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星期三

【美國動物American Animal】生命淺薄、心靈空虛的新一代

從劇本來看,本片相較於『麥田捕手』反而更接近『蘭花賊』,它講述的都是「理想的幻滅」、還有「不知道怎麼面對與承受幻滅時的失落」。乍看之下是在講述「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計畫了一場失敗的搶劫」,但其實它可能是在用這場搶劫隱喻年輕世代對於自己人生的所有期許和志氣.......最終都會像理想一樣幻滅。

這樣的故事不管是格局或帶給觀眾的衝擊與震撼,都遠不如【鬥陣俱樂部】這樣的經典,甚至很多「描繪生命虛無」的電影。

但導演藉由故意將敘事步調的連貫性打破來將實感從整片的表象上抽離,──明明是真人真事改編,甚至還有當事人現身說法。──不單單是打破了連貫,電影還進一步的故意將「真相」「假想」「錯覺」「錯謬的記憶」等各種版本的敘事影像混和,讓故事產生一種魔幻感。

記得,這電影是真人真事改編。


其實這種製造魔幻感的技巧在這些年並不稀奇,例如「快速剪接」這種技巧就是一種,──不知道什麼是「快速剪接」?難怪...因為這不是正式說法。血腥冰淇淋三部曲的導演艾德格萊特很喜歡用這種方式營造喜劇效果。

但對我來說,其實這種技巧的核心概念只是藉由破碎且快速切換的剪接,讓一個動作或事件變得不像它原本該有的樣子,(以下的Youtube影片大概從1:30開始的地方會介紹這種技巧,)像【終棘警探】中「從一個地方旅行到另一個地方」變得不像是在旅行,反而只是一個男人卡在無止盡的難堪和自我懷疑中,明明主角在不停的「移動」,但他的生命卻好像被某種不可思議的力量給凍結、凝滯在某個情緒中。





對了,所謂的魔幻並不是指「故事中發生了超越常理現實的要素影響下才會發生的事情」。(並沒有什麼超越常理的力量介入事件中,但這個事件直觀或給觀眾的感覺卻漸漸地超越了常理。)

而且本片用的並不是「快速剪接」,但它巧妙的利用敘事觀點的切換(巧妙的將腳色誇張的幻想插入)來讓觀眾不自覺自己正在看著一段極為誇張脫離現實的敘事,為的並不是營造喜劇或任何誇張的戲劇效果,只是反映「導演本人就跟觀眾一樣也正在用客觀的眼睛觀看這個故事、但卻在腦中用主觀的意識去理解並感受它」。

這可能是近幾年的電影跟上個世紀末的電影最大的差異:電影導演不再只是盡責地用客觀角度去將劇本影像化,他們也會巧妙的在電影中加入各種自己主觀的詮釋與意見。

導演用自己的觀點去詮釋劇本是常態,但劇本的本意或脈絡本來是「不可以更動的」,像原本做客觀描述的地方或賦予中性定位的腳色,現在導演可以大膽地給這些段落或這些人物加入自己的看法,就好像將劇本中的真實給隱藏了起來。

例如電影【戀夏三百日】中,不管是主角的回憶、或主角在失戀被甩後的自怨自艾中,觀眾所看到的都不是女主角真正的樣貌,而是主角的主觀描述和回憶!只是導演明確的告訴了觀眾這個事實,「不管是哪個版本都不是事實,」但卻不點明這是怎麼回事;或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般,這麼奇妙的經歷有可能是真的嗎?或主角自以為「捏造」出來給日本保險公司調查員的版本是無意間反映了他潛意識所經歷的真相?或這版本一樣也是部分真、部分假?


所以這其實是部「導演亦是觀眾」的電影。戲院內的觀眾接觸到、觀賞到的,已經是他咀嚼了這起「史上最無謀搶案」後所回饋給觀眾的個人角度。

雖然導演巴特林頓跟片中主角們在年紀與世代上有落差,(其實沒有!現實中,他們是年齡很相近的人!)但大家都是「除了不停變動以外,這世界上沒有一樣穩定的事物」的世代。

夢想與志願可以快速破碎,「追夢」也可以變成一種空洞乏味的機械化生活方式。家庭、學識、品味、友情、工作........這些都是會在瞬間瓦解的東西。

只剩下電影,或這類的媒體,是這個年輕世代用來體驗「穩定的事物」最好的管道。在電影中,答案跟邏輯通常都很清晰很穩定,企圖傳達的訊息往往也能穿透世代的隔閡並超越現實時空背景的限制。

大學內工作的「老人(中產階級中的菁英或前段班)」們感受不到,因為對他們來說生活很穩定!他們從未體驗過世界快速變動的衝擊!他們可能從未真正失業過、或在這種煎熬與徬徨的時刻看不見方向只能用自我懷疑來度過人生。片頭一開始,主角面對大學入學審核人的提問「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時的「沉默」,反映的正是這種世代之間的落差:「不知道怎麼回答」正是這個世代普遍通用的答案,因為他們人生中所有經歷過用來構築或定義自己的東西,幾乎都在走進這個房間回答這個問題前就被徹底破壞(否定)或淘汰。(注意!現實中,主角不可能一直沉默以對,他一定講出了某些讓面試者滿意的答案,但導演選擇「隱藏這個答案」,而不是「讓觀眾知道這個答案,同時也知道這個答案是違心之論,」不拍這個答案反而可以令「沉默」的力道放大很多倍。)


就電影的技巧來說,本片恐怕「就只是這樣」而已!它的先例或典範早已經四散在各個近年的經典中用來講述各種不同的故事,(雖然看起來是喜劇為主流。)

本片只是終於「用來講述(我以為)這種技巧所以誕生的世代的故事」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艾德格萊特的喜劇雖然票房很高、評價也都正面,但其實他的電影內涵在我來看很多時候都只是故作高深而已,都稱不上一流。)


不過,就好像導演只是在「將自己的個人角度回饋給觀眾」一樣,這篇文章也只是我的個人角度。看電影,為的不是去追逐短暫的潮流話題、或是填充自己對新潮的敏銳品味,去試圖從文章中判斷「這片好不好看」「這片值不值得掏錢進戲院/租DVD」......不好意思,恐怕是浪費時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