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預告感覺像是【驚聲尖笑】那樣帶有惡搞性質的電影,但劇情出乎意料的「認真」。
不但每個「電影世界」的邏輯情境都顧慮到了,結尾的「轉折」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感人。
「媽媽」的愛,或說「媽媽」的特質,被精準地傳達並保存在這部「電影中的電影」中,──「她」永遠是那個有著單純的夢想、隨時準備好全心全意付出給自己的女兒和工作的人,即使在電影世界中「媽媽」不是媽媽、而是這個名為Nancy的女孩,但Nancy也用「媽媽」在現實中自己愛著女兒的方式來愛女主角。
比起供應女兒體面安穩的生活,她更希望女兒可以從自己身上學到怎麼熱愛自己的生活/工作、堅持自己的熱情/理想,不要輕易向五斗米低頭或是因為旁人的嘲笑而失去臉上的笑容......
什麼樣的愛才能讓人堅持這樣的生活方式呢?
多的是犧牲了陪伴子女的時光或子女的意願,就為了讓自己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心力去取得工作成果的父母,他們是用什麼樣的理由說服自己,又或者期望自己的兒女會從自己身上學到什麼?
看著「媽媽」最後在雷光大作的黑夜下輕快起舞,讓人有種想要飆淚的衝動。
B級片的大宗類型大概有科幻片、動作片、恐怖片、軟式色情片.........
跟主流電影沒啥兩樣!
可以想見它也餵養了無數的從業者和演員。
這些演出B級片的演員不乏有驚人才藝和演技的可塑之才,但事實是這些演員中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只能在B級片這灘爛泥中打滾.......
也許有人可以像Bruce Campell一樣樂在其中而不改其志,但有多少人樂在其中不是重點,有多少人被這灘爛泥給吞蝕掉自己的人生志願、埋沒了自己的天賦才華...這種「沒有選擇」才是重點。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凱文貝肯、約翰屈伏塔、或潔美李寇帝斯一樣,把B級恐怖片當成踏腳石後「一路向上(或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特別是在好萊塢今天這種「不是方法派演員就別想登上奧斯卡」觀點當道的環境中,單純的熱愛演戲根本沒有意義,因為演戲變成一種純粹的技巧/特技,除了天生的長相外型與說話聲調以外,在方法派中大家詮釋腳色的方法好像漸漸地沒有什麼分別。
好懷念那種主張演員應該以「自己」去詮釋腳色、讓腳色具有不同與劇本或原著版本特色的年代。
但在今天,電影的特色是靠錢靠特效靠影像風格堆積起來的,演員就是演技派與明星兩大類,──不是天生有明星光環,不然就要有表演技巧........
比起用惡搞或無厘頭的創意來向類型經典致敬,這部電影骨子裡是在向演員致敬。
我很喜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