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用了一個很有趣的劇情概念:有天一覺睡醒後,怪物忘了自己是個怪物,以為自己只是個普通的、被奇怪惡疾或詛咒殘身而扭曲了性格(或肉體慾望)的可憐人,然後就一直掙扎於想要擺脫惡疾或詛咒,但為了跟時間賽跑又不得不妥協、屈服於被扭曲了的性格(或肉體慾望)......但漸漸的,怪物發現自己竟然很能適應如何妥協、如何滿足那扭曲了的性格(或肉體慾望),好像天生的性格並不是被扭曲,反而是被醫治、被填滿.......
就好像「忒修斯之船」這個哲學假想一樣......我以為所謂的哲學假想,是指「問題的答案不重要,思考這個問題、去經歷跟體會思考這個問題時會使用到的觀點,本身就是目的。」所以重點並不在於「忒修斯之船是不是真的同一艘船」,(因為表面的答案的判斷標準本身很主觀,所以自然不可能會有客觀答案,)但人如果是「船」,那請問失去了記憶、迷失了本性的怪物到底是個怪物,或只是個困惑的人類?
不過這反而不是本片的重點。女性主義為什麼會是這個世紀學術的顯學,這部片大概可以作成另一種哲學假想,這恐怕才是它的重點。
(請注意!這是電影!電影本身不能作為理論或證據,只能說是一種臆測與觀點,它很曖昧,就好像我接下來寫的東西一樣。)
皮膚在電影中,似乎可以泛指一切構成人的抽象元素,比如性格、記憶、觀念。
主角的皮膚會出問題,因為那本來就不是正常人應該擁有的皮膚,或說那不是正常人應該擁有的性格或觀念,這東西反映的是人們對「新」的異常渴望。
「只要是最新的,我就想要。」「老舊的部分,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只要換掉它,問題(我那失敗的人生)就可以迎刃而解。」雖然女性主義者不能跟左派、進步(退步)左派、甚至所謂的左膠畫上等號,但事實是這些人正是今日女性主義在學院外最大的(自稱)支持與追隨族群,(注意!只是自稱而已!這些人絕大多數根本不在乎女性主義的精隨,只在乎形式,只在乎有個標語旗幟可以在自己反體制時揮舞。)
表淺的元素可以看到:(曾經擁有過的)青春與美貌是女人之所以自我感覺良好的東西,(就好像某些流派的女性主義控訴所有男性「天生就對自己擁有陰莖感到驕傲而瞧不起女性」,)所有一切為了維持或加強青春與美貌而作的努力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
「這是為了彌補被丈夫拋棄而受損的尊嚴,」但這是假象、這是謊言,女人終究選擇了擁抱自己的虛榮心與慾望,而不是所謂的情感,甚至將過去擁有的情感視為生命的累贅,而像男人一樣追求另一個更年輕的女人。
對了,本片同時結合了蕾絲邊(色情)和戀屍癖(對新鮮屍體飢膚的渴望),這類型電影在台灣本來就不太受歡迎,雖然有小眾的死忠追隨者(不敢說這些人是愛好者),但電影行銷時沒有想到利用這一點,非常可惜。
(本片用了這首歌的重組翻唱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