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Wishin' and hopin】電影【新娘不是我】的片頭曲








經典老將的實力絕對不是如此而已...

【凶兆二:雙瘋】很無聊的片名,但內容很有趣...(有據透,但應該無所謂吧?)

就直接叫【凶兆二】就好,刻意加個「雙瘋」,每次提起這部電影就會被女性朋友白眼.......



片中,女主角(因為我認為她不算單親媽媽,所以直接稱呼她為女主角)遭遇到的困境其實就跟惡魔「巴古爾」的邪惡儀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老的社會基於某些無法言傳的理由,所以大家都對「巴古爾」的存在保持緘默,(以下是我個人的想像或推論,)所以「巴古爾」可以肆無忌憚的在人間作怪、吸引無知的小孩走入自己的陷阱中,──或者說如果孩童們知道這是「巴古爾」的伎倆,內心可能就會產生下意識反抗,例如男主角告訴狄倫怎麼跟內心的負面情緒征戰的小技巧,可能就是無形間破壞了「巴古爾」伎倆的關鍵,(只不過「巴古爾」的目標本來就不是狄倫。)

現實世界中,小鎮的居民基於想保住飯碗和被蠅頭小利(和膚淺的人情友誼)給吸引,所以大家都對女主角的丈夫施加在家人身上的惡行不聞不問。明明只要有人...例如警長或某個長輩...會堅持不跟女主角的丈夫手中(家族)的權勢低頭妥協,也許這個男人的個性跟行為會收斂許多。

畢竟,就連反抗「巴古爾」也沒那麼困難。(這是第二集遠不如第一集的地方。)

但是大家都選擇順從它、讓它在黑夜的夢境角落出怪作惡,也不要正面對抗「巴古爾」的憤怒,(這或許會是第三集的關鍵,一個只能誘惑內心有偏差或負面情緒的孩童來作為祭品的惡魔,退一步來看是不該有如此廣泛的影響力才對。)

就好像小鎮居民都選擇順從有權有勢的惡霸,而女主角和他的兩個兒子就好像是小鎮居民選出來的祭品一樣。



很有趣。



電影第一集,小女兒因為對父親的愛,所以被巴古爾誘惑。──這簡直是邪惡滿點!令人想到就會手軟。

電影第二集,狄倫是因為對父親的「痛恨」,所以不停地被邪靈誘惑到地下室.......可是這種「痛恨」很輕易的就被狄倫自己給控制住了,反而是查克因為自己性格中和父親的相似,讓他被邪靈給誘惑。

這種誘惑的邏輯挺奇妙的........「你很強!」「對我們來說你比其他人重要!」.......這些言語的作用其實都是「餵養一個惡霸」或「滿足惡霸期望從周圍的人身上獲得的成就感」。

所以雖然從恐怖文學對於邪惡和絕望的描繪力道來看,第二集簡直貧乏的只剩下影像和音效,但內容整體來看並不會比較差,只能說面向不同。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魔嬰 Grace(2009)】人是最美的風景

很難說清楚自己到底看到了什麼東西...

技巧並不算好,節奏並不流暢,而且內容很含蓄,演員大多還都是電視劇班底,像助產士(女主角的同性戀愛人)就是【超自然檔案】中在第六季就領便當的酒吧老闆娘。

但可能就是這個「很難說清楚」讓它獲得很高的評價。



我看到高估了自己生育能力的價值的女性,完全無視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兒子女兒都是我生的,我最大!男人只負責播種而已!)

也因為過度高估,所以凡是暢談「身為女性之苦」的論調,在我們這個社會中很容易暢行無阻。

例如哺育的痛苦就是其一。本片的原始創意可以說就只是對這種言論的最直覺聯想,或是種極致惡劣的嘲諷,「哺育那麼痛苦?有像這部電影一樣痛苦嗎?」



我也看到只會喊愛、卻無視恐懼的蠢蛋。(只有女主角還能繼續用「我在提供寶寶最好的東西」當藉口說服自己,換作正常人早就走去醫院了!哪還需要等到動物頻道播出「動物也知道如果無法維持自己、照顧自己,要怎麼照顧寶寶呢?」這樣的內容。)



我還看到了一個人與人之間只講控制與權力與利益交換的世界,沒有人會去關懷彼此,只有「如果擋我路、或惹我不爽,我就把妳踢開」的世界。道德上來說,我們東方世界會很積極譴責或排斥這種人,(除非是流氓或不成熟且衝動自私的青少年,)但西方好像習慣將這種事情的批判維持在法律面,只要別做出違反法律的事情,這些都會是「人性」的合理表現。
這部電影似乎有意無意的在譴責這點。

這跟過往的電影都是採用醜化、或順勢的利用不同,(即使不譴責,但也沒人會喜歡這種腳色,或說看到這些腳色遭遇悲慘甚至可怕的事情時,反而會從中獲得娛樂的愉悅感。所以這種腳色通常都在虐殺片恐怖片需要劇情轉折時,作為劇情上的流血犧牲品。)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血色孤語】罪惡感退散

把邪惡或是非善惡之類的字眼屏除......

這部電影就是講一個在追尋快樂的路上一直失敗的人的故事......(而且有嚴重的遺傳性精神病。)





他其實也懂社會規範、或法律、或「做了會倒大楣的事情」。「要過活要自己賺錢,」「女孩子不是塊隨便自己強暴的肉,」「養寵物當伴吧!」.......這些道理他都懂,但不能改變他腦袋壞得很嚴重的事實!



說來好笑,我很能理解這個腦袋有問題的主角在這部電影中的感受!

「我好像幹了會讓周圍的人生氣憤怒的事情。」雖然對他來說,這些事情跟普通人考試考零分要拿成績單回家給爸媽看、或是工作成果交白卷要回覆上級.......其實沒什麼兩樣。

別人的想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會對自己的行為生氣憤怒!

所以他對死人沒有歉疚感。

所以他也對「有好感的女孩」打從心中沒有「想要珍惜對方」的慾望。

即使如此,他還是明確的知道「自己惹上大麻煩了」。──那種睡一覺,就會被拋在腦後的麻煩,大笑三聲、解決的方法就會明確地浮現在腦中。



跟其他以變態狂或殺人狂為主角的經典電影不同。

主角並不特別聰明、有品味、或有特殊才華,長得帥、但骨子裡也是個萌呆的老鮮肉(娃娃臉)。

它並不是小品黑色喜劇,也不想創造個史詩英雄般的黑色悲劇天才,反而(可能)只是以一種非常極端的方式在傳達每個人都會遭遇到的一種人生狀態:

明明自己對事情沒有任何感覺,卻要因為別人對事情的觀感而忙進忙出、甚至驚慌失措。

很奇妙的電影........






我們真的理解是非善惡嗎?(見下一個問題。)

還是我們只是單純的對於周遭眾人的反應有著像「對狗搖鈴鐺」一樣的反射性反應?所以眾人就以為「我們跟他們一樣理解事情的好壞」?(這會變成無限循環,變成「每個人都只是以別人的反應為是非善惡的依據,(總有一個人真的懂是非好壞的源頭,所以就跟著那個人的反應走吧!)」但卻沒有一個人說得出其中的理由。)

我們的社會又期望每個人怎麼面對這種事情?希望我們真的理解是非善惡?或是只要具備「狗搖鈴鐺的等級」即可?



因為選舉要到了,所以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狗搖鈴鐺的等級」。

如果每個人都有明確地獨立的是非善惡,政黨機器要怎麼運作、要怎麼洗腦、要怎麼隨意玩弄支持者呢?

【對不起,這篇文竟然是政治文。】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驚叫少女The final girls】時光可以退回到今年的母親節嗎?



看預告感覺像是【驚聲尖笑】那樣帶有惡搞性質的電影,但劇情出乎意料的「認真」。

不但每個「電影世界」的邏輯情境都顧慮到了,結尾的「轉折」更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

感人



「媽媽」的愛,或說「媽媽」的特質,被精準地傳達並保存在這部「電影中的電影」中,──「她」永遠是那個有著單純的夢想、隨時準備好全心全意付出給自己的女兒和工作的人,即使在電影世界中「媽媽」不是媽媽、而是這個名為Nancy的女孩,但Nancy也用「媽媽」在現實中自己愛著女兒的方式來愛女主角。

比起供應女兒體面安穩的生活,她更希望女兒可以從自己身上學到怎麼熱愛自己的生活/工作、堅持自己的熱情/理想,不要輕易向五斗米低頭或是因為旁人的嘲笑而失去臉上的笑容......

什麼樣的愛才能讓人堅持這樣的生活方式呢?

多的是犧牲了陪伴子女的時光或子女的意願,就為了讓自己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心力去取得工作成果的父母,他們是用什麼樣的理由說服自己,又或者期望自己的兒女會從自己身上學到什麼?

看著「媽媽」最後在雷光大作的黑夜下輕快起舞,讓人有種想要飆淚的衝動。



B級片的大宗類型大概有科幻片、動作片、恐怖片、軟式色情片.........

跟主流電影沒啥兩樣!

可以想見它也餵養了無數的從業者和演員。

這些演出B級片的演員不乏有驚人才藝和演技的可塑之才,但事實是這些演員中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只能在B級片這灘爛泥中打滾.......

也許有人可以像Bruce Campell一樣樂在其中而不改其志,但有多少人樂在其中不是重點,有多少人被這灘爛泥給吞蝕掉自己的人生志願、埋沒了自己的天賦才華...這種「沒有選擇」才是重點。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凱文貝肯、約翰屈伏塔、或潔美李寇帝斯一樣,把B級恐怖片當成踏腳石後「一路向上(或任何自己想去的地方)」。

特別是在好萊塢今天這種「不是方法派演員就別想登上奧斯卡」觀點當道的環境中,單純的熱愛演戲根本沒有意義,因為演戲變成一種純粹的技巧/特技,除了天生的長相外型與說話聲調以外,在方法派中大家詮釋腳色的方法好像漸漸地沒有什麼分別。

好懷念那種主張演員應該以「自己」去詮釋腳色、讓腳色具有不同與劇本或原著版本特色的年代。

但在今天,電影的特色是靠錢靠特效靠影像風格堆積起來的,演員就是演技派與明星兩大類,──不是天生有明星光環,不然就要有表演技巧........

比起用惡搞或無厘頭的創意來向類型經典致敬,這部電影骨子裡是在向演員致敬。

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