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阿凡達 Avatar】詹姆斯卡麥隆納那值得全世界媒體和觀眾讚賞的哲學思維眼光

詹姆斯卡麥隆所構築的衲美星,基本上就是用來欺騙懂不多、對經典的認識也不多、但是又很容易聽信媒體吹捧的觀眾。(這篇是婊文,請別計較我這句話太武斷、太不客觀。如果不武斷、又客觀,就不叫婊文了!)



含羞草,藉由伸展、萎縮的動作,可能可以少量的趕走如昆蟲之類的攝食者。即使是植物,也是很盡力的避免「被吃」這件事情發生,體內帶有毒素、果實帶有毒素......是司空見慣的事,並不特別發生在某些物種上;真要「被吃」,吃的人往往也要付出高昂的門票,例如果實很難消化、可以幫忙傳播種子,或是吃一口立刻斃命、就地倒下變成超高濃度氮肥。

植物並不是基於「啊!動物需要食物,就讓我們當他們的食物吧!」這樣的想法而產生的。

可是在衲美星上,植物的造型功能卻是拼所有可能去違反這個最基本的生物特性。看到夜間走在森林裡,腳下踩的地衣竟然會發光?......搞什麼?現在植物不但可以當食物,還可以當天然的探照燈?──植物的能源何在?先不考慮腐生異營的可能性,這就表示這些發光地衣的能量來源是吸收光線行光合作用;是直接吸收光合作用、變成能量儲存?還是藉由光合作用產生另一種可以吸收陽光的物質,來進一步儲存日光、夜間反發光?現實地球上就有類似安康魚這樣的生物採取這種策略,但安康魚是動物,發光捕食的投資報酬率很高,在電影中的發光地衣首先要被其他更高大的植物遮蔽住陽光,所以光合作用效率必然低,其次在夜間發光無異是告訴其他生物來吞食自己、踐踏自己......這種生物生存演化策略是怎麼定型的?完全違反邏輯!(這個邏輯應該不是地球特有的。)

如果要採用腐營性,先不考慮其實腐營性的效率並不好,所以地球上腐營性的植物大多矮小、根發達、生長期長,萬一假設這種地衣就是有超級消化酵素,則這種地衣寄生的植物也很快就會死亡,或是一家烤肉萬家香、各種腐營性植物會聚集在上面,導致這顆被寄生植物的結構會很脆弱、很快瓦解......在上頭跑跑跳跳等於是玩命。(因為衲美人身體結構很堅固,所以不怕摔?)



一個以「互利」為基礎的生物圈,是不可能發展出多樣性的,各物種之間只有不擇手段自利,才是生物圈五花八門的法則。

這是很基礎的生物演化哲學,其背後是靠著很多邏輯演算、因果法則背書的。

用最簡單的方法解釋,「互利」,或「利它」式的生物演化生存思維,代表著食物鏈中必然存在著一種超強勢的物種,(該物種不僅僅只是位於最上層,還有一種其他物種根本不能抗拒的優勢,已經到了一種可以稱為「統治權力」的等級,)最後可以將其他所有物種當成自己的食物;該物種若是過度發達,則生物圈中所有食物鏈等級在它們之下的物種必然只有滅絕一途,──就因果上來說,這會變成「物種存在的目的是要孕育毀滅自己的物種」,既然物種存在的目的是要自取滅亡,放棄生存的動力不是更為直接?

所以「互利」、「利它」式的生物演化思維,最後只會讓整個生物圈全部崩潰毀滅,動物圈有動物圈的毀滅者,植物界也有植物界的毀滅者,因為所有的生物在演化思維上都只顧著「利它」或「互利」,根本不會有物種顧及到自己的生存適應性問題。順應這個事實而發展出來的科幻片,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星際傳奇】。

但以上是靜態的生物圈變化,若是把觀點轉換為動態式的呢?......最終極的毀滅物種並沒有能力毀滅所有等級低於它們的物種,只是讓它們的數目減到最低......地球目前的生態環境就表明了:生物除了抵抗外界物種的競爭外,自身的繁殖演化也是物種能否延續的條件之一。若是數目低於了一定數字,則這個物種的數量只會「自然性」的持續減少,到最後滅亡;即使有少數物種可以僥倖逃過這個事實,不斷的在毀滅者的攝食名單中除名、入榜、再除名、再入榜......這景象跟阿凡達中所描繪的衲美星不是完全相反嗎?生物數目稀少、種類單調......

但事實上,衲美星的生物是不搞「互利」、「利它」的,因為其他的略食動物會攻擊衲美人,不管是出於「保護幼體 」,或是想要把衲美人當作食物。如果動物們不來這套,為何植物會?
由以上論點來推斷:地衣會發光?這種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討論空間。



就算真的會,衲美人在演化過程中不但成為了終極生物,還發展出如何不去造成上述所說的毀滅性結果的生存文化與思維......

詹姆斯卡麥隆也無法解釋其發生過程。事實上合理的推論,納美人的型塑只是西方文明對基督教信仰中,對於伊甸園中尚未吃下知識善惡樹果實的亞當和夏娃的一種膚淺嚮往,而為了體現、滿足這種嚮往,所進行的臨摹罷了!

敢作出如此推論,是因為詹姆斯卡麥隆不只在生物學的哲學層面很貧乏,具體的實用、應用層面也很失敗!

就拿衲美星的生物都有六隻腳來說吧!



「這是因為衲美星的重力較大......」如果恐龍也沒有因此產生六隻腳,甚至還挺起尾巴走路,則用比較多的腳來支撐重量是完全說不過去的。

昆蟲會有六隻腳,是種演化不完全的巧合,──曾經有一度,地球上的昆蟲普遍有八支腳,而且昆蟲在從水下進入陸地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如兩棲類、爬蟲類的過渡物種,它們就是直接由多足的甲殼/軟體動物直接發展為硬殼的節肢動物後,就登入陸地。

況且六隻腳不但沒必要,還很不合理!根本上違反生物結構的法則!

除非是沒有骨骼的生物,否則肢體的骨骼要依附、連結在軀幹上,軀幹就區要類似鎖骨、肩夾骨、和骨盆與呎骨的構造。就連仰賴外骨骼的昆蟲也可以看見類似的法則。

可是軀幹的「外圍」(肌肉、皮膚、體腔)必須要有彈性,因為要彎曲伸展、要呼吸收縮與擴張、要進食腸胃蠕動......重要的是軀幹會擴張跟收縮!而讓肢體附著的骨骼會限制軀幹的擴張與收縮。

呼吸的時候,身體擴張幅度最大的部位反而不在胸腔,而是肚臍以上到乳頭以下的部分,究是這個原因,但偏偏在衲美星上,那個部位卻是第三對肢體和身體連結的部位。

如果用地球上的生物作比喻,......就直接以「人」來說......要長出第二對手臂或腿,而且長在電影中衲美星生物普遍採用的位置,則......我們的背到腰(腎)的部位就需要再長出一組肩夾骨,乳頭下會再長出一對鎖骨。

而且呼吸的時候身體是不可以伸縮膨動的......

(掩耳盜鈴、多此一舉的是:電影中可以看見衲美星上的生物採行了類似鰓蓋、而不是「鼻孔+氣管」式的呼吸系統。

魚會被限制在水中生活,除了鰓需要水以外,另一個問題是「肺內的壓力並不等於體外空氣壓力」,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把肺「包」在肋骨和橫隔肌內,則肺不是像顆氣球一樣瞬間膨大、甚至超越自己本身的彈性限度,就是被壓的扁扁的、根本無法進行換氣動作。

這部分的論點比較薄弱,所以我用補充的方式列入。

反正也沒有證據表示衲美星的生物會採行這種呼吸設計,是因為考慮到了第三對肢體會限制呼吸。可能又只是詹姆斯卡麥隆想要展現「這是異星球」而增加、採用的設計。)



所以,整體來看。

阿凡達的科幻設計,在哲學面來說其實很迷信、很反智,在實用面來說就是完全不負責任式的的空想,根本沒有任何深入、可驗證性的思維,其難度不過就是素描公力很高、家中又湊巧有一套平民用生物百科的小學生水準罷了!

如果這樣的表現值得媒體讚賞、值得觀眾佩服......

全世界的科幻/奇幻創作者都會想要上吊!.......不!他們應該要上吊!......努力、天份、再努力、嘔心瀝血的努力.......這些都比不上靠著消費過去的名氣當便車搭、還有灑大錢給媒體造勢來的實用。

如果是這樣......全世界都應該明文禁止人創作奇幻或科幻,因為浪費資源、因為不夠資格,想看科幻與奇幻,只要看好萊塢製作費在兩億美金以上的製作就好。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艾德私人頻道】超越時代的作品

貞娜艾芙曼主演(而且有在台灣院線上映)的電影之一......不知道為何就是很喜歡這個女演員,(但是對她的喜愛救不了我對【相信愛情】的興趣缺缺。)

前天在出租店外的大清倉架上用一張39元的價格帶回家......真的超划算,尤其是特別製作的「音樂片段」,對我這個愛「收集」電影配樂的傢伙來說,根本是福音,省去了看片尾名單找歌曲的麻煩。(辣妹合唱團解散後,我就不再特別鎖定任何團體,只聽在電影配樂中出現的音樂。)


跑去拍【達文西密碼】以前的朗霍華所執導的作品,從DVD中收錄的刪減片段就可以看出來他對於電影規格有種莫名其妙的好大喜功,但至少在題材的選擇和呈現品味上頭還是一流的,比【達文西密碼】好了數百倍。

光是就這兩者來看,這部DVD非常有收藏的價值。



說到這片,很難不跟【楚門世界】相提並論。

但正因為提到【楚門世界】,這片的內容與潛在觀點才變的非常明確與清晰──電視文化的變革,與平凡人(如艾德)初次掌握了如何去定義並左右觀眾喜好與所能接收到的資訊內容的權力而帶來的窘態,(甚至預言了這種現象將會變成一種風潮。)

說到電視文化的變革,這片用的是種非常寫實、但又略為超越人性層級的觀點,將電視定義為一種無善無惡、純粹只是種人類生活必須的一種工具。當它是人生活中的地位成為一種必需品,甚至就連定時收看電視節目也成為一種「每日必經」的行為、和吃喝拉灑並列後,對人的生活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因為人們好不容易已經不需要再因為是否擁有電視而焦慮,(電視太便宜了!擁有電視並不是什麼多困難的事情!)甚至也不會刻意去討論自己是否有趕上電視的流行節目,電視文化變的相當多元,可以和單純的飲食穿著相提並論。(人不會因為今天沒吃「X」而感到自己沒趕上潮流,吃東西變成了一種很純粹的個人選擇,就好像今天想看什麼節目一樣。)

但是這種好不容易建立出來的「和諧且成熟的文化」,馬上卻因為電視頻道過度氾濫、電視節目消費者在種類需求上的暴增,遠超過節目創作者能夠生產節目的速度,所以創作者只好採行一種很怪異的策略:讓過往第一線的收視群,也就是最底層觀眾,在無視節目的形式、規模、技術層級下,來決定要呈現什麼樣的內容給大眾。(沒有彩排、沒有腳本、沒有企劃協助......完全只有當事人一個的意志來決定內容。)

電影中艾德除了作日常的工作和起居生活外,最常做的就是和觀眾對話、表達自己的意見、陳述自己的觀點,這和【楚門世界】中的楚門(一開始)只能無意識的變成電視節目的一部分,是最大的差別。

但或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今天的世界平凡大眾手握製造、提供各種資訊、觀點、娛樂的權力,早已經超越了過往的主流媒體和傳統式的創意設計者。

對!我在說網路,我在說部落格,我在說臉書,我在說Web2.0、即將來臨的Web3.0...WebX.0......

這部電影最有趣的特點是:這個節目的本意並不是提供無上限的狗血式娛樂,冒險、賭博式的實驗才是它的「本意」,可是卻因為艾德的凡人身分,反而讓狗血式娛樂達到一種近乎登峰造極的境界。──節目內容或許沒有經過刻意捏造與安排,但觀眾的意見與喜好反而用更直接的方式呈現,艾德也不需要展現任何的風骨或品格,只管大膽的往觀眾的意見貼上去,其無恥、野蠻、低俗的程度可能還超越了所有無良媒體!

如此說來,網路、部落格、臉書、WebX.0......真的對文明的發展有貢獻嗎?

所有的來訪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對部落客、臉書主人、或各式網路媒體貢獻自己最草率、原始的意見,可是又不希望為自己發表的意見付上任何責任,內容不管再怎麼空談、高調、不切實際,總有辦法要求這個平台(部落格、臉書、網站)主人/創作者提出正面回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這種時候被大家給當成狗屎、或只是徹底遺忘。

更恐怖的是很多時候在平台另一端接收意見的主人並不只是單純的一個平凡人,而是現實中的大公司、政府組織、專家名人,發表意見的一方並不會因此而比較謹慎......刪減片段中就收錄了艾德因為羞辱了「波蘭特技演員」,而必須要招開記者會道歉,沒想到還沒唸完道歉聲明,又不小心羞辱了「中文」和「流汗的墨西哥工人」......電影中,艾德知道要謹言慎行,不會用自己只是個「平凡人」來當推卸之詞,但現實中呢?

即使是平凡大眾發表意見,也需要具備謹慎、用心、學養,但現實中藉由WebX.0(或電影中的管道)而初獲權力的平凡人,謹慎(或是身為平凡人而必備的畏戒)少了,用心(寫部落格或臉書是為了成名)扭曲了,而學養從來就沒有多過......

遠在第一個部落格平台成立、甚至是真人實境秀真的大行其道以前,這部電影都已經預見到了隨之而來的怪異現象。

不過這是個永遠沒辦法結束、沒有終點的話題,所以就此打住。





這片劇本在起承轉合、前後呼應上,所達到的層級可能也是電影史上少有的。

譬如:伍迪哈里遜飾演的哥哥原本拍胸埔跟弟弟保證「把攝影機帶過來,我會把我們領到幸福的地方,」但第一次在酒吧內,哥哥的表現只得到了觀眾的反感;本來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最後卻是靠著哥哥的劈腿偷吃行為,才讓整個節目有了驚人的爆點,──哥哥真的實現了他所承諾的事,雖然跟所有人、包含他本人所計畫的方式完全不同。

前後呼應能夠緊密到這種層次的劇本似乎在本片成了絕響......之後的電影編劇都是努力出奇招、拼幽默、或是填裝流行元素或隨手可得的話題......




再說到這片最顯眼的主題:「美國的」電視文化──必須要強調「美國的」這三個字,因為好萊塢的電影都是以他們的本位主義為出發點,...但這些電影中所陳述的現象遲早會傳染給/發生在其他國家,所以我們一直不會去抱怨、或太過度取笑這點,──在那幾年急速變形,變形的不只是電視公司的管理經營心態,變形的更為嚴重的,還有觀眾和「演員」。

「以前,人會出名是因為特別;今天,人特別卻是因為出名,名氣已經變成美國的一種新美德。」

不管是上面這段「新美德論」,還是艾倫狄珍妮飾演的電視台導演對「觀眾的口味」所發表的評論,這部電影從頭到尾夾敘夾議,把製作群想要表達的立場跟意見,用很淺白、直接、不遮掩的方式傳達給觀眾,可是自然流暢、完全不影響觀影的情緒,甚至沒有這些夾敘夾議反而會讓電影的可看性打折......,這畢竟是部電影,能夠編寫創造出這樣的劇本,光就是論這點,它就是部難得的好電影。


電影另外預設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這一切到底是誰的錯?

上半段描述的「新美德」的塑造和行成,(還有平凡人拿到了左右資訊和娛樂的供應權後的亂象,)並不是產業界的錯,也不是任何單位的錯,──這是集體認可造成的共犯結局。

新時代給予人「快樂」的管道實在太多太多了,媒體、聲光娛樂、休閒活動......人們對自己的本位生活品質已不再關注、不再視它生命中的優先事物,(很矛盾吧!不重視自己的生命,卻期望生命中還有重要的東西值得自己追尋,)於是就把名人的八卦、世界球賽、選舉口號文宣當成人生中頭等重要的事,卻忽略了自己的生命沒有方向、自己的情感沒有依靠、自己的工作沒有價值.......等等等等的事實。

也許就是因為人們缺乏「整理/發現」這一切的能力(或勇氣),所以「上帝」才會「設計」電視台來製造這些節目來讓人們可以繼續用平淡的心境過日,但人們終究要正視「這一切都是導因於自己的無能」。

把自己的專注力轉移到電視上(電視狂)、利用參與電視節目(追星族、政治狂熱份子)來遺忘自己無能的事實......這種生活能夠持續到何時?(很大膽的假設:在沒有電視以前,人類發生中年危機的比率有多少?或許中年危機只是這種生活中斷、甚至崩潰的副作用。)

所以對主角艾德來說,打倒電視公司是何等簡單的事,但電影繞了一大圈,卻是要「幫」他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就好像每個人都需要的一樣。

(可是這另一方面是否也在暗示:現代人生活的失序還是要歸咎於自願性的墮落,跟科技進步、產業界的發達一點關係也沒有。感覺這有點幫黑心企業擦芷抹粉,可誰叫這只是部單集電影,真要面面俱到......「自己寫寫看!」)



【這部電影還講了很多事情。

例如:一旦上了電視後,人們對會在電視上出現的事物和話題鮮少認真對待,談話節目的來賓表面上是在貢獻嚴肅意見,但其實鮮少提出真正有價值的意見,「他很帥」、「他的表現不好」、「他該跟哪個正妹約會」......一般觀眾也徹底遺忘了這是個「真人真事實況轉撥」,不是什麼套過招的節目,除了類型風格節奏不同以外,真的少有人意識到這不是虛構的節目。

一旦把這種情緒跟態度擴散開後,新聞的價值和公信力也低到谷底,自然會導致新聞娛樂化八卦化的結果.......】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別叫我殺手 Love and a bullet】老闆就是老闆,當了黑社會,還是老闆

扣掉【七龍珠:全面進化】以外,這片的編劇同時也寫了【好膽別走The big hit】──馬克華伯格還沒有正式成為A咖以前主演的一部動作喜劇。

這片不但融合了純粹笑鬧式的喜劇,還把「一個殺手在黑社會世界中力爭上游」的過程,拍的有血有淚..........(這話其實有點矛盾跟多餘,就是因為有血有淚所以才叫喜劇,否則就只是單純的搞笑片了。)

這個編劇的世界觀是從哪獲得啟發,我不是很瞭,但是把殺手比喻成另類的上班族,這個點子挺創新,在他筆下也頗為成熟,不像日式漫畫都會有一種浮誇不切實際的味道。

最後的決戰不能說是精采,事實上還拍的頗粗糙,但也就是那短短的幾分鐘罷了,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而且粗糙歸粗糙,其實拍的還頗有趣。反觀中段去「暗殺」某個接受FBI保護的證人時,單純的邊「開槍」邊聊天,可是刺激火爆緊張感完全不會輸給大堆頭的動作片。


很多上班族都喜歡抱怨自己有個糟糕的老闆,一旦抱怨起來可是沒天沒地沒完沒了沒分沒吋。

但說到要採取具體行動、躲開這種永無止境的抱怨生活?大家馬上都變成縮頭烏龜、躲回自己那一成不變的糟糕生活與破爛工作中、甚至還傻傻的期望自己哪天可以變成馬克出書賺外快。

不過說起這片的主角馬力克,他可屌了!因為他的老闆是黑社會老大!殺人對馬力克來說是天職,──從他天生拿槍的姿勢跟其他混混不一樣就知道,從他第一天拿到槍就敢殺人就可以看出他的天份,──說到他的老闆更是心狠手辣中的心狠手辣,殺敵人決不手軟,殺自己的員工更是不會手軟。

說起來,馬立克跟老闆之間從一開始就不對盤。馬立刻認為:「黑道靠殺人解決事情,要殺人就需要殺手,既然自己能殺人、很擅長殺人,為何不立志當個殺手,不但要立志,而且要做到頂尖! 」但對於殺人這件事,老闆說白了則是滿嘴狗屁:「殺人是種摧毀上帝創造物的藝術,要充滿敬畏之心.......」

這對雇主和員工之間的關係是用什麼方式結束的呢?馬立克不但挑了個最敏感的時機遞辭呈,而且遞辭呈前還殺了老闆的女友作為抗議!(別誤會,老闆的女友求馬力克殺了她。)

看來,光是專業真的不夠,人終究還是需要膽識跟格調,否則不管混哪行都吃不開。

【女巫店】【混混天團】非主流不是種聖衣...

【會寫這篇文章,最直接的原因是我體內的「找死基因」又發作了。

寫這篇文章並不表示我認同政府處理這些事情的方法、態度、與策略,可是看到大家所表達的意見,不管是在內容、見解、或立場,都讓我有種想要婊人的憤怒和無奈。】

比起【海角七號】,【混混天團】更直接描繪了非主流(或說是尚未登上商業主流舞台)的音樂創作表演者所要面對的生活,──手法當然不算高明,可是也不像【海角七號】那般媚俗跟無腦。(【混混天團】的爽度當然差了【海角七號】好幾個層級,可是今天大家除了期待魏導的【塞德克巴萊】以外,有人會懷念【海角七號】嗎?)

(話說,我仍舊搞不懂是【海角七號】,還是【海腳七號】?.......也不想花力氣去搞懂。)

會注意到這次事件,是因為有社團成員用臉書的系統傳了篇張懸為一家名叫【女巫店】的「餐廳」即將歇業,而在PPT上發出的「請命文」

看完這篇「請命文」就讓我心中掀起一把無名火。

或許不是無名,但肯定是火,而且是熊熊大火!



文中說「軟實力永遠不會來自政府的恩惠,而是需要"得以發展延續的環境"。」全篇文的漏洞都因為這句話而昭然若揭。

何謂「得以發展延續的環境」?Livehouse竟然就是答案?

先不提我心中比較理想的答案是什麼,張懸心中對這整起事件的觀感和意像,首先就很偏離現實,看看台中「迴響藝文空間」負責人Yuki所撰寫的 「What Is "LIVE HOUSE" ? 何謂"LIVE HOUSE"?」就可以發現......這票人完全以為「這是主流社會在欺壓、迫害、醜化他們」,所以只要跳出來大聲的告訴大家「我們是被誤解、被妖魔化、被欺壓迫害的一群藝術創作推廣者」,就可以解決問題。

這跟張懸因為擔心「多元化的藝術創作會失去發展的著力點」,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態度。

怎說?......按照經濟學的「82法則」來看,所謂的主流,其實只是囊括了八成資源的那批人罷了,而囊括了這八成資源的那批人,其中又只有少數人再次獨吞了這「八成中的八成」資源,換個具體的算法,就是4%的人獨享了64%的資源,剩下的96%的人要去爭「吞」剩下的36%。

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異?......願意從自己的口袋中掏多少錢出來購買自己想要的「文化」,會決定了這個「文化」的規模,說白了,所謂的主流文化只是因為想要、也願意享受主流文化的人,比想要、也願意享受非主流文化的人更願意掏錢罷了!

所以單論型式與內容,所謂的主流/非主流之分,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根本上就是型式與內容不同罷了!)既然不存在,何來歧視或誤解?否則難道火是因為一個脫衣猛男而燒在一般夜店所以就叫做「工安事故」,如果換成明天燒在Livehouse就叫做「為了發展獨立音樂文化而犧牲」?.......事情的本質說白了不過就是「過去為了發展軟實力的政策而模糊動搖的法規」,今天不管是出於什麼理由,政府忽然決定不再因為這個政策而模糊法規。

這不叫「昨是今非」。如果這叫「昨是今非」,那所有二奶跟小三都可以立地升格為合法二房。(在台灣,警察是可以介入「妨礙家庭」事件的,只要有人妻出面要求,就好像警察會接受居民的檢舉而對Livehouse和一般夜店pub開單一樣。)


再換個會刺激人自尊心的觀點:Livehouse支援了非主流文化的音樂表演,但是夜店跟pub難道就沒有支援另一個層次的(主流)音樂表演嗎?由此來看,Livehouse並不是什麼聖地,他們(Yuki和張懸)主張的各種功能(提供原汁原味的音樂?)也不是多獨特、無法取代的功能。

今天獨立創作音樂再怎麼缺乏表演舞台空間,總還是強過傳統歌仔戲、京戲、布袋戲吧!──能像霹靂集團一樣一年營收幾十億,或是在電視台表演幾十年的楊麗花,或是登上國家劇場的明華園,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那享受64%資源4%人,)剩下的表演者過的生活,與這些獨立音樂創作人恐怕相差無幾。

如此看來,不管是張懸或是Yuki的主張,其實都完全偏離、模糊了表演藝術的本質 。「是否具備商業價值」是所有市場上流通的貨物都必須要經歷的考驗,包含藝術品與表演在內,只是商業模式絕對不只是一種,就好像廣告不可以要末端消費者買單,(總不能要觀眾買下電視廣告後再看廣告內容吧!)

說到商業模式......從來就沒有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需要仰賴政府主導或立法保障,畢竟政府不是制定了各種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法規、也有在認真執行嗎?(請問有哪家成功的網路商店是靠政府主導或立法保護而成功的?)

當政府已經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時,卻還有人在那抱怨政府不做事、主張不該靠政府施捨......這不是很矛盾嗎?(如果要政府做它本分以外的事情,卻又主張這些事情不算施捨?我不知道這不叫矛盾,那該叫什麼?)

況且不管是藝術也好,或娛樂也罷,群眾的需求才是它們的價值所在。非主流藝術創作不會因為它被稱為非主流而變的特別有價值、或特別需要關注,況且(以我的觀點來說)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都有主動去尋求更多聽眾或觀賞群的需要,如果體認到這點,「走出Livehouse」是非主流音樂的唯一選擇,為何還要反過頭去主動保護Livehouse的生存空間?(這就好像為了保護鋤頭、斧頭,而放棄使用耕耘機、電鋸一樣。)

再況且,Livehouse說到底也不過是另一種依附在小眾藝術娛樂上的商業行為罷了!經營者本身真有為非主流音樂創作人提供任何表演空間的使命嗎?如果有......把結束營業當作「對抗政府無能與漫酣」的手段似乎太說不過去。(說到底,抗爭無用是假,對抗太花錢才是真。)



回來這個事件的主體下結論:Livehouse和一般夜店pub相比,營收規模難以負擔各種罰單、或是改裝、或是長期經營下去的誘因,否則在住宅區中經營夜店pub和在商業區經營夜店pub的經濟效益差距是很明顯的,從客觀角度再綜合第三方意見後來觀察Yuki的發言,其實只是種單純「經濟弱勢者」的怒吼,並不是什麼非主流的反擊。

簡單講......台北市區的年輕人可以為了感受流行或現代科技的氣氛而往西門町與電子街移動,為何獨立音樂演出卻只能四散在市區各個角落?──缺乏有心人整合、聯手打進大型商圈、或發展出另類模式、全體只想依賴著自己習慣了數十年的模式恐怕是唯一的答案!

人類的文化一直在演進,這中間興起又消失的藝術創作型態不知有多少,何況是這幾十年間興起的Livehouse表演形式,要人類(或台灣社會)停下腳步、特別關注這個區塊?......如果願意,是那人類文明的勝利!如果不願意,那也只是常態,不值得作過度的渲染宣傳......有這個新力,不如多去想想怎麼走出Livehouse、跟上時代、讓自己的創作被更多人接收到吧!





參考新聞:

Livehouse相繼吹熄燈號 業者籲修法突破窘境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辣的要命】如茶几般恐怖啊!

剛看完衛視西片台禮拜三晚上十一點的首播,── 但其實是我第四次看這片。

翻譯翻的很濫,破爛水準直逼AXN過去的作品,問題不在於內容是否有錯誤,而是完全沒有把原文編劇在台詞上頭的俏皮生動轉達出來。(但這也可能是我太苛刻了,只是看到「banging couple」的翻譯從「砲友」變成「速配」......腦筋忍不住飄出一股焦味......「速配」?這個翻譯很可愛,但真的適合這片嗎?)

這片從來就不是在賣弄血腥,那些流血畫面的利道和那些「經典名作」相較隻下實在很缺乏「刺激性」,結果殺人的片段幾乎一刀未減,反而是兩個女主角在房間內「玩親親」的短短幾秒中被減的乾乾淨淨,.......不但減掉,而且還用很突兀的方式把前後段接起來,好像很怕觀眾知道兩個人在接吻,不如就乾脆留給觀眾無限想像的空間:「猜猜剛剛發生了什麼超血腥、超恐怖的事?」──有必要「恐同」恐成這樣嗎?



看完真的一肚子火!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辣的要命】這就是人生,充滿了苦悶與悲傷。女孩子們一定要看的電影(內有雷)




【衛視西片台要在禮拜三撥放這片,所以打鐵趁熱、再寫一篇。要看上一篇點這裡。】



嚴格說起來,這部電影應該是拍給女性看的,而不是給想要打手槍、看女主角賣弄性感的男性看的;表面上找來了梅根福克斯,還取了個充滿淫意的片名,故事內容主題更是擺明了要讓男性觀眾感到一個半小時的歡樂.......

但其實電影開始不到二十分鐘,一首【through the trees】就把觀眾(我)打進看不見底的哀傷之中。


這片其實講述的,是每個人成長過程都必經的路:友情的開始與結束,與脫離父母的保護(?)和朋友的扶持(?),單獨一人獨立生活、用自己的方式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

編劇不會掩飾自己是個女性、自己並不是很懂男人的事實,所以觀點整個專注在女孩子經歷的生活、女孩子的角度所看到的校園、女孩子會有的各種反應.......這不是什麼優點或缺點,但完全可以解釋為何影評或大部分的院線觀眾(應該都是男性)不買帳的原因。

綜觀來看,「成長的滋味」其實比較接近這部電影所要描述的中心主題,更明確一點:花花綠綠的大千世界其實青少年們大多還勾不到,甚至被刻意冷落,跟經濟力、或是生長環境沒有太大關係,就只是因為自己還沒跨過那個門檻,不管大千世界距離自己遠或近,那種被擋在外面的感覺,就是單純、苦悶......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就是不爽!

在這樣的環境下,友情是所有青少年(可能也包含兒童)所能擁有、掌控的「資產」中最重要的。

但一個醜陋的事實:這項「資產」往往不是貶值很快、或者根本就一文不值!

朋友本來就不應該完美。。不可能只有喜好完全相投、脾氣互不衝突、習慣完全配合自己的人才能當朋友,妮蒂跟珍妮佛的友情就是純粹建立在「歲月構成的經歷」和「最誠實赤裸的情感」上頭。

這樣的一段友情有多脆弱?有多不可靠?.......前一刻,她只是個有點粗魯、任性、但卻很依賴自己的好友,卻可以在一夜之間徹底大變身,變成一個會張牙舞爪吃掉自己男朋友的OX!

但這部電影、整部劇本的目的並不是要勸大家拋棄朋友、從此當作孤島,畢竟女主角冒險越獄為的是什麼?

這麼做值得嗎?這麼做有意義嗎?......電影不敢討論到這麼遠、這麼巨大的話題,但人生似乎就是這麼回事,即使這麼一來就表示下半輩子就要過著逃亡、不能以真面目示人的生活,但很多人的人生都是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方式、或過程決定的,女主角至少還有充分選擇的權利與機會。

只能說:這就是人生,充滿了苦悶與悲傷。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母親劫】慶祝母親節,殺光那些既自大、又愚蠢、而且很該死的布爾喬亞(雷很大)

醫生,感覺上讓人以為他是個好人, 但從頭到尾都在對女兒灌輸著他那自以為是、但其實膚淺到了極點的家庭道德觀。(速食家庭?對他來說組成一個家庭就跟吃速食沒兩樣嗎?)

偽蕩婦,這麼稱呼她,是因為她先在男主人的慶身派對上黏著男主人跳起了半套貼身熱舞,可是劇情到了中間,卻又哭著對媽媽說「自己不會跳舞」,而她的未婚夫,靠放合法高利貸為生(天性刻薄),禿頭(性慾旺盛兼好色的象徵),帶著假髮(個性愛慕虛榮與虛偽),寧可把力氣用在毆打同為宴會客人的洗衣店老闆身上。

洗衣店老闆(愛貪小便宜、做人極不老實、勢力眼、侵犯性極強),傻傻分不清楚好萊塢無腦電影和現實的區別,以為當英雄很容易,結果槍一到手馬上變狗熊。

樓上剛介紹完的這些,是該死的布爾喬亞人質組,樓下即將要介紹的,是可憐兮兮、錢被污、屋被搶的社會邊緣人搶匪組。



關於這個家庭的組成,先不提「媽媽」綁架、再用極封閉扭曲(甚至可能牽涉到亂倫)的手法養育自己的「兒女」,這些「兒女」都是在見不得光的環境下長大,跟樓上那些往往有著結構健全、經濟條件良好的家庭所培育出來的人可以說是完全屬於「不同人種」。

這些「媽媽」的「兒女」們,長大之後注定要成為社會弱勢,EQ差,不論是行為和情緒自制力,還是自我認知能力上頭,都會導致他們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中。(醫生啊!醫生!......你醫學院唸假的嗎!)

對這些人來說,走上作姦犯科之路,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直覺反應。可是主流社會老是學不會「少點批判」的眼光或意見,看見他們直覺會掛在嘴邊的就是「他們會去坐牢,」「跟他們在一起沒有未來,」「他們一定會殺光我們,」.......這類冷血自大瞧不起人的批評。



回來說電影劇情:就機率來說,這些「平民百姓/正常人」犯了幾個錯,首先是誤判了自己反擊獲勝的機率,因為「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好人,他們只是一堆靠作姦犯科過活的腦殘,」而且在該出手的時刻不出手,洗衣店老闆還在那很多事的跟自己老婆黏在一起放不開,最後導致放高利貸的禿頭死胖子被一槍爆頭!其次,他們死命抓著「他們是壞人,不要跟他們講道理」的推論,乍看之下這個推論好像很可靠,但仔細看、仔細感覺,從「媽媽和她的寶貝們」的角度來看,殺這些人根本一點意義也沒有,他們反而更希望這次可以用最溫和且快速的手段把事情解決,最後卻死了一堆人........

說白了,這片其實是在描寫布爾喬亞們的自大和愚蠢,不但用自大和愚蠢的心態擅自評論、輕視、醜化「媽媽和她的寶貝們」,還「趁人之危霸佔別人的巢」,並且「竊取別人冒著生命危險賺來的血汗錢」...........

殺啊!殺光光!不殺光光沒天理!......否則至少也要讓他們痛苦一輩子!

【母親劫】新聞:模仿電視劇『犀利人妻』引發一起殺人事件(內有雷)



這是一個以母親為指揮中心、女兒為秘書、三個兒子為前線士兵的犯罪家庭,某次兒子們出遠們進行一連串的銀行搶劫工作,卻不知道三人出遠門的時候「家」卻被法院查封拍賣,等到三人回家後,發現自己寄回家的贓款極可能被屋主私底下私吞,為了討回贓款,三個兒子便聯合母親進行了一連串慘絕人寰的逼供刑求,為的就是討回屬於自己的錢.......



「女人要多愛自己一些。」這是『犀利人妻』中的經典台詞,本片女主角就是基於盲目的相信這個原則,私吞了三兄弟寄回家的贓款,導致丈夫和朋友陷於完全沒有必要的殺傷之禍。

女權主義發展到現在的濫觴之一,就是不管處於什麼樣的情況,女性都可以理直氣壯的主張自己是兩性關係中那個經常被忽略、必須委曲求全的那一半,但其實這個主張只是讓兩性關係陷入一種雙輸局面,因為女性開始理所當然的整天要求另一半聆聽自己的心聲、顧惜自己的脆弱與敏感,結果經常是讓男性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而且女性同時也停止聆聽男性的心聲,甚至停止供應男性溫柔、體貼.......與許許多多情感上的需要。

這個主張完全遺忘了一個事實:根本上女性在兩性關係中所遭遇的問題和需要,並不會因為「多愛自己一些」而解決,人妻也不可能在每一段婚外情中都扮演完美的受害者。

一旦採行了這個主張,等於完全無視一旦放棄以家庭為生命重心,寧可保全自己的利益也不願為家庭成員犧牲後的女性,其存在有何價值?

真正的母親「劫」,並不是一票暴徒闖入家中,威脅主人和客人的性命,真正的母親「劫」,是功能完整且正常的母親,正在從人類文明中一個個消失,剩下的都只是一堆徒具母親/太太皮毛能力的「犀利前人妻」。

採訪、報導 by citywalker【No News】2011:05:12 AM 2:25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預告】別怕黑



阿湯哥的老婆,其實我覺得她是個不錯的女演員,還有點生嫩,而且花太多心思在照顧女兒跟遷就老公的性傾向,但.......我覺得他是個不錯的女演員。

蓋皮爾斯,更不用說了,【時光機器】,【絕世英豪】(新版的『基督山恩仇錄』)。

編劇是誰?......預告中有說。



(靠!一查IMDb才發現已經是去年就拍好的電影,還拿到7.4分.......

但明明還沒上映啊!........

詭異..........)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大眾銀行 形象廣告】從超成功的「母親的勇氣」,到超失敗的「夢想騎士」

2010年初,大眾銀行推出了這支廣告【母親的勇氣】

剛推出時,網路上可以說是劣評如潮,(可惜我當初沒有第一時間就跳出來發表意見,只因為「廣告不是我最關注的東西」。可惜。)

但其實我當時看到這支廣告,不是故事內容,而是這支廣告的立意,整個人真的差點感動到嚎啕大哭。

終於........

終於........

終於........

台灣終於有一家企業,真的懂、也去實踐如何靠「尊重客戶」來經營企業。 

大眾,不平凡,直得企業拿出真誠的心、最熱誠的態度、與最佳的品質,來服務他們。


說白了,整支廣告真正的訴求,其實只是在告訴電視機前的觀眾........

我們「大眾銀行」了解這點。


在這之前,台灣任何一家企業的品牌形象廣告,清一色都是在那空口說白話,不停對觀眾轟炸著下面的跑馬燈,「我們是好東西,所以你應該當我們的顧客。」「當我們的顧客是件很值得榮耀的事,所以你應該當我們的顧客。」「因為有你當我們的顧客,所以我們是好東西,所以我們值得榮耀。」........

簡單講,顧客有選擇這家企業的義務責任,企業卻只有等著收業績賺錢的權力。

在這樣的台灣,竟然有一家企業拍了支廣告,告訴觀眾.......

我們知道「  大眾,不平凡,直得企業拿出真誠的心、最熱誠的態度、與最佳的品質,來服務你們。 」

天哪!太讓人感動了!



這支廣告成不成功?看大眾銀行的業績就知道。


成功到他媽的不行啊!

跟廣告的品質無關,跟廣告的拍攝手法無關,跟廣告的「取材自真實故事」更是徹底無關。




然後是今年年初的【夢想騎士】,簡直糟糕、邪惡到可以說是犯罪的程度。

一開始就聽到旁白在那碎碎念著「人為何而活下去」......

我不想攻擊現實存在的五位當事人 ,因為人就是有權利選擇自己怎麼活,但是把不切實際的浪漫用音樂、攝影、還有後知後覺者的優勢,來裝飾成「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

這樣說,可能大家還是搞不懂我在不爽什麼。人就是會死,對於這個事實,人只能學著怎麼接受死亡,而不是逃避死亡,(這個道理就連【哈利波特】都懂。)

藉著一趟旅行,讓自己的人生沒有遺憾,跟「你還有機會作夢」這中間的差異之大,其實是不可以混淆的。

但這支廣告根本上的目的,就是在製造這種混淆。



尊重消費者,就請不要胡搞消費者那脆弱的心智,否則與那些不尊重消費者的企業有何差異?

推出了【夢想騎士】這樣的廣告,大眾銀行的形象品牌大作戰,結論只有四個字:

曇花一現。 



說到底,這背後的真相很讓人心寒,台灣的企業,──不!是全體台灣人,精神層面還維持在「不把人當人看」的水準,實務手段還總想著追求「大家一起搓湯圓」的方式。

廣告業,重點不在於怎麼真的去拍出好廣告,例如掌握商品的價值,並且用正確、恰當的方法來將它傳達給觀眾。

對台灣的廣告業來說,──重點在於怎麼從企業手中接到生意。

至於產品的品質?........就是因為不懂品質,所以台灣的廣告業才會有生意啊! (這就是搓湯圓。幾個業務帶著客戶出來聊聊天、Happy一下,酒酣耳熱之際生意就簽下來.......)



再說回到銀行業。銀行業賣的是誠實與信用,(在這裡,所謂的客戶是以存戶端為主,)讓客戶信賴銀行會妥善保管自己的資產, 讓客戶需要銀行提供的各種快速方便又便宜的存儲兌匯服務。

而不是靠著攏絡媒體、拍攝廣告,一起營造社會假象、激起人空虛的貪婪,然後從中討便宜。

不過是一點點小成功, 就立刻把整個經營首腦的豬頭雜碎樣打出來。

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不知道消費者是人嗎?不知道人會爭取自己的幸福、會主動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東西嗎?

希望消費者成為自己的顧客,真正的關鍵不就是製造品質更好的服務?讓顧客的滿意與信任度達到最大?

像【X校長的合唱團】與【夢想騎士】這樣的虛情假意,最終能幫自己得到什麼?

幹!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鄰家特務】每個男人都有不能對女人說的小秘密

【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如果要因為一個人的政治觀點或想法而去審判、論斷一個人以前,我覺得大家都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會因為今天這個人發表了另一種相反的觀點或想法而獎勵這個人嗎?

成龍的成就跟地位是怎麼來的?我覺得大家不應該遺忘這點。他私生活跟公領域的許多發言當然是負面居多,但演員其實是種很專業的職業,先不論長相美醜會左右許多演員的成就,但演戲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管是靠演技,或是像成龍這樣靠特技。

大家會去計較生病的時候治病的醫生是什麼政治黨派嗎?......如果不會,那在挑選娛樂時,又何必計較?除非大家認為娛樂在自己的人生中,只是種可有可無的東西。

尤其對我而言,比起去計較這些演員編劇導演的觀點想法是不是和我相左右,我更在意這些演員編劇導演是不是言不由衷的在作品中刻意摻入了一些迎合我的想法和觀點,──寧可被牴觸,也不要被討好與奉承。

如果大家在觀賞這部電影以前,都可以把許多對成龍的主觀不良印象拋除,那這片其實是很不錯的娛樂電影。】


特務到底是什麼?

很可悲的事實,所有的娛樂電影都是以滿足觀眾那可悲又小氣的各種幻想為出發點。

就好像男性在夢中跟世界第一性感美女做愛時,永遠只會用那兩三種體位或技巧,那種夢醒之後的失落感刺激著數以千萬計的宅男把AV光碟放進撥放機中,然後拼命的猛著裡面的內容作筆記、 寫心得.......

所以特務到底是什麼?這個電影經常使用的題材,其實根本沒有一部電影真的認真討論過。

像【間諜遊戲】,講的其實是父子關係的建立、衝突、疏離、緊繃、到最後的大和解.......大部分的間諜電影,不是像【007系列】一般走完全的商業娛樂電影,就是走紀實、又趁機給觀眾政治洗腦的風格。

比較特殊的就是【魔鬼大帝:真實謊言】,因為當了特務,所以必須要在配偶或是情人面前帶上假面具,這種設計顯然已經不新鮮了,──在【魔鬼大帝:真實謊言】之前有這樣的電影嗎?不是重點啦.......

但【魔鬼大帝:真實謊言】有點刻意把間諜的人生同時融入了悲劇英雄與喜劇小男人的風格,反而顯得有點作做不自然。

但【鄰家特務】卻有點反其道而行,當個平實古板的好男人未必是種悲劇,因為總有女人會欣賞「你」,更奇特的是這種平實古板並不是種偽裝,而是「主角」真正最自然的姿態,也因為他是個平實古板的人,也才有機會與能力在和三個小孩相處的過程中,同時幫助他們打開心結,(主角畢竟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小夥子,這把年紀還來搞那套「我其實是個長不大的大小孩,讓我們藉由相處和合作的過程中,幫助彼此成長吧!」的把戲,未免有點太不合宜。)

兩相比較下,【鄰家特務】雖然視覺效果與戲劇性沒那麼強烈吸引人,但劇情卻比較集中在「不能說的小秘密」上頭,(把「我是特務」當成「小秘密」來處理,這其實有點見仁見智,至少我挺喜歡的,)最後反而多了一種讓觀眾(我)容易親近的魅力。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這什麼鳥文章?】蓋達組織成員 75%是高學歷的有錢人 from商業週刊

2011/05/04 15:54" 文/楊少強


07年6月底在倫敦事先破獲的汽車炸彈恐怖攻擊,8名嫌犯中竟有7名是醫生,顛覆了外界以為恐怖份子必是腦袋或口袋空空才鋌而走險的印象,其實經濟學家早已發現,大多數恐怖份子不但較一般人受過良好教育、且來自較富裕家庭,這些人在社會上甚至都屬於菁英階層。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克魯格在《什麼造就了恐怖份子?》一書中,整理過去他對恐怖份子背景的研究,他認為這些人多是屬於社會菁英,因此在發展中國家消滅貧窮或推廣教育,根本無助於消滅恐怖主義。

傳統觀念認為人民「富起來」或受過良好教育,就不會認同恐怖主義,但事實正好相反,1991年巴勒斯坦政策研究中心,對中東迦薩走廊及約旦河西岸的民調顯示,學生或專業人士要比失業者或勞工,更認同恐怖主義行動,而且這些人也不認為像自殺炸彈這種「濫殺無辜」的手段,應被稱為「恐怖攻擊」。

社會上層人士反而會將恐怖攻擊「合理化」,這也是為何許多恐怖份子都是有錢、有知識的原因,如賓拉登本人就是個工程師,其家族富可敵國,賓拉登副手Dr. Ayman al-Zawahiri甚至是醫生。另據2006年1月《科學美國人》報導,在分析400名蓋達組織成員背景後,發現其中3/4來自中產階級以上家庭,63%上過大學(第三世界國家一般人只有5%到6%上過大學),73%已婚,而且大多數都有孩子,他們有3/4是專業或半專業人士,如工程師、建築師等。

學者們的研究都指向同一方向:如果說貧窮、教育程度和恐怖份子有關,那也是這些人比一般大眾教育程度高、較富有。學者研究也發現,這些教育程度高又富有的恐怖份子,往往被恐怖組織賦予較重要的自殺炸彈任務,同時也發現這些恐怖份子,執行任務時殺的人也更多。而且其中若受高中教育者,其脫逃機率是沒有受過高中教育者的兩倍。

克魯格認為,消滅恐怖主義的關鍵不在經濟,而是政治。在研究781件美國國務院定義的「重大」恐怖攻擊案件後,顯示這些嫌犯不是來自較窮或教育程度較低的國家,而是來自政治上受壓迫的國家,因此「當非暴力抗議手段無法實現,不滿現狀者就只好訴諸恐怖攻擊手段。」

克魯格更提出,出產恐怖份子較多的國家是沙烏地阿拉伯及巴林,「他們雖然經濟富裕,卻缺乏公民自由」,而保障公民自由傳統的窮國,比較不可能產生自殺炸彈客,因此「政府不干涉人民和平集會及抗議的自由,將有助於提供一般人採取恐怖主義外的另一種選擇」,或許「自由」才是消弭恐怖主義的關鍵。



=========================================================================

太恐怖了,商業週刊的文章水準可以低到這種水準。

如果政治上的不自由會處促使人民加入恐怖組織,為何恐怖組織會已遠在千里之外的美國為「假想敵」,而不是自己本國的高壓獨裁政權?

這篇文章、文章中所引用的書籍,其觀點光是在這個邏輯瑕疵上頭就一敗塗地到可以當成垃圾的地步。

不過...(以下是預測),商周出版社大概有意思趁著這波「恐怖風潮」正熱、或退去之前,代理發行這本書的中文版,所以用這種至入行銷式的文章在讀者之間埋下「感興趣」的種子。

無意擋人財路,(亂做不負責任的陰謀論推測也不太好..........,)反正希望這篇文章沒啥人看到。



至於這篇文章中其餘荒謬的觀點:

賓拉登已死,仔細看看媒體和百姓處理、對應其死訊的方式就會知道他的地位形象相當於一國之元首,類似二戰時聽聞希特勒自殺的訊息。

也就是說「恐怖組織」是種抽象意義上跟國家同級的組織團體,而不是一種附屬在國家之下、或跟跨國企業平級的組織。

既然是概念上的國家,內部運作原理必然也延用了國家的一些規則與現象,例如權利與機會分配的不均。

只要意識到這點,為何恐怖組織中那麼多「高知識份子」的現象就可以徹底獲得解釋。

社會地位較高、或說「出身」較好的人,本來就有機會受較高的教育,在一些較有組織、或有文化知識性的團體中,也容易有機會出頭、攀到高位、掌握關鍵權力......恐怖組織「應該」也不例外。(這只是「常識推論」的「再推論」。牽強嗎?各位讀到文章的人請自己判斷。)

再說到受高等教育,在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已經無形中蔓延到全世界的今天,受高等教育來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或社會競爭優勢已經是一種沒啥理性可言的常識,──高等教育不過就是另一種「身分階層」的延伸,高等教育的社會性功能、或對工業生產的貢獻,根本不是大部分追求高等教育的人所關心或認知到的,──沒理性的程度就好像「當恐怖分子死後就可以上天堂」。

沒啥理性可言,不論是什麼原因、或經由什麼樣的過程建立了這種認知,總之純粹就是相信這樣做是對的。

簡單說,在這年頭,相信高等教育很重要、很有用,其實跟相信「當恐怖分子死後就可以上天堂」沒什麼太大不同,尤其是在一個認為「上天堂」的重要性還遠在「賺大錢」、「在大公司中找到好工作」......之上的社會,──暫且先別去討論為何有人會這樣想,但願我知道答案,或至少可以提供一個「不負責任」的說法,可惜我不行,──在這樣的社會中,教育程度再高(或政治風氣再自由)恐怕也不能阻止人去當恐怖分子。

這更突顯了教育的重要──我指的是基本教育。這篇文章完全顛倒、甚至故意模糊了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但這可能也只是現代人普遍不理性的追求高等教育的副作用,這個副作用就叫做「完全遺忘了基礎教育的存在和價值」,同時以為「只要受過高等教育就什麼都懂、什麼都通、什麼都頂呱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