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電幻國度 The electricity state】拿掉政治意涵後只是導演在用不同的風格講述一個有點老掉牙的賽博龐克故事


這部電影可以視為復仇者聯盟3+4的補充說明,很多在那部電影中不能明講的政治訊息,這部電影在開頭二十分鐘噴光光。

原來薩諾斯就是美國(與柯林頓),用彈手指一般的金融戰爭先後搞垮了伊拉克(註)和日本後,看到這個世界依舊不知足、依舊想要忤逆自己,這時候的薩諾斯(美國與小布希)就狠下心選擇毀滅整個宇宙a.k.a.發動反恐戰爭......只是現實中不存在復仇者聯盟跟美國對抗,所以薩諾斯成功的將整個「非美國派系」 的宇宙歸零:整個世界被美國跟他的北約盟友給徹底玩殘玩爛......

最近幾年國際局勢的幾波動盪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醞釀了!

柯林頓的政策確保了全世界所有非美系的國家在接下來幾十年中都要成為被掠奪被鎮壓摧毀破壞的對象,所謂的進步、開發、開發中的變化界線就此凍結,落後的要永遠落後、原始的要永遠原始。(唯一突圍成功的叫做中國。)

南斯拉夫(與塞爾維亞)是他們第一個動手改造的對象,動作之大、手段之粗暴。

接著就是夢想著以巴和解能落實的巴勒斯坦人(也就是本片中的機器人),這裡就是小心翼翼的溫水煮青蛙,直到某個叫哈瑪斯的組織往鍋裡倒冰塊為止。

俄國則是遙遠的下一步......因為柯林頓那時候普丁還沒上台,俄國在柯林頓眼中看來根本是盤已經料理好的微波爐大餐一樣。


但結果很諷刺。人類與機器人的戰爭竟然是以「人類變得比機器人更不像人」收尾,就好像回教國家正在大舉滲透基督教歐洲國家並取得影響力,基督教國家正在變得比中東還要更像回教國家,只是沒有回教文化的靈魂、只有數不盡的中低階層難民而已。

對!在這部片中,機器人不是機器人,人也不是人,所以機器人中竟然會有身體扭曲變成怪物這般「克蘇魯神話」的事情發生。(而且知曉事情真相的先知還要被困在這群怪物的中間,故事完全不交代不解釋不暗示或最低限度合理化他是如何活下去的。天哪!)

然後克里斯普瑞特飾演的「邋遢川普」要頂著大肚腩接受女主角的精神感召後,搖身一變成「粗獷狂野J.D」,從一片鐵鏽中帶領著被體系犧牲、拋棄、甚至毀滅的美國機械人反攻回政治中心.......

天哪!想到我剛剛看的電影竟然這麼偉大,好像要落淚了!


整部片就像是復仇者聯盟四中,一行人發現無限寶石被薩諾斯毀滅後的「五年後」,那片段中的美國雖然不至於破敗,但悲傷與絕望就好像太陽的光芒一樣給所有東西都上了層奇妙的顏色一般。

導演把同樣的手法拿來用在本片中。(大概是看中這原因才請他們當導演吧!)

這導致本片還沒開始就有個不利的格局,——電影的「美學品味」注定要格局小到不行。

在【復仇者聯盟四】中,上面說的那種「悲傷與絕望」的顏色在一行人決定走進平行宇宙穿梭機時被一掃而空,電影美學忽然轉變為正常的漫威電影。

但這種轉變並不存在本片中。

不要以爲沒有這種轉變沒什麼,因為這種色調的轉變算是種很基本的電影技巧。(不舉例。)

缺乏這種技巧只會讓本片淪為特效爽片。


克里斯普瑞特依舊在扮演星爵。

十一號已經開始出現初老現象,真是保鮮期很短的女演員。

關繼威的演出不過不失。


沒了,可看可不看的電影,不懂為何評價這麼糟。

糟糕十倍的電影大家都看過了不是?


註:

當年伊朗跟伊拉克打仗,科威特站隊伊拉克這邊,用「假援助、真借貸」的名義跟伊拉克保證了一堆、拱火了一堆。等到戰爭一結束(伊朗撤軍)後,簡單握幾個手後科威特就開始死命跟伊拉克討債。不只討債,還聯合西方各大國縮減伊拉克還債的能力,比如凍結伊拉克出口石油的能力,還有增產讓油價下跌,同時還在邊境上開採伊拉克油田。後來海珊懇請國際勢力幫忙調停自己與科威特的債務問題但得不到正面回應後,發瘋似的用軍事手段解決債務問題,但不管再瘋狂,軍隊本身的行為都很收斂,科威特並沒有因為伊拉克軍隊的到來而承受太多苦難,反而是伊拉克軍隊撤離時,美軍的狂轟濫炸殺死了數十萬伊拉克男性。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米奇17號 Micky 17】「奶頭娛樂」當道的時代該結束了

 


很奇妙的電影。

充滿前瞻性、幾乎毫不留情地捨棄了過往同類作品慣用的觀點思維,這導致它的影視技巧比較單薄,缺乏在影像上震撼觀眾、或在情境上娛樂觀眾的能力。

本以為它會充滿愉悅幽默的荒誕,但其實.....它的調性非常平和嚴肅,而它的荒誕非常的尖銳且充滿賽博龐克式的冒犯性。

怎麼個冒犯法?

這部電影無意去挑戰並批判「現今隱形階級制度的失敗」,反而是暴露了「人類的各種知覺認知與價值觀早已遠遠跟不上科學進步與即將到來的挑戰」。

太空船代表的不是「浪漫式戲劇冒險」,而是(現實中可以完美適用的)「時代洪流的諾亞方舟」,主角代表的不是「方舟社會上的最底層」,(不知道為什麼各種媒體預告分析都一直強調這點,)而是「不具備登上方舟資格、即將被時代洪流吞沒的勞苦眾生」。

但,能登上方舟的人都必須要有專長或資格。科學家、技工、領導者?......細看這資格會驚覺:方舟代表的並不是「挺過洪流、邁進未來」,而是「將陳腐的過去扛到未來去侵占未來」(註1),方舟本身雖然扛下了「時代洪流」的吞沒,但它本身恰恰好就是「時代洪流」最想吞沒的東西!


整座方舟上,唯一夠資格邁向未來的,其實只有「打印技術」。

人如果不再相信「靈魂」,或不再相信過往時代宗教授與人的「(偽)科學(靈魂與肉體)關點」,禁止或抗拒「打印技術」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

雖然劇中表明的原因是「它讓(承受打印技術者的)死亡變得不可怕」,但真正深層的原因是因為「人們不願意切割過去的思維與習慣」。但這是什麼樣的思維與習慣?如果熟悉基督教觀點或犬儒思維,大概都很熟悉......「彌賽亞怎麼可以是個如此平凡的人?」「人類沒有資格獲得永生!(人類的終極命運就是滅亡。)」

對!其實「打印技術」是種人類全體的救贖,——請先捨棄宗教與靈魂觀點,何況湯姆克魯斯已經在【遺落戰境】中用很溫和且雙贏的觀點挑戰過這點了,——它是如此神聖偉大,所以承受它的人必須非常卑賤非常底層!



非常卑賤!非常底層!

就像神對耶穌的安排一樣!(人的思維變得跟神一樣?或人模仿神學對耶穌的廉價論證?......我真的知道神的思維嗎?這裡頭真的有「神對耶穌的安排」嗎?......Abort!Abort!)


重點是......

第一次看這位導演的作品,跟預期的落差不小,看了很感慨,因為我們真的看到了好萊塢迎來一個時代的結束、並且用力地打開了一個新時代。

曾經,太空與星際是各種浪漫想像與人性極限(例如恐懼)獲得無限發揮的地方,例如【地心引力】【絕地救援】【星際效應】......但現在、本片中只剩一片呆板空洞、讓人忍不住打哈欠的黑暗與雪白。

這部片就這樣把在好萊塢運行了數十年的鏡頭美感與品味價值觀當成垃圾一樣的給捨棄掉了。

這些被捨棄的東西其實是種「奶頭娛樂」。

人們看著那些能登上影展殿堂的科幻片,幻想著自己在思考並感受「人類何等渺小」之類的私假議題,但人們只是在「漸漸遠離方舟登船口」的過程中麻痺自己而已!就跟那些沈迷於抖音、社交平台、手機遊戲等「奶頭娛樂」的人沒兩樣!

說白了,影展殿堂的科幻片一樣也是奶頭娛樂,只是受眾不同而已。(正在無可避免步向絕種的中產階級。)

史蒂芬史匹柏拍出了【ET】和【第三類接觸】後,科幻電影就極速奶頭娛樂化,(他根本就是這個風潮的掌門人,)然後隨著他在好萊塢影響力(實質權力)越來越高,殿堂級的科幻電影人生存空間就越來越狹隘!(所有企圖跟他唱反調的電影人拍出來的電影都會在票房上被他狠狠羞辱一番後,要不乾脆消亡、要不像麥可貝一樣被他收編。能夠存活的人真的是鳳毛菱角。)

沒看到拍出【超級八】的J.J亞伯拉罕今天盡可能跟他保持距離嗎?(笑)


希望本片不會是絕響。希望人類與好萊塢能夠誠實坦然地走進新時代。



註1:方舟會出發,是基於一種人類之間「侵佔與掠奪」的思維。否則多數應該要解決的問題都沒解決、都沒準備好方案。糧食供應不穩定?地面探索設備不齊全?缺乏娛樂設備(所以只好盡可能的聘用宗教狂熱信徒)?連這些都沒有,更不要提「機器人」「醫療設施」「冷凍睡眠」等更高端的「解決問題的手段」,方舟上通通不具備這些東西。僅僅是因為「只要探索隊能夠在61分及格的條件下先一部搶先到達目標插旗佔地」,所以這艘船就出發了......

2025年3月10日 星期一

【蝶變 The Butterfly Murder】科幻與武俠


 

將武俠片與科幻恐怖片做了巧妙(粗暴?)的結合,還融入了日本特攝電影的美術風格,而這竟然只是徐克身為導演的初出茅廬作品......真難想像他未來還怎麼荒腔走板下去?

但,想到宮藤官九郎,徐克其實也只是中規中矩而已。


時代對後來的人真是如此不公。

如果是在今天,徐克根本沒有機會當導演。作為一部電影,演員走位演技無一刻不極盡誇張虛浮之能事,好像完全忘了要好好演戲一樣,要不是導演將這種誇張虛浮貫徹到底,要不是電影結尾那沈默且強大的控訴,其實這部電影就是個「導演三流末段班(沒能力好好指導演員)」的BBB級作品而已。

(別忘了胡金銓對武俠電影的影響力還在。結果本片如此糟糕的技術與質感,空有概念的前衛與還算優秀的故事創意,竟然還能獲得如此成功,只能說香港/台灣電影的榮景注定要曇花一現的徵兆這時就有了。)

但,偏偏徐克誕生在上個世紀,而且在70年代踏入影壇,所以他這種「大鍋炒」式的電影創作法竟然大獲成功,不只是票房和一時口碑,甚至還讓導演獲得了流傳至今的美名。

時代對後來的人真是如此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