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關鍵報告】請支持廢除死刑

史蒂芬史匹伯是個大腦極度空洞的導演,不提他在電影中呈現故事的手法和觀點很平板、缺乏彈性與多元的可能性,基本上他本人的理解能力顯然也極為有限。

【關鍵報告】說白了,不過就是由他擔任製片的【回到未來系列】的科普等級論述,(而且娛樂度和喜劇層度很低,)──什麼叫做科普等級論述?用比較刻薄的方式形容科普等級,就是科學家不想讓大眾「誤」以為:大眾很無知、科學家很自大,所以就把科學知識的專門性剔除、讓科學知識用很膚淺易懂的方始出現在大家面前,例如「複製人的道德性」、「沒有數學計算的記量經濟學結論」......還有這個最知名的「時光旅行的邏輯」。

說實在話說實在話,就連「時間可能不存在」都已經快要成為一種高等物理常識理論的今天,如果還執著在那假想「時光旅行可不可能,如果可能會是什麼樣的情況......」把一切都建立在幻想上,卻不肯去花點時間看看實際的理論認知進展到什麼程度......這個導演沒多少用心,只是在吃老梗而已。


算了!不婊他。看在【世界大戰】拍的還不錯的份上。 



=========== 正 文 在 這 裡 ===========

這部電影、或這部原作,談的其實「可能」不是時光旅行、或什麼個人自由意志,而是「我們對待犯罪的態度」。

「把犯罪事件堵起來」,其實就是本片的預知系統所標榜的功效,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死刑可以有效遏止犯罪。」想起來了嗎?(所謂的「堵」,就是讓有犯罪意念的人不敢付諸實行。)

我個人並不敵視死刑,因為會殺死人的制度不是只有死刑一項,如果非要等到某個特殊機關團體猛打溫情牌,社會才會注意到死刑的不可靠...(下刪數十項理由論述)...那其他會殺死人的制度呢?救護車上的人球小妹妹是不是被健保制度殺死的?軍營中的受虐致死新兵?過勞死的大學教授?......這些哪一項不能算是直接/間接的制度殺人?

如果我沒有能力對抗這每一樣會殺死人的制度,那我實在沒有太多特別的力氣,去花在死刑上頭。

畢竟,如果全體社會不知道對司法審判的慎重,有錢的人濫興訴訟,沒錢的人任檢調和有錢人聯手蹂躪,有沒有死刑又如何,沒聽過生不如死嗎?

再回來看看。這種「把犯罪事件堵起來就好」的心態,其實才是全片能夠存在、能夠發展出如此華麗戲劇效果的關鍵。如果當年受雇行兇的人有被多問幾句話、或警察有多花點心思保護受害者,可能這幾十年後的事件都不會發生。

所以我支持廢除死刑,其實是敵視這種「把犯罪事件堵起來就好」的心態。犯罪事件真的堵不起來,──片中就假定了,臨時起意的犯最永遠不會消失,──既然堵不起來,......為什麼還要拼命去堵呢?

 再說到底。死刑其實象徵著我們對於生命的態度。一個人的生命就好像體外的財產或法律權益一樣,是可以視行為標準而與以保障或收回的。收回一個人的生命,就好像「褫奪公權終生」一樣,只是「褫奪公權」有很多種標準,一個人的生命被收回了...就不可能恢復。 

本片很巧妙的用「沉睡/催眠...(忘了正確名稱)」來避開這個層面的議題,其實是在暗指「如果被收走的生命可以發還,這種把犯罪事件堵起來就好的態度就沒有瑕疵。」

繞了一圈回到原點,本片從根本出發點就否定了這種「把犯罪事件堵起來」的處置方法,那「死刑」何來的成立基礎?

觀察一下這個「允許死刑運作」的制度:罪犯沒有爲自己辯護的權利,處置方式死板僵硬、毫無人性介入運作的餘地,被害人的地位更是被輕忽冷落......

轉換到現實,這片描繪的還真是透徹。死刑執行時,還會粗魯的打斷死刑犯的遺言,(就因為聽的不耐煩,)寧可因為怕死刑犯的「怨念」而把死刑執行改在深夜,卻不肯關心「這人為何會有這麼大的怨念」,整個社會還聯手營造「殺人者死就是伸張正義,受害者與家屬都應該致力於追求看到兇手流血伏法」這樣的觀念......

死刑,這麼邪惡的制度怎麼可以不廢除。



(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並不該作為沒有犯罪的人可以無限上綱敵視犯罪者的說辭。

畢竟,沒有碰到「那個時刻」,就好像主角看到自己正跟殺死兒子的兇手同處一室時,沒人可以證實自己的自由意志到底有多強大!

況且,把自由意志搬出來,其實是在暗示所有犯罪者都是心甘情願的犯罪,沒有衝動、失去理智的空間。

一旦面臨了「那個時刻」,人的選擇就只有像主角一樣冷靜的讓自由意志克制自己犯罪的衝動,否則就要面對最無情的懲罰。

史蒂芬史匹柏的觀點讓我多年前在戲院中看這片的時候就感到很不安和噁心 ,這麼多年過去,在電視上看到這片的不安和噁心感依舊沒有減少,只能說導演真是利害......往負面方向的利害!這也算是一種犯罪吧!導演藉由這些電影謀殺了人的心靈與良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