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洛基恐怖秀】讓LGBT族群真正被理解的一天晚來了十多年的經典



可能是因為年輕的時候不懂得欣賞這種百老匯風格的歌舞片,也可能是因為【鬼玩人】的音樂劇太成功(音樂太好聽),所以我對【洛基恐怖秀】的基本觀感就不「太好」。(個人喜好問題。)但音樂性不是我的重點,這部電影的故事核心才是我如此下標的原因...


包覆在流暢的音樂場景之下,這部電影其實很粗暴!

它用一種令觀眾不會去多深思、無法有太多抗拒或質疑的方式,把一種刻意塑造出來的文化(不管是本劇獨創、還是外界本來就存在的偏見)包裹成華麗歌舞表演的一部份,讓觀眾在欣賞歌舞的同時就不知不覺地「接受(習慣)」了這樣的文化。


 這「文化」說白了就是打破「性壓抑」、正視「性」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環。所以真要說本片如果「恐怖」,應該是「被壓抑」「被禮教制約」的人性牢籠竟然那麼容易的就被打破,人真正的本性就那麼赤裸裸地跑出來......一般恐怖片賣的是血漿,它賣的那是種掙扎、失落、毫無選擇地被破壞。(反正80、90年代的恐怖片賣到後面,也都是種形式上的血漿屠殺歡樂秀。)


但「反‧性壓抑」真正的樣貌或本意是什麼?這部電影並沒有負起「正確描述它」的責任。(需要嗎?這其實是個「問題」,而不是個需要爭論或作為評論依據的點。)

因為片中的主流大眾代表男主角和女主角,一個(女性)就是發花癡,另一個(男性)就是來者不拒(但又事後拼命後悔),而非主流大眾的代表們(派對女主人、僕人、和眾多來賓)在片中完全起不了可以深入或破除大眾對LGBT族群還有深櫃們的刻板印象的功能,結果電影反而用一種強大的音樂跟娛樂性趣讓這些偏見變成一種很好宣傳複製的歌舞表演。


當偏見或刻板印象隨著廣受歡迎的音樂四處粗暴的傳播,人們(根本沒什麼選擇的)習以為常以後,.......對!恐懼跟排斥少了,但是當有人講起「我們應該要更理解...」的時候,那種必要跟會喚來的注意力也跟著少了。

 最後只剩下......

同志要穿皮衣、要露出生殖器的形狀、要擁有活躍的性生活性渴望性魅力.....(有些人或許會插針說:「某某腳色其實是某某族群,並不是同志!你錯了!所以你整篇文章的意見都不可
取...」...在這裡消個毒:「請你們自己有點羞恥心,節制一下。」)

或是.......

深櫃們就是愛穿著保守、行事謹慎、唯恐自己內心的牆被外界的刺激衝破。

然後就這樣一路走完了80年代90年代,直到【慾望城市】興起、繼續給LGBT族群換上不同的偏見為止。


在今日回頭看,這部電影所象徵、或要追求的,其實始終是種最純粹的自由。

幻想的自由,創作的自由,表達的自由,發表的自由,衝撞傳統與主流的自由......

在電影領域中,它可能是邪典之始祖,但在社會面來說,它的價值跟那些散播並強化偏見的電影並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它所散播的是種極度歡樂正面的偏見。

其實就算沒有這部電影,人們也未必會去聆聽那些「正確的訊息」,所以還是會有新的偏見存在,或舊的恐懼與排斥會持續興旺。如果真要說,「理解」並沒有早到或晚到的問題,只是根本片一點關係也沒有罷了!



講更慘白一點...

這部片所關注的解放是更全方面的!而不是單純的「少數族群能否有抬頭挺胸光明正大走在陽光下的權力」那種包著政治、完全泛政治化的議題。

難道「異性戀男性一定都依戀藉由女性的肉體作為自慰以外的性慾滿足方式」?尤其到了今天,我們「時不時」都會聽聞異性戀男人跟「女裝男」(實在不想去計較政治正確的稱呼方式)順利穩定交往的新聞,所以......

 「解放」的權力或應該被關切的對象並不該僅限於少數族群,這部電影所描繪的解放也不是只在少數族群身上,但性平(政治)運動者基於找出一個「象徵大眾通俗文化支持性平運動(譴責多數)」的代表,所以強加本片加上了許多「LGBT限定」的詮釋。

強加的........



回私人目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