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混混天團】總評

電影是種藝術,不是工業產品,所以不懂電影不要緊,如果錢導真的很懂電影,搞不好反而拍不出這樣的作品。

但一般人對影評都有一種誤解:

看電影的人以為可以看影評挑片;拍電影的人以為可以看影評改善自己的能力。

其實影評不過就是一種文章,就好像政論文說穿了只是些文章的人看完政壇後引出的一些想法,影評也就是看完電影後的一些想法,很多時候內容還跟電影沒有直接關係。

不過錢導在特映會上自承說「不是很懂電影」,讓我有了慾望寫這篇文章。(之前好幾次,瀏覽器當機,導致文章要重新寫過,算起來,這篇文章已經是第三次從頭寫起。)

因此,請注意:這篇影評不是要教人怎麼拍電影,只能算是個人在表達並整理對電影理解的資訊。



要先講明的是:這部電影素人味很重。

在今天的電影製作環境中,導演顯然缺乏很多先進的概念和技巧,可能連個分鏡表都沒有妥善完成,或沒有好好作,──很多鏡頭,在分鏡表的階段,就應該可以看出來效果不好;很多片段的節奏,在分鏡表的階段就可以看出來是否恰當、該如何修正;很多片段的劇情邏輯,是否有連接妥當,一樣可以用製作分鏡表的方式檢查出來.......

(我不是電影科班出身的,也不在電影業界中工作。論創意,我走的是另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碰到需要分鏡表時,我們都會使用powerpoint,或有同樣功能的軟體,將影像故事/流程以每秒一格的方式,製作成分鏡投影片,然後開始撥放...不要被每秒一格嚇到,製作分鏡表至少比實際去拍片輕鬆,而且並不是每一秒都要重新獨立製作,有些是重複的、只有對白改變和增加動線、甚至只有文字交代情境。一部一個半小時長度的電影,可能「只」需要製作三到四百張分鏡。)


而且編劇明顯缺乏理解、分析、建構自己正要著手的主題的「技巧」。

雖然人不是靠技巧在理解、分析、建構眼前的世界,(靠的是少量的直覺,跟科學尚無法界定的東西,)可是創作時如果沒有在這方面使用一些「技巧」,內容就會像這片一樣,有點雜亂無章,無法適當的收束內容。

首先,第一部要決定的就是主題的屬性。所有電影題材的屬性,其實都可以區隔為兩種:具體,不具體。

以李安的【胡適托風波】來說,主題就是個很具體的「胡適托音樂節」的始末;再以跟本片同題材的【搖滾教室】來說,主題就是個很不具體的「一個失意、不成功的搖滾人如何找到人生與創作之路的方向」的過程。

因為這是「技巧」,所以很主觀、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我們再實際看看電影最後拍出來的樣冒,會發現很大的反差:主題具體的【胡適托風波】,經過李安的巧手一改,整部電影的主題頓時轉為很不具體的風格,「發起人如何在舉辦過程中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大人。」主題不具體的【搖滾教室】反而搖身一變,轉為很具體的「如何組織、帶領一批年輕人,接觸他們不熟悉的領域音樂。」

這是因為:決定了主題的屬性後,我們才能決定表現的手法。具體的主題,就用不具體的守法。(反過來該怎麼作,大家可以推論一下。)

就好像電影在緊張的時刻要用慢動作,不但不會讓觀眾的觀影情緒散掉,反而更能強化:用超快速快轉的方式,在鏡頭下紀錄一個冗時漫長的過程,例如蓋一棟大樓,不但不會讓觀眾誤以為「蓋大樓很容易」,反而更能對蓋大樓的這個過程有深刻、且全新的體驗。

(光是把這種基本守法玩到濫、玩到精,就催生出了麥可貝這樣的好萊塢乖咖。千萬別以為這是小把戲。)

高階一點的應用。當演員的情緒很外放、明確時,就可以讓這段劇情模糊、節奏混亂,例如晃動的鏡頭、雜亂的背景......;相反的,當演員的情緒很內斂時,反而可以用聚焦、明確的鏡頭來觀察演員。(說不好一聽一點,只要這個演員不是木頭,演技再怎麼二流,聚焦放大後,觀眾都可以察覺到很多細微變化,讓表演的說服力增加。)

但是怎樣是具體、不具體,可能還是解釋的很籠統。

以本片來說,主題並不是一個樂團、也不是一家公司,至少有三條線:黑道的恩怨,演藝圈的內部運作真相,追夢人的心靈掙扎......

這就是不具體。(可是可能是受到「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影響,導演在電影中數次加入了每個角色的回憶畫面,雖然很成功的用「畫質」、「視角」、「節奏」來區隔出了每個回憶者的特質,但事實上這些回憶畫面都有一些共通性:都很不具體。結果變成了不具體的題材,搭配不具體的手法...)

硬要在界定明確一些,所謂的具體是指「故事中的所有元素都往故事的中心靠攏」,就好像樂團的成員最後都選擇為了追逐夢想而作出犧牲與付出,這就是個元素(團員)往中心(樂團)靠攏的例子;相反的,不具體就是指「故事中的所有元素,都是以故事中心點為出發而產生」,例如:如果沒有一起組樂團,就沒有機會互相認識,也不會有機會了解彼此的故事、參與彼此的人生,(樂團是否成功,在這些電影中反而是次要的。)



以上所說,都不是什麼金科玉律,只是個人的心得小秘訣,──而且以往的應用範圍,還不是電影。

只是想藉著整理技巧,表示導演/編劇「可能」犯的一些錯誤:

1.劇情過度龐雜,難以深入每一條線。

2.角色有重複、或未善加利用的嫌疑。

3.不適當的手法,應用在不適當的時刻。

先從1.開始,這故事其實一共有兩個半的主角,彼此之間唯一的交集就是「演藝圈」,但私底下,不但彼此之間屬性互異,這兩個半所個別要面臨的、克服的、經歷的事物,焦集點都甚少;如果兩個主角都有感情困擾,那可以在一起借酒澆愁,兩個人女友也可以有所互動,如果一個主角要面臨、克服、經歷很多事情,編劇就可以發揮巧手,讓這些事情環環相扣,導致連鎖反應......

說到2.,黑道角色中,阿蟹的功能有點多餘,導演飾演的文哥就可以取代,一堆被痛扁的小弟也可以取代;酒巴內的兩個女人也是互相重複的腳色;用脫團成員Jacky的口,來表達樂團成員對主角的不滿,其實不如直接經由留下的樂團成員之口,還更直接。

至於3.,就看完電影後的感覺來說,其實這部電影是成功的,我想觀眾應該都可以成功感受到導演的活力與熱情,故事即使雜亂,但絕對不沉悶。如果這樣還要計較手法...那就是在找碴了。(就當是我愛嘴砲所以才把它寫在文章中吧!)



註:其實任何技巧都是可以推翻的。具體的題材搭配不具體的手法,就是電影刻意推翻其他戲劇類型所產生的公式,很多導演也會反其道而行,用具體搭配具體、不具體搭配不具體,重點在於如何去理解、分析、建構這個主題。而具體/不具體這種二元論式分法,我相信還是比較有效率、且容易掌握的方法。

1 則留言:

婊爆俠 提到...

!! 阿文!! 多謝指證


另外

直呼本名 就變成在嗆聲了

這篇聞不是在嗆聲

所以...

請錢導忍耐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