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8日 星期四

【海盜戰記Vinland Saga】父權、父權.....多美好~~~

這是一部從2005年日本講談社開始連載、完全以硬底子歷史知識為背景架構的虛構冒險漫畫。 作者為幸村誠。

故事主題是西元1016年至1035年間由維京人克奴特大帝所建立的北海帝國興起壯大(可能也包含了殞落)的過程。(這個帝國只延續了一代,他死後即分崩瓦解。) 

但漫畫正確的名稱翻譯應該是「文蘭傳奇」。所謂的文蘭是指古維京人傳說中的北美地區加拿大紐芬蘭島蘭塞奧茲牧草地。而「文蘭傳奇」應該是指傳奇維京人「萊夫‧艾瑞克森(Leiv Eiriksson)」發現文蘭的過程。(只不過在這部漫畫中,萊夫是配角,故事的重點在於他的發現對於當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又有哪些人促使他脫離原本的航海經商生活去冒險。)

(至於Saga一詞,也有指形式鬆散的敘事散文。也就是類似小說和歌謠的前身。取這樣的名字只能說是種「流行」,並沒有實際意義。)

會提到文蘭,是因北海帝國的建立與壯大雖然是種維京人在大西洋兩岸政治成就的巔峰(另一個巔峰則是在歐亞大陸上建立了俄羅斯帝國,)但為了這個巔峰,信仰殺戮跟掠奪的維京人文明也走到了盡頭(或說這段互相殺戮的巔峰期)而被全面基督教化。早在這個帝國的創立者克奴特大帝即位前,王國四處就開始有人質疑「鼓勵人們勇於在戰場上掠奪廝殺換取進到戰士之館的資格」的北歐信仰提倡的生命觀真的有意義嗎?

「這樣的人生真的有價值嗎?好累啊!」

當時,向平民鼓吹這種信仰的國王們其實很多都已經皈依信仰基督教(當時的天主教),或至少形式上容許傳教、試著跟羅馬教廷(和法蘭西諸國)保持友好以換取貿易利益。也就是說:基督教(天主教)信仰根本無法改變或滿足平民與戰士(海盜)們的空虛。

人們需要的並不單單是自己死後的去向,也開始思考並關注自己可以留給後代什麼樣的東西。


主角就是有這種想法的人之一,但苦於找不到實踐這個想法的契機,最後聽到文蘭的傳說後,就彷彿若有所思地認為:我一定可以在那塊新天地上建立一個讓我實踐這個夢想的國度。

(在故事中,克奴特大帝則是選擇「就在眼前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可以讓人的生命變得有價值的王國。不管是戰士館、還是上帝的招喚,都沒有意義!甚至連神都要嘉許自己,因為自己建立的王國比他的樂土還要美好。」)


介紹一下主角跟故事好了。


圖片正中央、中央右側、與下排左側中的就是主角(年少時)。(上排中間右邊則是為叫作阿謝拉特的重要人物,上排左邊則是克奴特大帝的父親斯偉恩王。)

他的名字叫托爾芬。故事初登場,是一場法蘭西帝國(今天稱為法國)境內一作延湖而造的要塞周圍發生的內戰,──因為是內戰,所以參戰雙方都是法蘭西帝國成員。(因為法蘭西帝國實施諸侯制?)──雙方都僵持不下,守軍無法擊退來犯者,攻擊方也無法突破堡壘守衛,這時候,一批在旁邊觀戰的北歐海盜傭兵派出了一個14歲少年作為使者,來向攻擊方提議:我們幫你們突破防衛,但戰利品我們要拿走一半。

這個少年就是托爾芬。而海盜傭兵團的首領叫阿謝拉特,是少年的殺父仇人。


故事好像又要再往前拉一點,但簡單描述一下這場戰爭的結尾:當晚,攻擊方的後勤部隊看到有幾條「龍」在森林中行走,隔天早上就有數艘北歐海盜船出現在湖上,那幾條「龍」其實是海盜船的船首雕飾,「龍在森林中行走」其實是一百名海賊將船扛在肩上徒步翻山越林的結果。

但戰爭在船出現前就開打了。戰爭一開打,少年就衝入前線、爬上堡壘外牆,當守軍因為海盜船出現而慌亂時,他就把握機會翻過牆垛然後重挫守軍的石弓(弩)部隊,並且殺了守軍指揮,讓海盜船可以幾乎毫無阻礙的從湖岸攻下堡壘......


我們的主角托爾芬,今天這個驍勇善戰的少年,在十年前,其實還是個在冰島上白天無憂無慮幫家裡放著羊、晚上圍著營火聽老人吹牛講「文蘭故事」、深夜被姊姊悠瓦當暖爐抱著睡覺的流鼻涕小鬼。有天,有艘大家沒看過的戰艦停靠村莊碼頭,領隊佛洛基說要找一位叫作「約姆的戰鬼」的男人,結果出來應聲的竟然是自己的父親托爾茲。

當時英格蘭和丹麥(後來的北海王國)的衝突擴大,挪威的傭兵戰士團「約姆」決定全力支援丹麥國王斯偉恩王。(漫畫中說這是英格蘭單方面開啟的殺戮,但我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當時英格蘭已經因為丹麥連年的軍事騷擾和要求英格蘭「盎格魯薩克遜王朝」支付和平贖金而財政困難,所以才會出此下下下下策。)為了投入這場戰爭,約姆戰士團的領袖決定招回逃跑的前副團長(同時也是自己的女婿)托爾茲,「不來?你們這個村莊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可不敢保證。」佛洛基留下了這樣的威脅後就離開了。

無可奈何下,托爾茲只好和開商船的雷夫老爹組成船隊,駕著自己過去帶走的戰船出海準備趕赴戰場。搞不清自己有多幼小的托爾芬以為自己可以像爸爸一樣成為偉大的戰士,就私自躲在補給桶中一起混上船展開人生第一場遠航。

但這場遠航走沒多遠就亂了調。

(好幾十集以後揭曉,)原來佛洛基的女兒剛成了團長的媳婦,如果沒意外,他的孫子會是未來的團長,所以他打從心裡不希望托爾茲趕赴戰場重返戰團,但這番盤算沒人知道,戰士們只知道他離開冰島後第一件事就是去到阿謝拉特和他的傭兵團藏身的地方討論一筆交易。

談些什麼交易?「暗殺托爾茲!酬勞是兩百枚金幣!」


接受了暗殺委託的阿謝拉特算準了托爾茲的船隊會經過的某處峽灣,就在峽灣出入口都設下陷阱困住船隊後準備登船直接殺了托爾茲。沒想到托爾茲的戰力超乎預期,除了阿謝拉特自己以外,部下無一人能抵擋他任何一擊,最後只好答應托爾茲決鬥的要求。

決鬥的結果幾乎是一面倒的由托爾茲占上風,最後阿謝拉特竟然提議讓托爾茲取代自己成為這個傭兵團的領導者,但這提議反而激怒了自己的左右手索倫,他便介入決鬥挾持了托爾芬當人質要求托爾茲乖乖束手就擒。

(被弓箭射傷)斷氣前,托爾茲請求阿謝拉特遵守決鬥的結果「不要傷害船隊的任何人」,結果阿謝拉特真的遵照他的請求,並且帶走他的船當戰利品。托爾芬趁亂中躲在船的夾艙中,自此成為阿謝拉特傭兵團的成員,「我一定要成為我父親那樣的戰士,然後在決鬥中光明正大地殺死你!阿謝拉特!」


前事說完,多年以後,英格蘭又跟丹麥起衝突。只是這次是斯偉恩王單方面決定一勞永逸的消滅「盎格魯薩克遜王朝」,徹底統治英格蘭。

阿謝拉特的傭兵團自然也加入了斯偉恩王的麾下,但大軍殺到今天的英國首都倫敦時過不去,因為約姆戰士團的其中一批部隊──由團長的弟弟,同時也是僅次於托爾茲的第二號戰士「長人‧托魯克爾」所領導──脫離了團長的指揮,竟然選擇悖離同胞加入英格蘭部隊並且幫忙防衛倫敦,有托魯克爾防守的倫敦宛如銅牆鐵壁。

雖然托爾芬在戰場上奪走了托魯克爾兩根手指頭,但還是不能攻下倫敦,斯偉恩王決定繞過倫敦奪取其它要塞,至於攻擊倫敦的事情,暫時就交給他的小兒子庫奴特王子。(因為維基上的翻譯是是克努特,所以我接著也這麼稱呼他。)

但接下來的戰爭只打了兩個多月,英格蘭就進入冬天,丹麥大軍大多選擇撤回比較穩固的陣地內。但克奴特王子的部隊並沒有離開倫敦,反而被托魯克爾看準機會用五百人的少數部隊給(近乎)殲滅並俘虜了克奴特王子。

攔截了殘餘部隊要向主力部隊求援的情報後,阿謝拉特大膽的判斷「如果將克奴特王子救出,自己一定會獲得無比豐厚的賞賜。」所以再次領著自己那四處打劫的部隊準備趁亂(托魯克爾繼續掃蕩王子殘餘的部隊時)救出克奴特王子。

結果計畫出乎意料地順利。(細節不詳述,但大致上是放火圍攻正在廝殺的兩方,然後趁煙幕瀰漫時派托爾芬進去把王子救出來。──腦筋動得快的人可能已經注意到:阿謝拉特刻意讓托爾芬在實戰中成為一個堅強、且有名望的戰士,雖然無法具體展握未來的發展,但他至少是有意讓這件事情發生。只是托爾芬遲遲不能發現這點,在他眼中,阿謝拉特一直只是個殺父仇人而已。)

當時丹麥軍隊和盎格魯薩克遜王朝的軍隊將英格蘭一分為二、個具有東北和西南兩方,阿謝拉特的軍隊則是在中西部救回了克奴特王子,本想直接往東北去,但被托魯克爾截住了去向,所以就直接往北甚至偏西的方向走,最後一路進入了威爾斯一帶。


威爾斯當時並不屬於盎格魯薩克遜王朝的領土。因為它是山區,西邊則有沿海,更重要的是:它是亞瑟王的領土與神話的發源地。

但亞瑟王是後代穿鑿附會編造的神話文學人物,在這部漫畫中這個人是有明確的形象與事蹟存在的,他叫做阿托利斯(Athoriz--簡寫後就是亞瑟),(可以參考電影「亞瑟王(2004)」,這故事非常接近漫畫所採用的版本,除了亞瑟王本人是威爾斯當地人以外。)當地人至今仍相信阿托利斯養傷完畢後就會從海上的精靈領土重返威爾斯。

而阿謝拉特的母親就是阿托利斯在威爾斯現世現存的最後血脈,(啊!終於還是講到這件事了。)雖然因為母親淪為奴隸而讓自己身上混有丹麥人血統,而且現在領導的是丹麥人海盜傭兵,但阿謝拉特衷心思切的其實還是母親的故鄉威爾斯的命運,還有像先祖亞瑟王一樣將入侵土地的敵人擊退。(只不過亞瑟王擊退的正是今天盤據英格蘭的盎格魯薩克遜人而已。)

(所以如果有個更強而有力的人來加入自己的軍團,就好像梅林一樣,對阿謝拉特來說簡直就是夢想。這可能是他當年會反過來邀請托爾茲取代自己成為領導者的動機。)

但威爾斯本身國力乍弱,而且政治分裂,大家能夠提供他的也僅僅只有糧食和過路之便而以。


當時,克奴特王子還是個十七歲、被父親派上前線送死的庶子,──因為他個性軟弱,又崇尚基督教那套講求和平寬容與慈愛的信仰,遠不如大哥一般的堅強善戰,──所以阿謝拉特相信自己如果能夠成為王子的左右手,輔助王子成為丹麥國王,一定可以幫威爾斯換來長遠的和平,甚至是更為有力的地位。

但一路跟隨他的屬下們不懂這點,大家只看到「老大對著一個沒有作為的王子低聲下氣」,而且一路上判斷接連出錯,讓大家遭遇了強敵追殺、還被威爾斯人繳械、離開威爾斯後又為了走捷徑而導致大家被困在大風雪中。(阿謝拉特可能是擔心「從老邁的國王手中奪得皇位繼承權容易,但要從年輕的大王子哈拉爾德手中就難了,」這番盤算後來錯很大,但等一下再說。)

所以當托魯克爾的部隊再次趕上後,阿謝拉特的手下們決定趕走阿謝拉特、獻上王子以換取加入托魯克爾部隊的機會。

但這計畫才剛萌芽就被阿謝拉特發現。更慘的是自己身邊忠心的、願意聽從自己命令的,竟然只剩下托爾芬和自己的左右手索倫而已。

阿謝拉特反制的計畫本來是:自己斷後,讓托爾芬和索倫駕車帶著王子先跑,藉此將部隊一分為二,等自己(一個人)殺光後面的部隊後,再從後面趕上幫車子解圍。

但計畫不太順利。車子沒有跑多遠就翻車了,而阿謝拉特竟然連一半的人都解決不了,而且托魯克爾這時已經趕到........


描述一下托魯克爾。這人年約四十上下,在今天來說還是壯年,但當時已經算老人。身高大約180~200之間,在今日來說也只是一般的「高」而已,並不算頂高,但在當時已經是巨人等級。

這樣的體格、這樣的戰鬥資歷,還有天生一副怪力:他在倫敦的圍城戰中,曾經單手舉起一棵巨木當樁打穿整艘維京戰船。

當他舉起兩根幾乎跟本人一樣長的巨斧、向「你」說「珍惜最後一次爭取進入戰士館的機會吧」,「你」看到不是人,而是惡鬼。


對了!這個人是個北歐信仰價值觀的堅定擁護者。

所以他根本不希罕阿謝拉特的手下要求加入的請求,只是很開心地對著他們說.......(上面那句話......)然後就把他們殺個精光,獨獨不殺阿謝拉特。


前面說到駕車逃跑的王子一行人沒跑多遠就翻車了。翻車之後索倫決定忠實貫徹阿謝拉特的指示捍衛王子,但托爾芬擔心阿謝拉特會被托魯克爾殺掉,所以就搶了匹馬回頭回去「救」阿謝拉特...或是說要去殺托魯克爾。

索倫跟過去的戰友廝殺時,因為翻車而神智陷入恍惚的王子和隨行的神父(本來也是囚犯、後來被一起救出來)有了番打破自己過往認知的談話......

神的愛並不如自己過去所想,是像父母對子女或情人對情人之間的情愛一般。「人死了,肉會被鳥獸啄食,骨頭昆蟲啃蛀,最後植物在上頭扎根繁盛,這時候的人對萬物再也沒有偏見,這才是真正的愛。死亡讓人擁有的了愛。」

這話的合理性先不談,但克奴特王子頓時理解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和眼前這些戰士們的北歐信仰同時都令自己感到矛盾、空洞、失望的本質。他立刻下了一個決定:要成為國王,並且建立一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靠著這個決心,克奴特王子回到正在決鬥的托爾芬和托魯克爾面前,──應該說決鬥已經結束了。托爾芬奇蹟似的打敗了托魯克爾,但眾多屬下們無法相信自己的老大從此不再是天下第一,所以要求托魯克爾不要遵守決鬥約定「放了阿謝拉特」,就在托魯克爾左右為難時,克奴特王子來到他面前,告訴他自己的夢想、要求托魯克爾離開英格蘭軍成為自己的手下。

當時托魯克爾以為王子想要用暴力與軍事手段達成目的,而這是他從未聽聞過的野心,所以很開心地接受了。阿謝拉特則是無法相信竟然有人能夠有祖先阿托利斯的胸襟,當場心悅誠服地跪下像克奴特王子宣誓效忠,甚至還在不久之後像克奴特王子全盤托出自己的身世。

「既然有這麼偉大的血統,你為什麼不自己當王呢?」「你沒在聽我講嗎?......因為你比我更適合(成為世人新的希望)啊!」


有了托魯克爾加入,等於反過來拿下了倫敦(還有眾多仰望托魯克爾保護的英格蘭城鎮),克奴特王子這下立了大功,斯偉恩王頓時對他另眼相看,決定在約克舉行盛宴表揚他。

不過這只是表面,私底下國王真正的想法不變:王位會傳給大王子,克奴特必須死。

所以雙方就在約克鎮展開了一番鬥智鬥力。這場戰爭是阿謝拉特技高一籌取得勝利,但他沒注意到自己反而成了王子陣營中的弱點!──一個軍隊中的智能如果有90%都由同一個腦袋提供,找個機會把這個腦袋拔掉,這個軍隊就「智缺」了。

結果一深入調查阿謝拉特的家世,斯偉恩王就發現了他跟威爾斯可能存在著牽連,就在宴會上先宣布克奴特將會代替自己成為英格蘭王,全國軍隊接下來會準備朝威爾斯和蘇格蘭進軍,如果(趁著頒發五十枚銀幣作為救回王子的獎勵時小聲講)「想要保威爾斯,就自己殺了克奴特。」

這樣狠毒的威脅收不到效果,因為斯偉恩王低估了阿謝拉特的「抱負」(那不僅僅是對國家或民族的忠誠而已),而且他講這番話時就站在阿謝拉特面前,而且阿謝拉特是全副武裝。

「想到你這張噁心的臉竟然可以帶著王冠就讓我不爽!我可是這塊土地真正的國王阿托利斯唯一的血脈!我才是真正的國王!」這話說的既大聲又直接,眾人還沒反應過來,阿謝拉特就拔出寶劍一刀剉下斯偉恩王的腦袋。


原來阿謝拉特的盤算是自己一肩扛下殺害斯偉恩王的罪名(不管眾人會以為他是忽然發神經?或從一開始就計畫要殺害國王所以才營救王子?)重點是蘇格蘭或威爾斯都不會是克奴特王子...不!是克奴特國王的目標。

接著,大殿的守衛和阿謝拉特產生一番激戰,死傷無數卻沒人能傷到阿謝拉特一根寒毛。

在大廳外自己吃肉喝酒的托爾芬聽到騷動往內一探,只發現阿謝拉特竟然成了眾人攻擊的對象,便趕緊想要穿越人潮衝進去、希望能在最後一刻搶到殺死阿謝拉特的機會。

可惜托爾芬慢了一步。阿謝拉特的胸口種了克奴特王子一劍,而且是一劍貫穿盔甲。眾士兵看到這幕雀躍的歡呼,因為竟然是王子親手幫國王復仇。

趕到阿謝拉特身邊的托爾芬只來得及聽到阿謝拉特的遺言:「托爾芬啊!我死後要找到新的目標活下去,最好是像你父親一樣真正的戰士。」但托爾芬聽不下去......等到他回過神時,竟然將克奴特王子當成仇人,舉起短劍就一刀揮過去,但這一刀被托魯克爾一把擋下。

本來眾人氣憤地以為托爾芬也是刺客同夥要當場殺了他,但克奴特王子鎮定壓下眾人的聲音,表示「國王死後,英格蘭的權力和軍隊指揮都由我代管!我說不許殺他!」托爾芬就這樣逃過了死劫但被貶為奴隸。

(克奴特王子接下來為了建立北海帝國而作的諸多努力就不是我敘事重點了。翻翻維基百科可以看到不少,漫畫的考據挺詳盡。或是有空去直接翻出漫畫來看吧!)


半年之後,在日德蘭半島(更精準來說是南部、接近法蘭西交界)的一個大地主克提爾數月內買進了兩個奴隸,準備要開墾第二片農田。

其中一位奴隸來自愛爾蘭,叫艾納爾,另一位來自冰島,叫作托爾芬。(後者當然是我們的主角。)

克提爾是個兼具和善與商業頭腦的人,他對兩位奴隸說:這塊土地開墾後的作物收成由你們兩人平分,我會付錢買下,而你們最後可以用它買回自己的自由。

據許多資深員工表示自己以前也是奴隸,也是用這樣的管道獲得自由,所以克提爾不是在騙人、也不打算訛詐他們兩人的熱情。

但,農場其實看似充滿希望,背地裡卻充滿了許多令人窒息的玄機。

克提爾有兩個兒子,小兒子被指定要負責繼承家業,大兒子則是年紀輕輕就出外加入傭兵團闖蕩天下。

這樣的文化安排挺巧妙。(也是標題想要講的東西。)

十七歲的小兒子歐瑪爾其實不想從事農作、也想像大哥一樣成為一個戰士,(但他只是不甘心自己在眾人眼中都是「父親的兒子」,也想要獨當一面,至於是不是戰士倒不是他真正在乎的事情。)

也就是說:其實歐瑪爾對於自己人生的選擇權被自己父親給剝奪了感到憤怒。

或是說:歐瑪爾成了父親維護產業完整跟可運作性的備胎,當父親自己還很有活力、不需要思考接班人問題時,兒子就是可以隨意他去、隨意決定人生的一個獨立個體,但當父親自己開始明顯感受到體力落下、生命開始步入晚年,就需要一個人讓自己安心的知道家產可以在自己不能工作後仍舊保持完整。這就是接班人存在的意義,而這讓歐瑪爾憤怒。

但這些都是表面!

事實是:大兒子的性格一直都讓克提爾感到害怕。因為大兒子以傷人為樂,但克提爾則是個想要照顧眾人的大家長,(雖然後來發現他底層性格也有跟大兒子相似之處,)反觀小兒子骨子裡頭也是個很和善的人,(跟父親吵架總是搶先一步選擇走開避免雙方火氣繼續上升,看到有醉漢踩踏眾人辛苦耕種準備收割的小麥心裡也會不忍,)所以大兒子離家不在農場,對他來說也樂得輕鬆。

但他剝奪了小兒子的人生選擇權,這是不爭的事實。這種父親可以隨意剝奪子女人生選擇權的風氣或社會結構,絕對是種父權結構。

但選擇權是在「會有要使用時」才會有被剝奪的問題,而為何要作選擇、或說讓人出現選擇需要的原因,通常不是因為「人想要作出讓自己快樂幸福的選擇」,而是「體制」的另一種(更強烈、更邪惡的)剝削。

就好像那些鼓勵男人們投入戰場的「男人當如此」「戰死才能進入戰士館」之類的信仰與說詞。

或是當代普遍存在企業、各種組織單位、大大小小職場中的「科層體制」。科層體制的定義跟目的好懂,但我在這裡提到它的原因是:科層體制把很多工作職務的真相給掩蓋掉。

像:內政勤務不管在怎樣的行業或公司中所作的事情都大同小異,如果有差異往往不是基於專業考量,而是領導者的個人選擇,「公司的SOP我決定!」

也就是說「剝除掉科層體制後,絕大多數的工作就是個沒有真正專業技巧原則、只是在賺取酬勞的體力缺,本身並不存在著可以滿足人快樂幸福的能力,除了金錢以外,職場的人脈交際(藉此擴展視野),或是體制本身賦予的權力庇護福利,這些才是讓工作看起來有意義的原因。」

雖然沒有科層體制就不會有玻璃天花板,也可能不會男女雇用比例不一、甚至是「同工不同酬」的疑慮。

但,人們今天的「規劃職涯」或「找工作」,說白了其實是在面對科層體制的需求,而不是真正的「工作」。告訴人們在這個系統中可以成就自我...其實是種糖蜜包裹的騙局毒藥。

就好像北歐信仰讓人成為領主的廉價戰士,基督教信仰讓人成為領主的順民,農莊盛行的開墾括荒積極開發思想則讓人成為領主的錢包.......

如果這種流程從古至今一直不斷,那父權到底從人類身上剝奪了什麼呢?(要有東西,才有剝奪。但如果一直如此,要去剝奪什麼呢?)

還是反過來...父權其實才是種保護?


思考結束。

其實克提爾本人和克奴特王(還不是克奴特大帝)是一體兩面的人。只是前者人生順遂,導致他的視野胸懷就僅止於自己的農場(還有農場的擴展),而克奴特王則有改變世界的雄心。

但克奴特王即位四年後需要軍費,就看上了日德蘭南部新開墾的富庶土地,(更重要的原因似乎是因為當地的貴族之前支持他的哥哥,)就決定「要求」當地的地主交出土地......

這個地主和國王爭執的過程中,克提爾禁不起壓力而精神崩潰產生了要用武力跟國王對抗的妄想,最後地土方損傷慘重,而且事情也已經不是單純的交出土地就可以收場的地步了,但事情走到了這地步,一向魯莽不知輕重的小兒子歐瑪爾(看過戰場殘酷後)決心站出來代替父親代表地土方和國王談判,才保住了大部分的土地跟當地居民多年開墾的果實。(所以歐瑪爾最後真的成了一個獨當一面的男子漢,敢下定決心走到從銳氣正盛的克奴特王面前去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家園和家人的生計。)

雖說這是結果,但真正的功勞還是要歸功於托爾芬也已「曾經的國王護衛」身分介入幫忙調解,才讓國王撤銷了自己原本的計畫。因為托爾芬在這四年的墾荒務農裡,看盡了自己小時候沒機會看見的、父親當年渴望的平凡人生活,也算好運的完成了阿謝拉特死前的遺言,所以看到地主方傷亡慘重的他,忍不住質疑克奴特王曾經向阿謝拉特承諾的「要在這塊土地上建立樂園」計畫怎麼會變成「濫用暴力犧牲一直勤懇開拓的地主」?

面對托爾芬的質疑,克奴特王輕蔑的反駁:「我可是北歐最大帝國的統治者,手掌握千軍萬馬,我的力量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甚至鎮壓海上的波濤,」話說到這,下一刻他就舉起手對著眼前的大海喊著「以帝王克奴特之名命令你,停下來吧!海浪!」......

但什麼都沒發生,這是當然的,因為克奴特王的無奈正是「即使是王其實也就這麼點能耐而已」,海上的波浪不會停,因為「這是神的旨意」,甚至就好像自己發誓要消滅的這世間凡人承受的苦難一樣「都是神的旨意」。(因為沒有苦難,人就失去了愛與愛的能力,所以神更不可能消除苦難,甚至還要把現世製造苦難的工作丟給維京人,這樣的維京人肯定進不了神的國,如果自己的樂園不優先顧及他們,還有誰可以?)

聽完了克奴特王的無奈,托爾芬也發下豪語:那這樣的人就到我建立的樂土來吧!你的樂園救贖不了保護不了的人,就到我的土地來!

基於對托爾芬胸襟的認可,克奴特因此撤銷了徵收地主土地的計畫。(因為軍費沒有著落自然只能大幅刪減軍隊規模,但這舉措意外的受到英格蘭當地人歡迎,反而讓他們進一步認可克奴特王是他們的合法統治者,算是因禍得福。)

克奴特王撤軍,托爾芬和他的新朋友艾納爾也獲得自由之身、搭上雷夫大叔的船準備回到冰島。


但故事還沒完,因為還再連載中.......

首先要回老家拜見多年不見的母親以盡孝道(還要承接這些年負責照顧母親的大姊那驚人的怒火)。前往文蘭建立新天地需要很多錢。約姆戰士團的下一任領導者名單中也赫然有他的名字。跟著阿謝拉特當傭兵、四處掠奪的人生中所累積的仇家也上來找他復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