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轉載]歐洲大崩盤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90 期 作者:賀先蕙、李郁怡、單小懿

與美國歷史一同累積起來的華爾街百年金融體系,最後,因人性貪婪而岌岌可危。(攝影●陳炳勳)

「如果下週再沒有辦法解決,我可能就得回去送報紙。」十月二日,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這麼說。 什麼事,會讓全球第二大富豪的財產歸零?答案是:金融海嘯。


第四波海嘯撲向歐洲
恐懼擊敗市場,歐股帶頭全面重挫

股災再度肆虐全球!美國道瓊工業指數跌破萬點!

十月五日晚間,德國政府才宣布斥資五百億歐元,挹注德國第二大商用不動產放款機構Hypo控股,並承諾以超過新台幣四十四兆元鉅資,對所有銀行的存款提供無限制擔保,消息傳來,英國、法國、德國股市立刻暴跌八%,日本、韓國等亞股全倒,俄股更崩跌一九%,一度停止交易。因為這顯示歐洲金融體系正在崩潰!

災情氾濫,繼愛爾蘭、希臘之後,德國、丹麥、以及冰島三國,也相繼宣布對於私人存款提供無限制擔保。市場搖搖欲墜,「恐懼擊敗了市場」的斗大標題,占據了英國當地媒體的版面。

傳到大西洋彼岸,美國道瓊工業指數一開盤,正式跌破萬點大關,盤中更一度重挫八百點,這是四年以來,道瓊工業指數第一次跌破萬點!

距離第三波海嘯——美國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不到一個月,沒想到,第四波海嘯再度來襲。這會兒,浪頭更凶猛,並從美國撲向了歐洲!

此時,《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已兵分兩路,一隊前往歐洲的金融心臟倫敦,一隊前往震央美國華爾街(Wall Street),企圖為讀者找出「What's Next?」,接下來會怎樣?

飛越九千八百公里,我(記者李郁怡),抵達倫敦,前往倫敦西側的「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這裡,占地二‧六平方公里,倫敦是歐洲的金融心臟,超過四成以上的歐洲金融機構將總部設於此,金融從業人員共三十四萬。金融城就是心臟的最核心。

倫敦現場 34萬金融從業人員前途未卜

以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為中心,往北,十六層樓高的玻璃帷幕建築,低調隱身在一個小廣場內,這就是九月二十八日剛被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政府聯手接管的富通金融集團(Fortis)總部;再往前走,則是剛被英國政府接管的第九大放款機構布拉福德-賓利銀行(Braford & Bingley Bank)的分公司。

再搭地鐵往西方走,在聖保羅教堂邊是倫敦證券交易所,沒有閃亮亮的跑馬燈,也沒有繁忙的交易大廳,稍不注意,就會錯過它的銀色招牌,這是低調的英國作風。

這,就是近十年英國金融繁華的櫥窗。兩年前,《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還評論,「倫敦金融成就讓紐約羞愧。」不過兩年,繁華過盡,由大西洋對岸襲來的金融海嘯,已撲向城內三十四萬金融從業人員。

「我們都知道風暴一定會來,但是,沒有想到會這麼的快速。」一名美林公司(Merill Lynch & Co)倫敦分部,綽號鯊魚(Shark)的交易員(trader),語氣疲憊的對我說。三週前的週末清晨,他好整以暇的在倫敦市中心的昂貴公寓裡,打開彭博(Bloomberg)資訊,邊煮咖啡,邊關注雷曼兄弟是否破產的消息。沒想到傍晚,黑莓機就傳來簡訊:「美林告急!」

「怎麼會這樣?」在金融業超過十年,他從沒想過有一天工作可能會不保。當晚,他不能睡。隔天早上四點,黑莓機再傳來簡訊,「美國銀行購併美林底定。」一夜沒有閤眼的他,這時才回到床上歇息。

然而,壞消息還沒結束,三週後,歐洲捲起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大海嘯。

歐洲國家三天救援五家銀行

從九月二十八日開始,接連三天,歐洲連續五家銀行出事,需要挹注鉅資(詳見第五十二頁倫敦災情現場圖)。雖然美國八千億美元的紓困案在驚濤駭浪中通過,然而,股市不領情,十月三日當天,道瓊工業指數下跌一百五十七點。「我想紓困案無法解決長期問題。」標準普爾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韋斯(David Wyss)說,只要無法阻止房價下跌,經濟的惡性循環就會持續。

就在同一天,我進入美林公司位於「倫敦金融城」的分部,二、三樓的交易室繁忙異常,天花板的指數走馬燈閃個不停,坐在電腦螢幕前的交易員,緊盯指數、線圖、報表。

「從我進入辦公室開始,電話就接不完,從早上八點進辦公室開始,完全沒有時間抬頭,一天就結束了。」Shark說。「光光是倫敦,至少會有二萬五千名的banker(銀行家)會沒有工作。」一名職員說,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其中之一。

另一位交易員則對我說,「我有一個在雷曼兄弟工作的朋友,七月被裁員,拿著遣散費,打電話給我哭訴,說他如何不幸;兩個月後,雷曼兄弟倒閉,他又打電話來,『我超級幸運!』」這名交易員聳聳肩說,「世事難料!」

這群金融貴族們,年輕、多金,他們努力工作、獲得高薪。過去幾年,他們斥資數百萬英鎊,在倫敦蒐購高級住所。黛安娜王妃待過的英國肯辛頓宮周邊、諾丁漢丘(Nottingham)一帶,是他們的最愛。

豪奢不限於高階主管,許多中階主管都住在附有泳池的高級公寓,一個月管理費超過三、五千英鎊(約合新台幣十七至二十八萬元)。這些人推升著英國房市泡沫,也推升著消費市場。

但現在,如果你晚上到金融區的酒吧,每個人的臉上難掩焦慮。英國木星資產管理公司(Jupiter Asset Management Ltd.)國際執行總監薛楷文(Kevin Scott)告訴我,他女兒的同學,爸爸在曼雷兄弟工作,現在因為無法負擔學費,只好轉學。另一位金融業主管則說,他同一棟樓的其他三間公寓,最近忽然空了下來,只剩他一人。

越來越多人付不起高房租、房貸,在倫敦街頭,很容易可以看到出讓(to let)的廣告招牌。

壞消息進一步打擊了所有人的信心。因為愛爾蘭政府宣布,將無限額擔保一般存款戶的存款,英國人開始把現金轉到愛爾蘭,為了穩定英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三日才報導英國政府將存款擔保由三萬五千英鎊,提高到五萬英鎊已經定案,七日就考慮緊急變成「無上限」,英國媒體評論,這是個「兩兆英鎊的選擇(the trillion questions)」。兩兆英鎊,約相當於英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一˙五倍。

以歐洲為震央的信心危機,迅速蔓延全球。在英國,鋼鐵公司Marlin Steel Wire經理人擔心,他們沒有辦法從銀行借到錢,無法購買原料,公司無法交單,經營不下去;豪華車品牌,賓利(Bentley)的員工現在一週只工作三天;英國的房價降到十七年來新低,降幅將近二○%;而著名百貨公司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面對三年以來最差業績。壞消息接二連三而來。

歐洲銀行「大到不能倒,也無法救」

「全球金融危機,對英國的衝擊,現在才剛剛開始。」木星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卡特(Edward Bonham-Carter)預言。他分析,金融業占英國GDP比重逾一○%,且過去十一個月,英國房價持續走跌,房市泡沫的負面影響一定會擴散到各層面。

不只英國,歐洲的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就指出,「某些程度看起來,許多歐洲銀行看來比他們美國的對手更脆弱。」

因為歐洲銀行的高槓桿操作比美國更為嚴重。《經濟學人》分析,華爾街的銀行,每收到一美元存款,借出九十六美分。歐陸的銀行每收到一歐元存款,卻借出一‧四歐元。現在,「他們必須從貨幣市場上跟投資人借來其他的錢,而這些投資人現在剛好又沒有什麼信心。」

高槓桿運作碰上了現在的信用緊縮成為災難!「大部分時間人們都沒有注意到信用(credit)像血液一樣,流過經濟體的肺。但當信用停止從市場流向銀行、企業和消費者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發現。」

《經濟學人》形容,現在,血液停止流動了。許多銀行即使每天到公開市場請求別人給他們一條生路,卻還是坐擁無法變賣的資產。而且信用緊縮的狀況最終會擴散到一般企業面,影響整個經濟。

此外,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uropean Policy Studies)主任丹尼爾‧葛羅斯(Daniel Gros)更分析,美國第一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金融集團(AIG)過去為許多歐洲銀行提供高達三千億美元的信用保險,如今AIG流動資金不足,恐危急這些歐洲銀行的資金調度,可能進一步動搖市場信心。

葛羅斯分析,歐洲前十二大的金融機構財務槓桿比美國更高,歐洲面對的風險因此也更大。譬如德國最大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其財務槓桿操作達五十倍(手上只有一元卻做五十元生意),該銀行如今負債達兩兆歐元,占德國GDP的八成。

因此,歐洲銀行的關鍵問題,「不只是大到不能倒,同時也大到無法救(not only too big to fail but also too big to be saved)。」葛羅斯預言。

倫敦橋下的泰晤士河水,在淒風苦雨中變成黃色泥流。一六九八年,在它北岸的倫敦金融城,就開始進行股票交易,三百年後,這個城市正奮力對抗這百年來最大的金融海嘯。

2008年歐洲金融危機
1. 歐洲8國3天決定出手救援5家銀行
2. 5國無上限保證民眾存款
3. 英、法股市創21年來單日最大跌幅

【倫敦災情現場——歐洲英德法3大經濟強國都捲入!】

冰島第3大銀行:格里特利爾銀行
'08.9.29冰島政府斥資6億歐元買下 75%股權,接管該行。

比利時第1大銀行:富通金融集團
'08.10.6法國巴黎銀行斥資145億歐元收購該集團在比利時及盧森堡的業務。

英國第5大抵押貸款銀行:北岩銀行
'08.2.17英國政府提供該行550億英鎊借款和擔保。

原英國第1大抵押貸款銀行:哈利法克斯蘇格蘭銀行
'08.9.18在英國政府協助下,被英國萊斯銀行以122億英鎊收購。

英國第9大房貸銀行:布拉福德-賓利銀行
'08.9.29英國財政部接管該行500億英鎊的房貸與貸款,並提供180億英鎊協助將其存款業務與所有分行售予西班牙國家銀行。

原全球第10大金控集團:德克夏集團
'08.9.30因股價暴跌30%,比利時、法國和盧森堡聯合該行股東,注資64億歐元。

德國第2大商用 不動產放款機構:Hypo控股
'08.9.29受愛爾蘭子公司過度放款拖累,財務告急。
'08.10.5德國財政部宣布已和銀行達成協議,同意規模500億歐元的救助計畫。

愛爾蘭全國金融機構
'08.9.30 為避免進一步金融風暴,愛爾蘭政府宣布以4,000億歐元擔保所有國內存款與債務2年,此金額相當愛爾蘭GDP的2倍。

紐約現場 交易冷清,不復十年前意氣風發

將場景轉回華爾街。

我們(記者單小懿、攝影陳炳勳),也飛抵一萬二千五百公里外的紐約華爾街。

炳勳才把鏡頭焦點對準紐約證交所,便嘆了口氣。十年前,他因採訪威盛電子也到此地。當時股市風光,每天開盤前,門口總聚集了上百名交易員聊天、喝咖啡、神采飛揚;九點一到,大夥兒馬上進去廝殺。

十年後的今天,證交所門口卻冷冷清清,交易員三三兩兩混在門口抽菸,多出來的角色卻是抗議者、媒體和觀光客。「真是今非昔比啊!」他感慨。

這一天,紐約證交所門口演了三齣行動劇。有人扮演億萬富翁,得意的喊著「銀行給我、債務給你」,諷刺七千億美元紓困法案是劫貧濟富。有人則戴著白面具站在華盛頓銅像前,宣告「貪婪殺人」(Greed kills)。旁邊一個猶太人則吹著號角,警示現代人過分重視金錢、道德淪喪,猶如世紀末來臨。

五十年老交易員:華爾街已脆弱不堪

華爾街,這條全球最知名的金融街道,只有一百二十號,只要二十分鐘就可以走完。

十七世紀時,它是一條沿著哈德遜河建造的護城牆,當時荷蘭人為了外人的侵略而建造,因此有了「牆街」(Wall Street)之稱。十八世紀末期,投機者開始聚集在此街中間的大樹下,進行非正式交易,成為紐約證交所的濫觴。

二十世紀初,紐約證交所坐落在華爾街二十三號,這個全球最大的金融交易所,財富匯聚,資本家們競造摩天大樓,成為炫耀財富的地標,也開啟百年的金融龍頭地位。

然而,「雖然華爾街看起來仍跟建築物一樣堅固,裡面卻已經脆弱不堪了。」年近七十歲的證交所交易員泰德(Ted Weisberg)對我感嘆。他在華爾街有五十年交易經驗,歷經四次歷史大空頭。

看著一棟棟屹立百年的摩天大樓,他嘆息著,百年歷史的華爾街,竟在一夕間瓦解崩塌。

就像華爾街七十號,AIG大樓依然屹立,在一九三○年代,這可是全世界第三高的建築。但如今,它已搖搖欲墜。

「華爾街的命脈是信任、榮譽與關係;只要一點點碎裂,就會全部瓦解。」泰德苦笑。堅固與脆弱,竟只在一念之間。

證交所前,一位交易員克里斯多佛,忙著給抗議行動劇拍照。問他為何不去看盤?「股市每天都有,但行動劇是他來華爾街二十年來,第一次看到的。」他笑說。

「你不擔心未來嗎?」他給了我一個標準美式的樂觀答案。「美國還是全球最強的經濟體,現在只是在轉型。你想想,大蕭條、大崩盤(編按:指一九八七年道瓊大崩盤,單日跌幅二二%)、九一一,華爾街都經過;這次只有六%(道瓊跌幅),算甚麼啊?歐巴馬一上台,一切都會解決。」

我不禁想,美國人過去二十年,可能都活在這種完全樂觀的心態中,難怪房市泡沫會越吹越大。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
1. 耗資8,000億美元金融紓困,史上最大
2. 道瓊指數9月29日大跌777點,創史上單日最大跌點
3. 947萬人失業,失業率6.1%

【紐約災情現場——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都垮!】

第1大保險公司: AIG
'08.9.16聯準會提供850億美元緊急救助。

原第1大儲蓄與貸款機構:華盛頓互助銀行
'08.9.26 10天內被提領167億美元,流動資金不足,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銀行倒閉案。

原第1大投資銀行:高盛
'08.9.21由投資銀行轉型成商業銀行。
'08.9.23巴菲特斥資50億美元入股。

原第5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
'08.3.17瀕臨破產,以每股2美元低價出售給摩根大通。

原第3大投資銀行:美林
'08.9.14以每股29美元、共500億美元,將全部股權賣給美國銀行。

原第2大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
'08.9.21由投資銀行轉型成商業銀行。
'08.9.29三菱UFJ金融集團斥資90億美元,收購21%股權。

原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
'08.9.15宣布破產,負債超過6,000億美元。英國巴克萊銀行買下其部分資產。

前2大房貸機構:房地美 與房利美
'08.9.7美國政府接管2家機構,預計花費2,000億美元。

第4大商業銀行:美聯銀行
'08.9.29 花旗集團同意以21億美元股票收購其銀行業務,並承擔530億美元債務。
'08.10.3 宣布以151億美元賣給富國銀行。至截稿收購案尚未底定。


惡性循環四大步驟

根據統計,過去一整年,全球股市市值已蒸發二十一兆一千億美元,約占二○○七年全球GDP的三八%。這代表全世界六十億人口,過去一年孜孜不倦的工作,但實際的產出、對全球的貢獻,有近五個月因為金融大海嘯而做白工。

接下來到底會怎樣?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會不會來?

「從二○○八年底到○九年底,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會更虛弱,美國會持續處在非常艱困的狀態,失業率會繼續上揚,民間消費會繼續縮減,住宅市場會持續走空頭。」施達文(Dennis Stattman),全球最大境外平衡型基金「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的首席經理人預測。

惡性循環正在成形,而且越來越嚴重,把世界推往懸崖邊,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這個循環主要分成四大步驟。

惡性循環第一步:房價持續下跌,銀行虧損壓力大增。

今年七月份美國房價較之二○○六年的高點,已經下跌二一%。各方估計,美國房價最少還要再跌一○%,最快明年中才會落底。房價下跌,銀行手上握有的房貸相關資產價值低落,銀行虧損金額擴大,倒閉風險增加。

惡性循環第二步:市場出現信心危機,銀行緊縮信用。

金融市場人人自危,即使手握現金者,也不願意對外拆借。因此,銀行同業拆款利率不斷飆高,年初時,風險加碼僅一、兩個百分點,最近卻傳出有投資銀行一度得準備一○%的利率向同業拆借資金,資金緊俏狀況遠超過一九八七年的美股大崩盤。

此外,即使通貨膨脹仍在,投資人寧可把錢擺在低利、但安全的政府債券,結果是,美國三年期公債的利率逼近○%,創歷史新低。「投資人寧可一毛錢也不要賺,只要他們的錢是安全的。」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解釋。

信心危機,讓美國各州、市政府都舉債維艱。紐約市最近發行的短期債券,利率高達九%,是九月初的七倍之多。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更表示,因為銀行雨天收傘,州政府的現金只夠用到十月二十八日。

惡性循環第三步:企業被抽銀根,減薪、裁員機率增,大失業潮來臨。

當企業資金被緊縮後,不管規模大小,都將受衝擊。坐擁二百三十億美元現金的微軟,執行長史帝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就擔心,「沒有企業是對這些議題免疫的。」

美國的披薩連鎖店達美樂執行長布蘭登(David Brandon)也說,他們在美國的許多分店都遇到銀行抽銀根。「連跟他們往來很久的銀行,都拒他們於門外,」《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引述。

連美國的標竿企業奇異公司都受影響。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Week)指出,十月一日,奇異的債權銀行要求奇異,提供前所未見的高額短期融資的風險溢酬(risk premiums),逼得奇異只好便宜賣掉一百二十億美元的普通股,並且賤價將三十億美元的特別股賣給巴菲特。

企業籌資困難,裁員及減少開支,成了求生法則。美國八月份耐久財訂單較七月大幅下滑了四‧八%,遠超過一般預期的一‧六%,顯示企業開始縮衣節食,減少對未來的投資,以期度過寒冬。

因此,美國的失業人口大幅攀升,十月份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失業率已高達六‧一%,創五年新高;總失業人數達九百四十七萬人,創十年新高。過去一年以來,就有二百二十萬美國人失業。

惡性循環第四步:民眾消費緊縮,經濟衰退。

因為民眾投資虧損、工作不保或被降薪,消費將更為謹慎,這可能讓經濟引擎熄火。以美國為例,其儲蓄率已從七月的接近於零,成長到八月份的二‧五%。美林分析師大衛‧羅森堡(David Rosenberg)更預期,美國人的儲蓄率可能回升至八%。

【金融海嘯連環效應】

房價下跌→房地產證券化商品價格暴跌→銀行倒閉→資本市場信心危機→信用緊縮,現金為王→銀行抽銀根,緊縮企業貸款→企業因週轉不靈而歇業或裁員→失業潮來臨→消費緊縮, 開始節省度日→經濟衰退, 一片蕭條

經濟危機三大預言

種種證據都顯示了最壞的狀況還沒到來。到底,最壞的狀況會如何呢?

預測一、美國還有四千家銀行要倒閉或被整併!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執行長肯‧路易士(Ken Lewis),九月中旬接受美國CNBC專訪時表示,美國接近九千家的銀行中,在未來五年,將會有一半倒閉或是被整併。

預測二、大失業潮即將來臨!明年底,美國可能有一千二百萬人失業。

美國財經研究機構Financial Forecast Center預測,明年四月的失業率會達到七‧一%。高盛證券更悲觀預測,明年底,美國失業率將會達到八%。

以目前美國近一億五千五百萬的勞動人口估計,到明年四月時,將可能有超過一千萬的美國人失業。最悲觀的狀況是,明年年底,美國將有約一千二百萬人失業,直逼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預測三、景氣還沒到底,最糟狀況可能在明年中,歐、美經濟將零成長或負成長。

多數經濟學家都預測,景氣最糟的狀況將會落在「今年底到明年中」。摩根大通(JP Morgan)預估,美國經濟將在今年第三季開始,到明年第一季出現負成長,尤其以今年第四季衰退一‧五%最為嚴重。摩根大通也預測明年歐元區經濟將出現○‧四%的衰退。這將是歐元區成立十年以來新低。

回到台灣 信用危機正蔓延,努力當個倖存者

同樣的,第四波海嘯也重擊台灣。

九月份,外資在台股大舉賣超九百零四億元,創下單月最高賣超紀錄,也引爆台股融資斷頭賣壓,投資人哀鴻遍野。(詳見第八十八頁投資人求生篇)

此外,企業為求自保,紛紛將資金移動至安全的停泊港。譬如,二千二百億元的台積電,近來就大動作贖回逾二十檔國內外金融商品,增加三百三十億的現金。

企業的資金大挪移,加上金融市場利空消息不斷,讓金融機構備感壓力。三十八檔上市金融股中,過半股價低於十元(至十月七日);十四檔金控中,更有過半數的股價低於淨值。

如同歐、美,金融業的信用危機,將蔓延至其他產業,企業銀根被收縮,倒閉、裁員恐將隨之而來。

「這次真的是經濟上的珍珠港事件…,在我成年以後,我從來沒有看過人們像現在一樣,對經濟如此恐懼。」巴菲特說。

然而,儘管海嘯肆虐,我們仍然要勉力當個倖存者。「這時候,一定有很多人會犯錯,」當別人犯錯,就是你的機會,台灣大學國企系教授湯明哲說(詳見第七十六頁企業主求生篇)。

的確,在斷垣殘瓦之中,仍然有一批謹慎尋找金蛋的獵人,他們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勢在必得。譬如,股神巴菲特逢低入股高盛、奇異;再譬如,日本野村控股收購雷曼兄弟在亞太、歐洲、中東業務;三菱UFJ金融集團收購摩根士丹利股權等。

就像電影「明天過後」,當冰山撞上南極洲的冰棚,引發連鎖效應,冰雹重擊東京,颶風席捲夏威夷,印度飄雪,在這場全球風暴中,你選擇放棄,在電梯中等死;還是盲目從眾,行走冰雪中凍死;或者,像主角 傑克一樣,冷靜的保留實力,奮力求生?

明天過後,是你的機會?還是威脅?或許,英國文豪莎士比亞這句話,值得你深思:「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