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異想天開 Igor】愛上自己的創造物


2008年的卡通。

電影的諷刺意味極高。講述整體社會是如何因為科層體制(階級制度)而輕易的放棄自己的道德底線。

客觀來說,這部卡通最大的特色就是人物造型反映了人物性格與立場,但它使用的策略很多卻跟一般美式卡通的顛倒:一般美式卡通中,善良的角色有著可愛溫和的外表,但在這卡通中卻變邪惡的象徵,本來富有心機的角色醜惡則是變的單純正直。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導演/編劇利用美術效果來嘲諷:現實社會的表象跟人們的認知大多相反。)


但在2019年來回看,我發現它其實是在用帶有宗教信仰的觀點去講述人怎麼用自己的天份解決自己的孤單寂寞。

因為是種隱喻,所以我們應該可以合理忽略伊娃和最後競技場上的其他邪惡機器根本的差異:她會思考、又有人性。

也就是說:伊娃其實和其他機器沒什麼兩樣,都只是創造者為了自己的片面觀點而創造出來的東西,(所以主角伊果真的失敗的一塌糊塗!他創造出來的東西根本不按照自己的期望行動。)

但伊果創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電影刻意跳過這個問題不去填滿它、不去呈現伊果的目的最終產生什麼結果,(電影結束前的轉折、發生在伊娃身上的扭曲並非他的作為。)而是指出「生命就是一片混亂,我們不需要去在意或堅守著自己的欲望跟目的,只要去感受當下發生、當下經歷的每件事情即可,因為那也許是更好的答案。」(也許電影並非跳過這個問題,拋出這樣的觀點也算是種回答。)

也就是說.......創造就是創造,伊果的創造、邪惡科學家的創造、現實中人們的各種創造,在意義上都是平等相似的。

而伊果「愛上了」自己的創造。

就好像畫家看著自己創作的角色然後無法自拔的迷戀著它一樣。


這當然還有很多思考空間。

因為伊娃並非精準地按照伊果的設計,但現實中的畫家畫出來的人物絕大多數依然只存在畫家的腦海中,(就跟其他觀眾一樣,)要說「去現實世界中找個真實的人物來愛吧!」好像有點.......膚淺?多於?不著邊際?

喔~對了!因為伊娃可以視為是個有思想的生命,所以「伊果的創造」也帶有「上帝創造人」的色彩,所以或許故事不是在反應跟思考人怎麼迷戀自己的創造物,只是在反映基督教信仰中「神愛人」這件事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