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隱劍鬼爪The Hiden Blade】用傳統看自由戀愛與失婚女性



藤澤周平的原著中,「隱劍鬼爪」的隱劍並不是招數,而是指「不能公開示人的密技(因為被看過一次就不會成功第二次)」,而電影中使用的招數出自「游龍回尾」,主角除了是個武士以外,同時也是家落魄道場的主人,真正享有威名的是死去的父親,主角只是個沒什麼成就(也沒學到家傳隱劍)、空有俊俏外表的普通青年;他還有個年長一些的姊姊,婚後一直無法懷孕(因為丈夫疑似同性戀)而被婆家用很難聽的話給請回娘家,這件事成了本來就瞧不起他們的左鄰右舍的笑柄,但身為家長的主角只是懶得理會、就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一樣的打開家門迎接姊姊回來繼續過自己的日子;過陣子,他這俊俏的外表惹禍了,有個浪人的太太多年前愛上了他,這浪人決心要在決鬥中殺了主角斷了太太像花蝴蝶一般飄逸不定的心,這浪人是成名多年的高手,主角自問無論如何都不是對手,正在發愁(要不要逃跑)時,姊姊淡淡地說了句「我看過爹的絕招,示範給你看...」

(「武士的一分」則出自「盲劍回聲」。「黃昏的清兵衛」在原著中並沒有明確的劍術描繪。)

導演是山田洋次,一個「男人真命苦」主題就讓他拿去拍了幾十年電影(註),所以可以想見在武士三部曲(《黃昏清兵衛》、《隱劍鬼爪》、《武士的一分》)中,女人必然會佔有愛情主導或主動的地位,而男人只能聽從、等待、與渴望。

但「男人真命苦」的內容是講性喜漂泊又叛逆不羈的寅次郎如何調適自己的性格與人生的故事。因為他的性格如此,所以雖然善良可親但總是無法跟女性結成良緣、任由自己成為女性生命中的過客。它追求的是種純粹的文學美,(「像這樣男人,應該要有人來發掘他們的人生中的美,而不是只看見缺憾。」)而不是什麼社會控訴批判。



說到批判與控訴,武士是種「男性獨佔」的職業,拿劍拚殺(或戰鬥)其實只佔了這份工作的一小部分內容,絕大多數的時候.......他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當權者的意志(或遠見)而成為犧牲品(但同時也是執行者)。

藤澤周平的原著中,「黃昏的清兵衛」裡,主角被交代的任務背後的意思是「要背負一輩子的羞恥烙印」(因為要在不得拔劍的議事堂上暗殺政敵),接下了這件任務,等於註定一輩子休想在武士這條路上出人頭地,可是「身為武士並沒有拒絕的資格」,──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被「老婆患有重病需要錢長期調養」的困境給逆轉了!「接下這個任務就有錢幫老婆治病,何樂而不為!」

所以(原著中)犧牲品的難處被輕易地克服了。而在「隱劍鬼爪」中,主角被交代的決鬥其實是要他背負著「與同門拔刀相向」的自責過一輩子,──巧妙的是:這可能是族人們(海板番)對他安排的一條出路,因為他在族中的定位很尷尬,空有一身高超劍術,但父親背負汙名、且天性不善與人相處,在決心走向西化(武士未來都要擔任軍官)的族中是沒有他容身之地的,所以如果任務執行得當、被高層賞識而轉往其他地方發展也未嘗不可,(這或許刺激了他在片尾辭去武士身分轉往北海道參加墾荒,)這本來也該是種「何樂而不為」。(壞就壞在倔將監的人品不但令他無法認同,甚至惡劣到令他想要使出鬼爪奪其性命...「所以武士不單單是犧牲品或基層,其實也是領導者品質的監督人?」)

相較於控訴或批判,武士三部曲可能隱含著希望今天的人能夠用更開闊且平等的胸懷去回顧並理解歷史與傳統中的善與美,(不要老是用後人的優勢來自以為是、甚至瞧不起的下評論,)所以在對傳統封建社會如何壓抑一個人的潛能與情感大肆批評以前,大家不妨想想:武士/男人們領受的到底是特權?或是壓力與責任?



人們習慣了壓抑真正的自己,為的是先向自己的身分地位職責效忠,(免不了會有不肖當權者利用武士們的這片赤誠,但這先不多討論,)所以野心與夢想可以壓下來,愛情與熱情更可以放一邊。

當男女雙方接受了「安排好的婚姻」時,犧牲了追求情感機會的並不是只有女人,男人也是。只是男人早習慣了這樣的處境,但女人沒有而已。

而武士三部曲中,除了不得志的武士以外,真正貫穿其中的反而是「失婚,而且是在失婚後才真正得到自由選擇權力的女性。」

只不過導演(與原作者)似乎都認為一旦婚姻被告結束(離婚),──不是故意要忽略離婚機制對女性有多不公平,而是「男人一樣也早就習慣了不公平,但女人沒有而已,」──同時也意味著「已經盡過責任義務」,(這種事情的結果是不能強求的,)這時其實是女人最自由的一刻,而男人卻還被身分綁著。

所以三個失婚的女人象徵著三種態度:主動出擊,鼓勵(暗示)對方積極的追求自己,堅守著對方、等對方回心轉意。



我相信怎麼看待這種「傳統」與「習俗」帶給人的壓抑其實是今人的思想自由,但藤澤周平和山田洋次這些「老一輩」的人眼中或理想中的女性,對追求愛情的勇氣與身段收放自如,似乎反而是今天很多夢想著「大仁哥」「小鮮肉」「歐巴」的女性做不到的。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老娘也要當間諜The Spy Who Dumped Me】兩個美國蠢妞繞著歐洲不停吱吱叫!(但她們是真正的女性主義者!)



怕有人不知道,飾演摩根 (就是被說「很白目」的那位「好姊妹」) 的凱特麥金儂是個在個人演藝生涯很早期就大方出櫃(而不像其他人都要等成名穩定後才敢公開自己的性傾向)但卻依然不停大方飾演異性戀的喜劇女演員。

也怕有人沒注意到、或注意到了卻刻意否認:這片其實是以女性的角度對著這個時代主流的(假)女性主義者比起中指的喜劇傑作。

它的笑點有些破碎、經常導致劇情氣氛不連貫,(就好像故意有連續劇情的單元搞笑劇/漫畫一樣,所以風格算是很成熟的!)但很多笑點非常精采,(等一下盡量在不爆雷的程度分享一下,)而且動作場面不管是創意或精實度都不輸動作男星掛帥的電影,(個人大推維也納街頭的飛車追逐!第一次看到摩托車被撞飛之後的畫面那麼有創意!)

怎麼說電影是在對當代的主流(假)女性主義者比中指?

本片真正的意涵其實是指「這兩位女性雖然一路洋相不斷,但他們卻是貨真價實的靠著自己的實力,不靠爸不靠媽不靠學歷不靠公司不靠老闆,全靠自己的膽識毅力踏出了其他人都不敢踏出的第一步,然後一路走到最後。這才是真正的:女性可以成就任何事情。(而且任何人不分性別身分都可以分享並效法她們,而不是「男人要被檢討」。)」


這點幾乎貫串了本片的「所有」關鍵劇情。兩人怎麼鼓起勇氣代替「間諜男友」前往歐洲交貨?因為她們不想要再龜縮在自己平凡無奇的人生中!怎麼躲過女殺手的狙擊追殺?因為當其他靠著家裡有錢所以把旅行當冒險好展現自己的(假)積極獨立自主的女孩子都一路在熱門景點上耍蠢自拍或喝醉嘔吐時,她們兩人卻是選擇走最便宜最精實的腳踏車路線!為什麼會識破男殺手的喬裝?因為她們對男殺手端出來降低她們(或一般膚淺女孩子)戒心的招數通通不買帳!

對臥底當個「性感女模」感到厭煩不已的女殺手出身自國家體操選手,但其實她根本沒有童年、沒有朋友、更沒有人生!(強悍專業幹練的能力?到底能給女性帶來什麼?)

特務單位心狠手辣的女頭子走出幕後到兩人面前時,摩根對她的崇拜之詞(「天哪!爬到這麼高的位置,但妳完全沒有犧牲自己一絲一毫的性感特色!」

甚至連被民主黨恨得牙癢癢(反而是共和黨比較支持與表示寬容)的史諾登都在本片(以虛構性腳色)登場擔任救火英雄!

扣掉「理論內容」,這個時代鼓勵女性追求或表達自己獨立自主的行為態度幾乎都被本片用喜劇梗或笑話嘲諷給數落得一文不值!──如果你/妳沒意識到,那恭喜你/妳!因為你/妳很幸福!


追求獨特的人生,是要有覺悟與代價的,就好像摩根和奧黛莉這對死黨,她們的人生幾乎就是被自己獨特的愚蠢蟒動的沉重代價給拖累而哪裡都去不了的典型,(不爆雷!想知道就自己去看!)但絕大多數的女性(與男性)大概也是如此,只是她們不選擇自己面對那些代價,而是求助父母(花錢幫自己善後)或求助體制(給自己可以「輕鬆」重來一次的特權),然後再聲稱這樣的人生是獨特且自主的。(這似乎是這個時代青年的通病!電影片頭一對茫然看著「男友」破門而入的東歐青年似乎就是在告訴觀眾「不是只有美國的青少年變成這樣,我們這裡也是!」)

選擇獨自面對承受這些代價,後果是「把人生客觀攤開來看表面,會發現人生一事無成。」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退卻、逃避的冒險,(除非電影用很浪漫且不實際的【騎士出任務】式的手法讓她們強迫踏入,)但她們兩人義無反顧!而且這趟旅程(如果編劇是上帝)完全不會因為她們是女性就對她們手下留情,除了「異國風情」以外,本片完全就是把她們當成男人一樣在對待,槍林彈雨沒少過,無辜路人或司機的鮮血噴灑出來時絕不會避開她們,女殺手的刑求更是把她們打的......不爆雷!


企圖心或野心壯志很重要,但在擁抱這些特質以前,承受痛苦打擊的能力,「妳」有了嗎?這兩個沒學歷沒資歷沒專業抱著低薪爛工作任由爛男人佔自己便宜(好換取一些小幫助)的傻大姊可有的是!

題外話:女性主義應該是關於「如何激發人去提升自己」,它的出發點應該是自省,而不是「對外界產生憤怒」「對外界產生敵意」,而實踐女性主義的人所獲得的成果應該要能激勵所有人,而不限於特定性別。至於「兩性平權」...希特勒認為自己只是在「尋回德意志民族的榮耀」,列寧認為自己只是在「實現社會主義」,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專政在暴民政治時的作為「只是要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世界」........聲稱自己是什麼很容易,做出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很正常。


【本文首發於Yam電影專區,版權共有,引用或轉載請徵得同意並註明出處。】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巨齒鯊The Meg】生物的極限──一段好有人性的歡樂獵鯊冒險

這部片並不是B級科幻片,或至少它在科幻考究方面下的功夫遠超過B級片正常的水準,並不過度賣弄B級片要素,顯然它對自己的基礎劇情很有信心。雖然是沒太多天馬行空的想像樂趣,但我覺得它有那個本錢。

喜不喜歡這樣的電影是一回事,但我只是單純喜歡它的編劇基本功。



劇情非常有層次,且變化豐富,細節都大致上都經得起邏輯的推敲或品味。

故事一共有三個段落,其中光是任何一個段落都已經足以作為一部(像【大白鯊】那樣)「野心一般、炫技為主、誠意為輔」的電影。

像因為有不明怪獸徘徊所有救災困難,殺掉怪物必然是救災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有完全只以第一段為主的科幻片。

或是救災成功的同時把怪物吸引到基地來,眾人必須在怪物摧毀基地之前殺死怪物、或至少警告外面的世界怪物存在。──這又是第二段。是困在基地中逃不出去?或要用基地中少少的資源殺死怪物?

也因為故事(三個段落)非常「飽滿」,所以它不會故意營造「基地X小時後就會崩塌(看似緊張、但逃亡的途中經常有時間談情說愛或發呆沉思回憶人生傷痛)」的空洞老梗,也不需要守著少少的場景元素,製造各種「膨脹過頭的危機」然後用「毫無道理毫無邏輯」的方式來幫危機收尾。(用氧氣瓶殺死鯊魚?光是為了這一點就讓我無法真心喜歡【大白鯊】第一集。)更不需要像B集科幻片一樣用拼貼式的想像力來營造賣點張力,就是繼續守著它的核心邏輯:你以為這隻鯊魚已經夠大隻了嗎?(不暴雷!)

至於第三段──雖然對我來說並不需要用到第三段就可以看出來本片在人設上對好萊塢俗套的不滿,但用第三段會比較好說明,──刻意用上了鯊魚片老梗,但這部片並不像一般發生在度假勝地的鯊魚片,好萊塢電影絕大多數都是以都會左派的觀點為出發,度假勝地基本上就是一些「把地方上的度假設被顧好等著我們住在都市的人生勝利者去臨幸巡迴的鄉下魯蛇」居住的地方,所以在觀光客把歡樂派對帶進來以前,空氣中滿是「人生虛無」的味道,除了陽光以外,所有的東西似乎都沒有吸引人的色彩,大家都把對自己人生的不滿藏在墨鏡和鄉下硬漢與鄉村婦人的外表下,或是乾脆展露出「我只是在抱著一肚子怒氣然後等死」的頹廢樣(順便等著變成眾人期望的屠鯊英雄)。

不!本片捨棄了這些手法。頹廢?如果你賺到的錢不夠你逍遙,但夠你到鄉下小地方過日子,最便宜的娛樂其實就是喝酒;沒有人真的對自己的人生一肚子不滿、或積極地想要尋求更上一層的功名利祿;離婚媽媽對老公的怨恨只是淡淡的一句「我嫁了個渾蛋」;大富翁就是想花錢買些世俗標榜的刺激以外、更有價值的東西(雖然說白了也是為了虛榮心);拿自己的價值觀砸別人的人最後也用自己的生命實踐了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只會說空話)........

以一部不刻意裝高深、但又不俗濫的電影來說,我已經想不到有什麼劇本在人物的性格與人性刻畫上更........自己想個詞,我詞窮了。


唯一的小不滿是:這片是在故意對著中國同胞們說「少花點時間想著怎麼賺錢跟爭權力吧!是著當個更有人性的人」嗎?...(咦?這有什麼好不滿的?...文章寫著寫著,留下了個謎團。)

電影把男性跟女性之間的互動與角力(不管是職場或感情)描寫的其樂融融,這點就見仁見智了。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一路到底:脫線舞男 The full monty】21年前男人的一場歡笑、今日男人的迷惘跟掙扎



英文的意思應該翻為「全力以赴」,但從中文情境角度來看又有「走投無路」的意思,相信當年片商想出「一路到底」這個片名真是拿出渾身解數。(因為它是英式英文,所以剛年習慣翻閱美式英語的我一直不懂它真正的意涵。)

8/13號這天是本片在英國當地上映21周年。這個時候回顧這片其實特別有意思,因為它在電影史上的意義在過去幾年,客觀來看有被刻意埋葬或扭曲的味道。

這片不該被歸為LGBT電影,不單單是因為它的同志內容少且篇幅短,而是它缺乏要被歸類為這類電影時真正應該有的訴求:講述同志情慾(迷惘)與掙扎(今日社會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令他們不知道如何自處)。

甚至(把客套話「都脫光」啦!)這片會安排同志情節,可能只是想要製造一種劇情上的反差:總要讓電影有愛情成分,而要讓愛情有說服力、或至少情境上不會太唐突,就要讓愛情發生在團隊的成員們互動的過程中,所以一個都是男人的團隊中要從哪裡產生愛情?當然是「男X男.禁忌之戀」啦!


這說起來是有點歧視(甚至剝削與物化)的味道,可能就是為了平衡這個層面,當團隊眾人發現兩位成員之間的關係似乎已經走到了「那種層面」,大家只是「禮貌性」的拿來開開玩笑,「我們是男人!我們要開同志玩笑!」(但其實他們也無從開起,眾人只能走入一種不知為何而笑的空氣中,因為.......「誰會沒事去歧視同志呢?」)



所以這片真正在講述的是種(不單單是純異性戀)男人的迷惘跟掙扎。

像「嘲笑男同性戀」這樣的文化...真的到要使用它的那天,而不是對著空氣嘲笑「不存在具體對象」的同志時,這種文化是如此空洞且無謂,──「這難道是我們男人一直在過的生活嗎?工作只是種賺錢的方式,從不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所以我們為了生活而工作,但越工作,生活卻離我們越遠,太太跑了,(沒跑的也不知道怎麼關切或分擔我們的惶恐挫折,)社會不關心我們、以為我們會自己消逝在歷史洪流中,而且連我們身為父親的身分都要被剝奪.......」

這大概就是「走投無路」了吧!──「不!我們是男子漢!我們是生存者、適應者,大家以為我們會緊抱著男性陽剛困死自己!但我們不會!我們要把男性陽剛(尊嚴)脫個精光.......向大眾展現純度與激烈度都高上兩個等級的『赤裸男性陽剛』來找到生存的路!」──英國人的幽默真的好像既難懂、但又其實很好懂啊!

但,說起來這其實是很普通的電影,為何不能將它的意涵攤在陽光底下討論、而要硬說它是LGBT電影呢?

這部片無意見也觸動了很多在今天來說會很敏感、很不政治正確的題材,那就是「男人的失業」問題。男人的失業問題之痛與沉重並不是出在「男人無法放下雄性陽剛」上頭,而是它顯露了「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女人通常不會跟男人一起攜手克服。」(但也不能說電影完全否定「男人放不下雄性陽剛」的層面,只是這「太明顯」「討論起來沒有趣味」。)

當男主角跑去尋求前妻的諒解時,前妻(明顯並不缺錢、並沒有理由非要男主角拿出錢來)端給男主角的選擇卻充滿了「藉機羞辱他」的味道。


「要他去紡織廠工作,怎麼是羞辱他?還說這不是放不下雄性陽剛!」...我想一定一堆人這樣想。但我想到的是:「為什麼一個願意花時間陪伴兒子、照顧兒子的父親,他的用心與機會要因為一筆470英鎊而被徹底否定掉?當這世界上多的是只會賺錢而不用心的父親時,眼前有一個亟欲用心的男人,為何前妻卻眼中只認『錢等於用心與機會』?」......這如果不算羞辱,那這個世界會少和平很多、無趣很多。


如果去深入討論這種「羞辱」,一定有很多人會感到不安,因為這種「羞辱」是他們今日用來主張這個社會應該合理「預設男性腳色與定位」的策略...「就是負責給錢就好!」


布萊德彼特前年和安潔莉娜裘莉離婚了。前幾周,安潔莉娜發表聲明指控布萊德彼特過去不肯盡到父親的責任支付扶養他們共同認領的幾名兒女的費用,這幾天,布萊德彼特「憤怒」的發表聲明:「我花了一堆錢在毫無道理的旅遊費、保鑣費上,難道這樣還不夠,只要你隨時想到什麼,我就要負責掏錢?」.......願意這麼詳細報導細節的新聞不多,也許是命運,讓我剛好在今天看到這篇新聞。

也許是命運。

【本文首發於YAM電影專區,版權共有,轉載或引用請註明出處。】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死無對證(阿嘉莎克莉絲蒂)】不要隨自己的價值觀去執行自己的正義

白羅在這集中展現了自己各種說謊好降低人的戒心以騙取證詞的本事。

作者依然對各種女性主義現象語帶譏諷。(我覺得更簡短,而且反而更客觀公正。「真正獨立自主的女性根本不屑那套思想。」)

整個兇案謎團能夠成立,──注意!本書寫於1937年,(跟【尼羅河謀殺案】同年?)也就是說這樣的心理陷阱(偏見)在當時早已成立!──在於人們都預設「女人在婚姻中是那個付出比較多的人」,今天講到這個話題,一堆女性主義者就要高潮:「對啊!男人獲得免費的管家婆、和管家婆的子宮!然後還可以在外面花天酒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這本書根本是1937年作者對著這些女性主義者揮出的一個巴掌!

「相較於男人很多選擇堅定的用自己的才華遠見夢想去面對世界,選擇結婚和出賣子宮來換取遮蔽、相信錢可以解決問題,這樣的生活對女人來說是多麼輕鬆容易啊!但其實真正冷酷無情、在用『愛』欺騙對方為自己付出的,也有可能是女人......不!很多時候反而是女人!」

(其實同年的【尼羅河謀殺案】也是在指出「女人也可能是愛情中的掠奪者」以反駁「女人純真純情」的偏見,只是故事開了這個「掠奪者」一個大玩笑:因為太有自信、沒注意到自己的掠奪姿態反而讓自己成了獵物,這個掠奪者最後死在尼羅河上。)


讀完反而要說這個案子精彩的程度輾壓這陣子所讀的克莉絲蒂小說。

「還有什麼比【五隻小豬】中偵破一個二十年前的謀殺案更精采的呢?」

有!「這部小說把所有人基於自己的價值觀而對他人而生的偏見都寫全了!」

簡述一下這個案子:亞倫道家族的最後當家「艾蜜莉‧亞倫道小姐」(未婚)在70歲那年過世了,死前最後一次修改的遺囑讓眾人跌破眼鏡,因為貼身侍女在遺囑中獨得幾乎所有遺產,幾個亞倫道小姐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她的後輩們)幾乎什麼都得不到。問題是在他死前一兩個月,發生了一次意外讓她懷疑有人想要謀害她好提前得到遺產,為了讓(她以為的)兇手死心所以她立了新的遺囑........這個行為能保障她的安全嗎?她到底是死於謀殺?或其他「自然」原因?白羅在亞倫道小姐死後才收到她在意外發生不久後(隔天)寫的委託信,可是這個案件的難度顯然並不在找出真相,而是「怎麼(遵照死者/委託人的意志)解決」......

這整起事件中,幾乎所有人都對其他人存有偏見。亞倫道小姐對每個家族晚輩們都存有不太正確的偏見,例如她輕忽了泰瑞莎亞倫道對愛情的執著(認為泰瑞莎在玩弄男人的心),也輕忽了貝拉亞倫道(婚後冠夫姓:塔尼奧斯)這個人的心機之深,(基本上每個讀者應該都輕忽了,作者玩弄文字遊戲故佈疑陣的格局對讀者有點不太公平。)

但最精采的,應該是「眾人」(包含讀者)對獨得遺產的侍女的偏見。故事多次明示:這個侍女知道自己會在亞倫道小姐死後獨得遺產,但卻又不停宣稱「她不知情」.....

這是書中讓我覺得最有驚奇的地方了!

這個侍女自己對一眾晚輩們也存有很簡單的偏見:絕大多數都不愛不關心亞倫道小姐!她們都沒資格獲得亞倫道小姐的援助。

也就是說:她其實希望這些人不要獲得遺產,不管是用任何方式!包含「把這筆錢給我吧!」........只是她想不到這筆錢竟然這麼多。(爆個小雷!亞倫道小姐死前曾想要請這位侍女小姐把「最新的遺囑」銷毀。但侍女騙了亞倫道小姐........)

對!簡直像笑話一樣!「她想不到錢竟然有這麼多。」──她並不貪錢,沒錢也無所謂,她真正期望的是看到那些晚輩們受到懲罰。(追尋某種正義的她後來為這個舉定而良心不安了好久。)

如果能夠理解這點,再佐以簡單的鏡中倒影的真相,其實兇手是誰、兇手在幹什麼,就非常簡單了。(雖然讀時還找不到/整理不出確切證據,但知道兇手排行榜上名單女侍在落到那麼後面以後還跟榜首共處一室.......真的捏把冷汗。)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猛鬼1000/千屍屋 House of 1000 Corpses】用類型來批判類型的經典


電影中後段,副警長的副手和退休警察(被綁架的女孩的父親)打開變態殺人家族的後院屋子後被屋內的景況嚇的嘔吐崩潰,但這時響起的音樂卻令人以為這兩人是某種盛夏暑假兒童惡作劇的受害大人......

我好像在這時也聽到導演在我耳邊細語著:你真的喜歡看這種東西嗎?(當這種東西是喜劇嗎?)


恐怖片早已經是主流A級製作的常態類型之一,大概從【驚聲尖叫】開始,到後期的【萬聖節】系列,這些電影都可以被列為A級製作,即使偶有獨立製片也都是A級製片的規格。

明明就是B級片領域最愛的題材,但就跟動作片一樣,恐怖片早已經被嚴重定型、劇情模式化,【驚聲尖叫】雖說有創新之處,但故事絕大多數還是在講年輕人們怎麼揶揄嘲諷這種虐殺型電影。

可是說到嘲諷,這跟「批判」是有所不同的!輕鬆略帶詼諧的批判也可以是嘲諷,但就為了表示輕蔑與不屑而發出的意見才是所謂嘲諷的大宗。例如【驚聲尖叫】就是。


如果電影有什麼值得嘲諷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以「觀眾」為核心而展開。

因為電影會變的俗不可耐,原因大多是創作者為了娛樂觀眾、或自以為可以娛樂觀眾(然後幫片商賺到錢。)

譬如(我能回想到的)阿諾史瓦辛格的【最後魔鬼英雄 Last Action Hero】就是屬於這樣的嘲諷電影,裏頭充斥大量但被簡化過的動作鏡頭,佐以男主角的喃喃自語口白,基本上就把電影工業為了刻意娛樂觀眾而加在電影中的斧鑿給一一揭穿,然後再放上被這些設計稿的厭煩不已的片中片主角雷公,──其實這是部再告訴觀眾(男主角)們:「長大一點吧!電影再多驚奇也比不過你自己實際體驗過的每一天真實人生。」

所以「用類型批判類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向類型電影表示貶低或敵意,而是讓觀眾可以用更寬廣的心態去從電影中獲得短淺的娛樂以外的東西。

所以...「真的當這是喜劇嗎?(走進戲院看這種電影去追求歡樂?)」噴血噴得很廉價、屍塊特效很隨意,但片中的殺意惡意卻讓人不寒而慄........

(難怪導演後來會被請去執導第一次的【萬聖節】重拍,在腳色、情境、與娛樂效果三者中間製造出如此強大的落差,這不是常人的眼界與手段。──或是電影想要單純地對著觀眾比起中指:何時才有人會發自內心的同情這個思緒已經瓦解、只能沉淪於殺戮中的可憐人?)



這部片是少數真的做到幾乎從頭到尾不按牌理出牌的電影。即使是【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也只能說是突兀的帶出主題,真正的主題揭露後,電影就變成很一般的廉價暴力電影。

可是本片的轉折從未停過,因為一個又一個各種應用在電視上的影片讓觀眾猜不清導演接下來想要把觀眾帶向何方,所以它變成什麼都有,看似想要以殺人魔王主題,但殺人魔只是個鄉下老伯,年輕人好像要被帶往惡魔沉睡的禁地,但卻轉往搭便車小姐的家,以為會困在變態家族的噁心遊戲中(唯恐激怒他們),但..........接著沒展開的荒野逃亡、沒有懸念的警察緝凶、沒有惡魔可崇拜的邪教、毫無道理的撒旦醫生........

這種串接各種題材的想像力跟手法可以說是一絕。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蟻人與黃蜂女 Antman and wasp】從四種角度看男人

新約聖經(講耶穌的故事與最後有啟示錄的那本,不是講「上帝創造天地」、「諾亞方舟」、「亞伯拉罕賣老婆燒兒子」、「摩西流浪」、「以色列王國歷史」的那本)中有所謂的四福音,是指「用四種不同角度講述耶穌的故事」,分別是「耶穌是王的後代」「耶穌是神子」「耶穌是亡國奴」「耶穌是凡人」。

其實「蟻人與黃蜂女」那「沒有立場鮮明的大魔頭存在」的故事背後也隱含著這樣的劇本層次(有四種觀點講述一個人)。這電影其實是用旁人的觀點或與主角的互動方式來講述「何謂男人」。

這裡所謂的「何謂男人」並不是指「何謂雄赳赳氣昂昂、讓人感到自豪、讓旁人感到羨慕稱讚」,而是指「在這個時代,身為一個男人的意義、或經常要面對的挫折」。



就法律或社會面來說,史考特朗恩就是個充滿潛力的不定時炸彈!(或反過來,為了要能適時且隨意的拘束或利用他的潛能,所以要將他當成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樣管束。所以男人其實是整個社會體制控制力的「受害者」。)──FBI的探員們是這個觀點的實踐者。

就其他一樣也是男人的男人來說,史考特朗恩是個可利用的對象,他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聳聳肩、當沒一回事、繼續看他身上有什麼毛病可以挑或有什麼機會可以繼續讓自己利用。(但客觀地說,男人會給予男人考驗,而男人沒有機會拒絕這樣的考驗。)──可能會讓人感到訝異的是:一代蟻人漢克皮姆博士是這個觀點的實踐者。

對女人來說,史考特朗恩渾身上下充滿讓人厭惡與鄙視、但又讓人興奮的矛盾,但自己只要別承認對他感到興奮,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換個方式來說,男人會主動期望女人考驗自己,好讓自己有機會跟女人建立起關係.......嗯!好父權的寫法啊!但其實不是!這可能要大家試著用自己的觀點重新描繪。)──黃蜂女荷普范達因是這個觀點的實踐者。

剩下一個觀點則是女兒,史考特朗恩創造了這個東西、他希望這個東西除了崇拜自己以外,會對自己有想法、和自己有交流,進而讓自己的生命有不同的方向。(男人渴望成長?男人渴望改變?男人經常自己搞砸這件事?)──既然是女兒的觀點,實踐者自然是凱西朗恩。



講這個,其實是想表示:這是部跟主流女性主義者或SJW愛抱持的觀點(「男人是社會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女人是最主要的被剝削者」)完全大唱反調的電影!

但我的焦點並不再這些爭論上,我只是想要表示:漫威對電影的經營用心絕對遠超過提供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半的爆米花娛樂(同時用彩蛋騙人觀看下一集)而已!他們絕對不會滿足於在電影中只使用了「多年前的漫畫文本所能呈現的過時議題」(因為這些議題在這幾年中已經被其他創作經過炒作或二次討論而失去了衝擊力),他們其實也在不斷的挑戰自我、而不是老等著死忠漫畫粉絲進戲院讓自己剝削而「蟻」。


..............


加一行毫無意義的頓號,是想暗示:對!講這個一樣也不是我真正的目的。

Youtube上的網路影評頻道「加點吉拿棒」這陣子被很多人攻擊「你們對台灣電影有什麼貢獻?不就是捧漫威LP而『蟻』?」

我不想幫加點吉拿棒辯護說「不!人家沒有!」反而我想要說「連漫威的努力與深度都看不出的人有什麼資格評論人家的行為是不是在捧LP?」

但事情的起點是因為「加點吉拿棒」的成員「部長」在觸電網的討論區下「嘲諷」說「你這樣做對台灣的電影有什麼貢獻嗎?」........觸電網做了什麼事?天哪!繼續回溯!

觸電網是台灣很老牌的電影資料網站,相較同時期就存在、但現在幾乎都轉型成「主流媒體文字資料搜集器」「片商宣傳平台」「加掛個不好用、效能也差的討論版」的幾個大站,它是少數仍有編輯人員(一位)在持續關注並用心蒐集並編輯外國電影資料的網站。(而且這是當我還是個「特效狂」時就已經穩定的網站風格。)──而它的存在其實鼓舞了很多(老牌)網站持續深耕或(新興網站)一起投入電影這個區塊。

這幾年,Youtube興起,它開始將國外電影預告加上「觸電網TrueMovie」的標題後放上自己的頻道撥放。而這樣的行為被很多人批評「不遵守智慧財產權」,(等一下討論,)而前陣子Google的人工智能(注意!是人工智能!)認為觸電網的頻道侵權,所以將會關閉.........很多一直在批評它的人就認為這是自己的觀點勝利的證明,而前幾天觸電網申訴勝利、頻道不會被撤銷的消息出來,很多支持擁護觸電網的人就開始反嗆之前「認為自己勝利」的人.......



「(迷之音)不知道這是弱弱相殘嗎?」「(我)知道啊!但很多人不知道!」



對「不(想)關心影評圈」的人來說,這大概就是莊子在「則陽篇」講的「觸蠻之爭」一樣,但不論觸與蠻只是蝸牛觸腳上的兩個小國,現實中兩派人爭論的很兇是事實。覺得好笑、不想關心的人可以關閉這篇文章。(真的!不要客氣!你已經看完「蟻人中四種男人的解讀」,我已經可以「瞑目」了。)

繼續.........

先說說智慧財產權這件事吧!因為我有個很簡短、但很好用的梗可以一口氣做到破題跟結論........

「請問片商要在電視台上撥放廣告,是電視台付錢給片商?還是片商付錢給電視台?(請問觸電網加個自己的Logo,是能怎樣侵犯到片商的權益?)」

說句實話,一般人,例如「部長」,不能細思台灣對智慧財產權觀念在應用上與實務上的荒唐、空洞、甚至矛盾(而被有心人濫用)之處,這並不意外,但「部長」的言論退一步(只要退一步就好)來看並沒有惡意,(雙方情緒失控之後講出來的話不宜當做事情的焦點!這沒有任何好處!)這畢竟只是典型的「年輕人看待老年人的行為後很不爽、希望老年人跟自己一起追上時代的腳步。」

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如果「事情只是這樣」,那其實這場「觸蠻之爭」根本不需要發生。(就當是場同行文人之間因為相輕而生小口腳就好了。)



再說說對台灣電影的貢獻吧.......

即使不說觸電網也有自己的評論活動,到底有多少電影是因為觸電網「收錄」了預告後被很多觀眾注意到才有片商發現商機而決定引進?(我都戲稱觸電網為「電影預告的四庫全書」。如果秒懂這個比喻的人也可以不用繼續閱讀下去了,我想說的你大概都懂了。)

從另一邊的立場來看,有多少無力去體驗回溯漫威作品歷史的人是經由加點吉拿棒裡的成員之口才知道原來漫威世界是這麼的精采有深度?

所以其實雙方都用同一種方式、但用在不同管道上,來試著對台灣有貢獻。(而不僅僅是電影這個層面而「蟻」!)──畢竟,即使解嚴已經快三十年,但台灣依舊是個非常壓抑、主流觀點很狹隘且態度武斷又愛「毀滅人」的社會。雖然有自主性的進步,但「引入別人的東西來刺激自己進步」這絕對是種貢獻。

畢竟電影本身也是因此而成為一種藝術,「讀不下尼采,那來看看電影,也經常可以體會到現實人生的虛無與荒誕。」──不管是讀哲學或看電影,如果是好的作品、觀看時能夠佐以適當的思考,那其實都可以無形間增加人們思維能力與觀點的選項(讓人在闔上書本、走出戲院後可以有更充足的思維能力去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判斷、爭取更多幸福)。



所以?結論是?觸蠻兩國真正的敵人從來都不該是彼此,而是台灣這個該死的文憑與功利主義當道的時代。

因為文憑主義興盛,所以觸電網的努力很容易被限縮為「除了觸犯智財法『蟻』外一無可取」;因為功利主義當道,漫畫就只能被當成「不務正業的人靠著引誘年輕人荒廢本業來賺錢」的一種手段,所以研究或討論漫畫......沒人會想認真看你到底在研究或討論些什麼。

還能罵得很多,像「如果是亞馬遜擁有Youtube,它會提供自動功能讓頻道主在撥放引用自別人的影片前先撥放自己的Logo」、「為什麼Google可以拿顧客的東西來測試自己的人工智能然後只提供那麼簡陋的防災誤砍機制?」「把電影的片段與使用的學院派技巧切割整理好就算影評嗎?」但可能已經有人開始讀不下去了,所以就此打住。

【本文同時發表在YAM電影特區,版權為雙方共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魘影人 Awaken The Shadowman】邪教小屁孩

光看開頭,會以為這又是講述「相較於生命短暫、只知秋冬交替而看不見滄海桑田的人類,邪惡的壽命往往長得超乎想像,而且總在不知不覺間復出並侵害」的典型恐怖片。

持續看下去...要先說明,本片似乎是改編自真人真事(就是不知改編幅度有多少),所以它的劇情在娛樂手法上偏向保守甚至可以說有點沉悶,而且「嚇人的音效」使用的有點不知節制,...開始看到電影中預藏很多令人(在情緒深處)不安的景象與劇情。


首先可以讓人感受到的是男性在今日婚姻生活中的無奈。不管平權的聲音有多響亮、多普遍,但那都僅止於「公開」的事情,例如職場、例如公共場合,但在人與人私密不可公開的那些角落裡,男人依然感受到期望自己當起「領導者」和「供應者」的眼光。所以對男人來,要解決兩人的生計問題、要能為對方提供安全感...這些責任從沒有少過半分。(就好像某種不會消逝的邪惡一樣。)

其次是女人的轉變....或說其實沒有轉變,因為看似付出了情感,但那只是迫於生計而依附在一個男人身旁、用自己的肉體跟子宮取悅男人、然後聲稱「對男人付出真愛」....(原來,當個網路酸民是這種感覺啊!)

電影真正讓人(我)在情緒深處感到驚懼的地方就在此,故事最後,女人完全無視男人的意志、拒絕聆聽男人的想法,擅自決定了兩人(和子女)的命運(但說白了就是犧牲子女好換取自己在生計上的安全感而已)。





可悲的是...現實中當然沒有魘影人存在,但如果真的有,今日社會某些層面卻主張「女人有權力作出這樣的決定,而男人沒有權力拒絕。」


說來好笑.......看到邪教的領導人是個會讓主角想要質疑「你現在不是應該要去求學念書的年紀嗎」的小屁孩,忍不住會感慨:很多群眾以為很新潮的觀念卻是早就已經成型的東西,只是過往都只屬於書本角落的冷僻知識或「不事生產的小眾人」之間熱衷的議題,不但沒有消逝、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可以大搖大擺在陽光下宣揚標榜的觀念, (就好像某種不會消逝的邪惡一樣。)

而這些小屁孩們...好吧!有些人的年紀會大一點,甚至大很多,根本就是老屁孩...似乎總是會成為宣揚、標榜、甚至捍衛這些觀念的主力。
頗有既視感.......



註:不是要「指控」所有熱衷於環保、平等、法律概念正義的年輕人都在把自己的理念搞成邪教,這也不是電影的本意。只是電影形式上功能還是很有限的,當創作者(例如編劇)有了某種感觸後將它轉化成故事,免不了會讓那感觸被放大!「如果讓你們覺得自己被醜化、甚至妖魔化,真是不好意思....」


【本文首發於YAM電影特區,版權為本人和YAM共有,分享前請註明出處。】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鬼嫁娘 The Bride】哥德式恐怖的新經典?


片中的鬼嫁儀式我覺得也可以延伸為「共產主義」。最初明明就是中產階級的末段班為了擴張自己的權力、滿足自己的慾望,但卻是選擇了用少量農奴階層做為犧牲品,甚至還獲得了其他農奴階層的幫助與配合,最後喚來滿懷怨恨的幽魂百年後依然在這塊土地上縈繞不去,即使儀式的基礎已經被破壞,但那種因為「被私慾和謊言犧牲」而生的怨恨依然不會消失........


預告片故意讓我對本片有種完全走偏了的印象!

這不是那種老掉牙八股的「邪靈」和「鬼屋」題材結合的電影,所以才剛新婚的女主角在古宅中看到的鬼影回頭時顯現的是(故事想要暗示給觀眾的)她內心對婚姻的不安,而不是廉價的驚嚇,因為這部電影是走最傳統古典的哥德式恐怖:人的貪婪與執著(和那些被這兩個元素寄生並扭曲的情感與思維)才是最恐怖的東西。

鬼之所以可怕,就是因為他們象徵著這些情感。在鬼身上,愛可能不是愛,是種陰魂不散的糾殘,反過來說,人的愛也可能不是愛,會讓人死了也不能安息。

但在這些歌德式恐怖故事中,很多看起來似乎正常、或怪異的事情很明顯的就擺在那裡,我們必須跟著主角的腳步去一步一步經歷、一步一步揭開,最後才能看清我們原本看不見的真正扭曲是什麼,而不是單純的等著看清楚躲在黑影中的妖魔鬼怪邪靈長什麼樣,──這正是本片最高明的地方,電影一開頭就告訴我們:留在古宅裡的並不是惡靈,而是人的惡意(但被包裝了一層厚厚的愛),而我們不知道那東西在百年之後會扭曲變形成什麼樣。


哥德式恐怖題材在這裡年的好萊塢先後被提姆波頓跟吉姆戴托羅給玩到壞玩到爛,電影人物的情感或面對謎團時的掙扎往往毫無深度張力,電影的重點只剩下看「美術設計」或「視覺特效」。

但本片不是出自好萊塢,而是俄國,所以片頭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在跟【科學怪人】這類同樣是哥德式恐怖、也結合了多種類型的創作致敬,除此以外整體美術表現很「樸素」,還有攝影、剪接、整體節奏......就連演員表現手法都跟好萊塢不一樣,所以他們對人物的形象表現的預設還有故事的脈絡發展方式都跟好萊塢走完全不同的體系。(或是因為他們走不同體系,所以演員才會有不同表現手法?)

例如......「祖父」不走俊美、或醜陋兇惡路線,只是個單純的氣質陰鬱鄉紳;女主角對愛情的憧憬讓人完全無法察覺她是個大學生,反而像是個每晚都還需要母親說童話安撫入睡的小女孩;現代科技(例如手機訊號或現代化廚具)藉由資本主義加持下的傳播其實就跟吹過樹頂枝枒的狂風一樣,看似橫掃四方大地,但這些深植在當地的邪惡根本不受驚擾影響,依舊安穩的潛伏在那裡。


不過繼續思考下去,會發現本片在恐怖故事發展的同時,也展現了一個(疑似)在都會長大、個性溫順的女性要在新婚期融入夫家的鄉下生活之困難。價值觀看似相同,但習慣與成長方式竟然可以差距如此大,大男人的行為和想要強迫妻子遠離/融入家族的行為竟然是異常的相似,(遠離?融入?兩者都可能會造成傷害。)

習慣好萊塢那種「其實都以左派思維為主」的劇本後來看本片,如果能夠放掉成見,會更增加不少樂趣。


雖然電影不能免俗地有個「想要很有震撼力」的結尾好盡可能迎合主流觀眾的需要,(意思是說真正單純為了想看恐怖片而看的人會覺得結尾很無趣很漏氣,)但我比較偏好欣賞它那精煉短小但其實內涵很豐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