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因為『歧視』無所不在,所以如果可以,我寧可歧視同性戀...

別搞錯!我不認為自己有歧視任何族群的頃向,不管是同性戀、御宅族、(經常消遣這批人就是了,)恐龍族、社會邊緣人、達官政要、有犯罪記錄者、(很多時候,我認為這些人反而更好相處,)低學歷者、(我真痛恨花了那麼多年在高等教育上,)身心障礙人士、抽煙族群......但是我認為人有權力去選擇要歧視誰、要拒絕和誰同桌共室、要側耳冷視誰的聲音,只要能將自己的歧視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這並不犯法。

我還沒看到西恩潘的【自由大道】,據說男主角被兇手射殺之前,曾跟兇手交談過,兇手不平的質疑主角:「你不用變得與眾不同,你只要站出來就好。」

『歧視』這種行為也一樣,曾幾何時,我們不再追求『我不歧視任何人』,而是變成只要公開、踴躍的表示『我不歧視特定族群』,就足以作為某人具有優於眾人的眼界或心胸的表徵。



我不想討論謝長廷到底是什麼動機,(名字有寫對嗎?管他的!這傢伙根本不值得我花這心思!)可是私人生活只要不犯法,即使有違善良風俗,我們也不應該在公眾媒體上過度討論,請問馬英九有跟辦公室的男工讀生或職員鬧醜聞嗎?或是在機場廁所騷擾其他男性?或是為了流連夜店、熱衷性服務而忽略公務和家庭?--好像都沒有啊!(別拿成績當作有沒有用功的標準,ok?)

對!馬英九可能欺騙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是因為灰色空間太寬廣的關係。從沒有法律規定同性戀不能跟異性戀結婚,也沒有哪個人敢說自己絕對清楚夫妻之間該如何互動,或自己的認知是絕對通行四海、天下人接不可違逆的標準,事實是...跟這男人結婚十多年、已經生了三個女兒的周美青都不講話了,大家討論這事幹嘛?




繼續說說『歧視』吧!

我認為我們的社會嚴重歧視失業者,否則對失業問題的焦點不會扭曲到像今日這麼嚴重。

事實是:人的時間和心力有限,如果十五歲開始評估未來的就業方向,然後投入技藝培養的教育體制中,通常也要等到十八歲才能正式步入工作環境。(這是『一般』,不是『絕對』,而且還只是『舉例』,跟『現實』沒有直接關連。)

等到十八歲進入職場後,現實大環境可能已經離他/她當初評估的背景有很大的落差,而這落差在接下來幾年還會繼續擴大,導致這人最後也加入失業潮。就好像跟我同時期考進大學的人,如果當初是以半導體業為未來發展方向,現在可能都要面臨裁員和無薪假的危機了。

以上的論點想說明什麼?--失業一定會發生!大家應該專注在如何為失業潮作準備,而不是想盡辦法不要讓失業發生。


這跟「退休金」制度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要規劃自己的退休生活,成效往往很差,頂多指望利息薄得像水的定存或是儲蓄險;如果集合眾人的金錢資源,就可以有更大的成長空間,例如變成台積電跟鴻海的股東...對!我知道發生了金融泡沫!可是這依舊是比較可行的制度,就好像國家會破產、民主也會滋生暴民一樣,沒有制度是不存在風險的,相對的,眾人如果合力,一起承受並對抗風險的能力也會提升。

再說,定存族以為自己的利息從哪來的?像金融海嘯這種體制危機,是全體受害,相對的,如果釀成這波體制災害的假性榮景有帶來任何好處,也是全體受益,沒有人有那個權力說:我不想幫別人擦屁股。講這種話的人,都太過度看高自己的身價和實力了。

不信?如果醫學系數目擴增十倍,台灣會變成醫學大國?還是養出一堆冗員醫生?如果全體社會將培養收入和穩定度在前十名職業的資源提高一百倍,結果呢?全體國民所得提升十倍?還是職業供需的平衡崩潰?滿街都是律師、精算師、醫生,但卻找不到一個年輕人願意幫大家擦桌子、泡咖啡、或是處理基本文書工作?

還不用提那些真正有心於投入這個行業的人,可能必須要多花更多資源,才有機會接受培訓。別告訴我那些人完全是因為聰明,所以才有機會,根本的問題是難道這些人以為自己有權力獨吞社會全部的資源?景氣好時賺的比別人多、景氣不好時承受的風險又比別人少?



我真正的重點是:政府沒有解決失業問題的責任!(或說政府的思惟不應該以『解決失業問題』為基礎,)因為失業問題會走到今日,是全體民眾的麻木和不負責任長期累積後釀成的苦果,(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員,)因為我們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在抗拒建立合理的稅制、產業、或是福利制度。

不信?當初(發生金融海嘯之前)如果修法改變所得稅比率,誰的反對聲浪最大?答案是全體民眾!下層民眾認為自己應該減稅,上層民眾認為自己不應該被加稅,結果呢?合理的稅率永遠只是天方夜譚,在不平等的稅率下所得差距繼續擴大、生活水準落差無限放大,民生產業開始凋零、奢侈產業直直攀升,民間經濟開始出現不景氣訊號,可是數字反向性的出現榮景數字,台灣不正是如此嗎?(註)大家花在討論「哪一種精品是下一波趨勢」的心力,遠大於所得差距、稅法改革......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教育制度、消費習慣、公眾議決系統,這些都是問題的一部份。

這社會中,多的是認為自己對經濟不景氣沒有責任,但卻以為只要偶爾為老殘貧弱御宅族發發聲、或是同性戀爭取權力,就可以突顯出自己的優越地位,可是一聽到『發出失業救濟金數目破記錄』,馬上就吐口口水,罵;「為什麼要拿我的稅金去養米蟲?」等今天罵完過後,大家可以繼續去掐著政府的脖子、要他們想辦法解決失業問題,然後轉頭又鑽進坊間的『如何省荷包度日』這類的書中尋找自以為是就贖和昇華的要訣,然後繼續讓經濟擺著爛、或是吹出一個更大的泡沫、然後等它破掉......


『歧視』無所不在,因為我們都不想承受因為別人的存在所帶來的不便和風險,我們都想把責任推給別人,認為別人才是造成今日困境、危害自身平靜生活的元兇,以為可以用歧視的眼光與言語,讓那些人自動從自己周遭消失。這樣的模式會出現在各種情況,大到經濟不景氣時,我們歧視(妖化)金融業,當問題不那麼大,例如政府赤字攀升時,我們責怪產業界和失業者,(如果沒有經濟不景氣,對大家來說,失業問題真的是『失業者自己的過錯』。)中間規模的問題像社會秩序不穩定,我們會恐懼有犯罪記錄者、社會邊緣人,認為他們遵守社會自序的能力比較差,再小一些的就是像家庭價值崩潰與錯亂,或是校園生活不在多采多姿...所以我們歧視同性戀、御宅族、恐龍族。







【簽不簽CECA,不該跟失業率扯上關係。自由貿易是國際共識,甚至可以說是種『屬於國家的道德良知』,其利益必須要用十年、二十年的觀點來衡量。台灣當初製造業起飛時,大家有想過彼岸的美國、日本、和歐洲,因此而失去了多少工作機會嗎?大家根本不會去思考,大家只知道賺錢永遠不嫌少,賺錢永遠不能手軟,賺錢永遠當仁不讓......】


註:高級精品業和評價產業之間是什麼關係?假設一下,同樣是生產汽車,法拉利和國產車的毛利分別是十比一,也就是說生產和設計兩種車的工人和設計師,薪水差別也這麼多。可是消費的起法拉利和國產車的人數比,卻也是一比十,如果大家因為看到生產法拉利好賺,所以就放棄生產國產車,結果呢?中間的過程有很多種,例如法拉利車生產製造者全體的毛利會一起下降,等到下降到大家都失去能力購買法拉利的水平時,就會變成『汽車製造業海嘯』,還有可能是新加入的製造者製造出來的車子不受市場親賴,導致投資血本無歸而倒閉,最後一卡車工人和設計師失去頭路,最後一樣會有一堆人失去購買法拉利車的能力,然後法拉利車產業又跟著受到牽連,一樣會產生『汽車製造業海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