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女巫 the VVitch:a New-England folktale】越墮落,越快樂?

【注意!其實片名中的「W」是兩個「V」...意義?研究中...】



這部電影的劇本風格是走仿古式新英格蘭文學的美國古典傳說。

作為一部「仿古式」的故事,它並沒有義務解釋這故事中所發生的一切。(本篇文也只是提出我個人的看法,並不是真的要解釋任何東西。)

就好像我們今天知道山羊會擠出血奶可能只是因為單純的得了口蹄疫或乳腺炎。作為故事,重點不該在解釋這個現象的來龍去脈,而是納入這個現象、然後發展出接下來的故事。

而作為美國古典傳說,它呈現的一定是我們非常陌生的美國。

就好像中國的古早的武俠傳奇話本,裏頭的內容跟今日所認知的中國文化或流行的武俠一定有嚴重的落差。

而在那樣的世界中,「女巫是真的存在,」所以導演/編劇就可以去探討和假設「人是怎麼墮落到進入這個圈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那過程?那心態的轉變?」



電影也有點揶揄同時要維持「性壓抑」、但又要能維持固有權力形式的傳統父權社會是怎樣崩潰的意味。

劇中父親握有父權體系的權力位置,卻沒有能力經營這個體系;母親有能力,卻一點都不務實、只會歇斯底里的巴望父親採取行動,甚至把壓力轉嫁給女兒、代替父權體系的權力掌控跟批判女兒。當兩者被結合在一起,(這並不是假設,而是現實普遍的現象,)必然會導致這個體系整個崩潰。

但姑且不談這個基於時代潮流與偏好而生的觀點,這片很大膽的告訴觀眾...女巫是真的存在的!

只是這裡頭並沒有什麼邪惡、或刻意的墮落,所以那些曾經風靡一時的各種獵巫審判,必然無法撼動這個體系的源頭。(甚至連表皮都抓不到。)

因為女巫體系只是單純的提供一個庇護所給那些「崩潰了」的人。

電影開頭就描寫女兒初次見識到「體系」的冷酷無情!(那些台上審判父親跟全家的長老們,平常應該也都是和善有禮的人,可是現在卻企圖對自己、跟對全家人做出非常殘酷的處置,這處置無情到讓她不敢相信。但若不是父親用「你們沒有資格審判我」做辯護,這一家人的命運可能會是另一種悲劇。)



接著是逐步的體認現實的無情(謀生不易)、信仰的無力與虛假(母親對上帝的愛根本不能平復她對飢餓的恐懼)、甚至親情的空洞不切實際(弄丟兒子和把女兒拿去交換?母親為前者天天以淚洗面,但卻主動對丈夫提出後者要求)。


種種失望的打擊,讓她...(中略)...最後崩潰的走入森林、和其他女巫們一起圍著營火飛翔跳舞...




也許這只是用女巫來隱喻社會邊緣人是怎麼永遠的跟社會體系脫節,不管是行為、習慣、或認知上。

但換個方向想,這部片只是在假設「女巫是真的」,而人會加入並成為女巫,過程就是如此。

但那也等於在暗示...女巫還安然的存在美國社會中尚未絕跡!

遠離了舊世界的新大陸對這種世俗標準來看絕對是邪惡文化而言,也是塊不折不扣的新樂土!

四處可以舉行集會、四處有新血加入、四處都讓人覺得上帝(的救贖與保護)離自己好遠、四處都讓人覺得拋棄一切加入這個圈子也無可厚非.......樂土。

這話不管是明示、或暗喻,其實都說得通。


只不過,要說是樂土,她臉上的表情顯然又充滿哀傷痛苦。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越空追擊 Barb Wire】扣掉主角真的演技很平庸以外都不差的一流B級科幻片,因為主角的胸部真的夠大

忽然有種悲愴淒涼的感覺...

如果潘蜜拉安德森晚生個二十年,她不就是我現在偏好的女演員類型嗎?



其實這部片在B級科幻片中算得上一流之列。

劇情架構借鏡自經典的【北非諜影】,(廢話!大家都是!)而且看準了電影的潮流「動作場面熱鬧俗氣不用怕」,實踐得很徹底又很恰到好處。

只是這陣潮流沒有維持太久,畢竟是吳宇森這樣的香港導演影響好萊塢與美國觀眾後燒起來的東西,──先是大家發現吳宇森終究是個「其他方面有點平庸的導演」,其次觀眾很快就發現自己還是希望動作場面有點邏輯性可言。可是這年頭電影動作場面的結構越來越不合理、規模越來越誇張,如果忽然又要求它要有邏輯?.......啥鬼!──所以這部電影就這樣永遠的跟「成為次文化經典」的機會說掰掰了!



這部片另一個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

這部電影對於「未來科技」的質感有種異樣的品味。

雖然形式跟今天的科幻電影有落差,但它沒有像其他等級更糟的B級科幻片一樣,毫無顧忌地插入了一些跟電影整體違和感更大的科技,例如仿生人/生化人/機械人,或是功能強大到超越常裡的生活用品機械...(光是保羅范赫文就拍了【機器戰警】和【魔鬼總動員】。【銀翼殺手】的交通工具格局算是真的超越了常理,否則也沒有太多分別。)

它就著眼於「這是未來!而這個未來跟今天很不一樣!雖然大家都還穿著同樣的衣服、住在一樣的房子裡、過著相似的生活。」

但是在這樣的未來裡,我們卻能看到像警察拿的小型電腦!電影中對這個小型電腦假想的型態跟應用方式,就非常類似今天的智慧型手機,格局遠遠超越了當代(這部電影拍攝時)的PDA!卻能夠抓到今天人們使用隨身裝置的想像與期待!(光有影像不夠,要能跟周圍的環境人物感應才有意義。)

初看只覺得這很簡陋,有不覺得這種跟周圍環境互動的能力有什麼,(初看就以為這只是毫無根據的假想科技能幹嘛幹嘛幹嘛........「科幻電影總是這樣,這部片也不例外。」)因為這種科技幻想在設計上,遠不如泰瑞吉連的【巴西】(裡面的電視大的超乎常理,而且未來的氛圍質感不但不見進步、反而退步了數十年)來的有強烈的「情緒」(藉由這個道具傳達人們隱身在科技後、藉由使用科技產品來隱藏自己的渺小),就只是個電影中的道具。

但今天來看,會發現這是一種「基於科學的幻想」,而不是「用科技產品傳達情緒」;會發現「今天的世界真的就像這部電影所描述的一樣,新產品誕生只是為了方便資本家累積財富,無助於社會整體的水平提升或翻新,所以我們要在古老的廢墟中使用各種先進科技。」

(講白話一點,這台警察使用的小電腦,在設計上的概念其實很前衛。如果不是種巧合,那想出這個東西的人真的是科幻創意的奇才。)



並不是非常有值得一看的電影,可是如果用今天的電影製作技術與經驗重拍它,可能會非常有看頭。

只要女演員的胸部保有當年那個水準就好。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哥吉拉】續集電影為何拍個不停?老題材為何要不停翻拍新版?



1989年,台灣大概是第一次正式在大螢幕上看到哥吉拉。我有幸趕上了!

其實我並不懂「這種電影」或「這個題材」的樂趣,純粹是哥哥想看(?)或爸媽覺得我會喜歡(?)所以才把我丟進戲院。

和當年的哥吉拉相比,這次的哥吉拉不只故事上沒有關聯、形式完全不同、還有四段式變身以外........哥吉拉的眼睛!哥吉拉尾巴上的幼體!哥吉拉的火焰/雷射爆發!對準了哥吉拉的戰車火炮連擊!辦公室裡的官僚菁英!...這真的是那個拍出萬惡的「新世界福音戰士」的人執導作品無誤!



可是這部電影一點都不「萬惡」,反而是一部很「硬漢」的電影!

「打哥吉拉」的片段一點都不含糊!

哥吉拉摧毀東京的片段細節更是超越同類型電影的格局!

(在這部電影面前,好萊塢根本只剩下電腦動畫技術可以說嘴而已!)



除此之外,導演很成功的使用這部電影的每個橋段和臺詞,將自己的思慮或展望傳達到觀眾心中,其內容是種溫情主義永遠達不到的高度!



它不只(用很正面的角度)批評了日本的官僚主義現實,事實上還回頭批評了哥吉拉本身身為電影題材的存在!

幻想哥吉拉可以展現日本人的「從破敗中站起來的韌性」是種不切實際的自我感覺良好。發展經濟能力來快速重建?發展自主科技來對抗哥吉拉?但不管是經濟或是科技,或是發展他們的「能力」,這些都是沒辦法當作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文化核心的!

不但不會,這些東西反而正逐步的蠶食一個國家真正的靈魂!

發達的經濟讓社會變得安逸、而且是「只允許安逸」!

發達的科技體系讓官僚膨脹、而且是「依附在官僚體系之下卻玩完全無助於它的進步或淬鍊」!



我想這確確實實的就是在嘲笑美國版的哥吉拉!(竟然淪落到挺身而出、代替人類消滅他們處理不了的怪獸。)同時也反思了哥吉拉的存在對這個新時代、新世界、新「日本」來說,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舊版哥吉拉,最容易讓人連結的「反思」就是濫用核能。

有趣的是...核能本身對哥吉拉來說,是種實實在在的福音!看它不管是四腳著地蛇行前進,或站起身來昂首闊步,都絲毫不會讓人感受到它將自己定義為機型扭曲而感到痛苦。

「嘿!身為一隻核能廢料餵養的突變怪獸...I just feel gooooooooood!」

所以將核廢料視為人類對大自然的一種傷害,是種模糊焦點的行為。



如此一來,哥吉拉這個題材對我們這個新時代還有什麼提供反思的價值嗎?

還是有的...退一步看,哥吉拉這個題材的不停再現,其實不過是種「無性生殖」罷了!

不過是「進步不需要跨越世代」,可以在「單一世代的文化」中不停的「突變」來達到進步罷了!

那也是「一個題材不會輕易地死去、過時,反而不停地改善自我的概念,不停變化自我的形式,好證明自己是活生生的、不單純的只活在螢幕影像中只能被單調的重複撥放。」

可惜!如果人類處理核能廢料的方式「象徵」了我們對大自然的純淨不知珍惜,那其實我們對文化上的經典一樣也不懂得珍惜!

問題並不再我們是否破壞了經典,而是我們太小看經典(現存、穩定的物種)!完全低估了它誕生的不易!對於新時代的經典(畸形的新物種)又往往隨便將他歸類於新世代品味的膚淺(隨意破壞自然環境的反撲),或單純的因為它產生的時代階段太老舊就撇過頭去忽略它...

更重要的...經典也可能會像隻大怪獸一樣,排山倒海鋪天蓋地而來,要把現在的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一番!




但其實經典的產生真的不容易!十五年後,還會有人想要重新翻拍【玩命關頭】系列嗎?顯然不會。但人們肯定還會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呈現耶穌的故事,或是魔戒、大仲馬、莎士比亞、三國演義......也許還有哈利波特和星際大戰。

(導演)或許是感慨我們對於任何經典、或即將成為經典的東西,態度是那麼的草率,不喜歡、感受到它讓自己不悅或不安?就(用權力)驅趕!或用(意識形態)暴力摧毀!或計劃如何擷取每一分從中獲利的機會!所以這集哥吉拉誕生了!

人們已經鮮少正常地去培養、創造、或最簡單的「尊重」一部經典!

不管是實際成品,或是它的概念。商業盤算並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從來就不缺本於商業娛樂而生最後卻成了不朽經典的名作!丟到生產創作的資源中,已經鮮少是用在追求創作的質,反而是用於各種「質再差也能大賣」的行銷宣傳「魔法」。

應用經典的概念,或美其名為致敬,但骨子裡卻是品味差、或擺明了要粗製濫造的現象越來越猖獗。

就好像上一個世代的哥吉拉電影走到末期,造型越變越華麗、內容也越來越膨脹。(明明一開始,對付哥吉拉使用的、或真正壓箱底的,是一些簡單的「鳥叫聲」,或是「病毒」這類的手法。)

但明明題材本身即使不變,依然可以產生無限的可能性!──不需要急於在電影中填塞看起來好賣錢的內容,只需要創作者去思考「自己想要對這個時代說什麼,也不要妄想著用陳腔濫調交差,這樣就可以了!」




所以,這是部一堆人在開會,看似在痛批官僚主義的弊病與可笑,無意間卻展現了「保守有它的必然的價值」的電影。

所以,這除了是部科幻片,或是成本高很多、技術好很多的特攝片,它其實也是部在看一堆年輕人如何在一堆老舊官僚中間,毫無滯礙的展現自己的才華與熱情,而不用等著老人主動放棄、主動配合、主動幫忙掃除障礙的電影。

所以...因為值得人們這樣不停地翻新它,所以經典才是經典?或說因為是經典,所以才經得起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不停的用自己的觀點和巧思去重複詮釋?或是因為會這樣不停地在同一個題材上不停擴展它包含的時代性,所以才會有經典誕生?.......我不知道了!我只知道這電影真它X的好看!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怪奇物語 Stranger Things】一切都是謎團、即使解開了也只有絕望




這部影集基本上就是種「B集科幻片」懷舊。

70年代,以愛國主義為藉口的科學實驗興盛,(80年代轉為反宗教、反神祕學,到了90年代以後,就變成了純粹的「理性至上」,)披著科學家外皮的官僚們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好像是這樣吧!我不是美國人!我不懂!)

對這種姿態的厭惡或許是人們討厭科學家、要在電影中醜化他們的原因。(當然,我還有另一套理論,可是在這裡不講。)

但其實電影本身才是最大的神祕學。──劇本的邏輯性很差!前後嚴重不一致,或漏洞百出,但又硬要假裝「一切都不是巧合、都是理性可以推論跟掌控的!」(就好像在暗示「只要別腦殘,壞人們本來是不會被怪物吃掉的。」)

可是影集最後,男孩們重回到桌遊聚會上,結果大家對麥可設計的遊戲一致的評價是:就這樣就結束了?還有好多問題都沒解釋、好多梗都沒收尾啊!

ㄎㄎ.......



初看就覺得劇情架構很像「超級八」。

第二集結束時瞬間又變成「愛麗絲的怪物肚子夢遊記」。

到了第三集,警察說出「翡翠城到了」的時候,這影集的可看性瞬間被摧毀殆盡...幾乎
把故事調在一個氛圍鬱悶、物質條件也相對落後的70年代,其實只是想要讓觀眾錯置了自己在現實中的感覺。

「我的日子其實挺不錯的!(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



問題是...這個世界的運作就是這樣。當大家以為翻天覆地的大事情發生時,很多人的人生還在一小步一小步的前進、一大塊一大塊的被改變跟摧毀,可是大家不在乎,大家要他們安靜、自己處理自己的遭遇。



「邪惡」就在自己家門口。

這個概念也挺有趣的!

年輕人雖然不是什麼有降妖除魔大能的勇者英雄,可是他們也沒輕易讓步妥協、或苦等外界援助........

因為他們是第一個遭殃的!因為如果連他們自己都不曉得抵抗,更不用提別人了。



故事的飽滿度很驚人,演員表現各個都很優秀,可是我看的很不舒服、很失望。

因為退一步來看,飽滿的劇本就變成拖戲,內容也是很普通的作品,何況整整八集的影集,可是正面向、或另我不斷咀嚼的東西並不多。

而且懷舊的很用力,卻把史匹柏的作品(歡樂、充滿希望)硬要和陰陽魔界的形式(一切都是謎團、即使解開了也只有絕望)連結。

既沒有舊時代的靈魂,也沒有新時代的獨創性,變成為了懷舊獲而懷舊、或為了致敬而致敬。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福祿雙霸天 the Blues Brother】失敗的芝加哥學派,新時代政策的虛有其表不堪用

新時代的警車完全不是被淘汰的舊貨對手!

片尾,兩人開車穿梭在誕生「放任」「讓市場自由調整」理論的芝加哥街頭,鏡頭前都是街道蕭條、城市破敗.......但事實上,市政府卻又花了大筆經費養一堆警車...然後大家(警察和民兵)都巴不得找到機會出動、找機會扣板機開槍,那怕實際上只是去對付兩個「逃逸慣犯」...
插話思考一下:兩人為何逃逸?...因為被警察追啊!...因為被警察鍥而不捨的死命狂追,所以他們只好造成更多傷害與破壞...(但其實撞壞的也不過是座沒啥人光顧、只是企業為了炒地皮而成立的大賣場。)

還不用提為何城市已經如此巨大破敗、卻還是企圖不停擴張(各種蓋一半的高速公路或地下道)?



當企業把本土工作機會(汽車消費)都砍光後,只剩下這種電影還會繼續死忠的使用本土汽車來製造娛樂麻痺觀眾...(特別是電影還放棄了帶有全球化意味的重金屬搖滾、Disco流行樂...回頭使用靈魂樂、藍調、爵士、雷鬼...不單單是配樂,還是電影的核心主題。)

雖然電影是兩個不願被時代演進腳步吞食的小人物抵抗的故事,但事實是兩人的才華熱情用心在龐大社會體制眼中只值渺小的五千塊,必須要銬上手銬丟進大牢.........

看完了電影,走回家的路上,看到還不關閉的商店櫥窗燈光,好奇「誰還有能力進去店家消費呢」.......(拼命蓋馬路、拼命鼓吹大家出門消費,但要買什麼、或開什麼呢?)

雖說電影能帶給觀眾熱情、美夢、或是淺薄的麻痺娛樂,但任誰都知道明天只會變得越來越糟時,這已經不是嘲諷,而是有強烈的譴責意味。



就文化面來說,本片也反映了美國的財富真的強烈集中到仍然有實質生產力的「農村」郊區。但這些人只想更封閉的沉溺在自己習慣、或討好自己的鄉村音樂裏頭....



實在不想這樣講,但後來的許多以音樂人的「人生」為基礎拍出來的電影,其實都是雅痞味過多的電影。

那只是老人用來展現「我們見證過這樣的歲月,你們年輕人只能聽流行音樂,」的傲慢。

反觀這部片的觀點,卻是...老人接連的獻唱、同時也獻上祝福與建議,希望他們可以「得償所望」......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朱比特崛起】被高層當玩偶的導演姊妹

本片最大的、最吸引我的特色就...把女人發花癡拍得很可愛。不要懷疑!這是優點!

然後插入一些現實官僚體制怎樣縱容權貴政客在體系間權力鬥爭(不制衡、也不做損害控制、就只是冷眼旁觀)。我就是沒辦法體抗這種內容!

但優點就這樣講完了,剩下的評價(擺在前面先講),總結就是:這部片基本上只是華納要利用華卓斯基姊妹拍攝駭客任務時,在各種飛行船、錫安城、人工智慧首都、機械人大戰........等片段中所展現的美術功力/品味而已!

簡單來說,電影內容華納決定,華卓斯基姊弟只是將自己過去拍片時的美術作品拿來二次利用而已!(華納這個時候就已經在確保接下來所有大製作電影失敗的基礎了!電影是高層在拍的,導演只是...幫忙實現要求而已。)


結果...

電影刻意歌頌平凡人困苦但又滿是溫情的小生活、過度放大權貴家庭間為了權錢而骨肉相殘,結果拍得很假掰(演員表現)很生硬(劇情轉折),就跟它的基本概念一樣,──硬要在結構已經很勉強的銀河史詩科幻劇中插入「達爾文主義」的哲學觀點台詞,導致一部純娛樂電影被搞成三幕劇的四不像,而且每個段落都草草收場,而它的故事段落比一般電影還要多,也等於失敗的收場數比其他電影還要多,或空有場面和廉價的情緒刺激又完全沒有內容;而且演員的能力還非常(個人魅力)青澀、又有點(天生戲劇才華)逞才。

再回來說到「達爾文主義」的哲學觀點台詞,插入的不只勉強,拍的也不如駭客任務的史密斯特務或情報份子賓基恩有趣。



雖然是「乍看之下」很有趣的電影,但再怎麼有趣都不能蓋過它有點「油水分離」的事實。

剩下的,就看觀眾有多看中視覺「設計」、多看輕這些假掰和勉強了。



不過在2016年暑假看這部電影還有一層不同的意義,就是它解釋了【蝙蝠俠vs超人】或【自殺特攻隊】招來的很多負評。

前者導演並沒有太多深入咀嚼文本的空間,──因為它的定位就是另一部「XX聯盟暖場秀」,它的電影意義相較之下恐怕根本不是華納高層在意的。

後者,明明就是很成功的次文化準經典,卻硬要用主流電影形式重新包裝...其實包裝的也很成功,但仍屬二流。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自殺突擊隊】假女性解放之名、行物化女性之實的奎茵哈麗...年度頭號爛片!





關於小丑女奎茵哈麗...

這腳色是情緒失調兼反社會,而不是「壞」。

而且她的情緒失調兼反社會是在消費好萊塢這幾年靠著假女性假放之名、行物化女性之實所建立起來的不成文認知...

女角色使壞是件很可愛的事!(因為可愛,所以大家都會原諒她!)

(「女人嘛......天生愛任性,以為自己臉蛋可愛一點,大家就都要忍讓自己...沒問題的啦!我可以忍受這樣的女人!」)

但其實這角色的潛力被完全犧牲了...

她表面上是被小丑扭曲的可憐女人。但其實被扭曲的是小丑,因為小丑「愛」她!而她很享受這份愛!

編劇/導演一定吃錯藥了,才會選擇放棄這個邪惡潛力,把劇本硬ㄠ成今天的版本!



乍看之下,角色言行台詞、造型、與色調都很有型、很酷、很痞!

但「一幫壞蛋」當主角早已經是娛樂動作片的主流類型之一了!這部片不過就是披上超級英雄的皮,然後幾個角色反社會的程度又遠勝於目前為止的所有超級英雄電影......

除此以外,我真心覺得這部電影......

劇情鬆散!

腳色鋪陳俗套又假掰!(威爾史密斯啊!你真是那條魚啊!)

動作場面平庸只有十年前的電視影集水準!(雖然是優秀的!)

而且場景設計完全就是B級科幻片的邏輯跟水準!只是特效不B級而已!

而且應該已經夷為平地的國會大樓怎麼會好端端的在那裏?這不合理啊!





真要說本片最大的賣點,應該在於它是這近十五年來最道地的「反社會觀點」電影!讓新一代沒有機會第一時間接觸【發條橘子】、【猜火車】、【太保密碼】、【鬥陣俱樂部】的觀眾可以體驗在戲院中觀賞電影中為反社會觀點發聲的機會。

畢竟這幾年的電影如果要「反社會」,頂多就是很裝模作樣的舉幾個不痛不癢的例子,試圖告訴大家「那些道貌岸然的人其實幹的壞事惡劣上百倍」。
但這部片來真的!它的控訴來的突然、直接、力道強到近乎知覺性的暴力。

相較之下,一般人習慣批判與痛恨的反社會族群不知道可愛可近了數千倍.....不!數萬倍!

讓人都巴不得自己也有反社會人格、可以毫無芥蒂的跟他們坐在一起喝酒、聊天、講笑話。

【Star Trek】實在對這個經典很無感──對孔子禮運大同篇的一些反思

圖片取自:W.I.R.E.D



昨天晚上聽完【幕迷聊電影】的實況節目,因為半瓶醋對這個系列的電影知識太專業了,我在聊天區發表這些意見的雛型大概只是丟臉而已...所以思考很久...

我不是哲學專業出身,寫這個可能有點狂妄...但管他的!



孔子的「世界大同」其實可以跟柏拉圖的「烏托邦/理想國」作為一個對比。

「選賢與能」的意思應該是說「讓有能力有願景有答案的人獲得領導大家的權力」。

反過來講,如果這話要成立,表示「大家都願意接受有能力有願景有答案的人所提出的看法」,而不是凡事都用父系霸權的權力鬥爭理論來解決。

也就是說這個主張本身就是認知到大家必須避免社會運作模式淪為父系霸權/權力鬥爭的戰場,同時如果人們能夠理解「自身擁有的權力」並不是確保自己幸福最快最可靠的辦法,那這個社會就可以更進步。



甚至孔子接下來講「老有所終,壯有所用...」這又是一個很抽象的但又很先進的概念,而不是什麼道德或文化/宗教性的善良價值觀。

或許我們可以去推測孔子已經能夠感覺到人類當代文明的價值觀道德觀其實都是被「生存競爭的壓力」給定義跟左右,所以要把人從這種壓力中釋放出來,同時「任何能夠促進社會更往這個境界邁進的意見/能力/想法,都應該被肯定...」

這就是烏托邦這個概念(不單單是柏拉圖的版本)的問題所在...因為烏托邦本身就是種特定文化形式的獨大後的結果。(柏拉圖本人就限定了「哲學家主導社會運作」。)

如果覺得資源匱乏是個問題,那烏托邦的共產主義色彩就會很重。

如果認為種族歧視是個問題,那烏托邦的「反種族隔離」「政治正確言論」色彩就會很重。

而星際爭霸戰(最早的版本)本身就是種用科幻跟星際舞台為形式的烏托邦。(它探討的其實是科技跟心靈理性的匱乏。)

跳回來講一下禮運大同篇,裏頭也有說:「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話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他主張「不是只有物質是可以分享的」。而這不正是企業號探索邊疆的過程中,最常做的事情嗎?...與其他文化智慧達到一定水準的種族接觸,並邀請他們加入星際聯邦共享科技文明的果實?



但問題來了...

任何戲劇的必然性就是「只要沿用現實存在的惡或落後,就可以創造出一個僅僅只是『達到一定水平』但其實各方面都遠遜於企業號的文明」。

可是如果要創造一個「值得企業號的成員反向學習的文明」...要不是徹底放棄這個方向,不然就是在不停的創造烏托邦,然後期望觀眾的智商都自動降低、看不出的其中的矛盾荒唐,並且等著企業號的成員進入這個烏托邦後,暴露出這個烏托邦的虛假,並且將這個文明從這個虛假中解放出來.......

不管怎樣...結果都會變成「美式帝國主義變成企業號,將擴張的觸手從地球轉往太空宇宙」而已



「小時候」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東西.......就直覺有點可笑。

因為它的結果跟它的理念相牴觸,最後必然會徒勞無功,只留下娛樂效果或是種供人進行次文化模仿的題材而已。

但現在比較能欣賞這種「戲劇娛樂」先天的極限與不足,可是受到「Star Trek」啟發而生的戲劇實在太多了,反而沒有那個心思去回頭專注在這個「老祖宗」上。



話說...

格列佛遊記恐怕才是這種類型的戲劇始祖。(更早的文學作品形式因為比較原始,而且我也沒看過,所以只能舉例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