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Avatar】應該也是爛片...因為導演是詹姆士卡麥隆

老子是台灣人。影評不好寫,連我自己都寫不好,所以不勉強藍藍路,但是觀影心得也請好好寫,別人文章的標題也請看清楚,還是藍藍路連「影評」和「關影心得」的不同都搞不清楚?......嗯!應該是搞不清楚。......另外,請不要沒事只會躲到粉絲堆中求認同,去你X的「寫影評本來就是個人觀感」。

前陣子衛視西片台撥【魔鬼終結者一】,本以為這部特效、攝影、劇情...各方面都已經落時的電影不會給我太多感覺,只是睡不著所以開著電視累積情緒,沒想到......

越看越感動,越看也越火大。

不是因為阿諾那到了第二集中很明顯削薄的眉梁骨,而是因為第一集真的各方面都很優。最後只有半截的終結者到了第四集又重生一次,工廠內的追逐戲碼到了第二集被改成煉鐵場,第四集中拍攝終結者生產線的視角觀點其實與第一集差距不大,公路的追逐戲碼在第二集原封不動上演,只是把卡車爆破改成液態氮外漏,旅館內作炸彈變成修車廠內拆開終結者大腦......

「老詹,第四集爛情有可原,可是你的第二集實在他媽的有夠難看!劇情完全依舊在走第一集的公式,毫無新梗,演員表現掌握更糟,氣氛和劇情台詞過度賣弄感性與人文......」

這導演的本事底蘊大概就這樣了,【魔鬼終結者一】是他身為導演的集大成巔峰,【異型二】還算維持水準,之後的電影一部比一部爛,就會拼命賣弄特效與「好萊塢的電影工業實力」,這樣的模式在【鐵達尼號】達到了巔峰。

老詹的電影一系列比較、回憶下來,讓我感覺這傢伙以為自己是喬治盧卡斯,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他只是在幫人家提鞋而已,(【T-2】液態金屬機器人的特效是哪家公司完成的?不就是盧卡斯的光魔嗎?【侏儸紀公園】的暴龍有好幾幕其實是用實際比例的機械人,不是全部仰賴電腦特效,之後又過了十年,盧卡斯才開始回頭製作【星際大戰首部曲】,這種搶著幫人家試刀的行為,不是提鞋是啥?)若非票房很好看、很會搶題材,他的導演功力其實跟Paul.W.Anderson有得拼。(至少Paul Anderson不會賣弄技巧或裝深度,更不會靠龐大金來包裝自己的電影,──這是讓我很欣賞這個導演的原因。)



至於這部【Avatar】,之前有篇文章講到【2012】,說【2012】應該是爛片,同樣的原因也會發生在【Avatar】身上。

要不要看看今年同樣以「人類轉化為入侵者,入侵外星生物居住領域......」的電影,一共有多少部?

標準從嚴,把【第九禁區】剔除後,今年奧斯卡動畫片入選名單中就有一片是同樣題材,還有一片電影也是相同、或類似題材。

這種大混戰局面,其他幾部影片幾乎隨便抓一個製作班底成員來,詹姆士卡麥隆都只有旁邊排著站的份......不信?【魔戒】大導演當製作人,夠嗆吧!同樣都在砸錢拍電影,人家是到紐西蘭去取景,詹姆是卡麥隆在是郊區挖游泳池......呵!這種比較法很爛,因為兩者都對整體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多過正面影響,但是老傑克好歹還拍了部【金剛】自我檢討批判,好萊塢往後幾十年的「數億大製作」亂象由誰開啟?不就是詹姆是卡麥隆的【鐵達尼號】嗎?

講【鐵達尼號】對後世的影響,是想提醒大家兩件事:1.這傢伙身為一個導演,真的沒啥料。2.電影不是砸錢跟技術拍出來的東西,而是要花心思、化腐朽為神奇。(【星塵傳奇】和【絕命尬車】,這兩片我覺得是徹底實踐這個原則的作品。)

電影中,大動作場面是許多動作臨時演員賴以維生的飯碗,大量應用【貝武夫】這種真人捕捉技術,就好像【鐵達尼號】中,上一幕場景中都是從加州訂作電影道具,下一幕卻又充斥著卻又從中國大陸進口廉價貨來取代一般。一集【貝武夫】看看可以當新鮮,可是接著有【聖誕夜驚魂】,然後又有【Avatar】......動畫失去了動畫的樂趣,卻又不能精準傳達真實佈景的優勢,我不敢想像除了高科技中毒的御宅族外,有誰會真的喜歡這部電影?

何謂動畫的樂趣?...逼真並不是人們追求藝術和娛樂的唯一標準,適度的和「不完美」、「不逼真」妥協,也是很重要的。電影【莎翁情史】中,演到當年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上演時,茱麗葉的鮮血是用紅布表示......為何需要戲劇?因為動作在一個「故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時,完全仰賴文字來表達動作,會破壞閱讀故事時的整體節奏感,(要拉拉偺偺寫一堆,)也無法讓讀者真的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所以何不乾脆用人來真的擺出作者想要的動作,而且還是連續動作?...這才是影像故事真正該專注的地方,而不是越來越逼真的特效。

現實中的生物、人物無論如何都作不出來的東西,才會需要藉由動畫來傳達。

一部本末倒置的電影......我不知道有什麼好期待的。




另外:什麼是高科技中毒的御宅族?......就是那些以為看到電腦資訊科技越來越進步,明明不是自己的功勞、自己也只有掏錢當培養皿的份,可是卻可以興奮的把自己所有的品味、感受性......等都關閉掉。......(對!就是在說藍藍路。)

寫這篇文章,還有個原因是因為我很欣賞Johnnathon Mostow,他是個很敢作夢,更是同時兼顧手段與節制的實現自己夢想的導演。偏偏他的【魔鬼終結者三】被罵的慘兮兮,一直是讓我覺得很可惜的一件事,第四集問世後的今天來看,這個惋惜更是加深數倍,偏偏他同時也是【獵殺代理人】的導演。

如果大家可以因為「就是覺得特效要逼真」,所以就毫無顧慮的發言批評,那難怪台灣今天政治亂象永無停息之日,「我就是覺得XXXX一定要實現!」「我不管你有什麼顧慮,妥協的就是爛!無能!」........

扯到政治去了?......人類的行為有哪件跟政治無關?想當不沾鍋?以為當不沾鍋很清高?......隱居去吧!



【以下是網友bias的補充資料,在回應區中,有我們兩個一系列的討論,我覺得挺值得一看的。】

我同意 James Cameron 有很多成就都是靠砸錢堆砌出來的,恐怕未必有在整個娛樂產業體系中靠拍馬屁賴以維生的媒體所讚譽推崇的那麼厲害。不過從板主所舉的《Sardust(星塵傳奇)》《Death Race(絕命尬車)》等反例我們也同時可以看到,也不是說只要砸更多錢就能夠達到什麼成就。不然 Michael Bay 就應該不會只是專拿金酸莓獎的「最佳導演」了。

但對於本文中部分觀點,我並不完全同意。在此提出一些從維基百科翻查得到的資訊作為補充:

James Cameron 自己擁有一家製片公司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雖然《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有部分特效是找 George Lucas 成立的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合作完成,但根據維基百科,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大多數電影中的視覺特效,主要都是出自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常勝軍 Stan Winston 之手。Stan Winston 因《T2》獲頒奧斯卡最佳化妝及最佳視覺特效的殊榮。

Stan Winston 亦擁有自己的 Stan Winston Studio,擅長的領域倒不完全只在電腦動畫繪圖,還有更多展現在特殊化妝、建造機械模型等方面以及這個別領域的整合。包括 ILM 亦有份參與的《Jurrassic Park》,那結合電腦動畫與實體機械模型的特效,也讓 Stan Winston 再度贏得一座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後來 Winston 和 Cameron 與從 ILM 出走自立的前任經理 Scott Ross 共同創立了一家視覺特效動畫公司 Digital Domain ,最負盛名的作品包括史上最昂貴沉船《Titanic》與《Apollo 13》《True Lies》《I, Robot》等。後來 Digital Domain 三位聯合創辦人紛紛釋出自己手上的股份而不再與其有關,經過幾手交易後 Digital Domain 目前最有名的大股東之一名叫 Michael Bay...



若要說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和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在《T2》中的合作關係讓 Cameron 只配幫 Lucas 提鞋,我想恐怕是有點認知上的誤會?把榮耀都歸於 ILM 或 Lightstorm 恐怕都不完全恰當精準,或許該說 Stan Winston 才是這些視效佳作的關鍵幕後推手。要說試刀,無論是《Aliens》《T2》或《Jurassic Park》,也都是 Stan Winston 在試啊...

誠如板主所言,從前莎翁劇在處理打殺場面時,只用一塊紅布代表流淌的鮮血也就夠了。中國平劇拿幾支旗子插在背後就代表幾千幾萬大軍,拿兩面畫上輪子的布繞圈圈就代表在開車駕馬趕路中呢。這些輔佐道具存在的重點不應放在百分之百的擬真,而只要能夠推動劇情前進就算功德圓滿,觀眾當然也養成一種看戲的默契,知道這些道具各代表哪些隱性意涵而不會去苛究其真實性,而會更把看戲重點放在體會感受「戲劇」的情感內涵本身。

電腦動畫特效作為一門藝術化的工業技術,運用在電影當中,本應也扮演這樣的角色就夠了,過度強調其重要性,而忽略的劇情節奏角色性格的鋪陳,的確反而可能是捨本逐末的倒置。但若從此角度來評價 James Cameron 的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與 George Lucas 的 Lucasfilm 與 Industrial Light & Magic,我個人倒認為,Cameron 一直是此工業技術的開創者,每次砸錢都是花在開發更炫的嶄新技術,在將這些新技術運用進電影作品中也未必都充滿刻意為之的斧鑿痕跡,包括從《T1》的終結者機械人單格連映動畫到在《Aliens》裡可以一次同時處理數十隻小異形的來襲,在到劇情後半段的 Power Loader 對抗 Queen Alien 動作場面,這些都是足以在電影特效史上留名的機械模型動畫科技進展足跡;再看《The Abyss》的水製外星人(Pseudopod)到《T2》的 T-1000 液態金屬終結者,不僅展現了電腦動畫與真人演員互動的合成技術演進,在電腦繪圖的動作模擬、材質及反光貼圖的技術上也都是一大突破,Steven Spielberg 也才會因此找上 Stan Winston 拍出《Jurassic Park》來。Peter Jackson 的【The Lord of the Ring】《King Kong》又何嘗不是踩著 James Cameron、Steven Spielberg 踏過的腳印在試圖作出超越?

相較之下,回來看看 George Lucas 的【Star Wars】,特別是事隔二十年後的前傳三部曲,畫面上那些動作位置都整齊劃一的複製人大軍,反而是較為低層的動畫技術就可辦到的成績。當然這些地方不算是電影中的重點,至少全動畫角色 Jia Jia Binks 和她的族人就是運用《Jurassic Park》技術作出來的翻新里程碑,看來更活靈活現了。然而那又怎樣呢?即使 ILM 成為好萊塢工業在電腦動畫特效的最重要環節,幾乎所有億萬製片的 CG 畫面都是透過 ILM 的超級電腦運算繪製而成,但妳不覺得 ILM 的多產才該為專致於電腦動畫技術搞壞電影編導重心負上更多的責任嗎?Lucas 擁有這樣一家頂級龍頭動畫公司,自己拍起【Star Wars】前傳三部曲以及交由好友 Steven Spielberg 執導的《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這幾部自砸招牌之作,可又何曾真正將重心放在所謂劇情節奏的推展、角色性格的鋪陳上頭?

以「劇情片」的角度而言,我不敢期待《Avatar》能夠多好看、多感人、多富含人文深度。不過若要拿 James Cameron 跟 George Lucas 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作比較,無論身為一個開創或廣泛運用電腦動畫特效新技術新軟體的電影製片人,或是身為一個用心創作的電影導演,我個人還是會給予 Cameron 更高的評價。

14 則留言:

神奇海螺 提到...

蠻期待Avatar的說0.0

bias / 小掰同學 提到...

我同意 James Cameron 有很多成就都是靠砸錢堆砌出來的,恐怕未必有在整個娛樂產業體系中靠拍馬屁賴以維生的媒體所讚譽推崇的那麼厲害。不過從板主所舉的《Sardust(星塵傳奇)》《Death Race(絕命尬車)》等反例我們也同時可以看到,也不是說只要砸更多錢就能夠達到什麼成就。不然 Michael Bay 就應該不會只是專拿金酸莓獎的「最佳導演」了。

但對於本文中部分觀點,我並不完全同意。在此提出一些從維基百科翻查得到的資訊作為補充:

James Cameron 自己擁有一家製片公司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雖然《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有部分特效是找 George Lucas 成立的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合作完成,但根據維基百科,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大多數電影中的視覺特效,主要都是出自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常勝軍 Stan Winston 之手。Stan Winston 因《T2》獲頒奧斯卡最佳化妝及最佳視覺特效的殊榮。

Stan Winston 亦擁有自己的 Stan Winston Studio,擅長的領域倒不完全只在電腦動畫繪圖,還有更多展現在特殊化妝、建造機械模型等方面以及這個別領域的整合。包括 ILM 亦有份參與的《Jurrassic Park》,那結合電腦動畫與實體機械模型的特效,也讓 Stan Winston 再度贏得一座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獎。後來 Winston 和 Cameron 與從 ILM 出走自立的前任經理 Scott Ross 共同創立了一家視覺特效動畫公司 Digital Domain ,最負盛名的作品包括史上最昂貴沉船《Titanic》與《Apollo 13》《True Lies》《I, Robot》等。後來 Digital Domain 三位聯合創辦人紛紛釋出自己手上的股份而不再與其有關,經過幾手交易後 Digital Domain 目前最有名的大股東之一名叫 Michael Bay...



若要說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和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在《T2》中的合作關係讓 Cameron 只配幫 Lucas 提鞋,我想恐怕是有點認知上的誤會?把榮耀都歸於 ILM 或 Lightstorm 恐怕都不完全恰當精準,或許該說 Stan Winston 才是這些視效佳作的關鍵幕後推手。要說試刀,無論是《Aliens》《T2》或《Jurassic Park》,也都是 Stan Winston 在試啊...

誠如板主所言,從前莎翁劇在處理打殺場面時,只用一塊紅布代表流淌的鮮血也就夠了。中國平劇拿幾支旗子插在背後就代表幾千幾萬大軍,拿兩面畫上輪子的布繞圈圈就代表在開車駕馬趕路中呢。這些輔佐道具存在的重點不應放在百分之百的擬真,而只要能夠推動劇情前進就算功德圓滿,觀眾當然也養成一種看戲的默契,知道這些道具各代表哪些隱性意涵而不會去苛究其真實性,而會更把看戲重點放在體會感受「戲劇」的情感內涵本身。

電腦動畫特效作為一門藝術化的工業技術,運用在電影當中,本應也扮演這樣的角色就夠了,過度強調其重要性,而忽略的劇情節奏角色性格的鋪陳,的確反而可能是捨本逐末的倒置。但若從此角度來評價 James Cameron 的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與 George Lucas 的 Lucasfilm 與 Industrial Light & Magic,我個人倒認為,Cameron 一直是此工業技術的開創者,每次砸錢都是花在開發更炫的嶄新技術,在將這些新技術運用進電影作品中也未必都充滿刻意為之的斧鑿痕跡,包括從《T1》的終結者機械人單格連映動畫到在《Aliens》裡可以一次同時處理數十隻小異形的來襲,在到劇情後半段的 Power Loader 對抗 Queen Alien 動作場面,這些都是足以在電影特效史上留名的機械模型動畫科技進展足跡;再看《The Abyss》的水製外星人(Pseudopod)到《T2》的 T-1000 液態金屬終結者,不僅展現了電腦動畫與真人演員互動的合成技術演進,在電腦繪圖的動作模擬、材質及反光貼圖的技術上也都是一大突破,Steven Spielberg 也才會因此找上 Stan Winston 拍出《Jurassic Park》來。Peter Jackson 的【The Lord of the Ring】《King Kong》又何嘗不是踩著 James Cameron、Steven Spielberg 踏過的腳印在試圖作出超越?

相較之下,回來看看 George Lucas 的【Star Wars】,特別是事隔二十年後的前傳三部曲,畫面上那些動作位置都整齊劃一的複製人大軍,反而是較為低層的動畫技術就可辦到的成績。當然這些地方不算是電影中的重點,至少全動畫角色 Jia Jia Binks 和她的族人就是運用《Jurassic Park》技術作出來的翻新里程碑,看來更活靈活現了。然而那又怎樣呢?即使 ILM 成為好萊塢工業在電腦動畫特效的最重要環節,幾乎所有億萬製片的 CG 畫面都是透過 ILM 的超級電腦運算繪製而成,但妳不覺得 ILM 的多產才該為專致於電腦動畫技術搞壞電影編導重心負上更多的責任嗎?Lucas 擁有這樣一家頂級龍頭動畫公司,自己拍起【Star Wars】前傳三部曲以及交由好友 Steven Spielberg 執導的《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這幾部自砸招牌之作,可又何曾真正將重心放在所謂劇情節奏的推展、角色性格的鋪陳上頭?

以「劇情片」的角度而言,我不敢期待《Avatar》能夠多好看、多感人、多富含人文深度。不過若要拿 James Cameron 跟 George Lucas 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作比較,無論身為一個開創或廣泛運用電腦動畫特效新技術新軟體的電影製片人,或是身為一個用心創作的電影導演,我個人還是會給予 Cameron 更高的評價。

婊爆俠 提到...

想看就去看

眼睛長在自己臉上

我的手指打自己的想法跟分析



要聽我的真心話嗎...我也想看這片

婊爆俠 提到...



感謝bias/小掰同學的意見

我會將他移到正文中當補充意見......可以嗎?

婊爆俠 提到...

引用之前

有幾件事情必須要補充...

我並不是從技術的的好壞來評斷

而是單從「開發新技術」的心力來比較




事實上 拍電影的同時 花錢贊助人家的新技術

並不等同於開發新技術......

因為電影不是天天開拍

可是研發團隊天天都在燒錢

IL 其實還是盧卡斯在支持 不是詹姆斯



而且 Stan Winston 的特效 是上個世紀的舊技術 (舊不是壞事 我並沒有小看它的意思)

知道他負責哪些部分嗎?

阿諾臉上的 「金屬骨骼」

還有許許多多橡膠人體器官 其中包含一個阿諾的頭 還可以作出幾乎栩栩如生的講話表情 只是每顆頭 只能作出兩種表情

還有我所說的 侏儸紀公園中 真實比例的暴龍機械人...(同樣的技術 作出了Alien 2 中的異型女皇)


這些其實都不是新技術 只是越作越精細而已

因為 技術的基礎理論 早在好多年前就完成了



頒個獎給他... 其實有點安慰獎的意思

bias / 小掰同學 提到...

Stan Winston 最早的確是以搞特殊化妝起家。除了終結者的金屬骨骼之外,包括《Edward Scissorhands》裡 Johnny Depp 的白臉與剪刀手、《Batman Returns》裡 Danny DeVito 的企鵝尖鼻怪臉等,還有《The Predator》那隻醜怪的外星獵人、還有 Michael Jackson 大玩特效變裝的《Ghost》,也全都出於 Winston 之手。

但 Winston 的專長並不只這些,再細看她的作品列表,整隻完整的魔鬼終結者機械骨架、異形與侏儸紀公園那一堆大小恐龍,那些需要接上電纜操作機械模型與真人演員作互動才能完成拍攝的工作,也全都是 Winston 搞出來的「手工藝」。

所以 Stan Winston 只是個把上個世紀的技術發揚光大至一個更精緻化境界的老師傅嗎?並不全然如此。Winston 的電影特效公司 Stan Winston Studio 在 2002 年起新增了個平行單位 Stan Winston Digital,跟 ILM 一樣有能力搞起數位化的電腦動畫合成。我猜想 Winston 作品中的電腦視覺特效創作,可能多半是前期在自己的工作室內完成初步設計,中後期再送到 ILM 利用更強大的硬體完成更複雜的運算。

作為一個畢生投入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視覺特效創作者」,我想 Stan Winston 並不全然只是個只會搞手工藝的老師傅,我相信有許多只應用特殊化妝、機械模型無法完成的視覺特效,應該也是在 Winston 以及其他像她一樣的特效大師力圖發揮更多創意時,才和一些電腦工程師合作開發出那些足以符合電影拍攝需求的軟體來,而後再經過多年,那些軟體才被改寫為更經濟、更普及的應用軟體,讓一般人都有機會在家用電腦上接觸得到。例如在蘋果電腦上頗負盛名的動畫軟體「Shake」,即是一例(這是我在維基百科上的 Digital Domain 條目上讀到的資訊)。

即使是較新近的電腦動畫技術,我相信 Stan Winston 亦仍有相當的鑽研與涉獵,甚至還可以說,這些被運用在電影製作上的最新最尖端專業電腦動畫製作軟體,某些程度上而言也是由於 Stan Winston、James Cameron 這類電影創作人提出了方向、開出了需求,才被開發出來的,而不會只是砸錢資助開發而已呀。

譬如說,James Cameron 致力開發的 digital 3-D Fusion Camera System 攝影系統,後來被應用在 3-D 電影《Spy Kids 3-D: Game Over(小鬼大間諜3)》中;而在《Titanic》上市後即構思開拍的《Avatar》之所以一直拖到今年年底,根據 Cameron 的說法也是因為中間這些年來她所致力開發的更新的動態捕捉攝影技術及 3D 攝影系統還不夠完備的緣故。我記得我看過報導說當 Steven Spielberg 在去 James Cameron 的 Lightstorm Entertainment 看過《Avatar》的製播環境以及試片片段成果後,也興奮地表示自己未來又有新作品會向 Cameron 取經借鏡,運用到相同的技術與軟硬體,拍攝出原本還找不到充足技術支援便無法成形的全新感受。

閱讀過這些相關資訊後,都讓我對 James Cameron、Stan Winston 抱持有別於 George Lucas、Michael Bay 的不同評價。我不認為 James Cameron 只是因為有億萬美金贊助所以才玩得起大場面大製作的導演而已,我不認為 Stan Winston 只是個只會搞舊技術的老師傅。就如同板主本篇原文所想表達的重點:「創意」與「用心」才能讓一部作品擁有血肉。而若我們都能認同「CGI」電腦動畫製作不僅是一種技術,亦包含數位藝術的成分在其中,我想 James Cameron、Stan Winston 一路走來還是曾經完成許多他人不曾企及接近的成就與卓越貢獻,並仍持續為其他後進同業提供了參考範本與技術支援,多次獲得奧斯卡肯定也未必只是對個老骨頭的手藝聊表安慰而已啊。

婊爆俠 提到...



被抓到死穴了

沒錯...

創意 跟 用心 才是一切




可是詹姆斯卡麥隆是個很糟的導演

盧卡斯好歹創作了一個很成功很完整的奇幻世界【星際大戰】......

無意高捧盧卡斯 或貶低卡麥隆

這樣寫的用意 部分其實是為了讓「這片會是雷」的論點有力

能理解嗎?

Unknown 提到...

很多地方不太認同版主的觀點,不過這是你的地盤,你說了算,你認為誰爛,誰就爛,沒什麼好辯駁的,不然吵到最後一定也是鬼打牆,沒有答案的,只分成認同你與不認同你這兩種而已。

談到詹導和avatar,我個人是很期待。
從釋出的影片可以体會到詹導的野心為何。
因為以往的CG特效就只是CG,沒辦法騙過人的眼睛的,貝武夫? 聖誔夜怪譚? 這些就因為想仿真人、擬真人,所以才看起來更顯得虛假,剩下動畫的皮肉而已,找不到演員應該有情緒和表演。要嘛就乾脆就像pixar動畫 、功夫熊貓等等這些,先擺明了告訴觀眾畫面上的就是動畫,動畫也一樣有機會是非常優秀的片子,而Lucas的星際大戰後三部曲,我不想談他的CG部份,因為從背景甚至到人物都假假的,如果不是因為頂著star wars這個金字招牌,這後三部曲根本也沒什麼影史地位。

而詹導的片子,從來也不需要去期待說他的片子多有深度、多有內含以及多有具議題性的思考,他著名的片子如T1T2、Titanic、Aliens2、這些劇情都實在單純且八股,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對動作場面、特效的應用與劇情常常可以搭得剛剛好,劇情緊湊卻不過於賣弄。
更不會有像Michael Bay那樣大而無當、
過於空洞的賣弄。
對這些片子熟悉的人,應該也會感覺出詹導在每次的作品中總有溶合一些他個人的創舉、亦或是電影界中的創舉。

這次的avatar看預告片已經知道他的方向,他在設法打造出真正的虛幻世界,用CG的「電影」,而非僅只是用CG的「特效」。

唱衰詹導的人當然可以不認同我的想法,
也許詹導這次真的會砸鍋,我從他預告片好像都快可以完全猜出後面劇情會怎麼走了,
也可能我是錯的,so what?
avatar 如果失敗了,就表示這條路行不通,
詹導要重新思考,話說哪個電影導演沒跌倒過?
Lucas、史匹伯都曾摔得挺慘的。

bias / 小掰同學 提到...

咦... 不是說要引用我的回應當作補充,結果怎麼砍掉了?那幾則回應我也寫很久欸... 而且人家又沒有幫 Michael Jackson 護航,作的功課也比藍藍路用心很多了吧... orz

婊爆俠 提到...

忙啊

別這樣

婊爆俠 提到...

給James

我從不隨便刪文

只要態度別太糟 我也不會介意別人回文罵我

為何說我這裡只分成 認同我/不認同我 兩種??



難道 我也只能選擇 接受/不接受 大家的指證兩種態度??

婊爆俠 提到...

給bias...

補上了補上了 (之前不是補上了又刪除 而是一直還沒貼上)

我的原則是 要等討論結束後才貼上

文章是種比討論會存在更久的東西... 不謹慎一點不行

lazy 提到...

在普通戏院看了avatar...心情激动中。。。可以说是魔戒升级版!!极力推崇!我不晓得导演功力如何,但是单从这部片子看,呈现手法完美,剧情紧凑,绝无冷场!剧情虽老套,但旧酒新装还是陈年佳酿。而且是我喜欢的剧情非常对我胃口,哈本人是俗人一个~

至于创意和用心方面,导演绝对有达到我的要求!从最初的硬体科技,星球上的物种,灵与灵之间的沟通,到体现娜美族的生活方式上,都有很好的表达,简单明了适合单细胞的我~影片所要带出的寓意却是发人深思。。三个小时根本嫌太少,我实在想把电影变成discovery频道!

不好意思占用版主的位子,纯粹为发表一点小人的观后感~总而言之 比起《天神下凡》2012实在是小儿科~

Unknown 提到...

hu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