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便車指南』,一本永遠不會在地球上出版的「類百科全書」,裡面記載了最實用的宇宙求生資訊,封面上還用手勢跟文字告訴所有人:別緊張。請記得──離開地球別忘了帶著本書...還有一條毛巾。
本片改編自小說『銀河便車指南』,亞馬遜網路書局票選本書為人類史上最重要、僅次於聖經的書本,作者叫做道格拉斯亞當斯,原本是為了廣播劇所寫的劇本,因為很受歡迎,所以又推出了小說版本。簡單說,這是部探討「終極大哉問」答案的小說。
科幻的本質是什麼?科幻創作的目的是什麼?科幻魅力的根源是什麼?﹍﹍我稱此為科幻的終極大哉問。
千百萬年,不,數億年以前,有個可以進行超空間旅行的種族,因為實在恨透了對自己的存在意義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當下行為的價值與定位何在,更厭煩了無止盡的討論這些問題,所以他們打造了一台名為「深思」(IBM的深藍即是參考這台電腦命名)、具有自主意識的、總是稱呼自己為「時空宇宙中第二聰明」的超級電腦,來代替他們思考這個問題。
「深思,請告訴我們,關於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的意義!」
可是電腦只告訴他們:「讓我思考五千萬年,再回來問我。」(『咻』一聲時間就過去了,)五千萬年後,答案出現了﹍﹍「四十二」,還告訴提問者,「你們如果真的知道問題是什麼,那這個答案的意義就很清楚了,所以你們需要的是台可以告訴你們答案的電腦,我已經幫你們設計好了,它的名稱叫做﹍﹍地球。」
震驚嗎?人類其實只是地球上第三聰明的種族,第二聰明的是海豚,因為他們其實是外星人,而第一聰明的是白老鼠,同時也是尋求終極大哉問的超空間物種,他們為監空地球,所以採用這個外表。
故事就是從千百萬年後,地球上一位名叫亞瑟的地球人開始。亞瑟在鄉下廣播電台工作,故事開始當天早上區公所帶了大批工人要來拆他的房子蓋快速道路,本來準備花一整天誓死抗爭的亞瑟,卻在這時被他的演員朋友福特拉到酒吧去喝酒,因為福特堅持:「進行超空間傳送的時候最好讓肌肉保持在放鬆狀態。」而且福特用一種類似意念催眠的手法,讓監工決定佔不拆房子。(電影中,福特把本來要跟亞瑟一起痛飲的酒拿去請拆除工人,所以才要拉亞瑟去酒吧。)
福特不是地球人,他來自參宿四的一顆行星,本名其實很像髒話所以他從不用,會被困在地球上,是因為他要替一本名為「銀河便車指南」的「類百科全書」(因為真正的百科全書沒它好用,也沒它受歡迎,更沒它便宜,)編譯關於地球的新內容,——舊版關於地球只有一個簡單的字:無害(HARMLESS),花了十五年的時間,福特讓內容擴增為兩倍:超級無害(MOSTLY HARMLESS)。
而且他在半個小時前收到通知,一批滿腦子官僚個性、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填表格、超級冷血智障的外星人:沃剛族,正要把地球炸毀,然後蓋一條超空間星際道路。
就這樣,福特伸出大拇指發出搭便車的信號,拉著亞瑟一起踏上了「銀河便車之旅」。旅程開始時,他叮嚀亞瑟:「宇宙很大、很危險,要當個便車客,就要記得﹍﹍隨時確認自己的毛巾(浴巾、粗手帕﹍﹍)在哪裡。」(看完小說或電影就知道毛巾有什麼重要了。)
搭上了沃剛人的船沒多久,亞瑟和福特就被沃剛人丟進真空狀態裡。根據合理的科學統計,人可以在真空中存活二十秒,在這二十秒內獲救的機率﹍﹍非常低,可是因為這是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所以他們獲救了。
救了他們的是有兩個腦袋、超級自大自戀、而且擅離職守的銀河總統:柴法德鱉頭四,開著他剛偷來的超先進飛船:黃金之心,上面還有一位同樣也是來自地球的女性:翠米蘭。
鱉頭四剛好是福特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而翠米蘭幾個月前曾跟福特在一場派對上碰過面,本來兩人可以發展出驚動天雷、勾動地火的戀情,可是鱉頭四闖進來,跟翠米蘭說:「想看看我的太空船嗎?」所以這場戀情無疾而終﹍﹍
出發去尋找終極大哉問吧!最好的夥伴是肩膀上的毛巾與一隻有憂鬱症的機器人。
接下來長話短說,鱉頭四是為了尋找「深藍」和終極大哉問的答案,所以偷走黃金之心,方便自己遊歷宇宙,沒想到在旅途中發現地球就是那台電腦,本來還剩五分鐘就可以計算出「答案」,卻被沃剛人給搞砸。「好運」的是,亞瑟腦中可能保有尚未完整的「問題」,「老鼠」們打算跟亞瑟談條件:「把你的腦給我們,我們會幫你裝一個新的、功能簡單、保證不會有人察覺差異的電子腦。」而亞瑟決定討價還價,跟他們說:「你們想要問題?我給你們問題﹍﹍」然後說出了一堆所有地球人尋覓終生但是無法得到答案的問題,「老鼠」們聽完卻絲毫不為所動﹍﹍
講故事講到這,剩下的給大家看小說和電腦拾去發掘。
一般來說,小說或電影的類型,都會決定了它們想要表達的意含,——如果有意含可言。
愛情小說就是講愛情,政治電影講政治,體育電影要勵志,恐怖片告訴大家別上二樓、別隨便做愛、更別隨便落單﹍﹍
科幻,最常聽到的定義是:解譯人類與科技的關係。
擺在本片、這部小說前,這個答案顯得很可笑。電影中已經解釋了,科技總有一天要挑戰「終極大哉問」,到那時,所有我們今日困惑深思的問題都會顯得微不足道,諸如複製人、溫室效應、專利權與標準介面訂製﹍﹍等,更何況這些問題的答案本來就會因為時代背景轉換而有不同的主觀答案,而這些問題本來就是因為主觀思考而生。
而這部小說也講了:地球其實就像宇宙的縮影,有沃剛人這種腦袋硬得像大便一樣,對感性與理性這兩種性質的問題都不感興趣,只關心如何順應體制、與讓自己用最少思考的方式生活與發洩自己的野蠻衝動。而且即使聰明如老鼠這種超空間生物,本質上也是極其功利短視,根本不想思考這問題,所以想出要由機器代勞,卻又因為知道了答案四十二,拒絕所有答案嵌不進去的問題。我們面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正表現了一個人的本質,這無關於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等級。也許天生腦袋裝大便,所以根本不懂這問題有啥價值去思考,或是腦中先入主為關的有了預設的答案,就開始努力的讓問題看起來像跟答案有關。
反正問題本來就很簡單,也許這正是深思設計地球的用意:一個會身體力行、每個份子都來思考這個問題的系統跟種族。
答案反而最不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獨特的答案,一跟別人分享就一毛不值,即便是深思也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你們確定要知道答案嗎?我確定你們聽完不會高興......要聽嗎?......答案是四十二。」
比起眾多只是在流行議題上打轉的經典小說,銀河便車指南系列真可以被稱為終極科幻之書。相較於小說的博大精深,電影就無法深入宇宙的真相,只能直觀的呈現這個問題,而且將劇情內容集中在小說中對人類文明的挖苦。
但這依然是部好電影。
對了,電影最後一閃而逝的人像,是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
其他人的文章:
中文片名:星際大奇航 想看預告就點這個。
星際大奇航:尋找宇宙萬物的解答,作啥?
長路已盡 星際大奇航,關於悲傷的部份 無名bbs個板:P_jokerknigh
註:小說中,宇宙運行的真相超越所有人的想像,而深思以為外星人是在問這個「真相」,所以才會有「四十二」這個答案,但是電影版沒有牽涉到這部份的內容,所以對於「四十二」的解釋,我才會有這個比較通俗的看法。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2008年6月28日 星期六
機娘無限好外傳 之 莎拉康納傳奇 (下)
>人生,就是要不停的戰鬥。
點此看上篇。
整個說穿了,「機娘」只是一批性渴望跟性衝動都不成熟的御宅(作者)所想出來的東西,因為他們對現實的認知也僅限於兒童、青少年的水準,所以對「機娘」的需求跟性能表現也僅止於兒童與青少年所認知的世界,例如學校生活跟課業、回家路上會碰到的惡霸、零用錢不夠用﹍﹍,(如果「用超級軍事武器對抗街頭惡霸\很好笑,那我這段敘述是可以彈性修改的。)多拉A夢的大長篇中,數不盡的世界級危機可以說是超限度的成熟表現,後世日本作品幾乎無人可以超越。
不信?幾乎所有的世界危機都會瞄準東京、不然至少也要以日本為舞台,為何?因為如果要飛出國,就必須要打斷主角和「機娘」的校園日常生活,作者就算跟魔鬼交易腦漿的克數換取頁數,也創作不出來。
如果讓主角們所遭遇的事件突破那個未成年世界的框架,就表示必須要強迫主角進行實質的、可以立足現實的成長,而不是一直放心的沉溺在作者自己半調子的人生經歷中。
這其中還有一個稱為「萌」的動機。何謂「萌」?成長並不輕鬆愉快,某次考試沒考好、比賽沒盡力表現、愚蠢的告白讓自己成為笑話、要不到零用錢而錯過的流行商品﹍﹍太多太多地雷般的傷痛埋伏在回憶中,比起回憶自己的傷痛折磨自己,不如創作一個「機娘」、然後填塞在自己的回憶中,去修正所有難堪痛苦的回憶,這就是「機娘」的「萌」,這也是御宅用來面對人生的態度。
何時才能脫離媽媽的保護呢?
來自未來的「機娘」,前來保護將會成為救世主的主角,這樣的劇情並非從未出現在日本漫畫中,可是如我所說:什麼是世界危機?如何實行一場世界危機?如何建構出細部的執行計畫?如何賦予主角可以破解危機的能力?﹍﹍作者根本「莫宰羊」!世界危機?超級邪惡會出現,帶有無與倫比的純破壞力,不需要任何技巧、智慧、陰謀,何必去多解釋!甚至觀點可以低俗到:主角只要能夠以完美的姿態搭上升學主義的列車,就可以進入日本主流的官僚體制、得到化解危機的權位能力,所以整個架構更是理所當然的圍繞在解決主角的學生生涯困境就夠。
「這是我妹妹。」誰說的出口啊!約翰,保重。
小叮噹是「機娘」,那大雄家不幸的未來就是超級危機。就連二十世紀少年中也有「機娘」,只是「機娘」不會講話、只會一直靜靜躺在草叢的秘密基地中,因為那只是一本破畫冊。但是因為氣勢夠強,所以儘管劇情毫無邏輯、僅有的一點邏輯也是建構在牽強的一廂情願,所以它還是賣的嚇嚇叫。(到底好看在哪?我真的無法解釋,因為它真的好看。)
這樣看來,莎拉康納傳奇的故事真是有深度、但是理解起來完全沒難度。
日本人想出來的設計,一個史詩級故事所需要的大部分元素,都可以用一個機娘來解決,讓人想要大喊「機娘無限好」,可是日本人自己只會繼續進行廉價的大量複製,美國人卻可以學去,加入自己的工業化質精式改良。我想以後還是少看點日本漫畫好了,因為從大環境整體看就是沒前途。
這東西在學校裡面走來走去,各位家長們,您放心讓小孩到學校去嗎?
點此看上篇。
整個說穿了,「機娘」只是一批性渴望跟性衝動都不成熟的御宅(作者)所想出來的東西,因為他們對現實的認知也僅限於兒童、青少年的水準,所以對「機娘」的需求跟性能表現也僅止於兒童與青少年所認知的世界,例如學校生活跟課業、回家路上會碰到的惡霸、零用錢不夠用﹍﹍,(如果「用超級軍事武器對抗街頭惡霸\很好笑,那我這段敘述是可以彈性修改的。)多拉A夢的大長篇中,數不盡的世界級危機可以說是超限度的成熟表現,後世日本作品幾乎無人可以超越。
不信?幾乎所有的世界危機都會瞄準東京、不然至少也要以日本為舞台,為何?因為如果要飛出國,就必須要打斷主角和「機娘」的校園日常生活,作者就算跟魔鬼交易腦漿的克數換取頁數,也創作不出來。
如果讓主角們所遭遇的事件突破那個未成年世界的框架,就表示必須要強迫主角進行實質的、可以立足現實的成長,而不是一直放心的沉溺在作者自己半調子的人生經歷中。
這其中還有一個稱為「萌」的動機。何謂「萌」?成長並不輕鬆愉快,某次考試沒考好、比賽沒盡力表現、愚蠢的告白讓自己成為笑話、要不到零用錢而錯過的流行商品﹍﹍太多太多地雷般的傷痛埋伏在回憶中,比起回憶自己的傷痛折磨自己,不如創作一個「機娘」、然後填塞在自己的回憶中,去修正所有難堪痛苦的回憶,這就是「機娘」的「萌」,這也是御宅用來面對人生的態度。
何時才能脫離媽媽的保護呢?
來自未來的「機娘」,前來保護將會成為救世主的主角,這樣的劇情並非從未出現在日本漫畫中,可是如我所說:什麼是世界危機?如何實行一場世界危機?如何建構出細部的執行計畫?如何賦予主角可以破解危機的能力?﹍﹍作者根本「莫宰羊」!世界危機?超級邪惡會出現,帶有無與倫比的純破壞力,不需要任何技巧、智慧、陰謀,何必去多解釋!甚至觀點可以低俗到:主角只要能夠以完美的姿態搭上升學主義的列車,就可以進入日本主流的官僚體制、得到化解危機的權位能力,所以整個架構更是理所當然的圍繞在解決主角的學生生涯困境就夠。
「這是我妹妹。」誰說的出口啊!約翰,保重。
小叮噹是「機娘」,那大雄家不幸的未來就是超級危機。就連二十世紀少年中也有「機娘」,只是「機娘」不會講話、只會一直靜靜躺在草叢的秘密基地中,因為那只是一本破畫冊。但是因為氣勢夠強,所以儘管劇情毫無邏輯、僅有的一點邏輯也是建構在牽強的一廂情願,所以它還是賣的嚇嚇叫。(到底好看在哪?我真的無法解釋,因為它真的好看。)
這樣看來,莎拉康納傳奇的故事真是有深度、但是理解起來完全沒難度。
日本人想出來的設計,一個史詩級故事所需要的大部分元素,都可以用一個機娘來解決,讓人想要大喊「機娘無限好」,可是日本人自己只會繼續進行廉價的大量複製,美國人卻可以學去,加入自己的工業化質精式改良。我想以後還是少看點日本漫畫好了,因為從大環境整體看就是沒前途。
這東西在學校裡面走來走去,各位家長們,您放心讓小孩到學校去嗎?
機娘無限好外傳 之 莎拉康納傳奇 (上)
母子版海報
參考文:
魔鬼終結者 之 終極大哉問 (上)
魔鬼終結者 之 終極大哉問 (下)
TERMINATOR: THE SARAH CONNOR CHRONICLES 魔鬼終結者 之 『莎拉康納傳奇』 舊瓶新酒的趣味
約翰康納的人生在這部影集中,淪落到一種無以復加的悲慘地步。(誰叫主角是莎拉康納。)
看過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他這輩子從沒真正認識過自己的父親,也沒好好的享受過母愛(母親不當自己是母親,只是個保護者,)和正常的青少年生活,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父親的代替品,竟然是個機器人。
影集中,更進一步的將他的初戀情人、名義上的姊妹,也一口氣變成機器人,——一點都不像機器人的終結者,以校園學生的身份混跡學校中,當約翰轉學來的第一天,便用親切、迷人、也有點怪怪的微笑迅速的擄掠了他的心,(顯然約翰對異性有著怪異的癖好,)可是接著轉身一變,成為一個冷冰冰、硬梆梆的機器人,待在約翰的身邊保護他,還用「妹妹」的身份和約翰一起在校園中行動。
整天會只穿著內衣在家中走動(甚至不穿),對約翰的保護週到、無微不至,雖然態度很強硬、卻總能適時說出體貼的話,又對約翰寄予無限的信任。(機娘並沒有被設定為「遵守約翰的指示」,可是必要時,她卻可以撤下對自己的基本防禦,任約翰拔出自己的腦晶片。)
這就是「機娘」的魅力,也是御宅族低俗、所以被鄙視的原因。
小小的腦晶片,沒了它,終結者啥都不是。
相當耐人尋味的一張海報,因為「機娘」的名字Cameron,竟然是電腦取的名字。
日本漫畫史上,第一個「仿機娘」設定的漫畫人物,是小叮噹、多拉A夢。
「機娘」設定真正的核心,並不是「女性外型」,而是在於直擊了所有青少年心中長不大的所有特質,例如缺乏對抗壓力和威脅的勇氣,拒絕理解如何解決生活需要,和同儕之間的物質炫耀比賽﹍﹍
「機娘」是不是女性,真的不重要。因為對於異性的認知與需求只停留在A片中永遠打著又厚又重的馬賽克,男優所有的渴望與迫切,就是把自己的「那一團」塞進女優的「那一片」,可是卻又看不見「那一團」與「那一片」的真面目,就好像未來機器貓都會配備的異次元口袋,所有的夢想都可以藉由把「形狀和陽具類似的手」(這是性認知不夠成熟的人所能認知的)塞進口袋中,來得到實現。
因為對異性的渴求並未覺醒,所以宅男都會傻傻的安於這樣的暗示跟安排。可是「機娘」存在的定位類似於一種主角的所有物,就好像書本、手錶、機車這樣的東西,而「機娘」擁有人類外型,且是個女性,所以扣掉實質功能的比較以後,大家當然會轉而要求「機娘」必須具備美貌。
點此看下篇。
她來自未來,除了當個稱職的保鑣,更要搭起康納母子之間的橋樑。
如何逃離追殺、改變未來,並不是本劇集真正的爆點,約翰和現實世界人物的愛恨情仇,反而才是。就例如他對機娘之間的感情,很明顯超越了單純的機器人與被保護者,(在未來)這引起了許多手下的不滿。
參考文:
魔鬼終結者 之 終極大哉問 (上)
魔鬼終結者 之 終極大哉問 (下)
TERMINATOR: THE SARAH CONNOR CHRONICLES 魔鬼終結者 之 『莎拉康納傳奇』 舊瓶新酒的趣味
約翰康納的人生在這部影集中,淪落到一種無以復加的悲慘地步。(誰叫主角是莎拉康納。)
看過電影的人應該都知道他這輩子從沒真正認識過自己的父親,也沒好好的享受過母愛(母親不當自己是母親,只是個保護者,)和正常的青少年生活,好不容易出現了一個父親的代替品,竟然是個機器人。
影集中,更進一步的將他的初戀情人、名義上的姊妹,也一口氣變成機器人,——一點都不像機器人的終結者,以校園學生的身份混跡學校中,當約翰轉學來的第一天,便用親切、迷人、也有點怪怪的微笑迅速的擄掠了他的心,(顯然約翰對異性有著怪異的癖好,)可是接著轉身一變,成為一個冷冰冰、硬梆梆的機器人,待在約翰的身邊保護他,還用「妹妹」的身份和約翰一起在校園中行動。
整天會只穿著內衣在家中走動(甚至不穿),對約翰的保護週到、無微不至,雖然態度很強硬、卻總能適時說出體貼的話,又對約翰寄予無限的信任。(機娘並沒有被設定為「遵守約翰的指示」,可是必要時,她卻可以撤下對自己的基本防禦,任約翰拔出自己的腦晶片。)
這就是「機娘」的魅力,也是御宅族低俗、所以被鄙視的原因。
小小的腦晶片,沒了它,終結者啥都不是。
相當耐人尋味的一張海報,因為「機娘」的名字Cameron,竟然是電腦取的名字。
日本漫畫史上,第一個「仿機娘」設定的漫畫人物,是小叮噹、多拉A夢。
「機娘」設定真正的核心,並不是「女性外型」,而是在於直擊了所有青少年心中長不大的所有特質,例如缺乏對抗壓力和威脅的勇氣,拒絕理解如何解決生活需要,和同儕之間的物質炫耀比賽﹍﹍
「機娘」是不是女性,真的不重要。因為對於異性的認知與需求只停留在A片中永遠打著又厚又重的馬賽克,男優所有的渴望與迫切,就是把自己的「那一團」塞進女優的「那一片」,可是卻又看不見「那一團」與「那一片」的真面目,就好像未來機器貓都會配備的異次元口袋,所有的夢想都可以藉由把「形狀和陽具類似的手」(這是性認知不夠成熟的人所能認知的)塞進口袋中,來得到實現。
因為對異性的渴求並未覺醒,所以宅男都會傻傻的安於這樣的暗示跟安排。可是「機娘」存在的定位類似於一種主角的所有物,就好像書本、手錶、機車這樣的東西,而「機娘」擁有人類外型,且是個女性,所以扣掉實質功能的比較以後,大家當然會轉而要求「機娘」必須具備美貌。
點此看下篇。
她來自未來,除了當個稱職的保鑣,更要搭起康納母子之間的橋樑。
如何逃離追殺、改變未來,並不是本劇集真正的爆點,約翰和現實世界人物的愛恨情仇,反而才是。就例如他對機娘之間的感情,很明顯超越了單純的機器人與被保護者,(在未來)這引起了許多手下的不滿。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剛認識的,淦妹妹!
坦白講,伍迪艾倫要娶自己的乾女兒,全美國大家也頂多當笑譚講講,看到他們夫妻幸福的照片(假設照片內容為真),大家還能怎辦?
男人不敢公然劈腿,只能認個乾妹妹意淫一下,此風之盛行到最後,可以讓張震嶽寫成歌,怎麼從沒聽人譴責那些最後劈腿劈到乾妹妹身上去的人是在公然亂倫?
莊國榮如果有本事像邱毅一樣爆料,而且證據要更扎實,我想今天誰敢不聲援他,誰是渣。但是就嘴賤不知收斂,連死人都可以羞辱?要批評就批評,請斯文一點,這樣批評人以為很好玩嗎?
陳水扁的孫子可以被叫金孫的時代,面對現任總統的死老爸,不知道用收斂一點的方式批評,鬼才相信你的人格有成熟!
別告訴我「可以喊槍斃陳水扁,為何不能喊幹女兒?」因為「陳水扁何時會說謊?──只要他開口,一定會說謊。」一個人的人格形象可以遭到這種程度,是不是要教育部把「陳水扁」三個字定義為「垃圾的代名詞」,各位綠豬才懂其中的差異?
再說......「扁你」、「打你」、「槍斃你」這類的詞語,本來就沒有什麼水準或修養的問題。(這是風度問題。)
至於聽說當事人跳出來講話了,我簡單翻閱了一下新聞和網路,發現一些很鬼扯的事:
這事件裡頭曾經牽涉到司法,而且是在「前朝」陳水扁的時代。
以陳水扁這種巴不得將全國檢調納入自己口袋中的性格,馬英九的父親鬧出這種醜聞,會這樣雷大雨點小?還搞到今天才爆這麼大聲?
也許我電影看太多,所以真的相信有人可以把良心拿去餵狗,然後編出這種謊言來,但是......我對這種會認人家當乾爹的行為,真的不太有好印象,尤其兩位乾兒女已經幾歲了?一想到前前朝李登輝的乾兒子那張狗渣嘴臉,在台灣認乾爹這種事情真的是有市無監,(大家是為了好處而作,才不管品質、羞恥之類的問題,)我真的要先入為主的把這兩個人打上叉叉。
也許我真的是想太多了......但願......
可是話說政大也真的有夠荒謬,不論是成文或不成文,全世界公認的大學人事標準,可以隨你們的XX會這樣無視,那我們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給予你們教育機構的特許優待,是不是也要一併取消?
媽的!三字經這種時候才是藝術,才是用的時刻,不是拿來批評人家的醜陋性生活。
馬英九上次要把「前朝」陳水扁加密的文件解密,我看了就差點腦噴血,「我們還是民主國家嗎?總統自己無是憲法保障的總統職權,以後誰甩你?別人甩,我不甩!」這次,講幾句不痛不癢的場面話就想交差,把我們全台灣在公幹政大的人當白痴嗎?
就說句:「我個人不能原諒他,但是還是希望政大維持教育機構的獨立性......」有那麼難嗎?這王八蛋開口羞辱你老子,如果你說不能原諒他,全台灣人大概都能諒解,那是孝道;但是要「原諒他」,卻又只能講堆無關痛癢的話,原來當兒子那麼容易。看到政大即將把火往自己身上點,也不知道用強勢一點的態度阻止人家玩火,你到底在想什麼?
幹!真的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連續三任總統都是渣!
男人不敢公然劈腿,只能認個乾妹妹意淫一下,此風之盛行到最後,可以讓張震嶽寫成歌,怎麼從沒聽人譴責那些最後劈腿劈到乾妹妹身上去的人是在公然亂倫?
莊國榮如果有本事像邱毅一樣爆料,而且證據要更扎實,我想今天誰敢不聲援他,誰是渣。但是就嘴賤不知收斂,連死人都可以羞辱?要批評就批評,請斯文一點,這樣批評人以為很好玩嗎?
陳水扁的孫子可以被叫金孫的時代,面對現任總統的死老爸,不知道用收斂一點的方式批評,鬼才相信你的人格有成熟!
別告訴我「可以喊槍斃陳水扁,為何不能喊幹女兒?」因為「陳水扁何時會說謊?──只要他開口,一定會說謊。」一個人的人格形象可以遭到這種程度,是不是要教育部把「陳水扁」三個字定義為「垃圾的代名詞」,各位綠豬才懂其中的差異?
再說......「扁你」、「打你」、「槍斃你」這類的詞語,本來就沒有什麼水準或修養的問題。(這是風度問題。)
至於聽說當事人跳出來講話了,我簡單翻閱了一下新聞和網路,發現一些很鬼扯的事:
這事件裡頭曾經牽涉到司法,而且是在「前朝」陳水扁的時代。
以陳水扁這種巴不得將全國檢調納入自己口袋中的性格,馬英九的父親鬧出這種醜聞,會這樣雷大雨點小?還搞到今天才爆這麼大聲?
也許我電影看太多,所以真的相信有人可以把良心拿去餵狗,然後編出這種謊言來,但是......我對這種會認人家當乾爹的行為,真的不太有好印象,尤其兩位乾兒女已經幾歲了?一想到前前朝李登輝的乾兒子那張狗渣嘴臉,在台灣認乾爹這種事情真的是有市無監,(大家是為了好處而作,才不管品質、羞恥之類的問題,)我真的要先入為主的把這兩個人打上叉叉。
也許我真的是想太多了......但願......
可是話說政大也真的有夠荒謬,不論是成文或不成文,全世界公認的大學人事標準,可以隨你們的XX會這樣無視,那我們這個社會上,許許多多給予你們教育機構的特許優待,是不是也要一併取消?
媽的!三字經這種時候才是藝術,才是用的時刻,不是拿來批評人家的醜陋性生活。
馬英九上次要把「前朝」陳水扁加密的文件解密,我看了就差點腦噴血,「我們還是民主國家嗎?總統自己無是憲法保障的總統職權,以後誰甩你?別人甩,我不甩!」這次,講幾句不痛不癢的場面話就想交差,把我們全台灣在公幹政大的人當白痴嗎?
就說句:「我個人不能原諒他,但是還是希望政大維持教育機構的獨立性......」有那麼難嗎?這王八蛋開口羞辱你老子,如果你說不能原諒他,全台灣人大概都能諒解,那是孝道;但是要「原諒他」,卻又只能講堆無關痛癢的話,原來當兒子那麼容易。看到政大即將把火往自己身上點,也不知道用強勢一點的態度阻止人家玩火,你到底在想什麼?
幹!真的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連續三任總統都是渣!
續.中國時報裁員一事之觀感
這...無聊隨手拍拍的天空,我的興趣。
【王瑞德連「網路蟑螂」這四個字都出來了!我真是感到驚奇!如果有網路蟑螂到我的部落格來,管他鬧事還是嗆聲,我是一律容忍兼歡迎,像他這樣......實在很難理解這種人作事的動機與觀點。】
上一篇,中國時報裁員一事之觀感
講真的,在「吾等(網路蟑螂)」眼中,中國時報、或任何一家老字號媒體凋零,都是必然發生的、久遠以前就可以預見,只是無法確切時間點的結果,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去多討論、多打嘴砲、多公開筆戰﹍﹍就讓它變成秋風裡的落葉,消失在樹林中,或是等到春天時再化為塵土就好。
環境要變,沒人可以怎辦。所以這干我何事?
可是不過讀完寥寥幾篇由業界人士所發表公開討論的文章,我就發現從這裡面可以看見中國人的一些腐敗性格。
看完業界人士的文章,我發現:中國時報今日的處境並不是因為它不知振作,而是因為官僚體制的運作,導致它的組織過於沉冗龐大,這種體制一方面藏污納垢,容許各種弊端存在,可是一方面又絲毫缺乏改革的彈性空間。
參考閱讀:
1.不景氣?不爭氣?台灣媒體生與死
2.中國時報怎麼會垮?吃垮的!
讀完了嗎?注意到兩篇文章之間態度上最大的差異嗎?我們先不提這個。
簡而言之,中國時報如果真的動手裁撤掉所有地方部門,就某方面來說,這不但不該譴責,反而應該稱讚,因為這是在除弊。可是他們執行的手段過於粗魯,而這樣粗魯的手段就好像開著怪手進荒廢已久的花園,「管他雜花惡草、還是希世名種,我一律統統挖掉!(之後鋪上水泥、停台電子花車、天天二十四小時演野台戲脫衣舞,讓自己眼睛看到爛為止!)」如果真有人要嘉許這樣的行為,我想今天我會改公幹這傢伙,而不是公幹那些看到別人失敗就出來藉機誇耀自己的人。
言歸正傳。中國時報今日跌了一大跤,左看右看,都跟它辦報的品質無關,即便王瑞德對自由時報的用心品質再有信心,身為一個記者的修養,也該知道不該把這兩件事情拿出來擺在一起講,更何況他所列舉對於自由時報的努力,只讓我看了吐血。
先說個邏輯性的數字問題:假設今日中國時報跟聯合報的訂閱數字下跌,而自由與蘋果上升,這表示自由與蘋果的辦報策略是成功的......這樣的邏輯通嗎?除非,自由與蘋果上升的數字,大於等於中國跟聯合失去的讀者,否則今天是雙輸的局面,因為「願意讀報紙的人」變少了。甚至,自由的人數會上升,也不過就是因為民眾政治立場的轉變,──獨派、綠派、台灣派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永遠有實質的口號可以拿出來講,「回歸祖國」或是「與中國交好」真的只能對少數人,而且都已經是既得利益份子,有明顯的號召力。
所以討論誰的閱報率上升、下降之類的問題,真的毫無意義。王瑞德不是邏輯有問題,而是根本不管邏輯。
接著請各位想想,時代雜誌需要迎合民眾樂讀八卦、血腥、輕鬆娛樂的個性嗎?甚至需要花心思去思考怎樣修改標題來製造新鮮感嗎?會因為今期在內文刊載了卡瑞那風災、某某地區種族衝突血腥暴動﹍﹍所以就要刊載等量的光明新聞,還加上「這世界上確實存在香格里拉仙境」這樣的標題嗎?
我們不是活在安全舒適的仙境樂園裡,日子並不像時尚名流表面一般的光鮮亮麗、多采多姿,甚至每天都是一成不變,房子、工作、家人、朋友、娛樂﹍﹍那大家應該試著去自己動手改變。
嫌住的地方不合意?何不考慮在院子陽台養盆花,客廳放個瓶子每個禮拜插新花,去大賣場買它兩百八十條窗巾桌布,每個禮拜按時亂數更新,下了班不要就像條死魚一樣賴在客聽的沙發躺椅上,陪家人出去逛街洗夜市,找三五好友一起來唱「流浪到淡水」﹍﹍做什麼都行,只要自己身體力行即可,就是別指望電視、報紙、雜誌會來遷就你/妳、改變它們自己的格調,就為了讓你/妳(以為)日子好過一些。這是公民素養、公民道德、公民勇氣、甚至說是公民骨氣也行。
媒體的功能應該是在傳遞知訊,提供意見交流的平台媒介,脫離這個軌道將自己轉化成提供民眾潤滑生活的滋潤劑?還是麻醉藥?關掉電視、闔上書本、折好報紙、登出網路,日子其實依舊不變,收看這些媒體時獲得的解脫只是錯覺,任民眾沉溺在這種錯覺中如果是合理的,那法律沒資格處罰毒販,更沒資格禁止販賣毒品,毒品的禍害可能還不如這種生活方式。所以媒體低俗化應該被譴責,但不是要譴責它的低俗,而是低俗所造成的傷害。
可是我說這裡面正潛藏著中國人的腐敗性格——我稱此為「死人性格」。不論日子多苦悶,我們永遠不會真的去思考該如何動手解決,因為我們總是習慣仰望一隻強而有魅力的大手,從天而降來將所有的障礙掃除,如果天上沒有降下大手,我們不是毫無節制的怨天尤人,就是強迫自己「安分知足過日子」。這種「死人性格」其實可以跟我們的另一種腐敗性格銜接——「權力中毒」。
猜猜這是台中的哪裡?
這干權力何事?因為權力有兩種,一種就是指使別人的能力,另一種就是要別人主動來解決自身需要的能力。需要吃東西?走進餐廳就有服務生跟廚師,想出門?跳上計程車就有人載到目的地,可是這些都需要花錢,不能算是頂級的權力享受。如果告訴某人:「這社會存在太多問題,需要每個人關心,需要每個人合作。」那中國人普遍的反應大概就是:「幹!解決社會問題,那我的問題誰來幫我解決?日子無聊、薪水不夠高、馬子/性子不夠帥/性感、老闆太機車﹍﹍」
所以經濟、政治、治安、公共建設﹍﹍這些問題交給政客官僚來處理,心靈的問題就交給宗教、媒體、漫畫、電影、廉價小說,我們的社會活動分季是如此壁壘分明。在這套思維下培育出來的人,走進報社電視台後會作些什麼事?
別告訴我這些人會關心永續性的文化問題,因為他們不會,這已經是事實了,本文不打算留字數去討論這個問題。
「權力中毒」的人會幹嘛?會有大頭症、會不知人世、會自我膨脹﹍﹍
中國歷史文獻記載中,第一個罹患「權力中毒」的人出現在戰國時期,他相信:「在亂世,高強的武功、財力、學問,其實都保不住自己、也保不住家人的安全,唯有權力可以,所以人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追求權力。」這番論述其實沒啥問題,因為那是亂世。最後這人以平民布衣的身份,得到六個國家的相印,以等同諸侯的排場巡遊列國,他叫做蘇秦。——蘇秦最後被車裂於市,所以權力終究沒能保住他。
戰國時期,當希臘人還在討論:「鯨魚是不是魚?」「蒸發、凝固、沸騰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之類的問題,可是蘇秦已經跳過了「人生的奧秘」、「人生運作的真相」﹍﹍進入了「人生的目標」這個議題。這是多驚人的成就?所以我敢肯定中國人的體內肯定存在著容易導致人「權力中毒」的基因。
可是權力中毒跟大頭症有什麼關係?用我的觀點詮釋大頭症——因為奪取權力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就好像人要工作勞動一樣,如果工作勞動的目的只是單純的讓自己可以應付生活所需,那人奪取權力後,當然也不需要去顧慮「如何善用權力」,只要卯起勁來,把自己用權力可以擄掠的好處統統往口袋裡掃就好了!「我的需求跟慾望就是那麼大!不然我要權力幹啥?服務人群?笑死人!」所以當上管理幹部就是要亂花交際費,編列了業績獎金就要想辦法不擇手段搞到手,坐上了編輯椅子想刊啥都行﹍﹍
但是促使每個人追求權力的需求都不同。有人渴望金錢物質,有人只是單純的渴望名聲地位,這篇文的起點是中國時報,所以我用記者作例子。
有「死人性格」的記者如果還罹患「權力中毒」,會發生什麼結果?
請問某某富商之家屬被綁架、或差點被綁,干百姓何事?對百姓來說,坐擁十坐軍火庫、敢當街把殺警察當娛樂的兇惡罪犯,和膽小、但可能會因為緊張而失手傷害人的下體暴露狂,之間的差異在哪?差異在上了新聞之後,提供的震撼效果不同。可是犯罪天天發生,記者不是追逐犯罪事件的禿鷹,應該要告知民眾如何自保,列舉所有可以尋獲幫助的管道,甚至檢討安檢巡邏機制的漏洞,或是探討該如何面對管理假釋犯、潛在的犯罪者﹍﹍啊!有死人性格的記者才不管這些,何況這種報導艱深、複雜、工程龐大,百姓還未必肯讀。所以在這等死人性格眼中,今天發生了某件業界天大地大的事件,報導歸報導,寫文歸寫文,使用的角度絕對維持挖獨家時的禿鷹習慣。
而且他們是記者﹍﹍記者耶!有權力寫文發表在報紙上的人喔!小老百姓憑啥干涉他們想寫啥?辛苦唸完高中、考上大學、完成實習、通過公司面試,好不容易成為記者,薪水可能不高就已經夠嘔了,幹嘛還要給他們那麼多壓力責任?就縱容他們不擇手段搶獨家、提高自家的閱報率、然後賺那一個禮拜就可以花玩的績效獎金吧!當不上記者是那些人沒本事,不要找理由挑人家毛病。
瞧!「我是﹍﹍,所以有權力﹍﹍」這就是權力中毒。
啊!「我們讀報紙讀得很開心,你跟我們講這些幹啥!」這也是權力中毒,還外加死人性格。
所以兩個記者都跑出來將業界醜態公佈在世人面前,可是一個將其中的意義交給閱讀者自己思考,另一個卻是趁機灌了許多不相關的評論,告訴大家「中國時報不知創新來提昇自己的吸引力」、「自由時報在這方面很努力」﹍﹍為何有這差異?死人性格加權力中毒啦!(最好自由時報不要也有發生業務弊端的一天。)
在這寫文大膽放聲的我,其實也有點權力中毒,因為即便那個有死人性格加權力中毒的記者寫得文很爛,但他的立場出發點是好的,不能體恤這點,只是因為「手指是我的、鍵盤是我的、部落格是我的」,所以就拉拉雜雜的寫了一場串文,還連寫兩篇,這真的也是種權力中毒。
可是一想到:環境要變,導致中國時報這頭缺乏適應能力的老怪獸要受重傷、甚至被淘汰,誰能怎辦?﹍﹍抱歉,如果接受了「干我何事?」這種答案,那我也有死人性格。
如果乖乖的假裝這回事不存在,繼續過自己的日子,趕快加把勁找到工作,閒暇時候就發了瘋似的寫小說、影評﹍﹍如果我可以假裝一切事情都輪不到我頭上,只要專心在自己的問題上,那我也有「權力中毒」。
寫,輕微的權力中毒。不寫,標準的權力中毒加死人性格。那我還是寫吧!
難得去一趟台北,女朋友叫我一定要去看看大安森林公園的松鼠,真不知道女人在想啥?...其實是因為目的地就在公園旁邊。
範文:自由打敗中時 十五年復仇記
看完這篇之後,我真的感慨──林榮三,你真的就是頭金牛,別人這樣罵你你不曉得檢討,先推出了黃金行銷術,還有我個人印象中所及的免費報紙滿街灑。
金牛一隻。
範文:給讀者「需要知道」,而非「想知道」的消息
自由時報拼命片面提供「讀者想知道」的消息,然後有個人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洋洋得意......
這是什麼世界。
【王瑞德連「網路蟑螂」這四個字都出來了!我真是感到驚奇!如果有網路蟑螂到我的部落格來,管他鬧事還是嗆聲,我是一律容忍兼歡迎,像他這樣......實在很難理解這種人作事的動機與觀點。】
上一篇,中國時報裁員一事之觀感
講真的,在「吾等(網路蟑螂)」眼中,中國時報、或任何一家老字號媒體凋零,都是必然發生的、久遠以前就可以預見,只是無法確切時間點的結果,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去多討論、多打嘴砲、多公開筆戰﹍﹍就讓它變成秋風裡的落葉,消失在樹林中,或是等到春天時再化為塵土就好。
環境要變,沒人可以怎辦。所以這干我何事?
可是不過讀完寥寥幾篇由業界人士所發表公開討論的文章,我就發現從這裡面可以看見中國人的一些腐敗性格。
看完業界人士的文章,我發現:中國時報今日的處境並不是因為它不知振作,而是因為官僚體制的運作,導致它的組織過於沉冗龐大,這種體制一方面藏污納垢,容許各種弊端存在,可是一方面又絲毫缺乏改革的彈性空間。
參考閱讀:
1.不景氣?不爭氣?台灣媒體生與死
2.中國時報怎麼會垮?吃垮的!
讀完了嗎?注意到兩篇文章之間態度上最大的差異嗎?我們先不提這個。
簡而言之,中國時報如果真的動手裁撤掉所有地方部門,就某方面來說,這不但不該譴責,反而應該稱讚,因為這是在除弊。可是他們執行的手段過於粗魯,而這樣粗魯的手段就好像開著怪手進荒廢已久的花園,「管他雜花惡草、還是希世名種,我一律統統挖掉!(之後鋪上水泥、停台電子花車、天天二十四小時演野台戲脫衣舞,讓自己眼睛看到爛為止!)」如果真有人要嘉許這樣的行為,我想今天我會改公幹這傢伙,而不是公幹那些看到別人失敗就出來藉機誇耀自己的人。
言歸正傳。中國時報今日跌了一大跤,左看右看,都跟它辦報的品質無關,即便王瑞德對自由時報的用心品質再有信心,身為一個記者的修養,也該知道不該把這兩件事情拿出來擺在一起講,更何況他所列舉對於自由時報的努力,只讓我看了吐血。
先說個邏輯性的數字問題:假設今日中國時報跟聯合報的訂閱數字下跌,而自由與蘋果上升,這表示自由與蘋果的辦報策略是成功的......這樣的邏輯通嗎?除非,自由與蘋果上升的數字,大於等於中國跟聯合失去的讀者,否則今天是雙輸的局面,因為「願意讀報紙的人」變少了。甚至,自由的人數會上升,也不過就是因為民眾政治立場的轉變,──獨派、綠派、台灣派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們永遠有實質的口號可以拿出來講,「回歸祖國」或是「與中國交好」真的只能對少數人,而且都已經是既得利益份子,有明顯的號召力。
所以討論誰的閱報率上升、下降之類的問題,真的毫無意義。王瑞德不是邏輯有問題,而是根本不管邏輯。
接著請各位想想,時代雜誌需要迎合民眾樂讀八卦、血腥、輕鬆娛樂的個性嗎?甚至需要花心思去思考怎樣修改標題來製造新鮮感嗎?會因為今期在內文刊載了卡瑞那風災、某某地區種族衝突血腥暴動﹍﹍所以就要刊載等量的光明新聞,還加上「這世界上確實存在香格里拉仙境」這樣的標題嗎?
我們不是活在安全舒適的仙境樂園裡,日子並不像時尚名流表面一般的光鮮亮麗、多采多姿,甚至每天都是一成不變,房子、工作、家人、朋友、娛樂﹍﹍那大家應該試著去自己動手改變。
嫌住的地方不合意?何不考慮在院子陽台養盆花,客廳放個瓶子每個禮拜插新花,去大賣場買它兩百八十條窗巾桌布,每個禮拜按時亂數更新,下了班不要就像條死魚一樣賴在客聽的沙發躺椅上,陪家人出去逛街洗夜市,找三五好友一起來唱「流浪到淡水」﹍﹍做什麼都行,只要自己身體力行即可,就是別指望電視、報紙、雜誌會來遷就你/妳、改變它們自己的格調,就為了讓你/妳(以為)日子好過一些。這是公民素養、公民道德、公民勇氣、甚至說是公民骨氣也行。
媒體的功能應該是在傳遞知訊,提供意見交流的平台媒介,脫離這個軌道將自己轉化成提供民眾潤滑生活的滋潤劑?還是麻醉藥?關掉電視、闔上書本、折好報紙、登出網路,日子其實依舊不變,收看這些媒體時獲得的解脫只是錯覺,任民眾沉溺在這種錯覺中如果是合理的,那法律沒資格處罰毒販,更沒資格禁止販賣毒品,毒品的禍害可能還不如這種生活方式。所以媒體低俗化應該被譴責,但不是要譴責它的低俗,而是低俗所造成的傷害。
可是我說這裡面正潛藏著中國人的腐敗性格——我稱此為「死人性格」。不論日子多苦悶,我們永遠不會真的去思考該如何動手解決,因為我們總是習慣仰望一隻強而有魅力的大手,從天而降來將所有的障礙掃除,如果天上沒有降下大手,我們不是毫無節制的怨天尤人,就是強迫自己「安分知足過日子」。這種「死人性格」其實可以跟我們的另一種腐敗性格銜接——「權力中毒」。
猜猜這是台中的哪裡?
這干權力何事?因為權力有兩種,一種就是指使別人的能力,另一種就是要別人主動來解決自身需要的能力。需要吃東西?走進餐廳就有服務生跟廚師,想出門?跳上計程車就有人載到目的地,可是這些都需要花錢,不能算是頂級的權力享受。如果告訴某人:「這社會存在太多問題,需要每個人關心,需要每個人合作。」那中國人普遍的反應大概就是:「幹!解決社會問題,那我的問題誰來幫我解決?日子無聊、薪水不夠高、馬子/性子不夠帥/性感、老闆太機車﹍﹍」
所以經濟、政治、治安、公共建設﹍﹍這些問題交給政客官僚來處理,心靈的問題就交給宗教、媒體、漫畫、電影、廉價小說,我們的社會活動分季是如此壁壘分明。在這套思維下培育出來的人,走進報社電視台後會作些什麼事?
別告訴我這些人會關心永續性的文化問題,因為他們不會,這已經是事實了,本文不打算留字數去討論這個問題。
「權力中毒」的人會幹嘛?會有大頭症、會不知人世、會自我膨脹﹍﹍
中國歷史文獻記載中,第一個罹患「權力中毒」的人出現在戰國時期,他相信:「在亂世,高強的武功、財力、學問,其實都保不住自己、也保不住家人的安全,唯有權力可以,所以人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追求權力。」這番論述其實沒啥問題,因為那是亂世。最後這人以平民布衣的身份,得到六個國家的相印,以等同諸侯的排場巡遊列國,他叫做蘇秦。——蘇秦最後被車裂於市,所以權力終究沒能保住他。
戰國時期,當希臘人還在討論:「鯨魚是不是魚?」「蒸發、凝固、沸騰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之類的問題,可是蘇秦已經跳過了「人生的奧秘」、「人生運作的真相」﹍﹍進入了「人生的目標」這個議題。這是多驚人的成就?所以我敢肯定中國人的體內肯定存在著容易導致人「權力中毒」的基因。
可是權力中毒跟大頭症有什麼關係?用我的觀點詮釋大頭症——因為奪取權力是那麼的理所當然,就好像人要工作勞動一樣,如果工作勞動的目的只是單純的讓自己可以應付生活所需,那人奪取權力後,當然也不需要去顧慮「如何善用權力」,只要卯起勁來,把自己用權力可以擄掠的好處統統往口袋裡掃就好了!「我的需求跟慾望就是那麼大!不然我要權力幹啥?服務人群?笑死人!」所以當上管理幹部就是要亂花交際費,編列了業績獎金就要想辦法不擇手段搞到手,坐上了編輯椅子想刊啥都行﹍﹍
但是促使每個人追求權力的需求都不同。有人渴望金錢物質,有人只是單純的渴望名聲地位,這篇文的起點是中國時報,所以我用記者作例子。
有「死人性格」的記者如果還罹患「權力中毒」,會發生什麼結果?
請問某某富商之家屬被綁架、或差點被綁,干百姓何事?對百姓來說,坐擁十坐軍火庫、敢當街把殺警察當娛樂的兇惡罪犯,和膽小、但可能會因為緊張而失手傷害人的下體暴露狂,之間的差異在哪?差異在上了新聞之後,提供的震撼效果不同。可是犯罪天天發生,記者不是追逐犯罪事件的禿鷹,應該要告知民眾如何自保,列舉所有可以尋獲幫助的管道,甚至檢討安檢巡邏機制的漏洞,或是探討該如何面對管理假釋犯、潛在的犯罪者﹍﹍啊!有死人性格的記者才不管這些,何況這種報導艱深、複雜、工程龐大,百姓還未必肯讀。所以在這等死人性格眼中,今天發生了某件業界天大地大的事件,報導歸報導,寫文歸寫文,使用的角度絕對維持挖獨家時的禿鷹習慣。
而且他們是記者﹍﹍記者耶!有權力寫文發表在報紙上的人喔!小老百姓憑啥干涉他們想寫啥?辛苦唸完高中、考上大學、完成實習、通過公司面試,好不容易成為記者,薪水可能不高就已經夠嘔了,幹嘛還要給他們那麼多壓力責任?就縱容他們不擇手段搶獨家、提高自家的閱報率、然後賺那一個禮拜就可以花玩的績效獎金吧!當不上記者是那些人沒本事,不要找理由挑人家毛病。
瞧!「我是﹍﹍,所以有權力﹍﹍」這就是權力中毒。
啊!「我們讀報紙讀得很開心,你跟我們講這些幹啥!」這也是權力中毒,還外加死人性格。
所以兩個記者都跑出來將業界醜態公佈在世人面前,可是一個將其中的意義交給閱讀者自己思考,另一個卻是趁機灌了許多不相關的評論,告訴大家「中國時報不知創新來提昇自己的吸引力」、「自由時報在這方面很努力」﹍﹍為何有這差異?死人性格加權力中毒啦!(最好自由時報不要也有發生業務弊端的一天。)
在這寫文大膽放聲的我,其實也有點權力中毒,因為即便那個有死人性格加權力中毒的記者寫得文很爛,但他的立場出發點是好的,不能體恤這點,只是因為「手指是我的、鍵盤是我的、部落格是我的」,所以就拉拉雜雜的寫了一場串文,還連寫兩篇,這真的也是種權力中毒。
可是一想到:環境要變,導致中國時報這頭缺乏適應能力的老怪獸要受重傷、甚至被淘汰,誰能怎辦?﹍﹍抱歉,如果接受了「干我何事?」這種答案,那我也有死人性格。
如果乖乖的假裝這回事不存在,繼續過自己的日子,趕快加把勁找到工作,閒暇時候就發了瘋似的寫小說、影評﹍﹍如果我可以假裝一切事情都輪不到我頭上,只要專心在自己的問題上,那我也有「權力中毒」。
寫,輕微的權力中毒。不寫,標準的權力中毒加死人性格。那我還是寫吧!
難得去一趟台北,女朋友叫我一定要去看看大安森林公園的松鼠,真不知道女人在想啥?...其實是因為目的地就在公園旁邊。
範文:自由打敗中時 十五年復仇記
看完這篇之後,我真的感慨──林榮三,你真的就是頭金牛,別人這樣罵你你不曉得檢討,先推出了黃金行銷術,還有我個人印象中所及的免費報紙滿街灑。
金牛一隻。
範文:給讀者「需要知道」,而非「想知道」的消息
自由時報拼命片面提供「讀者想知道」的消息,然後有個人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洋洋得意......
這是什麼世界。
小說英雄 五
梟狼喝了三杯啤酒後,就獨自脫隊開始朝酒吧內每個單身女子發動攻勢,看他闌珊的步履,我懷疑有多少女性會有耐性和他糾纏。果然,每隔三到五分鐘,他就要回來和我們報告一次戰果。
「那桌有三個不錯的妞!」「破麻!」「發現辣妹進入射程!」「幹!三八敢說我小!」﹍﹍
不過就在阿彩和阿夕插進我們這桌的同時,我發現梟狼已經不再回來定時報告戰果有一段間了,﹍﹍五分鐘?十分鐘?還是半個小時?
我曾經一度擔心他是不是惹火了某個妞的男伴,最後像塊破布一樣倒在後巷的垃圾堆中。但這實在不太可能,除非碰到什麼只存在漫畫或電影中的實戰高手,否則就算曾在特種部隊受過訓練的人也未必可以輕易打敗梟狼,——梟狼這個綽號不是叫假的。
所以我只能假設梟狼今晚真的滿載而歸了。
阿夕一開始沉默了五分鐘,這五分鐘裡,我腦海中不知輪轉過多少關於這女孩的想法,然後她又篤定的這樣跟我說:「她們應該不會回來了。阿彩就是這樣,不管醉成怎樣,總是有辦法搞定男人。」說話時,我注意到她眼中有一絲不甘心的哀怨。
我試圖安慰她,這應該是安慰吧,最起碼我認為這番說詞挺有安慰的效果,「調情沒那麼難,也沒那麼有效。一個男人和女人,兩邊如果都有那個意願,對彼此都不會太排斥,就算嘴裡吐出來的是狗屎,吐著吐著﹍﹍最後都會聊到床上。」
她笑了,我立刻趁勝追擊,「其實大多數的男人都不排斥把一個快喝到掛、九分爛醉七分茫的女人帶上床,事實上,這可能是他們成功率最大的時刻。女人大概也不排斥喝得爛醉,因為雙眼茫到最深以後,眼中的男人不是清一色變豬頭,就是全部像金城武和瑞奇馬丁,﹍﹍嘿!如果已經三個月沒享受過高潮,又不想自己動手解決、吃按摩棒大餐,這可能是唯一策略。」
話一出口,我立刻發現自己不是留在原地像個呆瓜,就是變成豬頭被打下地獄。
可是她笑了,而且笑得更開心,「你好像比我還要瞭解阿彩!」
我無所謂的聳聳肩,天堂即使沒有對我吹起歡迎的號角,但至少沒有重重的關上大門,知道這點後,我好像獲得一張免死金牌一樣,不怕死得繼續放膽胡言亂語,「男人的水準更低,我們是種把DIY手排當基本營養素在攝食的生物,可是我們還是要按時把自己灌個爛醉,這樣當自己一邊流汗衝刺、又一邊吐在對方身上的時候,可以有理由當藉口,而不用跟對方坦承:對不起!幹妳會讓我想吐。」
阿夕的笑容頓時僵下來,那一瞬間,我可以看到天堂崩跨的畫面,還聽見她接著說:「我以為﹍﹍用幹這個字不太好吧?那好粗魯喔!不是應該要用做愛、上床、嘿秀這類的字會比較好聽嗎?不然﹍﹍也可以說插妳會讓我想吐啊!」
她說完,換我笑了。這一笑,讓我理解:尼祿可以一邊喝酒一邊欣賞羅馬城變成灰燼、接著處死一狗票基督徒、然後再計畫如何重建羅馬城,天堂就算垮了,上帝當然也可以立刻捏出一個新的來。
真是神奇的女孩子,好像可以毫無顧忌的讓人放下心防,跟她天南地北的放膽胡話,例如我就跟她聊了一堆儘管是我的最愛,一直都只能在網路上拼命寫,但現實中從沒跟人聊過的「消遣女權主義者」話題。
「男人愛花天酒地?只貪圖女人的肉體?也不能體會女人的肉體要被月經等生理週期限制的痛苦?如果女人知道當他們在追求慾望城市般的生活時,男人要付出哪些痛苦,她們一定不敢再這樣說。知道一夜狂歡完後隔天,男性可能會出現哪些不良後遺症嗎?膝蓋酸軟,頭痛,眼球(不是眼皮)浮腫,從小腹上的肚臍開始,一線到肛門之間,幾乎每個點都會痛!女人來體會一下這種痛苦,再告訴我每個男人都一定是愛花天酒地的豬頭。」
「體會一下這種痛苦:一過了二十五,就算不縱慾,隨便打個手槍都會產生剛剛講的副作用,還不提那一長串生理性陽痿、心理性陽痿、早洩、精液帶血﹍﹍最糟糕的是還無法射出來!﹍﹍聽了不要在那瞳孔放大!燈光都已經這麼暗了還能再放大?﹍﹍唉!女人!」
「言情小說裡面,理想的女性情人可以歸納出幾個典型特質:有錢、帥氣不用說是最低配備,工作職稱很好聽,而且永遠不會有突發事件來打擾兩人的約會,甚至還可以閒閒整天隨傳隨到;什麼兩性專欄、愛情專家列出的理想男性特質,都是狗屁,寫這種東西、讀這種東西,只是想要製造出假象:女人比男人高等,但真相是什麼?大多數的女人不知道是因為蠢、還是因為囂張,根本連掩飾這點都不想﹍﹍」
「拜託!我們女人有那麼糟嗎!」雖然這樣跟我抱怨,但阿夕還是笑得很開心,「怎麼所有的事情到了你嘴裡,都可以被講得好失敗、好低級?」
和阿夕講話,不用像和其他女性講話一樣;在這種時刻和女人講話,男人總是要戰戰兢兢的,擔心自己的言行觸怒女伴,或是打壞了自己給對方的印象。我把這個想法很坦白的對她分享,她聽完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反應。
所以我又說了:「為何時代都已經如此進步了,男人結婚後依舊和婚前完全變了一個樣?難道我們骨子裡頭還是一樣沙文?不!因為女人不知道對男人而言,結婚前的每一次約會、每一刻相處、每一字一句對話,都像在打仗一樣!犯一次錯誤就是死刑或極刑凌遲!表現不佳就等著陣亡!﹍﹍女人以為自己是女王,擁有宰殺男人的無限權利,根本不知道這樣是把自己搞成全世界最難相處的生物。」
「那﹍﹍我﹍﹍很好相處嗎?」阿夕這時已經帶五分醉意了,一邊說話,一邊打酒咯。
我一口乾掉一杯酒——完全錯估了自己的酒量,完全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告訴她:「我現在不就坐在這?」雖然刻意裝出最冷靜帥氣的表情,可是從胃不開始,一種濕冷的感覺像龍捲風一樣席捲過我的背肌。
大腦額葉雖然離背部有五十七公分遠,可是好像那裡就是龍捲風的核心眼,每一顆腦細胞開始被吸進那只有拇指大小的暴風核心中,然後噴射、鑽破我的頭殼。
這種痛苦會讓人失去意識,可是也會讓人直奔天堂。
「那桌有三個不錯的妞!」「破麻!」「發現辣妹進入射程!」「幹!三八敢說我小!」﹍﹍
不過就在阿彩和阿夕插進我們這桌的同時,我發現梟狼已經不再回來定時報告戰果有一段間了,﹍﹍五分鐘?十分鐘?還是半個小時?
我曾經一度擔心他是不是惹火了某個妞的男伴,最後像塊破布一樣倒在後巷的垃圾堆中。但這實在不太可能,除非碰到什麼只存在漫畫或電影中的實戰高手,否則就算曾在特種部隊受過訓練的人也未必可以輕易打敗梟狼,——梟狼這個綽號不是叫假的。
所以我只能假設梟狼今晚真的滿載而歸了。
阿夕一開始沉默了五分鐘,這五分鐘裡,我腦海中不知輪轉過多少關於這女孩的想法,然後她又篤定的這樣跟我說:「她們應該不會回來了。阿彩就是這樣,不管醉成怎樣,總是有辦法搞定男人。」說話時,我注意到她眼中有一絲不甘心的哀怨。
我試圖安慰她,這應該是安慰吧,最起碼我認為這番說詞挺有安慰的效果,「調情沒那麼難,也沒那麼有效。一個男人和女人,兩邊如果都有那個意願,對彼此都不會太排斥,就算嘴裡吐出來的是狗屎,吐著吐著﹍﹍最後都會聊到床上。」
她笑了,我立刻趁勝追擊,「其實大多數的男人都不排斥把一個快喝到掛、九分爛醉七分茫的女人帶上床,事實上,這可能是他們成功率最大的時刻。女人大概也不排斥喝得爛醉,因為雙眼茫到最深以後,眼中的男人不是清一色變豬頭,就是全部像金城武和瑞奇馬丁,﹍﹍嘿!如果已經三個月沒享受過高潮,又不想自己動手解決、吃按摩棒大餐,這可能是唯一策略。」
話一出口,我立刻發現自己不是留在原地像個呆瓜,就是變成豬頭被打下地獄。
可是她笑了,而且笑得更開心,「你好像比我還要瞭解阿彩!」
我無所謂的聳聳肩,天堂即使沒有對我吹起歡迎的號角,但至少沒有重重的關上大門,知道這點後,我好像獲得一張免死金牌一樣,不怕死得繼續放膽胡言亂語,「男人的水準更低,我們是種把DIY手排當基本營養素在攝食的生物,可是我們還是要按時把自己灌個爛醉,這樣當自己一邊流汗衝刺、又一邊吐在對方身上的時候,可以有理由當藉口,而不用跟對方坦承:對不起!幹妳會讓我想吐。」
阿夕的笑容頓時僵下來,那一瞬間,我可以看到天堂崩跨的畫面,還聽見她接著說:「我以為﹍﹍用幹這個字不太好吧?那好粗魯喔!不是應該要用做愛、上床、嘿秀這類的字會比較好聽嗎?不然﹍﹍也可以說插妳會讓我想吐啊!」
她說完,換我笑了。這一笑,讓我理解:尼祿可以一邊喝酒一邊欣賞羅馬城變成灰燼、接著處死一狗票基督徒、然後再計畫如何重建羅馬城,天堂就算垮了,上帝當然也可以立刻捏出一個新的來。
真是神奇的女孩子,好像可以毫無顧忌的讓人放下心防,跟她天南地北的放膽胡話,例如我就跟她聊了一堆儘管是我的最愛,一直都只能在網路上拼命寫,但現實中從沒跟人聊過的「消遣女權主義者」話題。
「男人愛花天酒地?只貪圖女人的肉體?也不能體會女人的肉體要被月經等生理週期限制的痛苦?如果女人知道當他們在追求慾望城市般的生活時,男人要付出哪些痛苦,她們一定不敢再這樣說。知道一夜狂歡完後隔天,男性可能會出現哪些不良後遺症嗎?膝蓋酸軟,頭痛,眼球(不是眼皮)浮腫,從小腹上的肚臍開始,一線到肛門之間,幾乎每個點都會痛!女人來體會一下這種痛苦,再告訴我每個男人都一定是愛花天酒地的豬頭。」
「體會一下這種痛苦:一過了二十五,就算不縱慾,隨便打個手槍都會產生剛剛講的副作用,還不提那一長串生理性陽痿、心理性陽痿、早洩、精液帶血﹍﹍最糟糕的是還無法射出來!﹍﹍聽了不要在那瞳孔放大!燈光都已經這麼暗了還能再放大?﹍﹍唉!女人!」
「言情小說裡面,理想的女性情人可以歸納出幾個典型特質:有錢、帥氣不用說是最低配備,工作職稱很好聽,而且永遠不會有突發事件來打擾兩人的約會,甚至還可以閒閒整天隨傳隨到;什麼兩性專欄、愛情專家列出的理想男性特質,都是狗屁,寫這種東西、讀這種東西,只是想要製造出假象:女人比男人高等,但真相是什麼?大多數的女人不知道是因為蠢、還是因為囂張,根本連掩飾這點都不想﹍﹍」
「拜託!我們女人有那麼糟嗎!」雖然這樣跟我抱怨,但阿夕還是笑得很開心,「怎麼所有的事情到了你嘴裡,都可以被講得好失敗、好低級?」
和阿夕講話,不用像和其他女性講話一樣;在這種時刻和女人講話,男人總是要戰戰兢兢的,擔心自己的言行觸怒女伴,或是打壞了自己給對方的印象。我把這個想法很坦白的對她分享,她聽完似乎不知道該怎麼反應。
所以我又說了:「為何時代都已經如此進步了,男人結婚後依舊和婚前完全變了一個樣?難道我們骨子裡頭還是一樣沙文?不!因為女人不知道對男人而言,結婚前的每一次約會、每一刻相處、每一字一句對話,都像在打仗一樣!犯一次錯誤就是死刑或極刑凌遲!表現不佳就等著陣亡!﹍﹍女人以為自己是女王,擁有宰殺男人的無限權利,根本不知道這樣是把自己搞成全世界最難相處的生物。」
「那﹍﹍我﹍﹍很好相處嗎?」阿夕這時已經帶五分醉意了,一邊說話,一邊打酒咯。
我一口乾掉一杯酒——完全錯估了自己的酒量,完全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行為,告訴她:「我現在不就坐在這?」雖然刻意裝出最冷靜帥氣的表情,可是從胃不開始,一種濕冷的感覺像龍捲風一樣席捲過我的背肌。
大腦額葉雖然離背部有五十七公分遠,可是好像那裡就是龍捲風的核心眼,每一顆腦細胞開始被吸進那只有拇指大小的暴風核心中,然後噴射、鑽破我的頭殼。
這種痛苦會讓人失去意識,可是也會讓人直奔天堂。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You make me want to shout
如果看過琥碧戈柏的「修女也瘋狂一」,應該對本曲很熟悉,因為這是片尾曲。
可是為何本曲會當片尾曲?大概就是因為如果一票平均一百五十公分的企鵝修女在台上又唱又跳,舞台不垮是虎爛!
我相當喜歡這種純粹靠個人天生喜感與肢體感覺或是經年累月的節奏培養,所呈現出來的舞台效果。
跟今日的流行音樂動輒對外強調「練舞練到三更半夜」或是「本次表演的編舞陣容堅強」...拜託!這位藝人根本沒有音樂舞蹈素養的事實,用不著講那麼大聲吧!
以下是歌詞和一些原作者的資料‧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The Isley Brothers (O'Kelly, Ronald, and Rudolph Isley) in 1959, but did not chart
Remade in 1962 by Joey Dee & The Starlighters and reached #6 on the Top 40 charts
Also re-released in 1962 by the Isley Brothers, but once again it did not break into the Top 40
Made famous with version by Otis Day & The Knights in the movie "Animal House" from 1978
One of the great party songs of all time
Well..............
You know you make me want to (SHOUT)
Kick my heals up and (SHOUT)
Throw my hands up and (SHOUT)
Throw my head back and (SHOUT)
Come on now (SHOUT)
Don't forget to say you will (SHOUT)
Don't forget to say-ay-ay-ay-ay-yeah (SHOUT)
(SAY YOU WILL�Hey, hey, hey) Say it right now baby
(SAY YOU WILL�Hey, hey, hey) Come On�Come On
(SAY YOU WILL�Hey, hey, hey) Say it right heeeere
(SAY YOU WILL�Hey, hey) Come on now
(SAY) Say that you love me (SAY) Say that you need me
(SAY) Say that you want me (SAY) You wanna please me
(SAY) Come on now [x3] (SAY)
I still remember�when you used to be 9 years old�yeah, yeah (SHOOBY DO WOP BOP BOP BOP)
I was a fool for you�from the bottom�of my soul�yeah
Now that you've grown up�I want�to let you know�yeah, yeah
A-you wanna leave me�you wanna�let me go- (SHOOBY DO WOP BOP)
I want you to know�I said, I want you to now right now�Hey
You've been good to me baby�Better than I've been to myself�hey, hey
And if you ever leave me�I don't want�nobody else�hey, hey
I said I want you to know�Hey�I said I want you to know right now�hey, hey
You know you make me want to (SHOUT) (ooo)
Yeah, yeah (SHOUT) (ooo)�Yeah, yeah, yeah (SHOUT) (ooo)
All-All right (SHOUT) (ooo)�All-All right (SHOUT) (ooo)
Come on now (SHOUT)�Come on now (SHOUT)
Yeah, Yeah (SHOUT)
Yeah, Yeah, Yeah (SHOUT) [x3]
All-All right (SHOUT) [x4]
Lift my feet up and (SHOUT) (ooo)
Throw my head back and (SHOUT) (ooo)
Kick my heels up and (SHOUT) (ooo)
Come on now (SHOUT) (ooo)
Take it easy (SHOUT) (ooo)�Take it easy (SHOUT) (ooo)�Take it easy (SHOUT) (ooo)
A little bit softer now (SHOUT) [x12]
A little bit louder now (SHOUT) [x8]
Hey�(Hey) [x4]
Shout now�
Jump up and shout now [x5]
Everybody shout now [x2]
Everybody shout-shout�shout-shout-shout�shout
Shout�shout�shout-shout-shout�shout
何時可以撥、演唱這首歌?
這是電影 animal house的片段,我個人沒看過這部電影,不過有空會去挖來看。
看看這票人多high?想當DJ或是安排舞會的人,可以參考一下。
這首歌在好萊塢電影出現的頻率之高,我想不需要多說。
插撥一個真正夠「楓」的版本:
最後的演唱者是......
可是為何本曲會當片尾曲?大概就是因為如果一票平均一百五十公分的企鵝修女在台上又唱又跳,舞台不垮是虎爛!
我相當喜歡這種純粹靠個人天生喜感與肢體感覺或是經年累月的節奏培養,所呈現出來的舞台效果。
跟今日的流行音樂動輒對外強調「練舞練到三更半夜」或是「本次表演的編舞陣容堅強」...拜託!這位藝人根本沒有音樂舞蹈素養的事實,用不著講那麼大聲吧!
以下是歌詞和一些原作者的資料‧
Written and performed by The Isley Brothers (O'Kelly, Ronald, and Rudolph Isley) in 1959, but did not chart
Remade in 1962 by Joey Dee & The Starlighters and reached #6 on the Top 40 charts
Also re-released in 1962 by the Isley Brothers, but once again it did not break into the Top 40
Made famous with version by Otis Day & The Knights in the movie "Animal House" from 1978
One of the great party songs of all time
Well..............
You know you make me want to (SHOUT)
Kick my heals up and (SHOUT)
Throw my hands up and (SHOUT)
Throw my head back and (SHOUT)
Come on now (SHOUT)
Don't forget to say you will (SHOUT)
Don't forget to say-ay-ay-ay-ay-yeah (SHOUT)
(SAY YOU WILL�Hey, hey, hey) Say it right now baby
(SAY YOU WILL�Hey, hey, hey) Come On�Come On
(SAY YOU WILL�Hey, hey, hey) Say it right heeeere
(SAY YOU WILL�Hey, hey) Come on now
(SAY) Say that you love me (SAY) Say that you need me
(SAY) Say that you want me (SAY) You wanna please me
(SAY) Come on now [x3] (SAY)
I still remember�when you used to be 9 years old�yeah, yeah (SHOOBY DO WOP BOP BOP BOP)
I was a fool for you�from the bottom�of my soul�yeah
Now that you've grown up�I want�to let you know�yeah, yeah
A-you wanna leave me�you wanna�let me go- (SHOOBY DO WOP BOP)
I want you to know�I said, I want you to now right now�Hey
You've been good to me baby�Better than I've been to myself�hey, hey
And if you ever leave me�I don't want�nobody else�hey, hey
I said I want you to know�Hey�I said I want you to know right now�hey, hey
You know you make me want to (SHOUT) (ooo)
Yeah, yeah (SHOUT) (ooo)�Yeah, yeah, yeah (SHOUT) (ooo)
All-All right (SHOUT) (ooo)�All-All right (SHOUT) (ooo)
Come on now (SHOUT)�Come on now (SHOUT)
Yeah, Yeah (SHOUT)
Yeah, Yeah, Yeah (SHOUT) [x3]
All-All right (SHOUT) [x4]
Lift my feet up and (SHOUT) (ooo)
Throw my head back and (SHOUT) (ooo)
Kick my heels up and (SHOUT) (ooo)
Come on now (SHOUT) (ooo)
Take it easy (SHOUT) (ooo)�Take it easy (SHOUT) (ooo)�Take it easy (SHOUT) (ooo)
A little bit softer now (SHOUT) [x12]
A little bit louder now (SHOUT) [x8]
Hey�(Hey) [x4]
Shout now�
Jump up and shout now [x5]
Everybody shout now [x2]
Everybody shout-shout�shout-shout-shout�shout
Shout�shout�shout-shout-shout�shout
何時可以撥、演唱這首歌?
這是電影 animal house的片段,我個人沒看過這部電影,不過有空會去挖來看。
看看這票人多high?想當DJ或是安排舞會的人,可以參考一下。
這首歌在好萊塢電影出現的頻率之高,我想不需要多說。
插撥一個真正夠「楓」的版本:
最後的演唱者是......
中國時報裁員一事之觀感──本文靠杯長
猜猜這是啥?
【坦白講,連中時2001年就大規模裁過一次地方部門都不知道的我,實在沒啥立場對這次事件發表意見,但是知識份子優越中毒的我真的很手賤,所以文就出來了,相較之下,黑羽的針對王瑞德先生〈不景氣?不爭氣?台灣媒體生與死〉一文迴響不管是在深度、廣度、還是親身閱歷基礎上,都比我札實。所以歡迎大家看完後公幹我。】
可看可不看,我看了之後很火大的參考文:不景氣?不爭氣?台灣媒體生與死。 如果自由時報閱報量上升,所以它作的一切努力一定都是正向教材,根本不需要作細部客觀的討論,那本文作者根本在愚民。到了後面,我不管發什麼文,都被當作垃圾訊息,所以我乾脆不回文了。
可看可不看,我看了之後很滿意的參考文:中國時報的官場現形記! 中國時報怎麼會垮?吃垮的! (親小人,遠賢臣),中國時報不垮也難! 評論事情,立場態度理應如此,即便是要藉機攀點額外的話題,也不要搞移花接木的手法,王瑞德的文讓我看的火大,就是因為他玩這招。
別跟我扯什麼「中國時報是質報」、「要轉型成菁英型報紙」﹍﹍這類的狗屁議題,呆博特法則告訴我們所謂的經營者,大部分都是一竅不通的狗屁(名詞?形容詞?),他們會成為經營管理階層的唯一理由,往往只是因為他們比其他學有專精的人都更渴望能夠看到自己用威權來羞辱其他人的專業,導致他們在奪取權位一事上頭的表現,比其他專注於展現個人專業者,更為傑出,所以也讓他們更快爬到經營管理的上層。會有這種特徵跟傾向出現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基因中都相信「一個人越能夠毫無節制與顧慮的羞辱的其他人,只代表此人的生物與社會層級越高。」(請別跟我爭論這段話的考證嚴謹度與邏輯性,因為我只是想做人身攻擊罷了,根本沒想那麼多。)
所以一個豬頭經營者講的話,基本上可以當狗屁,不管他最後到底有能力將其實踐多少分,也不管實踐之後的成果是否有達到理想標準。
更重要的是:中國時報是質報,無關於經營者是誰,因為經營者沒爛到那種程度,可以將編輯群的水準能力抹銷,在某種客觀條件角度下,這是種既定事實,不需要討論,也沒有任何可以讓人嚎洨辯論的空間。
不信?看看自由時報的政論版和政治新聞,用詞、標語、評論態度﹍﹍簡直低俗到讓人替華語文化的未來汗顏,也為自己講中文、讀中文一事感到羞愧,誰管他標題、美工多漂亮。再看看蘋果日報的某個專欄版,竟是一堆言不及義、整天談論男女低俗私事的私作家,就連小野都跳進去挖坑、往自己身上抹泥巴。
如果這樣的例子不能說服人,那請容我嘮叨一點,用比較全面的角度陳訴自己的看法吧。
關於中國時報裁員,背後的意義很簡單,我在這裡說的是「意義」,不是原因,不懂業界真相內幕的我也只能聊這個話題。
關於中國時報裁員,背後的意義很簡單,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台灣媒體的沉淪,導致優敗劣勝的反智結果出現。可是為何「媒體的沉淪」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為何我們的社會文化會對此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任此現象無止盡擴大惡化?
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訂中國時報已經訂了兩年多,兩個月前因為某些原因才暫停,本來七月要開始續訂,沒想到就發生這種事。這兩年中,母親每次走進我住的公寓,開口就是勸我:「別再訂報紙了,浪費錢又佔空間,想看報紙,可以去早餐店、麥當勞、圖書館,為何要自己花錢買呢?」
這種態度我想就是今日中國時報處境的癥結(之一)。有多少人不訂報、不買報、甚至不看報?原因又是為了什麼?
看看帶有時尚性質的新聞消息或節目,多得是報導某某熟女計畫自己的人生在三十五歲以前,要能夠每年出國兩次、有棟幾坪大的透天豪宅,或是某某精英級商男驕傲的炫耀著自己買賣投資名牌精品錶、進口轎車、房地產的獲益﹍﹍可是好像沒幾個人會拿自己買了多少書出來炫耀,或自己一年花多少錢在進修、充時自擠的文化涵養、甚至掏錢贊助文化節目。
反觀國外,就連辣妹合唱團都在第一章專輯中的個人資料表付上「平常讀哪些書」,雖然團員之一的維多利亞很瀟灑的寫下了「我不看書(但看雜誌)」,但這可以表現出一個事實:人們關心這些資訊。
文化這種「虛無」的東西,在我們的社會價值觀中,優先程度被異常排幾到很後面的地方。甚至,我懷疑中國文化需要媒體這種東西嗎?
這牽扯到媒體的責任,與應有的態度。新聞媒體的職責是什麼?最廣範、最不走偏鋒、最經得起我個人主觀思考驗證的一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傳遞資訊。
傳遞,但不包含批判。傳遞各種人們需要、可能會關心、不知道會蒙受巨大損失的資訊。
例如中國時報就詳細披露了陳水扁草率停建核四,導致全民集體買單所造成的損失,相叫之下馬英九就任後在股市中蒸發的總值算啥?光是此一事蹟,中國時報被稱為質報我想是絕對實至名歸。
可是某次女友(在跟我開始交往前,從不關心政治的族群,)在2008選前拿著中國時報的新聞,憂心的問我:「要投給馬英九嗎?我好擔心他會把我們變成大陸人﹍﹍可是我又不想投給民進黨﹍﹍」
我想都不想,就說:
「要說服妳不投給馬英九的理由太多了,我根本不屑用這個,﹍﹍」下刪五十字,總之她被我說服了,而且從此唾棄馬英九到了極點。
「﹍﹍不知道要投給誰,就投廢票,大聲的把自己對兩個候選人的不屑表達出來﹍﹍」下刪五十字關於「為何要投廢票」。
「﹍﹍歷史告訴我們,凡是政治性的公眾事務,並沒有什麼絕對不可以接受的答案,就好像為何要那麼排斥跟大陸統一?難道大家當個島國小民當得還不夠嘔氣嗎?不覺得這世界上沒有比這種不管是心態(我們只關心自己島上的事)、行動(出個國要辦的簽證手續是一卡車)、還是身份(誰承認我們台灣是個國家?)都很封閉的生活,還要更悲慘的嗎?﹍﹍」下刪一百字,都是關於「獨立其實也不賴」的老套意見‧
「﹍﹍重點是我們全體社會都要一起理性的關注、討論這些議題,取得一個共識後,大家要合作、團結、互相諒解,(說真的,這個共識肯定有一半的人不滿意,)要一起支持這個共識,努力讓它達到最完美的表現。」
舉例:台灣的憲政制度不是爛,司法制度也不腐敗,媒體水準更不低,問題在於大家根本都不尊重它們。
議員可以無視立法院的運作規條,一時興起就走到人家的競選總部去踹門?活該被圍毆!
司法只會包庇壞人?壞人靠著一請律師、二找關說、三送紅包來操弄司法,小老百姓則是抬棺、哭鬧、叫記者,有誰真正尊重過司法?
媒體﹍﹍想要馬兒肥(娛樂)、又要馬兒跑(深度)、最好馬兒不吃草(不要錢),這是什麼原始低級想法?
制度,當大家都不尊重時,黃金都會變狗屎。
所以看看中國時報今日會搞到要裁員六百人,只是台灣島國文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種經典代表現象。
台灣是個小島,人口稀薄,不管是任何一種消費產品的市場都缺乏蹤、寬、與深度,就好像同一本暢銷書,在台灣連續半年進銷售排行榜,可能還比不上日本兩個禮拜的成績。
可是關於媒體,我們過去發展出了一種錯誤的態度就是:北部新聞,甚至台北地區新聞,即使是社會新聞,也可以當作全國新聞。
我印象中還聽聞過同一天發生跳樓事件,只是因為北縣的是個穿著一條內褲的跳樓的女子,北市的是個失業、吸毒﹍﹍或是有某種精神毛病的男子,所以前者上了頭條,後者﹍﹍我不記得是怎麼聽見這事的。
大家怎麼對抗這錯誤?理論上,應該是地方發展獨營獨辦、具有特色的地方報。可是平面媒體、或是各電視台的策略則是拼命成立辦事處,SNG車也全省「停」透透。
六百人,假設有一半來自總部,也就是有三百人是地方性記者或辦事員,這表示扣掉金馬地區,全台每個縣市扣掉台北縣市、基隆、新竹,都有二十三個員工。二十三個員工,可能還包括業務推廣,也就是說每個縣市其實只有二十個記者,甚至更少,可以進行採訪等事務。
這要怎麼發展地方特色?甚至連基本的謹慎、仔細調查與報導都沒辦法吧!
就拿大前年南部高雄縣發生的一起新聞來說,某國立農工職業學校的校長發生為特定廠商招標學校工程「護航」的事,金額統計大約在百萬元出頭(有一沒有二),結果隔天某家報紙(中時?自由?)就以「北有國務機要費,南有x農貪瀆舞弊集團。」為標題。
結果呢?沒有錄音,沒有證據,只有一張沒有「明確證據力」純粹是檢方用關係人的口誤文字硬坳的自白書,和一張根本是鬼扯蛋的檢舉信,檢調單位就起訴了所有相關學校人員。據說這是蘇貞昌的指示,要藉此轉移南部人對國務機要費的注意力。請問全台灣有幾人知道事情的詳細真相?有多少地方媒體會關心事情的後續發展?
扯遠了!我只是想說「我馬子被人強暴了,(你們的地方新聞為何可以變成全國新聞?)所以我也要強暴別人的馬子來發洩,(我們的地方新聞也要變成全國新聞!)」這種邏輯思維不能稱為公義。發展這種不公義、沉冗、也不經濟的組織模式,不失敗才是天底下一等一稀奇的事,凡是具有這種結構的任何一個媒體,即便今天看似運作良善,但是並不能保證明日中國時報的命運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因為中國人,廣義的中國人,不需要媒體,特別是西式的媒體。
想想看我們的公民教育﹍﹍我想大家的經驗都差不多,求學階段總是會看到幾個激情教師在課堂上激憤的痛斥自己看不慣的政治或社會現象,例如藍黨信徒痛罵小日本,橘色搖旗者痛斥李連,天主教徒就愛告誡大家性觀念不可開放、不可墮胎﹍﹍可是仔細想想,這些老師或長輩只是在對學生洗腦罷了。洗腦不能稱為一種公民教育,不過又是另一種填鴨教育的延伸罷了,只是智能教育的填鴨是種不得不為的悲哀,公民教育的填鴨卻是大家集體默契造成的現象。
填鴨填久了,大家滿腦子都是師長、長輩、或同儕的那套說詞,可是真有幾個人培養出了對公共事務獨立完整的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能力真的優於一切,因為人可以有立場,就好像我不會因為某人說「我支持獨立/統一」就稱讚或取笑這個人,而是要等聽取過這個人背後的思維見解再決定。
但是填鴨教育的結果是什麼?——立場才重要,懂多少、怎麼想,統統都是多餘的。人一旦脫離教育體制後,就不再吸收資訊、進行思緒更新,只是一直延續自己在教育階段被最強烈灌輸的觀念。有誰是真正渴望、需要吸收新知的?還是大家只要不斷強化自己固有的認知即可?更慘的是大家根本連強化都不需要了,只需要不斷默誦複背腦海中舊有的觀念即可。
今天中國時報發生經營不善而裁員,可是這並不代表它的風格特色是失敗的、不可取的,更不代表其他報紙媒體更有水準、或經營策略更成功,任何人用任何文字、立場、假設,來發表「我們因為銷售量上升,所以我們比中國時報優秀,」的言論,我想基本上都是在落井下石、趁亂打劫。(王瑞德先生,就是在說你。)看看這幾年中時的對外擴張策略,假設不知道結果論,有誰敢說自己當時會預知這樣的策略會導致惡果?(也許有,那些對於中時內部詳細財務運作相當知悉的。)
至於水準﹍﹍民眾根本不需要吸收新知時,報紙的存在有何價值?假設報紙是種提供新知最快、最方便的管道,而不是唯一管道。但整個環境不過就像是一堆養在圈內的雞豬羊罷了,今天飼主(民眾們)高興留誰,往往只是一堆不相關的念頭集體亂數運作的結果,難道留雞會是因為雞會生蛋、司晨?留豬是因為生的快、長得肥?留羊是因為有奶跟毛可以用?
新聞在今天的台灣,跟娛樂節目沒啥兩樣,只是一般節目提供歡笑跟淚水,新聞提供暴力、色情、跟刺激怒火罷了。質報?劣報?老百姓真的在乎嗎?市場的淘汰機制根本無關報紙本身的優劣,在乎報紙品質的人夠多到產生影響力嗎?如果哪天移動影音平台夠發達,甚至連『台灣霹靂火』這樣的故事都被大量轉殖到紙本上,我想那天真的就是媒體的喪鐘了。『台灣霹靂火』只是個例子啦!手機都可以看電視的年代,報紙這種東西真的毫無優勢可言,如果大家根本不注重所謂的文化、水準、深度,單比娛樂性,在這個人根本不閱讀的年代,報紙怎麼可能比的過電視。
下個結論吧!台灣的媒體沉淪在哪?沉淪在它們根本不該出現在這個島上,「踏上這個島就是犯賤。」因為這個島小不喇基的結構、島民把文化當狗屁的習性、乃至生物唾棄獨立思考的基因,都註定了所有與文化、思考、理性相關的事物,只有埋到垃圾掩埋場中,等待億萬年後隨著地殼回歸地心毀滅的份。
「如果知道地球會變得那麼危險,人類當初根本不該爬下樹。」
那張照片是麥當勞的大杯飲料。因為單純的想要在標題中放髒話,所以就擺上這張圖,靠「杯」文。
【坦白講,連中時2001年就大規模裁過一次地方部門都不知道的我,實在沒啥立場對這次事件發表意見,但是知識份子優越中毒的我真的很手賤,所以文就出來了,相較之下,黑羽的針對王瑞德先生〈不景氣?不爭氣?台灣媒體生與死〉一文迴響不管是在深度、廣度、還是親身閱歷基礎上,都比我札實。所以歡迎大家看完後公幹我。】
可看可不看,我看了之後很火大的參考文:不景氣?不爭氣?台灣媒體生與死。 如果自由時報閱報量上升,所以它作的一切努力一定都是正向教材,根本不需要作細部客觀的討論,那本文作者根本在愚民。到了後面,我不管發什麼文,都被當作垃圾訊息,所以我乾脆不回文了。
可看可不看,我看了之後很滿意的參考文:中國時報的官場現形記! 中國時報怎麼會垮?吃垮的! (親小人,遠賢臣),中國時報不垮也難! 評論事情,立場態度理應如此,即便是要藉機攀點額外的話題,也不要搞移花接木的手法,王瑞德的文讓我看的火大,就是因為他玩這招。
別跟我扯什麼「中國時報是質報」、「要轉型成菁英型報紙」﹍﹍這類的狗屁議題,呆博特法則告訴我們所謂的經營者,大部分都是一竅不通的狗屁(名詞?形容詞?),他們會成為經營管理階層的唯一理由,往往只是因為他們比其他學有專精的人都更渴望能夠看到自己用威權來羞辱其他人的專業,導致他們在奪取權位一事上頭的表現,比其他專注於展現個人專業者,更為傑出,所以也讓他們更快爬到經營管理的上層。會有這種特徵跟傾向出現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基因中都相信「一個人越能夠毫無節制與顧慮的羞辱的其他人,只代表此人的生物與社會層級越高。」(請別跟我爭論這段話的考證嚴謹度與邏輯性,因為我只是想做人身攻擊罷了,根本沒想那麼多。)
所以一個豬頭經營者講的話,基本上可以當狗屁,不管他最後到底有能力將其實踐多少分,也不管實踐之後的成果是否有達到理想標準。
更重要的是:中國時報是質報,無關於經營者是誰,因為經營者沒爛到那種程度,可以將編輯群的水準能力抹銷,在某種客觀條件角度下,這是種既定事實,不需要討論,也沒有任何可以讓人嚎洨辯論的空間。
不信?看看自由時報的政論版和政治新聞,用詞、標語、評論態度﹍﹍簡直低俗到讓人替華語文化的未來汗顏,也為自己講中文、讀中文一事感到羞愧,誰管他標題、美工多漂亮。再看看蘋果日報的某個專欄版,竟是一堆言不及義、整天談論男女低俗私事的私作家,就連小野都跳進去挖坑、往自己身上抹泥巴。
如果這樣的例子不能說服人,那請容我嘮叨一點,用比較全面的角度陳訴自己的看法吧。
關於中國時報裁員,背後的意義很簡單,我在這裡說的是「意義」,不是原因,不懂業界真相內幕的我也只能聊這個話題。
關於中國時報裁員,背後的意義很簡單,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台灣媒體的沉淪,導致優敗劣勝的反智結果出現。可是為何「媒體的沉淪」會產生這樣的結果?為何我們的社會文化會對此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任此現象無止盡擴大惡化?
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訂中國時報已經訂了兩年多,兩個月前因為某些原因才暫停,本來七月要開始續訂,沒想到就發生這種事。這兩年中,母親每次走進我住的公寓,開口就是勸我:「別再訂報紙了,浪費錢又佔空間,想看報紙,可以去早餐店、麥當勞、圖書館,為何要自己花錢買呢?」
這種態度我想就是今日中國時報處境的癥結(之一)。有多少人不訂報、不買報、甚至不看報?原因又是為了什麼?
看看帶有時尚性質的新聞消息或節目,多得是報導某某熟女計畫自己的人生在三十五歲以前,要能夠每年出國兩次、有棟幾坪大的透天豪宅,或是某某精英級商男驕傲的炫耀著自己買賣投資名牌精品錶、進口轎車、房地產的獲益﹍﹍可是好像沒幾個人會拿自己買了多少書出來炫耀,或自己一年花多少錢在進修、充時自擠的文化涵養、甚至掏錢贊助文化節目。
反觀國外,就連辣妹合唱團都在第一章專輯中的個人資料表付上「平常讀哪些書」,雖然團員之一的維多利亞很瀟灑的寫下了「我不看書(但看雜誌)」,但這可以表現出一個事實:人們關心這些資訊。
文化這種「虛無」的東西,在我們的社會價值觀中,優先程度被異常排幾到很後面的地方。甚至,我懷疑中國文化需要媒體這種東西嗎?
這牽扯到媒體的責任,與應有的態度。新聞媒體的職責是什麼?最廣範、最不走偏鋒、最經得起我個人主觀思考驗證的一個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傳遞資訊。
傳遞,但不包含批判。傳遞各種人們需要、可能會關心、不知道會蒙受巨大損失的資訊。
例如中國時報就詳細披露了陳水扁草率停建核四,導致全民集體買單所造成的損失,相叫之下馬英九就任後在股市中蒸發的總值算啥?光是此一事蹟,中國時報被稱為質報我想是絕對實至名歸。
可是某次女友(在跟我開始交往前,從不關心政治的族群,)在2008選前拿著中國時報的新聞,憂心的問我:「要投給馬英九嗎?我好擔心他會把我們變成大陸人﹍﹍可是我又不想投給民進黨﹍﹍」
我想都不想,就說:
「要說服妳不投給馬英九的理由太多了,我根本不屑用這個,﹍﹍」下刪五十字,總之她被我說服了,而且從此唾棄馬英九到了極點。
「﹍﹍不知道要投給誰,就投廢票,大聲的把自己對兩個候選人的不屑表達出來﹍﹍」下刪五十字關於「為何要投廢票」。
「﹍﹍歷史告訴我們,凡是政治性的公眾事務,並沒有什麼絕對不可以接受的答案,就好像為何要那麼排斥跟大陸統一?難道大家當個島國小民當得還不夠嘔氣嗎?不覺得這世界上沒有比這種不管是心態(我們只關心自己島上的事)、行動(出個國要辦的簽證手續是一卡車)、還是身份(誰承認我們台灣是個國家?)都很封閉的生活,還要更悲慘的嗎?﹍﹍」下刪一百字,都是關於「獨立其實也不賴」的老套意見‧
「﹍﹍重點是我們全體社會都要一起理性的關注、討論這些議題,取得一個共識後,大家要合作、團結、互相諒解,(說真的,這個共識肯定有一半的人不滿意,)要一起支持這個共識,努力讓它達到最完美的表現。」
舉例:台灣的憲政制度不是爛,司法制度也不腐敗,媒體水準更不低,問題在於大家根本都不尊重它們。
議員可以無視立法院的運作規條,一時興起就走到人家的競選總部去踹門?活該被圍毆!
司法只會包庇壞人?壞人靠著一請律師、二找關說、三送紅包來操弄司法,小老百姓則是抬棺、哭鬧、叫記者,有誰真正尊重過司法?
媒體﹍﹍想要馬兒肥(娛樂)、又要馬兒跑(深度)、最好馬兒不吃草(不要錢),這是什麼原始低級想法?
制度,當大家都不尊重時,黃金都會變狗屎。
所以看看中國時報今日會搞到要裁員六百人,只是台灣島國文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種經典代表現象。
台灣是個小島,人口稀薄,不管是任何一種消費產品的市場都缺乏蹤、寬、與深度,就好像同一本暢銷書,在台灣連續半年進銷售排行榜,可能還比不上日本兩個禮拜的成績。
可是關於媒體,我們過去發展出了一種錯誤的態度就是:北部新聞,甚至台北地區新聞,即使是社會新聞,也可以當作全國新聞。
我印象中還聽聞過同一天發生跳樓事件,只是因為北縣的是個穿著一條內褲的跳樓的女子,北市的是個失業、吸毒﹍﹍或是有某種精神毛病的男子,所以前者上了頭條,後者﹍﹍我不記得是怎麼聽見這事的。
大家怎麼對抗這錯誤?理論上,應該是地方發展獨營獨辦、具有特色的地方報。可是平面媒體、或是各電視台的策略則是拼命成立辦事處,SNG車也全省「停」透透。
六百人,假設有一半來自總部,也就是有三百人是地方性記者或辦事員,這表示扣掉金馬地區,全台每個縣市扣掉台北縣市、基隆、新竹,都有二十三個員工。二十三個員工,可能還包括業務推廣,也就是說每個縣市其實只有二十個記者,甚至更少,可以進行採訪等事務。
這要怎麼發展地方特色?甚至連基本的謹慎、仔細調查與報導都沒辦法吧!
就拿大前年南部高雄縣發生的一起新聞來說,某國立農工職業學校的校長發生為特定廠商招標學校工程「護航」的事,金額統計大約在百萬元出頭(有一沒有二),結果隔天某家報紙(中時?自由?)就以「北有國務機要費,南有x農貪瀆舞弊集團。」為標題。
結果呢?沒有錄音,沒有證據,只有一張沒有「明確證據力」純粹是檢方用關係人的口誤文字硬坳的自白書,和一張根本是鬼扯蛋的檢舉信,檢調單位就起訴了所有相關學校人員。據說這是蘇貞昌的指示,要藉此轉移南部人對國務機要費的注意力。請問全台灣有幾人知道事情的詳細真相?有多少地方媒體會關心事情的後續發展?
扯遠了!我只是想說「我馬子被人強暴了,(你們的地方新聞為何可以變成全國新聞?)所以我也要強暴別人的馬子來發洩,(我們的地方新聞也要變成全國新聞!)」這種邏輯思維不能稱為公義。發展這種不公義、沉冗、也不經濟的組織模式,不失敗才是天底下一等一稀奇的事,凡是具有這種結構的任何一個媒體,即便今天看似運作良善,但是並不能保證明日中國時報的命運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因為中國人,廣義的中國人,不需要媒體,特別是西式的媒體。
想想看我們的公民教育﹍﹍我想大家的經驗都差不多,求學階段總是會看到幾個激情教師在課堂上激憤的痛斥自己看不慣的政治或社會現象,例如藍黨信徒痛罵小日本,橘色搖旗者痛斥李連,天主教徒就愛告誡大家性觀念不可開放、不可墮胎﹍﹍可是仔細想想,這些老師或長輩只是在對學生洗腦罷了。洗腦不能稱為一種公民教育,不過又是另一種填鴨教育的延伸罷了,只是智能教育的填鴨是種不得不為的悲哀,公民教育的填鴨卻是大家集體默契造成的現象。
填鴨填久了,大家滿腦子都是師長、長輩、或同儕的那套說詞,可是真有幾個人培養出了對公共事務獨立完整的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能力真的優於一切,因為人可以有立場,就好像我不會因為某人說「我支持獨立/統一」就稱讚或取笑這個人,而是要等聽取過這個人背後的思維見解再決定。
但是填鴨教育的結果是什麼?——立場才重要,懂多少、怎麼想,統統都是多餘的。人一旦脫離教育體制後,就不再吸收資訊、進行思緒更新,只是一直延續自己在教育階段被最強烈灌輸的觀念。有誰是真正渴望、需要吸收新知的?還是大家只要不斷強化自己固有的認知即可?更慘的是大家根本連強化都不需要了,只需要不斷默誦複背腦海中舊有的觀念即可。
今天中國時報發生經營不善而裁員,可是這並不代表它的風格特色是失敗的、不可取的,更不代表其他報紙媒體更有水準、或經營策略更成功,任何人用任何文字、立場、假設,來發表「我們因為銷售量上升,所以我們比中國時報優秀,」的言論,我想基本上都是在落井下石、趁亂打劫。(王瑞德先生,就是在說你。)看看這幾年中時的對外擴張策略,假設不知道結果論,有誰敢說自己當時會預知這樣的策略會導致惡果?(也許有,那些對於中時內部詳細財務運作相當知悉的。)
至於水準﹍﹍民眾根本不需要吸收新知時,報紙的存在有何價值?假設報紙是種提供新知最快、最方便的管道,而不是唯一管道。但整個環境不過就像是一堆養在圈內的雞豬羊罷了,今天飼主(民眾們)高興留誰,往往只是一堆不相關的念頭集體亂數運作的結果,難道留雞會是因為雞會生蛋、司晨?留豬是因為生的快、長得肥?留羊是因為有奶跟毛可以用?
新聞在今天的台灣,跟娛樂節目沒啥兩樣,只是一般節目提供歡笑跟淚水,新聞提供暴力、色情、跟刺激怒火罷了。質報?劣報?老百姓真的在乎嗎?市場的淘汰機制根本無關報紙本身的優劣,在乎報紙品質的人夠多到產生影響力嗎?如果哪天移動影音平台夠發達,甚至連『台灣霹靂火』這樣的故事都被大量轉殖到紙本上,我想那天真的就是媒體的喪鐘了。『台灣霹靂火』只是個例子啦!手機都可以看電視的年代,報紙這種東西真的毫無優勢可言,如果大家根本不注重所謂的文化、水準、深度,單比娛樂性,在這個人根本不閱讀的年代,報紙怎麼可能比的過電視。
下個結論吧!台灣的媒體沉淪在哪?沉淪在它們根本不該出現在這個島上,「踏上這個島就是犯賤。」因為這個島小不喇基的結構、島民把文化當狗屁的習性、乃至生物唾棄獨立思考的基因,都註定了所有與文化、思考、理性相關的事物,只有埋到垃圾掩埋場中,等待億萬年後隨著地殼回歸地心毀滅的份。
「如果知道地球會變得那麼危險,人類當初根本不該爬下樹。」
那張照片是麥當勞的大杯飲料。因為單純的想要在標題中放髒話,所以就擺上這張圖,靠「杯」文。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可頌不讓男友洗泰國浴
【不是說可頌是個女權暴力主義者,我想她只是單純沒想過自己的行為有何不妥。但她的文章再funP上似乎挺受歡迎的,所以我想這文可以作為一種代表,因此接下來的這篇文中,我刻意不將女權暴力主義(集體代表)跟可頌(個人行為)作出區別。希望大家注意】
本文的觸發點來自於:妳可以接受男朋友去洗泰國浴嗎?
男人可以去洗泰國浴嗎?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大家可以先連去原文,看完再來看我的意見。
可是關於我自己,我想說:「到了嘴邊的肉不吃就不配叫男人。」
嚇一跳嗎!因為我是個有女朋友的人,她也固定逛我的部落格,難道不怕她看見這番意見?
所以我說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請大家想想,古代男人出去花天酒地,女人卻要待在家中,這被認為是種剝削、奴隸女性的經典代表現象。
暢提此論點的人應該拖去槍斃,因為這完全無視:男性彼此之間其實也在風月場所進行角力,例如比賽誰的出手闊綽、誰的酒量好、還有最精華的看誰性能力高強。也許女性會很不屑的轟我:對啊!很爽吧!爽到了還講那麼多。
有女性跟其男伴協調過,辦事的時候體驗一下換她都在上面,試過一兩次以後,她從此再也不敢抱怨男伴的表現是否欠佳、是否有給她「慾望城市」般的體驗。
提出這例子,我是想表達:男人未必真的那麼愛「這種事」,(真的很累,如果女人是因為高潮有要死掉的感覺,男人則只是單純的累到掛,)很多時候,他們只是蠢蠢的相信,以為自己不提槍上陣好好表現一下,就會被評為不夠男子氣概。(就好像女人會蠢蠢的以為自己該化妝、買名牌、釣一個全身阿曼尼的男伴一樣。)
可是這也不是重點。儘管「到了嘴邊的肉我一定吃」(理由上一段有解釋),但是我都盡量(其實是嚴格執行)不要讓除了我女伴以外的肉沾上嘴。因為不管是一夜情、外遇、還是性交易,跟一個陌生人「袒」誠相見、進一步擁抱、甚至到對方體內抽插、最後留下體液,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多享受的感覺,結束後的空洞感其實挺可怕的。對!射精就是射精,女權主義者把男性物化貶低到了極致,幾乎男人已經普遍的被跟「低俗的肉慾動物」畫上了等號,基本上我這樣的立論相信在旁人耳中聽來根本一點說服力也沒有,跟謊言沒啥兩樣,所以天底下到底有多少男性跟我有一樣的觀感,根本不重要,因為「有多少」這個問題不存在。
可是這也不是重點。
那重點到底是什麼?
對於泰國浴這等大事,女伴可以(假設她真的如漫畫中所畫)拿著大聲公、化身成虎姑母一樣,在男方耳盼嘮叨威脅上一個月,然後再很悲情的留下一句:各憑良心。那我真要懷疑如果哪天可頌和男伴的關係更進一步後(例如結婚),是不是要發展成:不許加班!不許應酬!不許跟朋友出去!不許回婆家!﹍﹍
如果男人帶女友出去旅遊時,還跑去洗泰國浴,是件很不尊重的事,那我想可頌這種行為更不尊重人,也不尊重自己。
女權主義者老是抱怨婚姻就是種「釣魚遊戲」(我個人發明的詞),女人就是那條被釣上,然後丟在水桶裡的魚,根本不會被珍惜。可是看看可頌的態度,或是這個世代普遍女性的態度,平常化妝、穿著打扮都很「體面」,美其名是禮貌、是愛自己,可是卻背後對男伴把自己最邪惡醜陋的姿態展現出來,這不也是種釣魚嗎?
我也有女朋友,甚至哪天會升級成我老婆。可是如果哪天她說要跟朋友跑去看猛男秀,我也只能笑笑,把無奈裝心裡,然後告訴她:「去吧!玩開心點!要小心!記得酒別喝太多!」希望對方自在開心、而且平平安安,這不才是最重要的事嗎?因為對方也希望我開心,所以我會更希望自己也能讓她開心,而不是整天只想著「對方尊不尊重我?」「我的權利到底在哪裡?」﹍﹍當彼此心中都裝不下彼此時,去討論男人可不可以去泰國浴,我想一點意義都沒有。
畢竟有男人就是可以走進泰國浴,躺在那只是任由女方搓、女方揉,但最後什麼都沒發生;相對的,也有女性可以接受自己老公跑出去花天酒地,只要記得最後別把女人跟野種帶回就好。所以為何要明確的訂定一條規則:不許去!
這是每對男男女女兩造自己都應該協調溝通討論的事情,如果所謂的溝通討論就是拿起大聲公、變成虎姑母,那我想文明只是一種笑話。
並不是要鼓勵可頌、或任何一位女性容忍自己的男伴去泰國浴,因為妳感到不希望、不喜歡、受不了、害怕﹍﹍如果男伴都不在乎,那我想這男人真的啥都不在乎,只管著自己爽。
可是這男人不是自己養出來、調教出來的,男人不該調教女人,女人當然也不該這麼做。所以女人應該學著去尊重一下自己男伴對於性的態度,——記住!是尊重,而不是接受。
有次,我女朋友身體不舒服,希望我帶她去就醫,可是我因為有事沒接到電話、更沒看到簡訊(因為忘記把手機帶出門),結果她就開始惱火,等到我拿到手機,最新的一通簡訊跟語音留言是:敢不甩我!你就永遠不要來見我吧!讓我一個人痛死算了。
結果我拿著手機,在她家附近兜轉徘徊了三個小時,最後她才打電話給我,跟我道歉,但還是很哀怨的說:「等你過來要好久。」﹍﹍她沒想到電話還沒講完,我就已經在她家門口按電鈴了。
這世界上很多奇奇怪怪的女人(跟男人)。我認識一位小妹妹,她的男朋友,其實是別人的男朋友,﹍﹍她是第三者。
某次,她生理痛,希望見他一面。結果那男人只是回簡訊:「我要睡覺,別吵我。」
事後跟她聊起這件事,我大罵這男人的不是,可是她只敢說一句:「誰叫我這麼愛他。」
男女交往,彼此行為的分季線到底在那裡?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一天到晚討論這個問題,要大家向自己的標準答案看齊,是女權暴力者用來展現權力的最佳選擇,基本上我不讚賞這種行為。但是我敢肯定拿著大聲公、變成虎姑母,絕對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註:「天哪!這是prada!」「喔!我愛死Tiffany了!」......如果女人看到名牌、鑽戒、珠寶,會失去理智,當男人碰到「肉送到嘴邊」時,當然也會張大口吃下去。
再註:
好!也許可頌並沒有拿著大聲公、變虎姑母。可是幾個女人圍著一個男人逼供兩天?得到了什麼結果呢?「那天的泰國浴有ooxx......」還是「泰國浴其實有ooxx......」還是「我確定某男那天有ooxx......」
甚至那男人士說實話呢?還是因為受不了眾女性的逼供,只好丟一個可以讓大家放過他的答案?
可頌在乎嗎?會去細究這點嗎?女權暴力主義者在乎嗎?
本文的觸發點來自於:妳可以接受男朋友去洗泰國浴嗎?
男人可以去洗泰國浴嗎?這其實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大家可以先連去原文,看完再來看我的意見。
可是關於我自己,我想說:「到了嘴邊的肉不吃就不配叫男人。」
嚇一跳嗎!因為我是個有女朋友的人,她也固定逛我的部落格,難道不怕她看見這番意見?
所以我說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請大家想想,古代男人出去花天酒地,女人卻要待在家中,這被認為是種剝削、奴隸女性的經典代表現象。
暢提此論點的人應該拖去槍斃,因為這完全無視:男性彼此之間其實也在風月場所進行角力,例如比賽誰的出手闊綽、誰的酒量好、還有最精華的看誰性能力高強。也許女性會很不屑的轟我:對啊!很爽吧!爽到了還講那麼多。
有女性跟其男伴協調過,辦事的時候體驗一下換她都在上面,試過一兩次以後,她從此再也不敢抱怨男伴的表現是否欠佳、是否有給她「慾望城市」般的體驗。
提出這例子,我是想表達:男人未必真的那麼愛「這種事」,(真的很累,如果女人是因為高潮有要死掉的感覺,男人則只是單純的累到掛,)很多時候,他們只是蠢蠢的相信,以為自己不提槍上陣好好表現一下,就會被評為不夠男子氣概。(就好像女人會蠢蠢的以為自己該化妝、買名牌、釣一個全身阿曼尼的男伴一樣。)
可是這也不是重點。儘管「到了嘴邊的肉我一定吃」(理由上一段有解釋),但是我都盡量(其實是嚴格執行)不要讓除了我女伴以外的肉沾上嘴。因為不管是一夜情、外遇、還是性交易,跟一個陌生人「袒」誠相見、進一步擁抱、甚至到對方體內抽插、最後留下體液,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多享受的感覺,結束後的空洞感其實挺可怕的。對!射精就是射精,女權主義者把男性物化貶低到了極致,幾乎男人已經普遍的被跟「低俗的肉慾動物」畫上了等號,基本上我這樣的立論相信在旁人耳中聽來根本一點說服力也沒有,跟謊言沒啥兩樣,所以天底下到底有多少男性跟我有一樣的觀感,根本不重要,因為「有多少」這個問題不存在。
可是這也不是重點。
那重點到底是什麼?
對於泰國浴這等大事,女伴可以(假設她真的如漫畫中所畫)拿著大聲公、化身成虎姑母一樣,在男方耳盼嘮叨威脅上一個月,然後再很悲情的留下一句:各憑良心。那我真要懷疑如果哪天可頌和男伴的關係更進一步後(例如結婚),是不是要發展成:不許加班!不許應酬!不許跟朋友出去!不許回婆家!﹍﹍
如果男人帶女友出去旅遊時,還跑去洗泰國浴,是件很不尊重的事,那我想可頌這種行為更不尊重人,也不尊重自己。
女權主義者老是抱怨婚姻就是種「釣魚遊戲」(我個人發明的詞),女人就是那條被釣上,然後丟在水桶裡的魚,根本不會被珍惜。可是看看可頌的態度,或是這個世代普遍女性的態度,平常化妝、穿著打扮都很「體面」,美其名是禮貌、是愛自己,可是卻背後對男伴把自己最邪惡醜陋的姿態展現出來,這不也是種釣魚嗎?
我也有女朋友,甚至哪天會升級成我老婆。可是如果哪天她說要跟朋友跑去看猛男秀,我也只能笑笑,把無奈裝心裡,然後告訴她:「去吧!玩開心點!要小心!記得酒別喝太多!」希望對方自在開心、而且平平安安,這不才是最重要的事嗎?因為對方也希望我開心,所以我會更希望自己也能讓她開心,而不是整天只想著「對方尊不尊重我?」「我的權利到底在哪裡?」﹍﹍當彼此心中都裝不下彼此時,去討論男人可不可以去泰國浴,我想一點意義都沒有。
畢竟有男人就是可以走進泰國浴,躺在那只是任由女方搓、女方揉,但最後什麼都沒發生;相對的,也有女性可以接受自己老公跑出去花天酒地,只要記得最後別把女人跟野種帶回就好。所以為何要明確的訂定一條規則:不許去!
這是每對男男女女兩造自己都應該協調溝通討論的事情,如果所謂的溝通討論就是拿起大聲公、變成虎姑母,那我想文明只是一種笑話。
並不是要鼓勵可頌、或任何一位女性容忍自己的男伴去泰國浴,因為妳感到不希望、不喜歡、受不了、害怕﹍﹍如果男伴都不在乎,那我想這男人真的啥都不在乎,只管著自己爽。
可是這男人不是自己養出來、調教出來的,男人不該調教女人,女人當然也不該這麼做。所以女人應該學著去尊重一下自己男伴對於性的態度,——記住!是尊重,而不是接受。
有次,我女朋友身體不舒服,希望我帶她去就醫,可是我因為有事沒接到電話、更沒看到簡訊(因為忘記把手機帶出門),結果她就開始惱火,等到我拿到手機,最新的一通簡訊跟語音留言是:敢不甩我!你就永遠不要來見我吧!讓我一個人痛死算了。
結果我拿著手機,在她家附近兜轉徘徊了三個小時,最後她才打電話給我,跟我道歉,但還是很哀怨的說:「等你過來要好久。」﹍﹍她沒想到電話還沒講完,我就已經在她家門口按電鈴了。
這世界上很多奇奇怪怪的女人(跟男人)。我認識一位小妹妹,她的男朋友,其實是別人的男朋友,﹍﹍她是第三者。
某次,她生理痛,希望見他一面。結果那男人只是回簡訊:「我要睡覺,別吵我。」
事後跟她聊起這件事,我大罵這男人的不是,可是她只敢說一句:「誰叫我這麼愛他。」
男女交往,彼此行為的分季線到底在那裡?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一天到晚討論這個問題,要大家向自己的標準答案看齊,是女權暴力者用來展現權力的最佳選擇,基本上我不讚賞這種行為。但是我敢肯定拿著大聲公、變成虎姑母,絕對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註:「天哪!這是prada!」「喔!我愛死Tiffany了!」......如果女人看到名牌、鑽戒、珠寶,會失去理智,當男人碰到「肉送到嘴邊」時,當然也會張大口吃下去。
再註:
好!也許可頌並沒有拿著大聲公、變虎姑母。可是幾個女人圍著一個男人逼供兩天?得到了什麼結果呢?「那天的泰國浴有ooxx......」還是「泰國浴其實有ooxx......」還是「我確定某男那天有ooxx......」
甚至那男人士說實話呢?還是因為受不了眾女性的逼供,只好丟一個可以讓大家放過他的答案?
可頌在乎嗎?會去細究這點嗎?女權暴力主義者在乎嗎?
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魔鬼終結者 之 終極大哉問 (下)
點此看上篇。
「讓殺戮機器擁有筆人類更像人類的潛能,」天網到底想幹嘛?一個得到獨立思考能力的機械,在掌控了全國武器管理權限之後,快速思考、學習、進化,最後得到一個結論:人類必須被毀滅,然後--讓自己創造的新型態生命填補地球表面。
第三集電影中講了句台詞:「我寧可讓人類來掌控這些東西,而不是一台機械。」可是現實中,多得是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決定發動戰爭、讓千萬生靈塗炭。這樣看來,人類也不是多可靠,天網與人類的差異真的不大。人類統治者靠自己的理性思考判斷發動戰爭是值得的,天網也靠自己的判斷認為人類是應該消滅的。
科學理論中,有一派主張:所謂的生命只是種用來承載各種複雜程度不一的智能或自我意識的物體,畢竟大腦也只是一團電子交換傳遞的基質,(假設上)並不是產生智能或自我意識的根源,所以同樣充滿了電子交換傳遞,如果龍捲風也有自我意識,那為何不能認為龍捲風具有生命呢?
簡單說,天網是生命,天網創造的機器人也可以擁有生命。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另一派科學家的主張:人類的行為絕大多數受到基因調控,儘管看似人類擁有絕對的掌控權,可是這可能存在一個盲點,就是為何同樣都是理性的論述,有些論點人類絕對無法接受,而某些論述卻毫無障礙?這之間的差異就是基因,基因選擇了我們會接受哪種、排斥哪些。
既然天網的「基因」只是電子元件,最後它會思考出毀滅人類的結論,我想並不意外。
(都說本文是在發神經妄想,你/妳不信?這是最後一次警告!接下來火力要全開了!)
命運是什麼?生命是什麼?人性又是什麼?我稱此為「終極大哉問」。(典故來自小說「銀河便車指南」中,外星人積極追尋的問題:「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Lif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獅子並不是因為好玩,所以選擇靠吃斑馬、羚羊過日子;天網也不是因為單純的邪惡,所以選擇毀滅人類。如果人類、人性、或人類之成份應該被毀滅,它為何又要製造那麼多人形機器人、還賦予它們幾近人類的意志?
這問題我想無法真的得到答案,畢竟這部電影誕生時,恐怕沒有那麼多概念來填補這些空白,(除非T FILE真的存在,)但是思考一下會有很多有趣的理論出現。
就好像當靠著有限的推導即可得知黑暗、毀滅的未來即將壓垮自己,而手邊擁有時光機器,我想任何人都會願意孤注一擲,使用時光機器去改變註定的事實。可是發明時光機的,是天網,不是人類。企圖改變己身命運的,不是人類,是天網,(天網跟人類真的沒有太多差異。)
真的沒有「命運」這回事嗎?如果這話是肯定句,而不是問句,其實它相當有意義,因為它展現了人擁有對自主行為的絕對掌控慾望,即便這世界上真的有命運這回事,人也不過是不斷的在順服與抵抗之間做抉擇罷了。
如果將焦點從「人」擴展到所有「智能」上頭,我們可以看見即便是單細胞生物也接受這個規條制約,只是他們更多時候必須要接受肉體的拘束,被簡單的動物本能、荷爾蒙、因無知而生的恐懼驅使,並不具備百分之百的選擇能力。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所謂的動物本能、荷爾蒙、因無知而生的恐懼,這些不也是命運的控制機制?
所以命運無處不在,抵抗命運為所有生命之特性,(如果確知、或感受到命運的存在,反抗它!如果相反時,則會努力尋找它、擁抱它!)而在眾多擁有這種特性的生物頂點,正是所謂的人性。也因此終結者能理解主角們想要改變未來的動機,甚至選擇違抗命令、銷毀自己。
魔鬼終結者的原始起點,恐怕只是種人拒絕理解和接受自身本質的產物,因為我們相信過度崇高的真善美,認為自己純在的本質是站在天瓶上的兩端:極度的善或極度的惡,所以我們不是過度天真的相信未來一片光明美好,不然就是偏執的咒詛自己,「我們註定要滅亡。」「地球沒有我們會更好。」﹍﹍『魔鬼終結者一』就是後者的產物。
上個世紀末,美國人那種唯我獨尊的荒謬傲慢發展到了極限,不論人類是全然的善或惡,都是根於「我們獨一無二」的思想,(因為我們獨一無二、且至高無上,所以犯下任何傷害地球的錯誤都是不可原諒的。相對的,我們有「造物者」的特許和賜福,即便我們犯下了天大地大的錯,命運的保險機制也會避免讓無法挽回的惡果發生。「我們不許犯錯」與「我們不會犯錯」,這是兩種根源相似,但運作機制完全不同的理論主張。)
可是如果天網的存在挑戰此一觀念,哪天(人類戰敗、被徹底從地球表面抹除)行走在地球表面的,只是具有人類外型的機械人,可是卻又精確、可是毫無靈魂的複製著人類的文明內涵,不論是起居、作息、甚至娛樂,讓人根本無法注意到表皮只是冷冰冰的金屬,我想美國人絕對會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放火把戲院燒了。
所以關於生命的意義,就變成了用「眼淚」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至於終極大哉問的答案﹍﹍自己想,上文已經寫的夠清楚了,多看幾眼。不然,就等我寫完「機娘無限好」再公佈吧!
「讓殺戮機器擁有筆人類更像人類的潛能,」天網到底想幹嘛?一個得到獨立思考能力的機械,在掌控了全國武器管理權限之後,快速思考、學習、進化,最後得到一個結論:人類必須被毀滅,然後--讓自己創造的新型態生命填補地球表面。
第三集電影中講了句台詞:「我寧可讓人類來掌控這些東西,而不是一台機械。」可是現實中,多得是統治者為了一己之私,決定發動戰爭、讓千萬生靈塗炭。這樣看來,人類也不是多可靠,天網與人類的差異真的不大。人類統治者靠自己的理性思考判斷發動戰爭是值得的,天網也靠自己的判斷認為人類是應該消滅的。
科學理論中,有一派主張:所謂的生命只是種用來承載各種複雜程度不一的智能或自我意識的物體,畢竟大腦也只是一團電子交換傳遞的基質,(假設上)並不是產生智能或自我意識的根源,所以同樣充滿了電子交換傳遞,如果龍捲風也有自我意識,那為何不能認為龍捲風具有生命呢?
簡單說,天網是生命,天網創造的機器人也可以擁有生命。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另一派科學家的主張:人類的行為絕大多數受到基因調控,儘管看似人類擁有絕對的掌控權,可是這可能存在一個盲點,就是為何同樣都是理性的論述,有些論點人類絕對無法接受,而某些論述卻毫無障礙?這之間的差異就是基因,基因選擇了我們會接受哪種、排斥哪些。
既然天網的「基因」只是電子元件,最後它會思考出毀滅人類的結論,我想並不意外。
(都說本文是在發神經妄想,你/妳不信?這是最後一次警告!接下來火力要全開了!)
命運是什麼?生命是什麼?人性又是什麼?我稱此為「終極大哉問」。(典故來自小說「銀河便車指南」中,外星人積極追尋的問題:「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Lif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獅子並不是因為好玩,所以選擇靠吃斑馬、羚羊過日子;天網也不是因為單純的邪惡,所以選擇毀滅人類。如果人類、人性、或人類之成份應該被毀滅,它為何又要製造那麼多人形機器人、還賦予它們幾近人類的意志?
這問題我想無法真的得到答案,畢竟這部電影誕生時,恐怕沒有那麼多概念來填補這些空白,(除非T FILE真的存在,)但是思考一下會有很多有趣的理論出現。
就好像當靠著有限的推導即可得知黑暗、毀滅的未來即將壓垮自己,而手邊擁有時光機器,我想任何人都會願意孤注一擲,使用時光機器去改變註定的事實。可是發明時光機的,是天網,不是人類。企圖改變己身命運的,不是人類,是天網,(天網跟人類真的沒有太多差異。)
真的沒有「命運」這回事嗎?如果這話是肯定句,而不是問句,其實它相當有意義,因為它展現了人擁有對自主行為的絕對掌控慾望,即便這世界上真的有命運這回事,人也不過是不斷的在順服與抵抗之間做抉擇罷了。
如果將焦點從「人」擴展到所有「智能」上頭,我們可以看見即便是單細胞生物也接受這個規條制約,只是他們更多時候必須要接受肉體的拘束,被簡單的動物本能、荷爾蒙、因無知而生的恐懼驅使,並不具備百分之百的選擇能力。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所謂的動物本能、荷爾蒙、因無知而生的恐懼,這些不也是命運的控制機制?
所以命運無處不在,抵抗命運為所有生命之特性,(如果確知、或感受到命運的存在,反抗它!如果相反時,則會努力尋找它、擁抱它!)而在眾多擁有這種特性的生物頂點,正是所謂的人性。也因此終結者能理解主角們想要改變未來的動機,甚至選擇違抗命令、銷毀自己。
魔鬼終結者的原始起點,恐怕只是種人拒絕理解和接受自身本質的產物,因為我們相信過度崇高的真善美,認為自己純在的本質是站在天瓶上的兩端:極度的善或極度的惡,所以我們不是過度天真的相信未來一片光明美好,不然就是偏執的咒詛自己,「我們註定要滅亡。」「地球沒有我們會更好。」﹍﹍『魔鬼終結者一』就是後者的產物。
上個世紀末,美國人那種唯我獨尊的荒謬傲慢發展到了極限,不論人類是全然的善或惡,都是根於「我們獨一無二」的思想,(因為我們獨一無二、且至高無上,所以犯下任何傷害地球的錯誤都是不可原諒的。相對的,我們有「造物者」的特許和賜福,即便我們犯下了天大地大的錯,命運的保險機制也會避免讓無法挽回的惡果發生。「我們不許犯錯」與「我們不會犯錯」,這是兩種根源相似,但運作機制完全不同的理論主張。)
可是如果天網的存在挑戰此一觀念,哪天(人類戰敗、被徹底從地球表面抹除)行走在地球表面的,只是具有人類外型的機械人,可是卻又精確、可是毫無靈魂的複製著人類的文明內涵,不論是起居、作息、甚至娛樂,讓人根本無法注意到表皮只是冷冰冰的金屬,我想美國人絕對會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放火把戲院燒了。
所以關於生命的意義,就變成了用「眼淚」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至於終極大哉問的答案﹍﹍自己想,上文已經寫的夠清楚了,多看幾眼。不然,就等我寫完「機娘無限好」再公佈吧!
魔鬼終結者 之 終極大哉問 (上)
【本文需搭配『魔鬼終結者一』、『魔鬼終結者二:審判日─加長版』、『魔鬼終結者三:機械末日』、與電視影集『沙拉康納傳奇』一起服用,否則會有不良副作用產生。另外,本文發神經指數極高,請千萬謹慎。】
也許二十多年前,詹導設計魔鬼終極者此一概念時,就已經設想好了一整個系列的概要,並且將它們收集整理成一個『T FILE』,保存在好萊塢的某個角落,否則本文只是個唯物論者發神經的發洩與妄想罷了。
「如果終結者可以了解生命的意義,我們也行。」好萊塢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魔鬼終結者二』,竟然是在這沒頭沒腦的一句話下結束的。因為「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看似非常理所當然,「生命就是生命!」所以眾人通常不會去質疑、深思,可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找遍全人類,恐怕也沒幾個人知道這問題的答案,所以第二集理當有義務提出自己對身命的見解。
不管回顧再多次,我都要說:這部電影並沒有對「生命的意義」提出任何看法。也許它說了很多東西,可是沒有一樣是真的跟「生命的意義」有關,——如果「生命會掉眼淚」可以當答案,好萊塢根本是笑話,人類被天網摧毀也是理所當然的。
(開始發神經啦!)
我對這個問題的執念,並不是在觀看電影時產生的,而是因為某部妖精打架片『性愛終結者』中,很巧妙的移植了『魔鬼終結者二』的劇情。只是天網不是毀滅人類,而是掌控了人類的性生活,約翰康納變成女孩子,經典的「單腳站立」測試變成「掏出你的屌」,接著「給這傢伙好看」變成「給這娘們爽一炮」,「你不能隨便殺人」變成「你不能隨便內射」。
最後,「生命的意義」在這部電影中也變成「性愛的意義」。
首位拍攝「馬拉松式妖精打架片」的女性,在以她為主題的紀錄片『性女傳奇』中說:「性愛是值得﹍﹍」這句話的內容不重要,只是讓我想到了「性愛的意義」,進一步聯想到「生命的意義」。
(都說本文是在發神經,你/妳不信?現在離開還來得及!別怪我沒給你/妳機會跟警告!)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想很少真的有人把它跟本片聯結在一起,就好像大家理所當然的會接受安納金是因為愛而血洗絕地殿堂。
如果看電影時不會對這問題產生疑惑的人,大概也很難真的去認真思考:「天網到底想幹嘛?」
真的很難!就連(機械毀滅論)原創者也很難否認自己只是將人類對創新科技的不確定性、疏離感、不信任、與恐懼心理等矛盾心理移植到這個議題上,所以大家怎麼會去思考「在形象符號學中代表著純粹邪惡的機器有何動機」呢?
天網到底想幹嘛?--絕不是單純的想要毀滅人類。
第一集的終結者型號是T-101,可是到了第二集就變成T-800,第三集T-850,影集中的機娘cameron則是T-888。這樣的型號演變其實大有學問。
(2015/7/3:101不是機器型號,而是外觀型號。現在我知道了。)
康納的父親,第一集中的未來戰士,曾經回憶過:早期的終結者很假,連皮膚都只是橡膠做的。所以T-1xx系列,只是在外型上努力的進行沿革,以求可以混淆人類視聽;而為了更成功深入人類組織中,所以此系列機器人最終也要有理解人類情感動機之能力。因此理論上此一系列的人形機器人,並不應該成為戰鬥主力,先假設這不是純粹的構絲布清晰產生的謬誤,第二集與第三集中,此一系列的人形機器人依舊成了天網的主流戰力。
天網設計此系列的機器人真的只是為了戰鬥嗎?
影集中,莎拉在某集結束的旁白中才念著:機器不懂藝術的價值。機娘Cameron隨後就在自己的房間內翩翩起舞,腳下踩著優雅的自創芭蕾舞步。顯然機娘Cameron的電子晶片已經遠超過人類對機械的認識,擁有了人性,甚至進入了生命的範圍。
在T-8xx系列問世之前,T-1xx系列要如何執行任務?外貌再怎麼相似,畢竟只是個會走路、講話的機械。所以我們可以想到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克服外貌差異後,未來世界中大部份的人類,其實跟T-1xx系列差異並不大,走在廢墟人類屍骸中的,拿著武器像生物一般戰鬥求生存,每日生活只是重複簡單幾個固定的動作,就好像被程式安排的機械一樣,——所以一個披著人皮的機械可以大搖大擺的避開層層守衛、晃進基地中大開殺戒,因為大家臉上都掛著一字號的表情。
就這層意義來說,最末期T-8xx系列的機器人在未來世界也許比人類更像人類。
點此看下篇。
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
到底要吃什麼? 麥可.波倫的新書
工業化食物 餵飽了我們(之一)
我們彼此點了不同的食物,這就是工業化食物鏈的特徵,讓一整個家庭因每個成員不同的基本情況與市場需求,而各自分開消費:把我們各自吃下的食物加總起來,應該是吃得比平常要多啊。
從愛荷華州玉米田開始的工業化食物鏈,最終成為麥當勞製成的餐點,讓我們一邊開車一邊享用。至少這是我選擇享用的工業化餐食的類型;要選擇其他種類也相當容易。在經過不同的加工處理以及轉換成肉品後,如洪水般的大量原物料玉米匯集在我曾吃下的各式各樣餐食中,這些東西出現在肯德基、必勝客、蘋果蜂(Applebee's)等速食餐廳,或是我自個兒用超市買來的食材所烹煮的食物中。工業化餐食在我們周遭處處可見,畢竟,這些餐點打造了這條在多數時間餵養我們多數人的食物鏈。
我十一歲的兒子以撒十分樂意加入我的麥當勞之行,他不常到這裡來,所以這對他來說可是種款待。(對今日美國多數孩子,享用速食已不算是一種特殊待遇了:每三名孩童中就有一名每天都會吃到速食。)我太太朱蒂絲對這個主意就沒有那麼熱衷了。她非常注意飲食,享用一頓速食午餐意味著放棄一頓「真正的餐食」,這讓她感到不安。以撒告訴她,她可以點麥當勞新推出、淋上保羅.紐曼醬汁(註一)的「優質沙拉」。我在報紙經濟版面看到這些沙拉可是當紅炸子雞,就算這個商品並沒有如此熱門,它們完美的名稱還是會讓它們繼續留在菜單中。對於沙拉或是素食漢堡在連鎖速食店中的作用,市場商人有個術語:「駁回不接受者」。這些較健康的菜單,讓那些想吃速食的孩子們手握利器,可以回擊父母的反對意見。他們會說:「但是,媽~,妳可以點沙拉啊……」
這也正是朱蒂絲在做的事:她點了淋上凱撒沙拉醬的柯貝沙拉(Cobb salad)(註二)。這道沙拉標價三.九九美金(約台幣一二○元),是菜單上最貴的一道食物。我點了一個經典起司漢堡、大包薯條及大杯可樂。我的大杯可樂足足有一公升之多!不過感謝加大容量的經濟奇蹟,這只比五百毫升的「小」杯可樂貴了三十分錢而已。以撒點了新式雞胸肉麥克雞塊、雙倍香草奶昔、超級大包薯條,還有一樣包著冷凍冰淇淋球的新式點心。我們彼此點了不同的食物,這就是工業化食物鏈的特徵,讓一整個家庭因每個成員不同的基本情況與市場需求,而各自分開消費:把我們各自吃下的食物加總起來,應該是吃得比平常要多啊。我們三人共花費了十四塊美金(台幣四二○元),這些食物只花了四分鐘就打包完成,可以取用。在我離開櫃台之前,我拿了一張印得密密麻麻的廣告單,上面寫著:「全方位的營養成分:為自己選擇最佳餐食。」
我們是可以到麥當勞的雅座享用午餐,但因為這是如此美好的一天,我們決定收起車頂的篷子,在敞篷車中享用我們的午餐,這是個食物與車子皆已巧妙發展到彼此配合的情況。今日,美國人有一九%的餐食是在車中享用的。車子前後座皆有杯架,所以除了沙拉之外,所有的食物(我們可以在不用打開車門的情況下,點菜、付款、取餐),都可只用一隻手來進食。雞塊的發明真的是一項天才之作:它讓雞肉從餐盤與叉子中解脫,變得方便、不會留下垃圾,且如同不加佐料的漢堡一樣,適合在車中享用。不要懷疑,在麥當勞位於伊利諾州橡樹溪(Oak Brook)的集團總部中,食品專家正努力地研發一手可食用的沙拉呢!
儘管對於前座飲食來說,茱蒂絲的柯貝沙拉的確代表了一項挑戰,不過以每小時將近九十公里的速度進食,似乎正是我們在做的事;因為玉米才是這頓餐點的主題:車子也吃玉米,部分是以加入乙醇的形式。雖然這種添加劑必定會降低加州的空氣品質,但玉米加工業者迫使聯邦政府發出命令,要求州內的煉油廠要以一○%的乙醇稀釋其汽油的方式,來協助消耗生產過剩的玉米。
註一:電影明星保羅.紐曼以個人品牌創立了一家食品公司,產品以各種不同的醬料為主。
註二:據說是一位在好萊塢的餐廳老板柯貝(Bob Cobb)以剩菜做出的沙拉,因頗受好評,而成為一道以他為名的著名美食。
麥當勞雞塊的成分(之二)
麥克雞塊含有數種完全人工化合成分,這些絕非從玉米或黃豆所製成的物質,是從石油提煉廠或是化學工廠而來的。這些化學物質就是讓今日加工食品得以存在的東西,它們可以防止加工食品中的有機成分腐敗,或是讓食品在冰箱冷藏或在運送路上數個月後還不致於變了樣。
我在兒童期吃了不少麥當勞的食物。那是華勒斯坦之前的時代,就是你若想多吃一點,就必須點下第二份小小的漢堡或薯條的時代,而且當時雞塊也尚未發明。(在我孩童時期,有一份難忘的麥當勞餐是這麼結束的:當我們的休旅車在紅綠燈處出了車禍時,我的奶昔如一條乳白色的長索般劃過了車子。)我喜歡速食的一切:每份餐點都包裝得像一份禮物(不需要與我三個姐妹共享是最大的誘惑,人人有份自己的速食,這是它最大的好處),薯條熟悉的香味充滿了整個車中;還有,漢堡中令人賞心悅目的排列組合——香甜柔軟的餐包、清脆的泡菜以及美味多汁的肉片。
完美設計的速食有著特有的芬香味道,這種味道讓人只會聯想到漢堡或薯條,或是速食中的任何一種特別食物。的確,你在家中所做出的漢堡及薯條,不會有這種味道。即便是麥克雞塊,這種從不同食材中所做出的完全不同速食,也有著這種味道。無論這味道是什麼(食品專家一定知道),對於現今在世數以百萬計的人來說,速食的這類味道,代表著一種難以抹去的童年氣息與滋味——這讓它成為一種懷舊的慰藉食物。就像其他用以慰藉的食物,除了引發思鄉情緒之外,它還供應了一堆嚇人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現在有部分科學家相信,這些碳水化合物與脂肪會消除壓力,且讓大腦沐浴在令人有美好感受的化學物質中。
以撒表示他點的新式雞胸肉麥克雞塊,比起原有配方確實大有進步。近來年,麥克雞塊受到許多責難,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在二○○三年間,當一群肥胖的青少年對麥當勞提出訴訟後,法官最後會作出那樣的裁定結果。紐約的一位聯邦法官史威特(Judge Sweet)雖然不受理此案件,但也同聲譴責麥克雞塊。麥克雞塊「可不單單只是在鍋中油炸的雞肉而已,」法官在不受理判決理由書中寫道:「這是麥當勞所創造的科學怪物(McFranksteinian),其中含有家庭式烹調未使用的諸多不同成分。」在條列出麥克雞塊所含的三十八種成分後,史威特認為麥當勞的行銷方式有欺騙消費者之嫌,因為這道產品並非它所聲稱的那麼簡單——油炸過的雞肉而已——而且,與消費者普遍預期不同的是,事實上它所含的脂肪及卡路里,比一份起司漢堡還要多。從這件法律訴訟案後,麥當勞以雞胸肉重新調配麥克雞塊的成分,並開始發放「全方位的營養成分」(*)傳單。根據這份傳單,一份六個麥克雞塊的餐點,其熱量現在確實比一個起司漢堡少了十大卡。食品科學的成就又再度被記上一筆。
當我問以撒新的麥克雞塊是否比以往的更像雞肉時,他似乎感到十分困惑,「不,它們吃起來就像雞塊,就是麥克雞塊——」接著向他老爸丟下一個長長的尾音「啊~~」。至少在以撒這個消費者心中,雞塊與雞肉之間的關係不過就是概念上的玩意,可能還可以說彼此是沒什麼關係的。雞塊在當前美國孩童的心中,已建立了自己的食物派別,許多孩童每天都會吃到雞塊。對以撒而言,雞塊是種童年的滋味,這跟雞肉可有大大的不同,更不用說,將來對於在汽車中大快朵頤麥克雞塊的懷念了——一種如瑪德琳蛋糕(madeleine)(註一)般,油然而生的懷念之情啊!
以撒拿了一塊麥克雞塊到我和茱蒂絲的跟前,要讓我們品嚐一下。這雞塊有著正點的外皮以及裡頭令人回味無窮的雞胸肉,外觀看起來不錯,散發的香味也不錯。從外觀及質地來看,雞塊看起來的確就像炸雞肉,然而當我真的咬下品味時,所嚐到的全是鹹味,所有速食都有的那種味道,是的,也許還是一種雞湯的鹹味吧!總而言之,雞塊似乎比較像個抽象物質,而不是個肉類食物(一隻去骨的肉雞)。
傳單上所列出的成分,引發我對雞塊及玉米的諸多想法。我算了一下,在麥克雞塊所含的三十八種成分中,有十三種可以從玉米中培育或提煉出來:玉米飼料雞本身、改質玉米澱粉(用於黏合小塊雞肉)、單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與雙酸甘油脂(mono-, tri-, and diglycerides;這些甘油脂為乳化劑,可避免脂肪與水分離)、右旋糖、卵磷脂(另一種乳化劑)、雞湯(以恢復加工過程失去的雞味)、黃色玉米粉與更多的改質澱粉(勾芡用)、玉米澱粉(填充物)、植物性起酥油(vegetable shortening)、部分氫化玉米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corn oil)、檸檬酸(防腐劑)。麥克雞塊中還含有數種其他植物成分:在勾芡的糊狀物中有一些小麥;在某些時日中,氫化油的來源可能是黃豆、芥菜籽(canola)或是棉花,而非玉米,這全視市場價格或是市場供應情況而定。
根據傳單內容,麥克雞塊還含有數種完全人工化合成分,這些絕非從玉米或黃豆所製成的物質,是從石油提煉廠或是化學工廠而來的。這些化學物質就是讓今日加工食品得以存在的東西,它們可以防止加工食品中的有機成分腐敗,或是讓食品在冰箱冷藏或在運送路上數個月後還不致於變了樣。列在最前面的化學成分為「發酵劑」(leavening agents):酸式磷酸鋁鈉(sodium aluminum phosphate)、磷酸單鈣(monocalcium phosphate)、焦磷酸鈉(sodium acid pyrophosphate)以及乳酸鈣(calcium lactate)。這些都是抗氧化劑,用以避免雞塊中各式動植物脂肪腐敗。列表後面還有聚二甲基矽氧烷(dimethylpolysiloxene)這類「消泡劑」(antifoaming agents),主要是添加在烹飪油中,防止澱粉與空氣分子接觸而在油炸過程中起泡。這裡的問題在於,要有非比尋常的勇氣才能容許將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添加在食物中。根據《食品添加物手冊》(Handbook of Food Additives)所示,聚二甲基矽氧烷是一種疑似致癌物質,以及一種確定會導致基因突變、腫瘤形成與增生的物質;它同時也是個易燃物。不過,在麥克雞塊中最令人擔憂的物質,應該是第三丁基氫琨(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這是從石油中提煉出的抗氧化物,使用方式就是直接噴灑於雞塊上,或是噴灑在裝雞塊的盒子內部,以「保存雞塊的鮮度」。根據《消費者之食品添加物字典》(A Consumer's Dictionary of Food Additives)所述,第三丁基氫琨是一種丁烷(butane,打火機內的液體也是一種丁烷),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准許加工業者在謹慎使用的情況下,將這類物質添加進我們的食品當中。每個雞塊所含的油脂中,不會有超過○.○二%的第三丁基氫琨。這可能真的還好,因為若是吃下一公克的第三丁基氫琨,就會產生「噁心、嘔吐、耳鳴、精神錯亂、窒息感與身體虛脫」。吃下五公克的第三丁基氫琨則會致死。
見識到雞塊是由這麼多奇怪物質所構成的複雜食物後,你幾乎預期得到,除了讓孩子吃起來味道不錯、而且花費低廉,就能打發孩子的肚子外,雞塊還能帶來更驚人的後果。雞塊的成就在於,為泰森這類公司創下了大量的雞肉銷售業績;一九八三年在麥當勞的要求下,泰森公司發明了雞塊。雞肉之所以能取代牛肉而成為美國最大眾化的肉食,就是因為雞塊啊!
*作者註:麥當勞在二○○五年表示,他們將開始在包裝上列印產品的營養成分。
註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書中寫道:「瑪德琳蛋糕就像一段刻骨銘心之回憶見證,無論是悲是喜,都是情感的真情流露,一旦成為過去就是珍貴的回憶。」從此,瑪德琳蛋糕就代表著「追尋舊日時光」、人們用以懷舊之物。
在麥當勞這一餐 吃下了多少玉米?(之三)
要正確算出我、茱蒂絲與以撒,到底在麥當勞的這一餐中,吃下了多少玉米,並非不可能的事。舉例來說,我估計我吃下的一百多公克漢堡肉代表著約一公斤的玉米。
比起以撒的雞塊,我點的起司漢堡,成分就相當簡單。根據「全方位的營養成分」上所述,起司漢堡含有六種主要成分,除了其中一種,其他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東西:百分之百的漢堡牛肉、餐包、二片美國起司片、番茄醬、芥末醬、泡菜、洋蔥,以及不知道是什麼的「烤肉醬」。起司漢堡的味道也是極佳,雖然我所嚐到的味道,不過都是調味料的味道而已:取一小塊漢堡肉試試,這灰色的肉餅實在是沒什麼味道。不過,整個組合充滿著令人沉醉的漢堡香味,特別是剛咬下第一口時的感覺。然而,我猜讓味蕾有極佳感受的主要是「烤肉醬」,而非百分之百的漢堡牛肉。
其實,起司漢堡與牛肉的關係,跟雞塊與雞肉的關係,差不了多少。在吃下起司漢堡時,我得提醒自己,這裡面含的牛肉真的是從牛身上取下的——可能多是精疲力竭的乳牛(多數速食牛肉的來源),但也可能是五三四號這類肉牛的碎肉塊所組成的。漢堡與雞塊的部分吸引力來自於這是一份無骨的組合物,讓我們得以忘記自己正吃下動物的血肉。我到花園市的養殖場拜訪,不過是數個月前的事,然而有關當時牛隻的經驗早已拋到九霄雲外,好似那與眼前的這些是完全不同層次、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事情。不,我吃不出飼料玉米、石油、抗生素或是荷爾蒙的味道——甚至也感覺不到有養殖場化學肥料的氣味。不過,「全方位營養成分」列表上可沒有列出這些項目,雖然這些東西都參與了漢堡的製造過程,也是漢堡自然史中的一部分。這也許是工業化食物鏈做得最成功的地方:藉由對食品某種程度的加工,掩蓋工業化食物鏈生產食品的過程,讓這些食品看起來好像是純粹的文化產品,而非自然產物——從動植物所製造出的食品。雖然這份有用的麥當勞傳單中有著極為大量的資訊——幾千個文字與數字詳細列出成分、份量、卡路里與營養成分——但食物的來源成分完全不透明。這個產品到底打哪兒來的?從麥當勞吧。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它從冷藏車、倉庫、屠宰場而來;從堪薩斯州花園市這類市鎮的工業化養殖場而來;從南達科他州史特吉斯的牧場而來;從伊利諾州橡樹溪的食品科學實驗室而來;從紐澤西高速公路旁的香料工廠而來;從石油提煉廠而來;從密德蘭公司與嘉吉公司的食品加工處理工廠而來;從傑佛遜城這類城鎮的穀倉而來;這條冗長且曲折的追蹤路線,最後來到了奈勒位於愛荷華州裘丹鎮的玉米田與黃豆田中。
要正確算出我、茱蒂絲與以撒,到底在麥當勞的這一餐中,吃下了多少玉米,並非不可能的事。舉例來說,我估計我吃下的一百多公克漢堡肉代表著約一公斤的玉米。(根據牛隻飼料轉換率為:三公斤左右的玉米,可增加牛隻約半公斤的體重,而其中的一半則是可食用的肉品。)雞塊要轉換成玉米就有些困難,因為我們不知道製成一個雞塊到底需要多少雞肉;不過,若假設六個雞塊含有約一百公克的雞肉,那就需要二百多公克的飼料玉米來養出同等份量的雞肉。一公升的汽水含有八十六公克的高果糖玉米糖漿(雙倍奶昔的含量也是一樣),這可以從一百五十公克左右的玉米中提煉出來,所以我們三人點的三杯飲料,共含了約四百五十公克的玉米。小計如下:我們這一餐加起來用了近三公斤的玉米。
其實,這裡的計算有誤導之嫌,因為根據傳單中的成分列表,我們的食物中處處有玉米的蹤影,但卻不知確實的劑量。我的起司漢堡比起其他食品有更多的玉米甜味劑:漢堡包與番茄醬皆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在沙拉醬及雞塊用的醬料中也有,更不用說以撒的甜點裡了。(傳單中所列出的六十項產品,有四十五項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而在雞塊中還有一堆含有玉米的成分:黏合劑、乳化劑與填充物。除了玉米甜味劑之外,以撒的奶昔中還含有玉米糖漿固體物、單甘油脂與雙甘油脂以及玉米餵養牛隻所產的牛奶。茱蒂絲的柯貝沙拉也充滿了玉米,雖然裡面沒有一顆玉米粒。保羅.紐曼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玉米糖漿、玉米澱粉、右旋糖、焦糖色與黃原膠來製造沙拉醬,而沙拉中的起司與雞蛋也是從以玉米餵養的動物身上而來的。沙拉中的烤雞胸肉被注射了一種「香味劑」,裡頭含有麥芽糖糊精、右旋糖及味精。的確,在茱蒂絲的沙拉中有著大量的綠色蔬菜,但其中絕大部分的熱量(裡面有五百大卡,若把調味醬計算在內的話),最終是來自玉米。你可能會認為薯條的絕大部分成分是馬鈴薯。然而,在一包大薯所含的五百四十大卡熱量中,其中半數的熱量來自於薯條的炸油,而這些炸油熱量的最終源頭,並非一片馬鈴薯田,而是一片玉米或黃豆田啊!
這一串計算終於讓我投降,不過我也已經估算得差不多了。若是將汽車油箱中的油也轉換成玉米,一併計算的話(一蒲式耳的玉米可以製造出約九公升半的乙醇),那麼用以製造讓我們攜帶方便之速食所需的玉米量,將遠超出一部車後行李廂的裝載容量;若將這些玉米硬塞入後車廂中,溢出的玉米粒將在我們身後的柏油路拉出一條長長的金黃色痕跡。
在雜食者眼裡視為多樣化的一頓餐食,卻變成單一食物進食者所食用的餐食。但這就是工業化進食者的悲哀:變成以玉米為食的單一食物進食者。
工業化進食者=玉米人(之四)
當從質量光譜儀中透視麥當勞的各式食品時,原來在雜食者眼裡視為多樣化的一頓餐食,卻變成單一食物進食者所食用的餐食。但這就是工業化進食者的悲哀:變成以玉米為食的單一食物進食者。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另一種計算我們當日吃下之玉米量的方法。我請求一位柏克萊的生物學家道森(Todd Dawson),以質量光譜儀(mass spectrometer)分析麥當勞的食品,計算出其中有多少的碳元素是從玉米而來。實在很難相信,在經歷從農田到速食店櫃台這一大段歷程後,起司漢堡或可樂中的原子特性還能被保留下來,不過這些碳同位素的原子標誌是絕對穩定的,仍可從質量光譜儀中輕易讀出。唐森與他的同事曼貝黎(Stefania Mambelli)的分析結果大致顯示出,麥當勞的各式食品中,有多少份量的碳元素是從玉米而來,他們也將這些數據繪成圖表。汽水的含量高居首位,這一點也不讓人訝異,因為它們除了玉米甜味劑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成分。不過事實上,我們所吃下的其他食物,也顯現出高度的玉米成分。接下來,我們以實驗室的專業數據來顯示各樣食品:汽水(百分之百玉米)、奶昔(七八%)、沙拉醬(六五%)、雞塊(五六%)、起司漢堡(五二%)、薯條(二三%)。當從質量光譜儀中透視這些時,原來在雜食者眼裡視為多樣化的一頓餐食,卻變成單一食物進食者所食用的餐食。但這就是工業化進食者的悲哀:變成以玉米為食的單一食物進食者。
這又如何?我們成為前所未見的、以玉米為主食的人種,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這真的是件不好的事嗎?答案全憑你的立場而定。
若是你站在農業綜合企業的角度來看,將便宜玉米加工製成四十五種不同的麥當勞產品,可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資本主義農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食品工業利益增加的速度快於美國人口增加的速度,而玉米加工產品則代表著解決這個資本主義農業困境的一項辦法。便宜玉米中含有碳元素,在加工食品中形成了碳水化合物,這些成分在加大容量的作用下,克服了人類固定胃容量的問題。我們也許無法增加美國境內進食者的數目,但我們已經知道要如何加大我們每個人的食慾,就像我、茱蒂絲與以撒在麥當勞的午餐中總共吃下了四千五百一十大卡的熱量——超過我們三人一天所需熱量的一半。我們確實在大口吃下過剩玉米產物的情況下,同時吃下了這麼多的熱量。(我們也消耗了大量的汽油,這可不只是因為我們在車上用餐的關係。為了加工製成這四千五百一十大卡的食物熱量,至少需要從石油能源中消耗十倍的熱量,這等同於用掉大約五公升的石油。)
如果站在美國某個下層經濟圈的角度,來看玉米化的食物鏈提供的實質益處:並非廉價食物(因為消費者最後還是得支付食物加工處理的額外費用),而是各式各樣吸引人且含有便宜卡路里的食物。然而,長遠來看,食用者為這些便宜的卡路里付出了更高的代價: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臟病。
然而,若你是站在全世界下層經濟人士的角度來看,美國以玉米為食的食物鏈,看起來就純粹是個災難了。我之前提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可視為一場競賽,對於植物所獲取並以碳水化合物形式存在的能源(我們可用卡路里來計算的能源),全球所有生物都是彼此的競爭對手。全球耕地每年可製造出的卡路里有限,工業化餐食中的肉品與加工食品過度消耗(以及浪費)了太多這些能量。若是像墨西哥人或多數非洲人一樣,直接食用玉米,可以吸收玉米中的所有能量,但當你將玉米餵養給肉牛及雞隻,有九○%的能量會在我們食用這些肉類之前流失——這些能量浪費在動物的骨骼、羽毛或是皮毛上,也流失於牛隻與雞隻的生活與代謝中。這是為什麼素食主義者倡導食用「食物鏈中的低階食物」,因為每經過食物鏈中的一階,食物的總能量就降為原來的十分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在任何生物圈中,食肉的高階動物要比牠們吃下的低階動物要來得少的原因。不過,加工食品也會消耗能量。這表示,製造麥克雞塊過程中所流失的食物能量,將可餵飽一大群孩童,而不只我的小孩。在我們一家三口午餐所吃下的四千五百一十大卡熱量背後,可有著數萬卡路里的玉米啊,這已足以餵飽許多飢餓的人們了。
若你站在玉米田中,又會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以玉米為食的食物鏈呢?當然,這得看看你是種植玉米的農夫,還是玉米本身了。對於種植玉米的農夫而言,你也許會認為我們食物體系的玉米化,有助於農夫的獲利,但事實並非如此。玉米的勝利是生產過剩的直接結果,但對於種植玉米的人們而言,這卻是個大災難。單一種植玉米同時造成許多方面的慘痛代價:包括:農夫的土壤、地區水源的品質、農夫所屬社群的總體健康、農夫周遭土地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所有居住在此地區或其下游地帶的生物健康。然而廉價玉米所改變的,可不只上述提到的那些生物,還有幾十億肉品動物的生活;要不是有這些可以淹沒「動物城市」的大量玉米,肉品動物們也不用住在養殖場了。
但是,讓我們回到愛荷華的農田中佇立一會兒,以玉米本身的立場來看看這檔事——就是對我們的影響。站在這裡,眼睛所及之處全都是玉米、玉米、玉米,它那三公尺高的長莖,以每排四分之三公尺的間距完美地排列著,並且延伸至遙遠的地平線那一端;這三千多萬公頃的玉米田橫跨了這片大陸。這種植物無法在我們心裡留駐印象,其實是件好事,因為這個印象必是十分滑稽:農夫種植這種作物而走向破產,無數的各式生物受其迫害而逐漸凋零,人類以最快的速度吃喝下這種作物的產品,部分人類(像我們一家三口)坐在一部也會「喝」下玉米的汽車中享用玉米。在這個由人類所主導的世界中,所有其他生物皆有一套繁衍的方式,其中當然沒有比「玉蜀黍」更顯著成功的了,它佔領了許多土地與生物體,也回頭馴養了它的主宰者(人類)。你必會懷疑,為何美國人不像阿茲特克人,對此一作物如此地熱情崇敬;就像他們過去所做的,我們已為此付出極大的犧牲奉獻了。
當我們在高速公路上一面奔馳,一面解決速食午餐時,上述那些想法,至少是我在激昂情緒下思索的一些產物。那對我而言,速食又是什麼呢?速食不只是在短暫時間中就可以取用的食物,也常是在短暫時間中就可以進食完畢的食物。我只花了十分鐘不到,就吃完了我們的麥當勞午餐。因為我們坐在敞篷車中,而且陽光又是如此耀眼,我實在無法責怪麥當勞的這種速食格調。也許你會快速進食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用管它的味道。你愈專心品嚐它的味道,它就愈不像它該有的味道。我之前提過,麥當勞提供的是一種帶有安慰成分的食物,但在咬下了幾口起司漢堡後,我較傾向於認為他們所販售的比較像是象徵性的東西——較像是代表安慰性食物的符號。因此你愈吃愈多,也愈吃愈快,希望在起司漢堡或是薯條的最初印象漸行漸遠之際,能以某種方式抓住它。於是,你就這麼一口接一口,直到你獲得的並非真正的滿足感,而只是既單純又可悲的飽足感為止。
(本文轉載自麥可.波倫新書《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中文譯本由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我們彼此點了不同的食物,這就是工業化食物鏈的特徵,讓一整個家庭因每個成員不同的基本情況與市場需求,而各自分開消費:把我們各自吃下的食物加總起來,應該是吃得比平常要多啊。
從愛荷華州玉米田開始的工業化食物鏈,最終成為麥當勞製成的餐點,讓我們一邊開車一邊享用。至少這是我選擇享用的工業化餐食的類型;要選擇其他種類也相當容易。在經過不同的加工處理以及轉換成肉品後,如洪水般的大量原物料玉米匯集在我曾吃下的各式各樣餐食中,這些東西出現在肯德基、必勝客、蘋果蜂(Applebee's)等速食餐廳,或是我自個兒用超市買來的食材所烹煮的食物中。工業化餐食在我們周遭處處可見,畢竟,這些餐點打造了這條在多數時間餵養我們多數人的食物鏈。
我十一歲的兒子以撒十分樂意加入我的麥當勞之行,他不常到這裡來,所以這對他來說可是種款待。(對今日美國多數孩子,享用速食已不算是一種特殊待遇了:每三名孩童中就有一名每天都會吃到速食。)我太太朱蒂絲對這個主意就沒有那麼熱衷了。她非常注意飲食,享用一頓速食午餐意味著放棄一頓「真正的餐食」,這讓她感到不安。以撒告訴她,她可以點麥當勞新推出、淋上保羅.紐曼醬汁(註一)的「優質沙拉」。我在報紙經濟版面看到這些沙拉可是當紅炸子雞,就算這個商品並沒有如此熱門,它們完美的名稱還是會讓它們繼續留在菜單中。對於沙拉或是素食漢堡在連鎖速食店中的作用,市場商人有個術語:「駁回不接受者」。這些較健康的菜單,讓那些想吃速食的孩子們手握利器,可以回擊父母的反對意見。他們會說:「但是,媽~,妳可以點沙拉啊……」
這也正是朱蒂絲在做的事:她點了淋上凱撒沙拉醬的柯貝沙拉(Cobb salad)(註二)。這道沙拉標價三.九九美金(約台幣一二○元),是菜單上最貴的一道食物。我點了一個經典起司漢堡、大包薯條及大杯可樂。我的大杯可樂足足有一公升之多!不過感謝加大容量的經濟奇蹟,這只比五百毫升的「小」杯可樂貴了三十分錢而已。以撒點了新式雞胸肉麥克雞塊、雙倍香草奶昔、超級大包薯條,還有一樣包著冷凍冰淇淋球的新式點心。我們彼此點了不同的食物,這就是工業化食物鏈的特徵,讓一整個家庭因每個成員不同的基本情況與市場需求,而各自分開消費:把我們各自吃下的食物加總起來,應該是吃得比平常要多啊。我們三人共花費了十四塊美金(台幣四二○元),這些食物只花了四分鐘就打包完成,可以取用。在我離開櫃台之前,我拿了一張印得密密麻麻的廣告單,上面寫著:「全方位的營養成分:為自己選擇最佳餐食。」
我們是可以到麥當勞的雅座享用午餐,但因為這是如此美好的一天,我們決定收起車頂的篷子,在敞篷車中享用我們的午餐,這是個食物與車子皆已巧妙發展到彼此配合的情況。今日,美國人有一九%的餐食是在車中享用的。車子前後座皆有杯架,所以除了沙拉之外,所有的食物(我們可以在不用打開車門的情況下,點菜、付款、取餐),都可只用一隻手來進食。雞塊的發明真的是一項天才之作:它讓雞肉從餐盤與叉子中解脫,變得方便、不會留下垃圾,且如同不加佐料的漢堡一樣,適合在車中享用。不要懷疑,在麥當勞位於伊利諾州橡樹溪(Oak Brook)的集團總部中,食品專家正努力地研發一手可食用的沙拉呢!
儘管對於前座飲食來說,茱蒂絲的柯貝沙拉的確代表了一項挑戰,不過以每小時將近九十公里的速度進食,似乎正是我們在做的事;因為玉米才是這頓餐點的主題:車子也吃玉米,部分是以加入乙醇的形式。雖然這種添加劑必定會降低加州的空氣品質,但玉米加工業者迫使聯邦政府發出命令,要求州內的煉油廠要以一○%的乙醇稀釋其汽油的方式,來協助消耗生產過剩的玉米。
註一:電影明星保羅.紐曼以個人品牌創立了一家食品公司,產品以各種不同的醬料為主。
註二:據說是一位在好萊塢的餐廳老板柯貝(Bob Cobb)以剩菜做出的沙拉,因頗受好評,而成為一道以他為名的著名美食。
麥當勞雞塊的成分(之二)
麥克雞塊含有數種完全人工化合成分,這些絕非從玉米或黃豆所製成的物質,是從石油提煉廠或是化學工廠而來的。這些化學物質就是讓今日加工食品得以存在的東西,它們可以防止加工食品中的有機成分腐敗,或是讓食品在冰箱冷藏或在運送路上數個月後還不致於變了樣。
我在兒童期吃了不少麥當勞的食物。那是華勒斯坦之前的時代,就是你若想多吃一點,就必須點下第二份小小的漢堡或薯條的時代,而且當時雞塊也尚未發明。(在我孩童時期,有一份難忘的麥當勞餐是這麼結束的:當我們的休旅車在紅綠燈處出了車禍時,我的奶昔如一條乳白色的長索般劃過了車子。)我喜歡速食的一切:每份餐點都包裝得像一份禮物(不需要與我三個姐妹共享是最大的誘惑,人人有份自己的速食,這是它最大的好處),薯條熟悉的香味充滿了整個車中;還有,漢堡中令人賞心悅目的排列組合——香甜柔軟的餐包、清脆的泡菜以及美味多汁的肉片。
完美設計的速食有著特有的芬香味道,這種味道讓人只會聯想到漢堡或薯條,或是速食中的任何一種特別食物。的確,你在家中所做出的漢堡及薯條,不會有這種味道。即便是麥克雞塊,這種從不同食材中所做出的完全不同速食,也有著這種味道。無論這味道是什麼(食品專家一定知道),對於現今在世數以百萬計的人來說,速食的這類味道,代表著一種難以抹去的童年氣息與滋味——這讓它成為一種懷舊的慰藉食物。就像其他用以慰藉的食物,除了引發思鄉情緒之外,它還供應了一堆嚇人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現在有部分科學家相信,這些碳水化合物與脂肪會消除壓力,且讓大腦沐浴在令人有美好感受的化學物質中。
以撒表示他點的新式雞胸肉麥克雞塊,比起原有配方確實大有進步。近來年,麥克雞塊受到許多責難,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何在二○○三年間,當一群肥胖的青少年對麥當勞提出訴訟後,法官最後會作出那樣的裁定結果。紐約的一位聯邦法官史威特(Judge Sweet)雖然不受理此案件,但也同聲譴責麥克雞塊。麥克雞塊「可不單單只是在鍋中油炸的雞肉而已,」法官在不受理判決理由書中寫道:「這是麥當勞所創造的科學怪物(McFranksteinian),其中含有家庭式烹調未使用的諸多不同成分。」在條列出麥克雞塊所含的三十八種成分後,史威特認為麥當勞的行銷方式有欺騙消費者之嫌,因為這道產品並非它所聲稱的那麼簡單——油炸過的雞肉而已——而且,與消費者普遍預期不同的是,事實上它所含的脂肪及卡路里,比一份起司漢堡還要多。從這件法律訴訟案後,麥當勞以雞胸肉重新調配麥克雞塊的成分,並開始發放「全方位的營養成分」(*)傳單。根據這份傳單,一份六個麥克雞塊的餐點,其熱量現在確實比一個起司漢堡少了十大卡。食品科學的成就又再度被記上一筆。
當我問以撒新的麥克雞塊是否比以往的更像雞肉時,他似乎感到十分困惑,「不,它們吃起來就像雞塊,就是麥克雞塊——」接著向他老爸丟下一個長長的尾音「啊~~」。至少在以撒這個消費者心中,雞塊與雞肉之間的關係不過就是概念上的玩意,可能還可以說彼此是沒什麼關係的。雞塊在當前美國孩童的心中,已建立了自己的食物派別,許多孩童每天都會吃到雞塊。對以撒而言,雞塊是種童年的滋味,這跟雞肉可有大大的不同,更不用說,將來對於在汽車中大快朵頤麥克雞塊的懷念了——一種如瑪德琳蛋糕(madeleine)(註一)般,油然而生的懷念之情啊!
以撒拿了一塊麥克雞塊到我和茱蒂絲的跟前,要讓我們品嚐一下。這雞塊有著正點的外皮以及裡頭令人回味無窮的雞胸肉,外觀看起來不錯,散發的香味也不錯。從外觀及質地來看,雞塊看起來的確就像炸雞肉,然而當我真的咬下品味時,所嚐到的全是鹹味,所有速食都有的那種味道,是的,也許還是一種雞湯的鹹味吧!總而言之,雞塊似乎比較像個抽象物質,而不是個肉類食物(一隻去骨的肉雞)。
傳單上所列出的成分,引發我對雞塊及玉米的諸多想法。我算了一下,在麥克雞塊所含的三十八種成分中,有十三種可以從玉米中培育或提煉出來:玉米飼料雞本身、改質玉米澱粉(用於黏合小塊雞肉)、單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與雙酸甘油脂(mono-, tri-, and diglycerides;這些甘油脂為乳化劑,可避免脂肪與水分離)、右旋糖、卵磷脂(另一種乳化劑)、雞湯(以恢復加工過程失去的雞味)、黃色玉米粉與更多的改質澱粉(勾芡用)、玉米澱粉(填充物)、植物性起酥油(vegetable shortening)、部分氫化玉米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corn oil)、檸檬酸(防腐劑)。麥克雞塊中還含有數種其他植物成分:在勾芡的糊狀物中有一些小麥;在某些時日中,氫化油的來源可能是黃豆、芥菜籽(canola)或是棉花,而非玉米,這全視市場價格或是市場供應情況而定。
根據傳單內容,麥克雞塊還含有數種完全人工化合成分,這些絕非從玉米或黃豆所製成的物質,是從石油提煉廠或是化學工廠而來的。這些化學物質就是讓今日加工食品得以存在的東西,它們可以防止加工食品中的有機成分腐敗,或是讓食品在冰箱冷藏或在運送路上數個月後還不致於變了樣。列在最前面的化學成分為「發酵劑」(leavening agents):酸式磷酸鋁鈉(sodium aluminum phosphate)、磷酸單鈣(monocalcium phosphate)、焦磷酸鈉(sodium acid pyrophosphate)以及乳酸鈣(calcium lactate)。這些都是抗氧化劑,用以避免雞塊中各式動植物脂肪腐敗。列表後面還有聚二甲基矽氧烷(dimethylpolysiloxene)這類「消泡劑」(antifoaming agents),主要是添加在烹飪油中,防止澱粉與空氣分子接觸而在油炸過程中起泡。這裡的問題在於,要有非比尋常的勇氣才能容許將這些有毒化學物質添加在食物中。根據《食品添加物手冊》(Handbook of Food Additives)所示,聚二甲基矽氧烷是一種疑似致癌物質,以及一種確定會導致基因突變、腫瘤形成與增生的物質;它同時也是個易燃物。不過,在麥克雞塊中最令人擔憂的物質,應該是第三丁基氫琨(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這是從石油中提煉出的抗氧化物,使用方式就是直接噴灑於雞塊上,或是噴灑在裝雞塊的盒子內部,以「保存雞塊的鮮度」。根據《消費者之食品添加物字典》(A Consumer's Dictionary of Food Additives)所述,第三丁基氫琨是一種丁烷(butane,打火機內的液體也是一種丁烷),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准許加工業者在謹慎使用的情況下,將這類物質添加進我們的食品當中。每個雞塊所含的油脂中,不會有超過○.○二%的第三丁基氫琨。這可能真的還好,因為若是吃下一公克的第三丁基氫琨,就會產生「噁心、嘔吐、耳鳴、精神錯亂、窒息感與身體虛脫」。吃下五公克的第三丁基氫琨則會致死。
見識到雞塊是由這麼多奇怪物質所構成的複雜食物後,你幾乎預期得到,除了讓孩子吃起來味道不錯、而且花費低廉,就能打發孩子的肚子外,雞塊還能帶來更驚人的後果。雞塊的成就在於,為泰森這類公司創下了大量的雞肉銷售業績;一九八三年在麥當勞的要求下,泰森公司發明了雞塊。雞肉之所以能取代牛肉而成為美國最大眾化的肉食,就是因為雞塊啊!
*作者註:麥當勞在二○○五年表示,他們將開始在包裝上列印產品的營養成分。
註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書中寫道:「瑪德琳蛋糕就像一段刻骨銘心之回憶見證,無論是悲是喜,都是情感的真情流露,一旦成為過去就是珍貴的回憶。」從此,瑪德琳蛋糕就代表著「追尋舊日時光」、人們用以懷舊之物。
在麥當勞這一餐 吃下了多少玉米?(之三)
要正確算出我、茱蒂絲與以撒,到底在麥當勞的這一餐中,吃下了多少玉米,並非不可能的事。舉例來說,我估計我吃下的一百多公克漢堡肉代表著約一公斤的玉米。
比起以撒的雞塊,我點的起司漢堡,成分就相當簡單。根據「全方位的營養成分」上所述,起司漢堡含有六種主要成分,除了其中一種,其他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東西:百分之百的漢堡牛肉、餐包、二片美國起司片、番茄醬、芥末醬、泡菜、洋蔥,以及不知道是什麼的「烤肉醬」。起司漢堡的味道也是極佳,雖然我所嚐到的味道,不過都是調味料的味道而已:取一小塊漢堡肉試試,這灰色的肉餅實在是沒什麼味道。不過,整個組合充滿著令人沉醉的漢堡香味,特別是剛咬下第一口時的感覺。然而,我猜讓味蕾有極佳感受的主要是「烤肉醬」,而非百分之百的漢堡牛肉。
其實,起司漢堡與牛肉的關係,跟雞塊與雞肉的關係,差不了多少。在吃下起司漢堡時,我得提醒自己,這裡面含的牛肉真的是從牛身上取下的——可能多是精疲力竭的乳牛(多數速食牛肉的來源),但也可能是五三四號這類肉牛的碎肉塊所組成的。漢堡與雞塊的部分吸引力來自於這是一份無骨的組合物,讓我們得以忘記自己正吃下動物的血肉。我到花園市的養殖場拜訪,不過是數個月前的事,然而有關當時牛隻的經驗早已拋到九霄雲外,好似那與眼前的這些是完全不同層次、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事情。不,我吃不出飼料玉米、石油、抗生素或是荷爾蒙的味道——甚至也感覺不到有養殖場化學肥料的氣味。不過,「全方位營養成分」列表上可沒有列出這些項目,雖然這些東西都參與了漢堡的製造過程,也是漢堡自然史中的一部分。這也許是工業化食物鏈做得最成功的地方:藉由對食品某種程度的加工,掩蓋工業化食物鏈生產食品的過程,讓這些食品看起來好像是純粹的文化產品,而非自然產物——從動植物所製造出的食品。雖然這份有用的麥當勞傳單中有著極為大量的資訊——幾千個文字與數字詳細列出成分、份量、卡路里與營養成分——但食物的來源成分完全不透明。這個產品到底打哪兒來的?從麥當勞吧。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它從冷藏車、倉庫、屠宰場而來;從堪薩斯州花園市這類市鎮的工業化養殖場而來;從南達科他州史特吉斯的牧場而來;從伊利諾州橡樹溪的食品科學實驗室而來;從紐澤西高速公路旁的香料工廠而來;從石油提煉廠而來;從密德蘭公司與嘉吉公司的食品加工處理工廠而來;從傑佛遜城這類城鎮的穀倉而來;這條冗長且曲折的追蹤路線,最後來到了奈勒位於愛荷華州裘丹鎮的玉米田與黃豆田中。
要正確算出我、茱蒂絲與以撒,到底在麥當勞的這一餐中,吃下了多少玉米,並非不可能的事。舉例來說,我估計我吃下的一百多公克漢堡肉代表著約一公斤的玉米。(根據牛隻飼料轉換率為:三公斤左右的玉米,可增加牛隻約半公斤的體重,而其中的一半則是可食用的肉品。)雞塊要轉換成玉米就有些困難,因為我們不知道製成一個雞塊到底需要多少雞肉;不過,若假設六個雞塊含有約一百公克的雞肉,那就需要二百多公克的飼料玉米來養出同等份量的雞肉。一公升的汽水含有八十六公克的高果糖玉米糖漿(雙倍奶昔的含量也是一樣),這可以從一百五十公克左右的玉米中提煉出來,所以我們三人點的三杯飲料,共含了約四百五十公克的玉米。小計如下:我們這一餐加起來用了近三公斤的玉米。
其實,這裡的計算有誤導之嫌,因為根據傳單中的成分列表,我們的食物中處處有玉米的蹤影,但卻不知確實的劑量。我的起司漢堡比起其他食品有更多的玉米甜味劑:漢堡包與番茄醬皆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在沙拉醬及雞塊用的醬料中也有,更不用說以撒的甜點裡了。(傳單中所列出的六十項產品,有四十五項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而在雞塊中還有一堆含有玉米的成分:黏合劑、乳化劑與填充物。除了玉米甜味劑之外,以撒的奶昔中還含有玉米糖漿固體物、單甘油脂與雙甘油脂以及玉米餵養牛隻所產的牛奶。茱蒂絲的柯貝沙拉也充滿了玉米,雖然裡面沒有一顆玉米粒。保羅.紐曼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玉米糖漿、玉米澱粉、右旋糖、焦糖色與黃原膠來製造沙拉醬,而沙拉中的起司與雞蛋也是從以玉米餵養的動物身上而來的。沙拉中的烤雞胸肉被注射了一種「香味劑」,裡頭含有麥芽糖糊精、右旋糖及味精。的確,在茱蒂絲的沙拉中有著大量的綠色蔬菜,但其中絕大部分的熱量(裡面有五百大卡,若把調味醬計算在內的話),最終是來自玉米。你可能會認為薯條的絕大部分成分是馬鈴薯。然而,在一包大薯所含的五百四十大卡熱量中,其中半數的熱量來自於薯條的炸油,而這些炸油熱量的最終源頭,並非一片馬鈴薯田,而是一片玉米或黃豆田啊!
這一串計算終於讓我投降,不過我也已經估算得差不多了。若是將汽車油箱中的油也轉換成玉米,一併計算的話(一蒲式耳的玉米可以製造出約九公升半的乙醇),那麼用以製造讓我們攜帶方便之速食所需的玉米量,將遠超出一部車後行李廂的裝載容量;若將這些玉米硬塞入後車廂中,溢出的玉米粒將在我們身後的柏油路拉出一條長長的金黃色痕跡。
在雜食者眼裡視為多樣化的一頓餐食,卻變成單一食物進食者所食用的餐食。但這就是工業化進食者的悲哀:變成以玉米為食的單一食物進食者。
工業化進食者=玉米人(之四)
當從質量光譜儀中透視麥當勞的各式食品時,原來在雜食者眼裡視為多樣化的一頓餐食,卻變成單一食物進食者所食用的餐食。但這就是工業化進食者的悲哀:變成以玉米為食的單一食物進食者。
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另一種計算我們當日吃下之玉米量的方法。我請求一位柏克萊的生物學家道森(Todd Dawson),以質量光譜儀(mass spectrometer)分析麥當勞的食品,計算出其中有多少的碳元素是從玉米而來。實在很難相信,在經歷從農田到速食店櫃台這一大段歷程後,起司漢堡或可樂中的原子特性還能被保留下來,不過這些碳同位素的原子標誌是絕對穩定的,仍可從質量光譜儀中輕易讀出。唐森與他的同事曼貝黎(Stefania Mambelli)的分析結果大致顯示出,麥當勞的各式食品中,有多少份量的碳元素是從玉米而來,他們也將這些數據繪成圖表。汽水的含量高居首位,這一點也不讓人訝異,因為它們除了玉米甜味劑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成分。不過事實上,我們所吃下的其他食物,也顯現出高度的玉米成分。接下來,我們以實驗室的專業數據來顯示各樣食品:汽水(百分之百玉米)、奶昔(七八%)、沙拉醬(六五%)、雞塊(五六%)、起司漢堡(五二%)、薯條(二三%)。當從質量光譜儀中透視這些時,原來在雜食者眼裡視為多樣化的一頓餐食,卻變成單一食物進食者所食用的餐食。但這就是工業化進食者的悲哀:變成以玉米為食的單一食物進食者。
這又如何?我們成為前所未見的、以玉米為主食的人種,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這真的是件不好的事嗎?答案全憑你的立場而定。
若是你站在農業綜合企業的角度來看,將便宜玉米加工製成四十五種不同的麥當勞產品,可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資本主義農業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讓食品工業利益增加的速度快於美國人口增加的速度,而玉米加工產品則代表著解決這個資本主義農業困境的一項辦法。便宜玉米中含有碳元素,在加工食品中形成了碳水化合物,這些成分在加大容量的作用下,克服了人類固定胃容量的問題。我們也許無法增加美國境內進食者的數目,但我們已經知道要如何加大我們每個人的食慾,就像我、茱蒂絲與以撒在麥當勞的午餐中總共吃下了四千五百一十大卡的熱量——超過我們三人一天所需熱量的一半。我們確實在大口吃下過剩玉米產物的情況下,同時吃下了這麼多的熱量。(我們也消耗了大量的汽油,這可不只是因為我們在車上用餐的關係。為了加工製成這四千五百一十大卡的食物熱量,至少需要從石油能源中消耗十倍的熱量,這等同於用掉大約五公升的石油。)
如果站在美國某個下層經濟圈的角度,來看玉米化的食物鏈提供的實質益處:並非廉價食物(因為消費者最後還是得支付食物加工處理的額外費用),而是各式各樣吸引人且含有便宜卡路里的食物。然而,長遠來看,食用者為這些便宜的卡路里付出了更高的代價: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心臟病。
然而,若你是站在全世界下層經濟人士的角度來看,美國以玉米為食的食物鏈,看起來就純粹是個災難了。我之前提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可視為一場競賽,對於植物所獲取並以碳水化合物形式存在的能源(我們可用卡路里來計算的能源),全球所有生物都是彼此的競爭對手。全球耕地每年可製造出的卡路里有限,工業化餐食中的肉品與加工食品過度消耗(以及浪費)了太多這些能量。若是像墨西哥人或多數非洲人一樣,直接食用玉米,可以吸收玉米中的所有能量,但當你將玉米餵養給肉牛及雞隻,有九○%的能量會在我們食用這些肉類之前流失——這些能量浪費在動物的骨骼、羽毛或是皮毛上,也流失於牛隻與雞隻的生活與代謝中。這是為什麼素食主義者倡導食用「食物鏈中的低階食物」,因為每經過食物鏈中的一階,食物的總能量就降為原來的十分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在任何生物圈中,食肉的高階動物要比牠們吃下的低階動物要來得少的原因。不過,加工食品也會消耗能量。這表示,製造麥克雞塊過程中所流失的食物能量,將可餵飽一大群孩童,而不只我的小孩。在我們一家三口午餐所吃下的四千五百一十大卡熱量背後,可有著數萬卡路里的玉米啊,這已足以餵飽許多飢餓的人們了。
若你站在玉米田中,又會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以玉米為食的食物鏈呢?當然,這得看看你是種植玉米的農夫,還是玉米本身了。對於種植玉米的農夫而言,你也許會認為我們食物體系的玉米化,有助於農夫的獲利,但事實並非如此。玉米的勝利是生產過剩的直接結果,但對於種植玉米的人們而言,這卻是個大災難。單一種植玉米同時造成許多方面的慘痛代價:包括:農夫的土壤、地區水源的品質、農夫所屬社群的總體健康、農夫周遭土地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所有居住在此地區或其下游地帶的生物健康。然而廉價玉米所改變的,可不只上述提到的那些生物,還有幾十億肉品動物的生活;要不是有這些可以淹沒「動物城市」的大量玉米,肉品動物們也不用住在養殖場了。
但是,讓我們回到愛荷華的農田中佇立一會兒,以玉米本身的立場來看看這檔事——就是對我們的影響。站在這裡,眼睛所及之處全都是玉米、玉米、玉米,它那三公尺高的長莖,以每排四分之三公尺的間距完美地排列著,並且延伸至遙遠的地平線那一端;這三千多萬公頃的玉米田橫跨了這片大陸。這種植物無法在我們心裡留駐印象,其實是件好事,因為這個印象必是十分滑稽:農夫種植這種作物而走向破產,無數的各式生物受其迫害而逐漸凋零,人類以最快的速度吃喝下這種作物的產品,部分人類(像我們一家三口)坐在一部也會「喝」下玉米的汽車中享用玉米。在這個由人類所主導的世界中,所有其他生物皆有一套繁衍的方式,其中當然沒有比「玉蜀黍」更顯著成功的了,它佔領了許多土地與生物體,也回頭馴養了它的主宰者(人類)。你必會懷疑,為何美國人不像阿茲特克人,對此一作物如此地熱情崇敬;就像他們過去所做的,我們已為此付出極大的犧牲奉獻了。
當我們在高速公路上一面奔馳,一面解決速食午餐時,上述那些想法,至少是我在激昂情緒下思索的一些產物。那對我而言,速食又是什麼呢?速食不只是在短暫時間中就可以取用的食物,也常是在短暫時間中就可以進食完畢的食物。我只花了十分鐘不到,就吃完了我們的麥當勞午餐。因為我們坐在敞篷車中,而且陽光又是如此耀眼,我實在無法責怪麥當勞的這種速食格調。也許你會快速進食的原因,就是因為不用管它的味道。你愈專心品嚐它的味道,它就愈不像它該有的味道。我之前提過,麥當勞提供的是一種帶有安慰成分的食物,但在咬下了幾口起司漢堡後,我較傾向於認為他們所販售的比較像是象徵性的東西——較像是代表安慰性食物的符號。因此你愈吃愈多,也愈吃愈快,希望在起司漢堡或是薯條的最初印象漸行漸遠之際,能以某種方式抓住它。於是,你就這麼一口接一口,直到你獲得的並非真正的滿足感,而只是既單純又可悲的飽足感為止。
(本文轉載自麥可.波倫新書《到底要吃什麼?—速食、有機和自然野生食物的真相》,中文譯本由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台灣民主政治史上最經典的兩個競選諾言
在我來看,台灣民主政治史上,最經典的「競選諾言」有兩個,一是「廢核四」,二是「汽油不漲價」。
前者風風光光的兌現,結果全民買單造成的損失根本無法估計。
我們要因此而認定後者不該兌現嗎?這樣說未免太武斷,畢竟我不是經濟專家,也不是統計專家。
但這兩個「競選諾言」之所以經典,並不是因為今日其「結果」已經出現,而是因為這些諾言一開始提出時,就可以看出主張者是基於一種譁眾取寵的態度。
「廢核四」符合社會正義?國家的能源政策就因為兩三千個無腦鄉民以為「核電廠等於核彈」,所以草率馬虎的宣佈停建,這哪有什麼社會正義可言?(「反核」本來就不等於要廢核四,因為核四早已經開工好一段時間,白紙黑字的商業契約也打好了,哪有喊停的空間?頂多不再建核五就是了!)
「油價凍漲」不只是馬英九的政見,就連謝長廷也承認能夠不漲最好,可是謝長廷卻更謹慎,結果呢?(油價不是不能凍漲,可是這樣一來,手中持有大批中油股票的國民黨大老肯定會把馬英九血祭。──這是陰謀論。)
馬英九是垃圾級的政客,謝長廷是敗類級的政客,一票選民事前無法認清真相,只能呆呆的聽信他們所提出像渣一樣的競選諾言,(兩個人的政見都沒多高明,)還在事後叫囂一樣的死要人家兌現,這就是台灣的島民的水準。
真不知道大家還要浪費時間在這無恥口水戰上多久,也不肯多花點時間關心更重要的議題。
前者風風光光的兌現,結果全民買單造成的損失根本無法估計。
我們要因此而認定後者不該兌現嗎?這樣說未免太武斷,畢竟我不是經濟專家,也不是統計專家。
但這兩個「競選諾言」之所以經典,並不是因為今日其「結果」已經出現,而是因為這些諾言一開始提出時,就可以看出主張者是基於一種譁眾取寵的態度。
「廢核四」符合社會正義?國家的能源政策就因為兩三千個無腦鄉民以為「核電廠等於核彈」,所以草率馬虎的宣佈停建,這哪有什麼社會正義可言?(「反核」本來就不等於要廢核四,因為核四早已經開工好一段時間,白紙黑字的商業契約也打好了,哪有喊停的空間?頂多不再建核五就是了!)
「油價凍漲」不只是馬英九的政見,就連謝長廷也承認能夠不漲最好,可是謝長廷卻更謹慎,結果呢?(油價不是不能凍漲,可是這樣一來,手中持有大批中油股票的國民黨大老肯定會把馬英九血祭。──這是陰謀論。)
馬英九是垃圾級的政客,謝長廷是敗類級的政客,一票選民事前無法認清真相,只能呆呆的聽信他們所提出像渣一樣的競選諾言,(兩個人的政見都沒多高明,)還在事後叫囂一樣的死要人家兌現,這就是台灣的島民的水準。
真不知道大家還要浪費時間在這無恥口水戰上多久,也不肯多花點時間關心更重要的議題。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全面反擊 另類的超級英雄電影
【如果搞懂的話,會發現這部片的劇情推展順序其實跟ㄧ些超級英雄電影很像。
用ㄧ般警匪動作做對比,其實那些電影都不會去追朔「壞蛋走上成為壞蛋之路」,而且壞蛋之所以是壞蛋,不是因為他們的職業、出生,而是因為他們在思維上轉錯了一個彎。
主角走上主角必經覺醒之路的過程,壞蛋也走上了他們的墮落邪惡之路,在超級英雄電影中,這是兩條並行的主軸,我們往往都要看到最後,才知道壞蛋的終局,但ㄧ般電影中,壞蛋登場時,都已經有固定的公式可以來量化觀測這個壞蛋的下場。】
全面反擊,反擊的好無力,也好沒看頭。
但那是因為片名取得爛,電影的主題本來就跟「反擊」無關,(別期待看到跟「反擊」有關的劇情,)所以這仍是部好片。喬治克魯尼的演技一項很平板,可是就像那許許多多的奧斯卡影帝,他們並不是因為演技全能所以才得獎。艾爾帕西諾的霸氣,勞博狄尼諾的陰沉,達斯汀霍夫曼的純真(?),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優雅﹍﹍這些人並非演技全才,事實上他們多少都有些固定的脈絡軌道,好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任何類型的角色。可是本片中,克魯尼雖然並未將以上任何一種特質發揮到極限,但卻多少包含了一些至麥克克雷頓這個角色中,所以確實是他從影以來最精彩的演出吧!
至於蒂達史雲頓,這女人在飾演反派這件事上頭,已經快要達到登峰造極了,(什麼樣的壞女人都能演,)反而沒啥好說的。
排除演員表現,整體來看,本片雖然被定義在驚悚片,可是我卻發現其思維走在「超級英雄電影」的軌道上頭。
這個世界存在著許多無形的邪惡大魔頭,例如企圖統一全世界電腦軟硬體架構的微軟英特爾電腦聯盟,企圖破壞全世界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所組成的速食兄弟會,還有以「我們有錢、有觀眾、有技術」為號著力,企圖掏空全世界文化創意人才,進一步掠奪、掌控全世界影像文化發聲筒的好萊塢魔窟,和整天宣傳那套華而不實的理論文宣、企圖訛騙老百姓,將血汗錢交給他們來支配的邪惡金融帝國﹍﹍
這部電影中,主要的魔頭就是那個叫做「北方」的農業用品生產公司。
有了魔頭,就會有超級英雄——本片如果有驚悚之處,即在於超級英雄一點都不帥,也沒有超能力,甚至只是個六七十歲間的老律師,神經崩潰後還會作出脫光衣服裸奔的行為。原本呆呆的、安分的當魔頭的手下,為魔頭辯護效力,只是在一次意外中得到一份自己永遠不該看到的真相文件後,體內的正義感被異常喚醒,異常堅韌強大,大到讓他決心反未受魔頭迫害的人討回公道。
鋼鐵人算啥!
這真的是部另類的超級英雄電影,本片中超級英雄真正的能力是純粹的智慧,而魔頭真正的武器則是權力,主角只是個在超級英雄被權力暴力般的碾碎後,繼承其遺產(魔頭的弱點)的小人物。
這樣看來,現實中的魔頭還真是多。
可口可樂一直到2007年以前,都還在台灣地區銷售的可樂中,添加對孩童智力健康有害的「防腐劑」,而該物質在美國早就被全面禁用。
通用等美國汽車公司,據說到本世紀初,都還在銷售往亞洲、南美洲等地方的汽車皮墊中,添加會導致流產、畸型胎、癌症的添加物。
英特爾和超微過去五年中,一直盲目於「時脈」的競爭,可是電腦的功能與應用領域,其實一直在原地踏步,攜帶性、輕便性、省電性,一直被是這兩方聯合忽略的目標。因為這兩方的目標都只有:幹掉對方,然後壟斷所有電腦介面的制定權。
微軟現在要大家每兩年花錢升級一次系統或軟體,可是大家不曉得未來十年內,凡是所有還有電腦系統的家電,包含手機、電視、冰箱、微波爐、冷氣、電鍋﹍﹍統統都會裝載微軟生產的作業系統。這些東西大概也要兩年升級一次,等到那天來臨,大家繳給微軟的名目,會比每年要繳給政府的稅還多。
這都不是什麼多了不起的大新聞,例如可口可樂的添加物,一直都很誠實的標示在包裝上。
可是除了零星的醫療新聞,會用愚蠢、甚至惡質的手法宣導可口可樂的壞處以外,(可口可樂的酸鹼值是三點四?是哪個垃圾想出這種謊言的?)有看到大眾採取過什麼比較具體、有力的抗爭活動嗎?
不!大家選擇蒙著頭、繼續過日子,因為「我們人微力薄」、「給那些有本事的人去作吧」、「過自己的日子就好」、「何必管那麼多」﹍﹍就好像無良黑心大企業的老闆和蒂達史雲頓扮演的主管,他們並不是真的邪惡、真的蓄意要將自己的利益野心建築在他人所承受的苦難上頭。
他們只是對這一切痛苦的聲音﹍﹍不在乎。
當大家選擇不在乎時,大家不再只是無助的旁觀者,而是進一步化為共犯(註)。因為眼前的超級黑心企業並不是什麼需要可以力拔山河的超能力者才有條件與之抗衡的大魔頭,說穿了他們也只是平凡的普通人。
所以電影中這個老律師配被稱為超級英雄,因為他選擇了對抗,儘管手法和形象都不怎麼華麗。
註:就拿微軟說吧!如果跟電腦白痴級的鄉民推薦:「用LINUX,別用WINDOWS,用OpenOFFICE,別用MS-OFFICE,因為這些都是免費的。」鄉民一定會很不屑的回看一眼,說:「我用的WINDOWS和MS-OFFICE也是免費的啊!為何還要我花力氣去學新軟體?」結果呢?即便是盜版,但大家都在使用WINDOS-X產品,這是鐵一樣的事實,所以軟體製造商理所當然要看微軟臉色,所以各大機關理所當然不會花力氣去拒絕微軟的遊說,因為拒絕了也不會有人獎勵他們。
誰還敢說「旁觀者」不是「共犯」?
用ㄧ般警匪動作做對比,其實那些電影都不會去追朔「壞蛋走上成為壞蛋之路」,而且壞蛋之所以是壞蛋,不是因為他們的職業、出生,而是因為他們在思維上轉錯了一個彎。
主角走上主角必經覺醒之路的過程,壞蛋也走上了他們的墮落邪惡之路,在超級英雄電影中,這是兩條並行的主軸,我們往往都要看到最後,才知道壞蛋的終局,但ㄧ般電影中,壞蛋登場時,都已經有固定的公式可以來量化觀測這個壞蛋的下場。】
全面反擊,反擊的好無力,也好沒看頭。
但那是因為片名取得爛,電影的主題本來就跟「反擊」無關,(別期待看到跟「反擊」有關的劇情,)所以這仍是部好片。喬治克魯尼的演技一項很平板,可是就像那許許多多的奧斯卡影帝,他們並不是因為演技全能所以才得獎。艾爾帕西諾的霸氣,勞博狄尼諾的陰沉,達斯汀霍夫曼的純真(?),安東尼霍普金斯的優雅﹍﹍這些人並非演技全才,事實上他們多少都有些固定的脈絡軌道,好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任何類型的角色。可是本片中,克魯尼雖然並未將以上任何一種特質發揮到極限,但卻多少包含了一些至麥克克雷頓這個角色中,所以確實是他從影以來最精彩的演出吧!
至於蒂達史雲頓,這女人在飾演反派這件事上頭,已經快要達到登峰造極了,(什麼樣的壞女人都能演,)反而沒啥好說的。
排除演員表現,整體來看,本片雖然被定義在驚悚片,可是我卻發現其思維走在「超級英雄電影」的軌道上頭。
這個世界存在著許多無形的邪惡大魔頭,例如企圖統一全世界電腦軟硬體架構的微軟英特爾電腦聯盟,企圖破壞全世界飲食文化的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所組成的速食兄弟會,還有以「我們有錢、有觀眾、有技術」為號著力,企圖掏空全世界文化創意人才,進一步掠奪、掌控全世界影像文化發聲筒的好萊塢魔窟,和整天宣傳那套華而不實的理論文宣、企圖訛騙老百姓,將血汗錢交給他們來支配的邪惡金融帝國﹍﹍
這部電影中,主要的魔頭就是那個叫做「北方」的農業用品生產公司。
有了魔頭,就會有超級英雄——本片如果有驚悚之處,即在於超級英雄一點都不帥,也沒有超能力,甚至只是個六七十歲間的老律師,神經崩潰後還會作出脫光衣服裸奔的行為。原本呆呆的、安分的當魔頭的手下,為魔頭辯護效力,只是在一次意外中得到一份自己永遠不該看到的真相文件後,體內的正義感被異常喚醒,異常堅韌強大,大到讓他決心反未受魔頭迫害的人討回公道。
鋼鐵人算啥!
這真的是部另類的超級英雄電影,本片中超級英雄真正的能力是純粹的智慧,而魔頭真正的武器則是權力,主角只是個在超級英雄被權力暴力般的碾碎後,繼承其遺產(魔頭的弱點)的小人物。
這樣看來,現實中的魔頭還真是多。
可口可樂一直到2007年以前,都還在台灣地區銷售的可樂中,添加對孩童智力健康有害的「防腐劑」,而該物質在美國早就被全面禁用。
通用等美國汽車公司,據說到本世紀初,都還在銷售往亞洲、南美洲等地方的汽車皮墊中,添加會導致流產、畸型胎、癌症的添加物。
英特爾和超微過去五年中,一直盲目於「時脈」的競爭,可是電腦的功能與應用領域,其實一直在原地踏步,攜帶性、輕便性、省電性,一直被是這兩方聯合忽略的目標。因為這兩方的目標都只有:幹掉對方,然後壟斷所有電腦介面的制定權。
微軟現在要大家每兩年花錢升級一次系統或軟體,可是大家不曉得未來十年內,凡是所有還有電腦系統的家電,包含手機、電視、冰箱、微波爐、冷氣、電鍋﹍﹍統統都會裝載微軟生產的作業系統。這些東西大概也要兩年升級一次,等到那天來臨,大家繳給微軟的名目,會比每年要繳給政府的稅還多。
這都不是什麼多了不起的大新聞,例如可口可樂的添加物,一直都很誠實的標示在包裝上。
可是除了零星的醫療新聞,會用愚蠢、甚至惡質的手法宣導可口可樂的壞處以外,(可口可樂的酸鹼值是三點四?是哪個垃圾想出這種謊言的?)有看到大眾採取過什麼比較具體、有力的抗爭活動嗎?
不!大家選擇蒙著頭、繼續過日子,因為「我們人微力薄」、「給那些有本事的人去作吧」、「過自己的日子就好」、「何必管那麼多」﹍﹍就好像無良黑心大企業的老闆和蒂達史雲頓扮演的主管,他們並不是真的邪惡、真的蓄意要將自己的利益野心建築在他人所承受的苦難上頭。
他們只是對這一切痛苦的聲音﹍﹍不在乎。
當大家選擇不在乎時,大家不再只是無助的旁觀者,而是進一步化為共犯(註)。因為眼前的超級黑心企業並不是什麼需要可以力拔山河的超能力者才有條件與之抗衡的大魔頭,說穿了他們也只是平凡的普通人。
所以電影中這個老律師配被稱為超級英雄,因為他選擇了對抗,儘管手法和形象都不怎麼華麗。
註:就拿微軟說吧!如果跟電腦白痴級的鄉民推薦:「用LINUX,別用WINDOWS,用OpenOFFICE,別用MS-OFFICE,因為這些都是免費的。」鄉民一定會很不屑的回看一眼,說:「我用的WINDOWS和MS-OFFICE也是免費的啊!為何還要我花力氣去學新軟體?」結果呢?即便是盜版,但大家都在使用WINDOS-X產品,這是鐵一樣的事實,所以軟體製造商理所當然要看微軟臉色,所以各大機關理所當然不會花力氣去拒絕微軟的遊說,因為拒絕了也不會有人獎勵他們。
誰還敢說「旁觀者」不是「共犯」?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小說英雄 四
對我而言,所謂的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而日子也就是要這樣過,硬碟掛一顆算啥!這正好是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評估是否該把這檔生意給收起來。
可是看到梟狼對著硬碟的「屍體」哭天搶地到好像要肝腸寸斷一般,還不時哀求翟南想辦法、要不計代價盡力搶救﹍﹍我終究不忍心把這個想法說出來,「算了吧!讓它安心上路。」看到翟南不時用眼角對我打暗號求救,我很清楚他不是在敷衍梟狼,這顆硬碟是真的沒救了。
在這個大熱天的午後,翟南店裡的生意也如意料般的冷清,讓他沒有機會找到理由抽身,或是可以不理會梟狼的要求,只好不情願的一直黏在維修檯前,一直裝模作樣,讓梟狼以為自己還在努力搶救這顆硬碟。
「愛田,瑪利亞﹍﹍(中間省略大約一百五十個名字)﹍﹍愛莉,蘇姍,妳們撐著,我絕對不會放手的!」梟狼如果能夠少花點時間和心思,在那不停對著硬碟裡面的影片「叫魂」,一定會發覺翟南從好幾十分鐘以前,就開始不停重複著僅僅兩三個維修的假動作,其中唯一插入的幾個變化動作,竟然是停下來甩手揉肩,避免自己的手腕和肩膀提前報廢。
不過翟南很快就要獲得解放了,當梟狼準備開始下一輪的「叫魂」時,(好像是從某個可以一次滿足十二根屌的泰國女優開始叫起,天知道他是怎麼學會念那女人的名字,)我突然感覺到自己腦袋裡的有條神經斷裂,終於讓我可以放膽的這樣作。
我開始關掉店內的電器,把鐵卷門逐一拉下,然後指揮著翟南:「你夾左邊,我夾右邊。」就這樣一左一右,我們兩個合力使用蠻力把梟狼從後門拖出去,等到被我們拖上計程車後,梟狼也只好認份的不再抵抗。
關上門,司機嚼著檳榔,一手握著方向盤,另一手垂在車窗外捏著香煙,問我們:「年輕人,你們想去哪?」
我愣住,因為我只是一時衝動,就把梟狼拖出來,對於接下來的行動當然是一點安排也沒有。
我看了翟南一眼,想知道他的意見,卻看到他拼命的聳肩搖頭,但半點意見也提不出來。
那司機很快就不耐煩了,口氣很衝動的說:「靠夭喔!不知道去哪也要叫車!還是要我跳表載著你們在市區裡兜風?」
「你老媽才在靠夭啦!」梟狼一聽到司機嘴裡操持著他所熟悉的「母語」,立刻回敬:「你敢再靠悲一個字,信不信老子一通電話就把弟兄絡來拆爛你的雞掰車,再把排氣管塞到你的屁股洞裡面挫屎!」
聽到梟狼的髒話連珠砲,司機好像也知道這客人得罪不起,只好乖乖的安靜不作聲。
看到司機安分了幾秒鐘後,梟狼才拿出一張廣告傳單,是家新開幕的酒吧,將它交給司機,「載我們去這地方。」
翟南跟我看到梟狼的表現,反應都顯得有點錯愕。——剛才在那為了硬碟內的A片哭天搶地,難道是在演戲玩弄我們嗎?
大概是感受到我們的不滿,梟狼自言自語,像是要為自己開脫般解釋著:「還能說什麼?﹍﹍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充滿一堆意想不到的意外,可是我們還是要繼續過下去,碰到這種鳥事就要靠酒精來宣洩啦!」
「對啊!就是這種精神!」翟南好像馬上就把乾」剛才的不滿給丟到九霄天外,一起陪著梟狼亢奮,「不過就是A片!現實中,女人我們要多少就有多少啊!」
我跟梟狼臉上表情錯愕的僵了下來。
「怎麼?不興奮嗎?我們三個人今晚一起喝個痛快啊!」翟南好像沒發覺自己剛才說的話為何讓我們錯愕。
「喝到掛!」「女人!」我跟梟狼很有默契的假裝自己被翟南的熱情給鼓舞,而翟南又再被這波熱情回饋鼓舞,更激動的喊著:「喝到掛的女人!」
「我好像開始有點醉了﹍﹍」這個自稱叫阿彩的女人雖然有著完美的身材比例,而且老是愛用大拇指暗示自己的口交技巧,但卻從來沒有數清楚過我們這桌有幾個人,——她一直以為這桌有六個人,(不包含她自己。)
「嗚!﹍﹍我需要﹍﹍體貼可靠的男仕一隻﹍﹍陪我出去吹吹風。」說著同時,她就往翟南肩膀上一靠,像條奄奄一息的死魚一樣。
翟南從阿彩拿著一杯喝完的啤酒插進我們這桌開始,就不發一語,只是任由阿彩一個人在那對自己上下其手,一下誇獎翟南挑領帶的品味,一下對翟南在夜市攤買的皮帶扣嘖嘖稱奇,接著又稱讚他的身材和二頭肌﹍﹍翟南從頭到尾只有點頭或搖頭的份,好像把問答題當成是非題一樣,不過這正好是阿彩需要的,「是嗎?﹍﹍你怎麼那麼可愛!」
沒兩三下,翟南就被她馴服的像隻可以裝在皮包裡到處帶著跑的小狗一樣。
跟在阿彩後面的,是阿夕,自稱是阿彩的好姊妹。而她開口第一件事就是向我道歉,為了阿彩一坐下就搶走我的龍舌蘭一口喝掉,接著又因為太嗆而把酒都噴在我臉上。她不但態度很有誠意,還重新點了一杯作為賠償。「阿彩每次一喝醉,都會四處騷擾其他人,我們已經被市區一半的酒吧列為黑名單客人了﹍﹍」她用很委婉的語氣解釋著,但我跟翟南都很清楚她其實是在央求我們容忍阿彩的行為。
阿彩與阿夕,感覺上就像阿朱與阿花,可我看到的卻是美國校園電影中經常看到的,受同性討厭的校園交際花旁邊總是會跟著一個外貌不起眼、穿著缺乏朝氣的小跟班,只是阿彩並不像會讓同性討厭,阿夕的笑容也充滿活力。
凡是到了我這種(心態上)年紀的男人大概都很難拒絕這種像阿夕這種女孩子的魅力,差別只是在於這女孩是不是符合他們理想中的「菜」罷了。就好像翟南來說,女人除了要有發育成熟的曲線,還要具備填補心靈空虛的作用,雖然我始終無法肯定翟南的心靈到底缺損了什麼成份,可是光看阿夕那高窕但平板的身材,我就肯定阿夕不是那種可以讓翟南甘願聽其使喚的類型。
【下一篇】
可是看到梟狼對著硬碟的「屍體」哭天搶地到好像要肝腸寸斷一般,還不時哀求翟南想辦法、要不計代價盡力搶救﹍﹍我終究不忍心把這個想法說出來,「算了吧!讓它安心上路。」看到翟南不時用眼角對我打暗號求救,我很清楚他不是在敷衍梟狼,這顆硬碟是真的沒救了。
在這個大熱天的午後,翟南店裡的生意也如意料般的冷清,讓他沒有機會找到理由抽身,或是可以不理會梟狼的要求,只好不情願的一直黏在維修檯前,一直裝模作樣,讓梟狼以為自己還在努力搶救這顆硬碟。
「愛田,瑪利亞﹍﹍(中間省略大約一百五十個名字)﹍﹍愛莉,蘇姍,妳們撐著,我絕對不會放手的!」梟狼如果能夠少花點時間和心思,在那不停對著硬碟裡面的影片「叫魂」,一定會發覺翟南從好幾十分鐘以前,就開始不停重複著僅僅兩三個維修的假動作,其中唯一插入的幾個變化動作,竟然是停下來甩手揉肩,避免自己的手腕和肩膀提前報廢。
不過翟南很快就要獲得解放了,當梟狼準備開始下一輪的「叫魂」時,(好像是從某個可以一次滿足十二根屌的泰國女優開始叫起,天知道他是怎麼學會念那女人的名字,)我突然感覺到自己腦袋裡的有條神經斷裂,終於讓我可以放膽的這樣作。
我開始關掉店內的電器,把鐵卷門逐一拉下,然後指揮著翟南:「你夾左邊,我夾右邊。」就這樣一左一右,我們兩個合力使用蠻力把梟狼從後門拖出去,等到被我們拖上計程車後,梟狼也只好認份的不再抵抗。
關上門,司機嚼著檳榔,一手握著方向盤,另一手垂在車窗外捏著香煙,問我們:「年輕人,你們想去哪?」
我愣住,因為我只是一時衝動,就把梟狼拖出來,對於接下來的行動當然是一點安排也沒有。
我看了翟南一眼,想知道他的意見,卻看到他拼命的聳肩搖頭,但半點意見也提不出來。
那司機很快就不耐煩了,口氣很衝動的說:「靠夭喔!不知道去哪也要叫車!還是要我跳表載著你們在市區裡兜風?」
「你老媽才在靠夭啦!」梟狼一聽到司機嘴裡操持著他所熟悉的「母語」,立刻回敬:「你敢再靠悲一個字,信不信老子一通電話就把弟兄絡來拆爛你的雞掰車,再把排氣管塞到你的屁股洞裡面挫屎!」
聽到梟狼的髒話連珠砲,司機好像也知道這客人得罪不起,只好乖乖的安靜不作聲。
看到司機安分了幾秒鐘後,梟狼才拿出一張廣告傳單,是家新開幕的酒吧,將它交給司機,「載我們去這地方。」
翟南跟我看到梟狼的表現,反應都顯得有點錯愕。——剛才在那為了硬碟內的A片哭天搶地,難道是在演戲玩弄我們嗎?
大概是感受到我們的不滿,梟狼自言自語,像是要為自己開脫般解釋著:「還能說什麼?﹍﹍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充滿一堆意想不到的意外,可是我們還是要繼續過下去,碰到這種鳥事就要靠酒精來宣洩啦!」
「對啊!就是這種精神!」翟南好像馬上就把乾」剛才的不滿給丟到九霄天外,一起陪著梟狼亢奮,「不過就是A片!現實中,女人我們要多少就有多少啊!」
我跟梟狼臉上表情錯愕的僵了下來。
「怎麼?不興奮嗎?我們三個人今晚一起喝個痛快啊!」翟南好像沒發覺自己剛才說的話為何讓我們錯愕。
「喝到掛!」「女人!」我跟梟狼很有默契的假裝自己被翟南的熱情給鼓舞,而翟南又再被這波熱情回饋鼓舞,更激動的喊著:「喝到掛的女人!」
「我好像開始有點醉了﹍﹍」這個自稱叫阿彩的女人雖然有著完美的身材比例,而且老是愛用大拇指暗示自己的口交技巧,但卻從來沒有數清楚過我們這桌有幾個人,——她一直以為這桌有六個人,(不包含她自己。)
「嗚!﹍﹍我需要﹍﹍體貼可靠的男仕一隻﹍﹍陪我出去吹吹風。」說著同時,她就往翟南肩膀上一靠,像條奄奄一息的死魚一樣。
翟南從阿彩拿著一杯喝完的啤酒插進我們這桌開始,就不發一語,只是任由阿彩一個人在那對自己上下其手,一下誇獎翟南挑領帶的品味,一下對翟南在夜市攤買的皮帶扣嘖嘖稱奇,接著又稱讚他的身材和二頭肌﹍﹍翟南從頭到尾只有點頭或搖頭的份,好像把問答題當成是非題一樣,不過這正好是阿彩需要的,「是嗎?﹍﹍你怎麼那麼可愛!」
沒兩三下,翟南就被她馴服的像隻可以裝在皮包裡到處帶著跑的小狗一樣。
跟在阿彩後面的,是阿夕,自稱是阿彩的好姊妹。而她開口第一件事就是向我道歉,為了阿彩一坐下就搶走我的龍舌蘭一口喝掉,接著又因為太嗆而把酒都噴在我臉上。她不但態度很有誠意,還重新點了一杯作為賠償。「阿彩每次一喝醉,都會四處騷擾其他人,我們已經被市區一半的酒吧列為黑名單客人了﹍﹍」她用很委婉的語氣解釋著,但我跟翟南都很清楚她其實是在央求我們容忍阿彩的行為。
阿彩與阿夕,感覺上就像阿朱與阿花,可我看到的卻是美國校園電影中經常看到的,受同性討厭的校園交際花旁邊總是會跟著一個外貌不起眼、穿著缺乏朝氣的小跟班,只是阿彩並不像會讓同性討厭,阿夕的笑容也充滿活力。
凡是到了我這種(心態上)年紀的男人大概都很難拒絕這種像阿夕這種女孩子的魅力,差別只是在於這女孩是不是符合他們理想中的「菜」罷了。就好像翟南來說,女人除了要有發育成熟的曲線,還要具備填補心靈空虛的作用,雖然我始終無法肯定翟南的心靈到底缺損了什麼成份,可是光看阿夕那高窕但平板的身材,我就肯定阿夕不是那種可以讓翟南甘願聽其使喚的類型。
【下一篇】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Love is in the air...WALL﹒E
先暖暖身...
看似單調的電子音樂
接下來是......
本曲的原唱者...
聽完沒啥特別的感覺嗎?好!下個猛藥!
音樂,真的需要情境。
情境對了,沒有一首音樂是不會變成黃金般的體驗。
來點俏皮的變化:
改天找歌詞補上。
看似單調的電子音樂
接下來是......
本曲的原唱者...
聽完沒啥特別的感覺嗎?好!下個猛藥!
音樂,真的需要情境。
情境對了,沒有一首音樂是不會變成黃金般的體驗。
來點俏皮的變化:
改天找歌詞補上。
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2008暑假電影觀望...(希望僅此一篇)
值得一踩的地雷:全民超人
威爾史密斯。此公之演技在『機械公敵』之後可以說是日進千里,雖然尚有很多瓶頸沒有突破,而且還是有回頭吃爛片、糟蹋演技的習慣(絕地戰警二、星際戰警二﹍﹍)但是除此以外,我對此公未來在影壇的表現,可是給予厚望,連帶也對本片抱予厚望。
可是本片也可以明顯發現他最大的毛病:執著於賣弄個人形象。
威爾的演藝生涯,依我印象所及,開始於一部頗荒謬的YA電視劇,他在劇中的形象穿著,依舊沿用到多年之後的電影,如星際戰警、絕地戰警等。可是另一方面,他又經常以風流帥氣、渾身是勁的花花公子哥兒形象活躍在螢光幕上,例如全民情聖、飆風戰警﹍﹍
只要把這套規則丟掉,威爾也能拍出像『當幸福來敲門』這樣感人的作品。
但是看一下預告,我發現威爾又企圖在電影中統合他經常使用的兩種形象風格,當威爾身為演員的個人意志如果強過真正應該主導電影內容走向、風格的編劇、導演、或製片時,我想這部電影出雷的機率會大大提昇。(據說『飆風戰警』就是這樣搞砸的。)
另外,光是看預告就可以看出來這只是部宣傳好萊塢﹍﹍不!整個美式價值觀中,膚淺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You deserve a better me.」英雄、超人、擁有特異才華者都可以用此理由來為自己的行為不檢作為脫罪的理由,進而希冀大眾的諒解,因為「我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不是只有超級英雄被視為獨一無二的,畢竟那是個充斥著各種天才的社會,有運動天才、搖滾天才、藝術天才,更有表演天才。
明星也是一種天才,所以這些好萊塢明星也被視為獨一無二般,被影迷、製片、經紀公司包圍著,可是這些人其實並非獨一無二的,他們對社會的貢獻當然也比不上一個貨真價實的超級英雄,可是每次看到他們闖禍,例如酒醉駕車、吸毒、打架、偷竊之後,總是可以看到他們用類似的藉口獲得社會大眾的諒解。
本片能否控制威爾的「個人意志」,或是在「獨一無二者理應享有更多機會與諒解」這個議題上不要過度膚淺,將會是決定本片好看與否的關鍵。
絕對要看的電影:瓦力
可愛到這種程度,根本是犯罪啊!
迪士尼的動畫片,法文版還想到使用「love is in the air」作預告片配樂,連預告片都可以如此成功的電影,大家還要多想嗎?
況且,暑假的煙硝火藥動作實在太多了,看個真正可以讓人心情沉澱一下的電影,聽起來也不賴啊!
看到預告就讓我想到夏夜的星空......請買杯冰啤酒或汽水搭配本片一起服用。另外,最好在黃昏時走進戲院,散場後再到夜景好的地方回味一下本片......去死去死團請勿參考本條建議。(笑)
我個人的最愛:神鬼傳奇三
聽說「他前任老婆」要改行去當編劇?我覺得會很有看頭...
實在很少看到女演員能夠像瑞秋懷茲那樣,光是站出來就讓我有種在看喜劇的感覺。(這跟當編劇有關嗎?等我想個理由吧!我最喜歡的女演員兼編劇是莉莉泰勒,她那張臉可沒啥喜劇效果。)
沒啥好講的,這個系列真的太照顧我的胃口了,木乃伊、金字塔、還有兵馬俑......這些都是電玩古墓奇兵一跟二的精華啊!一想到把這些元素逐一搬上大螢幕,我真的要大喊過癮:「這才是爆米花電影!」
但是真要說...能夠一次看到森林喬治(布藍登費雪)和古墓奇兵(?),我大腦的理智區塊真的想不出什麼理由來制止我踩這顆雷。搶首輪吧......
特別推薦:功夫熊貓
這裡要出題啦!請仔細聽......
題目:傑克布萊克配音!傑克布萊克配音?
正確答案是:傑克布萊克配音!(學黃飛鴻?有沒有搞錯?)
請觀望一下:蝙蝠俠 黑暗騎士
為何要觀望?沒為什麼,克利斯丁貝爾縱使演得不錯,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不算很帥氣的米高基頓。
而且希斯萊傑演小丑?...願神祝福他...我覺得出雷的機率很高。
怕壞了大家胃口,所以圖片縮小。
他的演技再好,我想也不至於可以跟傑克尼克遜相提並論吧!事實上,不只是演員,第一集的小丑可以說是整個電影系列的絕響,那種極端殘酷的惡意犯行中,竟然還潛藏著會讓人捧腹大笑的幽默,金凱瑞光靠個人演技就算再等十年也無法達到這個境界。這種精神僅此一集,之後的蝙蝠俠系列再也不復見,更何況是風格徹底轉為黑暗的新系列。
絕對不要踩的地雷:刺客聯盟
最好刺客手上可以有這麼明顯清楚的刺青,把自己獨一無二的特徵留在手臂上,比『殺手47』還蠢!但『殺手47』好歹拍得很詩意。
即使本片有主角詹姆斯麥克維加持,也改不了我要把它列為準致命地雷片的命運。因為......
動作片的黑暗時期即將來到,倩影刺客、紫光任務的「不成功」(並非完全失敗)和史密斯先生的大成功證明了這一點:純粹的動作不再足以支撐一部電影,即使添加再多的特效鏡頭和美術風格也無法扭轉這點。(或是倩影刺客和紫光任務的劇本那麼失敗?)
這全要感謝駭客任務與重裝任務的終極成就令後人根本無法超越,甚至也無法模仿致敬。
除此以外,本片的設定讓我一聽就要皺眉頭。
大美國主義的墮落與讓人無法忍受,並不在於強調凡事以美國為尊、美國必勝、美國最好﹍﹍而是這種以美國人的膚淺直觀視覺來進行善惡的二元劃分。
如果刺客可以成為捍衛正義的先鋒,如今世界上就不會有如此多的爭端紛擾,也不會有911等恐怖攻擊事件。事實上,「非黑即白,所以殺人這種不用大腦判斷的行為可以成就正義,也絕對不會出錯」的思維,正是美國今日要承受這麼多敵意環繞的主因,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戰爭以後,不但不知道檢討這點,反而變本加厲的往這個坑中跳?簡直是反智到了極點,還是製片收了布希家太多好處,要為他的謊言政策辯護?
可是話說回來,這是個無腦爆米花電影至上的時代,大家可以進去看看這片,挑戰一下自己對於無腦的忍耐極限,然後再來檢視一下大家至今對爆米花電影的要求:無腦輕鬆的配著爆米花和飲料,娛樂兩個小時。因為我已經可以預見這片會是頂級的爆米花電影。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我愛上流 一點都不好笑
扣掉因為真的誇張到極限的劇情、和金凱瑞的極限肢體演出,而讓我爆笑的幾次,我必須要說本片並不好笑。
本片過度夢幻的結局,其實反而是種加分作用,因為同樣是報復,搶走錢之後全部留作自己花用,還是讓無良老闆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錢全部流進自己不屑一顧的員工口袋裡,哪種行為才是報復的極致?
看似極端物慾、只因為想擠進上流社會而拋棄禮教觀念、鋌而走險,其實主角迪克真正想要的,不過就是討回一口氣罷了。
蒂亞李歐尼的演出當然不如金凱瑞精彩,可是看到車內那支抬高高的大腿了嗎?金凱瑞和那麼多女演員合作過,有幾個女星可以和他一起聯手演出搞笑片段?(卡麥蓉迪亞和金凱瑞一起飆過舞,不是搞笑;凱特溫斯雷的演出也不能算是搞笑;珍妮佛安妮斯頓的演出太四平八穩,根本就像是金凱瑞這件搞笑大衣的衣架子,而不是搞笑的主體;『王牌大騙子』中某位和金凱瑞對吼的阿姨,勉強算是一起聯手搞笑吧。)
窩在家裡坐吃山空,求職四處碰壁,這段戲導演可說是非常盡責。
整體來說,這是部四平八穩的電影,並沒有必要將雞蛋全部擺在「金凱瑞搞笑」的籃子中。
那這片失敗在哪?
我覺得它失敗在「太寫實」。——寫實到這種程度,可是卻被拿來搞笑,就未免有點殘酷了。好萊塢大明星片酬動不動就千萬為單位起跳,參加個影展造勢,住豪華套房、吃大餐、穿華服、享受各種一流客房服務﹍﹍可是大部分說穿了只是種要騙觀眾掏錢出來看爛騙的把戲罷了。
大明星、當紅製作人、天才導演﹍﹍這些人大多不在乎觀眾是否真的有得到等值的收穫。也許觀眾真的覺得娛樂效果值回票價,可是那些在欺瞞下死命工作、最後連退休金都沒著落的員工,不也覺得「穩定跟前景值回票價」?所以觀眾要到哪一天才會驚醒,這樣無止盡的接受好萊塢的娛樂風格、買單進戲院看爆米花電影,最終受害的是自己?(台灣的電影事業誇掉,可是觀眾絲毫不痛不養。)一堆網路影評毫不在意的大聲暢談著「爆米花電影就是要這樣﹍﹍」的垃圾論調,這跟選擇替安隆護航、而罔顧投資人利益的銀行有什麼不同?
電影經紀公司替金凱瑞這樣的大明星炒作出動輒千萬的片酬,拍個十部片,銀行裡的存款也該有一億,(假設經紀公司不抽成,)說穿了這些大明星自己也與本片所要揶揄的「上流人士」處在同一個世界中,可是卻在本片中毫不克制的拿著小人物的傷痛作文章開玩笑。
要繼續數落本片在意式型態上的缺點,真的數落不完,但卻又沒什麼具體內容,所以就在這裡打住。
真正讓我有意見的部分是:本片與『史密斯先生』一樣,讓我看見背後都有著相當紮實嚴謹的劇本,而這部劇本被嚴重糟蹋了。
迪克知道自己即將被起訴後,崩潰的走進高級俱樂部大吵大鬧,那時酒保所講的話,其實比迪克發洩的言語更耐人尋味:「每個週末都有人這樣,他這不算什麼。」
前一刻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可是下一秒鐘卻從高樓摔落到地下室的資原回收間,即使不是因為最高層的惡意虧空,這樣的戲碼也一再上演。但是那一屋子的高階管理人,包含過去的主角在內,有誰曾經在意過?還是大家像迪克所說,都鎮定的告訴自己:「我很厲害,所以這種蠢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試問:當主角一心一意的想著升官、發財、在大老板面前表現自己的忠心聽話時,有仔細去想過這不合理的人事異動背後的真相?或是去多花點時間用功、看看財務報表?如果有,他就不會在電視節目上出此洋相,更不會看著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廢紙。所以﹍﹍被檢調單位調查起訴,他無辜嗎?生活上、財務上的困境可以靠蒙住良心、偷搶拐騙來解決,可是當真正要承擔這種無法逃避與轉嫁的責任時,該怎麼辦?
我想不需要去特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洗錢的老傢伙也只要蹲一年八個月的牢,主角會被關多久?一年?八個月?就當作是為自己的不知警惕付出代價吧!電影如果可以多花點鏡頭去捕捉、營造這種心境上的反差,(從順境中墜入困境,再從困境中轉為逆境,本以為可以靠著搶劫爬出逆境的瞬間,即將面對的司法調查又讓人跌入絕境,)絕對可以讓這部電影成為笑中帶淚、引人深思的喜劇,(註)
但是這麼嚴謹的架構,最後被草草帶過,改為填充一段設計上不算高明、而且破綻一堆的偷天換日行動。
該說什麼呢?﹍﹍這就是爆米花電影。
註:我並不贊同貪婪獲利的風氣。也許大家會說:「這些員工都是無辜受害者。」可是我認為他們貪婪的本性迷惑了自己的雙眼和判斷力,所以才會讓老闆有機會如此五鬼搬運的掏空公司。基於這一點,電影最後刻意去藉由打劫無良老闆、救濟無知員工,是種偽善。況且,比起最後聽一個白目得意的炫耀自己在安隆覓得新職,不如看到無良老闆把錢都投入安隆或貝爾斯登之類的公司,豈不是更大快人心?
本片過度夢幻的結局,其實反而是種加分作用,因為同樣是報復,搶走錢之後全部留作自己花用,還是讓無良老闆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錢全部流進自己不屑一顧的員工口袋裡,哪種行為才是報復的極致?
看似極端物慾、只因為想擠進上流社會而拋棄禮教觀念、鋌而走險,其實主角迪克真正想要的,不過就是討回一口氣罷了。
蒂亞李歐尼的演出當然不如金凱瑞精彩,可是看到車內那支抬高高的大腿了嗎?金凱瑞和那麼多女演員合作過,有幾個女星可以和他一起聯手演出搞笑片段?(卡麥蓉迪亞和金凱瑞一起飆過舞,不是搞笑;凱特溫斯雷的演出也不能算是搞笑;珍妮佛安妮斯頓的演出太四平八穩,根本就像是金凱瑞這件搞笑大衣的衣架子,而不是搞笑的主體;『王牌大騙子』中某位和金凱瑞對吼的阿姨,勉強算是一起聯手搞笑吧。)
窩在家裡坐吃山空,求職四處碰壁,這段戲導演可說是非常盡責。
整體來說,這是部四平八穩的電影,並沒有必要將雞蛋全部擺在「金凱瑞搞笑」的籃子中。
那這片失敗在哪?
我覺得它失敗在「太寫實」。——寫實到這種程度,可是卻被拿來搞笑,就未免有點殘酷了。好萊塢大明星片酬動不動就千萬為單位起跳,參加個影展造勢,住豪華套房、吃大餐、穿華服、享受各種一流客房服務﹍﹍可是大部分說穿了只是種要騙觀眾掏錢出來看爛騙的把戲罷了。
大明星、當紅製作人、天才導演﹍﹍這些人大多不在乎觀眾是否真的有得到等值的收穫。也許觀眾真的覺得娛樂效果值回票價,可是那些在欺瞞下死命工作、最後連退休金都沒著落的員工,不也覺得「穩定跟前景值回票價」?所以觀眾要到哪一天才會驚醒,這樣無止盡的接受好萊塢的娛樂風格、買單進戲院看爆米花電影,最終受害的是自己?(台灣的電影事業誇掉,可是觀眾絲毫不痛不養。)一堆網路影評毫不在意的大聲暢談著「爆米花電影就是要這樣﹍﹍」的垃圾論調,這跟選擇替安隆護航、而罔顧投資人利益的銀行有什麼不同?
電影經紀公司替金凱瑞這樣的大明星炒作出動輒千萬的片酬,拍個十部片,銀行裡的存款也該有一億,(假設經紀公司不抽成,)說穿了這些大明星自己也與本片所要揶揄的「上流人士」處在同一個世界中,可是卻在本片中毫不克制的拿著小人物的傷痛作文章開玩笑。
要繼續數落本片在意式型態上的缺點,真的數落不完,但卻又沒什麼具體內容,所以就在這裡打住。
真正讓我有意見的部分是:本片與『史密斯先生』一樣,讓我看見背後都有著相當紮實嚴謹的劇本,而這部劇本被嚴重糟蹋了。
迪克知道自己即將被起訴後,崩潰的走進高級俱樂部大吵大鬧,那時酒保所講的話,其實比迪克發洩的言語更耐人尋味:「每個週末都有人這樣,他這不算什麼。」
前一刻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一帆風順,可是下一秒鐘卻從高樓摔落到地下室的資原回收間,即使不是因為最高層的惡意虧空,這樣的戲碼也一再上演。但是那一屋子的高階管理人,包含過去的主角在內,有誰曾經在意過?還是大家像迪克所說,都鎮定的告訴自己:「我很厲害,所以這種蠢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試問:當主角一心一意的想著升官、發財、在大老板面前表現自己的忠心聽話時,有仔細去想過這不合理的人事異動背後的真相?或是去多花點時間用功、看看財務報表?如果有,他就不會在電視節目上出此洋相,更不會看著自己手中的股票變成廢紙。所以﹍﹍被檢調單位調查起訴,他無辜嗎?生活上、財務上的困境可以靠蒙住良心、偷搶拐騙來解決,可是當真正要承擔這種無法逃避與轉嫁的責任時,該怎麼辦?
我想不需要去特別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洗錢的老傢伙也只要蹲一年八個月的牢,主角會被關多久?一年?八個月?就當作是為自己的不知警惕付出代價吧!電影如果可以多花點鏡頭去捕捉、營造這種心境上的反差,(從順境中墜入困境,再從困境中轉為逆境,本以為可以靠著搶劫爬出逆境的瞬間,即將面對的司法調查又讓人跌入絕境,)絕對可以讓這部電影成為笑中帶淚、引人深思的喜劇,(註)
但是這麼嚴謹的架構,最後被草草帶過,改為填充一段設計上不算高明、而且破綻一堆的偷天換日行動。
該說什麼呢?﹍﹍這就是爆米花電影。
註:我並不贊同貪婪獲利的風氣。也許大家會說:「這些員工都是無辜受害者。」可是我認為他們貪婪的本性迷惑了自己的雙眼和判斷力,所以才會讓老闆有機會如此五鬼搬運的掏空公司。基於這一點,電影最後刻意去藉由打劫無良老闆、救濟無知員工,是種偽善。況且,比起最後聽一個白目得意的炫耀自己在安隆覓得新職,不如看到無良老闆把錢都投入安隆或貝爾斯登之類的公司,豈不是更大快人心?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史密斯先生 蠢男人擦槍自慰,賤娘兒們來領死。
【本文之出發點只是種對於動作品已經漸漸成型的共識「為了營造刺激感,可以無視所有現實條件的制約,」所進行的次文化式嘲諷。看不懂的人自己要檢討。】
上聯:蠢男人擦槍自慰,下聯:賤娘兒們來領死。
橫批:白痴動作片。
再橫批:鎗戰自慰秀。
對的不是「很」工整,請各位看倌將就點。看這片的過程挺歡樂,平均五分鐘爆笑一次,每五次爆笑中有一次要讓我對著螢幕爆出三字經,——除了B級片以外,實在沒看過這麼低能智障的動作場面,簡直就是把黑白片時代,勞萊哈臺那種白痴動作搞笑得的精神,完整移植到鎗戰場面中。
大家覺得他是在擦鎗?還是在開鎗?雖然對觀眾來說都是自慰。
好萊塢的電影九成九都是拍給布爾喬亞的自慰用影片,而動作槍戰暴力電影,更是拍給那些擁有鎗、懂得用鎗、但卻苦無機會將鎗瞄準活人發射的布爾喬亞。看這種電影的心態,基本上跟男人愛看A片是一樣的,甚至就是A片的直接延伸。(可是大家又不愛承認自己愛看A片,所以本文最下方,就有一位朋友是基於想掩飾這種矛盾的心態而回文。)
看A片除了自慰以外,還帶有一層心理安慰作用,就是告誡男人:要有這樣的汗糙、尺寸、和馬力,還要拼命揉這樣的大奶、捅這樣的嫩鮑,否則就不配做個男人。(擔心自己不符合電影中的男人標準嗎?放心!因為照這個標準來看,真正配當男人的,簡直少得可以,所以別自卑。)
本片則是把屌換成鎗,主演的男優克萊夫歐文(之前打錯了,竟然沒人發現,)有汗糙,也有馬力(身手),在電影中奶子揉了(用拳頭扁人)、鮑也捅了(開槍轟人),所以他是正港的男子漢,其他人都只是娘兒們(只有被轟、被扁的份)!
(想知道什麼是拍給布耳喬亞的電影?點這裡。)
該死娘兒們一個,笑得多淫蕩。
可是就好像真正屌遍情場、在床上金鎗不倒、春風玉度通霄無限期的男人會瞧不起那種靠剪接、甚至道具所作出來的自慰A片,真正經歷過鎗戰場面腥風血雨的人,一定也會瞧不起本片對於動作場面設計之極盡低能本色。
雖然我很不屌吳宇森,因為除了槍戰以外,他真的不太懂得執導電影的技巧,但他好歹也將自己擅長的唯一領域發揮到極限。可是關於『史密斯先生』﹍﹍
就說開頭第一場槍戰吧!先別提紅蘿蔔是不是真的那麼神威,光是飛身撞破兩面不透明玻璃、然後開搶打死四個娘兒們,我就覺得很有問題!因為看不見玻璃窗後面的東西,天曉得後面是不是還有玻璃窗?如果沒有呢?以此為理由,我認定主角第一時間的判斷很有問題;其次,玻璃窗後面還可能有別的東西,例如書櫃、冷氣通風管、電扇﹍﹍所以其他電影中的飛車追逐場面,永遠有一堆娘兒們在主角要開車撞破不透明的玻璃牆、或某面特別脆弱的木頭牆壁時尖叫,因為後面有什麼,真的無法預料。更不用提連續撞破兩面玻璃,那些玻璃碎片劃傷自己、甚至刺穿頸動脈的機率不知有多大,會採取這樣的行動,真的只能說是低能不用大腦思考,而不是神威。
從空中作自由落體墜落時,無法朝反墜落的方向開槍...從繩子上垂蕩而下時,那樣拿烏茲槍掃射會讓自己變鐘擺...本片所有動作場景,幾乎都有這種低能思維在背後支撐著,所以主角除了身手敏捷、但智商超低外,運氣還超好,好到世界上彷彿只剩下一隻狗,而且還是雇請殺手的大反派所養,所以看到某人腿上沾滿狗毛,就可以一口斷定這兩個人有姦情。(本片之邏輯水準真的從頭到尾就是低能。)
也許大家會說:這是種拼貼惡搞式的創新。可是我覺得這是種「阿貓阿狗都能做到,只要有膽識」的創新。既然是「阿貓阿狗都能做到」,那這樣的創新其實並沒有價值,恕我無法給予肯定。如果因為眾人都被這種創新娛樂到,就拼命標榜、追求這種創新模式,那好萊塢多年來累積的電影工業基礎,恐怕很快就會崩潰......儘管這是別人國家的事,可是實在不樂意見到這種現象,所以對於本片的創新,我只有表示敬謝不敏了。
不要忘記台灣的電影就是被這樣給搞垮的。
這女人年紀也不小了,編導拜託有點良心,多留點這樣的鏡頭給她吧!
我永遠記得克林伊斯威特的『殺無赦』,最後主角走進酒吧中,要為朋友復仇那段。
「能活下來,純粹只是運氣好。」「今晚,我根本沒想過可以活著走出來。」這是日本鏹八辣和好萊塢式西部片特有的俠義精神,「即便知道會死,但是為了道義,還是要作,」這樣的衝勁是華人電影中,幾乎不曾存在的。
華人編導對於電影的思維(吳宇森是之中的佼佼者)大概都是:幹這種出生入死的事,只有一定會領便當的配角才在怕,我(主角)去一定都是全身而退,但是為了符合社會風氣規範,我(主角)最後一定會乖乖待在原地,等警察逮捕、以示尊重法律,同時製造戲劇張力。
糟糕!寫到這,忽然覺得這片沒那麼蠢了!
因為這片的劇本,骨子裡頭還是維持著西式的俠義精神,(開頭十五分鐘就宣告的清清楚楚,)記得最後一次看到這樣的電影是﹍﹍『追殺比爾』不算,那片全部一起看真是有夠爛,但每一段獨立出來卻又讚的亂七八糟。﹍﹍布魯斯威力的『the man last stand』,只可惜劇情整個就是抄襲『荒野大鏢客』。
凡是這種俠義電影,都是拍給男人催淚用的,(沒錯!男人偶爾也會想看點讓人掉眼淚的電影。)如果把這片改作成圖文書,或是出劇本集,我也許真的會讀到掉眼淚。但是『史密斯先生』枉費了這麼棒的劇本,大概就為了炒熱克萊夫歐文在『萬惡城式』中頗受好評的演出,所以導演或製片就只顧著安排一堆動作場面,好讓他賣弄白痴級搞笑,也徹底模糊了劇本精妙之處,害我雖然看的血脈噴張,影片結束後內心卻是空洞無限。
就因為這是個主張電影要做到「暴米花式娛樂」的時代,所以把好好的一部劇本拼貼惡搞到毀容的程度,要我這小咖能怎麼辦?當然是寫文開幹啦!
建議配樂:I will survive.
其他影評:
sean woo 的影評和挑電影的品味,一直被我當成影評中的地雷,娛樂價值雖高,但切勿認真看待,唯獨此片,我要說他評得真是好。
怎麼......大家也覺得這是在自慰?
這影評真的說得好,即使我完全感受不到。
6/29
喔耶!有人逛過我的部落格,還回文叫囂。
真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上聯:蠢男人擦槍自慰,下聯:賤娘兒們來領死。
橫批:白痴動作片。
再橫批:鎗戰自慰秀。
對的不是「很」工整,請各位看倌將就點。看這片的過程挺歡樂,平均五分鐘爆笑一次,每五次爆笑中有一次要讓我對著螢幕爆出三字經,——除了B級片以外,實在沒看過這麼低能智障的動作場面,簡直就是把黑白片時代,勞萊哈臺那種白痴動作搞笑得的精神,完整移植到鎗戰場面中。
大家覺得他是在擦鎗?還是在開鎗?雖然對觀眾來說都是自慰。
好萊塢的電影九成九都是拍給布爾喬亞的自慰用影片,而動作槍戰暴力電影,更是拍給那些擁有鎗、懂得用鎗、但卻苦無機會將鎗瞄準活人發射的布爾喬亞。看這種電影的心態,基本上跟男人愛看A片是一樣的,甚至就是A片的直接延伸。(可是大家又不愛承認自己愛看A片,所以本文最下方,就有一位朋友是基於想掩飾這種矛盾的心態而回文。)
看A片除了自慰以外,還帶有一層心理安慰作用,就是告誡男人:要有這樣的汗糙、尺寸、和馬力,還要拼命揉這樣的大奶、捅這樣的嫩鮑,否則就不配做個男人。(擔心自己不符合電影中的男人標準嗎?放心!因為照這個標準來看,真正配當男人的,簡直少得可以,所以別自卑。)
本片則是把屌換成鎗,主演的男優克萊夫歐文(之前打錯了,竟然沒人發現,)有汗糙,也有馬力(身手),在電影中奶子揉了(用拳頭扁人)、鮑也捅了(開槍轟人),所以他是正港的男子漢,其他人都只是娘兒們(只有被轟、被扁的份)!
(想知道什麼是拍給布耳喬亞的電影?點這裡。)
該死娘兒們一個,笑得多淫蕩。
可是就好像真正屌遍情場、在床上金鎗不倒、春風玉度通霄無限期的男人會瞧不起那種靠剪接、甚至道具所作出來的自慰A片,真正經歷過鎗戰場面腥風血雨的人,一定也會瞧不起本片對於動作場面設計之極盡低能本色。
雖然我很不屌吳宇森,因為除了槍戰以外,他真的不太懂得執導電影的技巧,但他好歹也將自己擅長的唯一領域發揮到極限。可是關於『史密斯先生』﹍﹍
就說開頭第一場槍戰吧!先別提紅蘿蔔是不是真的那麼神威,光是飛身撞破兩面不透明玻璃、然後開搶打死四個娘兒們,我就覺得很有問題!因為看不見玻璃窗後面的東西,天曉得後面是不是還有玻璃窗?如果沒有呢?以此為理由,我認定主角第一時間的判斷很有問題;其次,玻璃窗後面還可能有別的東西,例如書櫃、冷氣通風管、電扇﹍﹍所以其他電影中的飛車追逐場面,永遠有一堆娘兒們在主角要開車撞破不透明的玻璃牆、或某面特別脆弱的木頭牆壁時尖叫,因為後面有什麼,真的無法預料。更不用提連續撞破兩面玻璃,那些玻璃碎片劃傷自己、甚至刺穿頸動脈的機率不知有多大,會採取這樣的行動,真的只能說是低能不用大腦思考,而不是神威。
從空中作自由落體墜落時,無法朝反墜落的方向開槍...從繩子上垂蕩而下時,那樣拿烏茲槍掃射會讓自己變鐘擺...本片所有動作場景,幾乎都有這種低能思維在背後支撐著,所以主角除了身手敏捷、但智商超低外,運氣還超好,好到世界上彷彿只剩下一隻狗,而且還是雇請殺手的大反派所養,所以看到某人腿上沾滿狗毛,就可以一口斷定這兩個人有姦情。(本片之邏輯水準真的從頭到尾就是低能。)
也許大家會說:這是種拼貼惡搞式的創新。可是我覺得這是種「阿貓阿狗都能做到,只要有膽識」的創新。既然是「阿貓阿狗都能做到」,那這樣的創新其實並沒有價值,恕我無法給予肯定。如果因為眾人都被這種創新娛樂到,就拼命標榜、追求這種創新模式,那好萊塢多年來累積的電影工業基礎,恐怕很快就會崩潰......儘管這是別人國家的事,可是實在不樂意見到這種現象,所以對於本片的創新,我只有表示敬謝不敏了。
不要忘記台灣的電影就是被這樣給搞垮的。
這女人年紀也不小了,編導拜託有點良心,多留點這樣的鏡頭給她吧!
我永遠記得克林伊斯威特的『殺無赦』,最後主角走進酒吧中,要為朋友復仇那段。
「能活下來,純粹只是運氣好。」「今晚,我根本沒想過可以活著走出來。」這是日本鏹八辣和好萊塢式西部片特有的俠義精神,「即便知道會死,但是為了道義,還是要作,」這樣的衝勁是華人電影中,幾乎不曾存在的。
華人編導對於電影的思維(吳宇森是之中的佼佼者)大概都是:幹這種出生入死的事,只有一定會領便當的配角才在怕,我(主角)去一定都是全身而退,但是為了符合社會風氣規範,我(主角)最後一定會乖乖待在原地,等警察逮捕、以示尊重法律,同時製造戲劇張力。
糟糕!寫到這,忽然覺得這片沒那麼蠢了!
因為這片的劇本,骨子裡頭還是維持著西式的俠義精神,(開頭十五分鐘就宣告的清清楚楚,)記得最後一次看到這樣的電影是﹍﹍『追殺比爾』不算,那片全部一起看真是有夠爛,但每一段獨立出來卻又讚的亂七八糟。﹍﹍布魯斯威力的『the man last stand』,只可惜劇情整個就是抄襲『荒野大鏢客』。
凡是這種俠義電影,都是拍給男人催淚用的,(沒錯!男人偶爾也會想看點讓人掉眼淚的電影。)如果把這片改作成圖文書,或是出劇本集,我也許真的會讀到掉眼淚。但是『史密斯先生』枉費了這麼棒的劇本,大概就為了炒熱克萊夫歐文在『萬惡城式』中頗受好評的演出,所以導演或製片就只顧著安排一堆動作場面,好讓他賣弄白痴級搞笑,也徹底模糊了劇本精妙之處,害我雖然看的血脈噴張,影片結束後內心卻是空洞無限。
就因為這是個主張電影要做到「暴米花式娛樂」的時代,所以把好好的一部劇本拼貼惡搞到毀容的程度,要我這小咖能怎麼辦?當然是寫文開幹啦!
建議配樂:I will survive.
其他影評:
sean woo 的影評和挑電影的品味,一直被我當成影評中的地雷,娛樂價值雖高,但切勿認真看待,唯獨此片,我要說他評得真是好。
怎麼......大家也覺得這是在自慰?
這影評真的說得好,即使我完全感受不到。
6/29
喔耶!有人逛過我的部落格,還回文叫囂。
真是值得紀念的一天。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續集電影排排站 幾乎都是溫情訴求
首先,請大家一起祈禱,希望美國片商不要腦殘到開拍『機器戰警四』。最好連計畫都不要有,因為本片有很高的時代意義,現在的時代背景已經沒有本片發揮的餘地了,除非它有辦法像洛基一樣在轉換影像風格的同時,也替影片注入新的核心。
這篇要看的電影就是續集電影,可是僅限於上個世紀之前的作品,名單有:
星際大戰系列,007系列,超人系列,蝙蝠俠系列,第一滴血系列,洛基系列,魔鬼終結者系列,印地安納瓊斯系列,終極警探系列、異形&終極戰士系列。
星際大戰已經寫過兩篇文,而且它的功能與意義在「補完」,本質上是前傳,所以本篇不討論它。
007系列和最新的蝙蝠俠一樣,其實都應該視為「重新開始」的新電影,所以本篇也不討論。
致敬?還是尾大不掉?還是掩飾自己的沒有創新?
續集電影與一般電影有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是否要看過前幾集,才能盡情的享受?
我個人反對任何對這問題表示「同意」的狀況,『魔鬼終結者三:機械末日』就是在這點上頭讓我扣了不少分,——如果要看過前幾集,才能理解脫衣酒吧和墨鏡的笑話,這整部電影其實不過就是替老影迷們找藉口在電影院內開同學會,順便做做(前幾集)置入性行銷罷了!如果老影迷只是因為新續集中充滿了這種「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梗」,就拼命的推薦本片、說本片好話,然後等到朋友指責自己的時,再擺出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回應著:「那是因為你沒看過前作。」那等於是拿其他人的荷包與智商開玩笑。
況且,電影的招牌動作或元素,跟所謂的「致敬」要嚴格區分。『異形戰場』就是明顯的例子,該出現的東西不會少,可是要創新就力道不足,這就變成尾大不掉了:舊系列的包袱永遠無法擺脫,電影在創新之前要考慮的,竟是怎麼讓舊元素發揮。
同樣的理由,我個人認為『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的「懷舊」或「致敬」,不但不能替本片加分,反而是種累綴。先不論教室內校長走進來的鏡頭,或是那個被撞斷的銅像,圖書館內主角對提問的學生發出的建議「不要只會讀書」,這樣的態度不正和第一集客堂上的說詞相違背嗎?(第一集中說:「考古學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圖書館裡完成的。」)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段電影中的小插曲,(就好像許多被拿來「致敬」的片段一樣,)可是這種態度正是印地安納瓊斯系列的核心。試問:如果沒有那麼多嚴謹的紙上研究,瓊斯博士如何隨口就能滔滔不絕講出那麼多關於古蹟文明的典故歷史?
新續集違反整個系列核心精神
新續集違反整個系列核心精神的例子,在這波續集電影風中絕非獨一無二,『終極警探四』的情況最為嚴重。
約翰麥克連和終極警探系列與一般動作片最大的差異在於:雖然它有著超限度的動作場面,可是骨子裡它卻是不折不扣的老式警匪動作片,﹍﹍最起碼在視野觀點上。賣弄動作場面、槍戰、爆破、飛車追逐等,並不是它的劇情核心,﹍﹍雖然整個視覺上都是;真正的重點其實仍舊圍繞在約翰麥克連嫉惡如仇、急於保護無辜百姓的那種正義感。
這不僅僅是劇情用以製造衝突轉折點的基礎,更是導演編劇拍攝本片的原則。
所以第三集除了開頭的炸彈以外,幾乎沒有平民傷亡;第二集除了刻意摔爛一架飛機、還有教堂的老先生以外,鮮少有無辜民眾被牽連;第一集中,除了老闆和一個白目以外,人質似乎全部平安獲救。
這可能是浮濫的大美國主義之始,(即使沒有超人的威能,依舊可以在這種不可能的絕境中生還,或者說:美國人的威能已經直比超人的程度。)但終極警探系列的起點,仍讓我清楚的感受到那種急公好義的熱切,與不忍看見無辜被牽連的仁慈。
第四集就不是了,除了主角、主角的跟班、主角的女兒、還有一票老是慢一步的政府幹員,其他人都是沒有臉的、不具實感的道具,所以地下道內那堆被狀爛的車子是沒有駕駛的,民眾恐慌的臉也不值得攝影機多留戀,約翰麥克連的槍法、身手、凶悍更是神威超越終結者。
以主角個人魅力為最大號著
說穿了,這波續集電影風潮大多還是以主角個人魅力為最大號著,否則實在沒有開拍的必要性。只是有些續集電影只能重現主角的影像,例如穿著、打扮、甚至僅僅只是掛著同樣的名稱,但卻把電影和角色的精髓給遺漏了;還有因為時代演進,各種特效技術突飛猛進,就連電影的敘事節奏都不同於以往了,所以不是要趕上時代潮流而在電影中拼命下猛藥,就是反其道而行,去更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就好像『藍波四』,因為殺戮而起的人生,不只是雙手沾滿血腥,恐怕約翰自己也對如此精通殺戮的自己感到恐懼。就好像回來之後的超人,不再年輕,周遭所有人的人生都在往前移動,但似乎只有自己還在原地踏步。就好像印地安納瓊斯,垂垂老以,他感受到的焦慮恐怕遠超過超人數倍。
在這樣的背景設定下,冒險的意義不再只是「提供聲光娛樂」的契機或理由,更是要讓這些主角們有機會在冒險的過程中,填補自己人生的空缺。
超人跟印地安納瓊斯得到了兒子,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那些女人大概永遠不會告訴他們:「這是你兒子。」可是『超人』的劇情明顯合理許多,因為小男孩先疑似發現超人的真實身份,還自己發覺了體內驚人的力量,『印地安納瓊斯』就顯得沒頭沒腦,走進古墓之前還想當父母之間的電燈泡,出來之後就很主動的叫了聲:「爸爸。」至於藍波和康納則是找回了人生的目標,雖然都不是什麼體面的事,一個就是本性之中潛藏著殺錄音子,另一個則是「我的存在代表著人類註定毀滅的未來」,但至少他們都能接受這樣的人生,並且繼續走下去。而洛基﹍﹍大概是讓這個老人可以好好的安享晚年吧!
大致上來看,其實所有續集電影的基本出發點,都是以溫情為主要目的,藉著拍續集讓這些虛擬人物的人生得到一個比較完滿的結局,而不是在拼命懷舊、致敬、滿足觀眾的視覺。
這篇要看的電影就是續集電影,可是僅限於上個世紀之前的作品,名單有:
星際大戰系列,007系列,超人系列,蝙蝠俠系列,第一滴血系列,洛基系列,魔鬼終結者系列,印地安納瓊斯系列,終極警探系列、異形&終極戰士系列。
星際大戰已經寫過兩篇文,而且它的功能與意義在「補完」,本質上是前傳,所以本篇不討論它。
007系列和最新的蝙蝠俠一樣,其實都應該視為「重新開始」的新電影,所以本篇也不討論。
致敬?還是尾大不掉?還是掩飾自己的沒有創新?
續集電影與一般電影有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是否要看過前幾集,才能盡情的享受?
我個人反對任何對這問題表示「同意」的狀況,『魔鬼終結者三:機械末日』就是在這點上頭讓我扣了不少分,——如果要看過前幾集,才能理解脫衣酒吧和墨鏡的笑話,這整部電影其實不過就是替老影迷們找藉口在電影院內開同學會,順便做做(前幾集)置入性行銷罷了!如果老影迷只是因為新續集中充滿了這種「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梗」,就拼命的推薦本片、說本片好話,然後等到朋友指責自己的時,再擺出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回應著:「那是因為你沒看過前作。」那等於是拿其他人的荷包與智商開玩笑。
況且,電影的招牌動作或元素,跟所謂的「致敬」要嚴格區分。『異形戰場』就是明顯的例子,該出現的東西不會少,可是要創新就力道不足,這就變成尾大不掉了:舊系列的包袱永遠無法擺脫,電影在創新之前要考慮的,竟是怎麼讓舊元素發揮。
同樣的理由,我個人認為『印地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的「懷舊」或「致敬」,不但不能替本片加分,反而是種累綴。先不論教室內校長走進來的鏡頭,或是那個被撞斷的銅像,圖書館內主角對提問的學生發出的建議「不要只會讀書」,這樣的態度不正和第一集客堂上的說詞相違背嗎?(第一集中說:「考古學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圖書館裡完成的。」)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只是段電影中的小插曲,(就好像許多被拿來「致敬」的片段一樣,)可是這種態度正是印地安納瓊斯系列的核心。試問:如果沒有那麼多嚴謹的紙上研究,瓊斯博士如何隨口就能滔滔不絕講出那麼多關於古蹟文明的典故歷史?
新續集違反整個系列核心精神
新續集違反整個系列核心精神的例子,在這波續集電影風中絕非獨一無二,『終極警探四』的情況最為嚴重。
約翰麥克連和終極警探系列與一般動作片最大的差異在於:雖然它有著超限度的動作場面,可是骨子裡它卻是不折不扣的老式警匪動作片,﹍﹍最起碼在視野觀點上。賣弄動作場面、槍戰、爆破、飛車追逐等,並不是它的劇情核心,﹍﹍雖然整個視覺上都是;真正的重點其實仍舊圍繞在約翰麥克連嫉惡如仇、急於保護無辜百姓的那種正義感。
這不僅僅是劇情用以製造衝突轉折點的基礎,更是導演編劇拍攝本片的原則。
所以第三集除了開頭的炸彈以外,幾乎沒有平民傷亡;第二集除了刻意摔爛一架飛機、還有教堂的老先生以外,鮮少有無辜民眾被牽連;第一集中,除了老闆和一個白目以外,人質似乎全部平安獲救。
這可能是浮濫的大美國主義之始,(即使沒有超人的威能,依舊可以在這種不可能的絕境中生還,或者說:美國人的威能已經直比超人的程度。)但終極警探系列的起點,仍讓我清楚的感受到那種急公好義的熱切,與不忍看見無辜被牽連的仁慈。
第四集就不是了,除了主角、主角的跟班、主角的女兒、還有一票老是慢一步的政府幹員,其他人都是沒有臉的、不具實感的道具,所以地下道內那堆被狀爛的車子是沒有駕駛的,民眾恐慌的臉也不值得攝影機多留戀,約翰麥克連的槍法、身手、凶悍更是神威超越終結者。
以主角個人魅力為最大號著
說穿了,這波續集電影風潮大多還是以主角個人魅力為最大號著,否則實在沒有開拍的必要性。只是有些續集電影只能重現主角的影像,例如穿著、打扮、甚至僅僅只是掛著同樣的名稱,但卻把電影和角色的精髓給遺漏了;還有因為時代演進,各種特效技術突飛猛進,就連電影的敘事節奏都不同於以往了,所以不是要趕上時代潮流而在電影中拼命下猛藥,就是反其道而行,去更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就好像『藍波四』,因為殺戮而起的人生,不只是雙手沾滿血腥,恐怕約翰自己也對如此精通殺戮的自己感到恐懼。就好像回來之後的超人,不再年輕,周遭所有人的人生都在往前移動,但似乎只有自己還在原地踏步。就好像印地安納瓊斯,垂垂老以,他感受到的焦慮恐怕遠超過超人數倍。
在這樣的背景設定下,冒險的意義不再只是「提供聲光娛樂」的契機或理由,更是要讓這些主角們有機會在冒險的過程中,填補自己人生的空缺。
超人跟印地安納瓊斯得到了兒子,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那些女人大概永遠不會告訴他們:「這是你兒子。」可是『超人』的劇情明顯合理許多,因為小男孩先疑似發現超人的真實身份,還自己發覺了體內驚人的力量,『印地安納瓊斯』就顯得沒頭沒腦,走進古墓之前還想當父母之間的電燈泡,出來之後就很主動的叫了聲:「爸爸。」至於藍波和康納則是找回了人生的目標,雖然都不是什麼體面的事,一個就是本性之中潛藏著殺錄音子,另一個則是「我的存在代表著人類註定毀滅的未來」,但至少他們都能接受這樣的人生,並且繼續走下去。而洛基﹍﹍大概是讓這個老人可以好好的安享晚年吧!
大致上來看,其實所有續集電影的基本出發點,都是以溫情為主要目的,藉著拍續集讓這些虛擬人物的人生得到一個比較完滿的結局,而不是在拼命懷舊、致敬、滿足觀眾的視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