

相較之下,「待救援」的太空人態度屌兒啷噹、不時嘲弄所有試圖拯救自己的人,看到所有女人(特別是女主角)都很自信的展露自己的「性別魅力」。————稱他為「渣男」恐怕也不過份。


在科幻驚悚題材包裝下,本片演到三分之一就忽然把俗爛愛情喜劇的劇情框架都先演過一遍:女主角是個天份才華不受重視、身心受創、魅力待開發的平凡女性,男一號會先用「冷酷、難以親近、甚至令人厭惡」的姿態登場,男二號接著會帶著「神秘、危險、令人興奮」的驚喜殺入、並奪走女主角的注意、然後又讓女主角受傷,接著男一號會完全一改初登場時的姿態,進來安慰女主角、提供女主角各方面的幫助與肯定.......

但電影在這時候才真正要急轉直下。

原來男一號(指揮官)終究是個「冷血無情」的人,他展露給女主角看的一切人性與溫暖都是謊言,為的是滿足他個人狂妄偏執的道德理念。

而男二號也表現了他的真面目:他其實只是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偽裝自己,讓被困在這個名為「研究所」牢籠中的自己看起來體面一點。


但電影如何藉著女主角的觀點去比較或批判兩位男性已經不再是重點,電影真正的結局忽然又一轉:我們應該要關注的其實還是女主角本身。


兩位男主角剛好一老一少,分別象徵著舊傳統與新思維,也就是蘇聯式的共產黨統治與隨著冷戰競爭(太空競賽)而滲入共產世界的民主自由資本主義。

而前者在電影開場時,是「極有血性、堅守道德良知並對抗體系」的好人,後者卻是融合了「渣男」和「外星異形」的危險異類。

雖然善惡的界定上到了中途被翻轉,但女主角本身是介於兩者(共產主義與民主自由資本主義)之間。

她習慣從前者(蘇聯式的共產黨統治)觀點去思考與看待事情,「戰爭不邪惡,入侵其他國家不邪惡.......」

但面對著本質上很危險的外星怪物和被他寄生操弄的男二號時,她又不忘優先保全「他也是人」的事實。

為什麼在這樣的衝突下女主角會有這樣的抉擇?

要看到最後,我們才明白女主角所抱持的蘇聯式(共產主義)思維:「人應該要盡全力去挑戰不平凡,不管是能力或成就,依附在國家招牌或道德理念下的所有作為,都只是在掩飾自己很平庸的事實而已。人命的價值?平等自由博愛?多元平權?這些口號聽起來就好像在說『我很平庸、一輩子庸碌無為,但我是個追求民主自由多元平權且看重他人生命價值的高等人種』一樣。」

英美式女性主義並不是女性主義的全貌,尤其在第三波女權成了英美女權的主流後,「女性天生擁有的特質:善於同理他人、合作、分享」成了英美女性主義者對女性主義「目的」的全部。但在共產主義剛興起(同時是吳爾芙開始寫意識流並且抱怨女人在英國社會混不開)時,還未成形的女性主義並沒有這樣的目的,甚至可以說是反對這樣的目的(所以西蒙波娃寫了「第二性」)。

這些歷史變化與女性主義多樣性都被左派極力在教科書上用「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這樣的歷史標籤給抹殺掉,就連俄國自己也漸漸的被西方女性主義表淺議題給淹沒,夜行全、反強暴、反家暴........但作為人文思想上其實內涵更豐富的俄國本土觀點似乎無人聞問。

觀點頗耐人尋味、甚至可以說擲地有聲。光是這點就讓本片有一看的價值。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金田一37歲事件簿】在泡沫經濟中長大的世代

一直都不知道2010年以後,天樹征丸和佐藤文也還有在持續創作新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R系列),所以最近看到了「37歲」系列,心中其實有點期待加小雀躍。

但真正翻開後閱讀後,雖然有感動與驚喜,但失落、甚至逼近難堪的衝擊可真是有夠大!

像金田一這樣的男人終究成了社會底層不起眼的小螺絲,才華能力或道德良知品格...一切都比不上一個人是否能夠在為科層體制暖身的填鴨教育中抹煞自己、專心課業。(所以明智可以一路在警察公務體系內往上爬,而金田一只能把自己的天份束之高閣。)




但這僅止於失落,(後冷戰時期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輪轉已經徹底停止,除了少數作為樣板的事例以外,促使這個社會的經濟階層流動的齒輪已經停止運轉,即使漫畫也要承認這個血淋淋的事實,)讓人難堪的地方在於:他始終還是個光棍,而且二十年過去了他依舊跟已經成為航空業界菁英的七瀨美雪之間連個比較明確的關係都沒有。

不但沒有,他的情感自由主動性依舊被徹底剝奪、必須要像孫悟空被上了金箍咒一樣隨時被七瀨美雪控制著。

看了只想感慨:「原來這就是眾人口中所謂的日式男尊女卑嗎?」


「37歲」系列不同於「R」系列或高中時期本傳的末期,完全不以戲劇效果為優先,會盡可能將每個事件跟社會脈絡結合,例如社會傳統變化與百業凋零都可以引來殺機。

人物鋪陳手法雖然沒有新意,但結構相當有力道。

加上那對泡沫經濟中出生長大的世代活在什麼樣的男女關係與職場文化中的描寫,可以說是不輸給最精華最經典的時期。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破膽三次 The Howling】現代文明中道德崩壞的預言

人們是如何對「邪惡」失去了警覺性?

問這問題已經太遲,多數人只會日復一日、渾然不覺地過著滿足慾望的生活,甚至乾脆也化身為邪惡的一員,直到老死病死或意外死來終結自己為止。

電影開場,破敗的都市到了夜晚好像除了滿足與供應性與暴力以外,再也沒有別的價值,所謂的文明(例如工作、例如文化、例如人的生活)只是白天隨著陽光而來、依附在城市上,到了夜晚就散去的寄生物。

人活著本來就是追求暴力、渴望血腥、需要奴役他人、需要吞食他人血肉,不要被文學、藝術、或某些封建保守宗教給欺騙,這個邪惡的真相才是事實。

去試圖跟這個事實對抗的人最終都只能無奈的斷送自己的人生幸福,甚至成為公眾的笑柄。




電影的故事結構與拍攝手法可以說相當「八股」,「(疑似)死於警槍下的殺人魔所遺留的風景寫生畫」成了電影的麥高芬,但故事又鮮少圍繞著它打轉,只是作為最後揭露真相的關鍵轉折。

本片與其說是電影,不如說它是古典歌德文學的人物故事被移植到現代,其實論述的是種觀眾集體都能意識到、更空泛、也更形而上的焦慮和空虛。

要討論這焦慮與空虛,必須要說為什麼女主角要自願擔任殺人魔的誘餌呢?

電影不敢明說,但原因恐怕是因為女主角也感受到了殺人魔可以滿足她內心深處的某種空虛。

只是這空虛的真相太過駭人,讓她第一次看到時失去記憶,最終又選擇抱著這個真相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

這種「主角最終選擇自我毀滅命運」的安排跟「捨生取義、對抗邪惡」的英雄故事不同,主角為的是徹底擺脫生命中的焦慮與空虛,也可以說「已經不值得再去擁抱和捍衛自己的生命,不如就這樣在極度痛苦的瞬間解脫。」


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角、不同的自毀方式,所面對的焦慮和空虛也都不同,但根源都來自於「我們活在這個時代」,而我們放開視野,都會懷疑「這個文明正在崩壞,未來只會越來越壞,我們根本得不到救贖。」

幾十年前,人們只能絕望地相信悲劇式的自我毀滅是唯一解套,但現在我們有【鬥陣俱樂部】!(笑)


但從今天的解答回頭看,本片也有種都市左派將鄉村右派妖魔化的電影文本原型。

那些狼人們都是典型的鄉下人或帶有右派色彩的保守份子,將他們形塑成會啃食新時代新文明的邪惡.......在今天來說很老套,在當時也挺有創意。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血腥夏令營/血腥死亡營 Sleepaway Camp 1/2/3】又是部見證時代演進的經典





以第一集來看,會以為本片只是【十三號星期五】的廉價模仿跟風作,所以攝影很拙劣,特效跟技術也很馬虎,很多演員的表演更是在水平以下,(甚至也沒什麼裸露,跟後來大露特露的第二、第三集不同。)

但整體的人物設定與台詞都相當豐富不落俗套,已經到了可以讓「十三號星期五」看不到車尾燈的程度,而且故事結局的衝擊力很大!可以說是「Cult film」起飛年代的代表佳作。

只是在很講求政治正確的今天如果寫出這樣的故事,劇情不管有多少優點、或搬出多少作為平衡性的設定,都只會讓製作公司跟演員全體被進步主義者吊起來燒掉吧!

我是說真的吊起來!因為結局的衝擊力大到可以說是種帶有惡意的冒犯和攻擊!後來的續集根本不敢再沿用同樣的觀點與手法,(但續集的人設又明目張膽的保留著那帶有冒犯性的結局。)




除此之外,這系列(接下來的二三集)作為砍殺電影,它渾然天成的幽默感啟發了後來的【驚聲尖叫】系列和一卡車類似的電影,(像這幾年很出名的【生日劊樂】。)

砍殺電影的受害者名單都具有某種道德性意義,像過度保守(迎合掌權者)的人?殺!像有性行為(行為不檢點)的人?殺!——只要把它們的邏輯與思維拆解開來陳述,幾乎所有的砍殺電影都會變成一種滑稽諷刺。

就像本系列,殺人魔並不是只會帶著面具不吭聲到處殺人的機器,它有血有肉、甚至有感情有慾望,即使不會明確批判那些被殺死的人,但我們反而能從殺人的方式中更明確的感受到殺人魔對死者的不屑與不耐,就當作這是種批判吧!(雖然還是有些只是為了殺戮而殺戮。)

但電影氣氛驚悚駭人才是事實,而且這道德性意義向來很模糊曖昧、充滿讓觀眾自由詮釋的空間,這當然不會有什麼滑稽諷刺的空間,只是本片殺人魔挑選受害者的理由與批評卻是赤裸裸的攤開在觀眾眼前,像「善意跟符合禮儀的歧視很常見」,像「身為弱勢不該是對他人抱有攻擊惡意的藉口」,像「不能以身作則、不懂端正與充實內心、只顧著滿足膚淺慾望的虛偽長輩」,像「男性都自以為可以無視女性的意願、把女性當成物品一樣操弄擺佈」.......

這樣條列下來,會讓人懷疑第一集那充滿冒犯和攻擊的色彩不知道去了哪裡?怎麼殺人魔的思維邏輯比今天的進步主義者還要進步?


電影(第三集)中有一段,殺人魔隱藏了自己的殺意和幾個年輕人在湖邊釣魚,才剛表示自己很享受這樣的時光,釣竿就從湖裡撈起了一個「曲棍球面具」,這時殺人魔就問兩旁的年輕人「今天星期幾?」『今天星期六...十四號。』敢問這曲棍球面具是昨天出來殺人的傑森遺忘的嗎?

像這樣的幽默(致敬)手法也是本片被視為經典的原因。 


女主角Pamela Springsteen的演技算是本系列(二三集)的亮點,雖然技術性的演出不夠到位,但她的純真特質很有說服力。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怪獸有問題/怪獸末日生存指南/愛與怪物 Love And Monsters/Monster Problem】愛情讓生命有內涵

 【Netflix的中文片名翻譯讓我覺得好挫折啊!(品味也太差了吧!)】




從2012年就開始爹不疼娘不愛的悶聲製作、最終不算完美的本片在四處都鬧原創劇本慌的今天格外顯眼。

對,本片是完全原創,在幾乎所有「美式青少年愛情電影」的題材背後都有個「暢銷小說」做原著改編的今天,故事模式(甚至可以說是種價值觀)大概都是很單純的「讓醜小鴨變天鵝」「讓灰姑娘成為各路白馬王子爭寵的對象」。

(因為市場會預設愛看小說的都是女孩子,而大家也都預設「女孩子愛看這種故事」。很遺憾的,我也愛看,因為這種模式並不是失敗的模式,很多時候有它獨特的娛樂效果。)

「暮光之城」當然不用說,票房口碑都失敗、或沒那麼失敗的「第五毀滅」「吃・腦・愛」「骸骨之城」...其實最終賣的都是這套邏輯。

當然也是有例外,「哈利波特」就完全不吃這套,「殭屍哪有那麼帥」更是黑馬中的大黑馬。

另外就是本片......至少前半部是。

這片雖然結局忽然殺回老路,但主角冒險的途中,幾乎所有的信號都在告訴他:你的戀情不會如你期望的發展,但不用擔心,你為了戀情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會用別種方式回報在自己身上。

像這種設定向來都是男主角專屬,好像很少有人敢讓女主角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失落而返,(至少也要有個默默守護他的長腿帥哥在暗處等著過去安慰她,)但男主角過去最終得到的大概就是「一場年少輕狂的回憶」「了解自己有多不成熟」「未來也許會更努力讓自己變成讓下一個女人心動的男人」...這些都是比較女性本位的觀點跟安排,但本片的選擇就比較陽剛,甚至更豐富也更合理。

「沒辦法獲得妳的心,但至少我獲得了改變這個世界、拯救更多人的機會。」

(男人的浪漫,女人不懂請見諒。)


思考何謂陽剛是本片的另一個核心。

肌肉猛男不見得是好人,這不用說。

但文青不見得只有在和平時期才有價值,他們做的事情(例如畫畫寫書)很多時候看起來對延續人類物種看起來沒有幫助,但卻是從根本上斬斷野性對人性持續不斷威脅的根本。

這種「想要用人類能力極限去對抗原始野性」的渴望是不是也能視為一種陽剛?(而且不是雄性專屬。)

當然,文青也要能夠學會如何生存、如何戰鬥,不要只會像娘兒們一樣尖叫才行,否則講講誰都會啦~


另外,女人也會像男人一樣不專一、在愛情上搖擺不定、因為寂寞或饑渴而偽裝自己好方便利用男人。完畢。

2020年11月8日 星期日

【我的A級秘密Can You Keep A Secret?】Z世代的寂寞與悲哀



在不討論「片中女主角是否有辦法代表現實中的女性」下,本片乍看之下是浪漫愛情電影加上講述女性在現代職場的掙扎努力,但其實這部電影想講的是所謂Z世代的苦悶與矛盾。

Z世代是活在一個一切都大崩壞、但沒有大建設隨之而來的世界。

反恐戰爭支配了他們的青春期,平權解放思潮淹蓋了他們形塑專業能力或社會化能力的階段,到了職場,X世代因為剛好遇到泡沫經濟與市場資金潮流的攀升段而取得的成功太過耀眼、但內容往往都太過空洞,所以Z世代只好活在一個空洞缺乏目的(好像就是為了崇拜成功人士的儀式)、制度文化都不成熟的市場與職涯中。

女孩子因此活得格外有壓力,因為她們失去了真正的獨立自主自信,也失去了感受幸福快樂和真誠做自己的勇氣。

工作時,女主角對自己獨特的意見和生活經驗沒有信心,就緊跟著職場制式的步調與策略做事(自然也做不好);生活上情感上,她執迷於「理想、風險低的男性」,例如文青、生活品味好、個性溫和、性愛時願意把女性的需要擺在滿足男性自己的雄性陽剛征服慾之前,所以戀愛談的索然無味、甚至變成一種痛苦,要到最後、在意識自己正在面對死亡的時刻,她才崩潰地承認自己根本沒有認真的投入「愛人」這件事。

女性主義並沒有讓女性獲得喘息的空間,反而在她們肩膀上加了很多名為解放的莫名其妙負擔,像女人的生活質感要有、情感的積極性要有、享受性生活的認知要有、工作表現要有.......不但要有,連該擁有什麼也在無形之間被灌輸了標準。(連該享受什麼性技巧、或選擇什麼樣的男友,幾乎都不是自己真正的意見,而是外面世界標榜的一種認知。相較之下,男人需要學習面對的只有女人的浮躁善變就好。)


但回來說說「女主角是否有辦法代表現實中的女性」吧!

女性真的這麼獨立自主了嗎?她們真的在情感上這麼積極大膽、或是在工作上這麼有具體目標和抱負了嗎?

還是說比起用女主角來代表女性,那些滿嘴如何玩弄男人跟虛偽做人的室友,其實更能代表今天的女性?

女主角的沒自信終究來自於「認為根本不值得被愛的自己拼命追求被愛被重視是很虛偽不真誠的行為(跟室友一樣)」,差別在於手段規模和實際做起來後自己的胃口差異。女主角很倒胃,而那個室友可是非常享受,雖然室友的誇張言行還是來自於戲劇性手法,但現實中會為自己的虛偽而倒胃口的人少,拼命把自己的虛偽合理化的人才是絕對主流。


雖然所謂的X、Y、Z世代只是研究戰後嬰兒潮的人將當時出生的人標示為「M」而開始的一種區別法,拿來推算後會發現80年代後分別為X、Y、Z...

這種區別法毫無道理與代表性,創造不了任何正面積極的效果,只有創造新的偏見刻板印象,除了拿來討論其實是任何世代都有的人性局限性、但卻讓人以為這可以作為某些世代的特徵以外,一點用也沒有。

到底誰活在一個「一切都大崩壞、但沒有大建設隨之而來」的世界?(引號內的東西其實是我自己的偏見與認知,你可以自由地換上自己的版本。)應該是所有人吧!但為什麼會有人認為只有90年代出生的Y、Z世代會被這樣的世界形塑性格與價值觀?

這部電影訂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題目,也有很好的演員和製作(攝影和美術),可惜根本上沒有辦法解決這個矛盾,(例如讓女主角跟各種年齡世代的女性討論愛情與生活困境並讓大家有機會展現自己的價值觀,)最後只能留下無法被說服而錯愕(甚至憤怒)的觀眾與後繼無力的票房評價。




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曼達羅人 第二季】真的是鋼鐵人

第二季第一集真是充滿驚奇。

假曼達羅人是我很久不見的提摩西奧利芬,鬥技場的情報販子則是我一直很欣賞的約翰·李古查摩!(這聲音質感也差太多了!)


這選角的驚奇度直接比過第一季的脫口秀名人比爾博客串。


但可以看得出來強法夫洛決心在第二季中加入更多的個人印記。

警長(Cobb Veth)的經歷幾乎就是半個鋼鐵人的誕生,戰鬥的方式與武器設計更是滿滿的鋼鐵人視角!


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樣的決定,畢竟曼達羅人本來就不是絕地武士,老是用天行者家族的視角去填滿星戰歷史也太過老套。

但,這真的完全應驗了所有對電影後三部曲不滿的人所提出的各種主張,最主要的就是:根本上後三部曲就不是個良好的、有靈魂的故事,幾乎從頭到尾都太過保守、不停沿用盧卡斯的戲劇手法(不管是敘事節奏、畫面結構、甚至故事爆點)而少有創見。

另一方面來說,第一集的大框架明顯是想要聚焦在如何把科幻片當西部片拍,而這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是復仇者聯盟一二集導演喬許威登的看家本事。強法夫洛似乎也是在替喬許威登出口怨氣(?),而西部片是在他個人的印記之前,這都只會讓我更佩服強法夫洛的眼光、創意、跟品味。


第二集就比較中規中矩,甚至帶有滿滿的惡趣味。期待第三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