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醉後末日 the world's end】虛假的賽博龐克議題


某種帶有心理學色彩的哲學是這樣定義「我是誰」:

人並不屬於肉體。肉體跟這個世界、跟發生在肉體上的各種事情一樣, 都是人可以感受的目標之一。就好像人會感受青春期、月經、躁動、憂鬱......人會「感受」到這些來自肉體的東西。所謂的「我」其實是去產生「經歷」這一行為的核心。


這種認知帶給賽博龐克文化無窮的想像,例如把人的意識複製轉成數位化後,這個人是否還是人?是否還活著?



討論跟這類假想帶給賽博龐克無窮無盡的活力、形成一種堅實龐大的文化族群。


但這部電影很明確地把這個議題給徹底敲碎。

人不是不願意變成活在數位載體上的虛擬概念,人是明確的感受不到自己跟數位載體之間的連結。

看著外星人製造的複製體,(不知道該不該稱它為機器人,)主角明確知道:這不是我!


其實這種帶有心理學色彩的哲學是種形而上學。它的本意恐怕不是將人定義為一種抽象概念,而是指肉體並不只是感受世界的媒介,很多時候它也是被感受的目標之一,我們的精神並非獨立在肉體之外,在「我」跟外界之間,還有著「肉體」,感受肉體的經驗也形塑了「我」的發展。


但除了使用這種賽博龐克概念以外,電影也質疑了另一種奇妙的觀點,就是「我們是他人評價的集合體」。

所以如何讓自己能夠引人好評,不管是智能體能、工作專業、社交能力、異性魅力......人變成了一種「由各種評價集合而成」的抽象概念。

想像一下,一個只活在一批人口中、但現實中沒有實體的A,是否能在這批人以外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概念?

再想像一下,一個早已經死去的人,他的事蹟與思想,是如何影響、甚至操縱著活著的人。「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某某某,你會怎麼做?」大概就是類似的概念。




但說了這麼多,這些議題跟假想,沒有一個可以解釋何為人。

它們都只是藉由這個議題在藉機解釋或探討跟何為人幾乎沒有關聯的議題而已。

像積極尋求歷史定位的政客。

像找不到生活重心、但又恐懼死亡逼近的芸芸眾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