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黑魔女2 Maleficent: Mistress of Evil】不要用刻板印象去預設每個人的立場與性格



故事的基礎思考點並不是去展開,反而是重回第一集,去提醒我們多思考一下關於「黑魔女」這個腳色身上,還有什麼我們沒注意到的特點與可能性。

這問題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最後電影選擇的版本是要我們去問「黑魔女從哪裡來」。

不問還好,一問才發現原來身為黑魔女的主角,生命所要承受的空虛孤寂是如此巨大,「所以她才會無法容忍背叛嗎?」

就這樣,電影補足了第一集、同時也開始了第二集。


說來算是不錯,可惜電影拍得很像童話,節奏很輕浮、各個段落都欠缺深入營造。

徒然剩下美妙絕倫的宮殿、森林、花園、服裝......簡直和上一集不是同一個檔次的作品。

但劇本的立意很好。每個腳色都不落俗套,有崇尚和平的男人、嗜血又熱衷暴力的女人,還有胸懷仇恨、但眼睛不會放過和平契機的男男女女.......幾乎就是教人「不要用刻板印象去預設每個人的立場與性格」的教育範本,只可惜內容已經遠遠超越導演能夠駕馭、還有電影片長能夠容納的水平。

但我最不滿意的是電影沒有給艾兒芬寧太多表現機會,就屬她的腳色最顯得平板制式。(翻桌啦!)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弒婚遊戲 Ready or not】該死但又可憐的有錢人 (內有極少量但關鍵劇透)




這部電影狠狠的反轉了虐殺電影的公式,是一個獵物供多個殺人魔使用,而且還把殺人魔的神通廣大通通徹底拔除。

所以它跟【恐怖旅舍】不同,【恐怖旅舍】是將花錢取樂的「殺人魔」轉化成單一的機關陷阱,每個受害者搭配一個陷阱、一種死法。

而這部片雖然依舊血漿放肆噴灑,但它的目的不在於遵循類型電影的傳統與娛樂效果,它其實是要藉類型電影的形式來點出一個主題......

美國的富豪們有多腐敗墮落自大又可悲!


我們先跳所有的陳腔濫調吧!

那些人們習慣用來譴責「父權社會的腐敗無人性的體制操縱能耐」時愛用的隱喻要素,在本片幾乎通通到齊,有愛顧做高深、但關鍵時刻幾乎都在歇斯底里的父母,有頹廢、不想面對現實、喜歡踩著道德灰色的真空地帶不負責任大發闕詞的年輕一輩,大家一次又一次進行著否定所有理性空間、但又缺乏客觀證據與說服力的討論.......

但電影結尾最後五分鐘通通來個大逆轉!

原來詛咒是真。遊戲夜結束前如果不獻上祭品,惡魔真的會用非常誇張直白的方式來索討家族成員的性命!

「父權」從一種概念式的體制陳腐變成了一種看的見、甚至能清楚指出並體驗的現實壓力和災難,人們為了適應與克服它所發展出來的習俗跟控制機制完全跳脫了「被剝削」與「既得利益者」所構成的特權體系。

這可以是任何東西(就先遷就「父權」兩個字吧),但絕對不是可以用「清醒」「放下」就能破除的「謊言」!

所以拿「父權」這類的概念去譴責拉多馬斯家族這樣的體制,有什麼用呢?





其實,拉多馬斯家族確實隱喻並嘲諷著現實世界。

有錢人大多沒有真材實料,他們致富發跡靠的都是不能對外人明說的潛規則,和在私密社群文化裡交換著控制與被控制的權力。

我們平凡人很努力地想要研究他們致富的秘訣並試圖重現在自己身上、或企圖反將一軍來抵擋他們企圖消耗我們平凡人的惡意野心,但最後我們學習到的、拿到的,竟然只是把裝飾用的槍。





主角初登場,和未婚夫所進行的對話就點明了:她不單單深信自己有真誠的愛,她也承認自己確實有著自己私密的慾望所以才會決定結婚,但這個慾望相較於其他人,卻是如此的純真樸實。

那是什麼樣的慾望?不暴雷......

本片的女性(包含女主角本身)幾乎一個比一個凶狠野蠻冷血荒唐。這是人設上非常大膽的地方。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藍波:最後一滴血 Rambo:Last Blood】整個民族的滅絕哀歌



以動作片來說,技術算是一流,但以劇情片來說,除了中間劇情急轉直下的一段家庭衝突戲以外,電影充滿很多經營失敗的橋段,莫名其妙的光線干擾觀眾,莫名其妙的情緒延宕,莫名其妙的腳色行為邏輯......

最後的地道決戰,看多了也很快麻木,戰場變化的邏輯大多也曖昧含糊不清,終究只有血腥殺戮的快感。

可惜,導演的表現缺乏亮眼成績,藍波內心程載著如此巨大的悲傷卻被那蒼老衰疲的面容給掩蓋,史特龍即使不需要奧斯卡級的演技也能把這腳色詮釋得很出色,但成果卻非常的平庸。


上一集,我們以為藍波回到了家鄉後,生命會有一絲轉變或起色,畢竟他終於找到了和被軍隊與戰場扭曲的自己妥協共處的辦法。

結果沒有。

這部電影其實是美國人在哀悼。

哀悼自己花了那麼長的歷史,離開歐洲躲避暴政、去開墾美洲、發展了自己的民主文化、為了自由與人性還發生了一次分裂內戰、之後立刻又參與了兩次大戰.......

科學發展競賽中,他們從未缺席過。

經濟與政治體制的變革和創新,他們從未退縮過,(即便是最保守的年代,他們依舊有創新。)

冷戰時直面對蘇聯共產主義的敵意,挺過無數次失敗、面對過各種威脅,韓戰、越戰、阿富汗、各種中東與非洲戰場,還有外交角力競賽,最後竟然還獲得勝利.......

也許美國人會有點自我膨脹,但最後這樣的美國人成了沒根沒家沒傳承、未來只有悲傷的回憶相伴直到寂寞凋零的老人。

電影雖然拍得很壓抑很含蓄,但恐怕看在觀眾眼裡是完全另外一回事。

最後大概會變成川普競選標語或政見的來源:我們不只要蓋長城,我們還要封地道,讓美國真正偉大起來!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小丑 Joker】仇恨是帶著理性的瘋狂 (柯文哲與小丑)



從國外影展的評價來看,電影其實過譽了。

尤其是它的煽動性。主角也不過是卑微淒慘的芸芸眾生之一,被動哀傷不知所措,但大家都選在同一時刻覺醒、一起動手打破自己所經歷的謊言。

只是原來這個世界的謊言是如此之多!(那些藉機暴動的人就不予置評了。)

故事有它淺顯的地方。像有錢人的自由主義最後竟然害死自己......如果意識到這個因果關係又有點仇富或支持社會主義的人可能會覺得很爽。但有錢人的自由主義臭了嗎?(真正在動手傷害主角的絕大多數其實也不是有錢人,)主角最後的笑也很曖昧,或說提供了另一個可能。

除了開頭,一心(瘋狂)想要給世界帶來一點歡笑的亞瑟倒在地上心頭淌血那一幕以外,電影的技巧中規中矩,用心、但影像跟電影節奏並沒有衝擊力,就連「小丑帶給全市中下階層的煽動性」都解釋的很強硬而缺乏說服力。

劇情從頭到尾滿是暴力、破壞、甚至謀殺,但這是部百分之百的卓別林式「喜劇」,在一連串暴力破壞謀殺與變態的悲劇中,講一個背負悲劇色彩的平凡小男人如何釐清自己的人生、解開一些糾纏了自己一輩子的謎題、並從中找到人生的方向,──如果你是主角,你會很心痛很困擾:「為什麼命運分配給我的答案必須是如此?」但在電影中,主角很享受那個答案,雖然免不了對另一個尚年幼的DC大人物抱著一絲遺憾與愧疚。(所以亞瑟笑是因為他難過、或經歷了任何不好笑的事情。)






我給的評價看似不太好,但我能懂、也能認同劇本想要表達的基本核心。

這個世界真的瘋狂了!

沒有什麼東西或道理是真正穩固可信賴的!這不僅僅是哲學探討的議題而已。

自由、保守、進步、犬儒、反社會......大家整天吵來吵去又好像講的都很有道理,可這些道理是真實的嗎?或身為聽眾與讀者的自己被他們用話術與說服策略給洗腦誘拐了?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答案!因為探詢答案的時刻稍縱即逝!

真正的問題是:人們到底可以依循什麼法則而活?

如果你依循的法則是錯的、是小眾的,那你會活得很辛苦。甚至如果這法則是錯誤的,你很快會被這法則害死,──是這樣嗎?

有錢人與上層菁英的法則很小眾,但它的皮毛卻在整個社會大行其道,絕對是大宗主流。因為大家骨子裡都順應著「鄙視下層人物」的法則在生存卻不承認,即使自己就是下層的一部份,大家還是會不計一切代價想辦法擺脫這個事實。

政治,政治是最快的手段,(也是最好的例子。)

告訴別人自己最優秀最正確,告訴別人自己最能幫他們找到符合他們利益的道路,告訴別人自己就是高他們一等、崇拜自己理所當然........

我看到有年輕人在網路媒體上一臉自信地告訴庶民聽閱人如何在完全無知的情況下可以像個菁英一樣選擇媒體評道和政治觀點,我也看到整天抨擊這個社會的利益都被(特定政黨)權貴把持的人捍衛這個年輕人的意見、認為這個年輕人「講的非常好,認為他不對的你才奇怪。」

我也看到有年紀比我大、都當上醫生、父祖輩是228或白色恐怖受害者的人,其實完全對父祖輩的經歷沒有一絲「遺憾」,甚至反而有種淡淡的哀怨,(「他們幹嘛去當什麼政治犯,害我的人生有個很不正常的開頭,」)對醫學技術進步完全沒有實質貢獻卻領了個「台灣XXX之父」的頭銜而不臉紅,還真得有模有樣的拿著這個頭銜當資本,四處去衝撞輾壓自己看不順眼的政治意見,──這樣的人存在是奇蹟?還是幾十幾百萬看著他的行為卻瘋狂的不知警惕、還投下信賴的一票?


我們真的活在很瘋狂的世界。


至於......菁英觀點為什麼不可行?(快速帶過,自己思考。結果自求多福。)

因為菁英觀點會在亞瑟這樣的人身上撞個粉碎。

也許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著讓他們獲得平凡與幸福的地方,偏偏他們真的存在。

當整個社會越來越多這樣的人時,「要他們安靜去死」這種話菁英絕對不敢講,講了就變成納粹法西斯。

那時候就沒有菁英不菁英可言了!那時候宗教式偶像崇拜與政治正確或引領一切社會運作,包含重新分配利益,(菁英反而受害最深。)

何況,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像主角這種瘋狂又可憐的人,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會試著保住自己的理性,結果那會看起來像是種「仇恨」,──菁英處理「仇恨」的方式就可笑了!雖然那只是「皮毛」,但說白了就是「要他們一邊檢討一邊去死。」(這時候,要別人去死就變成一種菁英們高尚的道德和正義。)

最後,菁英們都只能恐懼的發現自己周圍滿是仇恨自己的人、和教大家怎麼消滅自己的人。(正常人都被擋在這些人的之外。)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比爾博:紙老虎 Bill Burr : Paper Tiger】我們很努力的去愛人、去修復自己,我們的憤怒孤寂只是隻紙老虎。



開場花了連續至少十分鐘,對女權主義者的各種瘋狂行為毫無顧忌的開噴.......然後再用「她們真的讓我看了噁心。」一句話做結論,當全場高潮時又立刻轉向了他自己的人生,甚至是自己被其他女性「性騷擾」的經驗...

看完只能感慨:幾十年下來,男人的憤怒孤寂依舊沒人聆聽沒人理解。

知道原來比爾博已經結婚快十五年,卻依然有這個困擾,這對聽眾(像我)來說可能是有點衝擊的。

他這段十五年的困擾並不是來自於「老婆為什麼不把我當個主人供奉」,--千萬不要以為他是在抱怨男人在家中的地位不夠高,這種男人普遍常有的沙文心態就被他在「性愛玩具」的橋段拿來毫不猶豫地嘲諷,--他的困擾而是種對「枕邊人始終不願意理解自己」發出根深蒂固的哀怨。


女權主義對男人的看法非常的「女性本位主義」,說白了一切都是「男人不像女人,男人都野蠻不文明、看什麼都只想著征服操縱與破壞,男人沒有女人就只是粗暴兇惡自私的野獸,」但又老愛說「可是我們不能把男人當成一種『問題』看待⋯⋯」

但其實男人一直跟女人生活在一起,男人也經常講述自己的故事,甚至男人也是經常跟女人分享同樣的人生,例如愛家暴的父母,例如枯燥乏味又沒有啟發功能的教育,例如只想把大家轉化成購買機器的消費主義,男人跟女人都同時承受著這些東西。

「我們只是處理這些東西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但我們終究都在處理著同樣的東西,有什麼不好懂的?為什麼老要疑惑『我們的情緒從哪裡來的』?」

事實上,女權主義者、甚至整個社會,真的有兩套邏輯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式,一方面他們知道男人也活在這些問題中,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完全假定男人沒有這些困擾、男人有著無可動搖的優勢和安逸。

理由?⋯⋯因為男人(看似)可以隨意打斷女人講話?因為男人(看似)對女性受害的暴力犯罪經常做出缺乏同理的取笑動作?

「我們只是忘了出手制止而已!」其實比爾博很久以前就對這種認知發出無奈的反擊,「大家經常對這種東西表示沈默,然後事後好奇自己當時為什麼沒有勇氣站出來制止那些人。」

最後,男人只能繼續孤寂的在人生路上走下去,他愛老婆、愛女兒、有滿腔為她們付出的渴望,但他唯一的武器就是把一切都端到舞台上當成笑話講給大家聽、期望可以用幽默把這些打個稀爛。


「我們很努力的去愛人、去修復自己,我們的憤怒孤寂只是隻紙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