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柯羅索巨獸】4.其實是部用女權主義論調來反女權主義的電影!(內有大量劇透)

(前面還有三大點,但因為這個會劇透,所以切割開來。)





4-1.它很用力地去戳「男性都自以為可以隨意批評女性」這樣的認知。

但事實上男人只是不會講話而已!

每個人本來就要為了自己不會講話而失言付出代價和扛起責任,女主角自己會失業就是最血淋淋的例子,(但電影很機警地把這件事情輕描淡寫帶過,)只不過男人不單單要付出代價和扛起責任,還要被這些女權主義抨擊男性用的標籤給「追殺」。



4-2.電影的劇情基礎或說女主角的基本人格特質就是:領父權紅利不手軟!

失業了?賴在男友家中讓男友養(一半)!回到家中了,朋友莫名其妙送了自己一堆東西完全不思考理由、風險、合理與否...反正收下就是!



4-3.出了事總能毫不猶豫地把男人的善意丟回給男性、甚至把它轉為攻擊性武器。

最後吵架了、起爭執了,就毫不猶豫地把那些禮物(家具)往男人身上丟。當事情進一步演變成肢體衝突時,女人總敢吃定「男人不會還手,就算還手也不會太用力。」

但事實很殘酷,女主角連男人隨便幾下都招架不住!



4-4.其實人際關係間的權力不對等並不是來自於體制!妄想用集體力量或體制賦予權力來對抗這種不對等的結果只會讓自己落得跟女主角一樣。

舉例:女性期望自己在求偶過程中更為有利,所以要擺出高姿態淘汰追求者或可能對象,碰到條件真正好的、甚至優於自己的,當然要反過來擺出低姿態.......

有些人會自以為聰明的認為「男人拐到手了我(女人)當然要反過來當女王馴服他」,但理性、禮儀、文明教養...不允許人(自己)這樣做。(否則女人自己跟抨擊「追到手後就不珍惜女人的男人」又有什麼不同呢?)

但這種帶有侷限性的思維其實並沒有客觀的強制力!(不吃東西會死,但不遵守這種思維不會死!也不會真的因此而被天打雷劈。)因為這種強制力而生的各種權力不對等,其實都是種「自願」的結果!「其實別人奴隸跟壓榨你的權力,是建立在你的讓步與服從之上。」

問題癥結還是出在這種強制力的來源:理性、禮儀、文明教養...

「女人低頭跪在你腳邊,不表示你真的可以要她伸出舌頭舔你的鞋子。」但多的是走到這個地步卻還不知道要收回自己的讓步與服從,或以為可以用暴力制止男人這種行為的女人。

所以女主角一旦領悟到這點(就像反轉的地圖一樣反轉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後,電影的結局就收在她藉由怪獸的手把這個男人遠遠的甩出去......

她甩出去的並不是被男人擺佈時所受到的怨恨,因為她還來不及真的恨這個男人,在她心中一直以為這個男人只是「任性地想要霸佔自己」而已。

其實那裡只有平靜與淡淡的哀傷。男人跟自己其實沒有太多不同!兩人困在「一事無成」中無法掙脫!

泰勒德頓告訴上一個世代的中堅分子「你以為自己可以成為搖滾明星或太空人,但其實你不會,所以你憤怒!」但這個世代的中堅分子卻只有漠然的平靜!因為他們不像上個世代的人,要手足無措的忽然面對讓自己夢想或尊嚴破碎的現實,反而花了整個成長期看著自己的未來變成一個越吹越大的泡沫但又不敢忤逆家庭學校或媒體轟炸去走自己的路...

「消滅了一個男人又如何?」

所以眼神中的信心沒停留多久,自己剛剛故意殺了一個「自己」的哀傷正在醞釀,店員一個簡單的問題喚回的是對酒精的渴望、打破的是自己的才華想要高飛的衝動...

女人啊!別再把錯推給男人了!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柯羅索巨獸】喝個爛醉不打烊,是件很負責任的事情


1.這是部完全虛無的電影。

過往,電影總要有個目的或「過程(人生獲得突破)」,即使「繞了一圈回到原點(白忙一場)」也都會讓這個結果充滿喜感或諷刺,但這部電影是「連個諷刺的屁都懶得放一下」。

可是這部電影一口氣用了鄉村、都會、失業、新時代的產業、跨國資訊交流的快速......等符號,乍看之下是很普通的講「人如何回歸故鄉面為自己的荒唐」,然後轉為「何必從荒唐中醒過來,因為更荒唐的事情一直發生在你身上,」接著又轉為「小鎮的殘酷」.......

直到結尾,才發現其實這部片是在講「這個世代的中堅年齡層是怎樣壓抑自己的失落、又如何對自己一事無成感到無所謂(因為無能為力!)」。

(它完全不評論!只是很血淋淋地把女主角男主角的處境剖開來給觀眾咀嚼。不得不佩服編劇導演的膽識。)







2.男人跟女人其實沒什麼兩樣,都會欺負壓榨自己的朋友。

以往,大家用「女人排擠女人」來解釋這種現象,這部電影則勇敢地跨出了一大步:指控男人也有這個毛病。

但這部電影為這種毛病的評價相當的中性,──如果大家注意到它描述的是個過往電影描繪女性間經常發生的排擠欺壓行為。



3.用正面一點的方式來看:人要有「不得不扛起的責任掉到自己頭上」,人才能真正的從自己爛泥般的處境爬出來。

就好像羅根只要覺得「擺爛就可以甩掉這個小女孩」,他就會不計一切代價擺爛,反正旁邊有父親督促自己,直到等父親不能再督促自己為止,他才了解「自己必須要有個大人樣」。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絕魂夜 Last shift】逃跑吧!否則對抗恐懼的勇氣會讓你失去辨識真相的能力

這部片似乎企圖挑戰運用「詭異的構圖」來帶給觀眾恐懼與顫慄的效果,光是看預告就知道它的成績不俗!



在「偽紀錄片是低成本恐怖片的大宗」的今天,光是這點就保證這片值得一看!因為「偽紀錄片」往往只有「視角」而沒有「構圖」。

可惜劇情整體來說,它又刻意不走媚俗路線,劇情就是非常單調的一個晚上,──班史提勒都還能守著博物館一個禮拜。但【博】那高達一點一億的製作費,有這樣的故事內容好像也是理所當然。──而在這個晚上,一直堅守崗位的女主角最終無可避免地落入了邪靈的詭計......

但在劇情迎向最終真正的結局之前,忽然來了個小小的逆轉......這個逆轉是我最欣賞本片的地方。

靈異型的電影如果不走驅魔路線,那向來也不搞降妖除魔這套。人類只能像玩物一樣被邪靈玩弄、驚恐的擔心著自己下一刻能否活命(會不會成為娛樂觀眾的下一個祭品)、然後一步步像陰溝裡的老鼠一樣在邪靈的「詭計迷宮」中尋找逃生的機會.......

這個逆轉卻是完全捨棄了、甚至是「打壞」了這些公式,選擇讓向來只能扮演弱者的人類鼓起勇氣要逆勢迎戰惡魔......(變成科幻暴力動作片?)

可惜結果挺悲哀的。(見標題。不暴雷。)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怪物 Victor Frankenstein】我們都是上帝醜陋的造物

一直以來,「科學怪人」的文本改編作品都集中在科學家如何狂妄的無視自然法則、挑戰生命與上帝的定律...

但這個版本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觀點:其實瑪麗雪萊的本意更為單純、更為前衛。那是比尼采那個年代的「上帝已死」更為誠實直白的憤怒...






人是如此的不完美,生命的歷程充滿了多少的痛苦空虛不滿,憑什麼我們要相信上帝是完美的、而他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了我們?(就算不相信上帝、而是相信絕對唯物的觀點「人只是種極致巧妙龐雜的化學反應總和」,這種痛苦空虛不滿也不會因此而減少一絲一毫。)

如果畫條線,科學家維克多法藍根斯坦是不折不扣的上帝,企圖阻止他的伊果是撒旦,而我們都是科學怪人。

(所以最後科學怪人哀悼父親的死亡、而且接受自己理當被父親獵殺的事實,因為自己是不折不扣的醜陋造物。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作為,只是怨恨自己的命運。)


所以電影鮮少花力氣去鋪陳「創造出來的東西將要怎麼的失控」。

它花了很多力氣去描繪「身為生命(而不是無生命)最珍貴的價值」,也就是擁有自由的意志和情感。

所以伊果沒有將自己的才華埋沒在怨恨自己「天生」是個駝背的醜陋怪物中,而是將自己的目光集中在探索自己熱愛的事物上。(所以實際上維克多的成就是不如伊果的,因為他滿心只有怨恨與不滿。)

算是很成功的電影,可惜詹姆斯麥考維過於浮誇用力的演出讓這個腳色失去說服力,──或者,導演/編劇只是想要表達那是個行為很浮誇、但思想卻非常保守的年代。如果是後者,本片為何要大費周章的用驚人的技巧還原了十九世紀初的倫敦就不是什麼太奇怪或太失焦的事情。

特別一提的是:本片刻意捨棄了「哥德式恐怖」的常用手法,而是跟近代B級恐怖片做結合,「創造科學怪物」的「道德爭議」被減到最小,但「風險與危機」被放大最大。只是本片不像其他電影會去刻意聚焦在「怪物被創造出來」還有「怎麼不被怪物殺死」和「怎麼殺死怪物」的過程。

算是不可以錯過的好電影。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殺威瑪先生K-shop】奧客和保守觀點受害者


這部片最大的賣點並不在暴露或譴責夜店或飲酒狂歡文化的黑暗面。

甚至也不是在譴責一般人不尊重這些底層服務業的奧客醜態。

這部片最驚人的地方應該是它有意無意的倒錯了西方文明在「國民和移民」、「保守和開放」」、「純樸與不檢點」之間的關係。

在這部電影中,移民們反而成了純樸的一方,發展出新文化的英國原生國民們就成了行為不檢點的一批人!──這等於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歐洲難民危機」中常見的道德爭論。問題並不在言論控制、或開放派如何的自我陶醉在道德崇高的感覺中,真正的問題應該在「如果不趕快檢討自身文化的墮落,很快就不會有人想要來你們這個地方逃難!」...不過這是我的詮釋方式,不多談。

電影中,主角對著眼中看到的英國現況發出怒吼:「你們到底哪根筋不對,會讓你們以為自己可以有這樣的行為表現?」面對這樣的指控,發展出新文化的人如何為自己辯護?

這也是這部電影從根本上反轉的地方。一般來說,傳統習俗或觀點應該是恐怖片中比較負面的一方,例如【十三號星期五】這類的虐殺恐怖片,就是習慣用那個行為思想最保守的人作為反派。甚至有些電影就是直指「傳統文化」藏有「殺人」的習慣。(例如尼古拉斯凱吉演過的【惡靈線索】,或是「巫術」題材。)

所以面對這種「保守」的指控,被指控的人到底要怎麼辯護?

答案是:他們不辯護,他們直接反指控那些怒吼的人是「無法放開心胸作樂就忌妒」。

但在電影中,講出這句話的人下流、卑劣、物化女性、販毒、使用暴力脅迫來達成自己的手段........這樣道德有瑕疵的人卻對著別人做出道德性的「反指控」,很難不懷疑這是在暗指「道德有瑕疵的人其實最喜歡對別人做出道德上的指控。」偏偏這種「反指控」幾乎遍及所有自認為在追求開放、改革、創新的勢力中間,它並沒有將任何行為合理化,只是讓指控者的立場從道德角度上變的「好像」很無力,最終讓人忘了思考事情的起點。

這種行為與思考的善惡區別似乎很明顯,但電影結局卻為這樣的「怒吼」做出了反思。

「其實不爽這些文化的並不是只有你們,為什麼別人可以承受,你們卻不行?難道你們忘了自己跋山涉水移民來這地方的目的嗎?」(所以主角到了這步也成了那個道德有瑕疵的人!他是否過度擴大了自己所承受的羞辱與難堪,卻假藉失去父親的哀傷來讓自己接受自己的行為?)

沒想到才做出這樣的反思,電影收尾的方式又來個反殺:才承認自己錯誤的店老闆終究必須貫徹自己一開始的路,只是它這次犧牲的是自己,而且他拔除的並不是什麼無足輕重的尋常顧客,而是在夜店街呼風喚雨還散播毒品的夜店老闆。

雖然這樣的安排是好是壞應該讓看過電影的人自己去評價,但我個人必須要說:我並不喜歡這種行為/情節,因為這等於無視電影一路上倒錯了「國民和移民」、「保守和開放」」、「純樸與不檢點」之間的關係,又回頭將所有人用很傳統的「無量商人與小老百姓」的劃分法一刀切,而主角則是代表了所有不管是否曾經羞辱他、給他帶來痛苦的小老百姓向商人討回一口惡氣。

非常可惜。



電影似乎是用KickStart完成募資,所以電影最後的字幕有感謝每一位出資人。