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為愛,贖命/關鍵救援七十二小時】黛安克魯格和伊麗莎白斑克斯

【不要去區分哪個版本比較好看,......真的沒有意義!各有各的風格和節奏,演員詮釋方法也不同。基本上都是相當不錯的電影,剩下的就是每個人的口味問題。】

黛安克魯格的演技充滿了.....爆炸性!

相較之下,伊麗莎白斑克斯的演技就很平實......甚至可以說沒有特色,但同時又完美的表現出了居家女人和重頭腦的上班族氣質......

因為前者是靠的身為演員的天份,後者則是以先天特質加上後天的「磨練」來詮釋角色。(其實如果真要比對兩者的演技資歷,黛安克魯格未必不適合「磨練」兩字。)



這兩個演員在國內、在華人界的人氣,或許不是很高,但在這部電影女演員的氣質、或詮釋方式卻是關鍵。

不管是哪個版本,從客觀角度(觀眾/我的角度)來看,人妻會入獄的理由實在很牽強。找不到的包包!......找不到!......怎麼想都讓人啟疑!還有那背部的血跡!......在背部!......怎麼辦到的!尤其是那毫無說服力的動機!......毫無說服力!......是怎樣?每個法官或陪審團天天看到有人為了這種小事殺人、所以覺得人妻也不例外嗎!

.........
.........
.........

所以一開始要談到兩位飾演人妻的女演員,因為他們詮釋的方式和天生的氣質是關鍵。

黛安克魯格飾演一個天生個性就相當凶悍、容易令人有犯罪聯想的女人,──牢房裡摔蛋糕那一幕算是最典型的。(仔細想想,黛安克魯格演過的幾部片中,【Troy】他飾演誘使王子犯罪的公主,在【惡棍特攻】中,他則飾演賣國演員,──都是犯罪動作/犯罪者。能夠自由詮釋這些腳色,......即使有些根本不需要啥演技.......多少還是需要點天生的氣質。)

伊麗莎白斑克斯則是有種小心眼、會記仇、發起狠來不輸人氣質的女性。(【撕裂人】中,有句形容他的台詞:「這女人真猛!(That bitch is a hard-core.)」能夠讓這種落差成立,多少還是需要點演技。)

這兩人如果站到法庭上,我想不會有法官、陪審團懷疑「這女人能殺人嗎」。

在這點上頭如果缺乏說服力,整部片的可看性其實會瞬間減少許多,──楚楚可憐的女人被無情無能無腦的司法系統丟進監獄中?太狗血了!



看完這兩片,讓我最有感觸的,不是「你能信任你愛的人到何種程度」,也不是「司法系統有多混蛋」,而是它很有趣的選角邏輯。

【戲份最多的人,未必是整部戲的關鍵。】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台灣的悲哀: Sonic ViewPad 7e

別搞錯!我對這款商品給予四點九顆星的評價!

問題是.......

各位知道這款商品不支援Google官方的Android Market嗎?

這算是很重要的消息吧!因為......(用推測的)以中文軟體數目來說,不管是亞馬遜Amzon,還是任何其他線上Market來說,數目應該都不如Android Market。

但........線上新聞就算了,各家專業IT3C商品情報網站......有誰認真的指出這點嗎?......

不但沒有!大家全部都是使用標準的新聞稿!

反觀對岸簡體字的網站......九月的報導文章就有清楚指出這點......

幹!

最好不要讓我聽到有人跟我說台灣的媒體會顧及、考慮消費者的權益,或從消費者的角度看事情。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2011女性影展:女生玩動畫-玩偶的毛毛旅程 Bildo】玩與被玩

這部動畫和【女生玩動畫】的其他幾部作品最大的差異在於:

1.劇情和主題相較之下更為模糊。和「中國城踹共」、「美國我愛你」相比,這部短片完全沒有政治意含,甚至也不像「行星發霉記」一樣明顯的帶有警世諷刺的意味。就是單純的展現一種玩弄的「逗趣」。

2.缺乏強烈、優秀的美術技巧。和「阿莫的異想畫冊」、「波麗士狂想曲」、「單人旅程遇上愛」(幾乎每部都有大師級的美術技巧、造型風格、或獨特的視覺觀點)相比,這不過就是使用單格攝影連續合成的動態影像。

【女生玩動畫】中國城踹共! 5 Lessons and 9 Questions about Chinatown (234)(0)
2011-08-26【女生玩動畫】美國,我愛你? America mon Amour


但我卻忍不住要給予這部動畫最高的評價。

不是因為裡面有女性陰部的特寫畫面,而且還把預告中的小人偶給塞進陰部中跳舞轉圈......(越描越黑......)



首先,想要聲明的,是我覺得這種近乎低俗的大膽,反而其他幾部在創作技巧上挑戰登峰造極的作品,更成功、也更直接的展現了創作者在思維上的狂野。

中文有個形容詞就叫做「裹小腳」,是指那些想要尋求突破、驚世駭俗、前衛......但又明顯受到傳統、習慣、甚至舊觀念限制的人、事、物、行為。

動畫最大的魅力,創作對創作者最大的魅力,不就是在於「不受限制」與「自我表達」嗎?(頗自以為是的推論。)要能同時滿足這兩個要素,有什麼比用這種毫無美感與遮掩的方式來展露自己的身體,來的更為直接與徹底呢?

但這與狂野的關聯為何?

即使知道以上的組合可能可以達到的效果,但又有多少人可以毫無顧忌的直接採上這條路?稱這種精神為狂野,我想並不為過吧!



動畫中,小玩偶一開始是以被女演員把玩以從中獲取快感的方式登場,但是......玩著玩著玩著,小玩偶忽然搖身一變,成為那個操縱著快感來源開關的掌控者!(這是個可以極盡可能政治化、或物化討論的部分,但我選擇跳過。)

這其中的樂趣已經遠遠大於觀看女體了!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可愛地基主】啥都有,就是沒娛樂效果

這片,有創意,而且是那種iPhone等級的創意。傳統手工動畫要如何在新鮮感、質感....或各方面上「勝」過3D電腦動畫?這片肯定是解答,完成度之高,除了明顯的預算不足、所以沒辦法直接作成立體版以外......

有了這樣的創意之後,不刻意挑選、營造具有票房效益的題材,反而回歸主流電影的根本──對社會的側寫──這樣的行為我並不想肯定,因為「想要澆灌池塘週邊的盆栽」,方法不該是「拿起石頭往池塘裡丟,期望濺起的水花能起的了作用,」想要關懷社會,方法可以更直接才對,所以儘管野心值得掌聲,但結果有點慘不忍睹。

加上畫技刻意「模仿」宮崎駿,充斥著圓滾滾的異型生物,角色總是在進行著帶有強烈「唏哩呼嚕嗯哼齁」等不雅壯聲詞的動作......(明明出現在真實中,會是很粗俗的表情或動作,但是總被宮崎駿用瞬間誇張扭曲的人物輪廓所營造出來的「違合可愛感」給壓抑下來。這種宮崎駿式的另類招牌,在這部卡通中也處處可見。)

但這並不是部失敗的作品,因為它的定位就好像處在迪士尼、皮克斯、宮崎駿...(還有過去十年間,許許多多在網路上竄起的一堆空有形式創新、但卻無能創造內涵的獨立動畫創作者)...等名家都管不到的「N」不管地帶:展現創作者對現代社會的觀感,並同時進行一種近似關懷的動作,看來才是拍攝本片的目的。

(個人經驗是:即便是主流/非主流的電影,也鮮少用這種方式來關心社會議題。劇情片和喜劇片總愛用狗血或皆大歡喜的結局來扭曲焦點,紀錄片不是避開這種格局過大、容易引 的議題,不然就是愛增加過多不真實的戲劇效果。)

本片光是這種極為獨特的觀點內容,就有值得讓人走進戲院一看的價值。


不過....前頭就說了,事實上創作者可以有更直接的選擇,而不是花費一堆心思去創作一部技術性構思超前衛的動畫片。

不過一值爭論這點沒有太多意義,還是看看它的內容吧!



雖然主題明確的說了是「家」、是人們在現代化過程中被扭曲的「住宅價值觀」,但能夠被擺進「女性影展」中,顯然的其內容呼應了某種當代女性需要的議題。

因為另一方面從更根本上的,這部片其實是在暴露女性主義的另類本質,──女性主義的根本並不是女性自覺,而是另一種現代化的扭曲,就好像癌細胞(女性主義)和不健康的身體(現代化的扭曲)一樣。

實際上,女性主義的很多訴求,時間拉長後來看,都是很矛盾、很短視、甚至本身更違反人性的。

要女性獨立自主,說白了只是想要刺激女性多多進行消費,多投入可能帶有投機性、或不具實質生產貢獻的工作,最後不是產生一堆高不成、低不就,人生明明就處在不上不下狀態的敗犬、剩女,或是變成一個虛偽空洞、濃妝豔抹的老太婆......



故事最後的結局,以電影來說會讓觀眾很錯愕,但以目標或功能性來說反而很完美,──事實就是不管都市長啥樣,現代高樓也好,屋頂違建也罷,總會有一代又一代、因為被現代化扭曲了價值觀的男男女女走進來,填充那些沒有人要的角落,然後等到發現自己陷入死角後、無奈的被迫撤退。

事實就是如此......我悲觀的這樣相信。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隔離島】以人道、文明、法制、理性為基礎的瘋狂無能社會

本片最後,主角隱瞞了自己其實已經恢復正常,選擇讓正常人的自己死去、以一個沒有腦額葉的怪物度過下半生......



好玩的問題一:切除腦額葉怎麼會成為治療精神病患的選擇之一?

這不是人道與否的問題?......我不是要問「這樣做人道嗎」,而是這樣做有道理嗎?

畢竟,一旦切除,等於否定了這個人未來復原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說是直接促成了「這個人永遠不會復原」的結果,也必須要接受精神病患照顧機構的管護一輩子,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到政治層面,這樣的選擇肯定會讓議會和輿論吵翻。



好玩的問題二:切除腦額葉怎麼會成為治療精神病患的選擇之一?

這不是人道與否的問題?......我不是要問「這樣做人道嗎」,而是好奇這樣做會有什麼好結果嗎?

這片,主角最後選擇了迎向一個「軟性」的死亡,──人因為怕死,所以沒辦法自殺,但也沒有決心抱著悔恨和罪惡感活下去,所以既沒辦法接受事實,又只能不斷的在幻想、自我催眠中循環,這個過程幾乎沒有可以解套的出口,既然沒辦法砍斷對幻覺的依賴、也沒有勇氣活下去,不如選擇一個可以不再怕死亡、也不用依賴幻覺的方法活下去......

但這有比較好嗎?眼前顯然有三個選項,一是變成怪物,二是沉溺在幻覺中,三是一輩子生不如死.........

先不提哪個比較好,這部片中,醫生們都希望主角可以選擇三,而且他們只專注在「如何讓人選擇三」,但其實選擇三的內容為何,他們根本不關心。

根本上,這套精神醫療標準,是「我們」這些從沒碰到老婆發神經殺死自己兒女、本身也沒有酗酒問題的人所想出來的。「我們」的人生就是體面的衣著/制服和豪華舒適的住家,然後學歷稱投、交際顯貴......把這些「精神病患」的遭遇視為一種疾病、忽視疾病的根本,最後就是這部片的基礎。



(說到底,主角的妄想成真了。因為這種處置手段完全是種醫學界經常採用的另類實驗:大量推行一個「即使錯了也無所謂」的治療,然後等著看著「一堆因為這個治療而病疾交迫、必須不斷到醫療機構報到」發生,並同時收集大量的醫療數據.......納粹用猶太人,蘇聯共產黨用勞改集中營的犯人,妄想病患以為使用精神病患,但現實中的西方醫療體制直接使用全民.......)



更好玩的一個終極問題:到底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面對這樣的狀況?

強迫一個人從幻覺中清醒過來、服完刑期後強迫他繼續過著正常人的生活?

或是第一時間就槍斃這個人、強迫他拿把槍轟調自己的腦袋............?

多說多錯,我們根本不該假裝這裡頭存在著理想的方案,我們根本不該假裝自己活在一個理性、可靠的社會裡,那都是一種體制包裝好、強迫販售給我們、要我們接受的一種概念。

負責維持、推銷這些概念的是哪些人?醫生......是壞人,公權力的代表(穿著制服的典獄長)......更是壞人中的壞人,(到了媒體和網路發達的今天,共犯結構更是發達,扯下去扯不完,)賦予這些人當壞人權力的「我們」.......到底算什麼?壞人中的壞人中的壞人?


這個社會制度標榜的、追求的,不管是什麼,最後都是無止境的謊言、惡夢(幻覺?)和痛苦(藥物戒斷後遺症?),沒碰到、沒體驗到,只是因為你還沒走到那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