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刺客教條】暴力必須獲勝!



壞話講在前頭...

它「故意」把動作場面的刺激性剝除,不管是攝影或音效,甚至多次在關鍵時刻把鏡頭從「回憶」拉回現實、硬生生打斷了觀眾的情緒。(完全不怕觀眾放火燒了戲院。)

沒了......壞話說完。



為什麼我要強調「故意」?

因為它真的是故意的,絕對不是沒拍好!

能把【阿波卡獵逃】的瘋狂與殘酷搬到西班牙十五世紀天主教獵殺異端的處刑場重現,又能把宗教的鬱悶色彩精準的掌握(好像畫作一般的重現),還能把「跑酷」升級為東方武俠的輕功,最後則是能把刺客教條比喻為暴力但懷有堅定的忠誠、再把騎士團比喻為理性但渴望浪漫的夢想........

這樣的電影會沒有好的攝影師來拍攝馬車追逐?沒有好的收音師來捕捉在屋頂奔逃時的各種音效?.......

如果理解這一切都可能是精妙的安排,那答案很明顯:(個人認為)導演希望大家一起來發掘「刺客教條」的文本(而不是遊戲)深藏的涵義,而不是迷失在「對電玩遊戲改編成電影」的期待中。(遊戲說白了也不過是忽略了這個涵義後的「刺客教條」詮釋版本而已!)

人類的存在註定逃不過在暴力和理性之間擺盪,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之物。暴力必須被抑制、必須要待在黑暗中,否則人類無法繁衍、無法有豐富的文明,但總有暴力必須要獲勝、理性必須要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的時候,否則人性會因為少數的無知短視而卡死在各種教條規則之中。

雙方註定要不停競逐。理性註定無法滅絕暴力,暴力終究不會接受理性。

除非到你迎接自己命運混沌不明的一面「終結」的那一刻為止,不然你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邊。



作為某個「龐大系列」的延伸,它比【俠盜一號】更能脫離原著基礎、掌握「電影」的精隨。

想要用歷史、或人類哲學思想的成就來描繪人性與人類存在的意義,它大勝【奇異博士】或【地獄】。(尤其是後者的成就根本膚淺的可悲!)

........這絕對是2010年後我看過最棒的電影之一。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星際大戰7】再論「史諾克是誰」

上一篇...



第七集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謎,可是我懷疑其實答案都在大家眼前,只是大家(熱愛星際大戰者)習慣性地認為「前傳很爛」所以都忽略了整個系列的劇本其實脈絡很嚴謹。

【威脅潛伏】中,安納金本來不該是歐比旺的徒弟,那可能會導致他有完全不同的命運。這可以對比到【曙光乍現】中,如果Luke持續接受歐比旺的指導,他一定會被達斯維德給誘惑,因為少了憤怒,而且歐比旺相較於尤達,對達斯維德還抱持著一絲期望。

【複製人進攻】中,絕地教團為了營救歐比旺一行人,在競技場上損失了大半的絕地武士,只好堅決地持續使用複製人軍隊。這又對比到【帝國大反擊】中,反抗軍開頭損失了據點、無數的菁英,但片尾看到他們「重建」了屬於自己的艦隊。

【西斯大帝的復仇】中,內戰終於結束,分離主義者本以為可以利用西斯、依附西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他們的首腦被西斯搶先一步屠殺殆盡。在【絕地大反攻】中,帝國終於被推翻,根本的關鍵在於過度仰賴力量、甚至被自己人的怒氣反噬......

幾乎每個「過往出現的」關鍵的要素都會被重新拿出來演繹、賦予不同的意義與角度,──這是【星際大戰】電影系列的劇本特色。

例如Poe其實是莉亞公主,但是個很強悍的莉亞公主,在片中從被救援者搖身一變轉為救援者。(Finn其實是Luke,Rey是歐比旺,Han...還是Han。)

所以我認為只要循著這個原則...應該不難解釋很多第七集遺留下來的問題。

這篇要寫的是我隔了快一年所產生的新理論,而這個理論同時要解決三個問題:

1.Kylo為何投向黑暗面。2.Rey的身世(母親是誰)。3.Snoke是誰。



對!這其實是同一件事!

主要有幾個線索...

1.Kylo殺死了自己的父親。2.莉亞自責不該要求Luke訓練Kylo。

兩者加起來,我們可以知道Kylo渴望母親!(就好像因為渴望父親卻得不到,所以安納金無法打從心底效忠絕地教團。)

但這跟他投身黑暗有什麼關係?

我們應該要假設...Luke不會選擇普通的女性做為配偶,所以不難想像他會選擇一個「不懂使用原力,但精通原力知識」的人!(這又跟安納金面對白卜庭不停向他展現原力知識時不知道警覺,是同樣的情況。)

所以......Luke選擇的女性要不是跟Snoke有關連,可能是徒弟?女兒?姊妹?...甚至是Snoke本人!

這就是為什麼他在這集中是投影出現,而且稱號是Supreme leader,而不是單純的Leader。因為他不能以真身出現在眾人面前。因為他可能是個女人。

所以可以想像...當他透漏了自己跟Rey的關聯,Rey會有多震撼,Kylo又有多傷心。「I am your mother.」「No~~」「I am her mother.」「No!!!!!」

Finn天生是個有極強正義感、或說道德勇氣直覺的人,若說他有什麼走偏、或墮入黑暗面的危機,未免太牽強,所以故事接下來的衝突點就只剩下:Rey跟Kylo之間要怎麼看待彼此,是要繼續仇視彼此、互相毀滅,或是轉而和解?

期待了........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俠盜一號】達斯維德是誰?

我們都是達斯維德


「啊啊啊啊啊啊啊!是達斯維達!救命啊!」

片尾達斯維達現身...卻已經不是原版三部曲中大家熟悉的達斯維達!那種從致命升級而來的絕望和恐懼是星際大戰從來沒有過的內容。(【西斯大帝的復仇】中葛里維斯將軍可能原本希望也有這樣的效果...可惜對手是歐比旺,效果只剩一成不到。)



我確定片尾大戰落幕前,眼睛很自然的掉了兩滴淚...不是因為我是星戰粉,而是因為這部電影真它x的太好看了!這真是個它X的好故事!

你可能本來只是蹲坐在大馬路旁等著招搖撞騙打發這平凡的「又一天」,忽然你的使命呼召你,你舉起棍子、揮揮手叫了伙伴就跟上...

你可能本來只是蹲坐在大馬路旁等著看夥伴招搖撞騙打發這平凡的「又一天」,忽然你的使命呼召你,讓你扛起槍、扣下板機掩護你的夥伴...

你可能本來只是按照慣例地當個底層士兵、忠實地執行完「又一天」的任務,忽然你的使命呼召你,要你聽從眼前指揮官顛覆嘗試的箴言...「去做正確的事!」

你可能本來只是按照慣例地當個底層士兵、忠實地執行完「又一天」的暗殺、偷竊、破壞,忽然你的使命呼召你,要你聽從眼前這個女人顛覆嘗試的箴言...「去做正確的事!」

我以為我可以預期這是什麼樣的故事:「這就是個講述那些真正打贏了戰爭的英雄的故事。」但那種豪邁與勇氣已經超越了所有星際大戰(或歷史上任何一步Si-fi類型作品)的水準!(過往的作品裏頭的情緒都很狗血膚淺。)

就算不是星戰迷,這也是值得推薦的作品。



好話到此。以下.......沒一句好話。

這其實是部很純粹很華麗的同人作品。要說它屌打【原力覺醒】未免太言過其實。

星際戰大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它提供給人的不僅僅是視覺刺激、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英雄的熱血悲喜劇...等要素而以。

它也從各種層面去講述信仰、道德、政治...等哲學或社會學議題,而且議題的層次有深入淺出、也有高來高去不著邊際。

像這集,死星的致命弱點會存在,其實正是它所以會存在的理由跟手段:高壓武力建立的恐懼。──所以文明世界唾棄這種政治手段,不僅僅是因為它不道德,更是因為它從來沒有真正成功過。

甚至琴厄索在預告中大呼的「反抗軍就是建立在希望之上」,這其實是種庶民所建立的信仰。我們可以從這集來延伸:所有的信仰都是庶民建立起來的!(宗教家或英雄只是代替庶民在宗廟殿堂上捍衛這個信仰而以。)庶民無法接受的東西是不能成為信仰的!

但這些議題的層級並不高!(都是跟「民主就葬送在如雷的掌聲中」是差不多的東西。)

只是我們可以從這個為著力點來試著想想星際大戰最原始的哲學思維上的內容...

絕地與西斯(黑暗)。

絕地的的哲學太冗長就不多說,西斯的哲學除了崇拜力量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去討論現實、臣服於單純的信念與信仰」,所以「我是誰?我是達斯維德,天行者安納金以死。」這種話對一個西斯大帝來說是很重要很基本的!

相較之下,絕地認為「現實能夠帶給人的可能性也很大,因為人可以用觀點不同來平衡或轉換它所成產生的影響。而欲望帶給人的東西是很表淺虛假的,所以任何為了方便滿足慾望而生的選擇與策略都是不智的、甚至黑暗的!」

偏偏今天大家都選擇當達斯維德。我們都忽略了自己到底在幹什麼,不管是初衷(成為絕地武士),或中途的策略轉變(投身黑暗面),但我們想要的都只是那最表淺的「慾望(希望愛人長伴自己身旁)」,否定自己、抹煞那些會跟自己有牽連的事物,相較之下既微不足道、也合情合理。

所以我們不停的否定跟遺忘自己成長的軌跡,不停的攫取可用的資源而不思考自己的責任與定位,拋棄友情或愛情並責任推給對方........一切就只為了自己的慾望!

原來我們都是達斯維德!



以上拉拉雜雜一堆,但講白了...沒有絕地武士指導的反抗軍,跟西斯有什麼不同?

電影當然也明顯有用人物和劇情提出這樣的自我質疑,可惜那不是主力焦點、著墨也不多。畢竟我們都是「連要自保的能力都沒多少的小人物」,去思考這種「避免任由自己的力量和慾望反賓為主駕馭自己」的荒謬情境就只是種「高不可攀」的議題。(所以把這個議題具體化的達斯維德反而是星際大戰的靈魂人物,而不是歐比旺或天行者路克。)

所以「俠盜一號」在哲學上的結構頂多只有前傳三部曲的等級,而且還是「膚淺」的部分。
只能說作為一部軍武戰爭片,它真的太成功太好看了...

但真要論它在星戰系列中的地位...我覺得...不!我相信...它始終是墊檔用的。否則星際大戰除了是部很有歷史很經典的科幻電影以外,還有任何意義價值嗎?

星戰的魅力在這種議題和主線故事以外,它還保留了大量的支線,而且把支線留給觀眾去自己想像跟填補。如果本家自己站出來說「我要抹殺你們想像的空間」,然後又不試著拓展更多的想像空間來取代,這就破壞了整個星際大戰的價值了。

所以這最後只會是部同人作。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火線掏寶】沒有不道德的生意,只有不想付錢的渾蛋。

【關於本文標題...看完電影就知道。或是看到文末吧!】


這不是什麼寫實版的【軍火之王】。

預告以為這部電影會帶我走進千禧年以後軍火交易世界的瘋狂與道德真空。

但其實軍火交易是假的,我只看到了兩個因為利益鳩葛而交會的男人之間友情的幻滅。

扣掉結果,這過程反而比較像暴力與迷幻版的......我想想...剛剛想到一部電影...就【醉後大丈夫】啊

我們都會認識這樣的朋友。

他們完全不在乎別人的立場,只在乎自己覺得正確(但卻未必願意身體力行並貫徹)的事情。

不管是享樂、義氣、成績、信仰、形象、錢.........

差別在於其他時候這些人可以帶給我們生命正面的瘋狂體驗,但更多時候這種人只是帶來謊言和謊言破滅時的羞愧、懊悔、痛苦、和打擊。

因為他們對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從不會講求分寸與限度,一切但求有個檯面上的說法就好,像是「這有科學證據」、「這才合乎理性」、「這是為你好」...甚至很多時候說白了,只是因為他們自己想要這樣做。

所以你要被這朋友下藥,或是被迫修正自己的言行立場態度,或是去相信跟捍衛虛假的原則信仰......運氣好,你至少可以從中發現真實的自我;運氣不好,你只是在錯誤議題、或假議題上徒然浪費更多自己(還有與自己相關的旁人)的生命與時間,還不提過程中要遭遇無數的衝突、恐懼、與失望。



反正,很難想像電影的結局竟然是這樣。

美國政府在戰爭問題上之偽善,完全可以從這筆交易看出來。

子彈的真偽比起戰爭的合理性更為共要?...這是在開玩笑吧!(或許主角最後會只被判處七個月監禁,原因就在於美國政府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太偽善。)

但仔細轉念一想,也不是真的不能想像。

電影開頭主角A可以因為混混坑了自己三百元不打算給自己大麻而當街拿出mP5衝鋒槍並對空掃射,但片尾他卻成了那個千方百計想要不付錢給別人的渾蛋。(別人坑自己?不行!自己坑別人?可以!...這種人的原則與信仰到底在哪裡呢?)

美國政府在戰爭一事上的態度也是。各種裝備的合理價格與利潤都是可以估算的,為什麼兩個年輕豬頭可以把價格壓得比誰都低?......不想付錢啊!(差別在於街頭混混跟主角A會坑等著賺錢的人,美國政府等著別人上門來免費為自己服務。)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對性的渴望(凌駕對人性的尊重)是好萊塢的源頭

【我可以預想某些有心人、堅持政治正確的人會用「我這篇文章都不舉實證」來做為抨擊我整篇文章毫無價值的基礎好藉此推翻我文末論點。所以我在這邊預先消毒:就是因為不舉證,所以好萊塢會存在,不然這地方就變成一個超大型蘋果新聞了!

只是我覺得如果意識到這些層面的存在,很多電影的韻味或許在觀看時會瞬間擴展不少。文末的評論...請大家笑一笑、當我任性吧。】

http://www.buzzbooklet.com/card/553022/20位據傳「曾在鏡頭前真槍實彈愛愛」的名人。莎莉賽隆在「這部片中」竟是真做嗎?!
20位據傳「曾在鏡頭前真槍實彈愛愛」的名人。莎莉賽隆在「這部片中」竟是真做嗎?!

這篇文章真的講的太草率了。

這種「軼聞」會出現在報章雜誌網路媒體上,反映的不是大眾對奇聞軼事的渴望,而是大家對好萊塢本質的無知。

也因為這種無知,所以很多人期望本國的電影行業可以向好萊塢看齊、迎頭趕上,結果只能屢屢徒勞無功。

說白了,這是因為把好萊塢當成「電影產業」去解析跟學習,結果只會學到「自己本來也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其實在50年代以前,世界各地的電影文化水準差異並不大,不管是明星文化或片場制度,(但各國的勞工與商業文化有差異,所以細節不可能一模一樣,)甚至還經常有西方與好萊塢要跟其他地方學習的例子出現。(腦海中沒浮現「黑澤明」的人...吾不屑與之為伍!)

七武士(1954)

大鏢客/用心棒 (1961)

所以真正導致好萊塢開始跟世界各國電影文化分道揚鑣的關鍵,應該是在60年代開始醞釀成形。

所以60年代到底開始醞釀了什麼...

我們回頭把那篇文章再拿出來...然後跳過「一切都還在醞釀而不顯眼的60年代」,接下來的70年代和80年代,很多女演員不管私底下或在片場的行為其實跟妓女沒兩樣!上床、參加雜交派對、或在派對上表演春宮秀娛樂嘉賓...隔天就有片約到手,直到今天這仍是不可言明的常態。(所以好萊塢的明星文化一直「很重視神秘」。)

所以在片場跟男演員上演真實性愛秀?如果知道A片原本跟一般電影其實是沒有區隔的,甚至也不是什麼寫真MV的升級版,相信腦筋快的人一定會開始想像這種事情是怎麼開始的。(相信只要有心,還是可以查到原原本本的歷史典故。)



雖然說這種事情「很平常」,可是敢做這種事情的女演員又跟妓女有些不一樣。

因為等她們有了點年紀沒辦法在靠出賣肉體周遊片場後,她們可以出書爆那些男明星的料,但妓女沒有這樣的紅利。(我也是因為這些書才知道這樣的內幕。倒不是我真的知道誰誰誰曾經真的在片場跟誰誰誰怎樣怎樣...)

「像個妓女」對某些女演員來說是件很自豪的事情,因為他們知道的內幕都是他們養老的資本...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大家一定都在很多小說或電視劇電影中看到「中小企業老闆兼主角苦無辦法突破困境時,老婆偷偷拿起電話打給某大老闆...,然後大老闆就主動上門提供合作機會幫主角解決危機。」故事中的老婆為何有這樣的能耐?靠的就是她跟妓女沒兩樣的過往。(這就是為什麼瑪麗蓮夢露的死會成為傳奇。她其實是這個「潛規則/黑暗世界」的「活神話/活悲劇/愚蠢之最」。「The woman who know too much」)

活神話/活悲劇/愚蠢之最


所以各位如果要繼續讀下去,建議放掉所有聽到我使用「妓女」兩個字時浮現的不快,甚至花點時間檢討一下自己為何要有這樣的反應。因為那不是我的本意,用「妓女」兩個字只是單純的因為...想不出來別的字眼了!



就算不考慮年紀,今日仍然活躍又能夠成功見證70年代跟80年代的女演員並不多。直到今天,美國娛樂圈還是有「真正有尊嚴有格調的女演員...請去紐約百老匯、芝加哥/底特律.....的電視台...就是別去好萊塢!」這樣的認知。

這種文化光是「從各種距離去觀察、去揣測、去八卦」,本身就是電影題材或各種評論內容的大宗。(男男女女在人肉市場從互為競爭者、到和解、到成為知交、到決心攜手退出這塊是非之地...聽起來是不是有點熟悉?)

很多這幾年台灣只是因為先聽聞了美國評論就不明就裡引為經典的電影,大家並沒有真正搞懂它們所隱含的寓意或影射的現象。



不要提【黑道當家】和【黑道比酷】,也不要提【顛覆瘋雲】。想到這些電影的人請點「上一頁」!

就拿【吻兩下打兩槍】來說吧...那片不過就是在暗喻「好萊塢那種為富豪們提供性娛樂來換取投資或演出機會的潛規則黑暗文化已經結束了,到處都是不願遵從這套規矩的新人,他們來自各種年紀、各種階層...甚至都還是男人。」並不是所有男人都很樂意持續支持這樣的文化,隨著這些男人成了好萊塢的演員中堅世代,這種文化也無以為繼。

但電影也很直白的說出這種轉變的代價是「年輕演員的成功很容易非常的短暫,因為好萊塢的權力大多都還捏在那些經歷那個黑暗年代的人手中,哪些人不可能真的會欣賞一個不菸不賭不嫖的男人。」甚至它也暗示了在這種文化下,男演員的生活與心理壓力是遠大於女性、遭遇也比女性悲哀,因為女性如果對這種文化說不,處置方式就是單純的「冷凍」「尊重個人選擇」,但男性如果對這種文化說不,要面臨的可能是全方位的驅逐,不單單是演藝圈的前途,還包含了每一種相關的工作機會與社交機會,──這些人當演員只是不得已的,他可能也曾經愈想過要挑戰導演、攝影、編劇,但現在都成為妄想了,──也許還要遭遇人格上的抹煞。



或是【大明星世界末日】。


整部片也在講好萊塢的結構跟文化已經不一樣了!演員或工作人員們比較偏好單純的聚在一起享受喝酒、狂歡、跳舞、呼麻、吸毒,性派對已經不再是主流,(所以電影中段一票男演員們話題總是不離「強暴」,因為他們也很警覺的要跟這種文化撇清關係,)頂多就是像平凡人一樣交換單純的露水姻緣式的性愛...結了婚的人不分男女很快都會脫離這個圈子。這可能可以推測出為什麼好萊塢這麼熱衷於崇拜銀色情侶,「兩人結為夫妻、對抗這種文化,還有什麼故事會比這更令人嚮往與感到滿滿的浪漫氣氛嗎?」(但務實一點想,很多小咖編劇娶了個富豪們「玩膩」了的女演員,兩人窩在家中時不時靠老婆打幾通電話暗示「要我閉嘴就買下我老公的劇本」這樣的故事並不是推測。)

就連柯恩兄弟多年前的【謀殺綠腳趾】本身都是在幫那些「聚集到好萊塢卻發現這裡已經不再是玩樂天堂的富豪」掉兩滴虛偽的眼淚、然後瘋狂大笑一場:笑他們以為自己會是這種文化的消費者,沒想到卻成為這個文化最悲哀的一部份。(因為真的鬧出很多笑話。【荷穆蘭大道】只不過是用比較迷離悲哀的方式描繪類似的事情而已。)

圖片取自維基網站

比較極端與黑暗的例子是尼可拉斯凱吉的【八釐米】。

我們可以假設很多情色型電影拍攝的出資成立條件就在於「內容要能完全滿足拍攝者的期望」,(任由出資者決定電影內容不是好萊塢的什麼陋習,而是它的基礎,)畢竟性慾這種東西本來就有各種樣貌,有些人滿於文字,有些人堅持要有圖片影像,當然也有人認為實境看不好、還是要看導演花巧思規劃運鏡剪接過的東西才能滿足自己。所以就有出資者花大錢找人拍電影,等到電影拍出來,自己看完爽完、放上戲院收錢...他們才發現其實滿足自己的性癖並沒有真的花那麼多錢!(還可以要一堆迷信「這是藝術型電影」的傻瓜文青一起買單?)當好萊塢開始明著跟他們說不,不管是因為法律規定,或他們的要求真的變態邪惡到超越限度,這時候出資者就會走到別的地方去找人來拍電影給自己看了。





但真要具體說一個人名當這種類型的電影當代表,我最屬意的其實是導演奧立佛史東。

熟悉他的人可能會疑惑:他有拍過什麼以好萊塢為背景的電影嗎?

可以肯定的回答「沒有!」但其實那些電影都有隱喻、或「引用」好萊塢影視人員的孤寂淒涼的境遇來處理劇中人的情感。

引用嗎?也許不是引用,應該是說借用在影視圈看到的類似例子來處理電影中的情境。這些情境經常出現在奧立佛史東的電影,或許可以說他也一直在借用這些電影題材內容的異同處抒發自己在好萊塢經歷或看到的各種悲喜人生...悲居多就是了。

譬如我在前文有使用的例子「中小企業老闆兼主角苦無辦法突破困境時,老婆偷偷拿起電話打給某大老闆...,然後大老闆就主動上門提供合作機會幫主角解決危機。」這種故事在現實中象徵的意義其實是種「階層的資源交換」,──除了勞動生產、勞動薪水、提供服務以外,窮人還能怎麼從富人手中獲得資源。

某方(男方)直白的使用經濟優勢去要求或暗示另一方(女方)去提供感情(或說擁有對方情感的假象)是這導演很多電影的題材。

像奧立佛史東的【華爾街】,黛瑞漢娜飾演的腳色(泰勒)在劇中就是「富人的前情人」。



所謂的「情人」其實跟我前文使用的「妓女」是很接近的詞。因為這些女人和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請提供我愛的感覺,我則用金錢或工作機會人脈作為回饋,」電影中麥克道格拉斯飾演的投機大亨蓋柯沒有演出這樣的內容,但泰勒卻親口證實了這樣的事情。

這種生活形式是一般普羅大眾沒有機會接觸的,這種女人的心境大家也很難理解。女人覺得自己只是在「工作」,然後又無視這個工作的真相本質不能公諸於世的事實,又一面期待自己遲早可以脫離這種生活展開新人生。用純電影的情境來描述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通常就是:會有某個不明就裡的男人以為她只是比較「放蕩」「過往比較複雜」,以為自己下定足夠的決心要包容她的過往後上前展開追求,沒想到真的離擄獲她的芳心只差一步距離時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搞懂事情的真相。

而細節又往往都是這樣展開的...男人可能會用激烈的肢體動作想要向女人索吻,女人一開始以為以往的故作矜持抵抗就可以安撫他,沒想到這個男人動作越來越激烈,這時候她失望的以為這個男人跟那些想要用金錢權力買下自己的男人沒兩樣,就憤怒的打了男人一個巴掌......但從男人的角度來看,版本一是這巴掌不是打在自己臉上,而是打在自己的決心上,「對這女人來說,自己遠不如那些她過去交往過的男人,」版本二是他以為這一路上追求的過程,女人所有的正面回應都是逢場作戲,為的只是自己先提出金錢或物質報酬......

有沒有種奇妙的錯覺呢?到底是戲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戲?到底是戲劇取材自現實、還是現實可悲的跟戲劇一樣?

可是奧立佛史東的電影並不會這樣處理這種男女之間的關係與衝突,對他來說這都已經太狹隘。在女權不盛行的時代,主角會憤怒衝動的把女主角趕出自己的公寓,並且暗示兩人在無復合的可能,──就好像他一路上犯的許多錯一樣,事情都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但他都沒有選擇。

但到了女權盛行的時代,他(在【挑戰星期天】中)又很不客氣的指出「事實上女人始終在挑選物質條件或原始肉體條件較為優秀的男人」,一切都是虛假的交換遊戲,只是場合和因為要適應場合而生的規則不同罷了。或是像【上錯驚魂路】直接暗示女性總是用「虛假形象」操縱男人、伺機剝奪男人的人生,但這樣描述很片面,有點無視那部片是建立在「根本沒有人是好人」的劇情基礎下,希望各位可以注意到...免得誤以為這是種單純的仇視女性,但其實不是!這也是種「小天地中,男男女女都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吞吃彼此」的隱喻。

簡單來說,綜觀奧立佛史東的電影在80年代成名且有了穩定的地位以後,其實這樣的內容(這樣的環境最常見的價值觀與情感)經常會出現在他的電影中,所以我覺得他是代表人物。

也因為一般人真的成為這種男女關係中的男或女時,處理手法通常都比較消極迴避,所以我認為他的電影並不是取材或參考現實普羅大眾的反應,而是他所見的好萊塢。

有點牽強嗎?大家自己判斷。重點是他的電影真的很多這樣的要素,即使他不是真心有意要加入這樣的元素,但這種好萊塢是的畸形男女之事真的是電影情節很重要、不可或缺的元素。(真要說,他並不是典型的「擅長或熱衷於描繪這種內容」的導演,而是個被這深深吸引和影響的電影人。)



開始總結一下吧...說女演員像妓女,這樣的開場白可能太聳動。

但如果能夠不被這樣的文字刺激到,並且理解這種刺激其實早已經是我們吸收的影視娛樂、甚至文學常見的主題或情節,那大家應該開始問:事情是怎麼開始的?

因為6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成長陷入了一段長達數十年的衰退(或說成長疲弱),(但實際上發生的時間很難精準掌握,因為經濟現象總是難以捉摩,可是人們的行為早已經直接反應或被影響,)好萊塢營造的紫醉金迷就成了很多富豪要遠離發跡地逃難的地方。例如在家鄉有地可以收租的地主們,或某些金字招牌傳產的富三代富四代...這類的人,不想待在家鄉太醒目,就乾脆搬去好萊塢。這又好像把【大亨小傳】搬到好萊塢去,然後變的更變態、更重隱私,然後少了那個心思單純的蓋茲比。

講白一點...富豪們不定時到好萊塢狂歡作樂尋找可以投資的電影,提供狂歡作樂的機會就是製片家的工作。

這種文化從60年代開始,70年代成為高峰,80年代玩到爛、玩到玩不下去....

真正有心製作電影的人70年代會選擇遠走西班牙拍義式西部片,80年代會去菲律賓拍廉價動作暴力片,或是轉戰中南部去尋找拍片機會。前者代表人物是克林伊斯威特,後者代表人物則有羅理士和史特龍(【洛基】)。

而這一路上,電視台從不放棄吸收決心離開好萊塢的人才。

但當真正有才華的人都出走、剩下的只是一些會狂吸錢吐爛片的人,它的核心怎麼會維持的住?(幸虧出了像【魔鬼終結者】這樣的電影來證明好萊塢這個「區域」本身存在的價值,──雖然本片表明好萊塢還是有拍攝電影的優勢存在,可是它已經用「在多倫多完成前期企劃」這樣的行為對好萊塢在製片功能表示了負面評價,──否則好萊塢的核心可能真的會在80年代末期瓦解掉。但它也被迫做了不少調整。)

所以勞勃瑞福值得讓人欽佩:日舞影展另一方面的意義也象徵著真正有志於電影的人就算不出走,也不再會因為他們不敢或不能投入這種畸形的業界潛規則而被擋下出頭機會。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史匹柏一樣那麼傳奇,可以第一部電影就獲得電視台端出(以電視台出品的水準來看)A級資金贊助。(請仔細想想:即使導演本身根本不介意被批評,但他還是因為梅根福克斯講了「希特勒」三個字而換掉他。要不是史匹柏自己的夢工廠走下坡,天知道後來還有沒有機會在【忍者龜】兩集中看到梅根福克斯。...這個男人是個絕對典型的老派好萊塢人。)



可是反過來說:好萊塢的原點不過就是給這些富豪們群聚發洩黑暗面的地方,這些說白了就是不可告人的性癖好。隨著美國階層的穩定與都市結構變化變慢,這些人又慢慢的離開了好萊塢。(這或許催生了庫布利克的【大開眼界】。「看看這些滾出了好萊塢的性變態。」...或許!)

兩個不能改變的事實之一是:沒有這種好萊塢文化,今天的舊金山、洛杉磯、鹽湖城、聖地牙哥、沙加緬度.......就沒辦法這麼發達。(沒有人口,自然也沒有農業、大學、資訊業...甚至今天的矽谷。)

另一個是:這種對性的渴望(凌駕對人性的尊重)是它的源頭。

男女演員在片場真實性交並不是這個行業的「禁制」,反而是它神秘的魅力!(毫無畏懼的投入會摧毀一個正常凡人所能擁有的人生中一切事物的瘋狂墮落,這種行為仍是許多獨立製片非常著迷的題材!)

所以直到今天,性暴力/性神秘/性笑話仍然是好萊塢電影的一大主流,遠在動作暴力電影之上。只是拍的好(質感美感)的人越來越少(只好越來越俗濫),但拍攝動作暴力電影的特效卻越來越發達。

拍片不言明,可是被暗示可能要跟男演員發生性關係好讓導演取得最好的拍攝效果....如果這樣的行為被認為是一種常態,大家覺得「去構思什麼樣的性行為並取得最佳拍攝效果」會叫做驚世駭俗或令人憤怒呢?

千萬不要把這種文化和一般大企業中牽連到性暴力的潛規則混為一談。底層包容高層的性騷擾性暗示性「誘惑」...這不是企業運作跟存在的本意,但好萊塢確確實實就是這種慾望的集合體,如果沒有這種慾望...回到40年代,好萊塢不過就是塊「比較熱衷生產軍教影片」和「離拉斯維加斯很近」的影視產業聚集區而已。

寫這篇文章不是要主張放蕩或物化女性是好的。

更不是要請大家一起來用獵奇的眼光去挖掘更多這些傳聞真相的底細...就算是真的,那也是這個產業傳奇的一章...的餘韻。

今天的好萊塢早已經不再容許這樣拍片,或鼓勵演員、製片業發展這樣的文化了。(A片業或資訊業矽谷可能還保留了這種文化。)

甚至早年因為這種文化而產生的很多悲劇與犯罪,當事人都已經付出法律代價與被這個產業給排除了。

就好像瑪麗蓮夢露的故事。一般人看待她時看到的是個性感女性的悲劇人生,但好萊塢人看她想到的可能是「那些以電影演出或拍攝機會為籌碼來恣意享用自己肉體的富豪眼中,這始終不是一筆對等的交易。在那些人眼中自己並不是個享有同等尊嚴價值的人,而是個可以隨意犧牲處置抹煞的玩具罷了!」

所以年輕一輩的演員早在真的踏入這個行業以前,就都被(間接的經由傳聞或描繪好萊塢文化的影視作品)教育過關於這種紙醉金迷的虛假真相,這才是他們有抵抗力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前輩比較低俗、或他們比較高尚!

所以大家今天應該要用持平一點的觀點看待那個年代發生的往事才對。因為我們已經找不到任何一起事件可以做為好萊塢生態文化的縮影,所謂的好萊塢文化橫跨了美國東西南北,甚至大西洋兩岸,時間軸從20年代開始、50年代開始走味、70年代開始發酵、80年代發臭......哪有什麼縮影呢?

這樣一想,看到一個年輕新生代男演員用「噁心」兩個字去評論那個年代發生的「任何」事情,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噁心。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銘謝吸菸】性別盲?我還菸害盲耶~~~



點開這裡可以看到新聞全文

知道拍這部電影時美國沒有什麼禁菸法律嗎?在餐廳吸菸?請孕婦吸菸都很OK耶!

挺奇妙的...在別的地方看到別人分享這篇新聞,看了其實有些不舒服。

「地球是圓的」曾經有多少人為了捍衛這個事實而被燒死被石頭砸死。

但我們今天要去回頭單純的將那些殺死人用石頭砸死人的群眾們歸類為無知或暴民嗎?

理性和文明是個概括很廣的精神與態度,而不單單是反無知、或反暴民而已。

科學創造和藝術創作(精神探索)免不了要經常超越當代人性的邊界。在面對邊界時,如何跨越?當事人當下的決定免不了有對有錯甚至有悲劇...我們應該要記得「沒有這些正確/錯誤/悲劇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們」。

簡單來說,做的事情在今天來看再怎麼無法容忍,其實這個犯錯的人對文明理性進步的貢獻遠超越我們這些後人一起罵一百萬次噁心。無視這點還回頭去批直接判當時的當事人.......對自己的存在與定位的信心有那麼薄弱嗎?(何況導演自己都說自己有濃厚的罪惡感了...)

難怪克里斯伊凡身為一個具備天分又肯付出努力的男演員,但他在好萊塢的際遇除了演出過幾部大製作以外,其實是被歸類在後段班的。(認知能力與反向思考的能力就是差一截啊!)



討論的過程中,有人對我這種態度很不以為然,認為我「性別盲」「把性犯罪合理化」。(導演自己都說自己有濃厚的罪惡感了......真的不太懂.......)

這種時候我都會想到【銘謝吸菸】,那個反菸派的鐵桿議員最後想要藉由「把好萊塢經典電影中的抽菸元素拿掉」來達到「改善歷史」的行為...

狂妄嗎?

先不提狂妄,因為歷史根本上就是不能改善的!

認為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改善歷史」這種行為成立的可能性,不如說是認為「這個世界應該要認可自己為了某個抽象概念所發明的任何手段」...今天這個世界充滿這種「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或合理自己的行為」而發明出來的「道理」。

例如「酒駕就是謀殺」,....我建議大家應該直接主張「喝酒就是計畫殺人」。

謀殺就是謀殺,沒有明確謀殺意圖的行為頂多是無心卻致人於死。

所以.......請問到底什麼是強暴?

不要去翻「有沒有人說這樣也算強暴」,因為要是翻到的是謬論,那該怎麼辦呢?



至於性別盲...性別不盲又如何呢?這並不會造成進步,只是種徒然的政治正確。這就好像某些人認為眼前的世界都應該要符合自己的時尚認知一樣。

我最喜歡講的自創笑話就是:總有一天,有男人公開毆打自己的老婆,警察要上前制止,這時候女權主義者跳出來交給警察一張考題,說「除非你證明自己沒有性別盲,否則我們希望你不要介入干涉這起父權迫害女性的典型事件!我們要求沒有性別盲的警察介入和評論。」

沒有這些論調的時候世界其實都在不停運轉。這些論調是進步的中間產物,並不是促進運轉的本質。

就好像「政府應該要增進社會每個公民追求幸福的機會」,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們應該認可同性戀婚姻」,同性戀婚姻合法只是個手段,並不表示同性戀婚姻等同於「政府應該要增進社會每個公民追求幸福的機會」這樣的精神或原則。

(至於「將性犯罪合理化」...講這種話的人很喜歡質疑別人「不知道這樣就是強暴嗎」,但卻從不會過問那些隨便告別人性侵的女人「妳不知道這樣不算強暴嗎」。)


可惜。

這部電影(【銘謝吸菸】)只會是種另類冷門的經典。大家只會認為片中主角是種扭曲的負面人物,而不已他堅持理性的態度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