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很庸俗、但不灑(恐怖片)狗血的電影,──與【孤兒怨】相比,但這也是一部很體貼觀眾感受的電影。(溫馨喜劇有溫馨喜劇的狗血,英雄主義式動作片有英雄主義式動作片的狗血,恐怖片當然也有恐怖片的狗血。)
顯然美國的社會大眾已經開始理解了:大人其實只是兒童的放大版。所以我們已經能夠接受「大人身上會出現的許多缺點,如暴躁、權力慾、攻擊性強......等等,也會出現在兒童身上。」
但是我們一方面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曾經/可能是這樣的兒童,所以電影無可避免的,還是會「把這樣的兒童歸類為惡魔、不正常的例外、全體人類的威脅」。
跟【孤兒怨】相比,這片庸俗之處就在這,──電影最後選擇讓這小女孩變成一個實體的惡魔,而不是像【孤兒怨】一樣,用極端病態、但反而合情合理的劇情來解釋螢幕上、觀眾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事實是──我好愛用這三個字──當父母不容易,尤其當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如自己期望般完美無缺、但最後卻嚴重落空時;以往的電影,頂多就是提醒觀眾:你的小孩子可能不是小天使,而是支會在你身上又抓又咬又扭又哭、撒尿拉屎全都來的小猴子。但最近這些「魔童」(用「惡童」已經不夠形容了)電影直接點醒了:你的小孩可能就跟那些現實中讓你厭煩、排斥、甚至畏懼的大人一樣。...啊!不小心直接跳到結論。
我想說的是:這一切有沒有可能全是巧合?小女孩的親生父母無法接受連番而來的打擊,偏偏小女孩天生就是任性胡鬧,加上有那麼點太過超過的「小聰明」,壓力日積月累之下,最後他們終於扭曲了自己的感官,把小女孩當作是惡魔?(偏偏,接手的社工人員心裡深處也有同樣的創傷......)
與其挺起做為一個大人該有的擔當承受這一切打擊,然後用愛、或雅量包容這個小孩的脫序行為,開導他/她,不如乾脆把一切都推給「他/她是惡魔,他/她造成了這一切,他/她要為此負責」,是不是看起來容易的多。
除此之外,整體來說還不錯看。瑞尼齊薇格表現不錯,不管是恐懼、憤怒、或歇斯底里,說是她從影以來情緒表現難度最高的作品也不為過,(???)小女孩「Lily」在表現純真時,遠勝過【孤兒怨】中「愛絲特」的過度鎮定與虛偽。幾個男演員全變成了˙跑龍套或花瓶,這是最大快人心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