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預告,會以為這就是部大膽觸碰禁忌、利用醜化爭議歷史人物來搞笑的幽默怪異喜劇片。
但電影一開始就發現這片竟是如此的正經八百、決不戲謔。
開場竟然用披頭四來表達對那段歲月的描繪與反思,效果是深刻且不流俗。
希特勒的崛起跟今天流行娛樂工業塑造偶像的方法並沒有兩樣,他並沒有魔力,就連他的演說也不特別,只是那時代的人本來就好鬥,認為用武力解決政治糾紛很合理,就連德國的民主也都是一戰勝利者硬要塞給他們的!結果集合貴族、地主、財閥、軍人於一身的興登堡可以雄踞領袖位置,最後卻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才是希特勒崛起的真相。
否則,人們崇拜希特勒的動機是如此純良........
但正因為純良,所有人都會掉進這個陷阱中。
崇拜希特勒,崇拜偶像;為國奉獻犧牲,位偶像掏心掏肺掏錢;前者讓人在戰場上英年早逝,後者讓人徒然將生命潛力浪費在消費主義到死.......
今天的世界聲稱要反仇恨,方法卻是「鼓勵大家去仇恨不願意『大聲呼喊反仇恨』『熱愛過去的受害者』的人」。不是要消滅仇恨的種子嗎?怎麼卻是開後門告訴大家「仇恨是可以被特別允許存在、甚至鼓勵的事情」呢?(拜託,多實踐點包容吧!)
|
上尉K跟他的好基友 |
人們都喜歡將納粹的瘋狂單方面的歸罪到希特勒的濫權(使用黨衛軍與蓋世太保)與煽動人民投入戰爭。
但其實德國人的民族觀念與歷史遭遇或許註定了這個悲劇。
一次大戰結束,整個德意志被迫分裂成波蘭、德國、捷克、甚至奧地利。
不但如此,龐大的外債(賠款)與各種戰勝國的予取予求,(還有來自東方的變種共產主義,)讓德國人的民族意識非常的混亂且痛苦,(絕對不是台灣人今天的處境可以相媲美的!)
所以為什麼即使身為納粹同性戀零容忍政策的受害者,上尉K仍舊和他的愛人勇敢開心華麗的步上有去無回的必死戰場,──這是因為他們有自己身為德國人的尊嚴與價值觀,而不是為了希特勒。
(所以...雖然歷史沒有「也許」,但是否希特勒只是回應德國人當時對一戰戰勝國的憤怒,而不是德國人被他利用並改造呢?總會有人出來成為希特勒,用不同的演說方式和不同的小鬍子,但德國的命運卻是差不多的。)
母親是個讓我覺得既溫暖、但也很尷尬的腳色。
相較於上尉K的「明顯是個同性戀」,但母親的「幼稚、不顧一切地投入那看不出影響力的反戰活動」卻是非常隱晦的!
她跟兒子相處的方式或許可以解釋為「讓兒子有個沒有壓力又快樂的童年」,但跟牆壁裡的「兔子/猶太女孩」相處時,她的脆弱、徬徨、期望「藉由拯救別人來拯救自己」的一廂情願又在瞬間表露無遺。
這其實不是什麼反戰反納粹的故事。
這其實是個講述男孩怎麼長大的故事。
男主角喬喬的人生看似活在荒唐與悲傷中,但我覺得他何等幸運,因為大時代的瘋狂無奈並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無法平復的傷痕,反而早早教會了他........
國家會讓自己失望,領袖與信仰會讓自己失望,就連母親也會不負責任的拋下自己。
所以愛情會不會讓自己失望呢?.......但經歷了那麼多失望,十歲的他早已經理解了生命的快樂其實就存在於領受失望之前的過程。
不要再去擁抱國家或偶像或任何理念與信仰,單純的擁抱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