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三少爺的劍】徐克背後那個永遠在笑傲江湖的打工皇帝

在2016年金馬影展所播映的2016(2017?)爾冬陞版【三少爺的劍】的映後導演座談會上,不經意地聽到爾冬陞導演提起「金庸不再把自己的小說給徐克拍,因為都嫌他亂拍。」

我一開始是爽快地大笑兩聲...因為我很討厭金庸作品中各種形式與教條主義四處亂飛,(我個人認為金學盛行是台灣文化一直無法真正提升的原因之一,而且比重不小,)但隨著映後座談會結束,這段話也不停的加溫醞釀.......

從小,徐克就是父親非常喜歡的一位導演。但我對他並沒有太多特別的感覺。(就是小學時覺得【蝶變】故事讓我很震撼,可惜再也沒有機會看得更仔細。)

已經是十五年前,在學校的圖書室內翻開電影雜誌,介紹到「徐克」,裏頭說「在國際間,徐克以一個關懷工人議題與困境的藝術型導演而聞名,」...

我花了整整好長一段時間去理解跟尋找參考資料,就為了這段話與這段評價,但一直苦無一個具體的、能夠說服自己的答案,所以我花了更長的一段時間去忽略徐克,畢竟他去好萊塢拍了【雙重火力】以後,好長一陣子的電影都「很爛」。(我很喜歡、但卻又爛到一個莫名其妙的【蜀山】是典型代表,除此以外只有很假掰的【順流逆流】勉強可以拿出來說。)

但其實徐克一直都在關心工人困境。

就在座談會上,爾冬陞導演自己都說「這是那個年代香港人的感覺,對資本家只有憤怒,」這時忽然腦中想起了徐克的早期作品之一【打工皇帝】裡,管理者為了增大產能就隨便修改機械數據導致工人受傷,主角們馬上毫不退讓的帶人包圍辦公室...



甚至連「只是」擔任監製的【笑傲江湖】都是帶有隱喻平民企圖奪取/學習上流社會掌握權力的秘訣(葵花寶典),而那個秘訣的真相太不堪、上流社會其實也不是很在乎這件事,就派出了那個秘訣的「複製品」來把秘訣奪回去......

徐克真是太不尊重原住了!不尊重的好!不能欣賞徐克這樣的努力,只能說是金庸的遺憾。──但其實也不例外。因為金庸對於權力的嘲諷跟鄙視比較像是種「東方哲學的假掰習慣」,反而他的作品中從不真正的去接露權力的虛無空洞,總是間接的用人性的醜態來暗示觀眾「這就是醉心於權力的人」。這種思維跟手法總是被掌握權力的人用來打壓沒有權力、只是單純的不迎合自己預期的那些人。像填鴨式教育系統愛告訴大家不認真準備考試的人都是流氓混混沒出息樣,威權黨國體系愛暗示大家不愛國的人都隨時會準備出賣跟傷害周圍的人.......等等。

就連這次的電影中都可以看到:爾冬昇好好一部娛樂電影,硬被他塞入了只顧自保的下層中小企業個體戶、毫不留情壟斷市場的舊勢力(舊富豪)、為求壯大毫無分寸修養的新富階層......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遺落戰境】我們的靈魂 (虛構的歷史,虛構的記憶,虛構的情感)

【這片所要的表達、或追尋的東西,非常的細膩,跟他那宏偉、驚人、徹底顛覆我們常見事物的視覺效果非常的「不相襯」。

儘管如此,這還是部很棒的電影。】

靈魂到底是什麼?

真的有這個東西存在嗎?

人死了以後,是歸於虛無?還是意識會歸於其他的地方?

常識性的答案都被是延伸自宗教領域的「神話」或「教義」,可是延伸的方法有點千奇百怪。

因為那明顯都是把「人活著的樣子」延伸到「死後的世界」,所謂的靈魂就跟活人一樣,會哭會笑會生氣,就連神也跟我們一樣,有個類似人的形體,有著類似人的行為模式。





我們都習慣面對「這個問題不會有精確的答案」的事實,甚至已經習慣了不要去思考這個問題,人活著就是工作、賺錢、花錢、花錢享樂、花錢買心安......

【魅惑人魚姬】越墮落,越不快樂

通常我都是主張「越墮落、越快樂,」但從來就沒有一種主張或學說可以成功的解釋人類世界的萬事萬物。

有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接受「自由很重要」,但偶爾我們也要理解「自由是種假象」。我們可以從「一切都是父權」為觀點去理解社會畸形的樣貌,但有時候接受「父權是堆比男人還要暴力的女魯蛇發明的謊言」反而可以有種「撥開雲霧、重見天日」的醒悟。

這部片竟然是歌舞片!

這部片是歌舞片......真的是歌舞片!

迥異於我看過的歌舞片。

音樂的節奏旋律有著自己獨特的美感風格。

歌詞內容遊走在這些五光十色的畸形、失落、哀傷情緒之中。

畫面上的情境更是「豪放」,某種程度上來說,倒不如稱它為「載歌載舞的色情片」。

電影中,人類世界沒有王子,只是個脫衣舞俱樂部內的貝斯手,他生活的方式既不高貴、甚至充滿虛無的色情,人魚也不是公主,會毫無猶豫地吞吃人肉,(只是人肉根本不好吃!)最後交換雙腳的方式更是殘忍、畸形、又噁心.....

這是在顛覆童話嗎?未必!...也許童話「美人魚」要選擇悲劇收場的原因在於它的本意就是要取笑愛情的膚淺,(完全不去解釋、更不去鋪陳為何SREBRNA會愛上貝斯手,)只留下肉慾。而兩姊妹靠著歌藝和人魚的身分在人類世界(的底層)暢行無阻...可是人類世界能提供給他們的,很快只剩下倦怠和抗拒「回到那空無一物的水底世界」。(迪士尼真是罪惡啊!)



這樣的安排讓我感受到「空有皮肉相」的悲哀。(歌聲其實也是種皮肉相。)

這種悲哀是...被自己的慾望吞噬?被當代文明摧毀了內心的純真?被「性放縱」鼓舞卻不知道保留?...很難解釋。

真要說個最貼切的,大概就像佛家說的「貪嗔癡」吧!──人世間,不管是友情、愛情、甚至是親情,這裡頭都沒有真正的歡樂或幸福,只有煎熬與痛苦。想要解除這種煎熬與痛苦,就要放棄想要從這上頭獲得歡樂或幸福的念頭.......真難懂它們再說什麼啊?...但又好像有點體悟。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鬼關燈】殺人的女權主義和同志解放



這大概是今年最有趣、甚至最有衝擊力的主流院線電影吧!(雖然身為恐怖片,本身就已經不太算主流了。)

它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講家庭結構的封閉。

女主角/大女兒是為了逃避接納了外人的母親?還是在逃避母親的精神病?

黛安娜排斥蘇菲(女主角的母親)的兒女(更不要提兩任丈夫),是因為她自己的現況本質?還是因為她有精神病?甚至是因為「期望這是專屬於兩人的世界」所產生的忿恨?

總之,大女兒逃離了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又拒絕跟男友發展更親密的形式,(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擔心他或自己像父親一樣最後逃離了這段關係,)其實都跟黛安娜的行為有著類似的思維...

人是自私排外的!人將自己內心那點小小的安適視為第一優先,做出很多事情去保護它、隱藏它、避免它被現實世界考驗。



如果注意到黛安娜的行為跟女兒的異同,可能也會注意到其實黛安娜想要的就是個「家庭」!

這會帶出第二個層次:一個背離了自己真正性傾向的女人在婚後所要面臨的焦慮。

(蘇菲身上經歷的可能不是什麼情緒焦慮,而是對於自己真正的性傾向產生的擔憂。)

這可能反而是電影原始短片的概念!

「妳以為妳可以好好過日子,但當妳關上了燈,妳是同性戀的事實就會從暗處跑出來,用讓妳感到恐懼的方式提醒妳!」

所以黛安娜會(在回憶片段中)先試圖跟年幼的大女兒提出「排擠父親、只有我們三個女人組成家庭就好」預告,卻直接對小兒子擺出威脅的姿態,而且在大女兒長大後顯然(黛安娜自以為)也缺乏接納這種家庭結構的意願時,也轉為威脅的姿態。(應該不會有人看不出來真正的問題吧?)



但這些焦慮(甚至是恐懼)到底從何而來?

這是第三個層次,甚至是唯一的層次:黛安娜到底是什麼?

對!黛安娜本身就是蘇菲焦慮的一部份。

對自己性傾向的焦慮早已在青春期時結束了!她可能早已經不在迷惘,甚至已經是個成熟的、理性的選擇了「要隱藏自己真正的性傾向接受傳統社會家庭模式」。(不是說這種選擇是理性的,而是說這種選擇並不是出於「被體制的壓迫」,而是種自己明確的期望。)

如此一來,蘇菲到底在焦慮什麼?

當身處在一個四處都是「妳應該跟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在一起」的資訊時,不知不覺而生的罪惡感!──她可能並不想跟黛安娜當朋友!是黛安娜將這個念頭灌輸到她腦中!

這明明是種扭曲人意願的暴力,但卻用讓被害者產生罪惡感的方式縈繞在她心頭、緊抓著受害者的心靈不放。



所以:黛安娜其實是編劇眼中對於同志平權和女權主義運動的現況的觀感。

如果用黛安娜其實是種「用激進手段去擁抱或實踐理念」的隱喻去理解黛安娜是什麼東西,那她的行為可以拆解成兩個部分:將自己封閉在小世界中怨恨外面的人,還有將所有不認同自己的人逐出自己的小世界中。

具體來說,同志平權或「接納同志」的思想會變得這麼主流,主要原因(應該)是因為「女權主義者」認為大家都是「父權體制」的受害者。但這先不談......

為什麼同性戀要爭取結婚的權利?

喔...對了!黛安娜其實是想跟蘇菲組成家庭,就實質效益上,這等於結婚。




為什麼同性戀要爭取結婚的權利?

這問題其實反映了人們對同性戀的批評:淫亂、性關係複雜...

不用去討論這種批評是真是假,更不用討論它有多少的偏見,(因為難道異性戀就不會淫亂跟性關係複雜嗎?)只需要理解這其實:這些人對於充斥於人類婚姻體制內的瑕疵跟矛盾無感,(因為一直以來都是異性戀要承受,而他們不關心異性戀死活!.......哈哈哈!)而且也和絕大多數異性戀小女生一樣都對商業體制編造的婚姻神話毫無抵抗力。

所以與其去繞遠路證實「同志不淫亂」「同志並不熱衷於濫交」(因為這會觸及到女權主義偏激的一面:女性濫交稱為性解放?)...不然乾脆表明:其實同志們也渴望穩定的家庭關係。

這樣把事情的脈絡寫出來,應該有一定比例的人可以從中讀取到「荒唐」。

但「用激進手段去擁抱或實踐理念」經常就是這麼回事!

「凡事皆可為!只要能夠幫助自己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觸及到理念。」

用毫無邏輯可言的關係來規避別人的指控?有何不可!

用仇恨的語言去抨擊不積極認同並附和自己言論的人?有何不可!...

當這事情走到這一步時,致人於死的邪惡暴力似乎是個很合理的戲劇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