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阿特拉斯聳聳肩】真正的「自由」到底是什麼?

【電影版即將上映,不見代理商要引進的消息,看來台灣讀者書迷乃至平民大眾是沒有機會一飽眼福。

這是好事,否則電影一上映、一堆人走進去看,看完之後若是不幸看懂它真正想傳達的意思,恐怕一堆人會羞愧的想自殺。

因為今日的台灣,完全符合書中所描繪的「由掠奪者掌控,毫不留情的對大眾詐欺、對有能者掠奪的世界」。】

本書的中心目標:「藉由構思世界末日來讚頌美德與理性的勝利」,在實用主義盛行的今日,被大家嚴重曲解縮小成「對自由市場的讚揚」。導致在金融風暴後,有人在抨擊自由市場、認為自由市場要為此負責任,連帶譴責這本書、否定它的價值。

但真的如此嗎?

預告中,第一個出現的名字為Midas Mulligan,在小說中,這是個世人口中「金融界的傳奇冷血吸血鬼」,但唯有「意圖打造烏托邦的藏鏡人」才真正的看出了此人的價值:大膽的承擔每一分投資的風險,而且只以上門借貸者的能力、潛力、與熱誠為投資放貸與否的唯一標準,完全不考慮身家、背景、人脈......

聽起來是不是很刺耳?早些年,台灣金融界如果多幾個有這種見識和風股的經營者,可能就不會有呆帳危機了。

金融界不謹慎的審核放貸,隨意的將放貸的權力當作和權力者掛勾的工具,就好像書中所描繪的世界:政府藉由施展公權力,強迫許多不知隱藏財富的新富階層賤賣自己的財產,美其名為「機會均等」,例如主角漢克里爾登就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鐵礦場,轉賣給身旁的酒肉朋友,──但漢克里爾登不知道的是這個「酒肉朋友」不但跟他的商界與政界敵人私底下互通有無,在礦場一到手後,就將很大部分的鐵礦產量轉給其他生產力低落的鋼鐵生產廠,結果漢克里爾登的生產廠竟然要面對空有產能、但沒有材料的窘境,最後這種窘境更擴大到全國各行各業,農業機具和運輸用交通器具的替換零件就是因為鋼鐵產量下滑,──即使願意加倍購入價也無法獲得承夠的鋼鐵,根本是有市無貨的窘境,──導致無法順利生產,最後進一步導致農業生產力下滑、甚至爆發大飢荒......以書中的模式搬到台灣的金融界,最後就是「呆帳一堆」。



釐清這點後,再次觀察「金融風暴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首先,投資界並不等於「銀行」。即使銀行可以成立投資部門,但兩者因為科層制度的發展,並不見得是一體的。

所以投資界的資金從何處來?大部分都是藉由低利率的貸款倍數式的槓桿操作而來。(簡單解釋:用一佰塊的美金去借到價值一萬塊美金的英鎊,再用這價值一萬塊美金的英鎊去借到價值一百萬美金的日幣......再把這日幣換回美金,光是存著賺利息都划算,先還本金也可以,因為日幣根本幾乎沒有利息。)

而這低利率是怎麼回事?不就是政府的「一紙規定」所得到的結果嗎?



等等等等等......我是不是腦筋不對,竟然挑明著講「這個世界上一半的『專家』(?)都在說謊」?

沒錯!就是在說謊!(我對「利率政策/貨幣主義」沒意見,但權責歸屬要正確,不能任由人亂喊。)

要解釋我的立場,就要釐清艾茵蘭德所計畫構思的自由經濟,是一種以哲學為基礎的抽象概念,並不是具體的制度。即便是具體的制度,如果失去了這種哲學精神作為動力,則制度也就是去了功能,甚至會出現反功能,前面用台灣作為例子,就在於解釋這個概念。

也就是說:艾茵蘭德寫這本書的目的,除了闡明自己的哲學觀點以外,另外的就是抨擊那些不具備這些觀點、甚至反這些觀點的人。

那......艾茵蘭德的觀點為何?

其實大家都集中在明確的哲學觀點,就連她本人也是,但其實這本書的內容本身也帶有一種「史觀」。

什麼樣的「史觀」?──人類的文明除了物質進步外,精神文化與哲學文化也在進步,甚至可以說一旦進步停止,則會立刻帶來毀滅。所以造成進步的人才是推動這個世界運轉的英雄,是希臘神話中那個日夜不停扛著世界的阿特拉斯神。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用感激和尊重回應這些英雄與神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一旦沒有這些英雄與神明後,世界會立刻變成什麼樣的面貌,所以英雄與神明(最後一次提到「神明」兩個字)不是被人們理所當然的使喚,否則就是得不到應有的報酬與尊重。結果英雄最後會出走、拋棄人們、或是單純的累死餓死,後繼無人後,進步自然停頓,文明自然崩壞,直到新一代的英雄再次出現、繼續邁開進步的腳步為止。

人類的歷史說白了就是這樣的循環。就好像中國的歷史,農民耕種、百工製造,其中精於本業的人就會致富,再搭配貿易人才在其中穿插運作,整個社會就會富裕發達;但發達的結果,官僚也跟著發達,最後藉由跟官僚聯合,許多不精於本業的人,也就是不具備一技之長的人,也跟著致富,並且跟官僚分享自己的財富,結果這個社會就會從鼓勵人發展本業、精進自己的技藝,轉為重視權力的合縱連橫、或是如何在權力組織中獲得要職,也就是文憑主義、反商主義......

因為某種不知輕重的傲慢,所以讓人們不會對英雄們回應感激與尊重,甚至以為自己可以理所當然的使喚,或說是奴役英雄,直到看著英雄們一個接著一個因為過勞而死在自己面前卻還不知道警惕。

因為某種不知名的理由,這種傲慢會用各種形式出現。

當年艾茵蘭德抨擊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客觀來說並不是因為艾茵蘭德厭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是因為當代所盛行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其實是這種傲慢的體現、或說是張牙舞爪的工具。

艾茵蘭德沒說的、或就連她自己也沒想到的是,連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一不小心也會變成這種傲慢的工具。

至於在小說中,──請忘掉「傲慢」這兩個字,──這些毫無顧忌的奴隸英雄們的腳色,被稱為掠奪者。掠奪者總是在不停編造謊言、總是在不停對著大眾灌輸自己編造的這些謊言,期望獲得更多人的支持與肯定,或是為自己的無能找到藉口、甚至反過來使自己變成真正「有能力」的人。

這不就是在金融風暴之前的金融投資界嗎?

投資股票?真正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投資並不是指買低賣高,而是投入資金、促進生產發生......

即便不去區分投資的定義,純粹的因為賺進鉅富而肯定這些人,給予這些人各種租稅優惠和大開國際匯兌方便之門,結果大批的人才不去從事本科行業,卻鑽進了投資領域?......(最好笑跟諷刺的,最常擔憂這些問題的,其實是引領科學創新跟進步的美國,而不是我們這些三流的跟隨者。)

最後等到真的出了事,就馬上張開謀體資訊的網絡,開始對著大眾洗腦、聲稱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錯.......

這樣看來,艾茵蘭德的觀點究竟是對是錯,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是否還有重新研讀此書的必要,請不要太快下定論,雖然答案已經清楚的擺在眼前。



【再說一個看完這本書後的心得和應用結果:

大約是2010年中看完之後,我找了個機會就告訴家裡的長輩:「別再碰台灣的高科技股。」

原因太複雜,所以沒跟他們說明,只是單純的講述理由。

但原因很簡單: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其實並不是種產業,雖然從業者中不乏優秀人才,而且散佈在整個產業的各個層面,但大體來說台灣發展高科技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充實這個社會、或帶來進步.......而是單純的因為「大學培養了很多高科技人才,不可以讓這些人失業,所以要降低創業、或提供工作機會的成本與難度,」最後導致高科技產業隨地亂灑,但真正的認真在從事研發的並不多。

更正。

我不太相信在今天的台灣還有哪家科技公司是認真的在從事自主性研究的。還不都是抱著「僱個從學校學到最新技術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把他們腦中的知識壓榨到乾後,就可以拍拍屁股抱著銀子走人」的心態......

結果,股票會說話,財報會說話。在這裡炫燿這一點有點嘴泡,所以用題外話的方式補充,千萬別真的把這番嘴炮真的跟本書牽連在一起。】

1 則留言:

王正一 提到...

所以說真正的自由社會與自由經濟
是不靠關係、權力、背景來判斷一個人,
而是看這個人有沒有潛力、有沒有創造力
可以貢獻這個社會?

為什麼資本主義也會有這種疾病呢?
似乎是因為社會分工發達後,
真正的創作者,不容易爬起來,
反而是掮客們會掌握經濟實力而統治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