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其實是種變相的大美國主義。
美國為了贏得二次大戰而變得過度工業化、組織化,反觀是享受(美國奉上的)戰勝成果的歐洲似乎不太懂得感激跟尊重美國,骨子裡都在瞧不起美國。
所以美國要藉由在賽車場上獲勝,證明自己不只能贏得戰場上的戰爭,也能贏得工業與智慧的戰爭.......
很多時候,我們會逼自己遺忘自己真正的夢想和渴望,去相信別人要我們去相信的東西,那大多是些膚淺的教條,例如功名利祿權位。
我們忘了自己真正欣賞的美或珍惜的東西是什麼,我們開始變得容易煩躁、容易暴怒、但又壓抑,等我們對這樣的自己/這樣反應事情的自己麻木了以後,我們會開始真心相信功名利祿權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穿上西裝,開始裝求品味,認真鑽研如何用話語驅使或奴役他人,甚至戴上厚重的面具,相信自己只要比手畫腳、單憑信念與意志就能使出扭轉天地的奇能,不然就用武力摧毀那些不受自己影響的東西........
我們變成了達斯維達和福特軍團。
周星馳在電影中說「人活著沒有夢想,哪根魚干有什麼分別!」其實新系列的星際大戰背後,則是J.J.企圖潛藏著這樣的訊息:「屈從於某個比自己強大的力量、然後扭曲自己的夢想意志信仰,這就是投向黑暗面。」
可惜這個時代的觀眾大多不珍惜J.J的觀點,卻對這部典型的好萊塢電影共鳴頗深。
不要誤會!這是部很棒的電影,但它也是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工業產物,就跟福特汽車一樣。
裏頭對其他行業的認知都非常表淺。
每當這種時候,好萊塢編劇導演們都只能用歌頌的方式去帶觀眾「認識」贏家獲得勝利的過程。
怎麼打造一台車子的過程被極度簡化,跟官僚組織的戰鬥成了戲劇的重心,起承轉合的過程非常制式化,在表淺可見的細節表象上又極度吹毛求疵,例如賽車比賽的進行過程,尤其是跟賽方工作人員的「爭執」。
所以觀眾還沒開始就知道了電影的終極結局,不管是基於史實也好,還是為了不流俗套而加入的變化,其實對(大多數)觀眾來說意義不大。
電影的選角策略比較流於俗套,看到演員登場大概就能預知他們是扮演反派或中性腳色。
在追求50/60年代的質感上,似乎過於考究而失去了娛樂性,(那些配樂有滿滿的年代風,但反而不是很吸引我。)
小缺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