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竟然是第一代任天堂的遊戲。
它的極限與缺點很明顯,完全沒有電影版想要傳達的混亂與大場面,畢竟主機性能不允許一次三五個敵人一起出場戰鬥。
但在第一代任天堂上看到這樣的遊戲,除了佩服之外還能說什麼呢?
這竟然是第一代任天堂的遊戲。
它的極限與缺點很明顯,完全沒有電影版想要傳達的混亂與大場面,畢竟主機性能不允許一次三五個敵人一起出場戰鬥。
但在第一代任天堂上看到這樣的遊戲,除了佩服之外還能說什麼呢?
整個班級的學生多數都可以看到LGBT的影子,例如男生蓄長髮、女生偏好中性輕便的穿著打扮,老師更是「平胸」「短髮」「獨立」「強悍」「幻想自己有老二」。
唯一開始發展出典型男性陽剛特質的男學生卻成了其他學生霸凌與嘲笑的對象,老師雖然想要(以過來人受害者的身份?)幫助他,可惜為時已晚。
(這是隱喻,而不是電影精準的內容,)體制已經被女權主義者化身的老妖婆給操弄,警察與中階教育工作者紛紛仇視並攻擊不聽話的「前LGBT」——也就是老師,這時候,老師唯一的盟友與援手是在家庭中被日益弱勢化的傳統父權男性。
接著,弱勢的非典型父權男性也被操弄,攻擊的對象自然是傳統父權男性......
其實老師只是想要以過來人的身份幫助自己的學生。(雖然她嚴重高估了自己的能耐與價值。)
其實傳統父權男性只是想要保護自己那個被LGBT潮流糟蹋而迷失的兒子。
(這是隱喻,而不是電影精準的內容,)最後,在新一代父權男性的呼招下,新一代的LGBT憤怒絕望地衝向操弄他們的女權主義老妖婆......
很有趣的電影。
可惜電影手法多是虛招。缺乏像「大法師」或「凶兆」那樣讓人再三回味的本事。
標題聽起來是件「很簡單的事」,但在這個年代,懂這個道理、能用這個道理約束自己的人很少。
最起碼,本片的超人自己就沒有這個能力。
有個很有趣的理論(如果看過【追殺比爾二】應該會聽比爾說過)說「克拉克肯特是超人眼中的人類」。
但(也許昆丁故意讓比爾講出這些話就是要突顯這個人的人格失敗)其實超人就是克拉克肯特!
除了那些沒啥難度、在天空飛來飛看的救苦救難熱心行為以外,超人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成就過什麼事情,絕大多數的事情是後來看都是搞砸的居多。
因為超人不是萬能的!甚至在眾多超級英雄行列中,他根本也稱不上優秀的超級英雄。
為什麼超人會如此失敗?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真的知道(你的行為帶來的影響與後果)嗎?還是你只是這樣以為而已。」路易絲簡單的幾句話,就將超人埋藏在深處的徬徨與缺乏自信給暴露無遺。
如果(從電影後設角度與傳達的訊息來看)連超人都會如此的「低能」,那普羅大眾、芸芸眾生的水準恐怕就更不堪設想了。
所以才會有雷克斯路瑟。史奈德版的蝙蝠俠聽到「超人的媽媽也是人類」後會驚恐的收起了拳頭,但這版的雷克斯路瑟鐵了心要用謊言讓人類相信超人是個「想要來統治人類的種族優越主義壞蛋」,就因為他心中那自以為是真理的偏見,那怕這偏見本來是他靠自己的頭腦就可以破除。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三人組可以說是本片編劇與故事的精髓。
蓋加德納看起來像是個傲慢粗魯不好親近的人,但其實他有著一副古道熱腸,(廢話,他可是綠光戰警。如果連綠光戰警都不能信任,人類大概要滅亡了。)
看似強勢又整天意見一堆,但當超人的隱私被公諸於世時,他第一件事就是先保護超人的感受、不讓他承受外界的指指點點,然後才開始說話。
而且他說話的內容看起來充滿威脅性,但他的姿態卻是:「什麼都行!給我個解釋,你說什麼我都會信!」
不只是超人對他人有著無限的愛,蓋加德納對人也有著無限的信任。(所以朋友敢放心的挑戰他的底線,因為「他對朋友是沒有底線的」。)
以上所說的一切,其實僅僅是他出現在銀幕上五分鐘以內的篇幅而已。
真的不能不對本片編劇導演在人物塑造上的技巧之精準、創意又豐富表示讚嘆。
我們可以不需要另一部雷霆特攻隊,我們會很開心地看到新復仇者們在其他電影中登場,但此時此刻、這部電影的主題與敘事......觀眾知道它結束了。
你可以看驚奇四超人,你也可以不看,你甚至不需要好奇,因為電影結束了!
觀眾需要的是娛樂,而不是強迫自己去把電影當成一種信仰與學問。
藉這層意義來說,這片是.......漫威有史以來所製作最好的電影。
(初期的電影是因為還沒有濫用彩蛋,但他們綁架觀眾的意圖很明顯。但本片完全沒有這個意思,片尾彩蛋講到的所有東西,都將是其他電影的東西,這部片已經跟其他電影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了。你不需要因為要看其他電影就來複習這片,你也不用擔心自己會因為沒看其他電影就覺得枉費了觀看這部電影。)
另外,把哨兵隱喻為「被時代拋棄的弱勢男性(白人)」,然後「渴望權力、(口頭上)相信女權平等的女性」要為他的遭遇負全責,這樣的意涵讓我看了覺得很「滿意」。
主角機(主角+安保機器人的簡稱)就像個抗拒親職但又有滿腔對子女熱愛的腹黑父母,它的台詞八九不離十、都是在對著觀眾噴發自己對人類的厭惡與不耐,但實際上,(那些例外的台詞)它對人類有著近乎無盡的關注與熱愛,必要時,讓自己粉身碎骨也毫不猶豫。
對。
人類跟機器人的定位是對調的。本該是知覺上擁有主導位置的人類,成了被檢視批判的客體。而且這種批判不帶有諷刺性,反而是批判者本身才是被諷刺的一方。
因為過往的賽博龐克題材不管再獵奇,核心本質仍舊遵守著人本主義的「人類至高無上」的假理性真宗教式價值觀,儘管熱衷此類題材的人不願承認,但這個題材的潛在目的是在捍衛並延續宗教。
就好像波斯人即將消滅希臘宗教時,來自馬其頓、看似跟希臘人有共同信仰的的亞歷山大成了希臘神話與價值觀的捍衛者一樣,(可惜亞歷山大殞落後,希臘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榮光。甚至可以說亞歷山大的盲目野心榨乾了這塊土地最後的能量,與其落得如此下場,不如早早被波斯吞滅還比較好一點,至少希臘文明可以在未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交接點的主導者,而不是被韃靼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奪去主導地位。)
所以在理性主義(告訴人們「神不決定你的價值觀」「你的理性才能辯證並形成你的價值觀」)早已經破產的今天,賽博龐克表面上高唱的矛盾且劣質化的理性主義、或稱為無神論的這玩意註定是場笑話,就像謀求改革與反腐敗的政黨政治人物最終被暴露了保守腐敗的真面目一樣,(「你」最終要裝模作樣的發出犬儒式驚嘆「其實基督教文化在千年前就在討論這個議題了」「一直守著無神論是幹嘛呢」,)因為不想落入同樣的可悲境地,這小說直接跳過了這層面的假設前提,進到了一個「宗教已經被消滅」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中,人們不會呼喊神或「老天啊」來平衡自己的情緒,(而是喊「群星啊!」而且這習慣還是肥皂劇才會有的荒唐情節。)因為神這種東西不再有價值或影響力,人工智能(或任何下一個可能的科技新奇蹟)帶給人類文明的不會是現有價值觀的重複演繹與變形蟲一樣的再次包裝,而是種毀滅式的否定與取代,人們在決定或建立自己的新價值觀時,真正靠的是......
很難定義到底在靠什麼。
但重要的是:觀眾熟悉的價值觀基礎在這個虛構的時空情境中已經破滅,演員負責演繹新世紀建立新價值觀的過程,而這過程與整場演出的目的似乎並不是為了捍衛觀眾的價值觀。
因為觀眾的價值觀不被捍衛,所以在這部劇中,深受愛戴的女性領導性格軟弱甚至容易歇斯底里,孤僻怪異惹人厭的男性終究負責掌握理工科學技術,在團隊中強勢且活躍的同性戀組合其實正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和向外發展已獲得發洩的機會,人類的行為就像是需要照顧的幼稚子女,機器人才是成熟的照顧者,但父母(機器人)不再是決定「誰來當自己子女(人類)」的一方,子女(人類)也有權決定「誰來當自己的父母(機器人)」,(這甚至是隱喻並肯定「民主就是群眾決定誰來為自己套上枷鎖」這樣的悲觀預測。)
這完全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賽博龐克。要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