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奇異世界:阿比逃亡記&阿比再出擊】末代的波斯王子

 





這款遊戲在當年來看可以說是「末代的波斯王子」。

它是少數唯一仍舊堅持橫版2D移動、關卡畫面不滾動(捲動)、角色動作極度仿真的遊戲。

「洛克人」系列的動作並不仿真,而且關卡畫面會滾動(捲動)。

光是以此論,這系列的遊戲就配得上與「波斯王子」平起平坐。


後來次世代主機上的續作我就不熟悉了,據說在GC上,換成一條魚來當主角?(如果拿到Good Ending,會有預告或暗示預作的存在?)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超級魂斗羅 Super Contra (Arcade)】

 


一代街機版除了畫面優異以外,會讓我搞不太懂它怎麼成功的。

嚴重縮水的關卡跟平衡性做得很差。

但這個「二代」證明了這個街機遊戲開發小組的實力。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魂斗羅 Contra (Arcade)】


 

任天堂版的畫面雖然差了些,但平衡性反而更好且內容豐富。

這個街機版的根本是一團「混亂」。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打卡獵人 Day Shift】毒性很低的電影


 

這是個消失有一陣子的片種。抑鬱、情緒失調(沒被良好社會化)的硬漢型男性如何對抗陳腐的職場與對自己不友善的社會男女交往塵俗。

雖然前陣子「蝙蝠俠」已經開了第一槍將它(更硬核的版本)帶回觀眾眼前。

但這種電影會消失是有原因的:它就是在滿足男性觀眾自我陶醉的渴望。

只是佐以大量爆破暴力動作填塞作為娛樂引子來降低對非男性觀眾的隔閡,一旦非男性層觀眾意識到、粗製濫造或換湯不換藥的作品充斥市場,這種電影就會失去觀眾曾,電影製作者也會失去繼續製作這種電影的胃口(和創意)。


這種電影消失多久?久到可以說有一整個世代的觀眾是不知道這種電影的存在與樣貌的。

畢竟連梅爾吉勃遜都因為反猶言論而被好萊塢半冷凍十年以上,警匪動作片都變成笑鬧喜劇的常見題材,(連布魯斯威利都要跟這風潮低頭,)忽然要回歸這種電影的本色,除了商業策略冒險以外,好像連製作方也不知道怎麼著手吧!

這種題材需要的一些「配菜」在本片中幾乎都缺席,例如身材火辣暴露的反派(或是反派基地內常見的「妓女」「情婦」)、廉價可笑的豔遇(或會沒頭沒腦送上門的「砲友」「紅粉知己」)。

除此以外,它認真誠實地剖析了男性的困境:人生是自己選的,太太會離開自己也是自己造成的,堅持要太太小孩待在自己周圍真的是聰明的選擇嗎?把太太想像成拜金不知羞恥的女人並不能解決任何事情。

也就是說它徹底捨棄了「滿足男性觀眾自我陶醉的渴望」這件事。

主角必須認命認真地扛起責任幫離婚的前妻付帳單,主管對自己的壓榨或排擠畢竟是自己過去造的業,荷爾蒙亂噴的陽剛同行品行端正(只是有點噁心衛生小習慣)不歪哥不低級,離婚前妻非常理性客觀、甚至可以說對主角很友善。

即使如此,它還是一部很道地的憂鬱型警匪動作片。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烏克蘭v.s.俄國的戰爭

先說明我的立場跟我對這場戰爭的理解......

雖然頓巴斯內戰從2014年就開始,但要一直到了2016年底甚至2017年中,我才開始認真大量接觸到頓巴斯內戰的真相。

直接第一手接觸到的資訊就是某部BBC製作的「萬人塚」報導:不是名詞上的萬人塚(為了誇大戰況慘烈而隨意聲稱某個地方有萬人塚),但也不是真的在一個坑內埋了萬人........

而是一個人口約有六百人的小鎮因為烏軍發射一發真空彈而導致超過半數的人窒息死亡。(聽說還有一個一千兩百人的小鎮也遭遇了一樣的襲擊,一樣半數人死於窒息。)

屍體在馬路旁一字擺開,記者想要用鏡頭從「屍體列隊」的一側一口氣拍攝完整列屍體,卻發現辦不到(?),必須要出動空拍機。


是不是很有違和感?

其實這次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對俄國的指控都是2014內戰中頓巴斯地區對烏克蘭的指控。

有興趣的人可以到Youtube上搜尋一位叫做Anne-Laure Bonnel的法國女記者拍攝的紀錄片「Donbass (2016)」,裡頭有完整的記錄到烏軍在2015年對頓巴斯平民開火的當下過程。可以說是非常寶貴的紀錄片段。(要注意!這部紀錄片在2016年時沒有電視台願意播放,甚至還被Youtube火速、重複撤下,就連人權組織都不願意轉載這部影片,要一直到「戰爭」爆發後,西方媒體發現這位從2016以後就不停來往頓巴斯與莫斯科之間、持續關注並訪問頓巴斯的女士已經成了「頓巴斯問題」的另類權威,才開始比較重視她的意見與她的作品。)

(另外一提:因為烏克蘭封鎖頓巴斯邊境,所以Anne-Laure不得不從俄國境內進入烏克蘭。)


以上這些資訊就足以總結我對整個頓巴斯-俄烏衝突的觀感:烏克蘭在這起事件中是絕對理虧!這個國家對待自己的人民竟然是用如此態度!首都區的部分人民可以隨自己的意發起武力行動驅趕合法選舉選上的總統(議會事後再毫無道理的罷免總統),但地方人民用沒有流血衝突發生的武裝起義佔領地方政府大樓後將「本來就要在當年六月舉行的公投」提前到五月舉行,結果是.......

先建議看看上面的紀錄片開頭,然後去看看「2014新任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的維基百科網頁」。

維基百科上顯示這個人想要用溫和理性的手段解決頓巴斯問題,但事實是他對著全國(剩下的烏克蘭)的演說中表示:「我們的小孩去上學,他們的小孩躲地窖,這就是我們贏得這場戰爭的方式。」

聽了讓人很傻眼?

還可以繼續研究下去....來看看頓巴斯局勢的發展吧!


要說明頓巴斯局勢,應該要從敖德薩的「工會大樓縱火案」開始說起,(基輔的政變或政治局勢反而不是那種重要。)

這篇文章寫於2022年八月,到這個地方要繼續寫下去時發生了些困難。

我無法取得更多資料。網路上關於2014年發生在敖德薩工會大樓的縱火案,忽然從網路上消失了。

直接用「敖德薩」與「公會大樓(慘案/縱火案)」去搜尋,得到的會是一系列聲稱「這是俄國扶持的叛亂份子在敖德薩與政府之間發生的衝突」的文章。(而且這些文章的內容大多欠缺客觀的第三方佐證新聞影像或新聞資料,總是在不停重複引用烏克蘭政府的官方聲明,或是互相引用。)

...........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尼羅河寶石 The Jewel of the Nile】文明世界的迷信方式


本片是「綠寶石」的續集——我一直無緣親眼觀賞的電影。

「綠寶石」的原著兼編劇「Diane Thomas」在第一集上映前就死於車禍,本片與其說是種狗尾續貂,不如說是監製與主角麥可道格拉斯對這位才華洋溢的女士所做的一種惋惜。(據說因為相中了第一集的小說,製片兼主角麥克道格拉斯親自上門三顧茅廬說服作者除了賣出版權外還要親手編寫劇本,但這些苦心熱情全都無情的毀於一場車禍中。所以片中有「本片是為了紀念Thomas」的文字。)


從故事情節對話,可以看出那個年代對「男性沙文」都採用比較幽默風趣的觀點去看待、去嘲諷,電影主題則是用另一種方式去呈現一個道理:不要用財力外貌、或是否滿足女人的虛榮心去衡量一個男人對女人的真心,要用真實的行動。

不能跳脫多數續集電影的魔咒,本片的評價普遍較爲一般,畢竟故事主題基調從「叢林浪漫冒險」轉為「對第三世界文化的廉價剝削」。

對,在今天來看,本片對非洲或埃及的描繪是非常帶有冒犯性的,比如「大家都喜歡美國人,不喜歡美國人的一定是壞人,」或是「大家都喜歡美國的流行文化」.......

但說到美國的流行文化,本片故事背後隱含著某種極為強烈的嘲諷,但要先簡單介紹一下本片故事:埃及獨裁者囚禁了埃及人的精神領袖——一位能行使神通奇蹟(把石頭變蝴蝶、不怕火燒)的先知——然後期望利用西方現代科技的舞台娛樂特效幫自己膚淺俗氣的演說加分鍍金、讓百姓崇拜自己。

這不正是娛樂工業發明那麼多舞台特效的終極目的嗎?「讓台下的人崇拜台上的人」?

所以,不管是先進國家或落後第三世界,說到底好像沒有那麼多不同吧!


看完最新版的【尼羅河謀殺案】,忽然回想起本片,就去把它找了出來。在年輕一輩觀眾的認知中,女主角凱薩琳透納最知名的演出可能是「六人行」中的「錢德的爸爸」。不懂這其中奧妙的人可以去找「六人行」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