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厄夜迷踪/神出鬼沒 Exists】安分,並不能保證什麼



劇情其實是很典型的Y.A.恐怖片。

主題就是青少年的狂歡計畫因為荒唐過頭導致中途出錯、或是有不速之客插入,殺光了大部分的人。

只是這次的不速之客是大腳獸。

被大腳獸破壞的車子


就好像【食人魚3D】,年輕人只關心怎麼狂歡、怎麼替打炮這檔事增添不一樣的氣氛.......去叢林裡打炮...秀斗了!

但電影天下一大抄,本來都是新湯配舊藥,一點一點變出新意。(但其實這幾年已經不太有人會刻意拍以年輕人狂歡作樂荒唐過頭為主題的電影。)



一般來說,這種電影為了增加可看性,都會把腳色的性格製造出極大極懸殊的差異,但這部電影完全不這樣做。

就是一票很普通的青年男女,個性看不到什麼跋扈、刻薄、甚至違禮叛逆的地方。

我想這就是電影企圖達到的創新吧!

還再用被虐殺來暗示狂浪放蕩的後果實在有點不得體了!畢竟連台灣都學著不要再用「認真讀書」來做為年輕人的人生指引,「安分」到底又能給往後的人生什麼保證呢?



倒是電影中的「大腳獸」顛覆了過往慣用恐懼虐殺著主角們的兇手形象。

因為就故事結構上...它並非神秘不可解的事物,就是種「實際存在」野獸,(假設大腳獸是真的,)也因為它沒有人性,所以不像人類一樣會刻意用耍心機的手段來殺人。

所以「沒有人性」四個字似乎也是這個劇本想要重新定義的。

電影片頭刻意強調「大腳獸一般不傷人,除非你激怒大腳獸。」其實是在誤導觀眾,讓觀眾以為主角們是因為倒楣所以激怒了充滿獸性的野獸.......

但電影看到最後,才驚覺到這隻大腳獸的行為其實跟那些被復仇怒火扭曲了人性而用殘忍虐殺報復的兇手並沒有太多區別,──就是手法直接、沒有心機而已,──可是這終究是隻野獸........

愛?失去愛而憤怒?因為憤怒而反擊報復?......這些其實就是獸性。

但故事最後,野獸也選擇了維持內心的平靜,──殺人何用?死去的不能復生,不如帶著自己的平靜回去修補自己破碎的......人生?

復仇?發洩怒火?這些其實不是自然之道。

結局挺警世的。

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外星人 Extraterrestrial】Anal Time!人類真的比外星人糟糕(完全劇透)




大概很難再看到比這更有創意的外星人電影了。

乍看之下它就是製作格式很B級、劇本故事很保守正統的電影,──藉由「事件」來讓劇中腳色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或人生態度或人際關係。結尾,成長的成長,反省的反省,走出傷痛的走出傷痛......該死的絕對很該死....

雖然外星人特效很低廉...

雖然陰謀論也很老掉牙...
甚至莫名其妙拖戲(為了逃命跑出車子,跑出去後又傻傻站在原地)...

但後半段劇情急轉直下...讓我要對它豎起大拇指!



首先......討人厭的傢伙被爆菊爆到死!!!光是這幕就值回票價了!!!

不是因為它很血腥。

而是因為...

Anal Probe!!!終於有電影中出現Anal Probe了!!!



其次。

外星人看似邪惡,但至少他們也懂得尊重人類的情感。

雖然試圖把人類活活改造成外星人這點......有點讓人難以接受。(外星人的基地中,有個房間存放了很多被改造成半人半外星人的實驗品...)但我們也這樣對待自己的同類!(白人對待印地安人,大陸移民對待台灣原住民,......)

可是看到男女主角,竟然會不忍心傷害他們、把她們放回地球...

這絕對是種「人性」的表徵!





但這只是電影另我驚奇的前奏!

原來人類看似乖乖跟外星人簽下秘密協議是因為順服跟妥協,(就讓你們把我們改造成外星人吧!)

但其實私底下也積極的找機會想要搞死外星人。(偷偷研究外星人,不管是科技或生理構造。)

為了保密,所以死裡逃生的男女主角最後還是難逃被滅口命運.......

那真是讓人又驚奇又錯誤又想拍案叫絕的一幕!




參考



大家的評價都不好......可惜。

2015年12月26日 星期六

【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科幻世界的藍與綠

上一篇文

從【魔鬼終結者二】以後,大家以為「邪惡」的「機器」,其實是中性的。

綜覽整個電影大觀園,大家以為「善良」的「人類」,其實一樣也是中性的。(常態來說,電影就是在描述這個事實。)

不管是人還是機器,裡面裝的東西...看待事物的「觀點」和做出價值觀取捨的「思維」,才是善惡的差異依據。

但是看不見裏頭的觀點和思維,凡人只能用「你是約翰康納」或「你是終結者」之類的外觀標準去判斷誰邪惡誰善良。



其實約翰康納始終還是約翰康納,不管是情緒或記憶,不會因為被改造成了T3000就不是約翰康納。但失去了約翰康納的觀點、混入了天網的思維後,約翰康娜還是善良的嗎?

T888-101也還是T888-101。始終是台會思考、會忠實徹底的執行/「愛」自己任務的機械。但它一定是邪惡的嗎?

還不提即使是人類,也有不少只會忠實執行命令。問題根本不在是不是只會忠實的思考怎麼執行命令而已,問題在於有沒有能力抗命?為何抗命?又為何而遵守?

但可能是(但其實根本就是)為了方便自己發洩仇恨,或是遂行自己粗暴的直覺,大家都堅持要用單一又表淺的方式,例如看陣營,去區分善良邪惡,完全不思考有多少無辜的人被打為邪惡而被摧毀,也不用有多少平庸無能狡詐的人被標上善良又賦予了權力........



結果,真正善良的,因為外貌來歷而被防備無法被信任;真正邪惡的,僅僅是因此過往的印象,就可以輕易得到別人的信賴。

當自己過往認知的邪惡或善良印象被衝擊、被瓦解時,不管是凱爾瑞斯的困惑和憤怒,還是莎拉康納的悲傷與掙扎,都是這部電影劇本真正的精華。

這種劇情結構很有趣!政治意味很濃厚。

可惜,全世界都不能享受這樣的樂趣。



特別是台灣。台灣人對這部電影的無感,完全反映了我們的文明水平和自視自省的能力水準。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大力士 (1997)】撥開心頭的烏雲

掃過眾多迪士尼手繪時代的卡通,真正讓我念念不忘的第一名當數這部電影。



從「仿紐約」的大都會場景中可以看出本作畫工精細的程度其實遠超越【獅子王】,還可以在裏頭人物誇張的胸肌和下巴線條發現仿古希臘藝術風格的人物造型風格,作為一部動畫,它既有創意又有技術。

但作為迪士尼音樂劇,它的樂曲風格統一不破碎,不會輸給【獅子王】(而且還用帶點流行樂風格的爵士是件挺奇妙的事,)

真要說缺點就是它雖然加入了一些嘲諷工業化模式(和迪士尼自己愛生產周邊的商業模式)的梗,但劇情並沒有什麼特別,就是小人物翻身成為大英雄後看清了自己人生中諸多事物孰輕孰重的泰然。而且人物造型比例大多寫意不真實,但情緒表演方式想要混和古早經典系列(例如【白雪公主】或【仙履奇緣】)和新系列(我個人是以【小美人魚】做區隔)的特徵,例如眼睛忽大忽小、肢體大動作時而逼真又時而動漫化,人物臉部的動作與講話速度時而緩慢但細節複雜、時而流暢快速簡單,可以說是迪士尼在90年代實驗性最高的作品。(高到有點沒有必要。)



但它特別的地方是電影的開頭就直點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英雄?

結局的答案不免俗地把這個問題的格局給縮小了,所以我們不該只看結局的答案,而是要從整部片來詮釋這個答案。



當個英雄,對主角海格力斯來說並不單純的只是個夢想而已,即使沒有周遭人的冷言冷語,他心頭就是有塊烏雲圍繞不去,──「我不屬於這樣的人生。」──他很清楚。

很多人心頭都有塊這樣的烏雲。可能是從小被霸凌的創傷,可能是不被父母肯定的失落,可能是犯了個錯耿耿於懷........

不一定是專指對功成名就或實現夢想的迫切渴望。

但這部電影又不是真的把這塊烏雲的範疇描繪的這麼廣........這種電影小孩子可看不下!

其實,它就是塊阻擋你認清真實自己的東西。我們沒辦法去探究這種東西怎麼會存在,但以這部電影來說,那就是海格力斯單純到可以說優柔寡斷的性格。

揮拳打倒的每一隻怪物其實都是他性格中的優柔寡斷,為的只是讓他毫不猶豫地向黑帝斯提出交換蜜兒靈魂的條件。(齊格飛的英雄訓練,其實只是英雄訓練的暖身,打倒那些怪物才是真正的英雄訓練。)



可能有些人會選擇無視這塊烏雲,就好像海格力斯可以放棄獲得重返奧林帕斯的機會,就在人間當個凡人、享受巨星的榮華富貴就好...

這跟他最後做的選擇有點像,但中間的差異又很明顯。

總之,海格力斯的成長過程就是如何撥開那些烏雲的過程。沒有一絲一毫膚淺的憤世忌俗,他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被那困擾糾纏的痛苦,但又不會像個有中二病的人一樣,硬要把它分享給周圍的人、要周圍的人時不時為自己沒有同樣的痛苦感到抱歉。

聽到最後「巨星誕生」的歌曲響起,讓我雀躍的並不是音樂,而是能感受到故事主角同樣的喜悅...

有點誇張,畢竟...「這只是電影!」但我們都應該去努力撥開自己心頭的那塊烏雲,而不是將就自己和它和平共處。(這部電影有這樣的魔力,這正是俗氣的愛情故事【美女與野獸】或硬要取經莎士比亞的【獅子王】這幾部電影所缺少的。)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星際大戰七】這不是星際大戰

光是檢視片頭,就知道這是部不及格的星際大戰續集,──沒有清楚的讓太空船飛入畫面,而是用黑影遮蔽遠方星球的方式來襯托星艦的存在。

真是太不星際大戰了!

而且作為星際幻想冒險Space Opera,導演並不在意冒險,而是認真與幾乎偏執的在每個畫面細節追求實感!

我們可以明確的感受到星艦的尺寸與「夾層好多」的複雜結構,甚至藉此展現鈦戰機帶有暴力的靈活與速度!

還有帝國基地的巨大與空曠,和X翼戰機在地表飛馳而過的銳利和用致命火力殲敵的「帥氣」!

我們還能在賈庫星上看到先進國家為了自身發展而犧牲或剝削第三世界居民,我們也看到激進主義如何為了實踐自認為的理想和美德,一方面灌輸士兵同樣的觀點,但另一方面又指使士兵做出完全相反的暴行!

芮看著自己勞動的成果只能賤價讓給癡肥異星人但從未讓挫折或負面情緒佔據字自己,在風暴士兵的槍口下,凡是有靈性的雙眼都露出一樣恐懼的表情......所謂的人性善良邪惡,不論是面對邪惡時的恐懼,或是善良在面對壓迫時反向生出的堅毅...這些都不是過往的星際大戰或星際幻想冒險會去追逐與描繪的內容。

那是實感!那是用虛構的影像在抒發對現實的不滿,卻因此少了很多史詩與浪漫。

看完這樣的星際大戰,說不失望是假的。

特別是導演還是在玩閃光大亂放,差別只是這次用的是星艦武器和光劍而已。



韓索羅老了,要被自己人生的包袱(不管是家人或年輕時的放蕩不羈)拖著腳步。

新一代的英雄思維思緒或是面對考驗抉擇時的反應也都非常的單純。

劇情變得非常快,但其實又沒多少進展...有人會說它不拖戲,但明眼的人知道它只是拖戲的方式不典型罷了。

但劇情之豐富多變,是前作完全無法比的。

芮和芬恩(都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氣),芬恩和波戴姆倫(天性就無法和不公不義妥協,選擇用生命做賭注挺身對抗),這兩組之間的友誼(惺惺相惜),是天行者路克與韓索羅之間的情誼不能比的。

芮的劍法風格可以看到死去的帝國皇帝白卜庭‧達斯西帝的色彩,甚至還會被天行者安納金‧達斯維德屠殺絕地聖殿時所用的光劍所吸引......這是暗示這個腳色不祥或悲傷的未來嗎?(如果白卜庭沒騙人,黑暗面真的有讓人免於死亡的能耐,在接下來的續集中,她會被誘惑而轉投入黑暗面嗎?)

另一方面,在樹林中第一次面對凱羅忍時,芮的無助恐懼,把平凡人面對精通原力者時所要面對的處境展露無遺。躲不掉、逃不了,反擊無效、預測無效,從遠處就能感受到帶有敵意的黑暗原力在四周迴盪、隨時準備吞噬自己......我們看過很多絕地武士使用原力,但這是第一次看到原力被具體的影像化!

或許這仍舊是星際大戰吧!

但它拋棄了喬治盧卡斯部分的基礎,加入了新時代的靈魂,(而且整個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整個新時代的人委靡不振、沉溺在過往的榮光、寄望舊時代傳奇人物付出重現奇蹟時,新英雄們無懼自己的「渺小」挺身而出對抗其他人都只能迴避的威脅......甚至取得了光榮的勝利。)

但它空有原力(和腳色故事背景)與硬塞一堆致敬式的梗......讓我這個星際大戰迷看完帶著些許的失望。──我不喜歡那種被刻意討好的感覺!

可是,我知道我會期待續集,不是因為它是星際大戰續集,而是「星際大戰七」的續集!(期待導演轉為製片後可以跟新導演編劇更加自如的揮灑出屬於新時代的星際大戰。)

海報來自「觸電網」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星際大戰七】隨便說說,說中了不要怪我...路克領便當



對於銀河歷史中最強大的絕地武士來說,死掉只是剛剛好而已。

基本上劇情就跟正傳四部曲歐比旺領便當,或首部曲金魁剛領便當一樣。

甚至跟哈利波特六中鄧不利多領便當一樣........

死亡,只是導師們領導學徒通往更高層級的一條路。



況且電腦特效這麼發達,路克就算死掉還是會回來。

這麼強大的設定屬性,演員本身又上了年紀、理當無法演出過度重量的動作戲....

不讓他領便當的劇組一定是白癡。

(最後一句話是誇飾。)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我看「谷阿莫」

寫這文不是因為覺得古阿莫很棒,更不是要請大家學著欣賞他...

而是想建議一直糾結「古阿莫的鬼扯評論」跟「古阿莫很受歡迎」這件事情的人換個心情想想...

從小,我們就一直在讀古文但不懂古文的精髓、讀歷史不懂怎麼讓自己的觀點超脫當代和生活限制、讀地理卻以為踩過國外的土地就算開拓眼界、看電影卻只看電影的時尚或純娛樂內容(我們:「電影的意義與價值?三小?」).......這樣的無限堆疊和循環中成長,而就是我們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



知識對我們來說,是用來考試的!

文化跟品味對我們來說,是用來展現優越感的!

心靈層次或內涵的豐富度對我們來說,完全等於自己能滿足多少慾望和獲取多少權力!

(我們:「電影的意義與價值?三小 Again?」)

........

如果我們從沒對台灣/中國這種價值觀跟文化形式感到憤怒和不屑...

如果我們的人生一路走來就是不停地跟台灣的教育體制、升學體制、和文憑至上思維妥協......

如果我們從沒親身體驗、親力實踐「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與創建去在藝術文化和思想領域創新、或是在科學領域打破極限」........

今天我們是在對古阿莫不滿個屁!



更不要提我們大部分的人對谷阿莫不爽完,還是會繼續無視台灣的文化完全只有皮毛形式,對(萬事萬物的)內裡精神價值完全流於空洞和功利.......



三小?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消失的兇手】火車的難題,不存在的公義



這系列大概已經確定會變成用推理和兇殺來包裝「哲學議題」。

上一集,討論的是「如果動機純良,也有之後不會墮落的覺悟,那好人是否可以有行事不擇手段的許可?」

但就好像松東路,他這集無視工人的抗爭,也不理會大財閥的請求,只專注在「有人用無量的手段犧牲其他人以成全自己的目標」。

總要有人為被犧牲、權益被剝奪後不能為自己發聲(因為死了)的人講話!



至於這集,討論的是「火車難題」。

不單單是用劇情介紹這個難題,這部電影更棒的是...它進一步的拆穿了提問者和大多數答題者虛偽的假面具。

人都沒有犧牲自己的覺悟,所以才敢討論該犧牲誰,才敢用「討論何謂公義」來作為自己自私濫權的假面。

沒錯!公義的標準固然很難,也確實跟這個難題所揭示的一樣,「我們能否和平理性的討論這個問題、並理解和尊重跟自己做出不同選擇的人,就是公義的基礎。」但「思考火車難題」這行為越興盛,恐怕只顯得我們這個社會越虛偽。

大家都愛討論公義,但鮮少人真的為執行或創造公義而行動與負責,「思考火車難題」反而成了大家對「追求公義」交差了事的一種儀式。

犧牲誰?有沒有權利犧牲?...其實不太重要。



電影的整體質感又比上一集好了至少一個檔次!

謝霆鋒的演技和那張缺乏撼動人心能力的小白臉被換掉後找來了鳳小岳,──演得很不賴!(可憐的謝霆鋒,應該考慮專注轉往製片,演戲能力真的有差。)



電影中明顯插入了香港佔中的事件。

雖然我個人始終不太欣賞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但這部電影把佔中行動的精隨表達了出來。

如果雙方都不能拿出自己的人性和理性,即便有力量或強權做後盾,事情又能往什麼方向發展?

總有另一個無良大財閥會出來,他會吸收上一個無良大財閥留下來的政商生態,甚至會接管這些保安隊繼續當自己為所欲為的工具。

就好像總有靠著勾結當權者混飯吃的企業和媒體會出來幫忙講話,就好像鎮暴警察會樂於執行上面交代的命令,因為打人很爽、自己愛打人?因為能打人又顧到自己的飯碗何樂而不為?

趕跑一個無良商人/暴政/惡質政權......那又如何?

如果最後人性跟理性不能獲勝?

堅持在人性跟理性不能獲勝下讓看似「站在公義的一方」獲勝?...那不過是另一個虛偽的哲學議題罷了!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007:惡魔四伏】邪惡!

其實這是恐怖片。

它不用貪婪、奸詐、兇惡、瘋狂、或「心中滿懷仇恨、報復手段沒有節制」之類過往的方法來鋪陳營造大反派,而是用一種近乎超越人類常理、會令人引發情緒上不快(噁心)的邪惡。

這種邪惡並非不存在,只是除了視為「心理變態」以外,近幾年,影視圈似乎都會習慣性的把這些反派給區隔開。

出乎意料的直接、單純、又老派。(比007系列更老的老派!那已經超越007了!)

以常見的貪婪、奸詐、兇惡、瘋狂、或「心中滿懷仇恨、報復手段沒有節制」之類的手法來營造反派,其實是社會意義大於戲劇效果(甚至文學性)。因為這些反派其實都或多或少被拿來影射現實中令人不滿的某些公眾人物、或人物類型。

為富不仁的奸商,求財不擇手段的惡棍,為文官不講清廉正直公平、為武官不講勇敢勤儉躬讓......。



與其說這是社會意義,不如說這是要貼近觀看電影的普羅大眾,讓他們可以從電影中反派的下場獲得情緒的抒發。

可看了這麼久的電影和社會,這種手法在我來看已經引起社會的反面效應,就是人們開始直覺認為:賺大錢都要不擇手段。

但事實是真正賺到巨富且長長久久的人,都是走公平合理且正當的管道。反而是看電影的小老百姓往往才是那些真正為了自己的營生而把自己應該善後的東西丟給別人承擔。社會的亂象或破敗其實有一半都是來自這些小老百姓集體製造的「爛攤子」!

告訴大家「就專注在那些賺到最多錢的人身上」...是否已經開始讓這個社會失去集體成長進步向上的機會?........我想看個007應該不會有人思考這麼多。

但看到這集007從意識形態上企圖超越過往的水準,我想這是個好的開始。



回題。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邪惡?

惡魔黨的徽章,看似單純的章魚,片頭曲中也直接使用了章魚,但(在我來看)那其實是(模仿)克蘇魯神話的邪神克蘇魯的印記。

而且這印記不是本片中唯一出現的克蘇魯神話元素。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而(在預告中有出現)雪地荒野中看似廢棄的舊房子,裡面的密室藏有惡魔的秘密,這也是克蘇魯神話中常見的元素,──龐德走進那棟房子,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那是七分恐怖配上三分緊張。

就連故事的背景大架構也在呼應克蘇魯神話的公式──惡魔就潛伏在主角深埋的記憶中!主角就算知道了惡魔的真面目,若是不喚起深處的記憶,也無法想像自己跟惡魔之間竟然有如此深的糾葛!那絕對超越了偶然所能引發的善惡衝突!



有這麼多的克蘇魯神話,所以這片絕對是恐怖片無誤!

這樣的格局要論創新,恐怕打破了所有間諜電影的記錄!



但,這樣好嗎?

看到龐德從【皇家夜總會】中那隻善良的野獸變成一個善良的人,不再把女人單純的當成獲取情報的管道,總要顧及對方的感受、溫柔的卸下對方的心防(甚至拿自己的心防去交換),...雖然對付這麼老派的邪惡,新世代的鐵血情報菁英是絕對沒有能力打敗他的,必須要仰賴縱橫舊時代的浪漫騎士英雄,所以龐德變得這麼有騎士情懷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心中的失落怎樣就是壓倒了在電影中看到克蘇魯神話元素或格局的驚喜。

(不過,我本來就不是龐德迷,對於他越活越像人這件事,本來就沒啥感動。)



整體來說,電影缺乏亮麗的「賣點」。這是很奇特的地方。

因為動作場面不管是刺激或創意,都不輸給前作,但視覺設計上很樸實,(有些段落的色彩甚至帶有壓抑性,)反而造成它沒有任何一段很突出!(畢竟【空降危機】中連「火車整串掉下來」這樣的戲碼都有了!倒個大樓、或炸掉敵人的一座基地.......實在不算什麼!)

不過......創新總是有風險的。考量到這點後,我認為這部電影實在沒有什麼要「抱怨」的地方。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殭屍教戰守則】莫名其妙的定位



這幾年看的殭屍作品中,這部並不差,甚至可以說很優秀,可能還在【屍樂園】之上。

但剪接剪得並不好,而且內容有點散亂(至少時間線安排得很隨便,一個晚上能發生的事情毫無戲劇合理性或規劃可言)。

尤其是它的主力賣點──搞笑──擺在【殭屍國度】前還是顯得有點單薄。

除了少數幾個真正有創意的點子以外...例如「殭屍酒瓶」或「殭屍彈簧床」,剩下...老人殭屍,鹿殭屍,脫衣舞孃殭屍....把自己鎖在籠子中求生,用少女歌手的經典吸引殭屍注意(像小甜甜布蘭妮的經典「Baby X me one more time.」),猥褻女殭屍,用商店商品組合殺殭屍武器........這根本只是把過去十年的殭屍片(或殭屍娛樂)精華(砸錢)合集後改造成無厘頭式搞笑而已。




假設電影是有寓教於樂功能的目的、或是作為創作者傳達意見的工具。

那這部電影想要傳達什麼呢?

年輕不該是拿來享樂、而是拿來建立某些永生受用的友誼/技能/經驗。」...?(最近好多電影都用這個當主題。)

想想看如果開頭的清潔工看得懂「D.O.D」的意思、知道出了問題趕快找人幫忙(要死的人打耳光是救不活的)...可能整部電影都不會存在...可能童子軍主角們註定要繼續過著慘澹的高中生活。

(所以「平凡人」的存在不過是「主角們」在探詢自我價值之路上的免洗工具而已......這真是自我中心到了集點的觀點.......我是說「我」,不是說這部電影。)

(所以...這只是單純的幾個宅男想要轉大人?...聽起來好多了。)



但...是要講給誰聽?



畢竟這是限制級電影。

講給已經半大不小的成年人,告訴他們「高中時過得很鳥不要緊,至少好過把時間花在無聊的狂歡派對,和追著公車妹或渣男的屁股」?

W.T.F!

告訴十四歲的年輕人這些,那叫箴言。

但告訴二十一歲以上的人這些,那叫安慰。



可是小甜甜布蘭妮的歌又有多適合青少年呢?看似講「女孩有顆渴望愛的狂野之心」,但其實就是在主張、鼓勵女孩子用放縱來追求愛......

也許這樣的電影也只是在揭穿電影分級制度有多可笑多不合宜的事實吧!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寄生獸1&2】少了青春的苦澀

衝動究竟來自哪裡呢?(是腦?還是手?)

為什麼外型都是人,卻有人可以從自己的腦袋裡擠出那麼多的邪惡暴力和貪欲?




這部【撕裂人】的東方原型漫畫電影版質量當然比較厚實,先是用寄生獸的入侵與(主角)被附身,發洩了年輕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具有的潛能感到疑惑」和「天性單純的人忽然要面對複雜的人時產生的恐懼」.......

但是好萊塢沒那麼複雜,那種東西有別的電影來抒發。田宮良子學會了當母親的喜悅,(與懂得實踐「為愛犧牲」,)這或許才是電影【撕裂人】真正借鏡這片的地方,「來自外星的征服者一方面無法改變自己的天性,但又被人性給反滲透,最終只好迎向自己的毀滅。」




說到恐懼,因為「自己」其實是個很單純的人,從沒有過什麼狂野的行為與叛逆的想法,年幼時即使碰到其它帶有這種特質的人,因為體能、體格、和經濟力與行為力的限制,所以有這種特質的人都會被一概標上活潑好動;但等到年長幾歲後,至少體格體能和智力都大幅成長後,那些人能夠展現的狂野與叛逆自然爬了好幾級,──那些人就好像是腦袋被寄生了的怪獸一樣!「為什麼可以有這些想法?為什麼能夠實踐那樣的行動?為什麼?好可怕啊!」

(說白了,在林真心眼中的徐太宇就跟怪獸一樣,而理由又是這麼的幼稚簡單。從純女性觀點出發的愛情喜劇大多把這種勇敢追愛的男性描繪成怪獸而不自知,總要女主角的愛和認同來予以淨化........所以基本上我不看那種電影。「女人到底是有多自我中心才能以為自己的愛有那麼偉大?」)



可是電影的時間距被嚴重壓縮,導致原著改編電影既沒有好萊塢用B級精神拍出的作品來的清爽,(很多橋段要用「喔!就是這樣!」來交代,甚至乾脆就「略過不談」,)而且主角的形象、個性、或行為也被戲劇性的英雄手法給嚴重扭曲。雖然不太想要一味的追求「忠於原著」,但這樣的改編不能說「不會讓人遺憾」。



順便一提...(這是一定要的。)

為什麼人類始終無法落實環保?

這部漫畫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就有了深刻的概念和解答。

因為人類普遍用單純的善惡或教條來定義環保這件事。

「懂環保」的人是善良的、是有崇高道德的,「不懂環保」的人是邪惡的、是道德低落的。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環保的具體實踐就不再是對話、溝通、和互相尊重,而是單純的權力鬥爭或社群鬥爭而已。

開著燒石油的船到海上鑽油台抗議?穿著廉價勞工製作的衣服、拿著廉價勞工生產的手機,在G8/G20會場外抗議?

失敗是必然的,因為抗爭者從沒想過自己可以獲勝,也從沒想過自己獲勝後要幹嘛........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協議不是「聲明」

2011年11月,某教授投書的言論最近發酵發很大...

規劃和平條約 而非和平協議(姜皇池)

以下是內容節錄:

就個人專業所知,國際實踐中,用以處理和平問題的法律文件,至少包括:「和平條約」(peace treaty)、「停戰協定」(armistice)、「停火協定」(ceasefire agreement or truce)與「和平協議」(peace accords)等等。 
前三者是具國際法拘束力條約,且是屬於國家與國家間所簽署的國際文件;而後者(「和平協議」)則是旨在中止「一國」合法政府與叛亂團體、或是一國之內數個政治實體間的武裝衝突,簽署以避免生靈塗炭;換言之,「和平協議」屬於政府與叛亂團體締結之「聲明」(statements),不僅不屬1969年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所規範,且用以確認系爭衝突為一國國內紛爭,交戰各方之領土同屬單一國家。 

問題是我實際去翻了翻「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英文)(簡體中文),根本沒有規定或解釋這幾者的差異,不但沒有,實際上原文內容有提到...

「稱條約者,謂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爲准之國際書面協定,不論其載于一項單獨文書或兩項以上相互有關之文書,亦不論其特定名稱如何;」

以上節錄可以在簡體中文版的內容看到。


也就是說......

姜皇池在說謊!



甚至...

為什麼要發表「92共識」?

因為一旦跟台灣簽屬了任何實體層級的約、文...只要有雙方指派代表人並最後有明文簽訂形式,在國際上等於中共承認台灣是個在國際外交間存在的實體!

對於習慣台灣義務教育公民版本的人來說,這話可能不好懂....

意思是說:簽了,等於承認台灣是個實體國家。

不然就要跟台灣簽屬商業貿易契約......但那不可能!(哈哈哈哈哈哈哈!)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Wishin' and hopin】電影【新娘不是我】的片頭曲








經典老將的實力絕對不是如此而已...

【凶兆二:雙瘋】很無聊的片名,但內容很有趣...(有據透,但應該無所謂吧?)

就直接叫【凶兆二】就好,刻意加個「雙瘋」,每次提起這部電影就會被女性朋友白眼.......



片中,女主角(因為我認為她不算單親媽媽,所以直接稱呼她為女主角)遭遇到的困境其實就跟惡魔「巴古爾」的邪惡儀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老的社會基於某些無法言傳的理由,所以大家都對「巴古爾」的存在保持緘默,(以下是我個人的想像或推論,)所以「巴古爾」可以肆無忌憚的在人間作怪、吸引無知的小孩走入自己的陷阱中,──或者說如果孩童們知道這是「巴古爾」的伎倆,內心可能就會產生下意識反抗,例如男主角告訴狄倫怎麼跟內心的負面情緒征戰的小技巧,可能就是無形間破壞了「巴古爾」伎倆的關鍵,(只不過「巴古爾」的目標本來就不是狄倫。)

現實世界中,小鎮的居民基於想保住飯碗和被蠅頭小利(和膚淺的人情友誼)給吸引,所以大家都對女主角的丈夫施加在家人身上的惡行不聞不問。明明只要有人...例如警長或某個長輩...會堅持不跟女主角的丈夫手中(家族)的權勢低頭妥協,也許這個男人的個性跟行為會收斂許多。

畢竟,就連反抗「巴古爾」也沒那麼困難。(這是第二集遠不如第一集的地方。)

但是大家都選擇順從它、讓它在黑夜的夢境角落出怪作惡,也不要正面對抗「巴古爾」的憤怒,(這或許會是第三集的關鍵,一個只能誘惑內心有偏差或負面情緒的孩童來作為祭品的惡魔,退一步來看是不該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力才對。)

就好像小鎮居民都選擇順從有權有勢的惡霸,而女主角和他的兩個兒子就好像是小鎮居民選出來的祭品一樣。



很有趣。



電影第一集,小女兒因為對父親的愛,所以被巴古爾誘惑。──這簡直是邪惡滿點!令人想到就會手軟。

電影第二集,狄倫是因為對父親的「痛恨」,所以不停地被邪靈誘惑到地下室.......可是這種「痛恨」很輕易的就被狄倫自己給控制住了,反而是查克因為自己性格中和父親的相似,讓他被邪靈給誘惑。

這種誘惑的邏輯挺奇妙的........「你很強!」「對我們來說你比其他人重要!」.......這些言語的作用其實都是「餵養一個惡霸」或「滿足惡霸期望從周圍的人身上獲得的成就感」。

所以雖然從恐怖文學對於邪惡和絕望的描繪力道來看,第二集簡直貧乏的只剩下影像和音效,但內容整體來看並不會比較差,只能說面向不同。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魔嬰 Grace(2009)】人是最美的風景

很難說清楚自己到底看到了什麼東西...

技巧並不算好,節奏並不流暢,而且內容很含蓄,演員大多還都是電視劇班底,像助產士(女主角的同性戀愛人)就是【超自然檔案】中在第六季就領便當的酒吧老闆娘。

但可能就是這個「很難說清楚」讓它獲得很高的評價。



我看到高估了自己生育能力的價值的女性,完全無視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兒子女兒都是我生的,我最大!男人只負責播種而已!)

也因為過度高估,所以凡是暢談「身為女性之苦」的論調,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很容易暢行無阻。

例如哺育的痛苦就是其一。本片的原始創意可以說就只是對這種言論的最直覺聯想,或是種極致惡劣的嘲諷,「哺育那麼痛苦?有像這部電影一樣痛苦嗎?」



我也看到只會喊愛、卻無視恐懼的蠢蛋。(只有女主角還能繼續用「我在提供寶寶最好的東西」當藉口說服自己,換作正常人早就走去醫院了!哪還需要等到動物頻道播出「動物也知道如果無法維持自己、照顧自己,要怎麼照顧寶寶呢?」這樣的內容。)



我還看到了一個人與人之間只講控制與權力與利益交換的世界,沒有人會去關懷彼此,只有「如果擋我路、或惹我不爽,我就把妳踢開」的世界。道德上來說,我們東方世界會很積極譴責或排斥這種人,(除非是流氓或不成熟且衝動自私的青少年,)但西方好像習慣將這種事情的批判維持在法律面,只要別做出違反法律的事情,這些都會是「人性」的合理表現。
這部電影似乎有意無意的在譴責這點。

這跟過往的電影都是採用醜化、或順勢的利用不同,(即使不譴責,但也沒人會喜歡這種腳色,或說看到這些腳色遭遇悲慘甚至可怕的事情時,反而會從中獲得娛樂的愉悅感。所以這種腳色通常都在虐殺片恐怖片需要劇情轉折時,作為劇情上的流血犧牲品。)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血色孤語】罪惡感退散

把邪惡或是非善惡之類的字眼屏除......

這部電影就是講一個在追尋快樂的路上一直失敗的人的故事......(而且有嚴重的遺傳性精神病。)





他其實也懂社會規範、或法律、或「做了會倒大楣的事情」。「要過活要自己賺錢,」「女孩子不是塊隨便自己強暴的肉,」「養寵物當伴吧!」.......這些道理他都懂,但不能改變他腦袋壞得很嚴重的事實!



說來好笑,我很能理解這個腦袋有問題的主角在這部電影中的感受!

「我好像幹了會讓周圍的人生氣憤怒的事情。」雖然對他來說,這些事情跟普通人考試考零分要拿成績單回家給爸媽看、或是工作成果交白卷要回覆上級.......其實沒什麼兩樣。

別人的想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會對自己的行為生氣憤怒!

所以他對死人沒有歉疚感。

所以他也對「有好感的女孩」打從心中沒有「想要珍惜對方」的慾望。

即使如此,他還是明確的知道「自己惹上大麻煩了」。──那種睡一覺,就會被拋在腦後的麻煩,大笑三聲、解決的方法就會明確地浮現在腦中。



跟其他以變態狂或殺人狂為主角的經典電影不同。

主角並不特別聰明、有品味、或有特殊才華,長得帥、但骨子裡也是個萌呆的老鮮肉(娃娃臉)。

它並不是小品黑色喜劇,也不想創造個史詩英雄般的黑色悲劇天才,反而(可能)只是以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在傳達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一種人生狀態:

明明自己對事情沒有任何感覺,卻要因為別人對事情的觀感而忙進忙出、甚至驚慌失措。

很奇妙的電影........






我們真的理解是非善惡嗎?(見下一個問題。)

還是我們只是單純的對於周遭眾人的反應有著像「對狗搖鈴鐺」一樣的反射性反應?所以眾人就以為「我們跟他們一樣理解事情的好壞」?(這會變成無限循環,變成「每個人都只是以別人的反應為是非善惡的依據,(總有一個人真的懂是非好壞的源頭,所以就跟著那個人的反應走吧!)」但卻沒有一個人說得出其中的理由。)

我們的社會又期望每個人怎麼面對這種事情?希望我們真的理解是非善惡?或是只要具備「狗搖鈴鐺的等級」即可?



因為選舉要到了,所以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狗搖鈴鐺的等級」。

如果每個人都有明確地獨立的是非善惡,政黨機器要怎麼運作、要怎麼洗腦、要怎麼隨意玩弄支持者呢?

【對不起,這篇文竟然是政治文。】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驚叫少女The final girls】時光可以退回到今年的母親節嗎?



看預告感覺像是【驚聲尖笑】那樣帶有惡搞性質的電影,但劇情出乎意料的「認真」。

不但每個「電影世界」的邏輯情境都顧慮到了,結尾的「轉折」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感人



「媽媽」的愛,或說「媽媽」的特質,被精準地傳達並保存在這部「電影中的電影」中,──「她」永遠是那個有著單純的夢想、隨時準備好全心全意付出給自己的女兒和工作的人,即使在電影世界中「媽媽」不是媽媽、而是這個名為Nancy的女孩,但Nancy也用「媽媽」在現實中自己愛著女兒的方式來愛女主角。

比起供應女兒體面安穩的生活,她更希望女兒可以從自己身上學到怎麼熱愛自己的生活/工作、堅持自己的熱情/理想,不要輕易向五斗米低頭或是因為旁人的嘲笑而失去臉上的笑容......

什麼樣的愛才能讓人堅持這樣的生活方式呢?

多的是犧牲了陪伴子女的時光或子女的意願,就為了讓自己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心力去取得工作成果的父母,他們是用什麼樣的理由說服自己,又或者期望自己的兒女會從自己身上學到什麼?

看著「媽媽」最後在雷光大作的黑夜下輕快起舞,讓人有種想要飆淚的衝動。



B級片的大宗類型大概有科幻片、動作片、恐怖片、軟式色情片.........

跟主流電影沒啥兩樣!

可以想見它也餵養了無數的從業者和演員。

這些演出B級片的演員不乏有驚人才藝和演技的可塑之才,但事實是這些演員中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只能在B級片這灘爛泥中打滾.......

也許有人可以像Bruce Campell一樣樂在其中而不改其志,但有多少人樂在其中不是重點,有多少人被這灘爛泥給吞蝕掉自己的人生志願、埋沒了自己的天賦才華...這種「沒有選擇」才是重點。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凱文貝肯、約翰屈伏塔、或潔美李寇帝斯一樣,把B級恐怖片當成踏腳石後「一路向上(或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特別是在好萊塢今天這種「不是方法派演員就別想登上奧斯卡」觀點當道的環境中,單純的熱愛演戲根本沒有意義,因為演戲變成一種純粹的技巧/特技,除了天生的長相外型與說話聲調以外,在方法派中大家詮釋腳色的方法好像漸漸地沒有什麼分別。

好懷念那種主張演員應該以「自己」去詮釋腳色、讓腳色具有不同與劇本或原著版本特色的年代。

但在今天,電影的特色是靠錢靠特效靠影像風格堆積起來的,演員就是演技派與明星兩大類,──不是天生有明星光環,不然就要有表演技巧........

比起用惡搞或無厘頭的創意來向類型經典致敬,這部電影骨子裡是在向演員致敬。

我很喜歡。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殭屍小屁孩】掛羊頭賣狗肉的殭屍片

重點並不在「一直以來,好萊塢電影都主張不殺小孩,這次就殺個夠!」

重點在教育者(e.x.:老師們)如果不硬起來、不拿出更多的主張主見,就只能任由「教育」主導權落在自大無知的家長和利益掛帥、互相掛帥企業政治聯合手中.......

這部電影的重點真的不是在「殭屍片」或「殺小孩」上頭

不過要教育者們硬起來,──談何容易。(對,上面那句話講假的!)

先不提老師們大多也是堆也很需要提升心理素質、或重建自信心的魯蛇........

就說台灣的「教育者們」吧!繼承了台灣社會對名聲的畸形需求與認知,學校的管理高層很難適時地成為教育者的後盾,更遑論建立起有深度的教育理念或學風,──迎合升學主義是今日學校的唯一武器!

這等於是任由大家一起營造了一個可以輕鬆互踢皮球的狀況。

學校認為今日的教育會完全升學主義導向是基於家長們的需要,可是家長們也會認為「這樣對小孩子最好」不也是學校發明的策略嗎?

碰到一系列品格教育失敗引發的問題時,家長們認為老師們在學校裡無法作為模範,老師們也拼命把責任推給家長縱容、和社會謀體做出的壞榜樣.........



所以學校變成了安親班補習班,沒有能力餵養兒童心靈的老師們就安慰自己「這是小孩子不受教」,然後繼續在課堂上教一堆學生不受用的屁話,課堂結束就放任學生泡在品質低落、霸凌充斥的校園社交中。

台灣的教育向來有注意飲食均衡的習慣,所以不太容易發生拿垃圾食物塞學生的現象,但「輕忽體育」某種程度來說不也是一樣的嗎!



不管是殺小孩,或校園殭屍片,這部電影都很「雷大雨點小」,但看待問題的方式倒是很多元。

「如何當個好老師」並不是個需要多元性探討的議題,因為電影本來就沒有能力和責任在短短的篇幅中把「全天下所有值得表彰的老師模範全集中在電影中」。

所以這片不碰這個議題,而是單純的快速讓大家瀏覽過「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家長當然有問題,社會風氣和制度當然有問題,教育制度的主要消費者(學生/小屁孩)當然也有問題,但老師呢?學校呢?

故事的觀點集中在老師們身上只能說是必然的結果。小孩子會長大,十歲的問題只會在十歲發生,不管是對小孩子或對家長來說,但對固定教導十歲孩童的老師們來說,他們才是真正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的人。

所以這並不表示老師們的需求或觀點或評論一定是絕對的正確或要優先顧及的,只是......我們還有得選嗎?

(理性的、有修養、有品格的人,如果意識到這點,會有更深更高的責任感使命感,而不是只會在那抱怨自己的權力不夠、薪水不多、社會地位不高........)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私刑教育】隱形的大美國主義

比起麥可貝那套「追求美國應該有的偉大」,這部電影才是在赤裸裸、活生生、毫無節制的歡唱大美國謳歌。



當社會經濟成長陷入停頓、階級流動可能性微弱後,人們對自身存在意義的鑑別標準自然不再是「外貌」、「學歷」、或任何很容易被階級給綑綁的東西。(家族的經濟後盾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穿著品味等級,甚至是否有能力負擔高級沙龍和整形手術。繼續用這種東西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或等級,恐怕會引來公憤吧!)

這個時候對暴力這類的原始力量的歌頌很容易回到娛樂舞台。(例如史特龍的【洛基】,表面上是美國夢,但骨子裡頭就是頌揚暴力,不管是暴力本身,或是精習暴力的人。)

而暴力在原始型態下的極致展現自然是「剝奪他人性命」,(抵禦他人的暴力並不一定要靠暴力,牽涉到意識姓、語言、或制度面的暴力時,那就不原始,也不一定總會以「剝奪他人性命」收場。)



所以中性的殺手題材一般來說不會多提殺手的身分背景出身。

「這就是個殺手!」

交代完,就是藉由殺手的觀點來描述/譴責這個世界的紙醉金迷.......或任何電影內涵的觀點。



限定殺手身分為「政府軍隊/特務單位的產物」,這樣的電影在內容或意識形態上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空虛空洞,因為殺人的道德真空性不見了,變成一種很合理的「社會服務」。(所以盧貝松的「霹靂煞 Nikita」是經典!因為它不空虛空洞,很直接地觸及了「現代人對自己當下處境常有的違和感」。)

這樣的電影最後都會變成「美式中二病」的宣洩出口。(已經不敢再做夢了!所以開始不停地把自己丟到幻想世界中。)



但這也還好。

唯一真正讓人不樂見的負作用,就是會有一堆傻瓜以為讓自己人生獲得昇華的最佳法門就是投軍或報考特務機關。(希望自己會莫名其妙通過心理測驗被選為秘密殺手?)



但這部電影很奇妙.......

一個政府訓練的殺手服務多年後,並不是因為對政府或體制不滿,而是完全出於私人情感因素,決定在不經過上級批示的情況下退隱,成功後很安分地躲藏在市井小巷中、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平凡的美式生活」是多麼偉大的溶劑!可以輕鬆化解一個人凶暴的習性。(當然!劇情會告訴我們「這個人沒有這個問題,他只是單純的就是殺人如麻。」)

但他的平靜生活很快地被來自俄羅斯的黑社會寄生蟲給打亂了!──再次證明了「平凡的美式生活」的偉大!連俄羅斯都想要依附在上頭討生活。

結果被這個美國政府訓練出來的殺手打敗的,不單單是俄羅斯黑幫,還包含了俄羅斯政府訓練出來的殺手...或叫特種部隊士兵也行...

美國,不單單是文化比俄羅斯優秀,就連政府體制和政府體制運作的成果,都優秀了好大一截!



這樣一部節奏緩慢鬆散、攝影缺乏特色(只有膚淺的蒙太奇和極度不協調的極端攝影)的電影,如果意涵尚可,......那倒還能讓人開心看完,可惜它不是。

丹佐華盛頓這些年即使沒有像凱吉哥一樣拍一堆爛片但仍舊淪落為一個「只是得過影帝」的演員(沒人會真的把他跟其他人擺在一起),不是沒道理的!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Alien Raiders 恐怖異形入侵/異形突襲】手法很廉價,徒具良好的創意起點,但缺乏野心

劇情本身的概念就有很強大的張力,很可惜、很奇妙的是...

這部片其實沒有野心!



異形實際的能力很單調,一般來說都應該要在天花板上爬、嘴裡噴酸液、可以把人徒手扯成兩段的怪力之類的安排,──拜託!都可以製造地震了!這些小事很合理吧!

後半段員警決定攻堅時,應該更豪邁的安排一場大廝殺。

或是真正的蟲王身分曝光時,可以強制招喚所有的被寄生的人,讓大家/觀眾見識一下異形的陣容有多龐大........(被寄生的人像蝗蟲一樣朝超市直奔而來,這也算挺諷刺的畫面吧。)

會這樣說就表示──以上這些點,這部片通通沒做到。

因此,只有短短八十幾分鐘,稱得上有張力的頂多只有前三分之一片段,當它開始走入「知道有異形存在的人要用原始、讓人難以接受的方式鑑定出異形宿主」後,電影就失去開頭營造的魔力。



但這是成本極低的科幻恐怖片。恐怕光是噴那些血就已經是他們能耐的極限了。

可是對喜歡這種老掉牙型的科幻恐怖片的觀眾來說,這部片既符合古典精神,又兼顧了手法的新潮和創意。

例如劇情不再需要白費工夫去營造一個老掉牙的封閉環境,就巧妙的利用了超市搶劫和警匪對峙的情境。

也因為牽涉到搶劫,所以劇情內容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科學探索與邊境/絕地探索。

稱不上值得推薦的佳作,但頗有可觀或參考之處。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這部片,沒有同類,所以理當沒有標題... 【侯孝賢的 刺客聶隱娘】

因為沒時間,所以我遲遲沒看【刺客聶隱娘】,所以就先在臉書上寫下...

看聶隱娘,我會看到什麼?

一個人,沒有同類。...不!

我會看到一個人對自我的認同理解都是建立在虛假(甚至錯謬)的教導和人生經歷之上。

對此,她沒有什麼驕傲,沒有什麼悲哀,沒有什麼憤怒,更沒有什麼怨恨與對立,只有寡言與接受。

放下「對自我的認同理解」的堅持,在矛盾中繼續追尋並建立自己的人生...

好政治啊!


不可否認,看完以後我還是覺得它有政治意涵,但已經不只是上述所說。

我看到編劇利用魏博與中央朝廷的關係隱喻政治時勢的轉變,還用道姑和汝公主說明了政治這種東西的「愛即是恨」、「恨亦是愛」的道理,(汝公主究竟是希望守候魏博?還是守候自己出生的朝廷?道姑派聶隱娘回家以前,是不是就已經知道了結局?)

(我用「道姑」和「汝公主」這兩個詞,是想表示:有沒有事前做功課搞懂人物的背景關係,並不會妨礙觀眾沉醉在這部電影無邊無際的想像空間裡。)

但在形式上,這還是一部以「文化」為主、「政治」不彰的電影。

不說衣服器物音樂,就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田季安的愛妾瑚姬是個舞者,所以田季安用(蹲姿)跳舞的方式主動表達自己的愛慕,在房中,他也不求瑚姬的肉體,(別告訴我「反正都例行公事了,何必急,」)而是要來求心靈的慰藉,(房間中的薄紗似乎就象徵著田季安的心情狀態,隨著瑚姬伺酒、聊天,多次的掀開、放下、再掀開、再放下........)

簡單來說,唐朝的女人是很有地位的,男人不會覺得在女人面前「逞威風」「展現霸氣」有必要;不單如此,雖然從沒出現在議事廳堂內,但田季安的元配田元氏手下的能耐對魏博的影響力不輸給唐上的所有男人,而田元氏也從不會顧忌使用跟展現這份力量。(就跟聶隱娘不把田季安的兵器威脅當一回事一樣,田元氏自然也不怕憤怒的田季安拔劍作勢要砍殺自己。)



雖然形式有很多解釋跟想像的空間,但我想它的主題還是要展現中國人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觀點。

人活著,目的不是要求同伴、求理解、求幸福、求名利.......

人活著,活的其實很短暫,無時無刻不被生老病死糾纏著,所以超脫這種糾纏才是根本。

因為做不到,人才會發明求同伴、求理解、求幸福、求名利.......這些概念。(為得僅僅是麻痺自己。)



因為一直做不到,所以我們自己中國人的文化或道德觀早就捨棄了這層。我們也開始慢慢隨著世俗化的腳步、或流行娛樂的傳入跟普及,開始認為「刺客」或殺戮這些東西可以是人用來展現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命運的一種方式。

藉由剝奪別人的生命,消滅生命中的所有可能性,帶給別人痛苦,來證明自己還有能力活下去......

所以今日在「次文化形式」的電影和漫畫中,「刺客」或精於殺戮的人都要很帥氣、很吸引讀者。不然相貌就要醜不拉雞、言行也要令人作噁...

「因為帥氣所以好棒,因為好棒所以做的事情也好棒!」



但怎麼擺脫?

是要往外的忘我?還是反向的尋真我?

當然還有以上兩者皆非的選擇。例如任憑歲月的增長和肉體的衰老,讓對生老病死的恐懼排斥日漸消逝...(所以長壽是福亦是德,老了卻還貪圖權力榮華富貴是種惡。)

聶隱娘這個故事怪異/奇妙的地方在於:道姑用「殺戮」來教導聶隱娘。

聶隱娘在「田家」的人生是很扭曲的。(跟我「還沒看」以前的假設有點類似。)

這可能牽涉到家族的形式、家風、與藩鎮的文化。──身為魏博主軸的田家,身分規格等同帝王或諸侯。尋常人家的幸福與煩惱本來就跟他們無緣。

她不知從何時開始,就被當成了維繫魏博和朝廷和諧的第二代祭品,又不知從何開始,連真心都被扭曲,(「愛」田季安成了她心靈的依靠,試問這種愛真實嗎?)又不知道怎麼回事,這個任務消失、自己存在的功能也消失。

如果對常人來說都會是巨大的打擊,何況是「無法捨棄人倫親情等與他人牽連」的聶隱娘?

家人(因為沒能力)看不見她的心中可能隱含或孕育的哀傷/憤怒,就連(長大成人後的)田季安都理所當然以為她會怨恨自己,......事實上,她的命運本來也應該是這樣的。

這種命運也是「生老病死」的一種!

如果沒有被道姑帶走,只能沉溺在怨恨、憤怒、或哀傷的她,不知道人生會如何落寞。

畢竟即使是田季安的元配,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但聶隱娘如果一直留在田家,得到的可能連那樣幸福的「一絲」都不如。

但最後她放下了一切,並將自己的決定告知師傅。就跟開頭一樣,師傅對她的決定沒有表示任何的喜惡悠樂,只是下了評論:「劍道無親,惟不與聖人同憂,汝今劍術已成,惟不能斬斷人倫親情。」

沒仔細看英文翻譯,但我想這地方的「不能」,是「can't」,也就是沒辦法,主詞不是「it」,而是「you」,也就是說「聶隱娘的劍術是有人倫親情的劍術」,也反映了她是個「無法捨棄人倫親情等與他人牽連的人」。

所以這是反向的尋真我,看見自己。

雖然故事最終呈現的答案不是什麼多玄妙多偉大的東西,但必須要說...道姑的教育有用。

多少人,終其一生總是被不知名的某種憂鬱或煩惱糾纏著,割不開放不下,看不見自己擁有的,看見了也無法好好珍惜跟享受.......(所以古老道德的首要目標要追尋超越它!)

所以,很多自以為務實的人一聽到「古老的道德觀點」都會嗤之以鼻,笑說「講這種東西有用嗎?」但侯導演卻要將它拍成電影。

想想聶隱娘回到離開多年的家,她眼中的一切都好陌生。

本來該是舒服的沐浴,讓她要在澡盆中縮成一團。

僕人伺候她更衣、讓她等一下和長輩拜會,但她臉上表情一片木然。

格格不入?...這不單單是刺客聶隱娘所擺脫的命運,這不也是很多人今日生活的寫照?

沒能力去追尋自己的歸屬,只能硬著頭皮去強迫自己去認可、去接受世俗的教條和遊戲規則,穿著打扮?言行舉止?工作?生活?感情?.......一陸硬著頭皮,硬著硬著......不知不覺就要死了!

看來所謂超脫「生老病死的糾纏」、在這過程中尋得真我,其實就是要讓人尋回感受自己、實踐自己、重建自己的機會罷了!

實用的很!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致命武器三】在台灣,我們努力的不尊重生命

(我對警察的執法手段沒有意見!牽涉到這方面的意見我一律不理會!)



「I shot a kid!」Murdock對打死一個朝自己開槍掃射的年輕人感到難過半天。記得...【致命武器】系列只是爽片,可是即使爽片也隱含著這種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身權利與道德水準的規範和追求。

但在台灣,警察卻可以理直氣壯的上網表示「小妹妹,妳的死是妳們自己選擇的。」

先不提這種話是講給「踏出去就知道這是條不歸路」的人聽的...(今天竟然講給一個交通規則違規犯?)

但那警察的發言竟然獲得大家的狂「讚」?我們這個社會真的很有問題...

不是犯法就表示活該死於非命。

不是說警察就有道德制高點可以對一條生命的逝去不痛不癢。

還是台灣警察根本就有權評論一條生命的價值?「死掉是自己選的?」



執法者應該要有基本的道德修養和人情血性,否則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凶暴因子都會被隱藏在「忌惡如仇」的面具下。

我只是依法執行勤務而已,不要批評我、不要擋我,我忙著去打示威的學生!不要害我沒打到!」......啊!離題了!

我只是依命令跟規定執行勤務而已,不要批評我、不要擋我,我忙著去操死那些關禁閉的白目!不要害我沒爽到!」......啊!還是離題了!

「我只是太衝動、太氣憤了,真的不是因為我愛打人殺人!」

單純的一段簡單發言就把一個人的道德品行水準嶄露無遺,如果這個人是跟執法或司法或公務體系無關的人,那就算了...但我真的不懂在台灣,這種道德水準的人是怎麼當上警察的?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當我們假再一起】人何時才能真正坦然自由且輕鬆的追逐自己的情感

OK!關於這部電影.....我想說........
這胸部彈性看起來真是棒!...不!
我是說她為了保養這身材一定花了很多心思,不摸兩把未免太對不起她!...不!
我是說能夠摸兩把卻還嫌噁心的亞當山德勒真是該死!...不!
我是說如果我是亞當山德勒該有多好!...不!
我是說..........

天哪!這張照片真邪惡!
幸好普羅大眾當年沒看懂這部電影,不然亞當山德勒的演員事業不僅僅是走下坡而已,恐怕已經「玩完」了。



不要被標題騙了!本人「反同性戀平權運動」的立場是堅定且透明的!

這部電影看似在告訴大家「同性戀的困境要等你當了同性戀以後才知道」,但根本上...非同性戀難道在這個社會就活得很自在很輕鬆?

(觀眾大概都忘了這部電影在「劇情」上的根本目標,「請多關心與多諒解單親家庭吧!」之後才是同性戀!)



為何要將主角們的身分設定為「消防員」?

大家可能都忘了對少數的歧視與妖魔化的本源。

就先不要提同性戀吧!我們先說說戀童癖。

也許戀童癖說白了也只是「性癖好」的一種,我們大可不必過度將他們妖魔化......支持這種主張的人是否會放心地讓自己的年幼、無行為判斷力、也沒有抵抗和防禦力的子女跟戀童癖同處一室?

所以...大家會幫戀童癖爭取權益嗎?大家會對歧視戀童癖的行為感到反感嗎?

不會吧!



社會是靠共識組成的,彼此不會用武力侵犯彼此,彼此都會努力貢獻自己所長來進行商業貿易交換、豐富彼此的生活條件、不詐欺不灌水.......

性別這方面,社會也有很多共識。一男一女組成家庭為彼此提供痛苦的避風港、傳宗接代、以家庭為單位繼續工作生活....

我們可以說這些跟性別相關的共識沒那麼重要,可是那是「我們主觀輕忽了它的重要性」?或「某些人過度看重了它的重要性」?

男性對男同性戀的歧視程度似乎遠大於女性對女同性戀的歧視程度。想像這樣的畫面:學校或軍隊裏頭,正在進行著有獎勵和處罰機制的體育競賽,當大家正焦慮的恐懼被處罰和急切地想要獲得獎勵時,某個人完全只陶醉在純粹雄性的肉體碰撞中.......他的「心」跟隊友們完全沒有交集!大家的恐懼跟渴望對他來說完全不重要!他只想如何盡情的享受......貼上去、大家撞再一起翻倒在地上滾兩圈、感受別人肉體的線條........

好吧!上述的文字就是種妖魔化........

但這不表示它不存在。

從「社會共識」這種角度來看,當社會中的每個男男女女在異性交往的選擇上都要盡可能的無違整體社會的需要(組成家庭為彼此提供痛苦的避風港、傳宗接代、以家庭為單位繼續工作生活....)時,同性戀不過就是一批「我們才不甩這些,我們百分之百只追求自己爽」的生物。

就好像無視企業家道德的「資本家」,「我們才不甩這些,為了塞滿自己的荷包、為了讓自己更爽,我什麼事都敢做!」...

所以?雖然已經很原始也很落時,但在聚落人口和生產力都還不穩定的時代,「歧視同性戀」是有道德基礎的!

(我不是主張「落時的東西仍然是正確的」,而是說「大家不該遺忘這些隱藏在消逝的歷史中的各種觀點。」)



但到了今日,我不認為同性戀應該被歧視,因為這種歧視本質不人道。(人不是「社會」的齒輪,「社會」是為了人而存在的!把人當成社會的齒輪,硬要人符合社會的需要,...這當然不人道!)

可是,可以遺忘很多目前就存在這個社會中,寂寞、被誤解、潛能被矮化......因為這些原因正痛苦的男男女女,然後一股腦地想要進行各種同性戀平權或改革,這種行為何來的偉大、神聖、或值得肯定?

我真的看不出來。

平權運動跟人道一點關係也沒有。

平權運動的發達也不會助長人道觀念。

因為平權運動的本質是一種「數量」的暴力!

凡事只求人多!人多就可以取得社會輿論的發聲權!(希望台灣和這個世界可以擺脫這種形式的日子早點到來。)



會想寫這文,是感慨「模仿遊戲」裏頭,圖靈反問警官「我是人?還是機器?」時,警官啥都無法回答。

「我會思考,雖然思考方式不一樣,但不代表你就可以把我當成金屬線圈組成的怪物。」圖靈的問題目的很簡單。

可是今天人們遺忘圖靈的名字,原因不是因為圖靈是個同性戀!圖靈測試的概念早就被廣泛應用在各種人工智能等級的評估測試中,當科學家們應用這個概念時,可不會去探究聚焦、或隱瞞發明者是同性戀這件事。

圖靈被遺忘,單純的就是因為人們吃豬肉但不想知道豬長什麼樣!人們使用科技、受益於科技,但人們又完全不關心科技!好像人們遺忘這個社會的本質一樣。

當然,社會的本質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或者那答案很難三言兩語形容,但大家會去思考社會的本質嗎?會去思考自己心中的答案跟現實的落差嗎?

不會了!

同性戀有愛!同性戀不是怪物!.......同性戀可以上電視哭訴自己覺得「被當成怪物」,但不知道覺得「自己被異性當成怪物」的男男女女又有多少?

覺得同性戀有愛、同性戀不是怪物,難道歧視同性戀的人心中就無愛、就是怪物嗎?

這部電影看似在關注同性戀權益,但它也狠狠地嘲笑了這個社會同情同性戀、為同性戀爭權益的方式。

幸好普羅大眾當年沒看懂這部電影,不然亞當山德勒的演員事業不僅僅是走下坡而已,恐怕已經「玩完」了。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模仿遊戲】怪異,並不是件值得丟臉的事情。「正常」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這是一部主角是同性戀,也不避諱他是同性戀這件事,但卻完全不用處理同性戀對於情慾的探索、疑惑、和掙扎的電影。

「理解自己」、「誠實大膽地做自己」從來就不該是「身為同性戀的天職」,更不該拿這件事來自爽自嗨!「身為同性戀,我們好勇敢!」...(抱歉!真的要吐嘲發洩一下。)

同性戀已經不需要「發聲」或「爭權力」了,容許同性戀、支持同性戀、甚至變相的反過來「歧視/獵殺」反同性戀已經變成了社會主流,只要社會繼續保持這個風向,所有的「漏洞」或「歧視」遲早都會逐一地被堵起來,──那些只會抓著現有法規漏洞或社會陋習在那痛哭哀號的人,都該看看圖靈的故事,然後檢討一下自己。



圖靈這輩子從沒有花過一天的力氣去爭取這個社會的諒解。

因為他選擇放棄爭取同性戀的權力,所以今天這個社會才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替同性戀爭取權力的聖戰」,──雖然如果納粹統治英國,同性戀的處境會更悲慘,連荷爾蒙治療的選擇都沒有,連場體面或斯文的審判也不會有,警官也不會禮貌地把「犯人」請進偵訊室。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為了紀念這樣一個「無法被主流社會接受的天才偉人」所拍的電影,我們應該計較現實中的圖靈其實並不像電影中一樣是個有社交障礙、個性孤僻的人嗎?

怪異,並不是件值得丟臉的事情。將一個人描述為怪異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羞辱或矮化,要聽者有心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身為一個被壓抑、被歧視的同性戀,正常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將他描述為一個怪人並不是為了非議他,僅僅是戲劇效果而已。我們也不該將圖靈在真實世界中的「正常」當成他偉大成就的條件。甚至...我們可以這樣假想:圖靈如果還活著,看到這部電影會不會拍手叫好「我那個時候應該這個樣子反映的...」



很有趣的電影。

為文明進步做出貢獻的人成千成萬,但有多少人一直被忽視呢?

歌頌戰場英雄容易,特別是故事講起來充滿了各種聲光效果與濫情戲碼時。

但歌頌一個一直待在實驗室中的同性戀?...那就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層級了!

激動戰士Man勃哥 沒有特效的電影世界

如果我說這片出乎意料的好看,那是騙人的。

這片真的濫!演員演出隨便誇張,劇本邏輯性差,轉折也差。

但這反而是徹底的致敬,而不是為自己的無能開脫。

首先,它的分鏡很棒讓人很難不注意到那些所謂的A級製作也沒有比它優秀多少。

其次,劇本很精準的抓到商業範本的要素與模式。場景首先要少,競技場一口氣就負責了中段的兩場戲和最後的大決鬥;演員的定位和劇情的核心與轉折點也很老套,就是身懷異能可以拯救世界的主角,要不懷疑自己的能耐、要不無法接受為何是自己,而負責開導他的人往往是潛伏在敵人身旁擔任敵方重要職務的叛徒……不要懷疑,觀眾跟隨主角一同接受了這傢伙的開導後,一定搞不懂那傢伙在鬼畫符狗屁些什麼。

簡單來說,今天的商業科幻動作片,以孤軍救世主拯救世界的金光戲碼為主軸的電影大概都變成這樣了!如果再沒特效?都是屎一坨。……幸好我們還有駭客任務。

不推薦給一般觀眾。

但願意研究電影,或厭惡好萊塢的人可以看看。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猩球崛起2】從人類文明的起源到反文明烏托邦?搞啥猩猩毛啊!



不知道怎麼講,開頭很棒!用猩猩演繹了人類的家庭倫理友愛社群聚落法治公平正義甚至藝術等概念的起源...

然後結局急轉直下,「猩猩開啟了戰爭,人類不會原諒。」對啊!猩猩也不會,不然怎麼會有柯巴?不然人類知道孤身走進猩猩窩取得諒解,猩猩就認為和平從此無望?然後我們都知道可能再拍個兩集就會看到猩猩取得了地球的控制權...



故事沒講(只是用整個故事演出來)的是:心腸最硬的那方會在武裝鬥爭過程中獲勝。所以到底誰最後擁抱了善良,顯然不言而喻。

是輸的那方擁抱了善良。(不然人類第一時間就可以開著裝甲車和帶著所有人把所有猩猩殺光然後修復水壩。)

這在展示什麼嗎?

文化水平較高的那方在演化過程中會被原始的那方侵吞?然後侵吞者會用原始的手法佔有跟駕馭這些侵吞而來的文明?

(嘲諷美國自己都是很有用,他們到處囫圇吞棗的竊取別人的文化概念,不管是宗教或生活形式或藝術品,但自己始終不改掠奪者本色。)

好像對,好像不對,好像有點似是而非,好像有點帶著自譴自嘲自我否定的反文明烏托邦。



配樂讓某些時刻顯得很感人,(可是單論配樂的力量又輸給【超級八】,)但除了這是「猩球」系列的前傳和開頭很有趣以外,實在是很普通的電影。

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殭屍國度 Z Nation】世界末日來了就是要殺殭屍啊!不然能幹嘛?

【陰屍路】讓人不耐煩的地方在於「拖戲」,還有過度扭曲後所呈現的人性黑暗。

其實這些殭屍末日型題材是可以專心專注地把故事放在「怎麼活下去」就好。例如【屍樂園】就是這樣的故事。

但這部「影集」卻沒有這個缺點。

對!在好萊塢電影台上撥出的【殭屍國度:起源】其實是這系列影集的第一和第二集連播。






裡頭殺殭屍的手法富有喜感,甚至很多故事片段還有種深刻入裡的幽默,而不僅僅是小打小鬧般的插花笑料...

像開頭,醫生和即將成為實驗品的犯人之間的對話...

「遵照XX總統頒布的第N號命令.....」「等等!她不是死了嗎?」「她簽完這項命令才斷氣。」「W.T.F!」

三流B級作品都喜歡用一些意義模糊的名詞或背景設定來讓自己的內涵或背景看來很龐大,所以故事主題動不動就是世界末日級的危機,但場景跟動員的人力數量卻永遠很小家子氣........

既然是Syfy頻道的作品,這影集自然也不能免俗的有B級片色彩,如果模仿【陰屍路】而完全迴避那類的要素,就太小家子氣了!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部影集只是跟風【陰屍路】而生的粗製濫造/砸大錢搶拍出來的作品,它有非常明確的風格策略,在創意構思上也非常嚴謹嚴格,演員也都是潛力股!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龍傳說-詛咒的陰影 Curse of the Shadow】




這不是那種耗資千萬的大製作。成本頂多百來萬。

所以關鍵特效一般般,沒有戰爭大場面,沒有超級大城市或要塞碉堡,甚至連武打都是靠演員矯健的身手來完成,而且所有外景都採用實景拍攝,而不是電腦特效修飾合成。(必須要說彼得傑克森還沒有這導演那麼會拍風景!)

但真正可以突顯出這部電影預算有多吃緊的地方是:導演本人、還有製片公司的員工經常在背景擔任跑龍套演員。(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而是因為真的沒錢。)



但劇本故事很扎實!有經典奇幻的基本格局,但又有新時代的創意。

相較於彼得傑克森(和後來的仿效者)老愛用戰爭做高潮收尾的濫調俗套,這片回歸真正的奇幻冒險,三個惡棍、匪類、盲信者因緣際會而聚在一起,惡棍要證明自己也有高貴的品格,匪類要重新挖掘自己善良的天性,盲信者要認清信仰和謊言的區別,最終這三個人竟然成了拯救世界的異軍。

雖然劇本很不錯,又是因為「預算有限」,所以導演沒辦法追求演員的最佳演出,只能做到無損娛樂效果的基本水準。有機會觀看時要有這個認知。



要特別推薦女主角Danielle Chuchran,她的演出真是驚人...





這片雖然最後直接發行DVD,但它一開始是在KickStart上募資的!

比起其他「為了搞B級而搞B級」的電影,這片的水準絕對在水平之上很多很多!

【世界大對戰 Pixels】你/妳的才能不會背叛你/妳

【不多解釋標題,那要看了電影才能體會。】


它是真正的「懷舊」。

但懷念的不是青春,也不是復古的東西,而是那個「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可以天下無敵」(或擁有勇氣相信自己)的歲月,那個不經意地踏出了第一步、然後就一直走下去...直到自己發現原來自己竟然「厲害到可以挑戰至尊之位」、然後就一路走下坡、不知道何時可以再次奮起衝天的時光。

那既是美好、但也是所有痛苦根源,它讓人不再能安於平凡,不管是腳踏實地的走向看不到(也知道走不到)的終點、還是沉溺於幻夢之中(哪裡都不去)。



即使有這樣的內容,還是不難理解這片評價為何普遍不高,因為對於「素材」(電玩遊戲)的應用,它沒啥巧思可言,(就算不跟【無敵破壞王】比,即使它有「瑪莉歐」出現在畫面中。)

(就是很摸魚的假想了一個完全不需要多解釋、也不需要多補充的情境,讓各個遊戲可以合理的出現在這個世界中。)

甚至對於「主題」...也就是「玩電玩」這件事,它也缺乏敬意、完全不提電玩的美好之處,看似說「電玩宅拯救世界」,但結局(的彩蛋)仍是很殘酷、毫不掩飾的點出「電玩打得再好,這始終是項沒有用的技能,如果不是因為外星人來的太倉促、讓人類的工業軍事完全沒有發揮的餘地,否則電玩宅根本沒有表現的機會,更不用提成為英雄、抱得美人歸。危機結束後,電玩宅終究只能安於被取笑、繼續回到那個只有少少知音的狀態。」

(靠打電玩換來的東西,終究只會是一場怪異低俗的笑話。)

這根本沒有療癒性可言!



但另一方面...「打電玩是項技能,專精這項技能背後是要有才能的!」

希望看電影的人不要辜負這項才能、不要滿足於用最膚淺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才能!

拿這才能去從事創意、去研究某些實在的東西、去試圖改變這個世界、或只是單純的去交朋友(找個知音).......

怎樣都好!就是別一直單純地埋首在「自己很了不起」的幻覺中

我覺得不花力氣在討好觀眾,反而試圖在電影中隱含著這樣「可能」會觸怒觀眾的訊息,是這片很可貴的地方。



很殘酷。

很幽默。

很寫實(?)

可惜這些都不該混在一起。



好高興又看到「立誓當個蕩婦的伊蓮」。亞當山德勒的電影另一個會觸怒人的地方,就在於他對於平凡大眾的平凡生活總是充滿了揶揄和挖苦,而且是挖苦完後就像貓上完廁所要往排泄物上踢貓砂、但踢個兩三下就頭也不回的離開了...就連我本人也是經常被他這種策略觸怒的觀眾群。

本片也不能免俗的有這樣的片段,但看到她登場讓我整個人眼睛都亮了起來,那種不耐頓時少了很多,讓我可以靜下心來享受那些片段。

她雖然老了,戲份也不算多,但還是很可愛很迷人,不像蜜雪兒蒙娜漢,歲月讓她整個換了樣。(但那又是不同的風采了。)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紳士密令】紳士道



用最精準的方式來形容這部電影的內容,就是:看兩位性格和行事原則迥異的「紳士」(英文原名並無此意)如何在全世界都執著於「自己才是正義的一邊」並且認為「自己有責任抗拒、甚至毀滅邪惡」卻不知道自己眼中的邪惡其實不過是「執著於『自己才是正義的一邊』並且認為『自己有責任抗拒、甚至毀滅邪惡』」的關頭一起撲滅可以摧毀世界的戰火之苗。



不管蓋瑞奇的酷炫影像和現代化的劇本風格,它絕對是很老派的間諜電影。

沒有超限度的動作表演,龐大到不可思議的組織,或是超先進的科技。裏頭的間諜出任務靠的是百分之百的機警、謀略、還有訓練。

但它更是種文明精神的展現:人有不得不被體制扭曲個人意志和行為的時刻,但這種扭曲絕對不會取代或磨滅自己深層的本性。

也許愛國只是種假象,甚至狂暴和貪圖享樂的個性也是假象,當「維護世界和平的使命」呼召自己時,什麼恩恩怨怨都可以放下。


即使前一刻正在戰場上廝殺,或為死於仇敵之手的戰友哀悼收屍,但如果在茶室外碰到仇敵,一樣要行禮致敬、並且禮貌地依序步入茶室中。

如果日本人稱這種態度為武士道,那我想這部片追求的是種紳士道。

若以為這張照片是要傳達這部片的風格和氣氛,那可真是錯很大!

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衛斯理之霸王卸甲】港片沒落的脈絡(這道理可以用在任何一個行業上)

倪匡的衛斯理傳奇,以戲劇的基礎來說,娛樂價值很有限,甚至可以說是華文圈的「神人/主角威能」之始祖,(而且是「平地一聲雷」,一出手就替後世的華文娛樂小說立下了「不可能更超過」的典範,讓後世的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寫出各種「探下限」的故事...因為「探不到啊!要超越倪匡根本不可能!」...就是因為大家搞不懂這點,所以九把刀、鄭丰這些人可以這麼逍遙快活。)

但各種國學歷史典故旁徵博引,尤其是本片的原作「風水」前半段交代先人尋找風水過程,倪匡富有古風和古意的文字把非常簡單的一段事跡寫得耐人尋味。(劇情複雜、或峰迴路轉?根本是多餘的。)

電影中的「風水寶地」


可惜改編成電影後,創意看似很驚人,但卻是部典型的粗製濫造B級片。

80年代後到了90年代,大概是周星馳拍了【食神】之前,其實港片市場已經被這種製作、攝影、片場調度等電影基礎工馬虎草率到了極致的電影給淹滿了!

乍看之下規格越搞越大,有槍有爆破,但跑龍套特技演員的演出很不專業,主要演員的演技(即使有些都是本來評價不錯的實力派演員)幾乎都沒有發揮,在「嚴謹和合理性」跟「為了推展劇情而推展劇情」之間,總是毫無妥協的選擇了後者,所以(不管哪部片)總是充斥著跟兒戲沒兩樣的橋段。

(雖說這是港片在90年代的哀歌,但這也是元奎製作或參與的電影都會有的通病,除了武打以外,他的電影幾乎一無是處,即使到了好萊塢也一樣。)



枉費了港片有了這樣的市場和規模,但電影的「賣點」、「製作模式」卻日益呆板單薄。

簡單用本片做舉例:就是找了元奎來搭配徐小明,所以動作武術等技術和宣傳有解決方案後,再把場景拉到洛杉磯拍了段美國的戲,顯得這片好像格局或質感跟其他港片不同...

但就僅止於此而已。

雖然是電影,但主要演員的演技根本都沒發揮、或說本來就沒有演技空有臉蛋(和身手)。

它的策略面很虛,除了幾個核心製作人物和他們的專長/擅長以外,其他相關的東西水準都端不上檯面,就好像「政變的過程」,或美國警察為了追捕個駭客可以用上大量火力.......這些橋段的基本邏輯性合理性或內容的嚴謹與豐富...

不要說十幾年後來看不及格,我想在當時也已經有觀眾開始覺得不耐、在戲院中覺得不可思議(自己的電影票錢就這樣燒掉了)。



顯然這些電影製作人並不懂集思廣益、豐富自己的創意核心和製作團隊有多重要。

電影的製作模式都執守著自己習慣的老路。

結果........

新人或有特殊專長並且想投入這個行業的人難出頭、甚至根本沒有最基本的表現機會,是我第一個想到的。

再加上資源被壟斷,接著人才就會出走這個市場,電影的型態就會開始單一、失去新鮮感,消費者會失去好感與期待性,接著業間的負面評價會流入一般消費者間,「反感」就會開始醞釀.......



台灣的遊戲產業是這樣垮掉的。手機生產製造也是。出版業也差不多......還有呢?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靈病】顛覆YA恐怖片傳統/公式的天才之作!!!

海報取自「酸毛看電影


這部電影的基本風格就讓我很欣賞。

因為它沒有像其他YA恐怖片一樣,很積極的灌輸年輕人時尚潮流的光明面,然後又用(跟脫褲子放屁沒兩樣的)虐殺手段來標示「這些披著時尚潮流的衣冠禽獸活該死一死」...

它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荒涼破敗的都市郊區,那裏的生活簡單原始到了一個極致。沒有人會在家中或宿舍開派對,年輕人就是讀書、打工、在家門口喝個小酒打個小牌作娛樂。

在那樣的環境中,時尚潮流絕對不會是故事的焦點。(自然也不會有過度的置入行銷。)

(故事都發生在遠離市區或時尚熱點的類似「環境」,【辣的要命】用成長的哀傷把人的情緒給生吞活埋...這可能是它讓觀眾反感的根本原因!「這片作為票房娛樂型恐怖片實在是太不娛樂了!」但這片看完卻有種欣慰感,讓人想要替劇中腳色「終於長大了、懂得用負責任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而感到喜悅。)



海報取自「香功堂:電影一瞬



再說到故事的主題:性...

像『慾望城市』那樣的電影會跟時下的女性(不分年齡種族)散佈「性愛魔力」的迷思;我們的傳統教條則是在變相的告誡女性如何用建構在貞操觀念下的性愛綑綁/奴役男性。

不討論前者荒謬的女權解放或後者封建思想本質上的相似與相異之處...重點是這片很努力地想要讓觀眾(不分年齡)從性愛的焦慮與渴望、甚至是從罪惡感/刺激感中解放。

不管是開頭極度唯美的攝影、或中段沉迷於文學的詩詞朗誦、或結尾兩人手牽手漫步完全不管在背後追趕的惡靈......

如果能夠從一開始就理解人生還有很多很多東西可以追尋、可以擁有,那性愛相較之下也不過是種自己不用面對「自己無力去追尋夢想」(不堪的真實)的麻藥罷了。

雖然現實中並不存在著任何一種麻藥會用這種手法殺死你/妳、或跟你/妳一起分享麻藥的人........

但至少你/妳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不讓自己的青春歲月浪費在這麻藥上。

【惡靈嬰弒/惡魔預產期/Devils' Due】結局很有誠意,但不用偽紀錄片會更好

光是聽到片尾的片尾曲,這片就值得我豎起大拇指了...

喬許威登的【詭屋】顛覆了一個恐怖片常識、或說開啟了一項新的恐怖片傳統...

其實觀眾才是所有恐怖片中真正的大魔頭!主角們或劇中任何腳色所經歷的噩夢折磨,都是為了滿足走進戲院的觀眾。

大魔頭(們)可以滿意的沉睡,可是總有祭司(片商)會期望大魔頭們小小的作怪一下、提醒(電影世界)眾人「他們存在的意義和義務:經歷各種噩夢折磨然後死去...或不死去...」

也許大魔頭(們)並不喜歡這個過程、也許大魔頭們想要沉睡勝過被誘惑、被喚醒來享受這種娛樂(?)......到底是因為大魔頭(觀眾)們存在且有著這樣的觀影口味,所以祭司(片商與創作者)要拍這樣的電影?還是大魔頭(觀眾)們反過來成為祭司(片商與創作者)玩弄在股掌間的對象?

我想破了頭想不出個所以然。

總之,聽聽這樣的音樂、把那種「化身為大魔頭」的不愉快、不舒服、或任何負面情緒都忘掉吧!——記得劇中腳色們在鏡頭前展露的歡笑與美好,那是他們盡義務的回報,那是身為現實世界大魔頭(們)很難享受到的.......




以上,是我對這片的正面觀感,但客觀來說,這是部很普通的電影。

這年頭偽紀錄片幾乎都是恐怖片,可是劇情突破性卻不多。

很難說這片是多有突破,畢竟以惡魔附身為主的偽紀錄片恐怖片也很多,這片並不是第一個,劇情的張力或大逆轉也遠不如其他傑作,──個人是大推【最後大法師1/驅靈1】

但這片卻是完整的電影,其他的偽紀錄片都會很多事的營造一個「到處都是攝影機的環境」,或是用一個很勉強的理由來讓大家接受「為何有個人從頭到尾拿著攝影機」。

這片卻是很順暢的在這種攝影機之間轉換...

但這會導致另一個疑惑就是「為何不乾脆用傳統電影的形式來拍就好?畢竟手持攝影機總是不停搖晃、視角不佳、光線模糊...」

我想這是本片根本上不受觀眾青睞的原因吧!

挺妙的,因為女主角並沒有真的被惡靈附身,也鮮少在片中像這樣翻白眼。所以這海報是完全文不對題,但效果不錯。


如果可以撇除這點製作上的邏輯盲點,簡單歸納一下偽紀錄片式恐怖片,其實就兩大類:

1.專業攝影團隊碰到恐怖事件。
2.沉溺在幸福的小人物一步一步記錄下自己幸福被恐怖崩解的過程。

本片屬於2,相較於劇情模式很老梗、結局很隨便的【靈動:鬼影實錄】,本片很負責任地告訴觀眾邪惡的來源、與邪惡的去向,然後藉此製造更強大的懸念...,而不是留下一句「我們始終沒找到.../我們始終不知道...」

這也算是種創意吧!

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弒訊/解除好友】...複雜,但又很低能的電影

為什麼教育很重要?

如果教育有盡到責任,讓人在學校這個環境中建立起堅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會被流言蜚語或嘲笑給打垮,懂得去用溫柔關懷他人、懂得用堅定客觀正義的角度去批判譁眾取寵的惡行,........

如果學校教育可以做到這些、如果大人的身教言行可以做到這些...

年輕人不會以為在派對上玩那種遊戲很好玩!

年輕人不會以為這樣拍下朋友的糗樣很好玩!

年輕人看到那些影片不會發出嘲笑、也不會留下「去死吧」這類的留言!

更不會因為這些言語而放棄了自己的未來和生命!

因為教育可以讓人有這些能力,所以教育很重要!

(但如果教育是為了教人怎麼愛國、或自己的國家國號應該是什麼,那教育跟屎沒兩樣!)

(但在台灣,這坨屎一樣的教育意義卻是一堆人喊著當正道的東西,還理直氣壯地認為「不一起喊」的人矮自己一截、認為自己已經不需要參考也不需要尊重其他任何觀點。)



以上是引言跟實事感想。

這部電影的基礎在於這個世代的人,從還沒成熟就被灌輸了一個本能,就是.......

無所不用其極地尋找狂歡機會!

那些不善長投入這種狂歡文化(包含打扮穿著與嬉鬧式的談話方式)、熱衷知識、安分讀書、縮在小角落磨練技藝的人都會被取笑、被排擠、甚至被霸凌。

仔細想想也難怪。

大人們也開始普遍無知化,科學知識水準普遍不高或極其狹隘,社會學領域的見解又明顯的被不能驗證或考驗的政治正確教條或道德宗教意識所局限和支配,修養也越來越開倒車,拒絕被挑戰、無接接受信條被質疑,總是用「妖魔化手法」面對異己異類,對於「使用權力」一事缺乏顧忌和(拒絕)自律.........

家長如此,學校師長如此,電視上的財經政治或文化領域的大人物們似乎也如此。

美德終會被戳破,專業不是被笑話、就是被踐踏,信仰是種保險與形式,人生就是賺錢、享樂、爭權奪利的簡單循環..........



不是要主張「年輕人不許狂歡」,但是...

這個社會/教育無法做到「春風化雨」...

所以年輕人只好犧牲開發自己潛能的機會,用狂歡來掩蓋自己內心的徬徨無奈痛苦



文明人會關切哪個標題呢?

作為一部恐怖片,它必然(?)只關切後者、用殺與被殺來將標題給二分化為「誰該被殺?誰不該被殺?」

所以就一部電影來說,它的題材和切入觀點先天就很空虛,姑且說這是在對「年輕人的低能化」提出警訊,但它也因為題材和切入觀點而扭曲了很多人性反應。

不單單是年輕人的社交行為,當面對威脅時,他們的行為消極被動也讓觀眾/我感到覺得不耐/這票年輕人真是低能。

似乎是「偽紀錄片」之後又一種新型的電影,但效果沒有當年的【厄夜叢林】好。

畢竟劇本太笨太不合理了。

可是一想到我們人每天花在電腦前面、泡在即時通訊軟體中的時間有多長...這電影好像一點也不誇張。

也許,未來學校要有一門課,就是教導學生「沒有網路時,要怎麼做到這些事情?」

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好有學問的「歷史教育」,與「奇觀!竟然有人要打了自己老爸才會生出骨氣!」

如果沒有歷史,如果沒有學過歷史,如果沒有聽聞過歷史知識或歷史故事,人的眼見認知是不可能超越自己的人生經歷的!

意思是說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懂得民主、法治、科學、文明、人道的可貴!

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在自己出生前的世界長啥樣,更不可能去跟現在做出比較、並且理解有何進步與差異。



所以........先不考慮「根本不尊重受教育者的尊嚴與價值、只想反過來將受教育者塑造成社會或體制需要的型態」的普魯士教育,基本上歷史教育的功能就是這樣!

誰管它本國史外國史這種差異?(我就是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閱讀世界歷史的人!)

誰館它本國史是指哪國歷史?管它學什麼,或管你/妳認為自己是哪國人,不要變成迷信國家體制或民族主義的唯物主義者啊!

還是說愛國、信守民族主義、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民族......會讓自己高人一等?

難道是說稱自己為紐約人的美國人比稱自己為美國人的美國人高等?



任何一個政黨或政權都沒有資格定義歷史,定義歷史是學術界和全體研讀歷史的人(包含學生)的工作與權力!

但歷史教育的價值和意義不是在教授「生活常識」!

台灣有幾縣、從北到南怎麼分佈,難道歷史不教不考學生就不會懂嗎?

莫非民國70年以前,台灣民間沒有幾個人知道台灣有幾縣?從北到南怎麼分佈嗎?

所有關於不以台灣主體為歷史課程內容的爭議或弊端,基本上都可以用這個邏輯解決!

所有關於「為何要以中國為主體」和「為何要美化國民黨」的爭議或弊端,基本上都可以用「歷史教育的功能」來解決!

那些聲稱歷史教育是要教授學生某些正確的國家民族認知觀點的人...根本上就跟他們企圖打倒的國民黨沒兩樣!

不!甚至更惡劣!(原因自己思考啦!反正不過就是「更偽善」三個字就可以總結的!)



那些聲稱簽了服貿條款台灣就會完蛋的人今天都該切腹,因為台灣沒完蛋,所有會讓台灣完蛋的原因...不管簽或不簽都會發生!

那些聲稱簽服貿是要賣台的人今天都該切腹,因為我們國家才沒有對岸共匪滿地爬!我們的工作機會跟就學機會也沒有被搶光光!真正的危機跟簽服貿一點關係也沒有!

.......怎麼扯到服貿?

所謂的「大人們」就是經歷了無數這樣的事件一路成長的!

小屁孩們搞不懂,把無知沒經驗當成「只有我們有居安思危意識!其他人都是無知的白癡!」所以就以為自己可以隨便把別人貼上邪惡/無腦的標籤,然後把這個標籤當真理跟行為的指導方針!

講白一點.......「你國民黨(老人們)花兩年、三年、甚至八年,把國家搞再爛,明天一旦換我(們)上台,我都有信心更覺悟把局勢扭轉過來!」.......沒有這種骨氣的年輕人才會整天吶喊著「國家要沒希望了!」看不到自己的潛力、明顯知道自己沒有能耐的年輕人,才會相信自己只有佔領公務機關和燒炭自殺這條路可以選!

所謂的幹大事,恐怕沒有比「把局勢扭轉過來」更大的了!

讓兒子能夠知道、或感受到自己可以幹更大的事情.......希望這老爸被打得有代價!

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英雄身旁無跟班,只有更多的英雄。(本文為劇透文!)

劇照取自「義氏映畫館

如果看出了這兩個角色在本集的作用,相信會很難不認同這集真的是本系列最佳、同時也是這幾年最棒的動作「電影」。



雖然班吉在本集還是負責了大多數的搞笑戲份,除了伊森剛從水裡被救活過來、迷迷糊糊就想開車追跑掉的女主角那段以外,...

還有兩次華盛頓聽證會的「沒有局長授權,我不會證實、也不會評論任何任務內容。」...

還有「我不信任你!...如果讓我發現你的立場有讓人疑惑的地方...(瞪)」...

還有開車逛大街找人找到被本來被開車逛大街的人要找的人開車撞...



懂了嗎?注意到了嗎?

班吉這集的功能才不是搞笑!(要搞笑大家一起來!)而是確立了「要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這件事情!



一開頭,恐怖份子要將極具殺傷力的生化武器載上飛機運到和平世界無法觸及的黑暗角落,局面是伊森跑不見人、支援都遠在千里之外,....這不正是「不可能的任務」系列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狀況嗎?

只不過以往都是伊森在下判斷,但這次是班吉獨挑大樑!──即使只剩下班吉一人,即使班吉不像伊森一樣可以輕鬆闖入各種危險要地,但他還是知道要將自己頭腦用超極限的方法來阻止武器被運出去!

他沒有放棄!

他不停地看著自己的動作一個包又一個包出個不停!

停掉飛機?失敗!

讓飛機短路?失敗!

開個機艙門?...還是失敗!

但這些沒有一個能讓他放棄,反而刺激他立刻想出對應手段!

除了身手、賭性、跟帥氣不成比例以外,他根本就是宅男版的伊森韓特!



至於亞歷鮑德溫飾演的CIA局長Alan Hunley,一開始只讓人看到了他的官僚和粗魯嘴臉,後來又帶著一票無能的屬下被逃亡的伊森像猴子一樣耍著玩。

劇本似乎想要給觀眾「這人是個丑角」的觀感。

但有趣的問題來了......為何他那麼討厭IMF?為何他那麼不肯信任「傳說中的伊森韓特」?



因為他不相信超人!

所以大家看到的CIA是不管在辦公室或是在現場,能力都遠輸IMF一大截的草包。

因為他不相信超人,所以他也不可能要求屬下變成超人、擁有像超人一樣無謂艱險的覺悟衝入刀山火海去完成任務。

他相信的是精密的計畫和龐大的團隊合作,所以他只能從伊森的不可能任務團隊執行的任務成果中看到草率的計畫、魯莽沒有節制的行動、甚至是敵我公私不分的行動方針。

「傳說中的伊森韓特」?



但這會讓他變成一個壞人、冷酷的人、或工於心計的人嗎?

如果理解他的用心跟思維,會發現(只要不要政治或管理立場上相對立)他是眾人夢寐以求的領導者!

雖然他對伊森韓特的成見很深,但一有新資訊新情報進來,他都會立刻加以採納、並且重新衡量自己的對人對事的評價。

身為在辦公桌上負責處理政治事務的人,他又懂得事前充分授權給前線、事發時理解並接受前線的決斷、並且在事後擋下政治壓力與責難。

所以在倫敦,當他親眼見到伊森韓特和他的不可能任務團隊形式的手段品質與效率,(從英國首相口中知道了「原來關於辛迪加這個組織的傳聞都是真的」以後,)他馬上改變立場改為支持IMF,最後甚至成為IMF的新局長!

相較於他這個IMF的外來者,這系列電影中,IMF的高階主管來來去去,有(第一集)「寧可拿一百去送死也不可放過一個」,有(第二集)「愛打高空裝神祕」,也有(第三集)「真正冷酷、精於算計,把屬下的性命和能力給徹底量化」。

或是像這集,MI6的局長,講話待人毫無誠信品格,統帥屬下的方式就是把屬下當衛生紙,對待上級的方式就是企圖用人性的低劣本性來迎合跟操弄,(幸虧英國首相不吃他那套。)



組織,或國家,這些東西也跟槍一樣,落在不同的人中,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

即使很討人厭,但我們還是讓Alan Hunley這樣的人來當管理者或領導者吧!

至少良心理性有品質保證。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不可能的任務5:失控國度

海報取自「喬伊電影隨想」



就格局來說,還是第三集最大。第四、第五的劇情都有點打高空。(不然我們會知道「兔子腳」這種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東西是啥。俄羅斯人在賣軍用衛星給民間公司以前也會註銷它跟核潛艇連線的能力。)

特務不是英雄,特務也是「人」,對「人」來說,自己都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是繞著自己轉動的,焉有人要為了世界的轉動而犧牲/耗盡自己的道理?──所以讓特務回歸人、會有「人要追求幸福」的需要。

哪有什麼天大地大的危機會比自己的幸福核心瓦解更大呢?

所以即使第三集的故事題材最內斂,格局反而是全系列中最大的。



但就純粹的電影來說,第五集可能是最成功的一集。

首先,它用歌劇杜蘭朵公主的風格來修飾主題旋律...電影配樂就是要這樣啊!(前年的【獨行俠】也有同等的水準。)相較之下第一第三第四集的配樂都是換湯不換藥,第二集還有點不知所以然。


其次,即使動作戲碼連番,但劇本跟導演始終堅持要保留大量的片段,來讓演員用眼神、用肢體動作來演戲,而不是一味的講求極端扭曲的對位、景深、剪接...

有一幕,辛迪加的大頭目綁架了不可能任務小組的一名成員,並起企圖把某種不明裝置用在這成員身上,看到那成員臉上表情就知道那裝置的目的不是單純的暴力或殘酷...這才是演戲啊!(點開本連結前須知:本聯結有大量具透和腳色評論。)



史匹柏在好萊塢揚名後,電影攝影開始講求莫名其妙的角度和片場設計,來讓觀眾可以用「變焦」的方式在短短的一個鏡頭內瞬間體驗不同的角度,任何動作特效也可以「一招當很多招用」,(因為下次只要換個角度拍就好,)當大家都學會、都知道這招後,演員開始要在戲中用不自然的方式站在很奇怪的位置,或從很奇怪的地方入場。

就好像大家都在同一個房間裡,不管房間多大,都要選擇四散在各個不同的角落,(好像大家都是什麼孤僻的黑暗系、中二系、孤狼型角色,)而不願更靠近彼此、讓彼此可以更清晰容易的接受到從語氣跟肢體透漏的訊息,即使「交換訊息」正是腳色們當下正在做的事情!......

因為四個角落代表四種性格和立場!忽視劇情情境的邏輯然後用這四個角落來表達腳色的想法和立場,比讓演員用演技來表達更容易!



湯姆克魯斯明顯的不是專業動作演員出身。

但他今天的成就可能遠遠超過那些靠著把自己練得滿身肌肉、在片場跌得渾身傷的前輩們。

可是不管是純特效、靠特技演員、靠特訓........畢竟演員終究要會演戲。

「不可能每個關於你的傳聞都是真的吧?」聽到女特務這樣問自己,伊森韓特回頭一看的表情,那真是「無奈又得意地苦笑」!是在無奈自己怎麼會從一個精通易容、匿蹤、潛伏的間諜變成了傳奇?還是無奈自己的搏命永遠不會被世人承認?.......真的是「好」無奈。

所以如果要評論這集的「不可能的任務」,我看中的不會是特效或動作,而是它選擇讓演員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演技,因為就純粹的電影來說,這才是電影的根本。在一堆「大師」們都選擇揚棄這個根本、靠自己的影像技巧取悅觀眾的年代,這不單單是系列中最成功的一集,它可能是近幾年最棒的動作「電影」。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最後魔鬼英雄】要能、敢、堅持相信眾人都認為不存在的事物!

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問:「有哪些電影是以尋寶為題材?」

一般人會講的大概就是「印第安那瓊斯傳奇」、「七寶奇謀」、「古墓奇兵」、「國家寶藏」......或是「剛果」、「尼羅河寶石」之類的。

但有人提出了「野蠻遊戲」,「尋寶」故事最早就是海上尋找海盜的寶藏、或是深入非洲尋找古文明的遺產,所以把「非洲探險」的浪漫與黑暗搬到美國小鎮裡,大家爭奪著帶有神奇魔力的盒子,...這怎麼不算是尋寶電影呢?

還有「最後魔鬼英雄」。



這部電影可以算是種「御宅文化」最早的抬頭。

一個沉迷於虛擬世界(但又沒有技術)的小鬼,從道德正確的觀點來看,這種生活方式必須要成為笑話。畢竟投注在電影世界中的時間與心力...頂多幫自己成為不入流的小影評人,或是在戲院、錄影帶店這種地方餬口過日子而已,...大藝術家不是因為看過很多畫所以成為大藝術家,真正的大作家也不是靠飽覽群書來成就自己的作品。

但怎麼創作並不是重點。

「(娛樂型)電影不會背叛觀眾,」所以雷公要背著小鬼晃回自己前妻被匪徒們砸個稀爛的家,所以要帶著他四處查案,──電影(明星、製片、導演、編劇.....)不會背叛觀眾,觀眾也不會背叛電影,這是多美妙的關係?

(相較之下,今天的Cosplay文化只是種變裝癖的合理表現。)



但這片跟尋寶的關係何在?

如果那張電影票是個藏寶圖,那這部電影姑且可以視為一場「奪寶大作戰」。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尋寶的意義何在?

「蜘蛛人驚奇再起(一)」片尾的老師說得好,所有的電影都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我是誰?」

「尋寶」到底是什麼?會「跑來尋寶的」的「我」又是誰?

「尋寶」就是要能、敢、堅持相信眾人都認為不存在的事物!

「我」就是能、敢、堅持相信眾人都認為不存在的事物之人!

當周圍的人都告誡「你」要認真上課學習時,不惜荒廢課業也要看電影的熱情有何價值?...看不到啊?

當整個國家世界都告訴「你」獨立宣言只是獨立宣言時,一根煙斗上的一段詩句能證明什麼呢?...看不到啊?

當整個世界都告訴「你」地球是平的時,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這些僅僅是數學與邏輯推論的東西能代表什麼呢?...看不到啊?



或許,「尋寶」並不是一種電影題材,而是電影人向那些堅守著熱情與信心去相信、去追尋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標的人與事蹟致敬的方法。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蟻人】很普通、很硬派、很不漫威的電影

說這是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其實它真的只是部很普通商業/犯罪鬥智喜劇。

關於它的一切「噱頭」...真的都只是噱頭!

極限攝影技巧和電腦動畫早就帶大家去過各種狹縫和精細的角落,這片除了有3D效果和「量」以外,並沒有做得比較好,搞不懂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刻......將近四分之一,主角第一次變小、入侵伺服器、皮箱裡.......,這樣的動作戲,以動作片來說,完全只有二流水準!

電影雖然有3D和大量的電腦動畫特效,但這片完全沒有用到新技術,製作成員名單中的技術小組相當的精簡!「音效」還占了很大的一個區塊。

畢竟連【復仇者聯盟二】都演過了,突破格局的特效或動作場面對漫威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了。反而是電影的基礎──也就是「劇本」,──對漫威來說是相當「陌生」的領域!

這不合理!畢竟【鋼鐵人】就找了在獨立製片領域成名的Jon Favreau,他也不辜負漫威的信任,成功的複製李安失敗的「綠巨人」故事精神、並且加以改良!所以在劇本上創新對漫威來說不該是難事或禁忌才對!但這樣的創新在【鋼鐵人】之後就完全止步了!

規模!彩蛋!耍嘴皮子搞笑!無止盡的替【復仇者聯盟X】鋪路鋪梗!──【星際異攻隊】差點成了漫威在劇本創新的另一個高峰!



但.......

找個過往的作品喜劇色彩濃厚的人來寫劇本?

而且一票非主流族群喜劇咖演出這部退一步看格局最小(英雄行動僅僅只是入侵一場我們根本不知道要幹嘛的晚宴)的漫威電影?

難怪Edgar Wright會交出導演棒,畢竟血腥冰淇淋三部曲根本是純白人的電影!很難相信他能順暢掌握像麥克坦納這樣的演員演出!



可惜!或說不意外!劇本的邏輯性很差!為了戲劇效果而故意安排的橋段太多!根本還維持在【活人牲吃】裡「到哪避難?......到溫徹斯特避難!」這種對話的水準!

不過喜劇效果真得極好!再加把勁,蜘蛛人完全可以退到二線去!



但這片也是有優點的。

它最讓我激賞的點在於皮姆博士對史考特朗恩說的話...這是今天動作電影早已經遺失的硬派精神!

以前,動作英雄經常在片尾拖著一身傷,腳下拖著狼狽地步伐,沒錢沒權沒名,甚至連女人都沒有,但他們臉上的笑容卻帶著滿意和驕傲,最後沒入片尾字幕中。

因為「很硬派」並不代表「很成熟」或「很有作為」,一點小挫折小壓力就會不擇手段、投機取巧的人太多太多了。

那笑容代表著主角真正的脫胎換骨,離開戰場後可以真正去面對現實中遭遇的「苦難」,(或說「不被五斗米折斷腰」?)

看到還有電影會注意到這點,而不是老安排一堆衣食無缺、或是先有主角光環加持在來承受苦難(註)的中二老屁股來出生入死........

我很欣賞這樣的元素。



註:到底是降臨在主角身上的苦難挫折真的太大太難熬,還是因為主角光環讓人不忍心看到這樣普通的遭遇掉在他們頭上?.......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航海王/海賊王/One Piece】「海賊王世代」不過是一個謊言

最近一堆日漫改編成電影,都不是什麼冷門漫畫,也沒有小家子氣的製作陣容。

雖然題材風格各異,但這些漫畫內容都有個共通之處,就是避開了世代間的對立,強調社會和諧重要。

例如「要聽神明的話」藉由一句「把我平淡無奇的生活還給我」無形中否定了年輕世代對現有體制不滿的合理性。(雖然有點不成比例,但這場神的遊戲就是暗示了現實的殘酷,而年輕人的不滿在現實的殘酷面前有多麼的不堪考驗。)



「巨人的進擊」更是藉由「隔離巨人的高牆」直接了當的點明了「沒有社會體制的保護和幫助,年輕世代什麼都不是。」



這些漫畫所要形塑的價值觀沒有一個跟海賊王本身是不相違背的。

「如果不打算跟強權對抗,或一開始就抱著要依附強權的打算,那不如不要出海。」

我不是認為「沒有海賊王世代」,而是想說…「海賊王中傳達描繪的團隊管理和領導概念絕對跟『提供願景』這種狗屁不通的東西無關」。

因為任何團隊的任何(有能力或基本價值的)成員都有自己的願景!(這是人性基本共通面!不需要討論!也不該討論!)

如果魯夫無法成為海賊王,其實也無所謂,每個人都有自己加入團隊的目標,也有脫離團隊的契機點,(底限是:大家要團結走完全程。)

說「海賊王世代」是個重視共同願景,或是會響應共同願景的世代,在社會面來說只是想要隱藏最近幾年的社會運動中帶有的不安定要素,(偶像色彩更濃厚,領導人水準持續下滑,)在組織團體面來說只是想要將「盲目的相信或獻身於組織」合理化,甚至轉為一種高尚的行為,藉此分散管理的難度和降低團隊能力升級的成本。



就團隊領導和管理來說,雖然這部漫畫也認同所謂的領導者權威,(所以進攻司法島之後,索隆強烈反對讓事前脫隊、但又戴著面具回來參加攻擊的騙人布重新入夥,理由就是因為他不尊重船長的權威,)但這部漫畫更主張:聽不下部屬心聲或需要的人不配當領導者。

所以他們要主動迎戰克洛克達爾,要不自量力與風險的進攻司法島,要把摩利亞打到趴,還要放棄驅虎吞狼之計、轉而正面挑戰唐吉訶德,.......這些都不是魯夫自己的意思,很多都是團隊成員的意志!

而且這團隊的成員間具有高度的互補性和強烈的責任感,(所以從沒有人責怪騙人布經常在一對一決鬥中打輸,反而會告訴他「別勉強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擅長的事,」「快去!這件事只有你辦得到!」)

香吉士懂看護和飲食管理,但不懂醫療,所以喬巴(內科)和羅(外科)加入了。

騙人布擅長設計小道具,但不擅長保養和修護大道具,所以佛朗基加入了;又他雖然有很多的臨場應變機智,(而且數次靠這項特質扭轉團隊的命運,)但他欠缺整體謀略的觀點,所以團隊先後有薇薇公主和羅加入。

娜美懂航海,但不懂人文地理和外交互動禮儀,所以先有索隆在團隊中,後來還有羅賓加入。

索隆戰力一流,對外對內的溝通交際能力也是團隊的中流砥柱,但他缺乏願景,所以他甘於在團隊中屈居魯夫之下,又經常跟團隊成員吵架(討論接下來的行動),(這恐怕是因為他不敢自己拿主意,所以魯夫的魯莽對他來說並不礙事、是必須忍受的,但他講話又不像魯夫口無遮攔,所以吵架兼溝通最快。)

顯然,互補不單單只是彌補彼此欠缺的東西,還要進一步讓別人更好發揮自己的能力。

顯然,責任感跟「自動自發」是不一樣的,所謂的責任感應該是「主動意識到夥伴需要自己」,而不僅僅只是「把領導者交付的任務做的最好(讓領導者滿意)」。



就個人來說,這些人的出身經歷性格都完全不同,甚至嚴重衝突,但是他們都對自己的族群和朋友有強烈的使命感。

顯然魯夫挑選夥伴是不看能力(或潛力)、不看出身,也不看投不投緣,而是先看這個人需不需要自己和這個團隊。

他當然也會希望這個人以專長、友情、和忠誠作為回報!但這不是絕對的必要的!──他「出海」並不是為了行善或將自己的能力當作免費資源一樣四處揮耗,但比起用「共同願景」這種權責分寸都定義的很曖昧的東西,領導者應該要先確保自己有能力可以滿足團隊成員的需要,並以此作為「契機」或起點來凝聚團隊才對!



所以.......

海賊王世代到底是什麼?其實我沒有精準的答案或個人觀點,但如果我們接受現有常用的版本,等於漠視既得利益者和管理層不求進步又不為自己的失敗負責,反而繼續用花言巧語(把團隊領導簡化成「提供願景讓下屬追隨」)來讓人淪於被剝削利用矮化而不自知。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為何柯文哲都不檢討裁判和主辦單位?

錯都是別人的?

「柯文哲說,大巨蛋從2005年至今已經10年,北市府公布新規則將可以讓這些大老闆知道,政府如何協助廠商做行政流程的改進,獲利有時就是要考慮時程,過去很多開發案一拖就是10年,時間就是金錢,如果整個流程可以改進(縮短),對廠商來也許會是一個更好的投資環境。」

針對我接下來要講的內容,如果大家要拿大巨蛋被遠雄任意更改地下道的用途(改為店鋪)這點出來講,那我只能不回應,因為我的主軸並不完全是針對大巨蛋,而且即使遠雄有這樣的疏失,也不表示我所講的從未發生、不可能發生、發生了也可以不被糾正或批評。



大巨蛋搞成這樣,真的完全是遠雄的錯嗎?

為何柯P針對某些事情就直接以結果論對錯,有些事情卻把會議紀錄攤在陽光下?

我在資訊業接過公家案子。

承辦單位要多不專業就有多不專業,不要說它不會倒閉倒帳、預算充足不會小氣,但事實上要改起規格、要亂開出無賴意見...公家機關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只要公家機關這種行事風格一天不改,公家的各種承包案子進度就永遠無法掌控,品質也無法控管。

可是柯文哲的個性剛剛好就是公家機關無賴起來時,大家最常看到的嘴臉。(對!我在說「柯文哲只是好運會念書、一路當上了醫生,否則他的個性人品和那些無賴根本沒兩樣!)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T3000和薛丁格的貓



「薛丁格的貓」,是薛丁格跟愛因斯坦在討論量子力學的「未來」時,所用的一個譬喻。(愛因斯坦並不算懂量子力學...跟薛丁格相比,因為愛因斯坦是個理論科學家?因為愛因斯坦不是實證型/實驗型的科學家?因為研究的層面完全不同?總ˇ之薛丁格要用這個很奇特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論解釋給愛因斯坦聽。)

可是三流科普作家或哲學研究者讀完,會驚奇的以為這是一種思維辯證技巧。



簡單來說,量子狀態下的粒子(例如垮克)他們的物理屬性並不會被有或無這個簡單且絕對的標準給限制住,會出現既有又是無的狀態,這就是薛丁格在解釋給愛因斯坦聽的譬喻中,所謂的「既是活的、但又是死的貓」。

即便是最客觀最超然的觀察方式,一旦這種觀察方式指向了這個粒子,這個粒子會立刻從這種既是有、又是無的狀態脫出,也因為觀察不到,所以就無法證實這個狀態存在。(所以要觀察量子等級的粒子,就不可以用傳統物理學、包含相對論等級的工具和方法。)

所以貓是生是死,跟「你」有沒有打開盒子看裡面...一點關係也沒有!

對於(堅持)認為「這個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人來說,(後世常說、常引用的)「薛丁格的貓」這個謬論非常有吸引力!──因為外界與真理的狀態竟然會被「我」這個人的簡單小動作給定義和決定.......(在很多情況下,這個觀點是有特殊意義與作用的,但不多講。)



今日的「科普」充滿了這種似是而非的東西。

電影、小說、娛樂新聞......都是這些謬論的捍衛者、信仰者、甚至是創造者。





祖父悖論」。

(以我個人能力所及的程度)認真思考,會發現這個理論的實證基礎應該是建構在「物質不滅」的基礎概念上頭。

假設,「我」其實象徵著「我身上的所有物質與這個物質所承載的思維記憶」,那這個物質必然是從「過去」來到現在,在時間線上,這個物質的存續乃是連續的。

這大概就是傳統思維的人看待這個問題的思路。



但物理學走到今天,我們已經知道會停下腳步來,反過頭去思考「物質」到底是什麼?

因為...物從何處來?...

如果物存在宇宙(時間和空間)之中,那時間的起點何在?在這起點的瞬間,所有的物又是什麼狀態?

先不提技術細節(「這是怎麼辦到、怎麼成立、怎麼實現的?」),今天普遍可以被接受的理論是「從無中產生」。──物質的存在並不是隨著時間的開始而誕生的,而是先有時間空間,後才有物。

這可能也只是另一個謬論,但這是否表示「從無中生有」是絕對可行、不違反邏輯或現實連續性的?

那也就表示.......一個物質可以回到過去消滅過去的自己,但又不影響未來的自己的存續?(這可能就是「薛丁格的貓」最好的例證,未來會處在一種「既是存在,但又被消滅」的狀態?自己會變成一種介於「從無中誕生」或「有源有本」的狀態?)

或者,這個消滅了自己的物質本來就是種從無中而生的另一個物質,只是我們因為觀察方法的極限,錯謬的將它們畫上了等號?

(還不提如果把這個「物質」擴大為「人」,可能會有「忒休斯之船」的問題。)



我不是科學家,我只是愛讀牛頓雜誌,愛翻維基百科。

但是新一集的【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在科幻思維上真的精彩。

不再因襲前人用爛的觀點和路數,例如過時的時間或空間旅行空想知識和毫無根據的人工智能威脅論,它大膽的擁抱了未來.........這是【駭客任務】之後,我再一次看到真正擁抱了未來的科幻電影。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魔鬼終結者:創世契機】終結自己的神話

這集魔鬼終結者徹底終結了一直以來以魔鬼終結者為中心的西方御宅文化。

為何要這麼做?

試想一下...以「人腦所虛構的世界觀、歷史觀、和邏輯核心」作為學問或文化的中心,有意義嗎?

用外行人的身分不停去論述人工智能對人類這個物種是否會造成威脅?時間旅行悖逆?不停整理跟研究各個時間線與世界觀?

光是想了就覺得很荒唐。




我心目中【魔鬼終結者】系列最美好的核心不是科學幻想或動作場面,而是女主角莎拉康納能夠從一個三流餐廳女服務生搖身一變,成為「您的勇氣照亮了我」的救世主之母的過程。

雖然這過程中她一直成長,但又一直被眼前出現的強敵給打敗,T-800可以殺死她(註),T-1000也可以殺死她,該死的自私心理醫生和媒人性的精神病院看護更是可以殺死她(的心靈),但她總是可以「即時」站起來,繼續向前進。

我們前方或許沒有什麼偉大或神聖的使命在等著我們,但對莎拉康娜來說,等著她的一樣也不是什麼多神聖偉大的東西,僅僅是單純的「兒子的呼召」而已。

如果是那種等級的東西,其實每個人前方都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去創造,)只看你要不要去正視、去面對而已。



忽視這種哲學層面的鼓舞,選擇不去創造,而是轉頭去鑽入其他人已經走過的路,或是創造出來的成果,一直鑽、一直重覽、一直重複原地解構、一直玩著引經據典和考究的把戲....不停地討論/假想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危險,不停推究和比較每集所造成的時間線和虛構歷史....

要如何打斷這種扭曲的行為?

這部電影創造了個非常有趣的答案。

「沒有命運這種東西,也沒有時間、或時光悖逆這種限制的存在!








它處處抄襲過去四集的元素,但大家向來公認最經典的兩集(一和二)只引用了「場面」,其實這集主要還是取用三(約翰康納拒絕自己的命運)、四、外加被腰斬的電視劇(大幅度擴展人類和天網雙方應用時光機的幅度)作為故事核心。

對於不想迎向未來,只希望未來就是自己熟悉的過去之重複的人...一定不能同意這樣的行為。(因為自己熟悉的過去如果可以推翻和瓦解,那自己努力鑽研又有何意義呢?)



進了戲院看完,必須要說這是很值得推薦的電影。



對了!果然,終結者是「懂得愛」、能「思考愛」的機器。



註:

我覺得第二集最有趣的一段是:莎拉康娜差點成功逃出精神病院,結果T-800就從電梯裡走出來,結果下的莎拉康娜邊哭邊掉頭逃命、連兒子在叫她都沒聽見。

不管是攝影、或是配樂、或是演員現場的演出,都把莎拉康娜的恐懼完美的傳達給觀眾。(仔細想想,這真的很賤!雖然她是虛構人物,但導演/編劇也沒必要這樣整她。)

因為有【鐵達尼號】和【阿凡達】加持,所以普羅大眾都認為詹姆斯卡麥隆的地位和功力是不容許被挑戰的,但在我來說他的巔峰就在【魔鬼終結者一】,(【魔鬼大帝:真實謊言】是不錯的嘗試,但這片對諜報動作電影的影響...被嚴重誇大了!)

仔細觀察會發現...除了特效精進以外,兩集魔鬼終結者的劇情結構幾乎一模一樣,開場、兩派登場、追蹤獵殺對象、救援並且第一次交手.......就連精神病院的架構也只是第一集警察局的翻版,結局則是搞爛一台大卡車後用原始裝置消滅最先進的科技,.....真的沒啥變化!

對我來說,凱爾瑞斯的告白和莎拉康娜在領悟到「前方沒有幸福」時仍毅然決然估身上路的兩個畫面,是這部電影最能打動我的時刻,第二集「用終結者作為約翰康納父親」這個點子在第三集被砲的體無完膚,更不用提片尾提出的「生命的意義」有多空洞,終結者強迫自我終結的理由有多勉強.......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熊麻吉二】賽斯麥克法蘭心中的正義魔人在咆哮(有點劇透)

專注抨擊別人在認知、行為、或水準上的缺失並不表示自己比較高明。

雖然刻意藉由粗鄙的社會底層小人物之口來抨擊某些東西,可以達到突顯「連這些人都知道這種行為不對」的效果。

但「真的說得出對錯的所以然」跟「只是憑直覺,完全不區分喜好和理性的差異」兩者之截然不同的。

前者可以是狂放不羈的知識份子,後者就是今天網路上隨處可見的獵巫派正義魔人。



不是說這部電影不好看...

但是歧視(和侵犯他人權利)的根源是偏見與傲慢,「法律站在我這邊!我不需要跟你多講什麼!我更不會在乎你的感覺或想法!」,這種話是今天社會歧視(和侵犯他人權利)能夠成立的最後底線。

所以對抗歧視最佳的武器並不是採用法律,否則不管誰贏又有什麼不同,只是換個人講那句話罷了...

律師「上帝之聲」講的話很重要,是人就要對社會(或對其他個體有貢獻)。

但泰迪熊不能生兒育女,也從不端正自己的行為,就拿句「他能讓其他人感受到愛」,然後就贏了官司...F!我在瀏覽器打個「Free Por_」也有一堆「愛」等著讓我感受...


這集最讓我賞心悅目的就是Ted的老婆。

第一集略嫌花瓶,但第二集就完全不同。或許是因為戲份較第一集重、演出也變化較多,我認為女主角亞曼達賽佛瑞完全被比下去了!

如果找她來演【百萬種硬的方式】莎莉賽隆的腳色,,,,,,搞不好也不會差。當然她屁股太翹太豐滿,騎在馬上應該不夠驃悍,但談起戀愛一定有賣點。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侏儸紀世界】(未來的)大師之作



比起第一集,【侏儸紀世界】比較好看!

不管是內容或節奏都比較俐落,不會像第一集從樹上爬下去、或第二集在電機房裡躲迅猛龍那樣故意搞動作特技秀,或是像掛在電纜上製作廉價的緊張感,(瞧這集小鬼們跳水跳的多直接!)

而且營造了一個很完整的世界觀,跟前幾集那種「為了嘲諷現實的片段而讓劇情出現空洞」的策略不同。(「不要讓律師來插一腳!」Shit!史匹柏真的知道自己被惡搞了嗎?)

所以........不是因為我討厭前幾集的導演,而是這集真的比較好。



可能是【暗夜獵殺】之後(快二十年前的電影)讓我最滿意的動物災難片。──因為它有個完整的世界觀,所以它不是科幻災難片。

但就算是從科幻角度來看,它還是大勝。因為第一集只是把「科學家們已經可以作但還沒做」的事情拿來用很烏鴉嘴、很沒道理(把死胖子搞的烏龍推給科學家想伴上帝)的態度炒作一下。

但這一集終於往前邁了一步,去思考「科學家們接下來可以做什麼」,(不是像第一集那樣空有個題材虛晃一招,電影本身幾乎跟標準的三幕劇快沒兩樣,而是很霸氣豪邁的將這場危機的細節徹底補足。)



動物就是動物。

人類在掌握生物科技以前就開始自己製造自己想要的物種。

我們吃的豬牛雞鴨羊,家裡當作寵物作伴的貓狗鳥......哪樣不是我們憑自己的想法、利益需要、跟喜好創造出來的。

如果動物園裡還野性十足的獅子在開放時間跑出籠子是單純的動物災難片,那【侏儸紀世界】裡發生的慘劇也是;如果我們訓練來保護自己的狗偶爾出了幾隻亂咬人是社會新聞,那【侏儸紀世界】裡發生的慘劇也是.......

野外生長的?籠子裡圈養的?實驗室裡製造的?只有教條信仰者(像史蒂芬史匹柏)才會以為那有什麼不同。

征服教條主義者的偏見雖然不能製造更好的娛樂效果或電影工業水準,(第一集永遠是里程碑,這無法否認,但里程碑永遠會有新的,而且定義方式隨人選,)但.......像我這種龜毛孤僻類型的觀眾看了會很滿意。



各人特愛女主角演出的【陰森林】,可惜觀眾是善變的,希望沙馬蘭今年的新片可以扳回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