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去死吧!老闆! Mayhem】辦公室要爆炸了?!




原來【辦公室大狂殺】已經是2016年的電影,(想當然,因為編劇詹姆斯‧岡的【星際異攻隊】都出續集了。)

這部電影乍看之下是同類型同性質的東西,但除了「辦公室的同事開始互相廝殺」的故事形式以外又完全沒有相似之處。

首先,【辦公室大狂殺】先是廉價的致敬了【大逃殺】,(光這點就跟本片有決定性的差異,)其次,故事內裡的轉折、爆點、戲劇衝擊力的來源,都還是很一般很肥皂的東西,也就是人與人日常間會累積起來的愛恨情仇。最後,【辦公室大狂殺】想要循【奪魂鋸】或【國定殺戮日】這類電影的公式將一個題材發展成系列的斧鑿太過刻意,電影的結尾不乾不脆、但又缺乏一個讓人靈魂為之止息的衝擊,反而很顯得老套,相較之下本片就很俐落了當。

同樣都想要控訴「今日大企業運作之無良」,但【辦公室大狂殺】的控訴基礎是種虛無不存在的假想,(「一個人的成功必然代表另一個人的失敗,」)可是它又從未揭露任何內幕或比較深刻奇妙的東西,反觀【去死吧!老闆!】則是從每人每日生活的角度去貼近「依舊在仰賴高度資本密集的產業運作之悲哀」。

所以...雖然就是毫無難度且廉價的噴噴血漿,暴力的流暢度更是保守、甚至彆腳,不過本片還是有很多可觀之處,甚至在【辦公室大狂殺】之上。


這部片對於辦公室生態的描述當然過度戲劇化,但這就有點像是種都市傳說,「聽說某某公司內有這樣的生態.......」聽說歐美上班族生態都是「為績效是圖」,但顯然連他們自己都對這種東西有點半信半疑,(不然不會有【上班一條蟲】這樣的電影出現。)

但不談壓力,絕大多數的產業都陷入了一種「除了人治以外沒有別的選擇」的困境,──公司的業績來自業務主管的人脈或八面玲瓏的社交與話術,這些人一心所認所識自然也只有「自己」,所以他們衡量或管理員工的方式自然不會多人性多客觀,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至上。

能迎合自己喜好的人會被錄用。

能理解自己意見的人會被信任。

能揣摩自己心思的人會被重用。

 一切都是以自己為中心。如果自己的判斷出錯,承擔責任的人自然也不會是自己,(所以永遠是小職員需要「共體時艱」。)

 這些行業並不負責「創新」,他們存在是因為人們心中充滿了各種負面的意圖,例如銀行業不想承擔風險、想要坑殺自己客戶,但又希望這過程能夠輕鬆簡單,所以就找上法律事務所來讓法律程序變得對他們非常有利。

聽起來很可惡,但今日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做這樣的工作、過這樣的生活,賣東西的人都希望客戶無權退貨,但自己也沒有責任確保客戶有充分接收資訊,餐飲業都希望客戶如果拉肚子都自己識相地去完急診室就好,老師都希望學生乖乖念書升學作枯燥的工作結婚成家定時回來感謝老師是自己一切人生成就的根源........

比起大家都只知道拼命控訴大企業無良的同時,這部電影回歸了比較基本的一個層面:大企業的無良反映的只是每個人自身的無良而已。

控訴別人所屬的團體是個無良團體很容易,但要承認並意識到自己所屬的團體一樣無良、而自己也是促成這種無良的一份子,這就很不容易了!──無良並不是惡魔的專利,那些無良的詭計陰謀對主角自己一樣有效一樣有吸引力,坐鎮在這層層邪惡最高樓的並不是什麼有三頭六臂的大魔王,一路上遭遇的小兵很多都比他更危險更兇悍,扣掉樓層不同、穿著不同以外,(當然還可能有性別年齡人種個性的不同,但這不是主題,)主角和這個人的區別到底在哪?(因為是主角?因為最後必然會悔悟、會改變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明明一開始的動作只是很單純的想要「找份工作、做好它、以此豐富自己的人生」。

(漢娜鄂蘭提出「平庸的邪惡」,本意只是要大家理解這點。邪惡其實是很普通的東西,打倒它並非不可能的事,有心打倒它也不是什麼值得歌頌的神聖行為,納粹與它的支持者最初也是抱著一種將自己神聖化的的論點來四處宣揚自己的理念、要求大家支持自己、對自己的妄為讓步,要防止這種邪惡再次作亂,大家應該要具備的並不是「不要對這種邪惡讓步」,而是「不要成為這種邪惡」。但看到今天的人使用這個觀念,目的只是要把它當成一種標籤,用來貼自己想要打倒的目標、還有那些擋在這些目標前的人,好讓自己可以為所欲為........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就是納粹啦!」)


女主角是【辣手褓姆】中的惡魔女褓姆.......(特別提這個幹嘛?......心裡有數就好。)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愛麗絲失蹤事件簿】被女人玩弄的男人大和解?(內有劇透)


 


這部片不同於一般的犯罪懸疑電影,它比較著重在探討或反映人性的面相,而不是藉由犯罪事件的刺激來帶給觀眾娛樂效果。

只是電影不能免俗的會帶著觀眾經歷一段周旋在「到底誰在說真話」「真相到底是什麼」「下一刻大家的選擇會是什麼」之間的廉價驚奇與刺激感。

扣掉這層表象、還有愛麗絲已經是個28歲的成熟女人後,這片乍看之下是在賣弄同志題材的獵奇電影,──同志對女人的肉體沒有渴望,但他們的慾望會更直接、赤裸、甚至粗暴.......「不尊重女性,絕對不是順性別異性戀男人的專利。」喜歡「Y基因就是有瑕疵」這種論調的第三波女性主義者「可能」會很喜歡這種觀點。

不過這一樣是表象。


乍看之下,維克對愛麗絲的肉體興趣缺缺是因為他的性傾向,但換個方向解釋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那就是:其實劇中丹尼跟愛麗絲之間的性別腳色地位應該是互換的。

也就是說丹尼會變成丹妮絲,愛麗絲會變成艾利克,為了讓綁票能成功,也許丹妮絲會有個頭腦簡單、膽子也小、但四肢發達的弟弟來跟維克合作一起下手綁架艾利克。

(但這麼一來,演員人數多一個,而且維克要在最後關頭擺脫這對姊弟的難度也頗高,至少不會這麼暢快俐落。不過不多討論。)

以上所說其實都是個人推測,只是如果去思考一點,並且認為這點是有深刻意涵存在,那這個推測會很有說服力,那就是:丹尼真正的想法(對愛麗絲和維克的感覺)是什麼?

從這個推測的角度看這片,這並不是什麼犯罪電影,而是一個女人任性的悠遊在兩個男人之間、操縱兩個男人互相傷害或敵視,雖然她時不時會對居於弱勢的一方感到不忍,但她更恐怕自己必須要做出選擇並承擔選擇的風險,選擇維克了,那萬一綁架失敗了怎辦?選擇了愛麗絲,但她父親已經不再供應她金錢!

所以這片其實是用丹尼的反應在隱喻(抨擊)今日社會(異性戀)女性在情感抉擇上曖昧甚至「缺德」的態度,──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扣掉遭遇暴力行為或意外懷孕以外,)她們並沒有真的跟男性處在同一個水平上,她們幾乎都享有最大限度走馬看花、搖擺不定的權力。例如:女性可以用男性「沒有上進心」當藉口而結束一段關係,女性也被鼓勵「應該要選擇對自己最適合的男人」(但男人如果這樣做就是「缺乏擔當」「玩膩了就不要找藉口」).......


並不是在主張「所有的女性都有這種權力與能耐」,但這種女性一直莫名其妙的處在被保護的位置。這個社會不應該過度討論她們所享有並濫用的優勢,即使要討論也要確保「如果有責任問題,也要確保結論是將責任歸在男性頭上。(例如:「是男性管不住自己的小頭,所以女人無罪。」之類的陳腔濫調。)」

(假設我的推測為正確,)像本片必須要這樣隱晦,其實也是出於同樣的道理,──過去這類討論女性在戀愛中心態之惡毒的電影,如果不是用配角鋪陳、並用主角做平衡,甚至還像本片一樣讓兩個「受害男性」彼此間取得和解的機會來反將女人一軍,評價票房說「不好」根本是客氣,編劇導演可能從此別再想混電影圈的都有(吧)。

這世界上當然存在著很多「與女性有關」的議題,這些議題即使再熱門,恐怕再多一部討論的電影也永遠不嫌多。

只是,這個議題真的很少見,更何況是用這種方式探討。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真實魔鬼遊戲(2015)】即使獲得了自由與機會,但未來仍是一片黑暗

其實園子溫的電影我看得並不算多,【地獄開麥拉】甚至讓我有種看不下去的衝動。

電影據說跟原作「奪命捉迷藏」已經一點關係也沒有了!與其說這是電影,不如說這只是種影像化的詩,用詩說故事,但故事本身又是詩的意境與美感。





這是什麼樣的詩?

在看到結局前,一票女高中生開心的在樹林裡放肆奔跑,我立刻想到的是【辣得要命】中,「the shoulder」所唱的「through the trees」,也意識到了無論觀眾甚至編劇導演自己對這個腳色抱著什麼樣的情感,這個故事註定要在形式上落的悲劇收場。





青春何其美妙與殘酷?

前一刻,高中女生們正在享受成長,她們寫詩、研讀科學、碰撞體制權威、在大自然中縱情歡笑奔跑、有安全信心跟友誼相伴.......下一刻,毫無道理的大殘殺就開始了!

雖然電影刻意用「劇情一路舉目望去都是女性」,然後中途忽然插入了一段反向的「都是男性(通通躲在悶熱壅擠的房間或黑暗幽閉令人不安的巷弄中,肆意的尋找女性當發洩自己慾望的獵物)」來將電影偽裝得很像女性主義觀點,但明眼的人都知道這是在嘲諷、甚至是抨擊日本文化令人失望的地方。

年輕人在成長時期被灌輸了「要去擁抱自己的夢想與天分」,等到真的長大卻發現自己要面對的是各種妄圖將自己物化的慾望四處橫流,不管是只想利用自己的異性,或在職場濫用職權或人脈壓榨自己、霸凌自己的長輩與同性,──這種困境和失落不是女性獨享,也是男性共有的。

至於「為什麼」、或「該怎麼辦」...電影結尾瞬間主角的怒吼和自毀行動意思很明顯。

觀眾如果有心,可能會發現並感到震驚,「原來自己也是這部電影想要控訴的對象。」

大家為什麼關心這種議題?為什麼思考這種議題?為什麼會想要尋求解救年輕一代的機會?

其實退後一步、不要發表評論(不要像我現在這樣?)、給年輕族群完整且充分的空間權力,他們自然會去探索出路。可是所有的扭曲、操縱、傷害...一開始不都是某些人自以為自己有權力往前靠、隨意發表意見、擅自干涉並限制年輕族群的空間權力而開始?

但不思考這種問題,這種轉變又如何開始?一旦思考了,又恐怕會墮入循環、開始新的一輪傷害........原來這就是詩啊~~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APP首頁

這篇文章沒有內容。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她們的顫慄故事/女劫XX】女人自己的觀點

如果還在以為「要歌頌女人」「要讚揚女人」「要理解女人的困境」「要同情女人遭遇的苦難」是所謂「女性主義」或「兩性平等」的唯一選擇,那這樣的觀點真的已經太落時、也太主流且制式(而囫圇吞棗)了。(偏偏這還是台灣普遍的水準。)

一般大家以為內容最典型且草率的第三段「非請勿入Don't fall」在我看來反而是最能展現主流觀點的空洞膚淺。

幫沒看過電影的人簡單介紹一下劇情:一對兄妹和兩個友人(一男一女)開著一台露營車去保育園區爬山健行兼露營,(為了方便介紹劇情,所以分別就以哥哥、妹妹、書蟲、朋友來代表四個人。)爬到山頂上時,朋友在石塊上發現了壁畫,本以為是古早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傑作,但書蟲認為這東西的歷史應該更早。當晚妹妹做了個噩夢,夢中發現自己在一個都是壁畫的山洞中醒來,然後有惡魔爬入山洞中吃掉了自己......接著半夜被妹妹痛苦的呻吟吵醒的書蟲在露營車外發現已經轉化成惡魔的妹妹......

有些東西的源頭非常的古老,即使我們想要否定它的存在、或創造一個不同的東西來取代它的地位,但它時不時還是會出現,而且造成的影響(破壞)非常強大!──今時今日,很多人思考或理解體制的瑕疵與活在裏頭的人遭遇的困境時,經常否認這一點,他們的思維角度非常的簡單:有人犯錯、有人要為我承受的不便、痛苦、或單純的不舒服負責!

這種思維背後還隱藏著一個預設的價值觀就是:道德上,我不應受此罪,我也沒有必要忍受那些沒有道德高度的人帶給我的不便或難受。(例如自己剛剛做了什麼失德的事情沒被抓,所以就會覺得現在遭遇的難堪是宇宙大意志給自己的處罰,或是如果眼前乍看下在對自己無理咆哮的人是某個在公領域的聖人領袖,那基於尊重宇宙大意志的運作軌道,自己就要選擇隱忍.......)

但這些東西的運作模式經常無關道德。這樣的故事一旦轉成長篇化後,總愛幫「怪物/惡魔為何會甦醒」找個道德上的契因,例如貪功求快,或是不懂得尊重先人歷史與它人風俗.......

這類劇情片段經常是讓觀眾吐嘲的地方,由此可知這些片段經常都是用工業化製作的手法硬要編劇坳個說服力很低的人為因果邏輯來做為交代解釋。遊客經常會莫名其妙地聽響導解釋「某地方是禁地」,科學家總是會莫名其妙地被上級或金主羞辱一番後抽銀根........

回來講一開始提到的女性主義或性別平等。 其實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歷史之長之遠,往往已經超過所謂「不平等」中權力有高有低的雙方。用表淺的「道德」作為解釋,去說「男性有某某某傾向所以OOXXOOXX」,這就跟拿著編劇硬坳出來的片段說:「這是要告誡我們OOXXOOXX」好像沒什麼不同。

大膽的捨棄這種東西後,故事呈現出來的畫面變得很簡單:有些人會變成傷害別人的怪物,真的不需要什麼理由。(相對的,如果原因不是從外而來,那也不該找理由幫傷害別人的人開脫。)


這部電影對今日女性或女性主義做出的陳述大多很中立,畢竟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各種主義思想,鮮少沒有落的悲劇收場,民族主義造成歐洲內陸的戰爭,啟蒙運動(追求思維的解放)最後帶來法國大革命和反向的政治威權打壓(更強大的思維對立與封閉),資本主義(追求資源的高效利用)最後是異化、貧富差距擴大、資本家與政治家勾結(反而導致天然資源與人力資源運用的低落),更不要提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甚至麥卡錫主義。

這些悲劇大多不是因為這些主義思想本身的本意,但他們大多沒有拒絕被檢討,甚至很多主動接受這些檢討而選擇步出歷史舞台、或選擇改變自己讓自己可以繼續留在歷史舞台上,那憑什麼已經走了快百年的女性主義還不該迎來一波檢討的聲浪,甚至生出新的東西取代它呢?


但說這部電影的內容都很中立,可能很多看過的人會覺得格格不入,──因為相對地用中立的文字去描述,那這些電影的內容描繪的都很負面,如果意識到了這種負面卻還硬要用正面角度去思維去解析這部片,就會覺得這部片很平庸很彆腳。

像第四段【她的獨生子】來說,這片就是在痛訴女性對子宮和撫育的權力之大,幾乎左右了每個孩子的上半生。(除非大家認為「過去千百萬年來每一個女性都是因為非自願非自主的理由而懷孕」「從古自今父權社會中誕生過的每個人類都是強暴產物」,不然正常情況下,「今天」的我們應該要接受一個事實就是:跟誰、何時、如何懷孕,都是女人在單方面決定的,男人只能被動接受女人的決定。)──成年如果說是件值得慶賀的事,與其說是慶賀某人長大到一定年歲,不如說是慶賀某人終於可以合理擺脫母親的掌控。

 所以看這部電影要「看出樂趣」可以算是種女性主義者(或任何願意理解兩性平等思想的人)對自己的挑戰。

接受挑戰嗎?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薩諾斯怎麼了?(如果沒思考過這個問題.....有趣了)

正港的基督徒讀過舊約聖經應該都會有一個疑問:「上帝為什麼那麼偏心?」

給了該隱自由意志讓他選擇生活與信仰之道,但又用那麼直白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喜歡他自由意志選擇的結果,莫非他不是亞當的後代、不是神的子女?以色列王國末期人民的行為「比索多瑪糟糕上十倍」,但索多瑪被毀滅時神連猶豫都不猶豫,以色列王國卻擺著讓它爛掉?

薩諾斯也是用這種心態在看待自己的子女,有的被他選為要接他的王座、有的只是奴僕要戰戰兢兢的執行自己的指令、有的殺掉便是,甚至有的則是今天切根肋骨、明天斷根手指........


先跳過薩諾斯跟上帝的雷同之處吧!

講講薩諾斯遭遇的真正困境.......

仔細想想,當那麼強大的敵人已經來襲,美國隊長走進會議室時,要面對的依然是政客自我膨脹的權力慾,(美國隊長曾經很不客氣的對政客的權力表達不屑,所以政客容不下他、只要他不肯表示順服就堅持要剷除他,)如果沒有這麼多衝突...最後決戰豈會侍瓦甘達孤身面對薩諾斯的大軍?

大家或許會覺得薩諾斯恐懼的問題就是「六個小朋友但只有三張椅子」而已,正常人如你我或東尼,應該都會選擇「再做三張椅子」。

但東尼自己第一次選擇做三張椅子的時候被老股東(父親的「好友」)捅一刀,何況是薩諾斯?也許........當他選擇建議大家「剷除一半人口」時,真的是局勢已經無法挽回的地步。試想:明天溫室效應真的已經走到無法挽回的臨界點時,這個世界會端出怎樣的對策?縱容大家繼續開冷氣、每家一台車開出門?還是祭出大刀與鐵腕?又有誰會對抗這樣的大刀與鐵腕?


身為一個偏好「不可知論」的基督徒,我其實不喜歡接下來的想法,但我又不想保留......

如果真有上帝存在,那上帝應該是最清楚「天地有它運行之道」的人,所以如果你家鬧飢荒要餓死,除了檢討國家水利與糧食政策以外,是不是要看看自己的家園位置真的很不好,南邊有超級高山一大串檔住水氣,或是在回歸線上下端?

這種與自然運作之道抗爭的觀點與辦法,最後成效都很有限。凡事在「人為」,我想真正的意思應該是人要選擇改變自己。

聖經中每次的大屠殺之前之後,如果神真的有所謂的「七情六慾」與心態,那大概就跟薩諾斯很像吧!

如果你不覺得薩諾斯很可惡,卻整天在現實中認同『基督教的上帝殘暴不仁』這樣的洗腦貼紙話術,那可真有趣了。

但如果只覺得薩諾斯荒謬、短視、矛盾.........那可惜了!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劫孕Inside】女性獨立的神話破滅

這部電影基本上在示範一個原本就很弱勢的女性在試圖獨立自主、或成為家庭領導的過程中會帶給其他人什麼樣的災難。

開車出車禍害死了丈夫。

報警卻完全忘了提供重要的訊息給警察。

真正緊急的時刻老是只想著要別人先救自己保全自己。

可以給兇手重擊的機會卻只是拿小刀劃了一下、拿熱水潑一下。真要下重手卻老是誤傷其他人(而且都是一招致命)、還差點害死自己。



這些災難的本源在於:她總是小看自己所面對的挑戰與為難(而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在努力地克服它),看醫生找朋友接送,家務找媽媽分擔,有打倒危險的機會時卻總是選擇「先逃跑再說」.......總是迴避真正痛苦掙扎的選擇。

真要說,其實一路上死掉的人都是被她搞出來的爛攤子給害死的,而鮮少是因為死者自己的無能。

挺寫實的,讓人看了很不舒服,但如果說到適應這種讓人不舒服的事情,我已經駕輕就熟了。

好短的文,沒什麼好多講的了。

【視界戰】科技絕對中立,威權絕對人性




明明就有顯色能力,但這項虛擬實境「科技」所呈現的虛擬實境卻大多只有黑與白。

我們的情緒和對事物的感受,會受我們隨時所見的顏色影響之大(而不僅止於我們當下關注的事物焦點),.....以遊戲來說,日本的遊戲業者早在任天堂時代(1990年以前)就已經發現:光是簡單合宜的操作顏色的對比就可以左右一款遊戲的成功與否。......這不是什麼稀奇的資訊,問題是:這樣做理智嗎?

思緒不夠敏銳的人可能沒注意到:如果單純得靠一個海報與演講時的服裝配色就可以決定一場選舉的結果,那請問芸芸眾生的個人意志是否還有獨立性可言?

請問「你」此時此刻的情緒是真的嗎?你觀看這段話時所用的手機或螢幕邊框會不會影響你的情緒?這個網頁的配色會不會影響你的感受?

如果個人意志可以被輕易扭曲,請問我們活著賺錢花錢終究是在滿足自己、或僅僅只是貢獻自己的勞力後再把薪水轉成資本家需要的營收而已?(上班跟下班只是服務不同的資本家而已。)人活著不是應該追尋自己的幸福嗎?如果連簡單的忠於自我、並滿足且娛樂這個自我都辦不到,幸福還有可能存在嗎?


並不是說黑與白就不會帶給人任何情緒的影響,但當所有東西都是黑與白時,就表示大家都一同(不管是自願或被強迫的)放棄了使用這種技巧去影響大眾的機會。

同樣都是在講述虛擬實境技術,但當【一級玩家】這類作品在追求極致五光十色的畫面時,這部電影使用了超級簡單的黑與白,在質感非常復古(上個世紀80年代)的建築中,演出了屬於自己的「反資本主義烏托邦」故事........

安德魯尼可就是這麼不一樣的導演。


有小孩蹲在角落翹課完虛擬實境電玩。看似尋常無奇的一幕,這又顯示了這個「科技」本該追尋的另一個理想境界,──科技只負責輔佐人類,本身並不下達道德的判斷。

這一口氣解決了很多問題:不管科技再強大,人類永遠把持了最後的按鈕,也占據了一個永遠存在的價值。

所以負責做出道德判斷的人類本身就有義務追求並提升自身的道德。

執法者(擁有權限者)能否忍住不去窺探別人的隱私,當窺探別人隱私時又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在做判斷?.....就說這是烏托邦了!它必然經不起檢視、必然存在虛假的黑暗面,但......真的很誘人。


(避免過度深入電影劇情,所以評論所達到的內容只有電影的頭幾分鐘。光是這樣就已經很精彩了!.......安德魯尼可或許應該考慮從政、或是從事社會工作才對。)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魔女席瑪Thelma】新世界與舊世界,女權與父權



今天的世界對於所謂的傳統、守舊、或是單純的保守有種已經不正常的偏見與排斥。

在追求開放或進步的路程中,那些「跟不上」或「對方向有異議」而落隊的人,他們終究是回歸到傳統價值觀與社會所建築的網絡中尋求保護。

相較之下,除了鮮少提供這種保護網絡以外,最激烈的尋求進步並不總是好事,譬如技術進步帶給人類的並不是物質的進化,反而是一代比一代嚴重的貧富差距,同樣都是所謂的白領階層,父親如果五十歲失業,兒子可能四十歲,孫子三十歲,這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後果,而資本家和原本就已經落在貧窮區塊的人根本不用去體驗這種轉變,──我發現絕大多數的人對這點都不知不覺,好像能夠暢談或研究「技術進步製造的新工作機會」(二十年前就已經成形的看法)就已經是很先進的思維與觀點了。


像席瑪這樣的女孩子,不管再過百年千年都會依然存在,舊世界讓她活得很壓抑(人生佈滿不能揭開與碰觸的謎團),但在新世界中她依然格格不入(享受不到新世界最標榜的解放),魔力只是種隱喻,那可能只是種隱而不見、但又最狂野強烈的情感,在控制這種情感的過程中,宗教沒有幫到她,親情沒有幫到她,現代醫學沒有幫到她,開放與解放思維(坐在輪椅上指揮父權的跛腳女權)更是沒有幫到她。

電影的結尾,她要燒死了父權以後才發現「即使父親的掌控不在,她依舊不會自由與心安。」所以她讓最畏懼她的女權恢復正常、但又讓女權體悟到自己真正的無力與軟弱後,帶著微笑一去不回頭的離開了。(過往,女權總是利用自己肉體上、或某種實質上的缺陷當藉口,讓父權像贖罪般扛起所有苦勞與充滿黑暗的重擔。但沒了這種缺陷後,女權除了畏縮在屋中呼喊外,根本一樣什麼也不能做。)

她的成長與突破只屬於她自己,那是某種很私密的、要勇於放棄一切後往湖底深處鑽進去才會獲得的東西,就算真的有神,神大概也不希罕她的感激,所以她又何必向更低層次的世俗價值觀選邊站?畢竟她只屬於自己。


一部來自北歐的電影,背後的訊息其實很反骨,「女權需要的是被壓抑、接納他們過去一直排斥的某種東西。」「燒死父權並不是件令人那麼開心的事情,甚至毫無必要性。」「厭惡基督教的人很多時候比基督教本身更令人厭惡。」







【下坡戮】創意驚人、可惜包裝技巧差勁




這部電影一直在考驗觀眾「能否看出這是什麼樣的電影」。──單就這點來說,它很成功。

開場看似單純的倒敘法,讓人以為這是邪教結合了虐殺的題材,但接著一轉又變成邪靈題材的偽紀錄片,男女主角牽著單車上山後沒多久又有【隔山有眼】的味道,然後開始有「生化危機」或「殭屍」題材,然後又變成了「恐怖旅舍」形式的鄉下人獵殺都市遊客獵奇......

但躲到小屋後,就藉由身分不明男子炸開的肚子明確的告訴觀眾這是個「Body-snatcher」的恐怖題材。

可是故事繼續推演後,在邪教的基地內,女主角錯過沒有開啟的六號門在鏡頭前忽然一分為三而變成了敵基督的「六六六」,(而其他數字的房間都沒有問題,)除了吊人胃口、讓有心的人可能會好奇跟腦補上好幾個月「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以外, 「觀眾」恐怕要這時才發現這依然是個邪靈題材,──因為寄生人體的怪蟲不是正常生物,而是某種邪教的「神」,經由「不純潔的雜交儀式後由女體的子宮孕育並產下這些怪物」。

所以這不是「Body-snatch」,因為這種「邪教」體系比較接近基督教體系的描述,「淫亂並不是單純的指性行為氾濫,而是指帶著非常不純潔且邪惡的生產動機,」例如期望自己產下的是惡魔或怪物........

我並不是在主張「Body-snatch」必須要是科幻,而是想指出本片在故事上試圖結合兩者的野心。


可惜,電影的節奏很差,真的很像在看偽紀錄片,即使鏡頭已經不再是家庭用或業餘用攝影機。

男女主角的演技也很優秀,可惜劇本只給他們這麼點空間發揮。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死侍2Deadpool2】原來這是部家庭溫馨劇情片(有雷勝無雷)

圖片取自IMDb



類型電影的定義方式就是...劇情千變萬變,但娛樂主題(例如動作片有動作、愛情片有愛情)和劇情的涵義一定都會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

冒險英雄是想要尋找「我是誰」的答案(靠著冒險、而不是自我檢視和思考),擄獲美人芳心的魯蛇只是想要證明自己(的勇氣/才華?),經歷了無數的爭吵、挫折、憂鬱、誤解、怨恨後大和解的家庭反而是一批「最缺乏愛、最懷疑自己有被愛價值的一批人」。

 所以這部片的主軸就是死恃怎麼跟小胖子證明「這個世界上絕對有人願意愛你關心你,而不是只會傷害你羞辱你」而已。


雖說這是超級英雄爽片,而且還是標榜垃圾話垃圾舉止充斥的「死侍DeadPool」,但萊恩雷諾斯(可能是無意間)或多或少的把個人特質與演藝生涯招牌特色給融入了這個腳色裡.......

孩子氣。

第一集時還不明顯,但第二集的死侍明確的變成一個(總是在逃避責任的)大小孩,就好像【愛情三選一】到【殺手保鑣】這些電影一路走來一樣,他最招牌的個人特質就是「眼中永遠有藏不住的孩子氣」(【愛情三選一】中記者形容他的字句,引用的不是很精準。)

用孩子氣的方式(衝去殺對方以前要打個惡作劇電話)打擊犯罪還不夠,還要用孩子氣的方式示愛,還要用孩子氣的方式(摸對方屁股、讓對方不舒服)遮掩自己內心的空虛或對情感的需求.......(所以他真的需要「拯救這個小胖子」,好藉此讓自己知道「自己已經準備好走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而不是永遠懸在那邊除了哀傷以外、還要為了「看不到答案」而痛苦。──不暴雷!不多解釋!)

少了些原著中「雙性戀」的成分,但戲劇性層次反而更豐富。


整體來說,爽度遠輸給第一集,很多橋段的結構都是模仿第一集,只是前後出現的順序顛倒。

翻車時慢動作還用屁屁威壓小雜兵?有,但不是在開頭,而且被屁屁壓的不是什麼雜兵。

超級英雄落地?有,但帥氣度零分、毫無氣勢、還被吐嘲說「這招一點都不實用。」

一路追殺壞蛋的蒙太奇?有,但不是中場轉折。

嘲諷正宗系列的電影內容的玩具公仔?有,只是這次不是死侍自己的公仔。

死侍碎嘴念個不停而讓自己錯過關鍵事件?有,只是這次的結果不算糟。

走進X學院質疑怎麼都沒有其他大咖X戰警?......不算有,因為這次不但有其他大咖X戰警,甚至「全員到齊」。 (但我懷疑這是拍【天啟】時就預留的片段。)

(而且布萊德彼特竟然在本片客串一個沒有穿衣服、也沒有「露臉」、更沒有出聲的腳色!──沒聲沒影,這要怎麼客串?去看吧!但坦白說,戲份比X戰警全員還要少。)


配樂的應用沒那麼自如,甚至很多時候的效果很差,不如第一集,光靠一個「Angel of the morning」就讓觀眾的情緒準備好去觀賞「一個壯烈激昂的愛情故事」。





片尾彩蛋之強大,幾乎是個迷你版的「死侍屠殺漫威宇宙」,(這是個類似「外傳」性質的漫威漫畫系列,這個系列中死侍殺死了所有的漫威英雄,包括浩克和蜘蛛人,最後甚至走進漫威編劇會議準備殺光裡面的人。)只不過......這是「死侍屠殺萊恩雷諾斯宇宙」.......加上宇宙可能有點膨風,但算了。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飛輪渡時空/時光大挪移/時光機器Time machine(1960)】權力和純真

取自維基百科

2002年版本的電影絕大多數仍舊是以1960年版本為核心,例如未來的大毀滅、主角被困在暗無天日的地方任隨時光飛逝百萬年,還有時光機器的造型。

但2002年捨棄了原作或1960年版本對人類社會本質的尖銳諷刺和預言,改成單純的做硬式的科幻假想,例如月球殖民的風險,或是未來生物可能演化的樣貌,還有時光旅行的盲點。


其實摩拉克人跟埃洛伊人之間並不是邪惡與善良的對比,而是在區別人是否擁有知識且願意付出行動力的操作知識。

恐怖且矛盾的是:擁有知識、也願意進行勞動的摩拉克人看似符合勤勞且有行動力的特質,但他們會擁有這種特質,僅僅是因為他們渴望埃洛伊人的血肉,──就好像泰勒德頓所謂的人性醒悟,「焚燒森林、用原油撲滿海洋、殺光裡面的每一隻海豚.......我想要摧毀美好的事物(尤其是自己)。」


我想...或是我相信這是事實...西方工業社會一定曾經非常盲目的讚揚這種「擁有知識」「善於應用知識」的人。

而作者卻深深感受到這類人內裡價值觀的空虛或慾望的淺薄粗野,基於恐懼下而創作了這本小說、創造出了摩拉克人。

埃洛伊人則是對「純真」的反諷。──純真善良的人可以不分善惡到反而會縱容邪惡就在眼前肆虐,但這是表面,因為純真善良從來就不存在,只有因為衣食無缺、因為沒有飢渴迫切,所以就不需要顯露自己兇惡醜陋自私一面的「假純真」。

就好像活在一個「一切都被政府或體制規劃好分配好的社會中,適應良好的人往往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反對改革、並明確的表示抗拒所有追求進步的訴求。他們反對任何的價值觀調整,除非這個價值觀的核心是將自己放在體制運轉的中心,認為自己的存續與需要比其他人的重要。」(這種時候一定要舉個例子.......年金改革的時候,大家都會認為是別的地方或別的人需要被改革,當改革真的被推動時,只要改革的對象不是自己,支持起來一點難度也沒有,而且在支持的時候大家都好像沒看到「自己就是下一個要被改革的對象」。)


所以原著小說的結局並沒有這麼善良光明,或許就是因為作者內心深處的道德觀點是非常不認同這種純真是否可以被稱為良善,──這一樣是種虛假,只是跟摩拉克人完全處於對立面。

因為是1960年,所以電影中對男女關係的描繪還維持在很單純很保守的:男人富有知識跟行動力,女人則接受最強者的領導並膜拜。

但這不影響電影的樂趣。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探戈與金錢】80年代動作片濫觴的頂點之一 (這是讚美)

「Give me your badge, your weapon, and your ass.」「It's a Armani with a badge.」「(What\s this?)English. 101.」「You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then get your ass out of my face.」

探戈(Tango)是史特龍,金錢(Cash)是星爵爸─寇特羅素。

IMDb這類網站剛興起時,使用者大多是年輕人或網路族群,不然這片在網路上的評價理當好很多。這些年開始慢慢往上竄,大概就是因為更年輕的一輩回頭從看經典,才被它給嚇到.....

扣掉特效跟陣容以外,漫威電影編劇在做的事情都已經被這部片給做完了。

東尼史塔克是探戈(Tango),有錢不愁吃穿,就把精力花在美式精神價值上(服務國家社會),金錢(Cash)則是美國隊長、索爾......(比較雜。)




這片乍看之下是很普通的80年代動作電影,有穿著華服開著好車、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把打擊犯罪當遊戲的菁英警察,還有手腕上可玩轉司法、下可在郊區建起自己堡壘的黑幫,動作場面多用巧思代替(例如剪接與走位)而不是扎實的技術,布景道具浮誇經常不講邏輯或必要性,劇情主軸則老套且單調。

電影就好像是【比佛利山超級警探】之流的廉價仿作,只是片商覺得單主角不夠、非要雙主角不可,──事實上這也是個聰明的點子。

而且它有意無意間插入了些很超現實的「世界觀」,例如監獄就好像是個「犯罪城」,彷彿看到了【瘋狂麥斯】,警察局竟然會有自己的科技研發部門──這根本是瞬間走進了B級科幻片的世界。

雖然以動作片來說邏輯很差很俗,但以劇情片來說,它的劇本有精細之處。像探戈的一身華服主要來自於炒股玩期貨,(麥可貝的【絕地戰警】就學到了要告訴觀眾:警察薪水並不是非常好,要過好日子還是要靠爸媽積陰德留遺產才行。)

就「看電影類型」角度來看,這片最有趣的地方應該在:這片骨子裡是西部片。查緝犯罪、不辭辛勞千里追兇的警務人員,主要就三種類型,一種西裝筆挺談吐得宜,一種渾身上下同時揉合了煞氣與純真,一種則是渾然天成的男子漢...這片用了前兩種,最後一種沒機會出現,(或是說兩個肌肉棒子都有穿衣服把自己包好鮮少賣肉,)但基本上這片是講「把自己的生命與生活都投注在打擊犯罪」上的西部式人物,只是他們住在大都會、開的是車不是馬、拿的是現代警槍而不是柯爾特左輪......(對了,像本片的開頭,與其說是在向成龍的電影致敬,不如說成龍的電影廉價的取用了西部片的人物行事風格,但又迴避了「直接朝人開槍」這樣的事情。)


物未必累聚,則是電影故事最有趣的地方。兩個人之間的恩怨完全沒來由,但又有因有果,因為雖說是同型的「警察」,但從身為一個人的全方位來看,兩個人依然是天差地遠的類型,(一個最忌諱人家搶自己功勞、潛在裡把所有人當都成競爭者,一個則是鄙視對方的生活態度、認為那根本不是警察該有的樣子。)

最後兩人化解了歧異(與對彼此的偏見)、成了生死之交聯手克服難關,「真心的朋友難尋,如果遇到就別計較什麼身分地位觀念立場的差異,只管跟緊彼此的腳步吧!」要不是電影充滿暴力色情,否則挺適合青少年來看,可以讓他們的人生少走許多冤枉路。


本片近一周內在電視台重播的時刻表。(from NIO電視節目表)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Infinity War】星爵怎麼了?(沒思考過這個問題,你沒真的看過這部片。)──警告:有雷勝無雷

星爵其實象徵著兩個「女性主義者最期望在男性身上施加的改造」。


一是「父親的存在」從他的心靈意識中被徹底拔除了。直到勇度死前一刻,他才理解到「父親從沒在自己的生命中缺席」,所謂的「男人不需要父親,男人大可以省略父親的影響語帶領、自己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根本就是種錯覺與謊言。

二是要「排斥(甚至是極度厭惡)其他還在歌頌跟追求粗鄙雄性陽剛的男性」。

例如星爵講話總是輕聲細語,看似一個總是在偷騙拐逃的傢伙,但這是因為他總是迴避直接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反觀將他扶養長大的勇度所領導的一票拾荒者,就是一群雄性野獸,寧可在星際間居無定所、像不受人歡迎的害蟲,也要選擇窩在像工寮一樣的破船中過著比拳頭、比聲量、比誰的武力強大(然後覺得自己很帥、覺得自己「被雷射燒焦的臉」很屌)的日子。

即使他的本性終究跟其他「歌頌跟追求粗鄙雄性陽剛的男性」沒兩樣,女人能睡過就丟就盡量睡,在心儀的女人面前跟其他女人調情只是小菜一疊.......,結果他的青春期、和青春期結束後開始形塑自己的社會形象關係與人生方向的成年初階段中,時間與精力都被耗費在「逃離其他男性」上。


順著這個方向思考下去.......

這就是個還沒真的長大、也從來沒機會長大,最後穩重與自制力都極度缺乏的男人。原因是因為宇宙大意志,又名為漫威電影編劇,忙著在他身上、或人物設定中灌注女性主義理想,──也因為女性主義(者)的努力,現實中碰到這種男性時,大家的習慣思考不外乎是「直接抨擊他搞砸的事情(例如因為犯罪而被逮捕)」,或「直接嘲笑他證明了男性的能力低下(不如女性)與天性瑕疵」。

所以大家看到星爵最後的反應,大家大概只會問(或罵)「就不能多等幾分鐘嗎?」

(有個很奇妙的陷阱存在:手套脫下來就表示危機解除了嗎?雷神之錘總是會回到索爾手中,為什麼大家會堅持認為「手套一定脫的下來」?)

如果回到那個「大家不用那麼積極迎合女性主義觀點」的時代,大家只會單純的注意到:星爵一定很愛葛摩菈。

甚至,──可能只有東尼本人有想到,──如果沒有星爵參與,就憑鋼鐵人、蜘蛛人、奇異博士三人,在薩諾斯面前死再多次都不夠吧!........當然不是說星爵本人有資格把大家努力的成果丟到地上踩,但又有誰有資格怪罪他呢?

話說回來,「不就是個男人,值得我們思考這麼多、在乎這麼多嗎?罵死他就是了!」


【2018/05/10】
稱呼星爵為戰犯很不公平...畢竟...真要說戰犯,就為了在最後能夠走過去嗆聲而不砍頭的索爾豈不是罪惡更重?其他人有的只是打倒薩諾斯的「機會」,但他卻是「絕對有能力」打倒薩諾斯卻因為要對方在死前聽到自己嗆聲而沒有妥善應用........這才是真正的大戰犯。



2018年5月6日 星期日

【天靈眼The Mind's Eye】驚人、非常具有原創性的故事



一批擁有超能力的社會邊緣人、或說自我放逐者,他們的存在被一個疑似有政府背地裡支持的瘋狂科學家(醫生)發現,這個科學家(醫生)帶著虛偽的善意假面在他們惹上麻煩時接近他們、提供他們脫困的機會,但目的是要把他們騙到自己的研究中心,好偷取他們的能力並移植到科學家自己體內......

因為受不了長期的監禁跟隔離,主角便帶著同樣有超能力的女友逃離研究中心。這個意外刺激了科學家(醫生)提前實驗的時程,將研究成果用在自己身上、讓自己變成一個暴躁殘忍的怪物。為了徹底擺脫科學家(醫生)的糾殘,主角安頓好女友後,便獨自返回研究中心準備和科學家決一死戰......

聽起來是非常老梗的劇情,但電影很成功的用這個科學家(醫生)探討了這個社會對於天分、或所謂天生資源不平等現象所產生的「憤慨」與「抨擊」其背後之合理性 ,或說「如果換個角度來看看大家的心態與所做的事,各位會覺得誰對誰錯誰善誰惡呢?」


其實醫生的作為並不是出於什麼邪惡的動機,只是在慢慢獲得力量的過程中失去了本性(被藥物扭曲了心智),但他的本意非常的單純,只是因為相信「人的能力不應該被限制或注定,而是要隨人自己的慾望意念去探索發揮成長建立。」

聽起來沒什麼,甚至可以說是種很主流很一般的心靈激勵技巧。可是這部片卻像是要戳破這種「聽起來沒什麼」的假象。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說著這種「聽起來沒什麼」的計畫或夢想時,他們的實踐手段並不是靠創造,而是建立在掠奪之上。

例如「我們要建立新的平等」,靠的是暴力掠奪舊秩序中有優勢的人,那怕他們從未在舊秩序中做過任何壞事、傷害過任何人,(同樣都在舊秩序中奉公守法,但他們要成為被以處罰之名行掠奪之實的制裁對象,但其他老百姓卻可以安然無事。)

最後,主角的憤怒讓他變成復仇的惡鬼,這讓醫生嚇的戰意全失、只敢倉皇的帶著實驗成果想要逃離主角,哪怕自己一身超能力根本不會輸給主角,這隱喻頗讓人感到曖昧,會讓人好奇編劇對社會改革議題的觀點。

(編劇/導演的上一部作品【好友不是人】印象中就保守許多,但或許我應該重看一次。)


仔細想.....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渴望擺在自己真正的天分長才之前呢?....如果醫生願意當個超能力者的心靈導師、而不是能力竊取者,他的成就絕對會高到遠超乎「當代力量最強」之類的空洞標準,但他沒有選擇這條路。

這是否又是另一個曖昧的隱喻?


故事中間有個非常驚人的轉折,乍看之下非常老梗,但被導演用很奇妙很有創意的方式帶出來,當我的情緒正泡在故事帶給我的驚奇、期待接下來會有怎樣意外的發展實,劇情忽然安排讓這個轉折被醫生的手下給「一槍打爆」......非常可惜!可也非常的大膽!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機器戰警2 Robocop2】從憤怒電玩宅開始....

這是一款幾乎是骨灰級的Youtuber所製作的影片系列中的其中一集,主題是介紹一系列改編自電影機器戰警的家用主機電玩遊戲。

這個系列的水準非常高,不單單是對著攝影機自言自語或耍白爛製造喜劇效果而已。

但最神奇的地方應該還在於它的內容有某種哲學:我們不能忘記去回顧過去的人搞砸的事情,為什麼失敗其實跟為什麼成功是同等重要的經驗。

(如果搜尋AVGN,可以找到有翻譯團隊在穩定持續的翻譯他的影片。)




一般解讀【機器戰警】第一集,向來認為導演是在暴力血腥外,還用主角的形象隱喻耶穌。

但如果真有這種隱喻,那整體來說電影的目的非常曖昧不明。(況且,保羅范赫文的作品向來比較重視社會與政治,而不是宗教,譬如他的【星鑑戰將】就猛批了各種政治議題。)

反而是第二集的意義比較明確。

不管信或不信耶穌,絕大多數的人對聖經的解讀都很表淺,以為「那是念經」「重點在相信」,結果連認真去理解或推測歷史背景都沒有,就好像「不知道什麼是婆羅門就開始研究悉達多的故事」或「不知道路易十四與路易十六就開始看法國大革命」一樣。

耶穌那個年代最大的特色就是原本是為了信仰而存在的社會分工結構(例如祭司)變成了一種單純的社會階層,人們聚集在禮拜堂中竟然是為了做生意,(祭司們則負責收場地費,)──各宗族的領導者大概都是這種變化的既得利益者,人們會聚集在那裏做生意,主要是為了規避羅馬人的稅,而這是羅馬政府給予宗族領導者的特權,好換取他們安撫猶太人、讓猶太人接受他們的統治。(這特權大到:羅馬總督甚至要聽從他們的要求處死耶穌。)

領導者就好像罷工的警察一樣失去了功能,而大企業和大罪犯就聯手荼毒整個社會。而耶穌是在這個時候還記得本分(或說是民族尊嚴)的人。

耶穌...不!機器戰警...在本片中經歷了第一次的死亡,也就是被反派抓住,經歷一連串的敲打、電擊、切割...最後變得四分五裂,然後經由大企業的幫助,機器戰警又復活了...只是在大企業修復他的過程中,偷偷植入了一些東西讓機器戰警變成一種很扭曲的東西,導致他最終跟那些罷工的警察一樣失去了功能。

最後他用宗教改革...不是!是用電擊讓自己重新開機後,功能乍看之下復原,但過去那些拋棄了自己民族本性尊嚴的人紛紛聚集到他的旁邊,順著他的領導開路重振整個社會的活力帶來各種思想啟發與社會制度變革、又稱為啟蒙運動......不是!是殺入大反派的基地工廠將他們一網打盡,這是因為他們想起了自己的本分嗎?未必!因為跟最終大魔頭的戰鬥時,他們始終只是在旁邊當觀眾而已!鮮少真的有幫上忙!

但,民眾歡呼毫無自覺事情內裡的真相,大企業放棄自己的計劃,最後的好處都被這些警察拿光。

難怪導演明明就是拍出【帝國大反擊】的人.....不對!這片拍完就已經63歲!退休也沒什麼不可以!絕對不是因為他那麼明目張膽的在電影中直入了反猶訊息所以被片商冷凍......或是因為他已經準備要退休了,所以才敢那麼大膽?

想了會頭痛........


(推薦:聖經其實跟一般人想得很不一樣。)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Chase HQ / Special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uper Chase - Criminal Termination】不只是賽車的賽車

【Chase H.Q 】




我並沒有真的在大型機台上見過這款遊戲,只有在任天堂上看過移植版本。雖然畫質美術音效都差很多,但樂趣不減,或者說遊戲的核心玩法品質有兼顧到,在較差的畫面上有做出速度感跟「碰撞追擊」的效果。

作為一款賽車遊戲,它的基本模組是下面這款同樣是Taito發行的遊戲【Full Throttle / Top Speed】所改良(或添加碰撞效果)。(但中間的歧路機制似乎是仿效自【Out Run】。)



作為一款遊戲,它不僅僅只是追加了碰撞效果,我想這款遊戲從根本上改變了「賽車遊戲」的定位。 但等一下說。


它有幾款「正統續作」,真正讓我著迷的是【Super Chase - Criminal Termination】,不單單是因為畫面效能好很多,而是它大膽的關卡設計的概念讓我著迷。


【Special Criminal Investigation】




【Super Chase - Criminal Termination】

(我曾經在同一天內,接連在第一關餐廳外的「橋」上就攔下目標,還在第二關的石柱區攔下目標,這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賽車遊戲本來應該是種很純粹的東西。

如果可多人連線,就是讓玩家享受競速的感覺;如果不可多人連線,就是模擬如何駕駛賽車參與競速比賽。



捨棄掉這些後,大家尋求的是怎樣的創新方向?

剖析一下遊戲的目的...乍看之下是「扮演執法人員用飛車衝撞的方式逮捕犯人」,但仔細想想這真的是種非常反社會的行為。

這過程中玩家免不了要撞壞很多東西,想想如果這是現實,事後被責怪還是小事,在執行任務的當下會讓多少無辜的人陷入危險?本來應該要在遊戲中加入反映這類實體價值觀的機制,就好像槍戰遊戲如果誤射人質會被處罰,但這系列遊戲內建的「處罰」機制極少、甚至根本沒有,只要完成了目標,玩家大可以拍拍屁股當作沒這回事繼續完成遊戲。

遊戲並不是要追求實感,玩遊戲不需要思考這麼多,問題是設計遊戲並不是這麼回事。遊戲設計者思考的點跟面相應該要遠大於單一玩家,因為玩家是自己在面對遊戲,但遊戲設計者卻要面對很多玩家,單單從「自己覺得這樣應該會很有趣」作為出發點的思考習慣可行性往往很低,必須要進一步地去論證、去推論...「這能帶給玩家什麼樣的樂趣跟體驗」。

如果設計者可以當作理所當然地端出這樣的遊戲內容跟體驗,那表示設計者的本意出發點比較接近一種「建立在技術進步上的獵奇」,(就好像拍電影只知道追求特效,但劇情或導演手法完全沒有進步,)有這樣的怠惰或投機心態,難怪賽車遊戲後來還是走回了【Out Run】的老路(然後市場除了電腦上的【Need for speed】外幾乎被Sega獨霸),直到馬力歐賽車出現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