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猛鬼1000/千屍屋 House of 1000 Corpses】用類型來批判類型的經典


電影中後段,副警長的副手和退休警察(被綁架的女孩的父親)打開變態殺人家族的後院屋子後被屋內的景況嚇的嘔吐崩潰,但這時響起的音樂卻令人以為這兩人是某種盛夏暑假兒童惡作劇的受害大人......

我好像在這時也聽到導演在我耳邊細語著:你真的喜歡看這種東西嗎?(當這種東西是喜劇嗎?)


恐怖片早已經是主流A級製作的常態類型之一,大概從【驚聲尖叫】開始,到後期的【萬聖節】系列,這些電影都可以被列為A級製作,即使偶有獨立製片也都是A級製片的規格。

明明就是B級片領域最愛的題材,但就跟動作片一樣,恐怖片早已經被嚴重定型、劇情模式化,【驚聲尖叫】雖說有創新之處,但故事絕大多數還是在講年輕人們怎麼揶揄嘲諷這種虐殺型電影。

可是說到嘲諷,這跟「批判」是有所不同的!輕鬆略帶詼諧的批判也可以是嘲諷,但就為了表示輕蔑與不屑而發出的意見才是所謂嘲諷的大宗。例如【驚聲尖叫】就是。


如果電影有什麼值得嘲諷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以「觀眾」為核心而展開。

因為電影會變的俗不可耐,原因大多是創作者為了娛樂觀眾、或自以為可以娛樂觀眾(然後幫片商賺到錢。)

譬如(我能回想到的)阿諾史瓦辛格的【最後魔鬼英雄 Last Action Hero】就是屬於這樣的嘲諷電影,裏頭充斥大量但被簡化過的動作鏡頭,佐以男主角的喃喃自語口白,基本上就把電影工業為了刻意娛樂觀眾而加在電影中的斧鑿給一一揭穿,然後再放上被這些設計稿的厭煩不已的片中片主角雷公,──其實這是部再告訴觀眾(男主角)們:「長大一點吧!電影再多驚奇也比不過你自己實際體驗過的每一天真實人生。」

所以「用類型批判類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向類型電影表示貶低或敵意,而是讓觀眾可以用更寬廣的心態去從電影中獲得短淺的娛樂以外的東西。

所以...「真的當這是喜劇嗎?(走進戲院看這種電影去追求歡樂?)」噴血噴得很廉價、屍塊特效很隨意,但片中的殺意惡意卻讓人不寒而慄........

(難怪導演後來會被請去執導第一次的【萬聖節】重拍,在腳色、情境、與娛樂效果三者中間製造出如此強大的落差,這不是常人的眼界與手段。──或是電影想要單純地對著觀眾比起中指:何時才有人會發自內心的同情這個思緒已經瓦解、只能沉淪於殺戮中的可憐人?)



這部片是少數真的做到幾乎從頭到尾不按牌理出牌的電影。即使是【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也只能說是突兀的帶出主題,真正的主題揭露後,電影就變成很一般的廉價暴力電影。

可是本片的轉折從未停過,因為一個又一個各種應用在電視上的影片讓觀眾猜不清導演接下來想要把觀眾帶向何方,所以它變成什麼都有,看似想要以殺人魔王主題,但殺人魔只是個鄉下老伯,年輕人好像要被帶往惡魔沉睡的禁地,但卻轉往搭便車小姐的家,以為會困在變態家族的噁心遊戲中(唯恐激怒他們),但..........接著沒展開的荒野逃亡、沒有懸念的警察緝凶、沒有惡魔可崇拜的邪教、毫無道理的撒旦醫生........

這種串接各種題材的想像力跟手法可以說是一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