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摩斯漢堡的早餐──銷售和服務

早上,經過摩斯漢堡附近,會看到它們在店門口擺了個簡單的小攤位,由一位服務生固守著那個攤位賣賣三明治和簡單的飲料。

東西很簡單,服務也很簡單,但其實就是大家需要的。

讓我思考的不是「摩斯多會瞄準人們的需要、並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是在於「銷售」和「服務」的差異。



這個「在店門口擺攤賣早點」的概念不是少數門市獨有,在摩斯似乎是很普遍的。

也就是說(假設)「摩斯是個可以產生有競爭實力商品的經營體系」,也因為「它的商品有競爭力,自己就可以吸引買氣,」所以摩斯並不需要仰賴員工去進行銷售動作。

反過來推論,那些還強力需要員工去獨立進行「銷售」的經營體系,是否表示它的體制不夠完善呢?

(雖然這牽涉到行銷,而有些商品就是必須要經過行銷,而像直銷體系就選擇使用「銷售員」體系。但這應該算特例。)

像摩斯漢堡這樣,要能在門口擺攤,需要的其實不是一紙「命令」和服務生而已,終端的營運系統要有很多的「集思」、「討論」、「辯論」、「決策」機制,而這樣的終端不會只是單純的集合一堆擅長會計/行政/財務統計/貨品管理的人而已。

小型經營的商店往往不具備這種體系,雖然它們保有了獨特性,可是真正有獨特性的小型經營商店少,而且是非常少!

路邊攤和小吃店大部分是看中了「地點」,想藉著地利之便賺那些「不想走遠去吃東西」的人的錢,問題是如果某個地點有地利之便,很快這區域到處都是路邊攤或小吃店。

「人」如果是種資源,路邊攤和小吃店等於瓜分了一大筆連鎖體系生存所需要的資源。

(不是說路邊攤和小吃店不好,它們會出現在文中只是為了映襯我的觀點。)



為什麼台灣的就業率一直拉不起來?為什麼薪資水平也一直拉不上去?

時薪調高,對摩斯這樣的連鎖體系根本不痛不癢吧!(它們不願調高的原因,恐怕在於壓縮各分店的利潤,而各分店不願調高的原因.......因為它們是分店,如果有那個「超越一般水準」的氣魄,就不會只是分店而已了。)

而且連鎖體系包容了更多各式各樣的員工,提供了「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如果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單單只是能力適合而已,也包含了個性適合,那就業成功的機會一定高很多!

就業穩定,消費也穩定......剩下的問題(薪資水平)再來看著辦吧!



企業的型態我想並不單單是企業本身在決定。

徵才如果困難,企業遲早要面對的不是失敗、被淘汰,就是強迫轉型。

(但是在台灣,壽險業好像沒有這個煩惱,反正他們就是拼命招募新人,然後要新人的家族人脈、學校社交網絡去拉銷售業績。兩三個月後,新人去或留都不是他們的問題,畢竟保單就算解約,牠們也還是有賺到錢,──牠們還可能更樂意看到這樣的結果。)

所以......別再因為這種工作往往沒有技能和學歷限制就去亂丟履歷亂應徵啦!當服務生沒有那麼糟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