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消失的兇手】火車的難題,不存在的公義



這系列大概已經確定會變成用推理和兇殺來包裝「哲學議題」。

上一集,討論的是「如果動機純良,也有之後不會墮落的覺悟,那好人是否可以有行事不擇手段的許可?」

但就好像松東路,他這集無視工人的抗爭,也不理會大財閥的請求,只專注在「有人用無量的手段犧牲其他人以成全自己的目標」。

總要有人為被犧牲、權益被剝奪後不能為自己發聲(因為死了)的人講話!



至於這集,討論的是「火車難題」。

不單單是用劇情介紹這個難題,這部電影更棒的是...它進一步的拆穿了提問者和大多數答題者虛偽的假面具。

人都沒有犧牲自己的覺悟,所以才敢討論該犧牲誰,才敢用「討論何謂公義」來作為自己自私濫權的假面。

沒錯!公義的標準固然很難,也確實跟這個難題所揭示的一樣,「我們能否和平理性的討論這個問題、並理解和尊重跟自己做出不同選擇的人,就是公義的基礎。」但「思考火車難題」這行為越興盛,恐怕只顯得我們這個社會越虛偽。

大家都愛討論公義,但鮮少人真的為執行或創造公義而行動與負責,「思考火車難題」反而成了大家對「追求公義」交差了事的一種儀式。

犧牲誰?有沒有權利犧牲?...其實不太重要。



電影的整體質感又比上一集好了至少一個檔次!

謝霆鋒的演技和那張缺乏撼動人心能力的小白臉被換掉後找來了鳳小岳,──演得很不賴!(可憐的謝霆鋒,應該考慮專注轉往製片,演戲能力真的有差。)



電影中明顯插入了香港佔中的事件。

雖然我個人始終不太欣賞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但這部電影把佔中行動的精隨表達了出來。

如果雙方都不能拿出自己的人性和理性,即便有力量或強權做後盾,事情又能往什麼方向發展?

總有另一個無良大財閥會出來,他會吸收上一個無良大財閥留下來的政商生態,甚至會接管這些保安隊繼續當自己為所欲為的工具。

就好像總有靠著勾結當權者混飯吃的企業和媒體會出來幫忙講話,就好像鎮暴警察會樂於執行上面交代的命令,因為打人很爽、自己愛打人?因為能打人又顧到自己的飯碗何樂而不為?

趕跑一個無良商人/暴政/惡質政權......那又如何?

如果最後人性跟理性不能獲勝?

堅持在人性跟理性不能獲勝下讓看似「站在公義的一方」獲勝?...那不過是另一個虛偽的哲學議題罷了!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007:惡魔四伏】邪惡!

其實這是恐怖片。

它不用貪婪、奸詐、兇惡、瘋狂、或「心中滿懷仇恨、報復手段沒有節制」之類過往的方法來鋪陳營造大反派,而是用一種近乎超越人類常理、會令人引發情緒上不快(噁心)的邪惡。

這種邪惡並非不存在,只是除了視為「心理變態」以外,近幾年,影視圈似乎都會習慣性的把這些反派給區隔開。

出乎意料的直接、單純、又老派。(比007系列更老的老派!那已經超越007了!)

以常見的貪婪、奸詐、兇惡、瘋狂、或「心中滿懷仇恨、報復手段沒有節制」之類的手法來營造反派,其實是社會意義大於戲劇效果(甚至文學性)。因為這些反派其實都或多或少被拿來影射現實中令人不滿的某些公眾人物、或人物類型。

為富不仁的奸商,求財不擇手段的惡棍,為文官不講清廉正直公平、為武官不講勇敢勤儉躬讓......。



與其說這是社會意義,不如說這是要貼近觀看電影的普羅大眾,讓他們可以從電影中反派的下場獲得情緒的抒發。

可看了這麼久的電影和社會,這種手法在我來看已經引起社會的反面效應,就是人們開始直覺認為:賺大錢都要不擇手段。

但事實是真正賺到巨富且長長久久的人,都是走公平合理且正當的管道。反而是看電影的小老百姓往往才是那些真正為了自己的營生而把自己應該善後的東西丟給別人承擔。社會的亂象或破敗其實有一半都是來自這些小老百姓集體製造的「爛攤子」!

告訴大家「就專注在那些賺到最多錢的人身上」...是否已經開始讓這個社會失去集體成長進步向上的機會?........我想看個007應該不會有人思考這麼多。

但看到這集007從意識形態上企圖超越過往的水準,我想這是個好的開始。



回題。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邪惡?

惡魔黨的徽章,看似單純的章魚,片頭曲中也直接使用了章魚,但(在我來看)那其實是(模仿)克蘇魯神話的邪神克蘇魯的印記。

而且這印記不是本片中唯一出現的克蘇魯神話元素。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而(在預告中有出現)雪地荒野中看似廢棄的舊房子,裡面的密室藏有惡魔的秘密,這也是克蘇魯神話中常見的元素,──龐德走進那棟房子,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那是七分恐怖配上三分緊張。

就連故事的背景大架構也在呼應克蘇魯神話的公式──惡魔就潛伏在主角深埋的記憶中!主角就算知道了惡魔的真面目,若是不喚起深處的記憶,也無法想像自己跟惡魔之間竟然有如此深的糾葛!那絕對超越了偶然所能引發的善惡衝突!



有這麼多的克蘇魯神話,所以這片絕對是恐怖片無誤!

這樣的格局要論創新,恐怕打破了所有間諜電影的記錄!



但,這樣好嗎?

看到龐德從【皇家夜總會】中那隻善良的野獸變成一個善良的人,不再把女人單純的當成獲取情報的管道,總要顧及對方的感受、溫柔的卸下對方的心防(甚至拿自己的心防去交換),...雖然對付這麼老派的邪惡,新世代的鐵血情報菁英是絕對沒有能力打敗他的,必須要仰賴縱橫舊時代的浪漫騎士英雄,所以龐德變得這麼有騎士情懷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心中的失落怎樣就是壓倒了在電影中看到克蘇魯神話元素或格局的驚喜。

(不過,我本來就不是龐德迷,對於他越活越像人這件事,本來就沒啥感動。)



整體來說,電影缺乏亮麗的「賣點」。這是很奇特的地方。

因為動作場面不管是刺激或創意,都不輸給前作,但視覺設計上很樸實,(有些段落的色彩甚至帶有壓抑性,)反而造成它沒有任何一段很突出!(畢竟【空降危機】中連「火車整串掉下來」這樣的戲碼都有了!倒個大樓、或炸掉敵人的一座基地.......實在不算什麼!)

不過......創新總是有風險的。考量到這點後,我認為這部電影實在沒有什麼要「抱怨」的地方。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殭屍教戰守則】莫名其妙的定位



這幾年看的殭屍作品中,這部並不差,甚至可以說很優秀,可能還在【屍樂園】之上。

但剪接剪得並不好,而且內容有點散亂(至少時間線安排得很隨便,一個晚上能發生的事情毫無戲劇合理性或規劃可言)。

尤其是它的主力賣點──搞笑──擺在【殭屍國度】前還是顯得有點單薄。

除了少數幾個真正有創意的點子以外...例如「殭屍酒瓶」或「殭屍彈簧床」,剩下...老人殭屍,鹿殭屍,脫衣舞孃殭屍....把自己鎖在籠子中求生,用少女歌手的經典吸引殭屍注意(像小甜甜布蘭妮的經典「Baby X me one more time.」),猥褻女殭屍,用商店商品組合殺殭屍武器........這根本只是把過去十年的殭屍片(或殭屍娛樂)精華(砸錢)合集後改造成無厘頭式搞笑而已。




假設電影是有寓教於樂功能的目的、或是作為創作者傳達意見的工具。

那這部電影想要傳達什麼呢?

年輕不該是拿來享樂、而是拿來建立某些永生受用的友誼/技能/經驗。」...?(最近好多電影都用這個當主題。)

想想看如果開頭的清潔工看得懂「D.O.D」的意思、知道出了問題趕快找人幫忙(要死的人打耳光是救不活的)...可能整部電影都不會存在...可能童子軍主角們註定要繼續過著慘澹的高中生活。

(所以「平凡人」的存在不過是「主角們」在探詢自我價值之路上的免洗工具而已......這真是自我中心到了集點的觀點.......我是說「我」,不是說這部電影。)

(所以...這只是單純的幾個宅男想要轉大人?...聽起來好多了。)



但...是要講給誰聽?



畢竟這是限制級電影。

講給已經半大不小的成年人,告訴他們「高中時過得很鳥不要緊,至少好過把時間花在無聊的狂歡派對,和追著公車妹或渣男的屁股」?

W.T.F!

告訴十四歲的年輕人這些,那叫箴言。

但告訴二十一歲以上的人這些,那叫安慰。



可是小甜甜布蘭妮的歌又有多適合青少年呢?看似講「女孩有顆渴望愛的狂野之心」,但其實就是在主張、鼓勵女孩子用放縱來追求愛......

也許這樣的電影也只是在揭穿電影分級制度有多可笑多不合宜的事實吧!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寄生獸1&2】少了青春的苦澀

衝動究竟來自哪裡呢?(是腦?還是手?)

為什麼外型都是人,卻有人可以從自己的腦袋裡擠出那麼多的邪惡暴力和貪欲?




這部【撕裂人】的東方原型漫畫電影版質量當然比較厚實,先是用寄生獸的入侵與(主角)被附身,發洩了年輕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具有的潛能感到疑惑」和「天性單純的人忽然要面對複雜的人時產生的恐懼」.......

但是好萊塢沒那麼複雜,那種東西有別的電影來抒發。田宮良子學會了當母親的喜悅,(與懂得實踐「為愛犧牲」,)這或許才是電影【撕裂人】真正借鏡這片的地方,「來自外星的征服者一方面無法改變自己的天性,但又被人性給反滲透,最終只好迎向自己的毀滅。」




說到恐懼,因為「自己」其實是個很單純的人,從沒有過什麼狂野的行為與叛逆的想法,年幼時即使碰到其它帶有這種特質的人,因為體能、體格、和經濟力與行為力的限制,所以有這種特質的人都會被一概標上活潑好動;但等到年長幾歲後,至少體格體能和智力都大幅成長後,那些人能夠展現的狂野與叛逆自然爬了好幾級,──那些人就好像是腦袋被寄生了的怪獸一樣!「為什麼可以有這些想法?為什麼能夠實踐那樣的行動?為什麼?好可怕啊!」

(說白了,在林真心眼中的徐太宇就跟怪獸一樣,而理由又是這麼的幼稚簡單。從純女性觀點出發的愛情喜劇大多把這種勇敢追愛的男性描繪成怪獸而不自知,總要女主角的愛和認同來予以淨化........所以基本上我不看那種電影。「女人到底是有多自我中心才能以為自己的愛有那麼偉大?」)



可是電影的時間距被嚴重壓縮,導致原著改編電影既沒有好萊塢用B級精神拍出的作品來的清爽,(很多橋段要用「喔!就是這樣!」來交代,甚至乾脆就「略過不談」,)而且主角的形象、個性、或行為也被戲劇性的英雄手法給嚴重扭曲。雖然不太想要一味的追求「忠於原著」,但這樣的改編不能說「不會讓人遺憾」。



順便一提...(這是一定要的。)

為什麼人類始終無法落實環保?

這部漫畫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就有了深刻的概念和解答。

因為人類普遍用單純的善惡或教條來定義環保這件事。

「懂環保」的人是善良的、是有崇高道德的,「不懂環保」的人是邪惡的、是道德低落的。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環保的具體實踐就不再是對話、溝通、和互相尊重,而是單純的權力鬥爭或社群鬥爭而已。

開著燒石油的船到海上鑽油台抗議?穿著廉價勞工製作的衣服、拿著廉價勞工生產的手機,在G8/G20會場外抗議?

失敗是必然的,因為抗爭者從沒想過自己可以獲勝,也從沒想過自己獲勝後要幹嘛........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協議不是「聲明」

2011年11月,某教授投書的言論最近發酵發很大...

規劃和平條約 而非和平協議(姜皇池)

以下是內容節錄:

就個人專業所知,國際實踐中,用以處理和平問題的法律文件,至少包括:「和平條約」(peace treaty)、「停戰協定」(armistice)、「停火協定」(ceasefire agreement or truce)與「和平協議」(peace accords)等等。 
前三者是具國際法拘束力條約,且是屬於國家與國家間所簽署的國際文件;而後者(「和平協議」)則是旨在中止「一國」合法政府與叛亂團體、或是一國之內數個政治實體間的武裝衝突,簽署以避免生靈塗炭;換言之,「和平協議」屬於政府與叛亂團體締結之「聲明」(statements),不僅不屬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所規範,且用以確認系爭衝突為一國國內紛爭,交戰各方之領土同屬單一國家。 

問題是我實際去翻了翻「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英文)(簡體中文),根本沒有規定或解釋這幾者的差異,不但沒有,實際上原文內容有提到...

「稱條約者,謂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爲准之國際書面協定,不論其載于一項單獨文書或兩項以上相互有關之文書,亦不論其特定名稱如何;」

以上節錄可以在簡體中文版的內容看到。


也就是說......

姜皇池在說謊!



甚至...

為什麼要發表「92共識」?

因為一旦跟台灣簽屬了任何實體層級的約、文...只要有雙方指派代表人並最後有明文簽訂形式,在國際上等於中共承認台灣是個在國際外交間存在的實體!

對於習慣台灣義務教育公民版本的人來說,這話可能不好懂....

意思是說:簽了,等於承認台灣是個實體國家。

不然就要跟台灣簽屬商業貿易契約......但那不可能!(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