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片頭標題相仿以外,第一季和第二季幾乎是兩部完全不同的作品,少了很多的殘酷暴力、犬儒嘲諷與對人類的否定、絕望的異色性。會讓我看完想思考:從第一季到第二季短短兩年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首先,川普被社群網站們自發性地用幾乎是司法審判與道德抨擊的姿態給「處決」了!——主流媒體們幾乎一致性的迴避了尖銳的反思與質疑,(「到底誰給了社群網站這樣處理事情的權力?」「他們真的懂的如何善用自己的權力?有任何自我監督與控管機制嗎?」「難道人們從消費者變成企業的奴隸?企業有權無責,還可以隨意的傷害使用者、宰割使用者?」)就只是把這件事情當成「很理所當然的一件日常新聞」一樣草草帶過。
其次,大眾(或說大眾中的小眾)開始注意到人類文明演進發現方向步調的怪異與不協調:相較於上世紀初與中期的科技爆炸進展,人類似乎早應該要更有規模、且更有計劃的開始擴展太空或各種地球外的探險。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事實上過去二十年,科技最重要的發現(甚至可以說是主力)主要在於「怎麼在網路上看貓咪影片、發表感想(但其實只是情緒性鬼叫的狀聲詞集合)、把感想散播出去」「我們應該認定人的性別不只兩種」「有信仰是件很可恥的事情」......
政治上,比起統治階層的平庸與畏懼採取作為,普羅大眾對異議的包容性、或是對議題的抉擇與決議上,劣化的速度才是真的讓人怵目驚心。「嘲笑民主的低劣的同時也對極權表示讚揚」是一回事,「看到民主自己衰退到無法自我維持」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保守顢頇的官僚們在擁抱進步主義,例如對中東難民的開放接納上,效率之高、做為之大膽,讓很多人看了其實覺得很諷刺。)
所以,我們看不到第一季中(「當優格佔領世界」「三個機器人」「冰河時期」「茲瑪藍」「目擊者」)會普遍使用的政治批評觀點態度——那只是科學家、或是左膠無神論愛用、愛標榜的假理性知名、行犬儒之實的虛無悲觀唯物論。(「人類存在如此短暫,又如此渺小無能,所作所為都是如此可笑,存在的最終命運都是在徬徨無知的狀態下死去,為何還要這麼努力地去維護、去創造、去捍衛自尊與自身的神聖性呢?」)
我們也看不到刻意偷渡包容、開放、多元思維的故事(「變形者」「索妮的優勢」「祝你順利」),或是去反向的醜化與揶揄封閉和傳統(「套裝」「掩埋場」)。
整體來說,短短兩年過去,「創作」的環境也不一樣了。影視創作的泡沫似乎開始破滅,主流創作的題材開始收斂。所以很多在主流失去機會的題材紛紛在這個系列中尋找機會,這讓故事的風格觀點變得比較多元。
這同時也讓故事的劇本比較精煉,也不炫耀視覺效果。
戰爭、賽博龐克、怪物科幻驚悚、太空史詩...第一季主題多數不脫這幾個類型,但第二季戰爭與賽博龐克成分少很多,不管是畫面、還是故事上都多了很多奇幻的色彩,甚至還有克蘇魯神話。
政治態度上也比較關注更貼近人生活所需的一些議題,(不管是少子化、貧富差距、或是企業(資本家)妄圖宰制經濟弱勢個體的人生甚至肉體,)而不是去用帶有說教與訓示的態度去呈現某種思想給觀眾。
跟第一季很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