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以為這片的重點在片尾,前面一大段故事是講述兩個人如何建立情誼、年輕人的純真正直如何刺激老人拿出熱情站上台為年輕人辯護...
但長大後發現從開頭序曲風格可以知道這部電影的核心是講述如何保護年輕人純真與引導年輕人潛能的電影。
在純真年輕人眼中,這世界「本該」滿是「腐敗、專制、落後」讓他們滿心的「鬥爭」衝動,但社會體制與習俗的僵硬讓他們只能把「想要鬥爭(對象是腐敗、專制、落後、共產黨、納粹....)」的衝動轉往學校管理階層發洩。
校園題材中傑傲不羈的人物向來都隱含著這種美式價值觀。這樣的年輕人撐起了美國一代又一代的大變革大動盪,獨立時他們參軍,西部推進時響應拓荒,內戰時他們各選陣營,聯邦集權時投身政府公務,兩次世界大戰和後來的韓戰越戰時……所以對他們在昇平時期的行徑,包容並用上一切資源心力去引導是社會的義務。(這是我所理解到的一種隱晦不顯的美式價值觀、或說是美式文化本來所追求的「春風化雨」。)
<圖片引用自IMDb>
可是電影中學校管理者自己德不配位管不動年輕人不講,中招了、處理的方式竟然是威脅旁觀的人無條件站在管理者這邊、出賣自己所屬的階層,不然就是被管理者踢出學校.......簡單來說,「不站在我這邊就是我的敵人。」
但這也是美國(與任何一個80年代後工業化國家)文化與精神的墮落。人有了一點權力,想的不是如何不辜負這份權力的託付,而是如何利用權力滿足或取悅自己、並且謀奪更多的權力。
法蘭克中校一定見識過,戰爭中同僚或上級如何把其他士兵的性命視若無物、為的只是幫自己在安全角落爭取軍功。(軍隊校官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的美德不復見,只能在史匹柏的作品中緬懷。)
<圖片引用自IMDb>
查理即使沒見識過這種醜陋,但直覺也能意識到這些長輩的行跡是如何的品格敗壞和卑劣。他雖然沒有孤傲的脾氣或自視甚高的自尊,卻也選擇了姿態謙卑、但行為堅決對抗這種價值觀。
所以電影片尾的「領導者風範」其實是多餘且濫情的。(幸好是艾爾帕西諾坐鎮把這種濫情給合理化!)
老人只是看不慣學校管理者這種腐敗、還有年輕人拿美國文化的傳統當成自己劣行的藉口,但是又不想太直白的講出來,所以才用誇讚查理來突顯管理者與惡作劇的學生之低劣。
這其實是種矛盾,因為──老人當然想為年輕人辯護!他本來就是那種看盡世間各種大小不公不義事、每次看到都要用嘴巴裡的文字化為砲火把它們打個稀爛的性格,只是身處在黑暗中的絕望(想死)、還有周圍的人大多數庸俗無能之輩(對他充滿不諒解甚至輕視),讓他這性格無處發揮、只能把滿腔偏激怒火化為嘲諷噴向查理(用這種方式開導他)。
世事的矛盾是這部片想要呈現的主題與手法。兩種絕不相容的處境或特質經常莫名其妙地出現。
一所自稱要培育領袖的名校竟然是由一個毫無領導魅力、目光短淺氣量狹隘的人所領導,而這樣的人竟然可以受到更高層的器重與信賴。
一個不停嘲笑主角的原則、鼓勵他接受賄賂、不要讓自己的人生平白無故地因為這個錯誤而被摧毀的老人竟然是頂尖的探戈高手,而他的秘訣是「跳錯又怎樣,繼續跳下去。」
家人對老人的痛苦不聞不問、對老人的孤傲從不施以理解,但剛認識他幾天幾小時的年輕人卻能欣賞老人近乎變態的怪異幽默和偏執。
.......
世事的矛盾,族繁不及備載。自己用自己的眼睛看看自己生活的現實周遭就好。
但現實是:躲在「Sugar Bush」的George二世(Junior)靠著父親的庇蔭成功地通過庸俗領導(假公意之民而進行)的「審判」(還因此被嘉獎),但正值又有勇氣的主角總被摧毀(或被教育體系拔除反抗的意念)。
1992年的電影,越戰帶給美國社會的傷痛還不遠、接著又發生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制裁戰爭,(政客可以毫無顧忌地利用年輕人上訴的熱情與衝勁去保護資本家在越南這塊土地上的投資,)很難不讓我去想像這片是不是在暗指布希父子,同時也對往後幾十年人類文化價值觀的沉淪留下一副可以作為迷幻藥劑的美夢。(可惜,今天這個世界不再重視這種春風化雨的奇蹟,大家看重的是如何片面的導正並控制學生的行為、將他們把思維重心與生命動力都轉向狹隘的翻轉自己的階層、讓自己的潛能應用在服務權貴或麻密社會......然後改稱呼這種行為叫春風化雨。)
我不認識【教父】中的艾爾帕西諾,麥可科里昂的痛苦或形象實在無法令我去同理與認同,但我想成為法蘭克中校,像他那樣講話、像他那樣喝酒、像他那樣穿西裝、像他那樣對世界滿是不滿、像他那樣看到女人就想「幹上一砲」。
【本文首發於Yam電影空間,版權共有、請勿轉載。】
但長大後發現從開頭序曲風格可以知道這部電影的核心是講述如何保護年輕人純真與引導年輕人潛能的電影。
在純真年輕人眼中,這世界「本該」滿是「腐敗、專制、落後」讓他們滿心的「鬥爭」衝動,但社會體制與習俗的僵硬讓他們只能把「想要鬥爭(對象是腐敗、專制、落後、共產黨、納粹....)」的衝動轉往學校管理階層發洩。
校園題材中傑傲不羈的人物向來都隱含著這種美式價值觀。這樣的年輕人撐起了美國一代又一代的大變革大動盪,獨立時他們參軍,西部推進時響應拓荒,內戰時他們各選陣營,聯邦集權時投身政府公務,兩次世界大戰和後來的韓戰越戰時……所以對他們在昇平時期的行徑,包容並用上一切資源心力去引導是社會的義務。(這是我所理解到的一種隱晦不顯的美式價值觀、或說是美式文化本來所追求的「春風化雨」。)
<圖片引用自IMDb>
可是電影中學校管理者自己德不配位管不動年輕人不講,中招了、處理的方式竟然是威脅旁觀的人無條件站在管理者這邊、出賣自己所屬的階層,不然就是被管理者踢出學校.......簡單來說,「不站在我這邊就是我的敵人。」
但這也是美國(與任何一個80年代後工業化國家)文化與精神的墮落。人有了一點權力,想的不是如何不辜負這份權力的託付,而是如何利用權力滿足或取悅自己、並且謀奪更多的權力。
法蘭克中校一定見識過,戰爭中同僚或上級如何把其他士兵的性命視若無物、為的只是幫自己在安全角落爭取軍功。(軍隊校官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的美德不復見,只能在史匹柏的作品中緬懷。)
<圖片引用自IMDb>
查理即使沒見識過這種醜陋,但直覺也能意識到這些長輩的行跡是如何的品格敗壞和卑劣。他雖然沒有孤傲的脾氣或自視甚高的自尊,卻也選擇了姿態謙卑、但行為堅決對抗這種價值觀。
所以電影片尾的「領導者風範」其實是多餘且濫情的。(幸好是艾爾帕西諾坐鎮把這種濫情給合理化!)
老人只是看不慣學校管理者這種腐敗、還有年輕人拿美國文化的傳統當成自己劣行的藉口,但是又不想太直白的講出來,所以才用誇讚查理來突顯管理者與惡作劇的學生之低劣。
這其實是種矛盾,因為──老人當然想為年輕人辯護!他本來就是那種看盡世間各種大小不公不義事、每次看到都要用嘴巴裡的文字化為砲火把它們打個稀爛的性格,只是身處在黑暗中的絕望(想死)、還有周圍的人大多數庸俗無能之輩(對他充滿不諒解甚至輕視),讓他這性格無處發揮、只能把滿腔偏激怒火化為嘲諷噴向查理(用這種方式開導他)。
世事的矛盾是這部片想要呈現的主題與手法。兩種絕不相容的處境或特質經常莫名其妙地出現。
一所自稱要培育領袖的名校竟然是由一個毫無領導魅力、目光短淺氣量狹隘的人所領導,而這樣的人竟然可以受到更高層的器重與信賴。
一個不停嘲笑主角的原則、鼓勵他接受賄賂、不要讓自己的人生平白無故地因為這個錯誤而被摧毀的老人竟然是頂尖的探戈高手,而他的秘訣是「跳錯又怎樣,繼續跳下去。」
家人對老人的痛苦不聞不問、對老人的孤傲從不施以理解,但剛認識他幾天幾小時的年輕人卻能欣賞老人近乎變態的怪異幽默和偏執。
.......
世事的矛盾,族繁不及備載。自己用自己的眼睛看看自己生活的現實周遭就好。
但現實是:躲在「Sugar Bush」的George二世(Junior)靠著父親的庇蔭成功地通過庸俗領導(假公意之民而進行)的「審判」(還因此被嘉獎),但正值又有勇氣的主角總被摧毀(或被教育體系拔除反抗的意念)。
1992年的電影,越戰帶給美國社會的傷痛還不遠、接著又發生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制裁戰爭,(政客可以毫無顧忌地利用年輕人上訴的熱情與衝勁去保護資本家在越南這塊土地上的投資,)很難不讓我去想像這片是不是在暗指布希父子,同時也對往後幾十年人類文化價值觀的沉淪留下一副可以作為迷幻藥劑的美夢。(可惜,今天這個世界不再重視這種春風化雨的奇蹟,大家看重的是如何片面的導正並控制學生的行為、將他們把思維重心與生命動力都轉向狹隘的翻轉自己的階層、讓自己的潛能應用在服務權貴或麻密社會......然後改稱呼這種行為叫春風化雨。)
我不認識【教父】中的艾爾帕西諾,麥可科里昂的痛苦或形象實在無法令我去同理與認同,但我想成為法蘭克中校,像他那樣講話、像他那樣喝酒、像他那樣穿西裝、像他那樣對世界滿是不滿、像他那樣看到女人就想「幹上一砲」。
【本文首發於Yam電影空間,版權共有、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