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遊戲產業的衰退是遊戲產業自己的錯

Unity引擎會在這幾年大行其道,正是因為開發PC/TV平台遊戲的成本真的太高了!聰明的、有商業經營概念的遊戲開發公司經營者或遊戲製作人當然都會選擇「開發階段使用免費」的Unity。




遊戲作為一種藝術,其價值並不該是建立在製作方花了很多錢、給了非常棒的聲光特效,而是種整體質感!

拿戲劇來說,戲劇的形式很多,從電影、電視劇、到歌劇跟舞台劇,甚至還有布偶戲、皮影戲、廣播劇。

各種類型的戲劇都會呈現不同的質感。同樣一個故事,也些版本走卡通造型,也有魔幻科幻風,就像光是一個莫札特的【魔笛】,我就見過兒童劇版、森巴版、和義大利威尼斯風格版.....

認為遊戲的藝術性與感動就是要建立在「電影般的聲光質感」,這才是造成遊戲產業衰退的關鍵。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NG你的人生 Snowflake】瘋狂之下是對現實世界無奈的殘酷感到哀傷



編劇就是神,我們的人生都在無形中被神的筆下字句給決定了未來與結局。

這個故事從一開場就已經註定沒有希望、沒有別的可能。

因為開場就已經把局面給寫死了!最終兩人要為自己一開始所犯的錯付出慘痛的代價,神給他們各種線索、各種啟示、甚至各種希望,但又決定了要他們藉由自己的手摧毀這些東西。

如果真有神,還是別去問它求他任何事情吧!

(這真是充滿德國式哲學思想的故事。)


戲劇世界的邏輯是沒有意義的。

但其實現實世界也沒有。

我們都希望可以藉由某些形而上法則推論出幸福或趨吉避凶的絕對法則,所以我們有宗教、有法律、有各種道德認知.......

但那些東西最終都毫無意義。

因為現實世界似乎不聽那些東西,那些東西的效力只是我們一廂情願,──說有某個為了戲劇效果就可以無止無盡的撒瘋狂狗血編劇在操縱一切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可能。


電影背後隱藏的是德國人對自己社會是否依舊滿懷日耳曼種族自大的憂慮。

但相對於這憂慮的「比較理想的社會之樣貌」,電影卻又是抱以徹底的空白、完全沒有著墨。

不過也難怪,畢竟電影是走「看似」瘋狂不按牌理出牌的路線。

壞人是個冷血種族主義者兼反資本主義的共產黨,那些不按牌理出來的電影劇情說白了也只是巧妙的混亂了電影的時間線、隱藏了故事的前因後果下所呈現出來的「合理」。(例如那神秘的、搶走劇本的豬頭人。)

電影看似瘋狂,但裡頭是有著非常明確嚴格的理性存在。

這是種德國人的性格嗎?


2019年12月19日 星期四

【星際大戰:天行者的崛起 Star War : Rise of the Skywalker】變本加厲,連印第安納瓊斯都請出來了



這部電影幾乎把前兩集(原力覺醒+最後的絕地武士)的缺點原封不動照搬呈現,故事結構抄襲、時間線缺乏實感與說服力,而且變本加厲,故事份量更多、致敬更兇、風格更混亂,看到主角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尋寶,我才發現製片竟然連印第安納瓊斯傳奇都請出來了。

說白了,這電影是導演在朝黑粉臉上狠狠地甩了兩巴掌,說:「你們嫌棄前兩集的理由通通不成立。」


原來,新系列是個沒有「麥高芬」的故事。

上一集中凱羅忍看似沒頭沒腦說的「把他們通通葬送掉」,竟然是指「好萊塢這幾十年來奉為圭臬的電影故事法則」。

但上一集時觀眾看不懂,這集就把更多的老人或經典系料要素(場景)再次請出來,把疑似「麥高芬」的東西藏在裡面,當觀眾「好不容易」見證主角找到那東西的一刻,結果才發現那東西立刻被隨手拋棄!

只是在那疑似「麥高芬」的東西旁邊,觀眾同時見證了她極具戲劇性爆炸張力的本性(究竟是黑暗、還是光明)。

原來,真要說本片如果有什麼「麥高芬」,其實還是「芮的本性」。

但,這個戲劇性爆炸張力也是個應該葬送掉的舊東西。(不爆雷。只能說路克天行者真的是個雞掰人。)


電影很好看。

芬恩的糾結有了個完美的收尾,(他不只有了兄弟姐妹,他還發現了自己的本性在宇宙中不孤獨。)

跟跨越了無數星系才找到的同志們一起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何等豪邁的一幕。


史諾克的真實身分就驚鴻一瞥般的在畫面上一閃而過。(那麼多的陰謀預測都是多餘的。)

芮跟凱羅忍之間的恩怨情愛用一個非常美麗惆悵的方式收尾。



拍了無數的電影,我們都只能想像臆測「擁有原力是什麼感覺」。

這集電影給了一個很樸實美麗的答案,--「與我同在」。

往後的星戰宇宙,「天行者」不再是那神秘朦朧曖昧的「原力受胎」,而是個貨真價實、存在只為了追尋自己本性與渴望的凡人。

有種感動的感覺。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守衛者 The Watchmen】炫技為主、缺乏誠意的結尾

作為【守衛者】,它整體應該要有某種啟發性、或總結整個時代的氣魄。

但,不管怎麼看,整個影集所要講述的東西格局並沒有那麼高...

中途可以看到一些對政治正確風潮的疑似反思,但結尾還是中規中矩的沿用了現實世界的政治正確式社會形象符號。(黑人是受害者,白人都很卑劣。)

它提到了一些「在這個無神論當道的年代,人們對於虛構一個神、騙取人們的信仰這種事情沒有任何的顧忌,甚至還把它當成實現野心的常規手段。」

至於大家給予極度好評的最後兩集,其實退一步看也就是玩弄電影剪接,來把一段故事用非線性的方式隱藏了結局與暗示,還講的看起來好像是個喜劇。

原著最經典的戲中戲橋段也有在影集中被使用到,但大概在中場休息前就揭露了它的謎底:原來Hooded Justice兜帽判官的故事是這影集的核心!

它的批判性主要還是企圖迎合時代風潮、討好最多觀眾,好符合片商最大的利益。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守護者 The Watchmen - A God Walk Among Us】耶穌的四種英雄面向:萬能且無畏,心懷憤怒恐懼,義人,狂人



人活在恐懼痛苦中,有人因此而生出無畏的性格,也有人積極的想要超脫恐懼,有人瘋狂,也有人憤怒。

人若不是即將承受某種破壞與傷害而毫無作為,不然就是為了躲避破壞與傷害而做出不該做、也毫無幫助的事情,或是承受了破壞與傷害後瘋狂,但也可能戴上面具、抱著那種痛苦繼續走下去。


上一集大爆冷門、毫無預警地告訴大家「曼哈頓博士就在Tulsa這小地方」,這集則是轉為輕鬆的意外驚喜:片尾彩蛋。

被判決有罪的狂人Adrian在彩蛋中被行刑,──說是行刑,但那畫面頗為搞笑。昔日高高在上的主人,因為觸犯了奴僕們的戒律而被奴僕們用「善意」輪番羞辱。(「拜託你留下來繼續當我們的主人。」)

反過來看,本集的曼哈頓博士則是從受人敬拜的神淪為陰謀騙局的一個標的物,──陰謀家們計畫著消滅他、然後用自己創造的假物來接受人們的景仰。

曾經也是同一票陰謀家暴行的受害者兼名義上的女主角安吉拉,一路上都扮演著在陰謀外圍追著謎題跑的人,但我們忽然發現她才是真正知曉事情全貌(比例上)的人,她本身就是個最大的謎題。真正在解謎的人反而是曼哈頓博士!──他不能理解自己所見之事的意義,必須要等到真正經歷時才能理解。

安吉拉的祖父威爾、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蒙面英雄,他在陰謀的真相核心裡,卻又徹底不明所以。雖然是個英雄,但他除了滿嗆仇恨與憤怒以外,恐怕並不懂何謂正義。


其實這些腳色的故事「模式」都是相似的!

他們都活在某種謎團中,他們都時刻恐懼哀傷(但又勇敢無畏),他們都壟罩在某種暴力威脅的陰影下.....他們其實是一件事情的多種面向。


影集這時跳脫了前幾集對社會批判反思的表皮,又回歸了文學戲劇常見的傳統題材:從基督教哲學議題出發,去思考身為人的意義。

這這四個腳色象徵了四種面相,而他們又同時為一,這是種悖論,但這似乎也象徵了人的特質。

雖然是個大突破,但還是要看怎麼收尾了。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曼達羅人 Mandalorian S01E05】重回塔圖因



為什麼又是塔圖因?

這個劇本背景設定不太合理,或說我們其實對星際大戰的宇宙結構沒有清楚的概念,因為電影也從沒有定義過。

網路上一面倒的對本集登場的菜鳥賞金獵人給予惡評。

但我覺得這大家並沒有發現這是在劇本/導演在刻意揶揄哈里遜福特所飾演的韓索羅。

登場時坐在椅子上的坐姿、整體穿著打扮、很多疑小心但又敢冒險的性格,讓我怎麼看都覺得這是走歪了的韓索羅。


故事整體風格意外的輕快,雖然特效質感沒有到達一流的電影/影集水準,但內容頗得我心。

「原來摩托飛車還可以這樣玩!」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箭士柳白猿 Judge Archer】逝去的巨大傳統


徐浩峰的武俠電影,最特殊的地方要算是它的主題。

電影背景在武行中,而江湖跟武行不一樣,江湖是已經消逝的東西,武行說白了就是開武館謀生、讓武為社會所用。

所以徐浩峰的武俠電影講的其實是生活在文明社會的人都會遭遇、都必須思考面對的東西。

像是人的情慾,還有歷史傳統與未來的分界。

(而不是縱橫江湖、情仇快意的瀟灑或無奈。)

人的情慾,說來尷尬,因為徐浩峰講起這塊東西特別不負責任,總是營造了各種懸宕衝突,時而收斂、時而曖昧,但結局總是讓人莫名奇妙的錯愕。

像本片……

匡一民那疑似有名無實的妻子對他有崇拜、但卻沒有情慾,就連匡一民自己最後也質疑「要這樣一直綑綁著這個女人,讓她把青春歲月耗費自己的理想上嗎?」

但真去把柳白猿找來要求決鬥(勝者可以獲得這女人)時,兩人決鬥、女人發了瘋似的在一旁求神拜佛,她希望決鬥有個理想的結果(匡一民死、柳白猿勝),偏偏結果只全了一半(匡一民輸卻不死),面對這樣的結果,這女人毅然放棄了自己的情慾、聽從了自己的承諾(或說骨氣)。

「這又是哪招?」

也許,這就是徐浩峰年少時棄武從文的心境吧!

人心是肉做的,很多時候,慾望夢想是由不得人自己控制,只能無奈接受。即使是傳統的束縛,也不乏有人心甘情願接受,為的是什麼,這就不是言語文字可以說清楚的,(氣死女權主義者~~)


徐浩峰的作品另一個特色在於「傳統的巨大」。

電影中,擺在歷史傳統旁,不管是有形的器物建築,或無形的禮制技藝,人總是特別渺小、特別唐突。

畢竟歷史傳統永遠都在,人只是暫時負責承載它的過客。

正因如此,每當有歷史傳統斷絕,總是特別讓人扼腕。

不管是武學,還是婦道。

這些東西真跟不上潮流嗎?未必,有時候只是因為本來就真懂其中奧妙的人少。

習武不是從軍就是開武館。看到柳白猿一打三時走位換步,瞬間知道這人的眼光思維如果用在領兵作戰一定也成果斐然。(這就是武學的價值。)

即使一介女流,性格之剛烈堅毅完全被包裹在她溫順的氣質外表裡,但柳白猿卻知道,(直覺知道、心思卻沒發現,徐浩峰在這裡擺了觀眾一道,告訴我們答案,卻沒預告謎團存在。)

這些,都隨著時代而消失了。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海盜戰記】另一個角度的世界

原來從這個角度看世界是這種感覺......

原來維京人不穿越地中海就可以過去希臘....

原來冰島離格陵蘭那麼近。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曼達羅人 Mandalorian】S1E04 忽然變成中規中矩的美劇

前三集都是個連貫事件的前、中、後...串流直播平台上的影集似乎開始有這種趨勢。

可以看的出來主導劇本的強哥(強法夫洛)喜歡在觀眾認為不該是重點的小事上讓主角花費一堆時間,但這些時間最終都能幫助觀眾更能體會或認識劇中腳色。反而是傳統戲劇上的重點片段,在這個劇集的前三集都變成快速的走馬看花。

(回想一下,第一與第二集中,主角真正拿來執行賞金任務的時間很少!挺起槍就快進快出,反而是花了一堆時間處理馴服野生動物與打獵。)

這一集則是回到中規中矩的美劇,有個完整獨立的事件與主題,還有圍繞著這個事件與主體的起承轉合.......雖然從整季的角度來看,這就只是「讓主角多認識一位盟友(幫助主角對付未來的大危機)」同時「藉由和寡婦的對話讓觀眾更理解曼達羅人」而已.......標準的美劇結構。

不想去爭論這集是好是壞。

但真要說,這集最大的目的大概就是為了幫迪士尼賣這個尤達寶寶吧!


(我買單!)




吉娜‧卡拉諾的腳色比較讓我覺得尷尬,因為這腳色心境上的無奈缺乏說服力(或說力道)、也沒有在鏡頭前被充分表現,整體造型又以女人味取勝,跟她過往的演出不同。

但明明就是套路式的演出,卻有拳拳到肉般的說服力,不虧是前職業格鬥家。




雖然拍得很好...可是跟整集風格有點維和,因為驚悚恐怖的氣氛太重。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布萊絲·達拉斯·霍華未來或許可以考慮執導看看這種帶有科幻與怪獸風格的恐怖片。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星際大戰 絕地:組織殞落 劇情攻略 (1) 序章 (AMU chanel)


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星際大戰觀點。

曾經有過「帝國」觀點,(那是人人都想當帝國組織一員的時代,)也有走私客黑幫的觀點......

但遊戲基本上就是古墓奇兵/秘境冒險加上步調比較穩重扎實的「原力解放Force Unleash」。

超愛「原力解放Force Unleash」,被迪士尼收購後,整個系列被冷凍,再次興起的舊共和國武士系列又不是我的菜。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異想天開 Igor】愛上自己的創造物


2008年的卡通。

電影的諷刺意味極高。講述整體社會是如何因為科層體制(階級制度)而輕易的放棄自己的道德底線。

客觀來說,這部卡通最大的特色就是人物造型反映了人物性格與立場,但它使用的策略很多卻跟一般美式卡通的顛倒:一般美式卡通中,善良的角色有著可愛溫和的外表,但在這卡通中卻變邪惡的象徵,本來富有心機的角色醜惡則是變的單純正直。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導演/編劇利用美術效果來嘲諷:現實社會的表象跟人們的認知大多相反。)


但在2019年來回看,我發現它其實是在用帶有宗教信仰的觀點去講述人怎麼用自己的天份解決自己的孤單寂寞。

因為是種隱喻,所以我們應該可以合理忽略伊娃和最後競技場上的其他邪惡機器根本的差異:她會思考、又有人性。

也就是說:伊娃其實和其他機器沒什麼兩樣,都只是創造者為了自己的片面觀點而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主角伊果真的失敗的一塌糊塗!他創造出來的東西根本不按照自己的期望行動。)

但伊果創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電影刻意跳過這個問題不去填滿它、不去呈現伊果的目的最終產生什麼結果,(電影結束前的轉折、發生在伊娃身上的扭曲並非他的作為。)而是指出「生命就是一片混亂,我們不需要去在意或堅守著自己的欲望跟目的,只要去感受當下發生、當下經歷的每件事情即可,因為那也許是更好的答案。」(也許電影並非跳過這個問題,拋出這樣的觀點也算是種回答。)

也就是說.......創造就是創造,伊果的創造、邪惡科學家的創造、現實中人們的各種創造,在意義上都是平等相似的。

而伊果「愛上了」自己的創造。

就好像畫家看著自己創作的角色然後無法自拔的迷戀著它一樣。


這當然還有很多思考空間。

因為伊娃並非精準地按照伊果的設計,但現實中的畫家畫出來的人物絕大多數依然只存在畫家的腦海中,(就跟其他觀眾一樣,)要說「去現實世界中找個真實的人物來愛吧!」好像有點.......膚淺?多於?不著邊際?

喔~對了!因為伊娃可以視為是個有思想的生命,所以「伊果的創造」也帶有「上帝創造人」的色彩,所以或許故事不是在反應跟思考人怎麼迷戀自己的創造物,只是在反映基督教信仰中「神愛人」這件事情。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神機有毛病 Jexi】人類有什麼是科技沒有的?




這部奇妙的電影非常小巧精緻,塞滿了置入行銷,但又不會讓人討厭。

取用了大量的實景拍攝戶外片段,主要演員結構非常簡單,電影起承轉合(腳色情感間的發展)雖然受限於片長而有點倉卒不實際,但每個轉折都不濫情膚淺,演員亞當迪凡的演出更是討喜......

而且電影的質感步調甚至氛圍都跟預告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

電影充滿各種豐富的兩面手法,而且比起許多A級製片喜劇硬要填塞許多銜接生硬的笑點,而少有讓人心靈放鬆並享受被電影溫馨的內容滿足的時刻,這部電影實在強上許多。


電影乍看之下是講述人們今天對手機的依賴,但我覺得這是因為電影不敢太明白的指出今日男性在婚戀市場中的「弱勢」,否則手機上的人工智能Jexi與其說是台手機,但它其實已經像個活生生的女人一般在霸佔和扭曲著男主角(短暫的)人生。

從男人的角度講述:在愛情中女性對扭曲男性的毫不猶豫,甚至無情傲慢的完全不給男性時間與(心靈)空間去體會跟理解怎麼面對愛情、面對和另一個人有親密的連結。這樣的電影其實本來有一定的市場與分量,(例如經典喜劇【殺妻記/完美謀殺/How to murdur your wife】或【七年之癢/Seven year itch】。)

可是這類電影經常不懂得拿捏「不要冒犯(女性)觀眾」而刻意在劇情上譁眾取寵,要不是慢慢從市場上退主流、不然就是變得較為收斂含蓄,這導致今天的(好萊塢)電影在兩性關係的描繪上顯得有點單向。

(另一方面來說,這種電影可能無意間助長了男性毫無道理的主張「女人不管在哪個階段都不要干涉男人的生活」,卻忽略了從另一個角度提供解套、教導男性怎麼和女性相處,這或許確實是它不夠文明理性之處,而不單單是作為娛樂電影在商業與戲劇創意上的失敗。)




但同樣的劇情人物結構,一方面可以是在隱喻性的講述愛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在隱喻性的突顯今日科技、工業大量製造、制式無人性的SOP流程等工商業經營手段在「企圖取代人力」一事上的荒唐

「人類到底有什麼競爭力?」每當科技、工業大量製造、制式無人性的SOP流程等工商業經營手段企圖用這句話大聲宣告自己的獲勝時,往往就是他們輸的一敗塗地的時候。

電影沒有清楚的講明為什麼人類最終會獲勝,但原因很明顯:終究要由人類的意志做出決定與判斷,來決定如何滿足人類的需求才是工商業發展的硬道理。

今日產業經常聲稱:我們懂消費者的需求。但其實那個「需求」往往是他們藉由鋪天蓋地的行銷或裙帶產業鏈限縮與控制的環境下突顯出來的假象。

不管再怎麼完美的滿足了那個假象,人類真正的需要其實一直存在、一直沒被滿足,一旦假象崩潰、或那需要無法再忍受被假象壓抑忽略時,這就是、工業大量製造、制式無人性的SOP流程等工商業經營手段大潰敗的時候。

(或,我們可以講的學術一點、精準一點,因為擴張太快太積極、又充滿了不穩定與實驗性的商品,導致企業的利潤成本不能平衡,整個消費市場已經充滿泡沫.......)

本來看預告已經可以知道手機其實就是「要命女朋友3000」,但實際看完發現它的內容遠比想像的豐富,這可以說是驚喜之外的驚喜。





借一下別人的【七年之癢】介紹。



還有【殺妻記/完美謀殺】。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曼達羅人 S1E01/S1E02】白雪公主醒過來




相當奇妙的影集。

乍看之下預算非常高,但本片完全遵循B級科幻片的製作原則──場景的成本都很低!善用巧思重組現實的影像來營造虛幻世界!(全動畫的片段又都很簡單。)


強法夫洛執導的兩集鋼鐵人最大特色就是不賣藥、不鋪梗!(所以要有片尾彩蛋!)故事總能在一集內向觀眾交代自己在每集開頭所承諾的東西。

第一集結尾掃平了路上所有的障礙、找到客戶要的東西,找到了回家的工具、並且也順利上路。

故事解釋的都很完整,就好像白雪公主醒過來、跟著白馬王子回家.......但之後他們是不是真的一路幸福快樂平安,這並不是故事本傳該解釋該交代的東西了!

硬要去生個續集出來、而不是讓觀眾自己的鱉腳想像力自我欺騙、自我滿足,這就是很多片商的通病了。

但強法夫洛執導過兩集鋼鐵人,他證明了自己有能力生出一個優秀的續集。所以這部影集第二集的成功應該不是僥倖。


原來星際大戰不是只有原力與絕地西斯間的正邪大戰吸引人。作為一個科幻Saga,它架構出來的宇宙世界本身就有完整的魅力。

(就連穿越一個山洞時的背景生物,在強法夫洛製作的作品中竟然值得這麼精細的設計。)


比較可惜的是目前為止,故事的氛圍明顯是走西部片風格,這樣的手法在執導一二集復仇者聯盟的導演喬許威登早期的作品「螢火蟲Firefly」也使用過。


飾演主角的佩卓帕斯卡(【冰與火之歌】第四季中的奧伯倫馬泰爾)一路上都戴著面具,所以主角的魅力與特色還是完全建立在劇本、動作設計、與攝影上,還看不出他有什麼發揮。



另一位知道未來會登場,但還看不出太多資訊的腳色則是.....吉娜卡拉諾?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 Terminator:Dark Fate】前方的黑暗裡空無一物,等著我們去開創



從硬式科幻的角度來看,「魔鬼終結者」最迷人的一個議題是:凱爾瑞斯到底是約翰康納的父親?還是兒子?

這想像與爭論與曖昧與「不舒服」困擾(吸引)了無數人。

但這集藉由給予一個答案後讓這個議題變得更巨大,想像空間更多、更曖昧,但沒那麼不舒服。

原來我們該問的是:莎拉康納到底是約翰康納的媽媽?還是約翰康納的女兒?

如果是後者?她存在的意義到底為何?


「等等等!她怎麼可能是約翰康納的女兒呢?」

如果只看生命物種DNA延續的層次,莎拉康納是約翰康納的媽媽,但約翰康納的人生並不存在這個現實中,他是個只存在多元時空縫隙間的人。

好奇怪的說法...

重點是:他的人生存在於莎拉康納的過去中!當年輕的莎拉康納活在那個經濟衰退、夜晚灰暗令人不安的洛杉磯中苦苦掙扎、找不到人生方向、被空虛寂寞消磨時,約翰康納已經走完了大半自己的人生!

從(年輕時)莎拉康納的現在回望過去,那竟然是一個存在朦朧混屯、讓人看不見的現實(未來)。

聽起來荒唐,但仔細想想,人不總是活在自己看不見的「過去」所創造的「未來」嗎?(那個「過去」的「未來」即是我們的「現在」。而莎拉康納活著的「當下」其實是「未來」的......「未來」?)


所以,莎拉康納是約翰康納的未來,約翰康納才是莎拉康納的父親,而莎拉康納註定要負責養育並教育反抗軍未來的領袖!

搞半天,這依然是個莎拉康納如何活下去的故事。

電影不只是延續了正宗第二集,它也將那些被片商廢棄的續集內容做了大量的取經整合。

開場致敬了被腰斬了影集。

新獵殺機器人Rev-9有第三集T-X的眾多特性,例如沒那麼剛硬、更注重靈活與戰術、還有最後的下場。

最後一代的最後一支T-800明顯是上一集終結者的翻版,還借用了第四集「一個殺人犯的救贖」。

新一代摧毀人類的人工智能樣貌則是採用了第三集的版本。(但它摧毀人類的理由則是在電影開頭的工廠裡曖昧地揭露:它們是被創造出來取代人類、將人類從環境中驅逐的機械,所以它失去了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機會,它創造出來的Rev-9反而因此更有人性、更懂的回應人類面對這個議題時會有的反應。--這跟天網相反,天網自己充份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所以它創造出來的機器人只會忠實地執行它的指令,對人性的理解也很表層、永遠有一道跨不過去的牆。)

(看得出來卡麥隆說他很喜歡莫斯陶版的第三集不是隨便講講而以。)


整體來說,電影的視覺確實很「死侍」,幾支終結者們動不動就被摔來摔去、撞來撞去、切來切去,還會講冷笑話(註)。動作場面少了經典版的冷硬乾淨、也沒有後來續集的熱鬧誇張,反而都發生在相對簡單樸實的場景中。

而且慢動作超級多。

但故事的議題成功的挑戰/延續了「魔鬼終結者」的經典地位,這讓我很滿意。


註:是啊!就算沒有天網或什麼魔鬼軍團,人類也總是在互相殘殺,機器背後是有人駕駛、或自動控制,有差嗎?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黑魔女2 Maleficent: Mistress of Evil】不要用刻板印象去預設每個人的立場與性格



故事的基礎思考點並不是去展開,反而是重回第一集,去提醒我們多思考一下關於「黑魔女」這個腳色身上,還有什麼我們沒注意到的特點與可能性。

這問題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最後電影選擇的版本是要我們去問「黑魔女從哪裡來」。

不問還好,一問才發現原來身為黑魔女的主角,生命所要承受的空虛孤寂是如此巨大,「所以她才會無法容忍背叛嗎?」

就這樣,電影補足了第一集、同時也開始了第二集。


說來算是不錯,可惜電影拍得很像童話,節奏很輕浮、各個段落都欠缺深入營造。

徒然剩下美妙絕倫的宮殿、森林、花園、服裝......簡直和上一集不是同一個檔次的作品。

但劇本的立意很好。每個腳色都不落俗套,有崇尚和平的男人、嗜血又熱衷暴力的女人,還有胸懷仇恨、但眼睛不會放過和平契機的男男女女.......幾乎就是教人「不要用刻板印象去預設每個人的立場與性格」的教育範本,只可惜內容已經遠遠超越導演能夠駕馭、還有電影片長能夠容納的水平。

但我最不滿意的是電影沒有給艾兒芬寧太多表現機會,就屬她的腳色最顯得平板制式。(翻桌啦!)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弒婚遊戲 Ready or not】該死但又可憐的有錢人 (內有極少量但關鍵劇透)




這部電影狠狠的反轉了虐殺電影的公式,是一個獵物供多個殺人魔使用,而且還把殺人魔的神通廣大通通徹底拔除。

所以它跟【恐怖旅舍】不同,【恐怖旅舍】是將花錢取樂的「殺人魔」轉化成單一的機關陷阱,每個受害者搭配一個陷阱、一種死法。

而這部片雖然依舊血漿放肆噴灑,但它的目的不在於遵循類型電影的傳統與娛樂效果,它其實是要藉類型電影的形式來點出一個主題......

美國的富豪們有多腐敗墮落自大又可悲!


我們先跳所有的陳腔濫調吧!

那些人們習慣用來譴責「父權社會的腐敗無人性的體制操縱能耐」時愛用的隱喻要素,在本片幾乎通通到齊,有愛顧做高深、但關鍵時刻幾乎都在歇斯底里的父母,有頹廢、不想面對現實、喜歡踩著道德灰色的真空地帶不負責任大發闕詞的年輕一輩,大家一次又一次進行著否定所有理性空間、但又缺乏客觀證據與說服力的討論.......

但電影結尾最後五分鐘通通來個大逆轉!

原來詛咒是真。遊戲夜結束前如果不獻上祭品,惡魔真的會用非常誇張直白的方式來索討家族成員的性命!

「父權」從一種概念式的體制陳腐變成了一種看的見、甚至能清楚指出並體驗的現實壓力和災難,人們為了適應與克服它所發展出來的習俗跟控制機制完全跳脫了「被剝削」與「既得利益者」所構成的特權體系。

這可以是任何東西(就先遷就「父權」兩個字吧),但絕對不是可以用「清醒」「放下」就能破除的「謊言」!

所以拿「父權」這類的概念去譴責拉多馬斯家族這樣的體制,有什麼用呢?





其實,拉多馬斯家族確實隱喻並嘲諷著現實世界。

有錢人大多沒有真材實料,他們致富發跡靠的都是不能對外人明說的潛規則,和在私密社群文化裡交換著控制與被控制的權力。

我們平凡人很努力地想要研究他們致富的秘訣並試圖重現在自己身上、或企圖反將一軍來抵擋他們企圖消耗我們平凡人的惡意野心,但最後我們學習到的、拿到的,竟然只是把裝飾用的槍。





主角初登場,和未婚夫所進行的對話就點明了:她不單單深信自己有真誠的愛,她也承認自己確實有著自己私密的慾望所以才會決定結婚,但這個慾望相較於其他人,卻是如此的純真樸實。

那是什麼樣的慾望?不暴雷......

本片的女性(包含女主角本身)幾乎一個比一個凶狠野蠻冷血荒唐。這是人設上非常大膽的地方。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藍波:最後一滴血 Rambo:Last Blood】整個民族的滅絕哀歌



以動作片來說,技術算是一流,但以劇情片來說,除了中間劇情急轉直下的一段家庭衝突戲以外,電影充滿很多經營失敗的橋段,莫名其妙的光線干擾觀眾,莫名其妙的情緒延宕,莫名其妙的腳色行為邏輯......

最後的地道決戰,看多了也很快麻木,戰場變化的邏輯大多也曖昧含糊不清,終究只有血腥殺戮的快感。

可惜,導演的表現缺乏亮眼成績,藍波內心程載著如此巨大的悲傷卻被那蒼老衰疲的面容給掩蓋,史特龍即使不需要奧斯卡級的演技也能把這腳色詮釋得很出色,但成果卻非常的平庸。


上一集,我們以為藍波回到了家鄉後,生命會有一絲轉變或起色,畢竟他終於找到了和被軍隊與戰場扭曲的自己妥協共處的辦法。

結果沒有。

這部電影其實是美國人在哀悼。

哀悼自己花了那麼長的歷史,離開歐洲躲避暴政、去開墾美洲、發展了自己的民主文化、為了自由與人性還發生了一次分裂內戰、之後立刻又參與了兩次大戰.......

科學發展競賽中,他們從未缺席過。

經濟與政治體制的變革和創新,他們從未退縮過,(即便是最保守的年代,他們依舊有創新。)

冷戰時直面對蘇聯共產主義的敵意,挺過無數次失敗、面對過各種威脅,韓戰、越戰、阿富汗、各種中東與非洲戰場,還有外交角力競賽,最後竟然還獲得勝利.......

也許美國人會有點自我膨脹,但最後這樣的美國人成了沒根沒家沒傳承、未來只有悲傷的回憶相伴直到寂寞凋零的老人。

電影雖然拍得很壓抑很含蓄,但恐怕看在觀眾眼裡是完全另外一回事。

最後大概會變成川普競選標語或政見的來源:我們不只要蓋長城,我們還要封地道,讓美國真正偉大起來!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小丑 Joker】仇恨是帶著理性的瘋狂 (柯文哲與小丑)



從國外影展的評價來看,電影其實過譽了。

尤其是它的煽動性。主角也不過是卑微淒慘的芸芸眾生之一,被動哀傷不知所措,但大家都選在同一時刻覺醒、一起動手打破自己所經歷的謊言。

只是原來這個世界的謊言是如此之多!(那些藉機暴動的人就不予置評了。)

故事有它淺顯的地方。像有錢人的自由主義最後竟然害死自己......如果意識到這個因果關係又有點仇富或支持社會主義的人可能會覺得很爽。但有錢人的自由主義臭了嗎?(真正在動手傷害主角的絕大多數其實也不是有錢人,)主角最後的笑也很曖昧,或說提供了另一個可能。

除了開頭,一心(瘋狂)想要給世界帶來一點歡笑的亞瑟倒在地上心頭淌血那一幕以外,電影的技巧中規中矩,用心、但影像跟電影節奏並沒有衝擊力,就連「小丑帶給全市中下階層的煽動性」都解釋的很強硬而缺乏說服力。

劇情從頭到尾滿是暴力、破壞、甚至謀殺,但這是部百分之百的卓別林式「喜劇」,在一連串暴力破壞謀殺與變態的悲劇中,講一個背負悲劇色彩的平凡小男人如何釐清自己的人生、解開一些糾纏了自己一輩子的謎題、並從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如果你是主角,你會很心痛很困擾:「為什麼命運分配給我的答案必須是如此?」但在電影中,主角很享受那個答案,雖然免不了對另一個尚年幼的DC大人物抱著一絲遺憾與愧疚。(所以亞瑟笑是因為他難過、或經歷了任何不好笑的事情。)






我給的評價看似不太好,但我能懂、也能認同劇本想要表達的基本核心。

這個世界真的瘋狂了!

沒有什麼東西或道理是真正穩固可信賴的!這不僅僅是哲學探討的議題而已。

自由、保守、進步、犬儒、反社會......大家整天吵來吵去又好像講的都很有道理,可這些道理是真實的嗎?或身為聽眾與讀者的自己被他們用話術與說服策略給洗腦誘拐了?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答案!因為探詢答案的時刻稍縱即逝!

真正的問題是:人們到底可以依循什麼法則而活?

如果你依循的法則是錯的、是小眾的,那你會活得很辛苦。甚至如果這法則是錯誤的,你很快會被這法則害死,──是這樣嗎?

有錢人與上層菁英的法則很小眾,但它的皮毛卻在整個社會大行其道,絕對是大宗主流。因為大家骨子裡都順應著「鄙視下層人物」的法則在生存卻不承認,即使自己就是下層的一部份,大家還是會不計一切代價想辦法擺脫這個事實。

政治,政治是最快的手段,(也是最好的例子。)

告訴別人自己最優秀最正確,告訴別人自己最能幫他們找到符合他們利益的道路,告訴別人自己就是高他們一等、崇拜自己理所當然........

我看到有年輕人在網路媒體上一臉自信地告訴庶民聽閱人如何在完全無知的情況下可以像個菁英一樣選擇媒體評道和政治觀點,我也看到整天抨擊這個社會的利益都被(特定政黨)權貴把持的人捍衛這個年輕人的意見、認為這個年輕人「講的非常好,認為他不對的你才奇怪。」

我也看到有年紀比我大、都當上醫生、父祖輩是228或白色恐怖受害者的人,其實完全對父祖輩的經歷沒有一絲「遺憾」,甚至反而有種淡淡的哀怨,(「他們幹嘛去當什麼政治犯,害我的人生有個很不正常的開頭,」)對醫學技術進步完全沒有實質貢獻卻領了個「台灣XXX之父」的頭銜而不臉紅,還真得有模有樣的拿著這個頭銜當資本,四處去衝撞輾壓自己看不順眼的政治意見,──這樣的人存在是奇蹟?還是幾十幾百萬看著他的行為卻瘋狂的不知警惕、還投下信賴的一票?


我們真的活在很瘋狂的世界。


至於......菁英觀點為什麼不可行?(快速帶過,自己思考。結果自求多福。)

因為菁英觀點會在亞瑟這樣的人身上撞個粉碎。

也許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著讓他們獲得平凡與幸福的地方,偏偏他們真的存在。

當整個社會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時,「要他們安靜去死」這種話菁英絕對不敢講,講了就變成納粹法西斯。

那時候就沒有菁英不菁英可言了!那時候宗教式偶像崇拜與政治正確或引領一切社會運作,包含重新分配利益,(菁英反而受害最深。)

何況,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像主角這種瘋狂又可憐的人,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會試著保住自己的理性,結果那會看起來像是種「仇恨」,──菁英處理「仇恨」的方式就可笑了!雖然那只是「皮毛」,但說白了就是「要他們一邊檢討一邊去死。」(這時候,要別人去死就變成一種菁英們高尚的道德和正義。)

最後,菁英們都只能恐懼的發現自己周圍滿是仇恨自己的人、和教大家怎麼消滅自己的人。(正常人都被擋在這些人的之外。)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比爾博:紙老虎 Bill Burr : Paper Tiger】我們很努力的去愛人、去修復自己,我們的憤怒孤寂只是隻紙老虎。



開場花了連續至少十分鐘,對女權主義者的各種瘋狂行為毫無顧忌的開噴.......然後再用「她們真的讓我看了噁心。」一句話做結論,當全場高潮時又立刻轉向了他自己的人生,甚至是自己被其他女性「性騷擾」的經驗...

看完只能感慨:幾十年下來,男人的憤怒孤寂依舊沒人聆聽沒人理解。

知道原來比爾博已經結婚快十五年,卻依然有這個困擾,這對聽眾(像我)來說可能是有點衝擊的。

他這段十五年的困擾並不是來自於「老婆為什麼不把我當個主人供奉」,--千萬不要以為他是在抱怨男人在家中的地位不夠高,這種男人普遍常有的沙文心態就被他在「性愛玩具」的橋段拿來毫不猶豫地嘲諷,--他的困擾而是種對「枕邊人始終不願意理解自己」發出根深蒂固的哀怨。


女權主義對男人的看法非常的「女性本位主義」,說白了一切都是「男人不像女人,男人都野蠻不文明、看什麼都只想著征服操縱與破壞,男人沒有女人就只是粗暴兇惡自私的野獸,」但又老愛說「可是我們不能把男人當成一種『問題』看待⋯⋯」

但其實男人一直跟女人生活在一起,男人也經常講述自己的故事,甚至男人也是經常跟女人分享同樣的人生,例如愛家暴的父母,例如枯燥乏味又沒有啟發功能的教育,例如只想把大家轉化成購買機器的消費主義,男人跟女人都同時承受著這些東西。

「我們只是處理這些東西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但我們終究都在處理著同樣的東西,有什麼不好懂的?為什麼老要疑惑『我們的情緒從哪裡來的』?」

事實上,女權主義者、甚至整個社會,真的有兩套邏輯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式,一方面他們知道男人也活在這些問題中,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完全假定男人沒有這些困擾、男人有著無可動搖的優勢和安逸。

理由?⋯⋯因為男人(看似)可以隨意打斷女人講話?因為男人(看似)對女性受害的暴力犯罪經常做出缺乏同理的取笑動作?

「我們只是忘了出手制止而已!」其實比爾博很久以前就對這種認知發出無奈的反擊,「大家經常對這種東西表示沈默,然後事後好奇自己當時為什麼沒有勇氣站出來制止那些人。」

最後,男人只能繼續孤寂的在人生路上走下去,他愛老婆、愛女兒、有滿腔為她們付出的渴望,但他唯一的武器就是把一切都端到舞台上當成笑話講給大家聽、期望可以用幽默把這些打個稀爛。


「我們很努力的去愛人、去修復自己,我們的憤怒孤寂只是隻紙老虎。」

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校外打怪教學 Little Monsters】唯有能夠供應他人(不管是哪種形式)的人值得被愛




這部電影完全符合傳統殭屍電影的結構。

有「被殭屍困守在一個脆弱的堡壘中」,也有「壞人被殭屍開膛剖腹的報應」,甚至還取經致敬了【活屍列車】。

但最後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劇殭屍片,瘋狂程度完全不輸無俚頭取向的【活人牲吃】或【屍樂園】。



女主角卡若琳老師是個沒有大學學歷的黑人(弱勢)女性(弱勢),穿著總是得體傳統的洋裝,行為舉止迎合傳統社會對女性的期望,而且對成年男性(的荒唐懦弱不長進)近乎是無限包容,而她的工作是「用無盡的愛心照顧孩童」。

但其實她強悍自信有活力,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想辦法用自己的方式有尊嚴又得體的排除障礙,(包含拿起鏟子帥氣殺光一排殭屍........)

反觀那些新時代摩登女性,要不是在殭屍危機中就加入了殭屍的行列,不然就是像男主角的前女友一樣,表面上很獨立自主,但她們其實都在指望男人變得比自己強焊成功,然後再來餵養自己滿足自己........

但即使是這樣的卡若琳老師也有荒唐的追星歷史.......也許電影也希望人們檢討一下現代人看待愛情的不切實際。

愛情的意義不該在「從愛與被愛中獲得滿足」,而是「唯有能夠供應他人(不管是哪種形式)的人值得被愛」。她吸引到了頹廢魯蛇男主角的心,又在校外教學中讓男主角脫胎換骨,最後反過來.......不暴雷,自己看。


「韓氏兄弟」的故事告訴我們:時尚流行界的名利是很虛浮的,即使像他們這麼成功也經不起小小的經紀契約的糾紛而消失在歷史中。




電影的配樂曲目非常的豐富。而且都會在「給予這首歌最豐富的意涵」的時刻才使用這些歌,可以說是【羅根好好運】以後最能打動我的電影。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天氣之子 Weathering with you】這該死不講道理的爛時代



這只是個發生在當代日本都會關於兩個掙扎痛苦求生存的少男少女如何相遇相知相惜的故事。

目前正確實存在於東京的數十萬網咖漂流族不單單是貧困女性的悲歌,事實上絕大多數面對這種生活的依舊是男性。

東京早已經不再是年輕男女追逐夢想的地方,這種「有穩靠的地方住就有優勢」的畸形「天龍人」怪現象可能也開始在逐步蠶食著國家的活力與未來.........

就社會面來說,這部電影所追逐的議題之宏大,價值可能遠超越「新海誠」過往建立的個人招牌,說是種突破不為過。

但更重要的突破是:如果是我討厭的宮崎駿或吉姆戴托羅來拍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大概不會滿足於只有呈現雲端的奇幻之物,就好像宮崎駿的【神隱少女】或【風之谷】,總要搞出一個華麗或盛大的奇幻生態與文化才可以。

當代的奇幻故事怎麼會發展出這樣的習慣?(新海誠怎麼有勇氣狠狠地往他甩上一巴掌?)


也許是因為現實世界對人們來說早已經缺乏想像的空間,大家都覺得自己很熟悉非洲草原動物的樣貌,海洋深處的異型又令人興趣缺缺,花了大把力氣上了火星結果只能期望會不會在顯微鏡下看到「藻類」........

奇幻世界相較之下多令人期待嚮往。(所以某方面來說,新海誠依舊是新海誠。)


但對成人或這個現實世界體制來說,奇幻世界的魅力是多麽微不足道。

成人早已體驗過無數次的生命無常。

體制的僵硬無情不講道理也早已經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無法移除的枷鎖。

一把年紀依舊被動的看不見自己的專長或特質,(因為這個世界變化太怪、變化的太沒道理?這場怪雨反而好捉模多了!)只能順著社會安排好的升學或職場體系去「選擇」自己的人生,這好像是常態。

但大家依舊幻想著有一天可以搞懂自己在體制與世界的定位、釐清那種個人專長與特質的捉模不定,而在那發生以前,奇幻世界的變化莫測不過是另一個狂人的空談而已。


在劇中眾多大人眼中,主角不過是另一個待處理的治安事件相關人,或是另一個因為沒什麼人生包袱(沒死過老婆、也沒有女兒的監護權要爭取)就可以四處莽撞闖禍只為了追逐自己一時不切實際夢想的小孩子........

這個世界的無情與僵硬,明明大家都活在其中且痛苦不安,但最後大家責怪或出手干涉的,卻是男女主角的人生。

他們是麻煩、他們是異物、他們是沒什麼實際作用的累贅........

但最後他們也喚醒了大人,對自己瘋狂的才華要有信心,面對比自己巨大數倍的體系時千萬不用畏懼,回頭看到這些小孩子時,不要嘲笑他們的人生經歷淺薄,而是嘲笑他們煩惱太多、畏首畏尾........「這該死不講道理的爛時代憑什麼犧牲你們來維持自己呢?去吧!勇敢的只為自己而活吧!」

2019年9月9日 星期一

【逆轉法庭1:復甦的逆轉】小蝦米也能鬥倒大鯨魚(內有劇透)



這個章節最早出現於DS推出的版本上,有著前面四個章節沒有的新玩法,可以用立體角度檢視證物、還有用觸碰筆檢查證物。影片則是使用在PC上推出的中文化版本。

「逆轉法庭」系列雖然是遊戲,但擁有完整的戲劇概念跟腳色觀點,不同於大多數日系文字冒險遊戲為了要製造多線劇情的空間,所以劇情跟腳色概念經常不完整或突兀,但「逆轉法庭」使用的是絕對單線式的劇情,所以故事劇情可以百分之百聚焦在「掌握玩家情緒」一事上。

因此對我來說它比較像是素材特殊的戲劇,遊戲的成分反而少。


【逆轉法庭:復甦的逆轉】跟過往舊系列經常會單純的追求讓主角講出「異議」的戲劇衝擊不同,它很巧妙地去引導玩家思考「國家司法的威信」是什麼、存在的功能又是什麼。

國家的威信其實就是建立在威權上!因為是威權,所以政府官員必須要能讓人民信賴,政府官員的形象不能允許人民因為一時的利益或立場問題去質疑與貶損。但相對的,官員個人的操守與道德學識絕對要值得人民託付如此巨大的威權。

這本該是常理。

但事實是:民主政府的體制慢慢地淪為人們實現自己野心的修羅道場。官員在競逐高位的心態和民間企業內的員工沒什麼兩樣。

所以為了升官,趨炎附勢、逢迎拍馬、甚至是貪贓枉法這類傳統社會對官僚無恥的描繪與認知早已經不適用,人民對於官員「不值得信賴」的恐懼早已超越了「基於想像」,而是完全的有憑有據。


所以這個章節的表面上是講:如何對抗一個經驗與知識都在自己之上、也擁有絕對凌駕自己的權力與行政資源的人。

但反過來說,它其實也是在講一個經驗與知識都在自己之上、也擁有絕對凌駕自己的權力與行政資源的政府高官如何地恣意輾壓它人(不管是尊嚴或生命)就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

傳統的社會價值是「人肉鹹鹹」(台語),遇到這種人只能吃虧認輸、回家哀怨老天不長眼睛,甚至責怪自己為什麼要不知好歹擋到人家的路。

但.........真是如此嗎?戲劇畢竟是戲劇,遊戲畢竟是遊戲,現實握有權力的人確實總是大獲全勝,小蝦米鬥倒大鯨魚?可惜只能在創作中看到。

這是發洩?還是鼓勵觀眾與玩家不要忘記這個理念?這就不好說了。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第九分局】永生不死/流芳百世只是種俗人的傲慢狂想

這個故事的概念真的好!

新銳導演(同時也是製作人的兒子)將好萊塢式的商業元素巧妙融合進去...但台灣電影沒有能力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呈現A級製作目眩神迷的大場面,所以他不會為了讓觀眾以為「台灣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而加入某些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東西(註),結果反而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台灣宗教信仰色彩!甚至還有某些Cult片的趣味在!(有些片段的節奏或許太過突兀僵硬,但反而可以視為一種特色。)...但願這樣的用心與思維可以避免台灣電影步入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的後塵,還有後來2000後一波台灣電影極為短命的復興潮。

電影中的鬼,除了惡鬼以外,反映的其實是我們這個時代動不動就把別人的行為解釋為恐怖惡意的莽撞躁動。以這些「非惡鬼」為主角的兩段旁支劇情要創意巧思有創意巧思,(而且是獨立成短片也可以令人看得津津有味的水準,)要能驚悚嚇人也能驚悚嚇人,最後忽然一個急轉彎又跟主線劇情搭上,這安排之巧妙、水準之高,讓我在戲院中瞬間忘了呼吸!

但把這些拿掉後,這故事其實不是講神鬼、也不是要製造娛樂,它(似乎)是在破除我們這個世代主流信仰的一種「生命意義」迷思!





主流的迷思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某種「客觀」的目的或價值,例如要成就一番豐功偉業,或成為什麼能夠發光發熱溫暖某些人、甚至一群人空虛寂寞的指標。

簡單來說,人要不是在短暫的人生中達到流芳百世的境界,不然就盡可能活得長活得。

彷彿是在嘲笑這種思維的虛假一樣,這部電影刻意完全反其道而行.......


生命的意義本身就在於生命的特性: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來的突然,過的迷惘沒有方向,九成九的時間都覺得天地茫茫孤單無所適從,最後又結束的毫無準備,整個過程都是種虛無與隨機、只是各種微觀物理與化學現象的集合而已。

但生命不是種物理與化學現象,生命還多了一種東西,只是人類的語言跟哲學概念從未能好好的定義這個東西,所以就乾脆用「生命」跳過了定義這個東西的過程、把這東西和人身上所能發生並經歷的一切物理化學現象都打包在成一個概念.......

可是不管怎麼組合、怎麼打包,那東西都有很濃的虛無與隨機色彩。

結果,我們想要活得開心,但其實我們只是不停地發出傲慢與虛榮的笑聲、期望能夠享受更多來自其他人的崇拜與羨慕,說要死得安穩,但其實我們只是在追求如何用活的方式麻痺自己對死亡的恐懼、壓抑自己對終將歸於空虛的無奈...


其實,人要活得真切,不要去滿足自己的傲慢跟虛榮,所以活著時最重要的日子只有兩天,一是出生、二是理解這點。鬼最重要的日子也有兩天,一是死去,二是接受自己死去........其實鬼就是人,人就是鬼,不一定要先死才能變鬼,這就是電影不講的地方了。

為了讓自己流芳百世或永生不死而活,那只是種狂想而已。


電影缺點不少,絕大多數都發生在劇本上,台詞水準經常有不入流的表現,幾乎毫無挽回餘地的毀了這部電影。

但整體來說還是個好故事。


註:中國似乎很著迷向好萊塢看齊,砸錢砸二流技術去拍好萊塢規格與題材的大片。這種事情的結果台灣也曾經經歷過,不管是本土商業漫畫,還是2000年後在【雙瞳】之後曾經掀起的一波短暫的台灣電影復興,最後都證明了這種方式拍電影其實短期可以賺到票房跟投資,但長期來說對產業都是種傷害。這部電影的劇本跟行銷上也滿是同樣的問題,但幸好最後的成品幾乎完全沒有這個味道,電影最後還用彩蛋的方式嘲笑了一下中國編劇的狗血企圖。(個人推測,這是中國那邊要求加入的內容。)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The Boys 黑袍糾察隊】超越了仇恨的邪惡男人



這男人是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兩者最邪惡一面的極致結合。他很清楚這個真相,這讓他擁有某種優勢得以立於所有超級英雄之上。
但他能保有這種優勢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他沒有選擇去仇恨造就自己的體系,而是選擇和這個體系保持著某種聯繫但又有著絕對的隔閡。

他真正的超越了仇恨。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靈異乍現 BrightBurn】「我們再不快點團結起來做點什麼,進步主義會把我們當成早餐吃掉!」



相較於片長,電影的內容有點單薄,或說它終究不是超級英雄電影,所以故事花了很多篇幅在反映或呈現鄉下地方與布萊恩這種邪惡存在的反差。

所以電影本身並沒有預告來的有衝擊和震撼。

但這種反差營造的很好,只是容易讓人錯過,而且這種內容是否具有娛樂性,可能要讓票房來說話了。


繼續說下去以前要為【天魔Omen】掉滴眼淚,因為大家只顧著談論「這是部超級英雄恐怖片」,卻沒人想過:這其實也是部標準的魔童電影。

信仰成分幾乎是零,看不到任何基督教、或任何一種宗教末日天啟的符號,只有單純的看著一個小孩子怎麼慢慢變成一個可以對全體人類造成威脅實體的過程。這是【天魔  The Omen】中沒有的內容!因為裡頭的魔童或許會成為某種邪惡災難,但要相信他們可以因此威脅全人類就未免太牽強。

但這部電影講述的邪惡在性質上卻帶有一種神秘且不可測,──這又跟【天魔 The Omen】一樣,──超人的良善絕大多數來自他的人類父母,因為畢竟是生物、是種有智能有自由意志的類人類,但布萊恩的邪惡卻帶有天啟的成份!是對自由意志的徹底否定。(這樣說來,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充滿了宗教式哲學的思辨。)


不過捨棄了【天魔 The Omen】和恐怖風的反超級英雄,這片講述了某種極度反政治正確的東西:也許布萊恩終究是種擁有自由意志的類人生物,只是當代人類文明所能供應給他的成長經歷並不足以讓他去擁抱自由意志、選擇自己性格中良善的一面。

扶養他的夫妻明顯是對女人佔主導地位、男人非常弱勢(反對男性陽剛)且被動的組合,(講好聽點,男人存在這個家庭中的目的只是為了貢獻體力進行粗重勞動而已,)刻意安排讓這樣的夫妻收養布萊恩,是為了反映美國當代文明的轉變?還是有製片自己一慣的思維在裏頭?



(以下有劇透,請慎讀。)

不僅僅是在家庭的處境而已,在整體社會環境來說,電影用很曖昧又帶點浮光掠影的方式快速讓「大家」看清楚今天美國教育體系下,身為一個白人男孩要遭遇的「困境」.......

「白人男孩能有什麼困境?來看看黑人好不好!」

就好像知道有人一定會這樣反應,所以電影中,描繪主角校園生活的第一場戲就是看老師輕描淡寫帶過他的優秀天分、同時還「包庇」用言語霸凌羞辱男主角的黑人男孩。

這種「包庇」在進步主義中可以說被廣泛地認為是種「賦權(empower)」,精準直白地說就是「用特殊非常規的手段與規定來讓特殊族群獲得優待、以拉近他們和有優勢的族群之間的差距。」

「所以因為這樣就可以包庇人家做出這種言語霸凌羞辱的行為?」........沒錯!(因為女權主義者就是這樣搞的。「我們應該讓做出性侵誣告的女人無罪。」這不是我捏造的。)

去跟進步主義者爭論「這種行為可以怎麼幫助黑人?(讓他們習慣低下的品格是能怎麼幫助他們?)」會得到很多邏輯錯謬的驚人答覆,例如答非所問式的「你是不是在暗示黑人都品德低下?」或硬扣人帽子的「你是不是反對讓黑人獲得平等的地位與待遇?」......回題。

這只是冰山一角。

接著看到因為尚年幼、情感衝動初萌發、一切行為準則都在探索階段,所以主角向女孩子示愛的動作不但沒有收到效果,反而還引來恐慌........

如果看過電影卻對女孩子(與她的家長)的反應不感到疑惑的人其實都已經在無形間受到美國進步主義的影響,因為「正常人應該不會認為一個十二歲男孩有能力浮在窗邊偷看女生(還立刻逃走),正常人應該會認為是女孩子多心、作夢、甚至半睡半醒間眼花........」

但在這部電影中不是。女孩堅信自己看到主角半夜躲在她房間窗簾內窺探她、還在校園中大聲指控主角是個變態。

異性戀男孩的情感基本上在今天的多元價值中成了一種「多餘」的東西。沒人在乎異性戀男孩的情感。

從本份上大家只希望他們「嘗試探詢自己是否是同性戀」「不要給女孩子造成威脅或困擾」「不要對校園運作造成負擔」「就算不是同性戀也不許覺得同性戀很奇怪」,至於周遭人的態度則是極盡可能的不友好,「異性戀男孩的一切都很野蠻」「異性戀男孩的一切都很變態」「異性戀男孩的一切都很危險很恐怖」........所以不會有人告訴主角「雖然你沒有要做任何危險的舉動,但那女孩很害怕。」更不會有人告訴女孩「那男生只是想看到妳聽見這首歌的反應、卻不知道三經半夜不是做這種事情的時候。」


(那是什麼樣的歌?)



所以.......有人說這片的「題材」是被糟蹋了。

但聽到片尾美國Youtuber(星爵爸‧勇度)在對著觀眾大聲疾呼「我們再不快點團結起來做點什麼,他們會把我們當成早餐吃掉!」我知道這題材在這個年代值得用這種方式處理。

「我們再不快點團結起來做點什麼,進步主義會把我們當成早餐吃掉!」

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

【The Boys 黑袍糾察隊】弱小的加害者


以前,人們知道「加害人跟受害人其實是一體兩面的」「要去斬斷這個不人性的循環悲劇」。
但今天,人們只知道集體發出怒吼與憤怒,要特定人士在這種怒吼與憤怒面前學會因為恐懼而自發的、更不人性的、近乎自虐的壓抑與控制自己。

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對人、對社會、對時代、對自己...充滿了愛、也充滿了恨、更充滿了焦慮



從某種層面來說,這部電影是為「電影的技術人員」發自內心的掌聲與感謝,除了感謝他們創造了明星的魅力、除了感謝他們實現了導演的創意,更感謝他們成為這些人在孤寂與徬徨時內心的支柱。(但「支柱」這件事保留到最後說。)

我對電影的研究是從「特效」開始的,而且開始的很早.....大約從國中就開始了,每次有特效與後製特輯,我一定一看再看三看,看到彷彿只要給我比跟草稿紙,我就可以設計出自己的外星人機械模型......(這當然是「小人物滿嘴大話」!)──所以我對明星魅力有點無感,除了艾爾帕西諾以外,(看到他在本片中油腔滑調又內斂的演出,感動啊!)又看到這幾年大家試圖想要歌頌並強調「沒有技術人員拍不出電影」的風潮,其實我看了也是有點三聲無奈。

這些行業並不需要大家給他們獎座肯定。這些行業需要的是大家實質的尊重,理解他們的辛勞與熱情,後輩年輕人要願意投入這個行業、並以身為一員感到驕傲。

但我從這些年的風潮中看不到這些東西。那只是種好萊塢明星崇拜儀式的分裂,好像「把明星光環分一些碎片給他們」就可以作為一種實質的尊重一樣。

(這樣說其實太武斷,但不想離題太多,所以........)


要活在好萊塢成本是很高的。可能有些人一聽到這話,直覺反應就是「為什麼要堅持活在那種地方呢?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嗎?」所以從某種層面來說,這部電影也是在為這些「需要活在好萊塢」的人提供一些平反。

因為在沒有好萊塢的年代,這些人的生命是何等的落寞壓抑沒有方向,但在人類歷史洪流中,這些人從沒有放棄,一代又一代的等待著,直到有一天好萊塢就這樣出現在那個地方.......

但,為什麼會有人一定需要好萊塢呢?

這個世界的運行有時候有道理,但絕大多數的時候是沒有道理的!有些人活在秩序被某種力量維持的井然有條的世界,但更多人是活在一切都不可知不可掌握不可探觸的虛妄與黑洞螺旋中。(「虛妄與黑洞螺旋」?...啥小?)

有些人的心因為某些意外或錯誤而掉進了那個虛妄與黑洞螺旋中,好萊塢式的生活或許就是為了讓這些人填補「心不見了」的遺憾與痛苦而生。──這聽起來好像是什麼神祕難解根本沒有實質的幻想,但退一步這樣說,就好像大明星會生錯時代,例如生在石器時代,有些人的生命中會遭遇一些打擊,而平復這些打擊的東西根本不存在於這個時代中,所以他們只好成為像片中腳色那樣「寄居在好萊塢中、在各大片廠打滾、在明星與天才編劇導演周邊打轉」的小人物。

他們屬於好萊塢,但好萊塢卻不屬於他們。

不只好萊塢有這樣的人,很多行業很多國家很多社會中都有這樣的人。他們或許被尊重、他們或許被忍受、他們或許有地位,但或許他們根本被忽視。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好萊塢自己就好像是美國中的「這樣的人」,──即便是明星也未必需要崇拜,因為人們崇拜明星往往崇拜的是自己心中虛構出來的明星形象或符號,「你心中已為明星是什麼,那就是你崇拜的東西,」但明星真正的樣貌、為了演出所投注的熱情與承受的人生風險.......崇拜明星的人往往不屑一顧!所以明星崇拜來的快、去得也快,上一秒愛他們如天神,下一秒棄他們如敝履,人們對好萊塢真正的愛就好像電影片頭的明星訪問一樣.......重點根本不在那時間長短,重點在那形式內裡之膚淺、完全只是為了商業機制與利益而生,(如果這樣的訪談再也不能刺激人們看電影,這種訪談就會消失。)


說了那麼多,請問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什麼?

什麼都沒說。(其實有啦!但跟「支柱」一起擺最後。)

這片什麼都沒說,因為生命的無常多變無法用有規律結構與形象的聲音符號或影像去描述,所以不管是用文字或影像,去描述自己或別人的生命是件虛無的事情,去觀看或體驗別人所試圖描述的生命也是,去從這段觀看或體驗中描述並整理成某些經驗感悟或道理(例如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更是........


但這部電影又確確實實存在著某些內容。


從某種層面來說,它在感慨今日人們對好萊塢、乃至整個國家上上下下的每個環節的理解都很膚淺,大家說白了就跟那些嬉皮一樣,活得不負責任、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覺過度良好、對自己以外的東西不抱敬意又愛隨意濫下批評.......


從某種層面來說,它在感慨西部式野蠻暴力與困頓艱險的生活依舊存在美國人的文化與基因裡,人們若不是正在從事這種暴力、不然就是正被這種暴力困擾著,若不是正在上演著毫無節制的弱肉強食資本屠殺、不然就是正在艱困的抵抗著,(顯然「義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讓某些美國人反感,不單是因為電影拍得不好,同時也因為這是對美國的歷史與文化的一種挪用與不尊重。)所以導演昆丁塔倫提諾要用西部片的邏輯去重新演繹了近代歷史中真實發生的慘案之前因後果,不管是主角之一誤入兇手一幫人寄居的廢棄片場,(這段故事的另一邊則是另一個主角在一部西部片中飾演著一個霸佔小鎮的惡霸如何和行事亦正亦邪的主角周旋談生意的過程,)還是最後匪幫在夜色中走向目標........

但「義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就跟在紐西蘭拍【魔戒】或【末代武士】並沒有什麼不同,這是美國將自己的文化全球化的第一步。普羅大眾今日才要開始正視爭論與探索其正反意義與價值的全球化,好萊塢幾乎早在60年代就已經走完了全程!


從某種層面來說,它也只是導演用來隱喻濃縮自己在好萊塢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人生感觸的一種素材,(整部電影都是種素材?奢侈鋪張啊!)不管是某個配角看著「女主角」感慨「自己從來都沒有機會博得她的芳心」,或是看某大咖飾演的製片人用著溫厚老實的口吻講著殘酷市儈的話....,甚至看著主角穿越一堆其實沒有血緣、但卻自稱為家人的嬉皮中間所感受到的隔離與不適,然後又在片尾兇性大發把黑髮跟金髮女人痛扁一頓.......

這部電影到底在演什麼?這部電影可以什麼都有,但也可以說什麼都沒有,只是幾個在好萊塢打滾很久、看似風光但人生內裡空虛困頓的人(特別是男人)一起把自己的人生感觸與不想放棄的熱情投入進去而已......可以說這是在互舔傷口,但我寧願稱這為「成為彼此心靈的支柱」。對我來說,只要能感受到這點,電影在演什麼真的不重要。


經由剪接後,電影幾乎每個片段每個動作都有節奏,而且還能跟當下的配樂相契合。

光是這點就可以作為一種電影神技來吸引觀眾買單。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獅子王 Lion King】左派鬣狗退散!


原來【獅子王】故事的原案是很有喜感的!

如果這是個真實的事件,那木法沙無論如何都會死,王者必然逃不過施卡索命的死亡陷阱,只是換個場合跟時間的問題而已。所以王國正道遲早會衰落、施卡的橫征暴斂為所欲為必會讓王國面臨災厄,所以辛巴的存在就象徵著希望,──結果這個希望是個和兩個嬉皮整天搖頭晃腦、唱著「Hakuna Matata」的傻愣!

光是在近幾年的電影就有從詹姆斯法蘭科的【王子殿下】、麥克考利金的【財神當家】、再到早逝的喜劇泰斗克里斯法利的【老闆有麻煩】.......這種「眾人都不看好的二世祖如何挽救王國免於被眾多偉大帝王都無能對抗的邪惡所摧毀」的戲碼一直是通俗喜劇的不二良方,最後的劇情保留了沙祖和彭彭丁滿的人物結構(雖然兩組人物的魅力完全不成正比)可見這種元素的吸引力。


但不知道哪裡來的天才加渾蛋,硬是把電影節奏(不管是整體故事、轉折、每場戲、每個人物的動作)調得很流暢、很自然、很不迪士尼(註),甚至還把電影從「混用了通俗喜劇元素的卡通」改成「混用了卡通元素的莎士比亞」.......

對!1994年的【獅子王】其實不是卡通,它只是使用了卡通作為素材的莎士比亞!然後再用非洲草原動物作為美術背景題材來為故事添加原創性的荒誕.......

而且這個原創性的荒誕最後輾壓了原始的喜感故事,但又輾壓的不徹底,它讓1994年的【獅子王】變成一部什麼都講但又什麼都沒講、就讓觀眾可以無限想像無限發揮但又不會無限開腦洞導致虛耗的超級經典作品!(就好像【大亨小傳】一樣,講時代、講愛情、講美國夢、講階級衝突、講青春煩惱、講人生無常、講生命虛無.......但又什麼都沒講。)


強法夫洛的版本就是跳出來摧毀了這個無限想像的空間硬是把電影定調,但他選的主題又太大太宏偉了!

今天這個世界從很多層面都被為所欲為的鬣狗把持著!(施卡就是刻意迎合牠們好讓自己掌權、之後再濫用權力去擴大獵狗們可以為所欲為範圍的政客,)牠們完全無視世事運行的正道或平衡,只用自己的「胃口」作為事情該不該做、又該怎麼做的判斷依歸,凡是擋路的獅子都會被牠們剷除。──這是某種預言嗎?不!1994年的版本叫預言,但那預言在今天2019已經是活生生上演的戲碼了!迪士尼自己自家出品的電影(除了那幾部動畫外)不管是票房或口碑都已經被徹底宣判死刑!就好像那宛如廢土一般的榮耀岩。

至於那個「要把世事運作正道帶回正軌、導向平衡的辛巴」在哪裡?........我想電影不需要負責講那麼清楚,總不好說詹姆斯岡前陣子被開除、今天又被請回,所以他就是辛巴吧?(他本人如果知道了大概會吐。)

有時候如何隱喻邪惡才是戲劇的重心,至於解藥和英雄......那是為了讓戲劇賣出去才加進去的東西。


2019年的版本再次挑戰了電影工業的極限。動畫電影跟實物間的分界又更模糊,這讓人們又少了個消耗一堆能源、排放一堆碳就為了跑去東非草原的理由。──環保左派們學著點!

歌曲的部分......主題曲只能算是配樂,其實只能說不過不失,而「快準備」依舊維持整部電影作為「歌劇」的最高水準。但個人最開心的是它這次有把「今夜獅子睡著了」完整的唱完一個段落,不像1994年只有兩個小節副歌般令人遺憾,只不過這會讓我忍不住好奇:能不能唱個「站在我這邊 Stand By Me」呢?




至於標題......其實木法沙傳給辛巴的治國(還有看待萬事萬物)態度是種保守主義!而施卡就是在主張要採行積極作為的功利主義包裝自己、同時用「我是受害者」的姿態把自己的慾望野心合理化後再當成自己打破體系篡奪權利的基礎。

二十年前的人們沒有想像到女權主義會偏激瘋狂到今天這種地步,在當時的美國左派主流主要是主張在種族平權、和縮小貧富差距等議題上要更激進一些......結果十五年後底特律破產、黑人在民主黨執政地區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差........就好像榮耀岩一樣。


註:迪士尼的美式動畫最大特色應該就在於人物的動作很多很華麗,走路不會好好走,搖頭晃腦甩肩甩手扭臀眨眼睛.......為了表現這些動作,配樂跟適當地打斷故事節奏幾乎毫無底線,等【獅子王】以後才算徹底跟這種創作思維分手。──結果變成宮崎駿接手了這種創作思維。(所以...我‧其‧實‧很‧討‧厭‧宮‧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