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阿特拉斯聳聳肩】(一)台灣的教育和文化深層意識

【本文是相對於撒旦發表在自己部落格的文章「台灣的教育困境與文化的深層意識」。】

不先介紹這本書,就直接引用結論來討論這個話題......並不是很好的做法。

可是,管他的!我就先直接說出我的結論吧!

「台灣的教育並沒有困境,因為台灣沒有真正實質上可以稱為教育的制度,有的只是政府爲了應付產業界需要和方便統治,而創造的洗腦制度。不存在的東西怎麼會有困境?認為一個不存在的東西會遇到困境,撒旦兄的標題跟思維基本上就不合乎邏輯,也並未完全認清事實。」


「同理,台灣的深層意識也不可能有問題,因為我們並不是不重視創意,而是根本上我們就完全沒有文化!──如果主張人應該追求「不勞而獲」的權力,並且標榜獲得這種權力的人為國家社會的精英、高階知識份子...這樣的認知可以稱為一種文化,那今天這個地球除了台灣以外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有文化!」

結論說完!

哇!我已經好久沒有像這樣,不去繞一大圈、就直接點出結論了!......別打我!圈子該繞的還是要繞,否則這個結論講了等於沒講。



在中國,真正的知識份子、讀書人、或有足夠學識涵養的人,是不會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話的,他們會說的是「誰知盤中蕵,粒粒皆辛苦」這種話。

就讓我拿「唐宋古文八大家」來作例子好了。蘇東坡,又名蘇軾,從很多他個人的日記作息和政積瑣事來看,這個「人」已經擁有今天先進國家政府在編列預算和進行稅務支出會計等必須要有的觀念和技巧,(我們都以為他是被貶官,但其實他只是被派去整頓地方財政而已,這並不是什麼「貶官」,會死在去海南島的路上,只能說是宋朝的不幸;)王安石,他的王安石變法中,扣掉具備今日銀行金融借貸概念精神的青苗法以外,保甲法和保馬法更是從現代國家的觀點來考量兵役和軍需支出...(做法不見得正確,但這「人」確實已經知道兵役、軍需、金融業的重要性和運作核心。)

宋朝,政府的體制除了軍隊、財政、行政(兼司法)、御史台以外,有一個單位的大小幾乎等於前面四個單位的總合,那就是太學、又稱國子監,也就是今天所謂的大學、高等教育。

這個單位有多發達?除了中央首都直屬的國子監以外,最高級的地方政府單位(例如台灣今天的省,或美國的州)也有自己的國子監。國子監所在地,運行方式已經類似今天的大學,雖然是個政府單位,但卻不是採封閉的方式運作,如果走在首都街上,問「請問國子監在哪?」得到的回覆(可能)往往是「國子監?喔!這位兄台是說國子監街吧?......」國子監內所教授的科目,並不是單純的寫文章、吟詩頌詞,不但不是,這些科目其實往往是最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科目從軍事、土木、稅務......到發達一點的醫學,都可能有包含,(因為各地方國子監的資源和教師組成不同,)完全是以「一個國家運轉所需的知識和技術」為根據。(同樣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曾鞏,是個流行病學防疫專家!司馬光是財政高手!歐陽修擅長水利工程!蘇轍懂教育,幾乎一輩子都在國子監打轉。)

要進國子監唸書,管道有二,一是通過地方科舉考試,二是獲得官員跟鄉紳推薦。如果看過古代的科舉考試題目,(八股學盛行的「不正常時代」就別管了,我看的是正常時期,)就會發現今天作文教育注重的各種膚淺知是,他們幾乎不管,光是題目就知道他們希望考生要「知天下事」、「能分析天下事」、「能從分析中發現各種危機、機會、或是深層的運作機制」...簡單講,即使在視君權為絕對、君命為至高無上的時代,中國政府還是認為第一線跟君王接觸互動的人要有.......

自己的思考。

自己的觀點。

自己的獨立思維。

自己的創新能力!

(這些能力,要靠正在讀書、學習的人有自覺才可以,不是靠體制就可以培養、導引的。撒旦兄如果用心去看、觀察、感受,就會知道這話的正確跟真實性。)

相較之下,今天台灣如果要成立一所大學,第一件事就是把校地用高高的圍牆包起來,出入、使用設備還要看學生證,入學資格考的是背書的速度、被訟記憶的持久度,或是那可笑的「起承轉合」和「引經據典」,畢業後沒多少人會真正去從事可以發揮所長、是國家社會運轉所必須、也不可或缺的工作和行業......宋朝人的思想不知道開放了多少倍。

還是我們不如乾脆承認:我們今天的教育,根本不配被稱為教育!因為教育如果夾在基礎和方向目的之間,則這個教育沒有根基,也沒有方向和目的!如果將社會制度比喻成一個房子,四壁與天花板是以地基為基礎,家具運作是以電力為基礎,目的則是讓人住、讓人使用、讓人有安全舒適感,不可能有一樣東西是沒有基礎或目的!



先不說目的,今天、在這個「地球是平的」時代,任何國家社會要存在的基礎是什麼?

國際貿易!

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餐桌上擺的實物、商店理櫥窗陳設的商品......早就沒多少是完全由我們自己國家自產自足的,不管是買原料回來生產、或買成品回來直接銷售,先決條件是就是「我們拿什麼去跟人家進行買賣?」

「無知的渾蛋」這時就會說「拿錢去買」。為何說這答案很無知?...假設今日石油公司為全面國家稅收出資,所有國民都可免費享受石油...過沒幾年,我們就會發現國家沒錢修馬路、造橋、舖鐵路、遷電線、蓋機場碼頭......(我們拿要買自己本國生產的錢去買國外生產的東西,結果本國的東西沒人買,生產這些東西的人就賺不到錢去買國外進口的東西,進口的人花錢進口之後卻賣不出去,結果兩頭空......)

能夠跟別人進行買賣,真正的「基礎」在於我們自己要能夠生產出別人需要、而且產生慾望需求的商品。

知道我國的GDP已經有突破15%的貢獻是來自補教業嗎?...請問國外的國家需要我們提供的補習教育嗎?如果不需要,我們不管產生了多少補習班、補習班中又有多少學生,我們都無法製造超過我們國家人口的產量,否則製造出來的「服務」都是「浪費」。(補習班薪水照付,但卻不會有相對的收入和利潤產生。)

......不是真的懂經濟學,或沒有研究,或無法放棄「中國人根本觀點」的人絕對很難理解這段話。

但是何謂「中國人根本觀點」?...宋朝人就已經知道國家運轉必須要有人才維持,除了商人、農人、和工人以外,都必須要靠國家來維持和推動,(希臘的克里特島是人類文明歷史上僅此唯一的例外。)但偏偏我們今天台灣人不懂。北宋一滅亡,經歷了南宋、元、明、清,這個認知已經被從我們國家的文化裡頭徹底拔除了,這就是「中國人的觀點」。

不只不懂,我們還反向的認為「國家自己會運轉,企業自己應該要獲利,」所以只要考上公務員資格,就可以領一輩子鐵飯碗、不用擔心國家哪天會發不出薪水,只要通過面試、之後每天按「時」上下班、通過形式的評鑑,就可以一輩子無優無慮......除了想辦法獲得政府單位或企業的「承認」和「錄用」以外,這個國家社會的人什麼都不關心、什麼都不承認。

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人要,是誰的責任?要誰來解決?......在台灣,標準做法就是先把生產線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或是撤除所有研發設計部門,然後想辦法運用政商關係,讓自己的產品獲得通路優勢、租稅優勢、甚至乾脆由政府單位買單創造銷售量......作出「別人要」的商品?那是啥?商品哪需要什麼更好的設計?技術哪需要研發和更新?...我覺得如果一家企業內離開了生產和設計線上的每一個人都這樣想,都認為這樣做合理,那我們可以稱這家企業為「台灣的企業」。(哈!別打我!)

台灣如果有文化,如果有深層意識,那應該是這樣:我們今天享受的一切,不管是物質、或制度,都是理所當然會自己產生、會自己運轉的,生產、或維持,這種工作沒有價值,因為不需要,既然不需要生產和維持,那重要的當然就是怎麼去獲得更多的資源,而用來分配資源的唯一、也是最管用的標準,就是身分層級,大學生比國中、高中生更高級,碩士生又比大學生高級,博士比碩士高級,兩個博士學位釘一個博士學位,一個博士學位加助理教授頭銜贏兩個博士學位,中研院院士贏助理教授,某某協會成員、或某某院長的親朋好友又釘過中研院院士......

靠!搞了半天,我們的文化、深層意識的運作原則,和大老二一樣。

國家跟企業就是會源源不絕生出薪水、獎金、補助款來,我們要考慮的只有怎麼掠取這些東西、排擠別人來跟自己分享這些東西而已。

如果今天國家跟企業衡量的標準是學歷跟國考,全體人就去瘋學歷跟國考。

如果今天國家跟企業衡量的是臉蛋和唱歌跳舞的才一,全體人就會轉去瘋整容跟歌舞訓練......(因為韓國補助影視工業補助過頭,讓國民以為這個行業那麼好混,所以才會一堆人跑去整容、紅了幾年後又自殺......)



人要立足於這個社會,就要有公民道德感。可是國家社會唯一需要承認的公民道德感,其實只有一個,就是人無時無刻都要思考:這個國家社會為何需要我?

這不是不追求回報式的付出,根本上的問題在於我們拿什麼去互相交換、互相滿足,不要拿不出來,就去想盡辦法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條件,還要對方承認是自己吃大虧......這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不管做什麼,下品人都只有乖乖掏錢買單、誠實繳稅的份。

「誰知盤中蕵,粒粒皆辛苦。」農民爲了溫飽大家,付出的辛勞是何其巨大,讀書人憑什麼從他們手中接過稻米?因為自己有學歷?因為自己叫做讀書人?因為自己會吟詩作對?

兩種思維,今天的台灣是哪一種,每個人都心知肚明。


【因為這部小說據說要被改編成電影,所以我將這篇文章歸類在預告。】

【跟撒旦說聲抱歉,說要發表自己的看法,結果寫到最後,還是在婊人......壞習慣真是難改啊!】

3 則留言:

撒旦 提到...

幹嘛說抱歉?這是你的特色啊,科科。

蔡志嘉 提到...

第一個結論和我之前看大前研一書說的很像,有個日本官員跟他說:「你放心我們國家的人不會發現政府這麼壞的,因為我們實施的是愚民教育。」
至少人家的官員還知道他們的是愚民教育,我們的官員還覺得我們的教育超好的咧~

Unknown 提到...

教育確實是意識型態的國家機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