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艾德私人頻道】超越時代的作品

貞娜艾芙曼主演(而且有在台灣院線上映)的電影之一......不知道為何就是很喜歡這個女演員,(但是對她的喜愛救不了我對【相信愛情】的興趣缺缺。)

前天在出租店外的大清倉架上用一張39元的價格帶回家......真的超划算,尤其是特別製作的「音樂片段」,對我這個愛「收集」電影配樂的傢伙來說,根本是福音,省去了看片尾名單找歌曲的麻煩。(辣妹合唱團解散後,我就不再特別鎖定任何團體,只聽在電影配樂中出現的音樂。)


跑去拍【達文西密碼】以前的朗霍華所執導的作品,從DVD中收錄的刪減片段就可以看出來他對於電影規格有種莫名其妙的好大喜功,但至少在題材的選擇和呈現品味上頭還是一流的,比【達文西密碼】好了數百倍。

光是就這兩者來看,這部DVD非常有收藏的價值。



說到這片,很難不跟【楚門世界】相提並論。

但正因為提到【楚門世界】,這片的內容與潛在觀點才變的非常明確與清晰──電視文化的變革,與平凡人(如艾德)初次掌握了如何去定義並左右觀眾喜好與所能接收到的資訊內容的權力而帶來的窘態,(甚至預言了這種現象將會變成一種風潮。)

說到電視文化的變革,這片用的是種非常寫實、但又略為超越人性層級的觀點,將電視定義為一種無善無惡、純粹只是種人類生活必須的一種工具。當它是人生活中的地位成為一種必需品,甚至就連定時收看電視節目也成為一種「每日必經」的行為、和吃喝拉灑並列後,對人的生活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因為人們好不容易已經不需要再因為是否擁有電視而焦慮,(電視太便宜了!擁有電視並不是什麼多困難的事情!)甚至也不會刻意去討論自己是否有趕上電視的流行節目,電視文化變的相當多元,可以和單純的飲食穿著相提並論。(人不會因為今天沒吃「X」而感到自己沒趕上潮流,吃東西變成了一種很純粹的個人選擇,就好像今天想看什麼節目一樣。)

但是這種好不容易建立出來的「和諧且成熟的文化」,馬上卻因為電視頻道過度氾濫、電視節目消費者在種類需求上的暴增,遠超過節目創作者能夠生產節目的速度,所以創作者只好採行一種很怪異的策略:讓過往第一線的收視群,也就是最底層觀眾,在無視節目的形式、規模、技術層級下,來決定要呈現什麼樣的內容給大眾。(沒有彩排、沒有腳本、沒有企劃協助......完全只有當事人一個的意志來決定內容。)

電影中艾德除了作日常的工作和起居生活外,最常做的就是和觀眾對話、表達自己的意見、陳述自己的觀點,這和【楚門世界】中的楚門(一開始)只能無意識的變成電視節目的一部分,是最大的差別。

但或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今天的世界平凡大眾手握製造、提供各種資訊、觀點、娛樂的權力,早已經超越了過往的主流媒體和傳統式的創意設計者。

對!我在說網路,我在說部落格,我在說臉書,我在說Web2.0、即將來臨的Web3.0...WebX.0......

這部電影最有趣的特點是:這個節目的本意並不是提供無上限的狗血式娛樂,冒險、賭博式的實驗才是它的「本意」,可是卻因為艾德的凡人身分,反而讓狗血式娛樂達到一種近乎登峰造極的境界。──節目內容或許沒有經過刻意捏造與安排,但觀眾的意見與喜好反而用更直接的方式呈現,艾德也不需要展現任何的風骨或品格,只管大膽的往觀眾的意見貼上去,其無恥、野蠻、低俗的程度可能還超越了所有無良媒體!

如此說來,網路、部落格、臉書、WebX.0......真的對文明的發展有貢獻嗎?

所有的來訪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對部落客、臉書主人、或各式網路媒體貢獻自己最草率、原始的意見,可是又不希望為自己發表的意見付上任何責任,內容不管再怎麼空談、高調、不切實際,總有辦法要求這個平台(部落格、臉書、網站)主人/創作者提出正面回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這種時候被大家給當成狗屎、或只是徹底遺忘。

更恐怖的是很多時候在平台另一端接收意見的主人並不只是單純的一個平凡人,而是現實中的大公司、政府組織、專家名人,發表意見的一方並不會因此而比較謹慎......刪減片段中就收錄了艾德因為羞辱了「波蘭特技演員」,而必須要招開記者會道歉,沒想到還沒唸完道歉聲明,又不小心羞辱了「中文」和「流汗的墨西哥工人」......電影中,艾德知道要謹言慎行,不會用自己只是個「平凡人」來當推卸之詞,但現實中呢?

即使是平凡大眾發表意見,也需要具備謹慎、用心、學養,但現實中藉由WebX.0(或電影中的管道)而初獲權力的平凡人,謹慎(或是身為平凡人而必備的畏戒)少了,用心(寫部落格或臉書是為了成名)扭曲了,而學養從來就沒有多過......

遠在第一個部落格平台成立、甚至是真人實境秀真的大行其道以前,這部電影都已經預見到了隨之而來的怪異現象。

不過這是個永遠沒辦法結束、沒有終點的話題,所以就此打住。





這片劇本在起承轉合、前後呼應上,所達到的層級可能也是電影史上少有的。

譬如:伍迪哈里遜飾演的哥哥原本拍胸埔跟弟弟保證「把攝影機帶過來,我會把我們領到幸福的地方,」但第一次在酒吧內,哥哥的表現只得到了觀眾的反感;本來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最後卻是靠著哥哥的劈腿偷吃行為,才讓整個節目有了驚人的爆點,──哥哥真的實現了他所承諾的事,雖然跟所有人、包含他本人所計畫的方式完全不同。

前後呼應能夠緊密到這種層次的劇本似乎在本片成了絕響......之後的電影編劇都是努力出奇招、拼幽默、或是填裝流行元素或隨手可得的話題......




再說到這片最顯眼的主題:「美國的」電視文化──必須要強調「美國的」這三個字,因為好萊塢的電影都是以他們的本位主義為出發點,...但這些電影中所陳述的現象遲早會傳染給/發生在其他國家,所以我們一直不會去抱怨、或太過度取笑這點,──在那幾年急速變形,變形的不只是電視公司的管理經營心態,變形的更為嚴重的,還有觀眾和「演員」。

「以前,人會出名是因為特別;今天,人特別卻是因為出名,名氣已經變成美國的一種新美德。」

不管是上面這段「新美德論」,還是艾倫狄珍妮飾演的電視台導演對「觀眾的口味」所發表的評論,這部電影從頭到尾夾敘夾議,把製作群想要表達的立場跟意見,用很淺白、直接、不遮掩的方式傳達給觀眾,可是自然流暢、完全不影響觀影的情緒,甚至沒有這些夾敘夾議反而會讓電影的可看性打折......,這畢竟是部電影,能夠編寫創造出這樣的劇本,光就是論這點,它就是部難得的好電影。


電影另外預設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一切到底是誰的錯?

上半段描述的「新美德」的塑造和行成,(還有平凡人拿到了左右資訊和娛樂的供應權後的亂象,)並不是產業界的錯,也不是任何單位的錯,──這是集體認可造成的共犯結局。

新時代給予人「快樂」的管道實在太多太多了,媒體、聲光娛樂、休閒活動......人們對自己的本位生活品質已不再關注、不再視它生命中的優先事物,(很矛盾吧!不重視自己的生命,卻期望生命中還有重要的東西值得自己追尋,)於是就把名人的八卦、世界球賽、選舉口號文宣當成人生中頭等重要的事,卻忽略了自己的生命沒有方向、自己的情感沒有依靠、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等等等等的事實。

也許就是因為人們缺乏「整理/發現」這一切的能力(或勇氣),所以「上帝」才會「設計」電視台來製造這些節目來讓人們可以繼續用平淡的心境過日,但人們終究要正視「這一切都是導因於自己的無能」。

把自己的專注力轉移到電視上(電視狂)、利用參與電視節目(追星族、政治狂熱份子)來遺忘自己無能的事實......這種生活能夠持續到何時?(很大膽的假設:在沒有電視以前,人類發生中年危機的比率有多少?或許中年危機只是這種生活中斷、甚至崩潰的副作用。)

所以對主角艾德來說,打倒電視公司是何等簡單的事,但電影繞了一大圈,卻是要「幫」他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就好像每個人都需要的一樣。

(可是這另一方面是否也在暗示:現代人生活的失序還是要歸咎於自願性的墮落,跟科技進步、產業界的發達一點關係也沒有。感覺這有點幫黑心企業擦芷抹粉,可誰叫這只是部單集電影,真要面面俱到......「自己寫寫看!」)



【這部電影還講了很多事情。

例如:一旦上了電視後,人們對會在電視上出現的事物和話題鮮少認真對待,談話節目的來賓表面上是在貢獻嚴肅意見,但其實鮮少提出真正有價值的意見,「他很帥」、「他的表現不好」、「他該跟哪個正妹約會」......一般觀眾也徹底遺忘了這是個「真人真事實況轉撥」,不是什麼套過招的節目,除了類型風格節奏不同以外,真的少有人意識到這不是虛構的節目。

一旦把這種情緒跟態度擴散開後,新聞的價值和公信力也低到谷底,自然會導致新聞娛樂化八卦化的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