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

【衛斯理之霸王卸甲】港片沒落的脈絡(這道理可以用在任何一個行業上)

倪匡的衛斯理傳奇,以戲劇的基礎來說,娛樂價值很有限,甚至可以說是華文圈的「神人/主角威能」之始祖,(而且是「平地一聲雷」,一出手就替後世的華文娛樂小說立下了「不可能更超過」的典範,讓後世的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地寫出各種「探下限」的故事...因為「探不到啊!要超越倪匡根本不可能!」...就是因為大家搞不懂這點,所以九把刀、鄭丰這些人可以這麼逍遙快活。)

但各種國學歷史典故旁徵博引,尤其是本片的原作「風水」前半段交代先人尋找風水過程,倪匡富有古風和古意的文字把非常簡單的一段事跡寫得耐人尋味。(劇情複雜、或峰迴路轉?根本是多餘的。)

電影中的「風水寶地」


可惜改編成電影後,創意看似很驚人,但卻是部典型的粗製濫造B級片。

80年代後到了90年代,大概是周星馳拍了【食神】之前,其實港片市場已經被這種製作、攝影、片場調度等電影基礎工馬虎草率到了極致的電影給淹滿了!

乍看之下規格越搞越大,有槍有爆破,但跑龍套特技演員的演出很不專業,主要演員的演技(即使有些都是本來評價不錯的實力派演員)幾乎都沒有發揮,在「嚴謹和合理性」跟「為了推展劇情而推展劇情」之間,總是毫無妥協的選擇了後者,所以(不管哪部片)總是充斥著跟兒戲沒兩樣的橋段。

(雖說這是港片在90年代的哀歌,但這也是元奎製作或參與的電影都會有的通病,除了武打以外,他的電影幾乎一無是處,即使到了好萊塢也一樣。)



枉費了港片有了這樣的市場和規模,但電影的「賣點」、「製作模式」卻日益呆板單薄。

簡單用本片做舉例:就是找了元奎來搭配徐小明,所以動作武術等技術和宣傳有解決方案後,再把場景拉到洛杉磯拍了段美國的戲,顯得這片好像格局或質感跟其他港片不同...

但就僅止於此而已。

雖然是電影,但主要演員的演技根本都沒發揮、或說本來就沒有演技空有臉蛋(和身手)。

它的策略面很虛,除了幾個核心製作人物和他們的專長/擅長以外,其他相關的東西水準都端不上檯面,就好像「政變的過程」,或美國警察為了追捕個駭客可以用上大量火力.......這些橋段的基本邏輯性合理性或內容的嚴謹與豐富...

不要說十幾年後來看不及格,我想在當時也已經有觀眾開始覺得不耐、在戲院中覺得不可思議(自己的電影票錢就這樣燒掉了)。



顯然這些電影製作人並不懂集思廣益、豐富自己的創意核心和製作團隊有多重要。

電影的製作模式都執守著自己習慣的老路。

結果........

新人或有特殊專長並且想投入這個行業的人難出頭、甚至根本沒有最基本的表現機會,是我第一個想到的。

再加上資源被壟斷,接著人才就會出走這個市場,電影的型態就會開始單一、失去新鮮感,消費者會失去好感與期待性,接著業間的負面評價會流入一般消費者間,「反感」就會開始醞釀.......



台灣的遊戲產業是這樣垮掉的。手機生產製造也是。出版業也差不多......還有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