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紙迷宮 Dave Made a Maze】全新品種的後設主義


(本片在國外已經推出藍光...動作真快。)

「最偉大的創造都是為了被摧毀而存在。」所以電影的最後,Dave必須要幫自己的迷宮加上一個「毀滅的辦法」。就好像長青影集編劇必須要幫故事加上一個永恆的、能讓觀眾跟片商(還有自己)滿意的收尾,免得自己的人生就永遠卡在創作這部戲劇上頭.......

和【口白人生】類似...都是在講述創作者和自己的創作之間的關係,「創作者自以為是上帝,但其實自己創作出來的東西有自己的生命和想法,會反過來支配自己的創作者。」聽起來很科幻,凡是使用了「人類創造」題材的電影(例如【銀翼殺手】或【變人】)都有類似的意涵,只是如果從創造者的角度去講故事、而且會大量的「討論」創造時的心境與創造對自己的影響,(而不是討論所謂的道德責任,)這樣的故事幾乎無可避免的就會變成後設主義.......通常啦!

因為本片就不太有典型的後設主義色彩,但明顯的卻又在討論「創造一樣東西的心境歷程」「和自己的創造物互動的奇妙感覺」。

(其實【口白人生】是從故事腳色的角度出發,這跟我上面的定義並不太一樣。但我的目的並不是要定義何謂後設主義,只是想讓我的想法有個表達的起頭。「本片跟一般典型的後設主義電影又更不一樣了。」)


但除了後設主義常應用跟討論的戲劇故事創作以外,其實這片的是也遠遠超越了所謂的戲劇創作。

Dave是個一事無成、從未真的完成任何作品的藝術家,做著有一搭沒一搭的卑微工作餬口,住在女友的公寓中,平常沒事就負責當個家庭煮夫,生活其實還算愜意,只是滿肚子的創造慾望真的無處發洩,所以女友出差的那個周末,他就突發奇想的在客廳裡搭造了個紙迷宮.......故事到了後半段,為了讓眾人能夠安全地走出迷宮,Dave知道他必須要幫迷宮製造一個毀滅裝置,而要製造毀滅裝置,他只能求助女友的幫助,(紀錄片拍攝團隊中,攝影師根本啥都不幹,錄音師是個反應慢半拍的肥宅,導演又是個只會幫倒忙、討人厭、自我中心、愛下指導棋的女性主義者,好友Gordon必須要留在後面照顧這些人,)在這過程中,他才理解到........

不是只有他在搭建紙迷宮,所有人都卡在自己的紙迷宮中,(差別只是Dave的紙迷宮非常巨大、還有自己的生命力與意志,)人的穿著品味其實是紙做的,人花了大把心力的工作其實是紙做的,工作賺錢後換來的房子車子家具......沒有一個不是紙做的,只有這些紙上依附的人跟人的生活才是實體。

也許在今天之後、在這座紙迷宮之後,他又只能當個一事無成的創造者,但其實他已經擁有了非常實際且完整的人生。甚至,毀滅自己的創造反而會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


這觀點/解析法可能有點犬儒,也可能是種可以撫慰當代人內心深處渴望無處滿足發洩的心靈勵志,......都有可能。

電影開頭,眾人圍繞著Dave的紙迷宮時,眼中看到的都不是這個迷宮的「驚奇」或「偉大」,大家想到的大概都是「這個人在之前一事無成」「這東西除了是團異想天開堆成的廢紙之外還會是什麼?」

但其實大家都忘了「星際大戰最初的劇本也是紙糊的」、「ET也就是團紙糊的模型」、「哈利波特就是個大學畢業後就沒在創作的單親失業媽媽在咖啡廳中的胡思亂想」。非要等到真的走進迷宮後,大家才理解這東西就像那些偉大的創作一樣,有美妙、讓人心靈雀躍的創意,也有讓人迷失、甚至喪命的黑暗詭譎,將這些總合起來,即使這座迷宮是紙糊的,但它的價值或偉大可能不輸給數千萬噸鋼筋水泥石頭構築起來的建築。


評論一下電影本身........

電影有點像魏斯安德森的許多作品一樣,巧妙地融入大量傳統動畫技巧,只是視覺構圖或拍攝技巧上比較沒有那麼濃郁的個人品味與色彩。

而且導演本身也是個演員,這是它第一部長片導演作品,所以演員的表現其實比較扎實、不會太脫節、太浮誇、太讓觀眾出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