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吳宇森的【赤壁】,這部電影的基本架構是郭箏寫的,可是他在對岸中國沒什麼名氣。
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拍得很兒戲,戰爭的節奏與動作設計的精細度就是兒戲,完全沒有專業大製作該有的水準,即便這是中國本土出品的電影。
所以我專注在劇本/劇情上。
理論上來說,掛名排前面的幾個編劇,都是因為名氣大、為了宣傳效果所以擺在前面,但這部電影真正的架構確實是郭箏和吳宇森討論出來的。(其中一位編劇有說,當他加入編劇組時,劇本已經有郭箏完成了架構。)
要講郭箏,就要講我對郭箏的印象是從【鬼啊!師父!】這部在中國時報上連載的小說開始。這部小說雖然是武俠,明明就只是篇短短六萬字左右的小品,但使用的語言卻非常新潮,裡頭的江湖人物猥褻低俗.....什麼奇形怪狀都有,就算到了今天,也還是能從中感受到濃厚的前衛與創新。
「江小兔八條腿,跑起路來像在飛,打斷他的八條腿,叫他做個老烏龜。」
提起這點,主要是想表示:郭箏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很成功的超脫了華語文化的既定限制。
因為我們的文化對於我們的品味往往有強烈的品味和形式限制,最簡單的說明就是「怎樣講話才會讓人佩服」之類的。
郭箏可以完全不理這套,──而且不是因為他故意反這套、或他沒常識間反社會到沒有這類認知,而是真的......他真的不被這套影響。
這麼優秀的武俠小說家,他的上一部武俠作品【四十九次決鬥】似乎離連載結束遙遙無期...才決鬥到第三次就沒下聞了。那是我小說創作動力最旺盛(但其實品質最不怎樣)的歲月。
我對三國演義的反感,可能有些人不是第一次聽說,例如我對諸葛亮的「鄙視」,(諸葛亮就是個賣弄詭計、出爾反爾的小人,這讓我鄙視,但我更鄙視把他這種行為描繪成足智多謀的羅貫中和後世的追隨者。)
但我鄙視三國演義的這種觀點,可是我也鄙視另一種觀點:沒來由的將曹操褒揚為治世能人、企圖撥亂反正的大漢忠臣。
要講曹操之前,先講講孔子吧。
孔子四次評管仲,其中一次說了句「微斯人,吾被髮左衽以。」但詭異的是...一開頭問話的人,是問「管仲非仁者與?」
孔子的回答如果只看字面意義,就好像有人問「雞蛋的味道很噁心吧?」而孔子回答「雞蛋是營養充足、取得容易的........」
今天,我們不難理解這種溝通的邏輯與模式,表面上答非所問,但其實是深入問題的核心,然後藉著翻轉核心而顛覆問題。
所以,郭箏的劇本翻轉了些世俗對三國的哪些觀點呢?
再跳來說說竊據荊、益兩州的劉備吧!
後世人可能基於一種功利主義的心態,想為自己的偽善和貪婪找藉口,所以都喜歡「補」述這段故事為:劉備其實肖想這兩塊土地肖想得要命,只是為了裝出正仁君子的樣子,所以一再推遲。
可事實是什麼?
身為「領導者」,底下一堆部屬都淪落到只能穿自己親手編的草鞋,試問「覬覦一塊土地」何錯之有?在那個內戰才剛摧毀半個北方的時代,哪個務實的人會認為表面功夫應該是自己優先要顧慮的?(會顧慮表面功夫的人絕對不務實。)
況且,那是個領導階層都在互相殺來殺去的時代,看看北方的袁氏和公孫氏?(袁氏滅了公孫氏,)還是曹操真的欣賞劉備到「投降吧!我願意原諒你一萬次!」的地步?(赤壁才剛打完,大家覺的曹操會接受這種事嗎?)
想活下去...為了讓自己可以活得更安穩確實...對土地有覬覦之心何錯之有?──後世的人無視這些很明顯的事實,就用奸詐、善於收買人心......之類的標準批評他。我相信這些人真正的動機,其實只是想要替「這傢伙都值得一票英雄豪傑爭相輔助,那些腦滿腸肥還嫌肚子餓的慣老闆們為何不可以?」這話尋找合理性而已。
簡單來說,說劉備奸詐、善於用表面功夫和花言巧語收買人心......是不合邏輯與現實常理的。特別是當這些人不完全只是小說虛構的人物,更是曾經活生生存在現實的人物時,這麼說真的完全沒道理。
所以可以得到反論:劉備絕對不奸詐,也不愛做表面工夫,更不是只顧著自己的野心私利。而這樣的劉備是「擁曹」者最喜歡的反例。(這類的擁曹論者,其實都只是很膚淺的看過了嘴砲大長篇的【蒼天航路】而已,裡頭劉備好色、膽小、善於專營取巧,但對於曹操的功績或正面評論又都沒有實際證據或基礎。)
軍營中,簡單短短一幕拍攝劉備陣營的狀況,簡單一句「我們都穿大哥編的鞋」......其實帶給我的感觸是很深的。
說完劉備了,但還是不能繼續直接說曹操,回來講講另一個上面要提到孔子的原因,在於「政治作為能直接留給後世的東西往往轉眼即逝」。
為何仁義道德大家都愛講、都要講?因為造橋、鋪路、墾荒、治水......這類的作為都只是圖眼前一二十年的短治而已,──我說的仁義道德不是表面功夫──可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按照擁槽者所說是要捍衛漢朝疆土與王權的完整性,這些話完全無視一個穩定的政權背後所需要的道德意義。
諸侯體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還更以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對後導致「城被破」的故事,背後表示的真相是「周天子其實並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衛自己」,也就是說「中央的權力不該是建立在中央的武力或實力之上」。
諸侯沒有「效忠天子」的基因,那不是他們的生物天性,(台灣人搞不懂這點,整天專研藍綠兩黨的選舉策略,煩惱自己選擇的政黨是不是做出了不利選舉的策略,)周朝、或後來的漢朝,應該視為一種諸侯們的「互助之用」。
這類的國家在初開創時,人們都把「分封領土」視為「天子的恩賜」,但看清楚權力運作真相的人會知道.....天子只是代為當和事佬,而要當上這個和事佬需要多年的努力與眾人的信賴,否則這些武將們馬上又要為了分土地的問題而大打出手,大家又何苦聚在一起推翻前朝呢?
如果「分封領土」可以這樣看,「朝貢」說白了也不過就是「把多餘的糧食或生產集中在中央,讓中央可以用『就急』的方式重新分配。」(所以周天子有難,諸侯要出馬相助......其實是在保護自己輸送到中央的東西,或靠這些東西所建立起來的文化。)
所以......堅持用武力維持漢朝完整的曹操,真的有資格被稱為能臣嗎?
不拿台灣目前的處境做例子,......但其實我已經講了.......捨棄了外交或經濟手段,無視「江南孫家的領土並沒有黃巾之亂,自行稱帝的袁術勢力也幾乎被徹底拔除」而堅持用強行用兵的理由,到底何在?.......用「貪戀小喬美貌」這樣的理由來解釋曹操的心態,已經算很客氣了。
孔子評管仲,我想其實孔子是想指出政治人物不該只是迎合「當代的潮流和道德價值觀」而以,而是更要努力去開創可以留傳給後世的一些精神指標。
如果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就大方承認自己能力不夠吧!別像這些三國迷一樣,找一堆藉口讓自己可以方便幹盡各種偷雞摸狗的事,還妄想以為當個小人都可以當得很高尚。
表面上,吳宇森版本的【赤壁】在人物觀點上並不創新,但其實呢........寫完了,睡覺去。
【最近一次周末,跟部落格豺遊民的版主分享了我一個小說故事的概念框架,他建議我「去寫連載小說」,我一聽到連載兩個字,馬上跟他分享了郭箏與【四十九次決鬥】,然後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就一直沒有散去。】
我並不喜歡這部電影,因為我覺得這部電影拍得很兒戲,戰爭的節奏與動作設計的精細度就是兒戲,完全沒有專業大製作該有的水準,即便這是中國本土出品的電影。
所以我專注在劇本/劇情上。
理論上來說,掛名排前面的幾個編劇,都是因為名氣大、為了宣傳效果所以擺在前面,但這部電影真正的架構確實是郭箏和吳宇森討論出來的。(其中一位編劇有說,當他加入編劇組時,劇本已經有郭箏完成了架構。)
要講郭箏,就要講我對郭箏的印象是從【鬼啊!師父!】這部在中國時報上連載的小說開始。這部小說雖然是武俠,明明就只是篇短短六萬字左右的小品,但使用的語言卻非常新潮,裡頭的江湖人物猥褻低俗.....什麼奇形怪狀都有,就算到了今天,也還是能從中感受到濃厚的前衛與創新。
「江小兔八條腿,跑起路來像在飛,打斷他的八條腿,叫他做個老烏龜。」
提起這點,主要是想表示:郭箏看待故事中的人物很成功的超脫了華語文化的既定限制。
因為我們的文化對於我們的品味往往有強烈的品味和形式限制,最簡單的說明就是「怎樣講話才會讓人佩服」之類的。
郭箏可以完全不理這套,──而且不是因為他故意反這套、或他沒常識間反社會到沒有這類認知,而是真的......他真的不被這套影響。
這麼優秀的武俠小說家,他的上一部武俠作品【四十九次決鬥】似乎離連載結束遙遙無期...才決鬥到第三次就沒下聞了。那是我小說創作動力最旺盛(但其實品質最不怎樣)的歲月。
我對三國演義的反感,可能有些人不是第一次聽說,例如我對諸葛亮的「鄙視」,(諸葛亮就是個賣弄詭計、出爾反爾的小人,這讓我鄙視,但我更鄙視把他這種行為描繪成足智多謀的羅貫中和後世的追隨者。)
但我鄙視三國演義的這種觀點,可是我也鄙視另一種觀點:沒來由的將曹操褒揚為治世能人、企圖撥亂反正的大漢忠臣。
要講曹操之前,先講講孔子吧。
孔子四次評管仲,其中一次說了句「微斯人,吾被髮左衽以。」但詭異的是...一開頭問話的人,是問「管仲非仁者與?」
孔子的回答如果只看字面意義,就好像有人問「雞蛋的味道很噁心吧?」而孔子回答「雞蛋是營養充足、取得容易的........」
今天,我們不難理解這種溝通的邏輯與模式,表面上答非所問,但其實是深入問題的核心,然後藉著翻轉核心而顛覆問題。
所以,郭箏的劇本翻轉了些世俗對三國的哪些觀點呢?
再跳來說說竊據荊、益兩州的劉備吧!
後世人可能基於一種功利主義的心態,想為自己的偽善和貪婪找藉口,所以都喜歡「補」述這段故事為:劉備其實肖想這兩塊土地肖想得要命,只是為了裝出正仁君子的樣子,所以一再推遲。
可事實是什麼?
身為「領導者」,底下一堆部屬都淪落到只能穿自己親手編的草鞋,試問「覬覦一塊土地」何錯之有?在那個內戰才剛摧毀半個北方的時代,哪個務實的人會認為表面功夫應該是自己優先要顧慮的?(會顧慮表面功夫的人絕對不務實。)
況且,那是個領導階層都在互相殺來殺去的時代,看看北方的袁氏和公孫氏?(袁氏滅了公孫氏,)還是曹操真的欣賞劉備到「投降吧!我願意原諒你一萬次!」的地步?(赤壁才剛打完,大家覺的曹操會接受這種事嗎?)
想活下去...為了讓自己可以活得更安穩確實...對土地有覬覦之心何錯之有?──後世的人無視這些很明顯的事實,就用奸詐、善於收買人心......之類的標準批評他。我相信這些人真正的動機,其實只是想要替「這傢伙都值得一票英雄豪傑爭相輔助,那些腦滿腸肥還嫌肚子餓的慣老闆們為何不可以?」這話尋找合理性而已。
簡單來說,說劉備奸詐、善於用表面功夫和花言巧語收買人心......是不合邏輯與現實常理的。特別是當這些人不完全只是小說虛構的人物,更是曾經活生生存在現實的人物時,這麼說真的完全沒道理。
所以可以得到反論:劉備絕對不奸詐,也不愛做表面工夫,更不是只顧著自己的野心私利。而這樣的劉備是「擁曹」者最喜歡的反例。(這類的擁曹論者,其實都只是很膚淺的看過了嘴砲大長篇的【蒼天航路】而已,裡頭劉備好色、膽小、善於專營取巧,但對於曹操的功績或正面評論又都沒有實際證據或基礎。)
軍營中,簡單短短一幕拍攝劉備陣營的狀況,簡單一句「我們都穿大哥編的鞋」......其實帶給我的感觸是很深的。
說完劉備了,但還是不能繼續直接說曹操,回來講講另一個上面要提到孔子的原因,在於「政治作為能直接留給後世的東西往往轉眼即逝」。
為何仁義道德大家都愛講、都要講?因為造橋、鋪路、墾荒、治水......這類的作為都只是圖眼前一二十年的短治而已,──我說的仁義道德不是表面功夫──可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按照擁槽者所說是要捍衛漢朝疆土與王權的完整性,這些話完全無視一個穩定的政權背後所需要的道德意義。
諸侯體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朝還更以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對後導致「城被破」的故事,背後表示的真相是「周天子其實並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衛自己」,也就是說「中央的權力不該是建立在中央的武力或實力之上」。
諸侯沒有「效忠天子」的基因,那不是他們的生物天性,(台灣人搞不懂這點,整天專研藍綠兩黨的選舉策略,煩惱自己選擇的政黨是不是做出了不利選舉的策略,)周朝、或後來的漢朝,應該視為一種諸侯們的「互助之用」。
這類的國家在初開創時,人們都把「分封領土」視為「天子的恩賜」,但看清楚權力運作真相的人會知道.....天子只是代為當和事佬,而要當上這個和事佬需要多年的努力與眾人的信賴,否則這些武將們馬上又要為了分土地的問題而大打出手,大家又何苦聚在一起推翻前朝呢?
如果「分封領土」可以這樣看,「朝貢」說白了也不過就是「把多餘的糧食或生產集中在中央,讓中央可以用『就急』的方式重新分配。」(所以周天子有難,諸侯要出馬相助......其實是在保護自己輸送到中央的東西,或靠這些東西所建立起來的文化。)
所以......堅持用武力維持漢朝完整的曹操,真的有資格被稱為能臣嗎?
不拿台灣目前的處境做例子,......但其實我已經講了.......捨棄了外交或經濟手段,無視「江南孫家的領土並沒有黃巾之亂,自行稱帝的袁術勢力也幾乎被徹底拔除」而堅持用強行用兵的理由,到底何在?.......用「貪戀小喬美貌」這樣的理由來解釋曹操的心態,已經算很客氣了。
孔子評管仲,我想其實孔子是想指出政治人物不該只是迎合「當代的潮流和道德價值觀」而以,而是更要努力去開創可以留傳給後世的一些精神指標。
如果擔心自己能力不夠,就大方承認自己能力不夠吧!別像這些三國迷一樣,找一堆藉口讓自己可以方便幹盡各種偷雞摸狗的事,還妄想以為當個小人都可以當得很高尚。
表面上,吳宇森版本的【赤壁】在人物觀點上並不創新,但其實呢........寫完了,睡覺去。
【最近一次周末,跟部落格豺遊民的版主分享了我一個小說故事的概念框架,他建議我「去寫連載小說」,我一聽到連載兩個字,馬上跟他分享了郭箏與【四十九次決鬥】,然後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就一直沒有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